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美聲女歌唱家有哪些

義大利美聲女歌唱家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9 02:53:31

㈠ 關於女音樂家的資料

1. 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希爾維亞•達拉•貝內塔
1992年貝內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貝內戴托•馬爾切洛音樂學院。隨後在阿爾多•切卡托、德尼亞•馬佐拉和盧西亞娜•薩拉等音樂大師的指點下繼續深造。
貝內塔作為花腔女高音,在眾多世界大賽中獲獎無數,其演出足跡遍布世界各大著名劇院和音樂廳。演唱曲目范圍之廣,幾乎涵蓋了從巴赫到布里頓時代的所有主要歌劇作品。著名指揮家伯納德、阿萊曼迪、切卡托、布雷辛、卡米納蒂、韋伯、莫蘭蒂和歐文等都曾與她同台獻藝。

2. 義大利女高音Giorgia Fumanti
義大利跨界女高音喬琪亞•芙曼蒂 從2004年以來,就已經憑著那一口優美的女高音征服歐洲、亞洲和北美各地,被譽為新世代的美聲跨界天後。這位謙虛而美麗的義大利女高音,來自中世紀古城斐維扎諾,留著一頭烏黑長發、帶有幾束紫色的挑染、一雙藍色的大眼睛。喬琪亞•芙曼蒂原本是演唱古樂聞名的合唱團員,後來成為瑜珈導師和氣功師,還是一位積極投入公益,長期幫助殘障兒童、滿懷愛心的社會工作者。喬琪亞因為當初發掘波切利的義大利流行巨星蘇可洛慧眼獨具,認為她是個可造之才,因而崛起。當時她正在帕瑪音樂院進修,並找老師接受私人聲樂訓練。隨後喬琪亞因為登上歐洲著名的電視音樂會而一夕成名,之後更因為電子音樂大師范吉利斯(《烈火戰車》、《南極物語》配樂)欽點她合作專輯,把她推上了跨界美聲天後的寶座。
Giorgia Fumanti自有其非凡的歌唱魅力,被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從眾多歌唱家中挑選出來並成為歌王2006年年底世界巡演的特別表演嘉賓,而從2004年以來,就已經憑著那一口優美的女高音征服歐洲、亞洲和北美各地,被譽為新世代的美聲跨界天後。

3. 苔芭爾迪
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生於佩薩羅。1944年首次登台,演唱包伊托歌劇《梅菲斯特費勒斯》中的愛倫娜。1946年受到托斯卡尼尼賞識,邀她參加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復業典禮演出,從此走紅樂壇。她是演出威爾第和普契尼歌劇的最重要的女高音之一,嗓音剛勁有力。

4. 阿德琳娜.帕蒂(Adelina Patti,1843—1919)
被公認為聲樂史上1861—1906年近50年間世界上最偉大的女高音歌唱家。無數的藝術家拜倒在她的歌唱下,有人把曲子題獻給她,她的歌聲也為羅西尼、威爾蒂、李斯特等眾多作曲家所激賞,也影響了一代的歌唱家們。比她小的Tamagno、Battistini、Plancon、Lilli Lehmann、de Lucia、Melba也都經歷了十九世紀末,但他們是處於兩個世紀交替階段的歌唱家,他們的演唱錄音也預示了二十世紀聲樂技術風格的變革,但帕蒂是純粹的十九世紀的美聲演唱風格(雖然她也唱了威爾第),她完全是屬於十九世紀的最優秀的歌唱家。在她1906年63歲在倫敦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行了告別音樂會後,早已年過中年的梅爾巴才成為所謂「首席女高音」。

帕蒂,1843年生於馬德里,1919年卒於威爾士。義大利歌唱家,1861—1906年近50年間世界上最偉大的女高音歌唱家。1859年,早在16歲,她便在《拉美摩爾的露契亞》中扮演女主角。1861年,她登上倫敦科文特花園劇院,首演劇目是《夢游女》,並被立即公認為當時最偉大的女高音,年僅十八歲。1868年,她和歌劇史上偉大的女中音阿爾波尼一起在羅西尼的葬禮上演唱。她的音域極其寬廣,聲音充分體現美、活、正,高音達到f3。她基本上是花腔女高音,但也能演唱如《游吟詩人》中的萊奧諾拉和《茶花女》中的薇奧萊塔、《阿伊達》這樣戲劇性的角色。她在倫敦科文特花園劇院連續25年演唱多尼采蒂、羅西尼、貝利尼、威爾蒂、梅耶貝爾等歌劇角色達30個以上。1906年在倫敦舉行告別音樂會,從而正式結束她唱達50年的歌唱生涯,在1914年,71歲的帕蒂復出舉行了一次義演。(《外國音樂辭典》/上海音樂出版社,《牛津簡明音樂辭典》/人民音樂出版社)

無數的藝術家為她的歌聲所傾倒。蕭伯納曾這樣描述帕蒂:「這精彩的聲音工具有著寬闊的音域,像小鳥一樣靈活,這是獨一無二的一個真正女人和兒童的富有魔力的聲音的組合!向人施加她的魔力。多偉大的女性!一個最高級的藝術家,能夠完美完成每一項技術上的難度,象薩拉薩蒂在小提琴上那樣」,然而威爾弟說得更簡潔:「她是大自然產生無與倫比的完美的藝術家」(An artist by nature so perfect that perhaps there has never been her eqeal)(《Adelina Patti》pearl GEMM CD 9312)。作曲家Doppler (1821 - 1883)寫了長笛作品《La Sonnambula, Paraphrase en Souvenir de Adelina Patti, Op. 42》獻給帕蒂。

帕蒂也影響了一代的歌唱家,女高音大師Emma Eames(1865—1952)1889年在巴黎歌劇院首演,而在她首演前三個月,帕蒂和波蘭男高音Jean de Reszke剛在古諾指揮下在同一地點演出了《羅米歐和朱利葉》(這是Jean de Reszke和帕蒂一生唯一的合作),Eames自從她小時在波士頓看過帕蒂的演出後,就成了帕蒂的崇拜者。她後來充滿感情的回憶道:「我不能想像還有什麼從嗓音出來的聲音比這更美……。帕蒂的歌唱顯示了完美的理論,她用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效果」(《Emma Eames》Harold Bruder/ROMOPHONE 81001-2)。

馬勒的愛將,偉大的德國花腔女高音Selma Kurz(1874—1933)也是在帕蒂的熏陶和影響下成長的。在Selma Kurz的女兒Desi Halban寫的回憶其母親的長篇文章中,她向我們講述了不少鮮為人知的關於其母親的趣事,例如她母親Selma Kurz很小就是家中的小小歌唱家,小時候經常在晚上鄰居聚會時站在桌子上為大家唱歌,而後來的鋼琴家施納貝爾正是她家的鄰居和童年的玩伴。Desi Halban還提到一件事,當她母親還是個年輕姑娘時,有一次去倫敦,當她母親模仿帕蒂的方式在旅店練習詠嘆調時,她住的旅店正好帕蒂也下榻。這位令人尊敬的藝術家聽到了,聽了一會後,她派人把母親請去,問她如何知道用這些方式唱她這些沒有出版過的旋律片斷,Kurz解釋說,她是一個歌劇的真正愛好者,知道點音樂知識,還有著驚人的記憶,所以平常她能隨口哼出帕蒂的所有旋律。帕蒂給了Kurz鼓勵,告訴她,她有美麗和訓練有素的聲音(《My mother:Selma Kurz》 Madame Desi Halban/《Selma Kurz》CLUB 99 CL99-43)。

在她晚年62、63歲時,她錄制了她的21首不同的曲目,其中有10首曲目錄了兩次,還有1首談話錄音,共計32首錄音存世。除了英國男中音Charles Santley (1834-1922)的錄音外,帕蒂的錄音也許是演唱者距今年代最久遠的錄音,而且還是十九世紀「歌唱女王」的錄音,因此,帕蒂的這二、三十首錄音是我們所能聽到的最珍貴的聲樂歷史錄音。關於這些錄音,Pearl公司帕蒂專輯的評論者認為,帕蒂的這些錄音需要聆聽者有訓練有素的耳朵和聲樂知識,因為我們聽到的聲音已經遠遠不在其最巔峰時期了。錄音技術到來和完善得太晚了。我們能聽到的只是帕蒂在其舞台生涯晚期的歌聲,這些錄音顯得換氣聲較大,有的歌曲被降調到次女高音的演唱音域,與她那些偉大的歲月相比,這些錄音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能肯定的是她的這些錄音距離她巔峰期極富魔力的聲音已相去甚遠,但對於一個訓練有素的耳朵來說,我們還是能從這些錄音中發現帕蒂的偉大,她令人愉快的溫暖的演唱風格。無疑帕蒂自己對她這些非常有限的錄音是感到愉悅的,因為她在晚年經常在威爾士庄園放這些錄音給她的客人聽。

