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在看雜志的時候 遇到了一個詞 叫做 結發妻子 有誰這是什麼意思嗎
一: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我們常聽到「結發妻」這個詞,「結發」的原意是:「始成人也,謂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時取笄冠為義也。」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我們國家有許多地區把未成年的女子稱「丫頭」,在古人寫的許多小說里也可以看到這個稱喊。另外在舊時也有稱「丫頭」是大戶人家的婢女丫鬟。「丫頭」也含有親昵的成分,有長輩們笑著這樣稱喊晚輩的:「你個死丫頭,連一點小事也做不好!」在古時候,丫頭的真正意思是指女子的一種頭發梳理樣式,這在今天的電影和電視里常常可以看到,譬如在電影《紅樓夢》里侍奉主人的丫鬟們的發型樣式,把頭發分別梳成左右對稱的雙髻翹在頭頂上,就象是個分叉的丫字那樣,古代程宗洛的《揚州竹枝詞》里有:巧髻新盤兩鬢分,衣裝百蝶薄棉溫。等到女子長到十五歲,就會給她行笄禮,也就是「笄簪子禮」,指的是女子十五歲謂之成年。笄字:本義,古代盤頭發或別住帽子用的簪子,意既現在可以頭發盤起來,然後再用「笄」簪好,古時謂之「及笄之年」。男女到了成人的年齡,按古代的說法也就是指他們可以結婚成家了。
古人在進行冠禮和笄禮的時候,是非常莊重嚴肅的事情。只所以有「結發妻」這個詞,意思指原配妻子。結發又稱束發,古代男子自成童開始束發,因以指初成年。結發又含有成婚的意思,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發,故稱。一對新夫妻在洞房花燭之夜時:「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意思是:兩個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綹頭發,然後再把這兩縷長發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發同心、愛情永恆、生死相依,永不分離。古往今來,雖有那「一寸同心縷」綰結同心和「百年長命花」的美好想往,然世事多舛,生活里難免會有象古時候的閨怨詞里說的那樣:本是結發的歡娛,怎做了徹骨兒相思?女人們總是把她們的愛情期盼、美好心願都小心翼翼地纏繞到發絲里,擁有滿頭烏黑閃亮的秀發,再加上她們巧手梳理的發型樣式,在一定意義上講,那是贏得愛情幸福的期盼和保證。
在這「結發」詞里用的「結」字是最蘊涵妙意的,在今天,我們每個家庭的客廳里大概都會懸掛著幾個「中國結」,在新婚的洞房裡也會看到火紅色的「同心結」。結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結合、結伴。古時候,「結」通「髻」,意思是總發。髻,挽發而結之於頂。唐代女詩人晁采寫有一首《子夜歌》:「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在古時候,新婚洞房裡妻子頭上盤著的發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儀禮·土昏禮》中記載著:「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來解開盤著的發髻,然後相擁相抱、恩愛纏綿、如膠似漆。後來,人們就稱首次結婚的男女為「結發夫妻」。
我國漢代時期,那時候舉行葬儀有這樣一個風俗,如果結發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會把他們結婚時用的梳子掰開分為兩半,在上面還留存著妻的青發幾縷,把另外一半隨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結發之妻,紀念結發之恩愛情深。在《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里寫有:「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雖然這首詩寫的是以封建家長制度為背景的悲劇故事。那時候彼此相愛的情人,如果女子們把她自己的一綹青絲送給男子作定情物,則形同她已經把身體交給男子那樣的重要信物了。可有時候,情人的一綹青絲卻象唐詩人李白說的那樣:「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青絲化作「煩惱絲」。只是在古時候的女子們聽不到今天唱的這首名為《短發》歌:我已剪短我的發,剪斷了牽掛,剪一地不被愛的分叉,長長短短,短短長長,一寸一寸在掙扎……
二:結發就是一輩子
星期六早上,我剛從床上坐起來,就看到妻走過來問:「你先幻想一下,如果我剪成短發,會變成啥樣?」我笑答:「你說變成啥樣?你還是你,依然是我的老婆呀!」「那你說,萬一剪成短發了……」我沒等她把話說完就笑著說:「你以為會怎樣?認為我發現你變得更丑了?害怕象以前的古人那樣寫一封休書?哈哈,放心吧你,不會的!再說現代社會,早就不能隨便寫封休書就把老婆掃地出門的。」「美得你!我不把你休掉就已經夠意思了!」妻笑了笑接著說:「你一會去把冰箱里的排骨拿出來洗洗干凈,我出來一趟,馬上就回來。」妻說完這句就開門下樓去了。突然,我好象意識到可能發生什麼,又不敢相信。但我還是趕忙大聲喊:「老婆,我喜歡長發飄飄!」
