A. 義大利羅馬畫派畫家拉斐爾的藝術成就有哪些
拉斐爾作品被人們稱作是古典藝術最完美的體現,畫家安格爾稱他為繪畫界的神。拉斐爾是西方美術史上最會畫聖母形象的大師,在他那一系列的聖母像中,常常把人的感性美和精神美結合起來,從而來傳達出人們美好的願望。親近自然、平易近人是拉斐爾作品最大的特點。
在拉斐爾的筆下,深刻的知識和用心的繪畫全部體現在了流利的線條中,一切都好像非常自然地流露,純真美好、明快清晰、莊重自然,這一些古典藝術最重要的品質,在拉斐爾的身上都有完美的呈現。因而,那些畫家將拉斐爾作為理想的楷模,拉斐爾作品有《大公爵的聖母》、《披紗巾的少女》、《椅中聖母》等。
B. 羅馬時期的藝術風格
羅馬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城邦,逐漸發展成控制整個亞平寧半島的羅馬共和國,最後擴展為統治整個地中海地區,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羅馬帝國。東起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顛,北包括高盧,南至埃及和北非,羅馬帝國一直延宕至公元15世紀,這期間,分化、整合;整合、分化,直到拜占庭王朝——東羅馬帝國消亡,整整進行了一千餘年。這樣一個多民族、大一統的帝國,又有著上千年的演化歷史,反映在文化與藝術上,必然是多民族文化與藝術的融合。
古羅馬文化是在伊達拉里亞人和希臘人的強烈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古羅馬文化與藝術,主要繁榮於共和末期和帝國時期,古老的義大利土著文化,深受伊達拉里亞文化的影響。伊達拉里亞人早在公元前8—3世紀,就創造了拱券建築和具有東方風格的裝飾壁畫,以及有力而寫實的雕刻,這些對古羅馬藝術具有強有力的影響。古羅馬人雖然征服了古希臘,但在文化上卻被古希臘人征服。古羅馬人是古希臘藝術的崇拜者和摹仿者。古希臘藝術對古羅馬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由於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民族特點,古羅馬藝術也有其不同於古希臘藝術的獨特之處。相比之下,羅馬人的藝術更傾向於實用主義,在內容上多為享樂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偉壯麗,在人物表現上強調個性。古羅馬文化與藝術的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築、壁畫、肖像雕刻方面。
一、羅馬時期建築風格特徵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 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 古羅馬建築在公元1~3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的建築最輝煌、最有藝術價值的則是為經濟服務或為人的生活(物質、精神)服務的建築,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如廣場、道路、橋梁、高架輸水道、隧道、劇場、競技場、浴場、住宅和別墅等等。這些建築幾乎全是直接為人的物質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務的。在藝術風格方面,它們也追求和諧,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種「神聖」的和諧、完美、崇高了,而是現實人生的一種「合 宜」,是經濟繁榮,和平安定,和追求現實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還直接與某種「悲劇」情緒相聯系,如著名的古羅馬斗獸場,它那完美、和諧、崇高的造型,因與其功能性的悲劇意味相聯系著,是沐浴著奴隸血淚的一種崇高,所以,使這種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讓人贊嘆、使人振奮,但難以產生像希臘神廟的那種「神聖」感。這可以說是古羅馬建築風格中的和諧、完美、崇高與古希臘建築風格的最大區別。至於另一些世俗的建築,如卡拉卡拉浴場,它那和諧、完美而又雄偉的風格,也主要來自於世俗的情感,而不是來自理想主義的神聖意識。