大約有三家唱片公司出有比較完整的帕蒂的錄音,英國Nimbus公司的《Adelina Patti的年代》收錄有帕蒂的六首錄音,在其網站上還可以聽到1906年63歲的Patti演唱的Yradier:La Calesera,這也是她極少的錄音中最優秀的之一,令人難以置信的保持了少女一樣充滿魔力極其新鮮的氣息,令人百聽不厭(http://www.wyastone.co.uk/nrl/pvoce/7840b.html)。英國Pearl公司1988年出的Patti專輯,我認為是欣賞帕蒂的最佳選擇,非常真實的記錄了帕蒂的21首不同曲目的錄音。Marston公司的Patti的錄音全集比Pearl公司多出了十首曲目的另一次錄音,但我認為Pearl公司的更可信些。其餘的公司如EMI等在個別集錦唱片中收有個別帕蒂的錄音,例如《夢游女》中的「花兒凋謝」(Ah!Non credea mirati...) 唱段,這也是帕蒂留存的最優秀的錄音之一。

㈡ 世界上有那些著名的歌唱家 又有那些經典的名曲

安娜·莫福 (Anna Moffo,1934-),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早年在美國科蒂斯音樂學院從格萊戈里學習聲樂,後又師從里契及法伐萊托等。因在義大利斯波萊托劇院和電視節目中演出《蝴蝶夫人》獲得成功而相繼登上皮亞琴察和斯卡拉歌劇的舞台。並去薩爾茲堡、倫敦、巴黎等地巡迴演出。1957年在美國芝加哥抒情歌劇院以《藝術家的生涯》在的咪咪一角引起轟動。兩年後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成功地演唱了《蝴蝶夫人》、《茶花女》等劇目,為國際歌劇所贊賞。
他音質純凈清脆,線條明晰勻稱,音量不大,卻充盈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保羅·羅伯遜
保羅·羅伯遜 (Paul Robeson,1898-1976),美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演員、社會活動家。早年在穆維爾高級學校求學期間,就曾參加過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出。1923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此後一直從事戲劇演出和電影拍攝等活動。1925年在紐約哈倫劇院舉行第一次黑人靈歌獨唱會,大獲成功。1927年,他在美國著名音樂劇《游覽船》中演唱了《老人河》一曲,由此一舉成名。
他通曉多種語言,能用英、法、俄、漢等二十餘種語言歌唱,其音色渾厚、深沉,具有黑人歌唱家所特有的魅力。據說他在室內演唱時,其雄渾的低音能把窗戶的玻璃震得隆隆作響,可見他的功力。他還寫有文字著作《我站在這兒》、《黑人民族的歌曲》等。

貝克佛蕾·西爾斯
貝克佛蕾·西爾斯 (Bcverly
Sills,1929-),美國女高音歌唱家,真名:貝爾·西爾佛曼。十二歲開始學習聲樂,十七歲在費城首次登上歌劇舞台。1955年以扮演《蝙蝠》中的羅薩琳達名震紐約市歌劇院舞台,成為該院專屬歌唱家,演唱了二十多年。1966年扮演《裘力斯·凱撒》中的克奧佩特拉獲得巨大名聲,從此登上歐美著名歌劇院舞台。她是典型的花腔女高音,雖音量不大,卻能巧妙地發揮美聲唱法的長處。風格獨特,曲目廣泛,是當代演唱「曼依」最好的演員,不但聲情俱佳,而且法語准確。現任紐約市歌劇院總指導。

比爾吉特·尼爾森
比爾吉特·尼爾森 (Birgit
Nilsson,1918-),瑞典女高音歌唱家。自幼愛好歌唱並參加卡魯普地方合唱團活動。1941年入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學習聲學,1946年在瑞典皇家歌劇院初次登台,扮演《自由射手》中阿迦德一角獲得好評。1948年後演出一系列歌劇名作,贏得很高的國際聲譽。1951年參加格林德伯恩歌劇節。此後成功地演唱衛瓦格斯塔德之後,成為當代最出色的演唱瓦格納歌劇的女高音歌唱家。1956-1958年先後在舊金山、紐約、米蘭等地演唱。
由於其功底深厚,至今仍活躍於演出第一線,藝術質量不減當年。

彼得·施賴爾
彼得·施賴爾 (Peter
Schreier,1935-),德國抒情男高音歌唱家。八歲入德累斯頓聖十字架教堂合唱團中唱童高音,翌年首次登上歌劇舞台,在莫扎特的《魔笛》中扮演一個男童。十六歲變聲後正式從師學習聲樂,1964年考入德累斯頓音樂學院專攻聲樂、指揮。畢業後在柏林、漢堡、德累斯頓、倫敦、羅馬、維也納、薩爾茲堡、布宜諾斯艾利斯、米蘭、紐約等地舉行音樂會或演出歌劇。
他的嗓音柔婉優美、音樂處理細致嚴謹,擅長於演唱莫扎特的古典歌劇和舒伯特、舒曼、沃爾夫等作曲家的藝術歌曲,同時又是出色的宗教歌曲演唱家。

恩里科·卡魯索
恩里科·卡魯索 (Enrico
Caruso,1873-1921),世界著名的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1895年在家鄉那不勒斯初次以男中音登台演唱《浮士德》,1898年以扮演《費杜拉》一劇中的羅列斯始唱 男高音角色。後旅行熱那亞、聖彼得堡等地演唱,深受歡迎。1904年赴英國修道院花園歌劇院演出,一舉成名。畢生刻苦磨練,演出歌劇五十餘部,在紐約的十年內即演唱過六百餘場,隨時能演出的曲目有五百多首。
他的嗓音既剛勁宏亮又柔潤甜美,呼吸控制及分句法十分完美,再長的樂句也能唱得從容自如。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男高音」。1909年嗓子動過手術後,於1913年重返歌壇。他是第一個錄有唱片的歌唱家,拍過電影,又長於雕塑和漫畫。

弗蘭科·科菜里
弗蘭科·科菜里(Franco Corelli
1921-),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從小具有非凡的童聲嗓音,後當過制圖工人。三十歲時參加佛羅倫薩五月音樂節聲樂比賽獲獎,1952年在斯波菜托首次登台公演,以後在斯卡拉歌劇院和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演出,1960年起成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台柱。
他的嗓音通暢、寬厚、宏亮,音域廣闊,激情充沛,風度瀟灑,名列當代男高音前茅。勝任抒情戲劇型和戲劇型男高音角色,又擅唱那不勒斯歌曲,並灌有唱片。

何塞·卡雷拉斯
何塞·卡雷拉斯 (Jose
Carreras,1946-),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十歲在法雅的木偶劇《彼德羅先生》中飾報幕少年,二十二歲始登歌劇舞台。在義大利威爾第國際聲樂比賽中獲獎後,曾到意、西、法等國巡迴演出,並先後在紐約市立歌劇院和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登台演出《茶花女》、《唐·卡洛斯》等劇目。七十年代中期被卡拉揚挑選為威爾第《安魂曲》的男高音演唱者。
他的嗓音流暢抒情、清峻柔美,氣息均勻、線條清晰,任何時候都不放縱聲音。他是目前西方最負盛譽的男高音之一。

吉烏塞比·迪·斯岱法諾
吉烏塞比·迪·斯岱法諾 (Giuseppe di
Stefano,1921-),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生於西西里島,從小喜愛歌唱,後在米蘭學習聲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征入伍,當部隊奉命調往德國布防時逃往瑞士,並在瑞士作過幾場「跑步式」的演出。戰後回到米蘭繼續其聲樂學業,此後不斷演出。
他那溫暖抒情而富於魅力的音色和發自深心的熾熱、懇切而動人的感情,使他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半期達到了自己藝術生涯的巔峰。除歌劇外,他還擅長演唱那波里歌曲。
克麗斯塔·路德維希
克麗斯塔·路德維希 (Christa
Ludwig,1924-),德國女中音歌唱家。自幼學習聲樂,1946年在法蘭克福首次登上歌劇舞台,飾演約翰·施特勞斯所作輕歌劇《蝙蝠》中的俄羅斯王子奧洛夫斯基。以後參加過薩爾茲堡音樂節,在《費加羅的婚禮》中飾凱魯比諾。1959年首次演唱於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1969年以《阿伊達》中的阿姆柰麗絲一角登上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的舞台。
除演唱過所有西方著名歌劇中的女中音角色外,還能勝任不少戲劇女高音的角色,如貝多芬《費德里奧》中的女主人公、威爾第《命運之力》中的萊奧諾拉等。她的嗓音豐滿圓潤、富穿透力,被認為是演唱瓦格納歌劇、馬勒《大地之歌》、勃拉姆斯《女低音狂想曲》的理想人選。

蕾昂泰茵·普萊斯
蕾昂泰茵·普萊斯 (Leontyne
price,1927-),美國女高音歌唱家。原想當教師,後接受羅伯遜建議,轉入紐約朱利亞特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52年扮演《法爾斯塔夫》中的福特夫人一角,為音樂界所矚目。畢業後演過《波姬與貝絲》中的女主角貝絲。1955年被美國廣播公司電視中心選為演播歌劇《托斯卡》的主要演員,1957年普朗克《卡爾美教派修女的對話》在舊金山公演時,經作者推薦任主角。1958年首次在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代替契爾凱蒂出台演唱《阿伊達》,獲得空前成功。從此阿伊達成為她最拿手的角色。1961年第一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扮演《游吟詩人》中的萊奧諾拉。
她的演唱嗓音圓潤、濃密而色彩豐富,不論高、中、低音,都有「黃金般的特質」。真實、深刻的感情表現和女性角色的內向與溫柔,使她被公認為當代最傑出的「阿伊達」。