在這之前,妻不止一次的在我耳邊絮叨那句「我這一次下狠心了!堅決剪成短發!不再猶豫了!」她說的這句話早已把我的耳朵磨出老繭了,每次聽她如此一說,我就笑著反問:「你忍心剪掉留了這么多年的長發?」「是的,快要當婆婆了,還留長發,感覺不太合適,」可她總是說說而已。大概普天下所有的女人哪,她們都會在頭發的問題上拿不定主意。我在電腦屋對昨天夜裡寫的一篇文稿做最後的繕筆,感覺沒過多長時間,就聽到妻在門口喊:「開門」。聞聲開門的時候,發現站在面前的妻剪成短發了,真不知她怎樣的下了決心,剪掉留了十多年的飄飄長發!妻的臉頰胭紅,她用兩手捂著頭問我:「你看我剪的發型好看嗎?」說完就把頭低下來,象是電影里演的剛被揭開紅蓋頭的新娘子。「真漂亮!」我有點違心,妻卻嬌靨含羞低著頭。唉,徐志摩呀,你為啥說: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我回想起跟她初次見面的那天中午,宛如昨天一般,歷歷在目,就象電影里放映回憶的片段那樣,一情一景,一問一答,都是那樣的清晰如新,甚至只需伸一伸手就可以觸感到當時的溫度。那天中午,經介紹人分別通知,我們相約在公園大門口見面。我看著她那一頭烏黑亮麗的秀發隨風飄舞,在迎面吹來的風中可以聞到她秀發上散出的一股淡淡的、迷人心醉的香水味兒。我們站著的旁邊是大片如綠毯般青翠柔軟的草地,我嗅著淡淡的草香花香,看看碧藍天空,白雲幾朵,感覺眼前的一切都變得清新宜人。前方不遠處是一大片鬱郁蔥蔥的松樹林。她說話的聲音嬌柔靦腆、細聲悅耳。風停時,長發靜靜地搭在她的雙肩兩鬢,烏黑的秀發有齊腰長。我面對這樣一位姿容秀麗、端莊秀雅、氣質高貴的女子,有一種讓我不敢太過於親近她身邊的感覺。她說話時的臉頰嬌靨含羞,令人神迷。彷彿她只要再輕輕地嫣然一笑,整個世界都會跟著笑起來。
在我國古代的漢武帝,據傳說他第一次看到衛子夫,也是被她的烏黑秀發吸引住了,於是就有這樣的記載:「上見其美發,悅之,遂納於宮中。」我和妻結婚這些年來,她只剪短過二次短發,加今天這次。第一次是她在臨產前些天剪的,說是坐月子的時候,用毛巾沾點溫水擦擦頭就可以了。妻說,洗發怕會耽誤照看孩子。我回想起那個風雪夜的凌晨兩點半,妻感覺腹部陣陣疼痛,下身也開始滲出羊水。在去醫院的路上,寒風料峭,雪花飄飄。有人說雪花是美麗天使送給大地的禮物。而我們准備迎接最珍貴的禮物:新生命的降臨。妻躺在我的懷里,我從來沒有如此激動,就要成為父親了,這個世界上又多一位做母親的女人。我抱擁著妻,腦海里搜尋不到更合適的辭句,我附在妻的耳邊說:「謝謝你!」我看到妻的眼睛含著淚水。通常結婚前的男人不理解女人為何喜歡流淚,在他結婚以後,他才會懂得女人流淚的原因:或者是她最愛的人傷害了她;或者是她最愛的人對她真誠說「老婆,謝謝你,我愛你!」
女人都將會擁有一個最美麗的名字:母親。有句外國諺語說:上帝不能無處不在,所以他創造了母親。而在這個世界上最美麗動人的笑容,應該是一個初做母親的女人,當她第一次抱著懷里的新生命,露出豐腴細白的乳房,她伸開左手用食指和中指做一個V字型夾住乳頭,再把暈紅色的乳頭伸向孩子嘴裡,我們可以看到義大利的大畫家「安德烈亞·索拉里」創作的《綠墊聖母子》油彩畫面,她有一張寧靜、安祥、甜蜜和溫柔的笑容,那是聖母一樣的笑容!擁有了母親那慈愛溫柔的懷抱,人類再痛苦的呻吟也會變成甜蜜幸福的鼾聲!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早晨的公園里有耄耋之年的老夫妻,他們相互牽攜著在散步。如果有新朋友認識,男的會這樣介紹說:「她是我的老伴,我們是結發夫妻。」結發就是一輩子的牽手相攜;結發就是永結同心、白頭偕老!結發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浪漫誓言!
「我們是結發夫妻。」結發就是曾經許諾的「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停下敲著鍵盤的雙手,站起身來,打了一個哈欠,重新坐下來。伸手端著妻在臨睡前放在電腦桌邊上的保溫茶杯,擰開蓋,輕呷一小口,一時間滿屋都飄散著香茗的氤氳裊裊。回頭看看已經入睡的妻,用心在聽著她那恬靜均勻的呼吸聲音。我打開電腦硬碟里存放歌曲的文件夾,然後把播放器的聲音調節到很小,這是妻最喜愛聽的一首林慧萍唱的《結發一輩子》:「總心煩我和你常摩擦的情感,像風中理不清被吹亂的發;總是由著你改變自己的模樣,長發也好,短發也好,你喜歡就好;為什麼我們還有那麼多無謂的理由可爭吵,你忘了許諾你會疼我直到老;我愛你,結發就是一輩子,不放手不回頭,情盟約定就一世;我愛你,結發就是一輩子,我是如此看待我們的愛情……」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移。結發就是一輩子!
2. 歐洲古代男人留長發嗎請了解者具體詳細明確的回答。本人沒什麼物質獎勵只有真心的感激之情。
不同國家不同職業不同時代,發型不一樣,因為回答不能放多張圖,我就放鏈接了。
古希臘:
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04/11/6432912620120204112205095.jpg
古羅馬:
http://img165.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04/11/643291262012020411017.jpg
中世紀(中世紀有身份的人往往長發,農民頭發會短些):
http://img165.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04/11/6432912620120204112227037.jpg
文藝復興義大利:
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04/11/6432912620120204112314091.jpg
英國:
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04/11/643291262012020411321906.jpg
17世紀荷蘭:
http://img165.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04/11/6432912620120204113254089.jpg
從17世紀開始,歐洲男人大多剃短發,帶假發(圖為路易十四):
http://img165.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04/11/6432912620120204113325025.jpg
路易十五的假發造型就是當時歐洲的各國男子的假發造型:
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04/11/6432912620120204113415038.jpg
如滿意請採納O(∩_∩)O~
3. 談談你對多情與專一的關系
最近,英國著名的《星期日泰晤士報》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調查,他們組織了5名年輕貌美、風姿綽約的女記者,打扮成花枝招展的性感女郎,到世界5個大都市「親身體驗」:美女在哪兒最安全?