在具體建築的造型風格方面,古羅馬的建築也是既繼承了古希臘建築的造型風格,又革新、發展了它。如古羅馬大斗獸場的外部立面,特別是高4層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臘柱式構圖的復寫,它的底層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層是愛奧尼克柱式,第三層則是科林斯柱式,在頂層則圍繞著壁柱。但是,古希臘的這種柱式,在古羅馬的這座傑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臘建築中那樣起結構作用了,它已蛻變成了一種單純的裝飾,真正起結構作用的部件是隱藏於牆壁之中的結構體。同時,在屋頂造型方面,古羅馬人更是極大地革新了古希臘建築的造型方式,將古希臘慣用的樑柱結構,代之以一種更為有效的拱券支撐方法,從而在屋頂造型方面,出現了在古希臘建築中很難見到的「穹拱」屋頂。正是這種「穹拱」屋頂,成為了古羅馬建築,特別是房屋類建築與古希臘房屋類建築最明顯的區別。這種拱券結構因經濟、實用,且審美效果也很好,故不僅應用於神廟、宮殿等特殊建築,而且擴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領域,如道路、橋梁、輸水道、港口、劇場、住宅、倉庫和下水道等。從而使許多雄偉建築在表現和諧、完美、崇高的同時,具有了一種明顯的「圓」味。但同時,古羅馬的建築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識地借鑒和繼承了古希臘建築造型的一般特點,特別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鮮明地表現出古羅馬建築與古希臘建築的承繼關系。例如古羅馬的潘泰翁神廟(又稱萬神廟),它的主體部分是一個帶穹頂的巨大的混凝土圓桶,這種以「圓」為主的風格,是典型的古羅馬建築的特點,而在它的大門入口處,又靠著一個典型的古希臘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組成,它的上面則是一處三角形的山尖。整個建築活脫脫地顯示著古羅馬建築繼承與創新的形象。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 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庄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 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二、古羅馬卓越的肖像雕刻和裝飾藝術
羅馬人在肖像雕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羅馬人從很早期就有祖先崇拜的風俗,他們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裡。在舉行新的葬禮時,再把所有的祖先肖像搬出來參加儀式。所以羅馬人早期的肖像雕刻以自然主義的逼真為特點,藝術水品不高。
共和國末期,羅馬征服了希臘,希臘雕刻藝術對羅馬產生了不可抗拒的影響。羅馬肖像開始走向形式的多樣化、藝術性的概括和表情的生動。為數眾多的《奧古斯都像》是受希臘理想化風格影響的典型例子。雕刻家把矮小跛腳、體弱多病的奧古斯都表現成高大健美的統帥,具有運動員一般的體期和英雄期概。他的臉龐也在形似的基礎上理想化了,接近希臘雕刻一般的完美。幾十座肖像都無一例外的美化,有的將他塑造成戰神,有的將他塑造成英雄或美少年。
羅馬帝國時期,肖像雕刻中寫實風格流行,出現了具有強烈的個性和復雜的內心世界描寫的肖像。《卡拉卡拉像》表現了一個兇狠緊張而又冷酷無情的暴君面孔,緊皺的眉頭和空虛的眼神中流露出不安的心情,扭轉的頭部強調了緊張和暴戾的性格。《馬可•奧勒留騎馬像》是一個具有斯多噶哲學思想的君主肖像。他的臉部帶有哲理性的思索,具有頹廢、消極、靜觀的色彩。因為這一明顯的特點符合基督教的學說,這座青銅像在中世紀得以保存下來。它對以後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雕刻家產生了重要影響。