麗娜塔·苔巴爾迪
麗娜塔·苔巴爾迪 (Renata
Tebaldi,1922-),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從小在當歌唱演員的母親身邊長大,十三歲開始學鋼琴,十七歲入帕爾馬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44年以《梅菲斯托菲利斯》中的葉蓮娜一角開始其舞台生涯。1946年經卡拉揚推薦參加斯卡拉歌劇院的演出活動,從此聲名日盛,足跡遍及歐洲各著名歌劇院。1955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奧賽羅》後,成為該劇院台柱。
她的演唱風格、感情的表達恰如其分,嗓音極其柔潤流暢,加之優雅的儀態和無懈可擊的音準,使其成為當代最卓越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魯契亞諾·帕瓦羅蒂
魯契亞諾·帕瓦羅蒂 (Luciano
Pavarotti,1935-),世界著名的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早年是小學教師,1961年在雷基渥·埃米利亞國際比賽中的扮演魯道夫,從此開始歌唱生涯。1964年首次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登台。翌年,應邀去澳大利亞演出及錄制唱片。1967年被卡拉揚挑選為威爾第《安魂曲》的男高音獨唱者。從此,聲名節節上升,成為活躍於當前國際歌劇舞台上的最佳男高音之一。
帕瓦羅蒂具有十分漂亮的音色,在兩個八度以上的整個音域里,所有音均能迸射出明亮、晶瑩的光輝。被一般男高音視為畏途的「高音c」也能唱得清暢、圓潤而富於穿透力,因而被譽為「高音c之王」。他是當今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

羅伯特·梅里爾
羅伯特·梅里爾 (Roberto
Merill,1917-),美國男中音歌唱家。曾從其母親及瑪爾戈利斯學習聲樂,起初專唱輕音樂。1945年獲大都會歌劇院廣播演唱比賽獎。同年在該院首次扮演《茶花女》中的阿芒,後飾演過鬥牛士、瓦倫丁、費加羅、弄臣、雅果、斯卡皮亞等角色,並演唱意、法歌曲,是該院受歡迎的主要演員。
托斯卡尼尼在美國進行最後一次廣播演出時,他被邀任《茶花女》和《假面舞會》中的男中音主角。後在英國、阿根廷作過成功的演出,以嗓音暢達嘹亮、感情真摯生動見稱。

馬里奧·蘭札
馬里奧·蘭札 (Mario
Lanza,1921-1959),美國男高音歌唱家。原籍義大利,自幼熱愛音樂。青年時以卡車司機為業,因偶然的機會,被指揮家庫塞維茨基看中而開始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他的音質

㈢ 這些美聲歌唱家都是誰

Ghione是結遜不是歌唱家,是指揮(話說指揮的有點老套)
吉娜·西格娜 Gina Cigna 1900-2001,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
其他的沒有中文譯名,不過查查就知道差不多都唱過普契尼的歌劇

㈣ 世界上最著名的高音女歌唱家是誰

1.伊麗莎白·施瓦爾茨科普芙(Elizabeth Schwarzkopf)
德國女高音歌唱家。生於波蘭,曾入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學習,後被吸收為柏林歌劇院獨唱演員。引人注目的第一個角色是《那克索斯島上的阿麗安娜》中的澤比涅塔。1947年起,從花腔女高音轉向抒情女高音,首次登上斯卡拉歌劇院的舞台。1951年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浪子生涯》初演時任第一女主角。1955年在舊金山首次飾演《玫瑰騎士》中的瑪莎琳,九年後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飾演同一角色。
她的嗓音婉轉、靈活、純凈,演唱表現風格細致深刻而又豐富多采,不僅探究作品的風格和內容,而且有卓越的句法處理。她擅長演唱莫扎特、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和德奧藝術歌曲。音樂評論家們認為,她在藝術歌曲方面所樹立的豐碑,沒有第二個女歌唱家能與之匹敵。

2.比爾吉特·尼爾森(Birgit Nillsson)
瑞典女高音歌唱家。自幼愛好歌唱並參加卡魯普地方合唱團活動。1941年入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學習聲學,1946年在瑞典皇家歌劇院初次登台,扮演《自由射手》中阿迦德一角獲得好評。1948年後演出一系列歌劇名作,贏得很高的國際聲譽。1951年參加格林德伯恩歌劇節。此後成功地演唱衛瓦格斯塔德之後,成為當代最出色的演唱瓦格納歌劇的女高音歌唱家。1956-1958年先後在舊金山、紐約、米蘭等地演唱。
由於其功底深厚,至今仍活躍於演出第一線,藝術質量不減當年。

3.麗娜塔·苔巴爾迪(Renata Tebaldi)
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從小在當歌唱演員的母親身邊長大,十三歲開始學鋼琴,十七歲入帕爾馬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44年以《梅菲斯托菲利斯》中的葉蓮娜一角開始其舞台生涯。1946年經卡拉揚推薦參加斯卡拉歌劇院的演出活動,從此聲名日盛,足跡遍及歐洲各著名歌劇院。1955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奧賽羅》後,成為該劇院台柱。
她的演唱風格、感情的表達恰如其分,嗓音極其柔潤流暢,加之優雅的儀態和無懈可擊的音準,使其成為當代最卓越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4.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
著名的美籍希臘女高音歌唱家,真名為茜茜莉亞·索菲亞·安娜·瑪麗亞·卡羅蓋洛波烏羅斯。生於紐約,八歲開始學習鋼琴,十歲開始唱《卡門》中的詠嘆調,十三歲入希臘雅典音樂學院從達爾戈學習聲樂,十五歲以《鄉村騎士》中的桑土查一角綻露鋒芒。1947年應邀去義大利維羅那露天圓形劇場演出歌劇《歌女》,激起聽眾狂熱的反響。此後不斷演出於世界各地,以對角色深刻的理解和細致而富於創造性的處理,使得聽眾進一步領略到歌劇的音樂美和戲劇美,並對十九世紀早期美聲風格的歌劇如《夢游女》等新的認識。
他一生演出歌劇百部以上,音量幅度極寬,從輕巧的花腔女高音到最壯實的戲劇性聲部郁能勝任,有機地把富有強烈戲劇性和有俏麗錄活特點的花腔唱法結合在一起。擅於形體表演,具有崇高、雋永的雕塑美。是世界公認的全能女高音歌唱家。她對「復活」十九世紀早期義大利歌劇、對歌劇表演藝術的發展、創新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5.瓊·薩瑟蘭(Joan Sutherland)
著名澳大利亞女高音歌唱家。年輕時就學於悉尼音樂學院,1947年以音樂會形式演出歌劇《狄東與伊尼阿斯》開始其藝術生涯。1949和1950年兩度獲澳大利亞聲樂比賽獎。1951年赴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進修,翌年在修道院花園歌劇院登台。1954年改唱花腔女高音,先後在歐洲各地著名歌劇院和音樂節演出。1964年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上演《拉美莫爾的露契亞》時引起轟起,謝幕達三十次之多,被公認為花腔藝術的典範。她的嗓音清亮剔透、華美淳厚,繼承和發展了義大利唱法傳統。
她總是將非凡的技巧同豐富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內容融為一體,即使是最缺乏個性、最器樂化的句子,也要賦以活生生的感情內容,而絕不炫耀賣弄技巧。今天,人們公認她是花腔藝術的典範。

6.蕾昂泰茵·普萊斯(Leontyne Price)
美國女高音歌唱家。原想當教師,後接受羅伯遜建議,轉入紐約朱利亞特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52年扮演《法爾斯塔夫》中的福特夫人一角,為音樂界所矚目。畢業後演過《波姬與貝絲》中的女主角貝絲。1955年被美國廣播公司電視中心選為演播歌劇《托斯卡》的主要演員,1957年普朗克《卡爾美教派修女的對話》在舊金山公演時,經作者推薦任主角。1958年首次在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代替契爾凱蒂出台演唱《阿伊達》,獲得空前成功。從此阿伊達成為她最拿手的角色。1961年第一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扮演《游吟詩人》中的萊奧諾拉。
她的演唱嗓音圓潤、濃密而色彩豐富,不論高、中、低音,都有「黃金般的特質」。真實、深刻的感情表現和女性角色的內向與溫柔,使她被公認為當代最傑出的「阿伊達」。