羅馬男人最熱情
弗朗西斯在羅馬街頭津津有味地品嘗冰激凌時,只是稍微展示了一下自己的魅力,便看到一輛呼嘯而過的軍車窗戶里,一下子伸出了一打士兵的腦袋,接著一片嘖嘖作響的贊嘆聲傳了過來。隨後,四個離得老遠的男人一個接一個地過來借火。其中一個青年飛跑著建議弗朗西斯和他一塊到葡萄牙的海濱去度過一周的浪漫時光;另一個青年則迫不及待地說自己對她一見鍾情,並向她求婚。
相比較起來,兩個40歲上下的中年人還算比較含蓄和有風度。他們先不緊不慢地與她並行,不失時機地同她交談。他們的話中最成功的一句是:「請讓我向您的母親說一句恭維的話,她的女兒實在是太漂亮了。」比較中性的是:「我可以吻吻您的小鞋嗎?」還有讓人感到出乎意料的話:「我的老天呀!您簡直是剛從波提切里的油畫上走下來的。」
弗朗西斯小姐得出的結論是:義大利男人不愧為情場老手,要在羅馬這個城市生活,沒有一張厚臉皮是不行的。
倫敦男人較規矩
約瑟芬在倫敦街頭走過時,她的美貌打動了建築工地上的戴安全帽的小夥子們,但是他們沒有發出一聲通常情況下男人那種怪聲怪氣的贊美或感嘆,其中的一個青年說:「對不起,親愛的,我們有合同規定,工作時間不能亂吹口哨,亂起鬨。」另一人則對同伴說:「伙計,不用看了,她的確很漂亮。」
但是路邊的一個小攤主卻沒放過她。看到約瑟芬走過來,他目不轉睛地看著她,打了一個尖利的口哨,向她提了一個非常挑逗性的問題:「寶貝,你是從《太陽報》來的吧?」原來他把約瑟芬當成了這份庸俗小報每期第三頁都刊登的穿著暴露的性感女郎了。
看來,平素講究紳士風度的英國男士,在面對美女時還是不會亂了方寸的。
巴黎男人很浪漫
在香榭麗舍大街上,一個男人稍事猶豫,便向瑞絲麗求愛。他在一張城市地圖上寫下自己的家庭住址、3個電話號碼和一個行動電話號碼,邊寫邊對她說:「請和我24小時保持聯絡好嗎?如果不打電話,請寄一張明信片給我,行嗎?」
另一個自稱摩丹的人則自我介紹說,自己是一家生活雜志的老闆,一個人住在南郊的「綠蔭」別墅區,建議她有時間到他的別墅看看。而其他人問的問題則是令人厭煩的「幾點了?」
不過巴黎男人看人的習慣讓人多少產生一點慰藉,男人盯女人的目光既專注,含情脈脈,時間又特別長,那種感覺好像是他已經愛上你了。
東京男人真古怪
模特出身的攝影記者瑪姬是一位有亞裔血統的混血兒,身材豐滿,嬌美動人。
在東京的秋葉原,逛街購物的日本人也像上班趕時間那樣步履匆匆。但是身穿一襲背心和短裙的瑪姬一出現,立刻吸引了眾多男人的目光。一名自稱川穀的中年男子首先走過來搭話,問她是不是叫美智子,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後,仍然心有不甘地連連搖頭,說自己不會認錯人。他同瑪姬一同並行了一段路後,一本正經地向瑪姬建議說,離這里不遠處新開了一家十分新鮮、好玩的娛樂場,自己可以陪她一起去,並邀請瑪姬共進午餐。
好不容易擺脫了川穀,兩名男青年又圍了上來。其中一個留長發的對他說,「嗨,我好像在哪兒見過你,你是澀穀人吧?」另外一人見她心不在焉,一臉神秘的表情說:「靚妞,你是不是有心事?不如跟我們一起去看一場別致的電影吧,既刺激又開心,保管你從來沒看過。怎麼樣?」還有很多的男子注意到瑪姬,搭訕的方式大同小異,往往是裝作認錯了人,進而邀請她一起去吃飯或建議一起遊玩,表情通常古怪而嚴肅,說起話來大繞彎子。
紐約男人不經心
穿著緊身迷你裝的阿蓮娜感到十分「失望」,一上午她沒有引起一個美國男人的注意。地鐵里的年輕人專心致志地閱讀著《華爾街日報》,從街上走過的男士們也一個個步履匆匆,無視她的存在。
難道是自己魅力不夠?阿蓮娜一向對自己很有信心,她找到一家賓館,在洗手間里花心思地打扮一番,穿著得更加性感。午飯時分的公園里,紐約的男人們不是在大嚼漢堡,便是眯起雙眼,享受陽光浴。在這里,讓阿蓮娜又一次「失望」了,顯然沒有人注意到她。
調查的結果顯而易見,紐約是全世界美女最安全的角落,完全可以避開在別處受到的語言或手勢的騷擾。
4. 中世紀歐洲貴族的服飾是怎樣的
歐洲中世紀拜占庭樣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又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圖案,並以絲綢為貴為尚。
14—16世紀,在文藝復興思潮影響下,人們開始反對封建神學,反對教會的禁慾,提倡個性、人性解放,這些思想、文化、藝術等各方面對服裝產生了重大影響。
服裝開始改變了用符合人體的自然形態來表現服裝的做法。越來越無視人體,走向極端的追求服裝個性造型美道路。
從中世紀對女性美避而不談的宗教禁慾陰影走出來的女人們為了突出自己的曲線美,開始讓堅硬的緊身胸衣和龐大裙撐組合來完成自身的曲線美。