帝國晚期,在極度的政治、經濟矛盾不安中,肖像雕刻風格走向更為寫實的道路,出現了大量各種不同的面孔:凶惡的、狡詐的、粗魯的、驚惶不安的……體現出羅馬人這時候的典型性格是:外表形象的粗魯、內在精神的高度緊張。
羅馬浮雕具有記事、寫實的特徵,其最突出的代表作是圖拉真紀念柱浮雕。它詳盡地敘述了圖拉真皇帝親自率軍征服達契亞人的全過程。這些事件和情節是當作史實來記載的,不論是人物服裝還是征服城市的過程都具有歷史的真實性。在這兩千多人物的長卷式浮雕中,藝術家採用了散點透視手法,出色地處理了情節繁瑣、層次復雜、人物眾多的構圖。
羅馬的公室及富豪之家,擁有成百的藝術品及其他的裝飾品。地板常常是雜色的大理石,傢具都有非常優異的設計及工藝技巧,桌子、椅子、凳子都由耐久性的物質製成,裝飾極為豪華。木料、象牙、大理石、銀、銅及金等材料都經過非常細密的加工及磨製,銅制的火盆暖著屋子,青銅吊燈則照亮了房間,鏡子也是銅的,浮雕或鐫刻著花式或神話的圖案,有時製成橫或直的凹形或凸形,把反射出來的人形改變成可笑的瘦長或胖圓形。
銀器用品在中層以上家庭中已經是很普遍了。1895年,考古學家在一座別墅的水池中發現了數量可觀的銀器收藏品,顯然是有人在公元79年躲避維蘇威(Vesuvius)火山爆發時把它們儲藏在那裡的。其中16隻銀杯中,有一隻還看出一個幾近完美的單葉(Simple foliage)圖樣,有兩只表示著高浮雕的骨架,另1隻上面的圖畫是奧古斯都在戰神及愛神之間加冕登基,表示兩者都是人類的敵神;最可笑的是斯多喝派的鼻祖芝諾,譏諷地指著伊壁鳩魯,後者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在塊蛋糕,同時有一隻豬,前足立起,彬彬有禮地想討取一份。
在那個時代,至少在一隻手指上戴1枚戒指是社交所必需的,少數的花花公子每隻手指都戴戒指,而不只戴一枚戒指,這些戒指都用從非洲及阿拉伯、印度輸入的寶石雕刻而成的。羅馬人用戒指做私人的印章,他們喜歡使印章有獨特的設計,因此當時玉石的雕刻已達到一種難以企及的程度。
同時,各式各樣的陶瓷藝術品也充斥義大利的家庭。這時製造藝術玻璃的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在龐貝遺址發現的"藍玻璃花瓶",描繪出酒神在為葡萄成熟而開的慶祝宴會上的優美活動。提比略在位時,吹玻璃的藝術也傳入了羅馬,很快便製造出了雜色的小玻璃葯瓶、杯子、碗及其他精美的製品,並使它們一度成為藝術收藏家及百萬富翁們心愛的"獵物",尼祿在位時,曾付出6000銀幣買了2個小的吹玻璃杯。從亞洲及非洲輸入的"螢石"花瓶的價格則更昂貴。奧古斯都雖然把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的金盤子熔化掉,但是卻把她那螢石玻璃製成的杯子珍藏了起來。尼祿則為那樣一個杯子付出了100萬銀幣。總而言之,羅馬人在制玻璃方面至今舉世無雙。
古羅馬的裝飾與雕刻的美學追求在於求真美,這同古希臘的寧靜、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這種特徵趨向於個人意志的創造,表現出敢於參與世事爭勝的氣概。
三、古羅馬的壁畫藝術風格特徵
羅馬時期的繪畫主要包括鑲嵌畫和壁畫。早期繪畫多記載具體歷史事件,用來裝飾公共場所和住宅,這種敘事性繪畫保存下來的很少。公元79年,由於維蘇威火山爆發,火山灰埋沒了龐貝等三個義大利城市。18世紀龐貝城被發掘出來,其中保留了大量壁畫,根據這些壁畫,羅馬壁畫被劃分為第一、二、三、四龐貝風格。第一風格即用色彩塗繪建築細部;第二風格是直接在牆上描繪建築細節,用透視造成更寬敞的空間幻覺,並穿插以情節性繪畫,《密祭》就屬於這一風格;第三風格強調牆的平面性,並繪以精緻的靜物;第四風格將透視效果。
古代的遊客在羅馬的寺院、住宅、迴廊及劇場中,發現的繪畫甚至比雕塑更為普遍。當然,這時的繪畫藝術只局限在壁畫等方面。由於維蘇威火山的噴發,才為我們在龐貝留下了大約3500幅壁畫。有一幅壁畫,畫著狄奧尼修斯突然襲擊安睡中的阿里婭德涅(Ariadne);另一幅畫著赫爾墨斯安靜地望著火神被綁在苦刑輪子上;還有一連串的幽默壁畫,畫著無憂無慮的丘比特,滑稽地模仿著龐貝的工業。這些人形畫得栩栩如生,人體的色彩至善至美。
藝術鑒定家如果要了解古代義大利繪畫藝術的性質,劃分它的時期與風格,都要去參考龐貝時期的繪畫。