7.貝克佛蕾·西爾斯(Beverly Sills)
美國女高音歌唱家,真名:貝爾·西爾佛曼。十二歲開始學習聲樂,十七歲在費城首次登上歌劇舞台。1955年以扮演《蝙蝠》中的羅薩琳達名震紐約市歌劇院舞台,成為該院專屬歌唱家,演唱了二十多年。1966年扮演《裘力斯·凱撒》中的克奧佩特拉獲得巨大名聲,從此登上歐美著名歌劇院舞台。她是典型的花腔女高音,雖音量不大,卻能巧妙地發揮美聲唱法的長處。風格獨特,曲目廣泛,是當代演唱「曼依」最好的演員,不但聲情俱佳,而且法語准確。現任紐約市歌劇院總指導。
8.蒙茨克拉特·卡巴耶(Montserrat Caballe)
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九歲入音樂學院學習。最早的音樂會演出是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任女高音領唱。1957年在瑞士馬塞爾歌劇院演唱《藝術家的生涯》中的XXXXXX一角後,廣泛演出於歐美各地,其中1965年在紐約以音樂會形式演出的唐尼采蒂的《露克里齊亞.鮑吉亞》,曾引起巨大轟動。她被認為是義大利美聲唱法的代表人物,高度流暢、純凈的嗓音和卓越的輕聲技巧,在每個國家都得到熱烈的贊揚和肯定。
她擅於演唱莫扎特、貝利尼、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等人的歌劇名作,理查·施特勞斯筆下的莎樂美是她最喜愛的角色,對德國和西班牙歌曲亦有深入的理解。

9.雷娜塔·斯科托(Renata Scotto)
1934年生於義大利。斯科托是有「卡拉斯第二」著稱的、當代藝術成就最高的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她的嗓音具有音質美、音量幅度大、音域范圍寬的特點。在高音區,她能始終保持光輝明亮和輕松自如的特質。她既能演唱抒情女高音,也能擔任花腔女高音的角色。難能可貴的是,她不但能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真實、生動、豐富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而且還善於對某些華彩樂句或唱腔作進一步的發揮或必要的更改。跟卡拉斯一樣,斯科托對發掘久被湮沒或絕響的歌劇作品有著很大的興趣,她除了發揚光大由卡拉斯恢復上演的一系列古典劇目外,也在這方面積極搜索、探尋,如普契尼生前遭到失敗的《埃德加》一劇,就是由於她的努力而重新搬上舞台並灌制唱片的。
10.維多利亞·德·洛斯·安琪萊斯(Victoria de Los Angeles)
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1923年生於巴塞羅那。安琪萊斯是一位具有非常寬廣音域的抒情女高音。她的嗓音流暢、豐滿而又靈活、優美,高音區鮮明而有光彩,中音區熱情而富於魅力。當藝術表現需要她拿出嗓音的「厚度」時,她也完全不缺少女中音式的粗獷和奔放。安琪萊斯歌唱表現上的特點是:忠實於原作,善於揭示作品內在的蘊涵,並能賦予歌聲以親切感和崇高的詩意。安琪萊斯是一位出色的音樂會演唱家,她所演唱的西班牙歌曲(有時自己用吉他伴奏)成為這一領域內的最高成就。此外,她還擅長表演西班牙的民族歌舞。

㈤ 世界最最有名的女高音歌唱家

帕瓦羅姐,呵呵。說實在的女高音沒有男高音稀有。女人都能蹦出幾個高音就像男人都能低沉一下子一樣 。所以頂級的女高音排不出個名次來,都是苦練來的。
伊麗莎白.施瓦爾茨科普芙(Elizabeth Schwarzkopf,1915-)

德國女高音歌唱家。生於波蘭,曾入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學習,後被吸收為柏林歌劇院獨唱演員。引人注目的第一個角色是《那克索斯島上的阿麗安娜》中的澤比涅塔。1947年起,從花腔女高音轉向抒情女高音,首次登上斯卡拉歌劇院的舞台。1951年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浪子生涯》初演時任第一女主角。1955年在舊金山首次飾演《玫瑰騎士》中的瑪莎琳,九年後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飾演同一角色。
她的嗓音婉轉、靈活、純凈,演唱表現風格細致深刻而又豐富多彩,不僅探究作品的風格和內容,而且有卓越的句法處理。她擅長演唱莫扎特、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和德奧藝術歌曲。音樂評論家們認為,她在藝術歌曲方面所樹立的豐碑,沒有第二個女歌唱家能與之匹敵。

比爾吉特.尼爾森(Birgit Nillsson)

梅爾塔.比爾吉特.尼爾森(Maumlrta Birgit Nilsson 1918年5月17日-2005年12月25日) 是一位瑞典歌劇女高音。生於瑞典南部省份斯康納,她是二戰後(從50年代末到她80年代中引退)瓦格納女高音的代表人物。
職業生涯 1946年在斯德哥爾摩上演的歌劇自由射手中,尼爾森扮演女主角阿伽特。那是她的首演。1947年同樣是在斯德哥爾摩,她扮演的麥克白夫人引起轟動。1954年她首次登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1959年她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中,演唱了伊索爾德。當時她的演唱征服了整個北美洲。
在各大歌劇院都可看到尼爾森的身影,諸如慕尼黑,東京,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芝加哥,舊金山和漢堡。1954到1970年間她年年登台拜魯依特音樂節,其中《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布倫希爾德和伊索爾德是她最成功的角色。1969年她在維羅納競技場里飾演的圖蘭多特和1973年在法國南部奧林奇古圓形露天劇場中(卡爾.伯姆指揮,瓊.維克斯飾特里斯坦)飾演的伊索爾特引起了巨大轟動。比爾吉特.尼爾森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榮譽成員。
據瑞典"Expressen"和"Svenska Dagbladet"報道,比爾吉特.尼爾森於2005年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於她瑞典南部Bjaumlrloumlv的家中逝世;但死訊直到2006年1月11日,即在她出生地Vaumlstra Karup舉行過葬禮後方才向外界公開。尼爾森長期忍受心臟腎臟疾患。她在雙親的墓旁被下葬。但進一步的細節並未清楚。尼爾森於1948年與獸醫Bertil Niklasson結婚。夫婦兩人並未育有兒女。

麗娜塔.苔巴爾迪(Renata Tebaldi)

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從小在當歌唱演員的母親身邊長大,十三歲開始學鋼琴,十七歲入帕爾馬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44年以《梅菲斯托菲利斯》中的葉蓮娜一角開始其舞台生涯。1946年經卡拉揚推薦參加斯卡拉歌劇院的演出活動,從此聲名日盛,足跡遍及歐洲各著名歌劇院。1955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奧賽羅》後,成為該劇院台柱。
她的演唱風格、感情的表達恰如其分,嗓音極其柔潤流暢,加之優雅的儀態和無懈可擊的音準,使其成為當代最卓越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Maria Callas,1923-1977)

著名的美籍希臘女高音歌唱家,真名為茜茜莉亞.索菲亞.安娜.瑪麗亞.卡羅蓋洛波烏羅斯。生於紐約,八歲開始學習鋼琴,十歲開始唱《卡門》中的詠嘆調,十三歲入希臘雅典音樂學院從達爾戈學習聲樂,十五歲以《鄉村騎士》中的桑土查一角綻露鋒芒。1947年應邀去義大利維羅那露天圓形劇場演出歌劇《歌女》,激起聽眾狂熱的反響。此後不斷演出於世界各地,以對角色深刻的理解和細致而富於創造性的處理,使得聽眾進一步領略到歌劇的音樂美和戲劇美,並對十九世紀早期美聲風格的歌劇如《夢游女》等新的認識。
他一生演出歌劇百部以上,音量幅度極寬,從輕巧的花腔女高音到最壯實的戲劇性聲部郁能勝任,有機地把富有強烈戲劇性和有俏麗錄活特點的花腔唱法結合在一起。擅於形體表演,具有崇高、雋永的雕塑美。是世界公認的全能女高音歌唱家。她對「復活」十九世紀早期義大利歌劇、對歌劇表演藝術的發展、創新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瓊.薩瑟蘭(Joan Sutherland)

從小從母親學鋼琴和歌唱,19歲獲幾個聲樂比賽一等獎,得學費而拜約翰和A.狄更斯為師。她的第一個歌劇角色是普賽爾的狄多,1949和1950年,她兩次參加全澳大利亞聲樂比賽,都獲第一名。然後,她在波寧吉幫助下到倫敦,進皇家音樂學院和歌劇學校深造,1952年進入科文特花園,登台後先演配角,1953年第一次演唱主角----威爾第《假面舞會》中的艾美麗婭。
1954年,薩瑟蘭與波寧吉結婚,波寧吉認為她不適合演唱純戲劇女高音,建議她向抒情女高音的方向轉變。1959年是她生涯上的轉折點,這一年2月17日,她在科文特花園劇院唱《拉莫摩爾的露契亞》中的露契亞,獲得巨大成功。回英國之後,她又在《清教徒》中成功地扮演了艾爾薇拉,從此世界各大歌劇院都向她打開了大門。1961年,薩瑟蘭在斯卡拉歌劇院主演《拉莫摩爾的露契亞》,最終謝幕達30次之多;1963年她又替代作為權威的卡拉斯,唱出了最好的《諾爾瑪》,從此被認為替代了卡拉斯而成為"美聲女王"。
1965年,薩瑟蘭回澳大利亞巡迴演出,並開始與帕瓦羅蒂合作,報界評論"掌握美聲的能力無法用語音形容,這是非凡的技藝,它的可能性簡直是無限的。"從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薩瑟蘭與帕瓦羅蒂在波寧吉指揮下錄制了一系列歌劇唱片,他們的演唱,最傑出的是多尼采蒂與貝里尼的作品。薩瑟蘭的貢獻,是把卡拉斯的聲樂戲劇激情和歌唱技巧獨具一格地結合起來,以此證實美聲的真正美妙之處在於把歌唱的戲劇性和深刻的內容、卓越的技巧溶匯在一起。

蕾昂泰茵.普萊斯(Leontyne Price)

美國女高音歌唱家。原想當教師,後接受羅伯遜建議,轉入紐約朱利亞特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52年扮演《法爾斯塔夫》中的福特夫人一角,為音樂界所矚目。畢業後演過《波姬與貝絲》中的女主角貝絲。1955年被美國廣播公司電視中心選為演播歌劇《托斯卡》的主要演員,1957年普朗克《卡爾美教派修女的對話》在舊金山公演時,經作者推薦任主角。1958年首次在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代替契爾凱蒂出台演唱《阿伊達》,獲得空前成功。從此阿伊達成為她最拿手的角色。1961年第一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扮演《游吟詩人》中的萊奧諾拉。
她的演唱嗓音圓潤、濃密而色彩豐富,不論高、中、低音,都有「黃金般的特質」。真實、深刻的感情表現和女性角色的內向與溫柔,使她被公認為當代最傑出的「阿伊達」 .