巴洛克,中世紀歐洲廣泛流行的一種藝術樣式,特點是宏大、絢麗、誇張、激情、宗教感。這一時期服裝充滿生氣和律動,強調裝飾性。
男裝不再像之前那麼短,並且前襟有很多排扣。繁多裝飾性的排扣密密麻麻的從上打到下,裝飾也頗為華麗,外套的扣子只扣上面幾個,剩下的都為裝飾用。
(4)義大利男人為什麼留長發擴展閱讀:
貴族,可能是這個時代最時髦的詞之一,只是,其中以調侃與誤讀居多。在歐洲,貴族群體雖已逐漸沒落,但貴族文化卻沉澱下來,尤其是貴族服裝對藝術圈的影響,至今仍在。
從西歐4世紀末開始,日耳曼民族大遷移,低文化的日耳曼民族終於滅掉高文化的西羅馬帝國,成為西歐中世紀歷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為形成近代歐洲文明打下了基礎。
古代日耳曼民族生活環境地處山洪排水道口處,由於環境惡劣,造就了這個民族深思熟慮的頭腦,他們不得為了生存而拚命幹活。
可能是由於為了自身行動方便,他們慢慢脫離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傳統 文化,順應自然環境,形成了他們那種自然發生的四肢分離的體型服飾。而這種服飾就是現代西歐服裝的基礎。
5. 義大利球星為什麼都喜歡留著長發呢
最討厭的就是那些條條框框,規規矩矩。
本來在外國,人家球星就對國家隊不那麼感冒,再因為加入國家隊把自己喜愛的長發給剪掉了,那不是更不值得嗎?人家才無所謂類。
現在這個世界!自己當老大,以自己舒服為標准。
至於義大利,是一個藝術氣息濃重的地方。
義大利歌劇永遠站在世界音樂的最頂尖,所以我想生活在那樣環境下的人會更加的具有藝術感。有一頭飄逸的長發或許會讓人顯得更加的具有美感,那種古典的額美感!=明白?其實我也不明白,去趟義大利或許就明白了。
6. 你如何看待男性留長發或扎辮子
男生留長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每個人有自己獨立的審美觀、價值觀。只是近幾十年本朝文明的進化斷層漸漸被形成一種落後的,或者說個性被壓制的社會化判斷准則。但這種判斷准則因為互聯網的普及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質疑。眼光放的遠一點會發現更美的風景,一個真正推崇自我的時代已經來臨。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條行為准則「遇到外國來賓不得圍觀尾隨。」現在不用再說了吧,老外在國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一個道理,可能過不了多久樓主就會因想到「當初為什麼會問出這樣的問題」而感嘆。
進一步言歸正傳,其實男生留頭發還是挺有性價比的。
首先不用每天花很多時間打理,隨手扎個辮子絕對比用各種定型產品抓個發型要快很多。
其次理發是比不小的開支,留長發的話能省不少錢。
還有目前為止留長發的男生畢竟數量不多,容易在社交過程中被加深映像,這也是比不小的隱性成本。
PS:本人留了多年長發,主要是因為留的人還不是很多,哪天大街上到處都是長發男了,那我第一個剃光頭。
PPS:強烈推薦《烏合之眾》研究下社會心理學,作者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群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進而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7. 求關於世界盃與足球文化的一篇文章
又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又是四年一度的不眠之夜,又是一場足球的盛宴。足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為何全世界為之轉動,全世界都擋不住的它的誘惑。其實,足球是一種文化,世界盃是一個文化的盛宴。
足球文化是一種簡單文化,簡單文化是一種時尚的文化。足球的簡單文化就是規則至上,實力較量,結果說話,享受快樂的文化!簡單文化就是無需背負沉重的關系包袱,人情包袱。足球規則的核心是公平公正、保護運動員、促進技術戰術的發展。公平公正的對等原則是指規則對比賽雙方一致的原則,要求競賽雙方都要遵守執行,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在同一規則下,無論是歐洲人、亞洲人或是非洲人,都可以在綠茵場上競技,無需太多撮合。讓我們在簡單中享受足球簡單文化的樂趣和簡單的藝術!