有一個時期,羅馬的壁畫是模擬一棟建築,或者畫它的正面,或者畫它的柱子,人們看見的柱子彷彿是從裡面向外看的,空曠的鄉野被畫在柱子與柱子之間。用這種方法,藝術家使人有置身於一個沒有窗子的房間的感覺,室外是涼爽的樹木與花卉、原野與溪流、馴良的動物。居民只要在屋裡對著牆看,便可想像到身處於一處花園之中,可以垂釣、泛舟、狩獵或養鳥,樂在其中,而不受季節的限制,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羅馬繪畫藝術的水平。
例如古羅馬:龐貝壁畫風情款款,古羅馬龐貝城的建築牆面,在各個時期使用的是不同的材料。多數建築物是在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時期內建造的。其時,在牆上製作壁畫前,須塗刷多層灰泥。塗灰泥是一道重要工序,一般在豪富宅第,牆上的灰泥有十層之多,灰泥中還摻有搗碎的磚末。
我們可以從一些龐貝壁畫上看到這種建築工匠在牆上塗灰泥的情景:工匠們先在灰泥上勾出輪廓(出土的幾幅壁畫,有的僅打出輪廓,未來得及上畫稿),然後上色。所用的顏料大多採用義大利本土的礦物質,如硃砂、赭石、錫埃納土黃、碎淳岩等,用生石灰作粘合劑(生石灰易溶於水,從空氣中吸收碳酸氣,變成不溶解的碳酸鈣,使顏料成分得以粘固)。學者們還發現壁畫家常採用有機物作顏料,如蛋黃、蛋白、乳漿等(乳漿可用於粘合龐貝藍或稱玻璃藍、深黑等色)。
這里的一幅《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所用的顏色就十分鮮艷,它出土於龐貝城,據考證,發現是從公元前4世紀尼基壁畫復制下來的,故屬於公元1世紀。現歸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博物館收藏。
《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這一題材也出自希臘神話:衣索比亞國王的女兒安德洛墨達,被吃人的海怪挾持,並說這是執行神的指示。英雄珀耳修斯在歸途中經過巨岩上空,發現巨岩上鎖著安德洛墨達,便下去殺死了海怪,救出了美人,並娶安德洛墨達為妻。壁畫描寫的正是英雄救出美人的時刻。珀耳修斯一手提著海怪的首級,一手扶起美人要離開巨岩。
當年與龐貝城同時毀滅的另一古城赫庫蘭尼姆,經發掘也藏有許多精湛的壁畫。這些壁畫都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盡管還帶有一定程度的摹仿希臘繪畫的特色,但從人物的造型與衣服的褶紋表現看,這位畫家有著嫻熟的繪畫技巧,明暗濃淡與色澤的變化,在龐貝的壁畫遺跡中是屬於高明的。有的學者說它是希臘壁畫的摹製品,可能是指形象的特徵。我們覺得如此流暢的藝術表現,應該說,摹制者至少在藝術修養上不比古希臘壁畫家差,相反,倒是比前者更懂得畫理一些。
C. 現存的羅馬時期的手工藝品有哪些
羅馬時期,手工藝匠的許多寶貴創造,也大多為教堂服務。現今不少教堂里珍藏著價值連城的手工藝品,例如,英國肯特郡巴游教堂所藏的「巴游織錦」,全長約10米,以彩色毛線綉在亞麻布上,內容描述諾曼底的威廉公爵1086年入侵英國的一次戰爭,周圍裝飾著一圈動物圖案組成的花邊。
教堂窗戶上的彩色玻璃嵌畫,最初是從加羅林朝開始的,只是在羅馬式教堂中才開始得到廣泛的使用。但是,真正屬於12世紀以前的作品已不多見。夏特勒教堂比較完整地保存著12世紀~13世紀的彩色玻璃嵌畫,成為至今眾多旅遊者嚮往的地方。此外在巴黎的聖麥佩爾教堂、聖丹尼教堂、德國的奧格斯堡和萊曼等處教堂中,還部分地保存下來一些精彩的作品。
其他小工藝如象牙雕刻、金銀細工、琺王郎彩器皿以及用精巧的雕刻技巧做成的聖物箱、十字架、牧杖、聖餐盤等,都空前發達。如倫敦阿伯特美術館所藏的格羅斯塔的燭台、柏林美術館所藏的維斯多尼亞的鍍金十字架、科隆大教堂所藏的刻有「馬其的禮拜」浮雕畫面的著名聖物箱等。
D. 古羅馬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品
古羅馬斗獸場
E. 羅馬的藝術主要有哪些作品
《萬神廟》,羅馬建築的恢宏氣勢集合了古希臘建築的實用和美觀,在此基礎創造性的將樑柱結構變換為更加穩固有效的拱券支撐。
F. 羅馬式藝術的繪畫主要有什麼
羅馬式的繪畫主要有抄本畫(抄本細密畫)和壁畫兩種,它較之於同時期的建築和雕刻要弱得多,基本上是在蠻族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繪畫史上貢獻不大。這主要是因為繪畫藝術在他們看來難以體現羅馬式藝術的精神——崇尚力的表現。當然由於此期繪畫藝術同時不斷受到東方藝術的影響,在繪畫形式上還是比較豐富的。