貝克佛蕾.西爾斯(Beverly Sills)

12歲開始學習聲樂,17歲在費城首次登上歌劇舞台。1955年以扮演《蝙蝠》中的羅薩琳達名震紐約市歌劇院舞台,成為該院專屬歌唱家,演唱了20多年。
1966年,貝克佛蕾.西爾斯扮演《凱撒》中的埃及艷後獲得巨大成功,從此登上歐美著名歌劇院舞台。音樂評論人說,她是典型的花腔女高音,雖音量不大,卻能巧妙地發揮美聲唱法的長處。風格獨特,曲目廣泛,是最好的女高音之一,不但聲情俱佳,而且法語准確。
她在1980年退休,但偶爾還參與演出。她在退休後仍為美國紐約多個劇院擔任藝術指導工作,她身邊的人都稱贊她的管理能力。

蒙茨克拉特.卡巴耶(Montserrat Caballe)

蒙茨克拉特.卡巴耶 (Montscrrat Caballe,1933-),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 九歲入音樂學院學習。最早的音樂會演出是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任女高音領唱。1957年在瑞士馬塞爾歌劇院演唱《藝術家的生涯》中的咪咪一角後,廣泛演出於歐美各地,其中1965年在紐約以音樂會形式演出的唐尼采蒂的《露克里齊亞.鮑吉亞》,曾引起巨大轟動。她被認為是義大利美聲唱法的代表人物,高度流暢、純凈的嗓音和卓越的輕聲技巧,在每個國家都得到熱烈的贊揚和肯定。
她擅於演唱莫扎特、貝利尼、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等人的歌劇名作,理查?施特勞斯筆下的莎樂美是她最喜愛的角色,對德國和西班牙歌曲亦有深入的理解。

雷娜塔.斯科托(Renata Scotto)

1934年生於義大利。斯科托是以「卡拉斯第二」著稱的、當代藝術成就最高的義大利女高音歌唱之一。她的嗓音具有音質美、音量幅度大、音域范圍寬的特點。在高音區,她能始終保持光輝明亮和輕松自如的特質。她既能演唱抒情女高音,也能擔任花腔女高音的角色。難能可貴的是,她不但能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真實、生動、豐富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而且還善於對某些華彩樂句或唱腔作進一步的發揮或必要的更改。跟卡拉斯一樣,斯科托對發掘久被湮沒或絕響的歌劇作品有著很大的舉。她除了發揚光大由卡拉斯恢復上演的一系列古典劇目外,也在這方面積極搜索、探尋,如普契尼生前遭到失敗的《埃德加》一劇,就是由於她的努力而重新搬上舞台並灌制唱片的。

維多利亞.德.洛斯.安琪萊絲(Victoria de los Angeles)

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1923年生於巴塞羅那。安琪萊斯是一位具有非常寬廣音域的抒情女高音。她的嗓音流暢、豐滿而又靈活、優美,高音區鮮明而有光彩,中音區熱情而富於魅力。當藝術表現需要她拿出嗓音的「厚度」時,她也完全不缺少女中音式的粗獷和奔放。安琪萊斯歌唱表現上的特點是:忠實於原作,善於揭示作品內在的蘊涵,並能賦予歌聲以親切感和崇高的詩意。安琪萊斯是一位出色的音樂會演唱家,她所演唱的西班牙歌曲(有時自己用吉它伴奏)成為這一領域內的最高成就。此外,她還擅長表演西班牙的民族歌舞。

㈥ 出專輯《Ladra di vento》的義大利女歌手Giorgia是不是那個著名的美聲歌唱家喬齊亞.芙曼蒂啊

不是一個人啦!Giorgia,於1971年4月26日出生於羅馬,是義大利著名的女歌手。她父親Giulio Todrani非常喜歡Ray Charles的一首歌曲Georgia On My Mind,為了紀念這首不朽的名作,將女兒取名為Giorgia,與Georgia只差一個英文字母。她在1994年出道,曾經與多位名人歌手合作,包括Bryan Adams、Michael MacDonald、 Cher、Zucchero、Andrea Bocelli、Lionel Ritchie等,又與Ronan Keating合唱過一曲We've Got Tonight,更參與過Pavarotti & Friends的演出
曾出過的專輯《Stonata》
另:《Stonata》。開場曲」Parlo con te」,以弦樂與合成聲效營造出迷離飄忽的美感;轉換到」Libera la mente」,散射強烈電子音軌夾帶絲絲異國氣氛;有著佛朗明哥吉他浪漫勾勒最歡愉聆聽溫度的」Anime sole」,不時回繞Electro-Pop的細致顆粒輔佐;電吉他亮眼Solo引出」Poche parole」,卻是包覆在紓緩靈魂味覺里頭,Giorgia與義大利老將Mina共通性感演繹;同名單曲」Stonata」,完全陶醉在靈魂的曼妙樂章中;碰擊出搖滾與電子激流的」Gli amanti」,體驗Giorgia聲音外放狂野的絕佳演出。

㈦ 出專輯《Ladra di vento》的義大利女歌手Giorgia是不是那個著名的美聲歌唱家喬齊亞.

不是一個人啦!Giorgia,於1971年4月26日出生於羅馬,是義大利著名的女歌手。她父親Giulio Todrani非常喜歡Ray Charles的一首歌曲Georgia On My Mind,為了紀念這首不朽的名作,將女兒取名為Giorgia,與Georgia只差一個英文字母。她在1994年出道,曾經與多位名人歌手合作,包括Bryan Adams、Michael MacDonald、 Cher、Zucchero、Andrea Bocelli、Lionel Ritchie等,又與Ronan Keating合唱過一曲We've Got Tonight,更參與過Pavarotti & Friends的演出
曾出過的專輯《Stonata》
另:《Stonata》。開場曲」Parlo con te」,以弦樂與合成聲效營造出迷離飄忽的美感;轉換到」Libera la mente」,散射強烈電子音軌夾帶絲絲異國氣氛;有著佛朗明哥吉他浪漫勾勒最歡愉聆聽溫度的」Anime sole」,不時回繞Electro-Pop的細致顆粒輔佐;電吉他亮眼Solo引出」Poche parole」,卻是包覆在紓緩靈魂味覺里頭,Giorgia與義大利老將Mina共通性感演繹;同名單曲」Stonata」,完全陶醉在靈魂的曼妙樂章中;碰擊出搖滾與電子激流的」Gli amanti」,體驗Giorgia聲音外放狂野的絕佳演出。

㈧ 世界女高音歌唱家有誰

1,施瓦茨科普芙( Elisabeth Schwarzkopf,1915-)

德國女高音歌唱家,生於波茨南。 1938年在柏林首次演出歌劇,1948年定居英國。她是同時代歌劇女高音中最傑出者之一,尤其以扮演莫扎特《唐喬萬尼》中的艾爾維拉、理查?施特勞斯《玫瑰騎士》中的元帥夫人、《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中的策賓內塔和雷哈爾輕歌劇《風流寡婦》中的漢娜著稱於世。此外,施瓦茨科普芙也擅長於演唱德國的藝術歌曲,如馬勒《少年魔角》,特別是沃爾夫的作品。

2,尼爾森( Birgit Nilsson,1918-)

瑞典女高音歌唱家,生於卡魯普。 1946年於斯德哥爾摩首次登台,演唱威柏歌劇《魔彈射手》中的阿格泰。1955-1956年在慕尼黑演唱《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女主角布倫希爾德,從此與這一角色結下緣分,成為全球頭號瓦格納女高音,幾乎所有重要的《指環》錄音都是由她扮唱布倫希爾德。此外尼爾森還是理查?施特勞斯歌劇《莎樂美》和《埃萊克特拉》的女主角最佳人選。

3,苔芭爾迪( Renata Tebaldi,1922-)