足球文化一種智慧文化,智慧文化是一種創新文化。俄國作家高爾基曾經說過:「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強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覺活著力量。」足球場是智者的較量。足球場上對壘雙方人數相等,在同樣大小的場地里,憑著智慧運用「二過一」「三過二」「邊路進攻」「快速反擊」「定位球戰術」等技戰術創造空檔,創造射門得分的機會。我們在快速的攻防轉換中享受智慧的較量。
足球文化是一種勇士文化。綠茵場上兩軍對壘勇者勝,面對強大對手的堵擊、圍搶,敢單刀直入,面對高大的後衛,敢於躍身爭頂,危急關頭,敢於飛身鏟斷,這就是足球的勇氣。足球的勇士文化就是面對面,硬碰硬,短兵相接。
足球文化是一種快樂文化。足球場地視野開闊,馳聘自如,舒展大方,足球場地可使人們充分享受運動負荷的刺激與鍛煉;足球戰術攻防有節,穿插配合,個人突破,充分體現一種團隊精神,足球技術復雜多樣,強行突破,運球假動作突破,快速拉、扣、撥球突破,穿襠突破和人球分路突破等等五花八門,讓人快樂無比。在巨大的足球場可以與千萬球迷一起歡呼吶喊,一起跳躍舞動,盡情享受足球的快樂文化。
世界盃就是一場足球盛宴,出席宴會者形形色色、多姿多彩。每當曲終人散,留在記憶中的,除了足球場上的浴血奮戰,還有綠茵場外的五光十色,比如拉拉斯的山羊鬍、坎波斯的花蝴蝶球衣,或者永遠走在時尚最前沿的貝克漢姆。
在1998年法國世界盃的閉幕式上,我們見證了時尚與世界盃完美的融合。伴隨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創作的舞曲《波萊羅》,300名身著伊夫·聖羅蘭時裝的模特在法蘭西大球場內遊走,成為世界盃史上最為驚艷的一幕。而今年的世界盃宣傳片中,「football is beautiful(足球是美麗的)」的字樣反復出現,更時刻提醒人們,世界盃的舞台上永遠少不了時尚的演出。
【球衣篇】時尚球衣制勝論
1970年世界盃冠軍巴西隊傳奇隊長阿爾貝托曾說過:「讓球員閃耀光彩,不要讓球衣遮蓋住球隊的光芒。」在世界盃漫長的歷史中,每屆世界盃各隊的球衣,都是寶貴的時尚遺產。而在梳理這些遺產的同時,我們還發現了一個與時尚相關的球衣制勝理論,這不得不說是時尚在世界盃中的勝利。
「凱撒大帝」與德國隊的雙贏
1954年巴黎,21歲的德國人卡爾·拉格斐獲得了由國際羊毛局頒發的時尚設計大獎,這是時尚界的「凱撒大帝」初露鋒芒的時刻。與此同時,在不遠處的鄰國瑞士,第3屆世界盃決賽在匈牙利隊與聯邦德國隊間展開。當時世界足壇正處在「匈牙利時代」,神奇的匈牙利人採用四前鋒陣型,在世界足壇戰無不勝。決賽前,聯邦德國隊始終一副哀兵模樣,但決賽中,他們卻利用對手的放鬆警惕而爆冷獲勝。這就是著名的「伯爾尼奇跡」。
賽後,匈牙利巨星普斯卡什把比賽失利全部歸結於運氣和聯邦德國隊的球衣設計上,「我承認我們缺乏了一些運氣,但他們的球衣是如此與眾不同,以至於我們都忘記了比賽。」匈牙利人口中的特殊設計正出自卡爾·拉格斐之手。比賽前,他對聯邦德國隊的球衣進行了大膽變革,上衣領口採用傳統的系帶。這一源自於歐洲古老傳統的男裝設計,使場上的聯邦德國隊員像極了瀟灑的中世紀游俠。此後,這款上衣,成了德國男子衣櫥中必備的服裝,他們認為在一些重要場合穿這種領口系帶的上衣會帶來幸運。德國車王舒馬赫就是這種上衣的忠實擁躉。
1990年,德國人又一次證明了他們在綠茵場上的時尚感。他們一改以往的黑白搭配,在球衣胸前位置加上了德國國旗的圖案——黑紅黃三色條紋。經卡爾·拉格斐設計,由阿迪達斯精心製作,隊服胸前和肩上的三色條紋搭配得錯落有致,賞心悅目。有人說,這三道條紋的形狀像一隻展翅翱翔的雄鷹。隨著德國隊奪冠,這件球衣也成為經典。
媲美時裝的拼色設計
除了時尚界的專業人士,世界盃的賽場上,球員們也常是設計好手。有這樣一位怪才,他出色的球技有一部分也得益於球衣的推波助瀾。他就是墨西哥門將「花蝴蝶」坎波斯。
他的設計較一般球衣更為寬松,有點像女裝中的蝙蝠衫。最有看點的是,坎波斯為自己的球衣添加色彩斑斕的印花圖案。當他張開雙臂守門時,就像一隻巨大的「花蝴蝶」擋在球門前,對手無數次有威脅的射門都在五顏六色的迷惑下被化解。在1998年法國世界盃中,一些球隊認為他的比賽服實在太過礙眼,向國際足聯提出了抗議,結果他不得不改穿墨西哥隊傳統的綠色門將服。但這並不沒有扼殺坎波斯的設計靈感,他在自己的綠色隊服上,設計出了由金字塔及古老圖騰疊加而成的神秘圖案。雖然顏色不再花哨,但這種神秘圖案卻同樣具備迷惑對手的效果。
這屆世界盃,墨西哥隊以不敗的戰績從小組出線。而坎波斯極具想像力的設計,也為他贏得了超強的人氣。此後每屆世界盃的看台上,都有身著模仿坎波斯球衣設計的球迷。
顛覆傳統=奪冠?