G. 義大利羅馬全新法拉利Roma 街頭實拍! 行走的藝術品!
法拉利Roma,它的設計靈感來源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傳奇的大型自行車比賽中慶祝的運動優雅的概念,前面的汽車設計採用了簡單但不失優雅的形式和快刀斬亂麻的設計。法拉利Roma的許多這些特點和體現了一種極其現代的設計語言;它的純粹、精細的造型和完美的比例巧妙地構思了汽車的力量和十足的運動感。動力方面,法拉利Roma配置90°V8渦輪增壓發動機,匹配8速雙離合變速箱,百公里加速僅需3.4S。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H. 17世紀初義大利羅馬的巴洛克藝術的特色是什麼
羅馬巴洛克藝術:巴洛克風格(又稱巴洛克樣式)是一種宮廷風格。巴洛克藝術大致有以下特點:無論建築、雕刻、繪畫都強調運動感、空間感、豪華感、激情感,有時還帶有點神秘感。雕刻和繪畫多表現宗教題材。
I. 羅馬式藝術中的繪畫獲得較大發展的是哪些
羅馬式藝術中的繪畫,主要是教堂內有限的濕壁畫和大量的手抄本書籍的細密畫插圖,這兩者都不是這個時期的發明,但都在此期間獲得較大的發展。
教堂內的宗教畫,此時一般較少使用拜占廷時期的鑲嵌技法,而運用濕壁畫來畫。由於材料的限制,保存完好者極少,有許多是後代修補或重繪的。例如,義大利加泰隆尼亞地區所發現的便是。勃艮第境內的貝爾則拉維爾聖雨果禮拜堂壁畫,尚可見到一部分12世紀時的真跡,其色彩已經十分黯淡了。羅馬式壁畫的風格大約在12世紀才擺脫拜占廷的影響,形成強有力的獨立風格,它特別強調感情的表達,不惜採取扭曲而誇張的形式。較常見的是畫在教堂兩翼鑲板上的一個接一個的受難場面。如1138年所作的查爾薩拉大教堂的磔刑圖、1228年所作的布拉維杜教堂的磔刑圖、1235年所作的佛朗西斯卡生平圖等等。
手抄本聖經插圖的製作中心,仍然在繼承蠻族藝術傳統的中歐地區,尤其是英國。12世紀英國工匠製作的《朗貝斯聖經》和《布利聖經》,採用了裝飾性的、圖案式的方法來表現衣紋,人物造型優美,具有完整的體積感,色彩鮮明豐富。和雕刻中一樣,繪畫中的人物也被畫得把衣紋緊緊地貼在身上,如同從水中走出來一般,被稱做「濕衣褶風格"(Damp-foldStyle)。
J. 空前發達的羅馬式教堂小工藝都包括了哪些藝術品
羅馬式教堂小工藝如象牙雕刻、金銀細工、琺王郎彩器皿,以及用精巧的雕刻技巧做成的聖物箱、十字架、牧杖、聖餐盤等等,都空前發達。如倫敦阿伯特美術館所藏的格羅斯塔的燭台、柏林美術館所藏的維斯多尼亞的鍍金十字架、科隆大教堂所藏的刻有「馬其的禮拜」浮雕畫面的著名聖物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