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生於佩薩羅。 1944年首次登台,演唱包伊托歌劇《梅菲斯特費勒斯》中的愛倫娜。1946年受到托斯卡尼尼賞識,邀她參加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復業典禮演出,從此走紅樂壇。她是演出威爾第和普契尼歌劇的最重要的女高音之一,嗓音剛勁有力,她扮唱的阿依達至今令人難忘。

4,卡拉絲( Maria Callas,1923-1977)

希臘裔美國女高音歌唱家,生於紐約曼哈頓。 1940年在雅典首次登台,演唱《菲德里奧》中的萊昂諾拉和《托斯卡》女主角。1948年在威尼斯受到塞拉芬賞識,應邀主演貝里尼《清教徒》,將這個美聲角色唱得空前飽滿、精彩。卡拉絲無疑是20世紀女歌手中名氣最大的一個,這雖然與她的兩次婚變滋生出種種傳聞不無關系,但憑才情出眾,卡拉絲終究無愧於她的巨大聲譽,畢竟20世紀除她之外沒有第二個人能兼唱瓦格納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這兩種角色。迄今在愛樂者心目中卡拉絲仍是諾爾瑪、薇奧萊塔和托斯卡的最佳扮演者。

5,路德維希( Christa Ludwig,1924-)

德國次女高音歌唱家,生於柏林。 1946年首次登台參加《蝙蝠》的演出。路德維希最令人難忘的角色是扮演貝多芬《菲德里奧》中的萊昂諾拉。此外她還是德國藝術歌曲的傑出詮釋者,尤以演唱馬勒《大地之歌》和沃爾夫《義大利歌曲集》著稱。

6,菲舍爾-迪斯考( Dietrich Fischcr-Dieskau,1925-)

德國男中音歌唱家,生於柏林。 1947年在弗萊堡首次登台,演唱布拉姆斯《安魂曲》。他是德國藝術歌曲的演唱大師,尤其是舒伯特歌曲,無人可與他平分秋色。在歌劇方面,他是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伯爵、《魔笛》中的帕帕蓋諾、貝爾格《沃采克》男主角等一系列角色的最佳扮演者之一。此外菲舍爾-迪斯考在宗教聲樂作品的演唱方面也有很高造詣。

7,薩瑟蘭( Joan Sutherland,1926-)

澳大利亞女高音歌唱家,生於悉尼。 1947年於悉尼首次演出,劇目為珀塞爾的《狄朵與埃涅阿斯》。1959年在英國柯文特花園歌劇院演唱多尼采蒂《拉美莫爾的露契亞》女主角,大獲成功,蜚聲世界樂壇。從此頻繁出演許多因為有了她而重新上演的劇目中的美聲角色,成為60-70年代全球首屈一指的美聲女高音。

8, 蓓克( Janet Baker,1933-)

英國次女高音歌唱家,生於哈特菲爾德。 1956年首次演出歌劇。60年代飾演了一系列巴羅克時代的歌劇角色,以及埃爾加、布里頓等現代英國作曲家的劇目。此外,她在柏遼茲、馬勒的樂隊伴奏藝術歌曲的演唱方面,享有很高聲望,尤其是和指揮家巴比羅利合作在EMI的錄音,迄今仍為愛樂者珍視。