縱觀世界盃的球衣史,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當屆世界盃奪冠球隊所穿的球衣,與上屆相比,總採用了一些顛覆性的設計。難道球衣的設計革新會帶來如此好運?不妨從五星巴西的球衣中尋找答案。
1958年瑞典世界盃決賽中,由於東道主瑞典隊同樣穿黃色上衣,巴西隊被迫緊急趕制一批藍色球衣。正是穿著這套反傳統的藍色球衣,巴西以5比2大勝瑞典,第一次捧起了世界盃。此後,桑巴軍團只要身穿客場隊服,在世界盃決賽圈中從未輸過球。
1970年世界盃,當所有球隊都還身著老式的立領Polo衫球衣的時候,巴西隊革命性地採用了圓領球衣。當時的球隊主力豐塔納曾表示:「我們終於能擺脫被汗水浸透的討厭的領子了,圓領衫的球衣在奔跑時更加舒適。」而最終巴西隊在決賽中擊敗了當時的奪冠熱門義大利,將雷米特杯永遠留在了巴西。
1994年捧杯時,巴西隊的球衣又發生了巨大變革。他們的隊服首次採用印花圖案,正面從左上方至右下方貫穿3枚橘色隊徽,其中首枚隊徽上印有3顆象徵冠軍的五角星,同右胸口傳統的主隊徽相呼應。
復古漸成主流
進入新世紀後,也許是設計師們開始厭倦了現代五顏六色的球衣設計,2002年開始,復古成了世界盃的主流。
作為復古風潮中的典範,緊身球衣再次風靡綠茵場。義大利隊是全世界最帥的一支國家足球隊,這一觀點幾乎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被公認。義大利球員喜留長發,擁有高大的身軀、健碩的體型、雕塑般的面龐。這一生理上的優勢,促使他們在那屆世界盃上大膽選用了復古設計的緊身球衣,高彈力的萊卡面料緊緊包裹住了球員健壯的軀干,簡單的線條讓球員們個個都展現出了如古希臘雕塑般的男性身體美感,在當時掀起了一股「性感風暴」。而且,這款式緊身衣還有自己獨特的功能,能使裁判更容易察覺對手拉扯球衣的小動作,從而有效減少對手的小動作干擾。
今年,復古風潮再起,新版義大利戰袍領口設計獨具匠心,將國旗的三色巧妙融進了領口的滾邊外,義大利人在南非將性感演繹到極致。球衣正面除了袖子上兩道極具動感的白色線條之外,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暗紋設計。據說,這些紋路與義大利美男子們的肌肉線條恰好暗合。而下裝的設計更讓人直噴鼻血,球褲松緊帶的正中,義大利國旗赫然在印,似乎要將女球迷的視線引誘至此。
【發型篇】沒有最驚人 只有更驚人
對於愛趕時髦的人來說,改變發型是展現個人魅力的最好方式之一。所以發型絕對是時尚中一個重要元素。
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有人提出了球員的發型問題,但當時的主流意見如今看來實在缺乏想像力——足球運動員的發型應當與足球形狀相似,於是,義大利人作為時尚先鋒,清一色剃了短、平、齊的發型出現在球場上。當時的球迷在觀看比賽時也很注重儀表,禮帽、風衣的紳士裝扮,一個都不少。
有些人憑借敏銳的觸覺影響風尚,而有些人則靠誇張出位的亮相博人眼球。上世紀70年代,曾經的紳士傳統被足球時尚的大舞台擯棄得無影無蹤。馬尾辮、爆炸頭,紅、黃、綠、金、藍的發色,各式發帶,甚至連綳帶都能成為裝飾品。自此,球員發型沒有最驚人,只有更驚人。
人人都愛莫西干
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上,貝克漢姆的莫西干頭到底有多火?看看下面的數據就知道了。據一家日本媒體報道,在那屆世界盃期間,位於日本東京代代木地區的一家美發沙龍,「幾乎每過30分鍾,就有一名男子要求把自己的頭發剪成貝克漢姆一樣的發型。」粗略估算,這個數字將以千萬計。而這也成為了世界盃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時尚事件。
莫西干是北美印第安人的一個分支,莫西干男子的發型很特別,頭頂兩側光禿禿,中間頭發向上翹起好似馬鬃。美國影星羅伯特·德尼羅在影片《最後的莫西幹人》中就留著莫西干土著的發型,而這一角色在片尾悲壯死去的鏡頭,則讓莫西干頭有種捨生取義的悲壯意味。
當時,除了貝帥本人,同場競技的土耳其隊的於米特·達瓦拉、日本球星戶田和星都紛紛效仿。但真正將其發揚光大的卻是德國鐵人齊格,他頗有創意地將德國國旗的三色染在自己的莫西干發型上。
「阿福頭」帶來好運
2002年世界盃可謂怪異發型集體爆發的一屆世界盃。最登峰造極的發型大概非韋斯特莫屬了。這位奈及利亞後衛將頭發梳成兩個綠色的犄角,傲然矗立在光禿禿的頭頂上,犄角上還懸掛著奈及利亞國旗。這個酷似天線寶寶的發型一亮相就被評為最富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發型,不過頂著這么個怪異的腦袋,韋斯特在爭頂頭槌時卻遇到不少麻煩。
相比之下,羅納爾多的突破性發型無疑高效得多。在那屆世界盃上,羅納爾多以一種只出現在中國傳統年畫中的「阿福頭」亮相。在巴西國內,有人管它叫「短禿獨角獸」。至於為何採用如此怪異的發型,羅納爾多講述了他的一段心酸事。有一次他往家裡打電話,前妻告訴他,羅納爾德(羅納爾多的兒子)曾經走到電視機前親吻熒光屏上的一個光頭,然後大聲說:「這是我的爸爸。」而實際上,那個人是隊友羅伯特·卡洛斯!為了讓自己區別於卡羅斯的光頭,「外星人」不得不弄了這個瓦片頭。但不想,這一新發型真的為他帶來好運,他頂著「阿福頭」親吻了大力神杯,也成為該屆賽事的金靴獎得主。
「阿福頭」一夜風靡巴西。在羅納爾多成長的里約熱內盧北區,孩子們排著隊要求理發師給他們剃羅氏發型。在羅納爾多出生地附近開店的女理發師萊內·保拉說:「自從羅納爾多理這種發型後,我已經至少給50多個追隨者理了這種頭。」
發型決定命運?