㈨ 義大利用美聲唱歌的著名歌手有哪些

卡魯索EnricoCarm
斯基帕Tito SchIPA
吉里Beniamino Gigli
科萊里F4ranco Corell

迪.斯岱法諾Giuseppe di Stefano

貝爾貢濟Carlo Bergonzi

卡普契爾里pero Cappuccilli

帕瓦洛蒂Luciano Pavarotti

全是美聲大師 個別音譯漢語有差別

㈩ 有哪些美聲唱法女歌唱家

一.世界10大女高音
瑪麗亞·卡拉斯 (Maria Callas)1923年12月3日出生於美國的紐約市,原籍是希臘,她的音樂和戲劇方面的多才多藝,是她成為她那一代人中的絕對第一女高音。14歲時她回到希臘,在雅典音樂學院跟埃爾維拉·德·伊達爾戈學習音樂,到她16歲時就加入雅典國家歌劇院,第一次登台是演出輕歌劇《蒲伽丘》。1942年演出《托斯卡》使她一舉成名,1947年,在義大利維羅納第一次演出《歌女》,為著名指揮賽拉夫因重視,之後的兩年她在威尼斯演過圖蘭多特、伊所爾德和勃侖希爾德。她於 1948年代替卡羅西奧而在短短的6天之內就准備號以後,她開始了新的藝術生涯,在同年歌劇季節中扮演了勃侖西爾德。她是繼莉莉·雷曼之後第一個能夠自如地扮演無論是戲劇性或是抒情角色的女高音。她在斯卡拉(1951)、科汶特花園皇家歌劇院(1952)、芝加哥抒情歌劇院(1954)和紐約大都會(1956)的演出都是及其成功的,尤其是她演的《諾爾瑪》、《茶花女》和《托斯卡》更是與眾不同。雖然她的聲音技巧並非萬全無可非議,然而她的藝術才能卻是出類拔萃的。她演了不少長久以來被人遺忘的歌劇,使他們恢復了生命。1952-1954年,她先後灌制了22部歌劇唱片,其中有4部是她從來沒有在舞台上演出過的如:《藝術家的生涯》、《卡們》、《瑪儂·雷斯科》和《小丑》,另有3部是經過改編的,如《歌女》、《諾爾瑪》和《拉美莫爾的露茜亞》。她在舞台上演出500多場,包括43個不同的角色。60年代後期她推出歌劇舞台,最後一部歌劇是1965年7月5日在科汶特演的,《托斯卡》。1970年她在帕索利尼導演下拍攝了《美狄亞》,後來就在紐約教授歌劇。1972-1973年她在歐美各地巡迴演出,和斯苔法諾一起演唱歌劇片斷,她的格言是:「當我的敵人不再噓我的時候,也就是我失敗的時候。」
1977年9月16日她在法國巴黎住宅因心臟病突發而逝世。
瑪麗琳·霍恩(Marilyn Horne)於1972年9月19日扮演比才的《卡門》中的主角,開始了在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季節,獲得評論界及公眾空前的贊賞,霍恩是一位國際歌劇明星,她的名聲普及米蘭的斯卡拉劇院、倫敦的科汶特花園皇家歌劇院、舊金山歌劇院和芝加哥抒情歌劇院,她是迄今為止最動人心弦的歌手之一,她把「歌曲的黃金時代」重新帶了回來。
除《卡門》以外,在她的大都會音樂季節中,還演出了格魯克的歌劇《奧菲歐》中的角色,還在羅西尼的《賽維利亞理發師》中不扮演她名聞全球的角色?D? D羅西娜。1971年,她在芝加哥抒情歌劇院公演羅西尼的珍品《賽米拉米特》中扮演巴比倫將軍阿沙契。1973年在舊金山歌劇院演出唐尼采蒂的歌劇《寵妓》。1971年的音樂季節,霍恩在抒情歌劇院同樣演唱了羅西尼的《賽爾維亞理發師》中的羅西娜。這個角色,在評論界喝彩以前,她已在那裡唱了兩個年頭了。大都會歌劇院特別為她恢復了他們自己的《理發師》演出本。自從1970年季節以來,她和芝加哥歌劇院一起演出另外一部羅西尼新的歌劇《在阿爾及利的義大利女郎》她演主角,在幾次謝幕時獲得滿場的觀眾發出的踩腳聲和贊揚的歡叫聲,《紐約時報》對那次演出給予了以下贊揚:「霍恩小姐時一位驚人的歌唱家。她的嗓子時當代可稱頌的事物之一。技巧上,她是舉世無雙的,沒有一位歌唱家能用這樣的速度、准確性和這樣准確的音準來演唱花腔的片斷。」
她天賦的一副無比寬闊的嗓子,它從真正的女低音一直到女高音,中間沒有一點空隙。她是多才多藝的,這樣精通,無與倫比。
瑪麗琳·霍恩不論在那裡演唱,評論家就為她尋找新的贊美形容詞。1969年春天,當她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作首次公演,演出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和羅西尼的《柯林斯之圍》的時候,《紐約時報》的特別通訊中寫了下面一段話:「聽眾的掌聲真正打斷演出是在第三幕開始,霍恩的音量宏大、永不休止的獨唱場面上,她演唱花腔女低音就像她在唱『哆-來-咪』一樣輕松,整個夜晚,霍恩的音樂和聲樂藝術才能是令人銷魂的。」
瑪麗琳·霍恩1929年1月16日生於賓夕法尼亞州,但在羅山機長大。她第一位老師是她的父親。後來她在南加福尼亞大學上學,得了獎學金,跟保羅·維納德學習,主科是聲樂。此後,她進入洛蒂·勒曼指導下的優秀學生班級。她結識勒斯特拉文斯基,經常跟他一起演出包括蒙特威爾第到現代作曲家的作品,其中有很多斯特拉文斯基奉獻給她的作品。
1956年,她到歐洲,在格爾森基興演出三年,還有一些其他的德國歌劇院,。在亨德米特的指揮下,她在維也納演出,同時也在維也納音樂節中演唱。
回到美國以後,霍恩在舊金山歌劇院扮演伯格的歌劇《沃且可》中的瑪麗作為她歌劇的首次公演。1964年,她照樣用這個節目在科汶特花園皇家歌劇院—— 一個非常敏感的場所——作她的首次公演。著名的評論家艾爾弗雷德·弗蘭肯斯坦在那時候宣布:「作為一個女演員,她優美的歌喉,善於表情的面孔,驚人的天賦,在未來的美國歌劇中將佔有一個出色的地位。」此後,她在舊金山演出了數目驚人的主角,——《卡門》、《聯隊之花》、《小丑》等等。1964年,在春天歌劇院演出《在阿爾及利的義大利女郎》,第二天早上,舊金山《新聞之聲》雜志的大字標題寫道:《春天歌劇院的一個勝利》。
在她的很多唱片中,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有她的唱片集《一個黃金時代的回憶》,在這集子里把她和兩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女高音瑪麗勃蘭和維亞多特聯系在一起,同時,她的《瑪麗琳·霍恩的禮物》獲得了一個德國的獎金,她的法國詠嘆調、巴赫一亨德爾詠嘆調、馬勒的《亡兒悼歌》以及瓦格納的《韋森多可之歌》的唱片集受到熱烈的歡迎。她還錄制了很多全本的歌劇,其中包括《諾爾瑪》、《塞米拉米特》、《唐·爵凡尼》、格魯可的《奧菲歐》以及《安·博林》。在維爾第的《安魂曲》中,霍恩演唱女低音聲部,獲得了美國及歐洲的唱片聽眾的普遍贊揚。
格溫尼斯·瓊斯(Gwyneth Jones)1936年11月7日生於英國西南部的威爾士的龐蒂浦。她原來的工作士女秘書,後考上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並獲獎學金。在校時幾乎每次比賽都得獎,還主演過《奧菲歐與猶麗蒂茜》。1961-1963年在蘇黎世國際歌劇院首演《神界的黃昏》中的威爾根德,在威爾士國家歌劇院首次演出《麥克百思》。1964 年在科汶特花園皇家歌劇院扮演了《菲德利奧》中的列奧諾拉和《游吟詩人》中的列奧諾拉而一舉成名,1966年她到國外演出:在拜羅伊特歌劇節扮演齊格琳德;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扮演《菲德利奧》中的列奧諾拉;在達拉斯和德克薩斯扮演《麥克百恩》在紐約歌劇院演《美狄亞》。1967年在米蘭斯卡拉扮演列奧諾拉(《鄉村》),從1968年起在達都會。除了義大利歌劇以外,她後來更多的演唱華格納的歌劇,1975年被邀情參加拜羅伊特歌劇節,扮演整部《尼伯龍根的指環》中的勃侖希爾德。她毫無疑問是很會表演角色的。嗓音美而亮,但有時尚嫌濃度不夠,尤其是在需要深刻表達感情的時候。
阿德里安娜·瑪麗邦苔(Adriana Maliponte)於1971年3月22日在達都會歌劇院作她首次公演,扮演《波希米亞人》中的咪咪時,《紐約時報》評論家羅伯特·謝爾曼寫道:「達都會歌劇院再一次獲得最大的成功······阿德里安娜·瑪麗邦苔在紐約的首次公演是一個令人不能忘懷的咪咪。」1972年11月6日,謝爾曼聽了她在達都會歌劇院演出的朱麗葉以後,得到了同樣的印象。他寫道:「自從她1971年春天首次公演以來。這位女高音在這里始終工作的很好,瑪利邦苔小姐把她甜美的、音色純正的嗓音發揮的淋漓盡止,她的演唱具有風格、韻味和巨大的戲劇沖動。」
阿德里安娜·瑪麗邦苔1942年生於義大利的布雷西亞。14歲時離開義大利到法國去學唱。4年以後,她獲得了法國音樂院獎。1956年,她回到義大利,跟苔巴蒂原先的老師卡門·梅利斯繼續深造。在這段時間里,她獲得了很多獎,包括:義大利廣播大獎、米蘭新劇院獎以及斯卡拉國際比賽獎。1958年至 1960年,她經常在斯卡拉演唱很多次重要角色。1960年參加日內瓦國際歌唱比賽獲得了一等獎。這次比賽的結果使她進入了馬得里、都伯林、布魯塞爾、羅馬、巴塞羅那以及歐洲其它音樂首都的歌劇院。她在巴黎歌劇院為吉安·卡·里奧曼諾蒂的歌劇《最後的野人》作世界上首次公演時,創造了莎都拉這一角色。同時在伯德納·巴菲特導演的《卡門》中演唱米卡艾拉這一角色。瑪麗邦苔是斯卡拉歌劇院、巴黎歌劇院、羅馬歌劇院,現在是達都會歌劇院的永久成員。她經常出現在美國各地的獨唱音樂會和其它一些主要的歌劇院中,例如芝加哥抒情歌劇院、費城歌劇院、哈脫福特歌劇院以及大邁密歌劇協會。
津卡·米拉諾夫(Zinka Milanov)是著名的南斯拉夫女高音歌唱家。1906年5月17日生於南斯拉夫的薩格勒布,就在當地學習聲樂。1927年在盧布爾雅那第一次登台,扮演《游吟詩人》的列奧諾拉,1928-1935年一直到薩格勒布歌劇院工作,先後演出不下350場次。1937年,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由托斯卡尼尼指揮演唱勒威爾第的《安魂曲》,隨即與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簽訂了合同。1937年在那裡首次公演《游吟詩人》中的列奧諾拉一直到1966年。在這期間演出400多場。多數扮演抒情性角色,特別像《命運的力量》中的列奧諾拉,《阿伊達》中的阿伊達,《鄉村騎士》中的桑士扎和《瑙爾瑪》。1956年和1957年在科汶特花園皇家歌劇院扮演《游吟詩人》中的列艾諾拉和托斯卡。她是一位當代最有聲譽、最感人的女高音之一。

二.世界10大女高音
伯奇特·尼爾森(Birgit Nilsson)1918年5月17日出生於北歐的瑞典王國卡魯普。她是繼弗拉格斯塔德之後,被公認是當代最傑出的瓦格納歌劇演唱家,她在斯德哥爾摩跟希斯洛普學唱,參加了皇家歌劇院。1946年第一次登台,演出的角色是《自有射手》中的阿伽德。接著又演出大量瓦格納和威爾第的歌劇。到50年代中她贏得很高的國際聲譽。她在各地的首演時間和劇目是:1951年在格林德伯恩歌劇節演《愛多曼尼奧》中的艾列特拉,1954年在拜羅伊特歌劇節演《洛恩格林》中愛爾莎, 1954年至55年在慕尼黑巴伐里亞歌劇院主演《女武神》中的勃侖希爾德和《莎樂美》中的莎樂美,1956年,在好萊塢影城和舊金山歌劇院演勃侖希爾德。 1957年,在倫敦科汶特花園皇家歌劇院演勃侖希爾德,1958年,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演《圖蘭多特》。1959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伊索爾德。此外她還演過《愛列可特拉》、《麥克白思》、《游吟詩人》中的列奧諾拉、《奧伯龍》中萊莎。並且在《湯毫塞》中同時扮演伊麗莎白和維也納女神兩個角色。她音色動人,風格嚴謹,角色刻畫真摯。
利昂婷·普賴斯(Leotyne Price)1927年2月10日出生於美國東部肯塔基州的勞勒爾。父母都是黑人。1949-1952年在紐約朱利安特夫人和湯姆遜《三幕劇中的四位聖人》的角色,並到巴黎演過此劇。她的第一次正式登台是1952年在《波基與貝絲》中扮演貝絲,後與扮演男主角的男中音威廉·沃菲爾德結婚。她隨這個劇組到美國各地及歐洲巡迴演出,直到1954年。其中於1953年曾到倫敦的斯多爾劇院作巡迴公演。1955年在美國廣播公司電視中心首次公演了《托斯卡》。1957 年,在舊金山歌劇院首次公演《白袍僧》。1958年,在科汶特花園皇家歌劇院首次登台,同年又赴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首次公演,1960年,在米蘭卡拉歌劇院首次公演。她的首次公演劇目都是《阿伊達》。她是卡拉揚的門徒之一。1960年,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扮演《唐·爵凡尼》中的安娜小姐。1961年,在大都會歌劇院,演《游吟詩人》中的列奧諾拉。歌劇《安東尼與克列奧帕特拉》第一次公演時,由她扮演女主角克列奧帕特拉。由於普賴斯感情真摯,音色甜潤,以及在角色里反映出來的女性天生的溫柔,使她在整個歐洲和美國被公認是20實際60年代最傑出的阿伊達。在她70歲誕辰時,RCA公司特地為他發行了由11張 CD組成的「利昂婷·普賴斯珍藏版「專輯。
伊麗莎白·施瓦茨科普夫(Elisabeth Schwarzkopf)1915年12樂9日出生於波蘭西部的重要城市波茲南。在德國柏林音樂學院學習音樂,老師是瑪麗亞·愛沃根。同時研修理論、作曲、鋼琴和中提琴, 1938年,畢業時以優異成績獲國際聯盟獎。後被吸收為柏林歌劇院獨唱演員。擅長演唱莫扎特和查理·施特勞斯的作品,是一位傑出的藝術歌曲歌唱家。 1938年第一次登台,在柏林歌劇院扮演《帕西發爾》中的第一花神,1942年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扮演《納克索斯島上的阿莉亞德內》中的澤比涅塔。在維也納歌劇院就職直至1948年,主要演唱花腔女高音角色,到1949年改為抒情女高音。在隨劇院到科汶特花園皇家歌劇院演出《唐·爵凡尼》時,塔扮演的是愛爾威拉小姐。1948-1952年留在科汶特皇家歌劇院,除演莫扎特和施特勞斯的歌劇外,還用英語演唱《瑪儂》?p《玫瑰騎士》?p《茶花女》?p《蝴蝶夫人》和《波希米亞人》,用德語演唱《名歌手》中的伊娃,用意語演唱《弄臣》中的姬爾達。1948年在卡拉揚指揮下到斯卡拉歌劇院和薩爾茨堡音樂節演過《塞維利亞理發師》中的阿爾瑪維伐伯爵夫人。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浪子的歷程》第一次公演就是她主演的。1955年到美國舊金山首演,1964年到大都會首演,劇目是《玫瑰騎士》。她演的瑪莎琳受到普遍的贊揚,並於1960年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演出時被攝成影片,由她的丈夫沃爾特·萊格製片。她丈夫為她灌制了不少唱片,表現風格細致深刻而又豐富多彩。不僅探究作品的風格和內容,而且有卓越的句法處理。
蕾娜塔·斯科多(Renata Scotto)1934年2月24日生於地中海畔的義大利的大佛那,是60年代世界上最紅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在米蘭時曾師事梅基德斯·羅帕爾特。1953年得米蘭新劇院比賽獎後,在米蘭國家劇院第一次登台,扮演《茶花女》中的薇奧麗塔。1954年在斯卡拉歌劇院扮演卡塔拉尼的《華萊》中的華爾特爾,此後就經常在斯卡拉演出。1957年隨斯卡拉歌劇院到英國倫敦,在斯多爾劇場扮演《波希米亞人》中的咪咪,在那裡她還演了唐尼采蒂的《愛之甘醇》中的阿狄娜?p《茶花女》中的薇奧麗塔?p《唐·爵凡尼》中的多娜·愛爾薇拉。同年7月在愛丁堡音樂節,她代替瑪麗亞·卡拉斯在《夢游女》一劇扮演阿密娜作最後的演出,非常成功,1960年去過美國芝加哥,1962年在倫敦皇家歌劇院演《波希米亞人》中的咪咪,以後還在那裡扮演了《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弄臣》中的姬爾達,《夢游女》中的阿密娜以及迷娘?p薇奧麗她。1964年去過蘇聯,在莫斯科大劇院演出過。1965年到紐約,在大都會歌劇院扮演《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以後演過的歌劇的更重角色,如威爾第《西西里的晚幬》中的愛蓮娜?p《西蒙·包卡涅格拉》中的阿梅麗亞等。1973年去過日本,後來在美國休斯頓歌劇院。曾演出貝利尼的《諾爾瑪》,也是歌劇中技巧最難的作品,斯科多演過的其他歌劇還有《論巴第人》?p《拉美莫爾的露茜亞》?p《奧塞羅》?p《法爾斯塔夫》?p《圖蘭多特》等,都是世界名劇。
斯科多是卡拉斯以來最有才智?p最有成就的一位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早有「第二卡拉斯」之譽。她既有寬廣的音域,又有高度的技巧,還具備豐富的藝術修養。特別是她的高音完美光輝,為美聲樂派花腔女高音中所稀有,但她唱戲劇性的作品,也不減色。因此她可以把需要抒情和花腔兩種音色及技巧的薇奧麗塔唱得很出色,也可以把需要花腔的戲劇兩種音色及技巧的諾爾瑪唱的很好。並且在該劇演出之後,還向記者表示她對劇中女中音阿達爾基莎發生興趣,可見其技藝之全面,真可謂全能歌唱家。
從藝術修養方面來說,斯科多不僅對每個角色的形象塑造,刻畫入薇,而且在尊重原作的同時,發揮自己的特點,並有所創新。例如《茶花女》第一幕薇奧麗塔的詠嘆調《也許靈魂所渴望的就是他》的華彩部分,她就根據自己的條件和情節的需要作即興的發揮;而在《弄臣》中《愛是靈魂的太陽》的華彩部分,她根據整個布局的考慮,將原作加以簡化,等到《親愛的名字刻在我心上》的華彩部分時,再加以發揮,這是非常有見地的。
由於義大利歌劇在國際劇壇上突出的地位和斯科多是美聲樂派的歌唱家,所以她的曲目自然以義大利歌劇為主;但是她也演過德國、法國等歌劇作品。難能可貴的是她對劇目的發掘,如《愛德加》是普契尼的第二部作品,當初上演時比第一部失敗得更慘,而斯科多把它重新演出,並灌了唱片。前面提過的《西蒙·包卡涅格拉》,由於題材和音樂的缺點,也是一部失敗的作品,雖然後來威爾第自己曾經加以改寫,但仍不大有人演出,還有貝利尼的《清教徒》和《諾爾瑪》,前者因作品上的缺點,後者則因需要兩種音色及經常使用最高音區和八度以上的大跳等技術上的困難,由卡拉斯恢復演出之後,仍很少有人演出;而斯科多重演這些劇目,這無疑是她的技巧和藝術修養有過人的地方才敢於這樣做,這是值得我們贊賞的。
斯科多灌的唱片有:凱魯比尼的《美狄亞》,F·契萊亞的《阿德里安納·勒庫弗勒》,喬達諾的《安德魯亞·舍尼埃》,梅耶貝爾的《先知》普契尼的《波西米亞人》、《埃德加》、《蝴蝶夫人》、安哲里卡姐妹》、《外套》、《圖蘭多特》,威爾第的《弄臣》、《茶花女》以及《斯科多演唱名曲集》、《義大利歌曲集》等,其中以《茶花女》、《弄臣》等最為流行。
瓊·薩瑟蘭(Joan Sutherland)1926年11月7日出生於澳大利亞的悉尼。曾獲悉尼歌劇詠嘆調比賽獎。1952年首次赴倫敦,在科汶特花園皇家歌劇院演出,扮演《魔笛》中的第一夫人,她演了不少抒情角色,如《自有射手》中的阿伽德、《卡門》中的米卡艾拉、《弄臣》中的姬達爾、《奧塞羅》中的黛絲德夢娜、《名歌手》中的伊娃,以及《仲夏的婚夜》中的珍妮佛。1964年在米蘭絲卡拉歌劇院演出《拉美莫爾的露茜亞》時引起轟動,謝幕達30次之多,使她一夜之間變成一位大名鼎鼎的花腔女高音,被公認為花腔藝術的典範。從那以後她唱遍了整個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她的扮演角色有亨德爾《阿爾契娜》中的阿爾契娜,《羅德琳達》中的羅德琳達,《朱利奧·凱撒在埃及》中的克列奧帕特拉,羅西尼《塞米拉米特》中的塞米拉米特,貝利尼的《夢游女》中的阿密娜,《清教徒》中的愛爾維拉,《比厄特莉絲》中的比厄特莉絲,《諾爾瑪》中的瑙爾瑪,唐尼采蒂《瑪麗亞·絲塔達》中的瑪利亞,《聯隊之花》中的瑪麗,梅耶貝爾《新教徒》中的瑪格麗達以及瑪斯內《愛斯克拉蒙德》中的愛斯克拉蒙德。
她的嗓音清亮剔透,華美淳厚,繼承和發展了義大利美聲唱法傳統,她總是將非凡的技巧同豐富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內容融為一體,及時是最缺乏個性、最樂器化的句子,也要賦予活生生的感情內容,而絕不炫耀賣弄技巧。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美聲女歌唱家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條印尼盾是人民幣多少 瀏覽:265
中國人到哪裡找學區房 瀏覽:357
伊朗在哪裡哪個國家 瀏覽:587
去伊朗女生穿什麼一副 瀏覽:658
印尼為什麼動作片厲害 瀏覽:399
32斤越南魚多少錢 瀏覽:89
英國冬天早上吃什麼 瀏覽:672
印尼巴厘島的房子多少一平方 瀏覽:1004
和平精英國服矩陣工廠開關在哪裡 瀏覽:242
以色列的伊朗人是什麼人種 瀏覽:904
中國吊車出口哪些國家 瀏覽:961
英國中學怎麼提高成績 瀏覽:883
為什麼我的記憶紐約是英國的 瀏覽:565
中國的漢城是哪裡 瀏覽:930
迪拜人喜歡中國的什麼 瀏覽:649
怎麼用一個詞來介紹中國人 瀏覽:278
中國最小的一個鄉村有多少人 瀏覽:176
印度牛糞有多少斤 瀏覽:221
英國銀行對公賬戶怎麼轉賬 瀏覽:517
英國小說什麼時候流行的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