發型之於命運,看似無關緊要,但在眾多球星眼中,常常被偏執地認定能為命運轉折搏來一線生機。但現實總比夢想殘酷得多。
最樂極生悲的,就屬1998年的羅馬尼亞隊了。小組賽擊敗英格蘭後,興奮過頭的羅馬尼亞球員把文章從腳下做到了頭上,全隊集體將頭發染成象徵國旗的黃色。哪知,當他們頂著華麗的11個金黃色腦袋出戰1/8決賽時,卻被後來的季軍克羅埃西亞斬於馬下,結果全隊只能頂著國旗的顏色灰溜溜打道回府。
如果說羅馬尼亞的集體發型像一部鬧劇的話,那麼義大利球星羅伯特·巴喬的馬尾辮則更能代表他極富悲情色彩的個人魅力。1994年,燃情的美利堅之夏,人們永遠記住了義大利,記住了巴喬,神勇的、無所不能的巴喬——當然,還有憂郁的巴喬。當那記點球劃出匪夷所思的弧線越過橫梁後,藍軍10號的落寞背影連同他隨風飛舞的小辮子,成為那個夏天義大利男人的滄桑符號,成為無數球迷難解的心結。
8. 義大利男人頭發一般殺顏色的啊
樓上全錯,義大利人是典型的西南歐地中海拉丁人種,一般都是棕黑色的多,遠看著是黑色,其實如果仔細近看會發現雖然比較黑但是比我們中國人的黑要更稍微棕一點,當然,這也不是全部,只是棕黑的佔大部分,基本還有其他比如黑的就像我們東方人的這種黑,還有棕褐色的,要是去北部的話由於那邊比較靠近日耳曼地區難免會有一些混有日耳曼血統的義大利人是金黃色的,但是金黃色頭發的義大利人是占相當少數的,總的平均來說棕黑色的佔多數
9. 歷史問題
中世紀歐洲是基督教統治時期,基督教對歐洲服飾影響巨大。由於基督教教義鄙視錢財,反對豪華,"中世紀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
中世紀宗教統治下歐洲服裝的顏色、式樣都很單調,顏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樣以拖地長袍為主。古羅馬豪華的拖加袍被廢棄了。
中世紀初期,歐洲人服裝簡朴,平民貴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紀男式服裝有內衣外衣,衣式頗似我國古代的袍,但較緊身。褲長可將腳套進,襠短,褲帶系於臍下。腳穿長筒或短筒襪,有時腳到腿都裹上布條。貴族及上層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長方形或圓形斗篷,斗篷固定於一肩,或系於胸前;勞動者上衣較短。法國查理大帝"只披法蘭克人之衣服--用帶束緊之麻布褲,用帶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務印書館1935 年版53 頁)。冬天穿水獺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貴族腰間有寬大飾帶,用以束緊衣服和佩戴寶劍,平民不準佩劍;衣料以麻布,毛織物為主。東方絲綢價格昂貴,以等量黃金計價,只有少數貴族能穿。《羅蘭之歌》(法)、《亞瑟王之死》(英)有所記述。服裝的等級差別主要表現在衣服質地和產地不同,貴族穿細麻布,穿義大利產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貴重毛皮;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織物。女式服裝為長至腳踝的緊身長衣,兩袖長而窄,外面穿一件寬松長袍,袖短於長衣。長衣領口較寬大,領口衣袖衣縫可有各種裝飾鑲邊。斗篷從頭頂披下來。
10 世紀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英國男子的緊身衣上半貼身合體,下半象長至膝部的衣裙,寬松而舒展。緊身衣為套頭式。緊身衣外披一件斗篷,並用一個大飾針別在胸前。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紀出現了圓餅式頭飾,它可以遮陽保護眼睛隔熱,主要為十字軍所戴。上衣流行前開襟式,將前襟分成兩片。女式衣服為系帶緊身衣,上衣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衣裙,兩部分之間用線縫起,兩袖寬松拖長,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後縫合,與以前使用一塊大布不同。
13 世紀男女服裝趨於一致,男服還有緊身衣及各式各樣的外衣,圓餅頭飾,帽式裝飾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長筒襪、靴鞋。男子戴一頂中亞式小帽。這時護身外衣流行,適合旅行穿用,這種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邊有縫,手臂可以伸出來活動。另外這時期流行封閉式馬甲式外衣,上身如馬甲,下面可長至膝下,這種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加長,就成帽式裝飾衣袖了。13 世紀勞動者的長衫長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腳下有無跟鞋,褲子於腳跟處有一圓洞,以便穿脫。夏天穿寬敞麻褲,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無袖套頭衣。婦女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便於勞動,收獲時裙子口袋可裝農作物。當時禁止農民穿好料子及顏色華麗的衣服。
14、15 世紀後,歐洲服裝開始有了變化。由於經濟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貴族婦女爭奇斗妍,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巨人傳》載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鑽石、翡翠、珍珠、瑪瑙等。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4 世紀男士的夾衣流行,夾衣兩層,十分貼身,衣袖設計合理,可以自由活動手臂,便於全身活動。夾衣上有十幾個扣子,夾衣襯里有細帶可將瘦腿褲上端與之相連接;緊身外衣穿在夾衣之外,高領外衣興起於14 世紀末;衣領將兩耳覆蓋,頸後衣領蓋過後腦,下部裙衣拖至地面;這時期的斗篷用一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觀為圓弧形,又長又寬。婦女服裝主要是帶袖緊外衣和無袖長衫。由一塊布作成,領口寬,衣領偏低,這就是14 世紀歐洲婦女流行的袒領衫,領口有圓形、角形、方形,領口開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無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帶提得很高。男女服裝都講究裝飾。男褲與鞋連成一體,腳掌以皮革為底,腳下還穿無底長靴,靴上帶有馬刺。緊身男褲是兩條褲管分開穿著,前後有長外衣遮擋。後來上衣越來越短變成夾克式外衣,15 世紀外衣更短,成為不能遮羞的服飾。婦女的袒領晚禮服與男人的短外衣服裝遭到神父的反對。15 世紀宗教改革家楊.胡斯指出"由於女人穿著脖頸大開特開的服裝,所以任何一個人都能直接看到她們閃爍光輝的肌膚直至裸露的半個乳房。"
男人服飾的變化也被人認為是不文雅。1390 年在召開宗教會議的康斯坦茨地方市議會頒布了告示:"僅穿短上衣出入舞會或上街的人要格外留意,要將身體前後遮蓋好,不要露出恥部。"(《羞恥心文化史》83 頁)告示發出不久短褲加長,並且與類似襪子的腳部的裝飾縫在一起,後來又出現了用結實布料縫制的股袋,用以遮住恥部。
英國議院對於平民、普通騎士,穿的衣服與貴族穿著相同不能容忍,對於服飾上的追求刺激也極力反對,愛德華四世時,英國下院提出了這樣的文件:"不允許勛爵等級以下的任何騎士 .或任何普通人,使用並穿戴任何大禮服、夾克衫、大氅。但衣著必足以下長度:當他直立時,衣著能遮蓋住其陰部和臀部。勛爵或任何更高一級的貴族,則不受此限制。"(布雷多克著《婚床》,三聯書店)。
14 世紀時興一種染色服裝,上衣左邊一種顏色,右邊一種顏色,褲子左右腿各為一種顏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別染色。15 世紀初見習騎士的服裝從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淺綠三色互相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紅、黑、綠、紫幾種顏色。褲、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褲子可以內側為紫,外側為黑。(引《世界風俗.衣住篇》)
中世紀衣服上綉的花紋以家徽為最常見。家徽本來是十字軍東征識別敵我的記號,後來成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記號。14 世紀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風,婦女衣上多綉大型家徽圖案,已婚婦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別綉在衣服左右。
15 世紀婦女服裝向男裝靠近,寬松的長衣腰間系帶,外衣用寬大綵帶束腰,上掛有短劍,頭戴男士小罩帽,腳穿尖頭鞋。
中世紀婦女發式及帽式。12 世紀婦女習慣地把頭發梳在後面,扎兩個辮子順兩頰垂下。13-14 世紀婦女以方形*布包頭,在頭頂打結,或在耳際用發夾別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紀頭巾式樣很多,有的與現代修女頭巾相似,一直圍到頸部以下。年輕姑娘可以在節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許的。15世紀在哥特式尖頂建築的影響下,產生了相似的審美觀的服飾,V 字領、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圓錐形,內部用鐵絲或漿糊使其成型,尖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著薄紗(用高級麻布作),帽有圓環固定,前沿還可加天鵝絨。帽子價格昂貴。帽子有一個角的也有兩個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紀的鞋種類很多,有皮、長統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帶、腕帶用皮革、麻羊毛織品製作。農民常穿木鞋。貴族穿尖頭鞋,有時鞋尖極長,鞋尖長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規定為六英寸,紳士十二英寸、貴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貧民不準穿。
中世紀男子留長發,騎士都披長發。
神父一直穿黑色長袍戴風帽;但發式有變化。8 世紀開始為修士剃發,其儀式為"削發式",希臘或東歐的削發式樣是把頭發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稱為"聖保羅式",羅馬削發式樣是在頭上剃掉圓圓一片,四周仍留發,稱為"聖彼得式"。修士剃發是代表對上帝的謙恭及獻身的標志。`
14、15 世紀歐洲的統治階級追逐奢華和享樂,無視宗教戒律,在服裝方面表現尤為顯著。"無論貴人、貴婦,皆如兒童之喜著新衣,喜戴首飾。此為善奢侈浪費之時代,男子穿尖頭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圓錐帽。此時人用三千頭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奧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細珠以綉一首詩歌於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中世紀基督教統治,人們對於服飾的正當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輕狂的行為,禁慾和反禁慾的斗爭也表現在服裝方面。人們按照美的標准不斷地推進著服裝的前進,直至文藝復興,服裝發展才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
拜占庭從遠東經波斯運來絲綢衣料,或以絲線原料加工成薄綢,製成衣服。男式服裝有緊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鎖服飾做為裝飾,衣長過膝,衣袖長短不一。腰間系有腰帶。長身斗篷為正式慶典服裝,斗篷前後鑲有美麗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塊有褶的長形布塊,固定於雙肩。
女式服裝有斗篷,還有披肩(王室皇後專用)長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變而來。女外衣短至臀部,長至腳踝。戶外服裝是長斗篷,從頭部垂落覆蓋全身。貴族婦女服鑲嵌金銀寶石、珍珠瑪瑙,勞動婦女穿無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從查士丁尼皇後的畫像看,其服裝華貴無比,身穿一蓋住腳面的長衣,衣制下擺很寬,似裙狀,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緊。腰間系各種絲帶,衣服上裝飾各種寶石,胸前掛著各種珍珠寶石飾物,頭戴帽,帽上飾著各種寶石,耳環垂下。其服裝式樣有的為歐式,其絲織面料與寶石飾物產於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