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時的義大利為什麼如此逗比,古羅馬不是很屌么
古羅馬厲害,但古羅馬人消亡的也厲害。所以,就不是一個族群。
另外,可能和義大利人生活優渥有關。比如日本大阪軍團,商人出身的那個,也不是特別能打。
㈡ 二戰義大利為什麼會那麼逗比那麼弱
在世界人民的歷史認知里,義大利軍隊長期處於「能打」歧視鏈的底端。中文網路廣泛流傳著嘲笑義大利軍隊的段子;日本出產的二戰國家擬人動漫《黑塔利亞》(Axis powers ヘタリア)將主角義大利塑造為喜愛藝術和美食、但毫無戰鬥力的樂觀廢柴;英國網站「沒品笑話網路」上排名靠前的義大利笑話則寫道:
義大利的軍旗長什麼樣?
答:綉著白色十字架的白旗。
這一印象無疑出自義大利的二戰征戰史。1940 年 6 月,義大利在法國戰敗前夕對法國宣戰,但始終未能突破法軍偏師的防線;同年 9 月,義大利入侵埃及,兩個月後就被 3.6 萬英軍的反攻擊潰,超過 13 萬人投降;1940 年 10 月,義大利從阿爾巴尼亞入侵希臘,不到一個月又被打回阿爾巴尼亞境內。每到危急關頭,義大利只得向德軍求援,而德軍的出色表現更強化了兩國軍隊的懸殊對比。
而回顧整個義大利國家史,其軍事成就也的確寥寥無幾:
1866 年,意軍在庫斯托扎會戰中敗於奧地利,其新銳海軍也在利薩海戰中戰敗;
1896 年,進攻衣索比亞的義大利遠征軍在阿杜瓦戰役中覆滅,創下了歐洲國家對非洲國家停戰賠款的記錄;
1899 年,義大利強占浙江三門灣失敗,竟成了清政府成功捍衛主權的範例;
1915 年,義大利趁俄國擊敗奧軍之際對奧宣戰,結果卻沒能佔到便宜,反而在卡波雷托戰役被德奧聯軍打得慘敗,最後靠奧匈帝國的內部崩潰才勉強取勝。
義大利人真的是天生不善戰的民族嗎?
一個失敗國家的誕生
事實上,是否存在一個「義大利」民族,本身就是義大利作為現代民族國家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
羅馬帝國覆滅後,亞平寧半島經歷了長達 1500 年的分裂,長期以威尼斯、熱那亞等獨立城邦聞名於世。所謂的義大利復興運動,起初只是在分裂格局下反對外國控制,追求自由主義的政治思潮。隨著零星的暴動一再被奧地利、法國剿滅,半島上的政治領袖們這才達成共識:能捍衛革命成果的,只有統一的義大利。
▍從統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義大利
1850 年代,最熱衷於實現統一的政權是半島西北部、實行君主立憲制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國。在貴族自由派首相加富爾的努力下,皮埃蒙特很快就成了統一派的大本營。不過,統一派內部始終存在分歧:以馬志尼和加里波第為首的共和派希望建立一個超越城邦利益的義大利民族共和國,而以撒丁首相加富爾為首的君憲派則將征服義大利半島視為撒丁王國的榮譽。
▍義大利建國三傑(左起依次為):以播撒思想著稱的馬志尼、以政治手腕著稱的加富爾、以軍事功績著稱的加里波第
義大利就這樣在嚴重分歧中走向統一。1859 年,加富爾在法軍幫助下收復了倫巴第;次年,又策動諸城邦與教皇國北部轄地公投並入撒丁王國,其代價是向法國割讓了尼斯和薩伏伊。對此類勾當深為不齒的加里波第忽然率 1000 名志願兵入侵西西里,承諾要帶來一個共和國,奇跡般迅速顛覆了那不勒斯王國。
但撒丁軍隊迅速開進教皇國,甚至邀請法軍進駐羅馬,與加里波第對峙。為了保全統一的義大利,加里波第最終讓步。1861 年 3 月,加富爾理想的義大利王國宣告成立。
這樣的統一並未如馬志尼和加里波第理想的那樣,帶來一個嶄新的民族國家。
義大利王國與其說是一個現代民族國家,還不如說是一個撒丁王國的征服王朝。與後來新生的德國不同,義大利王國全盤繼承了撒丁王國的舊制度,包括憲法、軍隊、議會甚至是國旗。作為開國國王的撒丁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Victor Emmanuel II)拒絕在新王國把「二世」改成「一世」,甚至反對將首都遷出舊撒丁王國邊境。
▍義大利王國國旗(撒丁王國原國旗)由法國大革命時期北義大利共和國的三色旗加上薩伏伊王室的徽章組成。在 1860 年前,教皇國和那不勒斯王國從未接受過綠白紅三色旗。1946 年,義大利改為共和國,王室徽章被撤除
單方面的統一造成了嚴重的政治後果。在義大利南部,沒受過教育的農民一聽說撒丁國王變成了他們的國王,要實行新的兵役和納稅政策,就成了反抗新王國最頑固的勢力。南義大利陷入了長達十年的內亂,政府以重兵鎮壓,雙方死亡都超過兩萬人才基本平息。
教皇國在義大利統一過程中喪失了大部分領土,但羅馬教皇的聲望卻遠高於新晉的義大利國王,他煽動民眾拒絕參與新政府的任何投票。結果,新王國的議會和政府仍只能代表原撒丁王國的中產階級的狹隘利益,被一小撮政治精英牢牢把持,進一步惡化了國家認同問題。
正因如此,新興的義大利自一開始就受制於陳腐的舊制度,面臨著嚴峻的政治危機。馬志尼不禁哀嘆道:「我要的是一個年輕的義大利,你們卻帶來了一具木乃伊。」
年輕的義大利軍隊不幸正是這具木乃伊的一部分。義大利王家陸軍的制度與文化全盤沿襲自舊撒丁軍,海陸軍高級將領的崗位由保守無能的撒丁貴族子弟壟斷;大規模擴軍和新近安插進來的外邦軍官則使指揮結構變得極為混亂,出身不同地區的軍官和官兵間隔閡極深,使其戰術能力相當差勁。
▍成立於 1872 年的阿爾卑斯山地部隊(Alpini)是義大利陸軍最精銳的部隊,然而大部分只是「掩護友軍撤退」之類的戰績
由此便不難理解,同樣是由義大利人組成的軍隊,義大利正規軍的戰績與戰鬥力,與加里波第按照共和國理想而召集組建的志願軍相比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以戰促統」的連鎖效應
民族國家構建的失敗是義大利軍事悲劇史的原動力。但義大利軍隊在 1866 至 1918 年一系列丟人表現的主要原因不止於此——為了彌補義大利民族認同不足的問題,義大利煞費苦心地走上了邪路。
▍1860 年代,義大利政府軍在南方進行了為期十年的漫長治安戰
王國政府最初想用鐵路加強國內各地間的聯系,但義大利此時的工業能力並不允許大規模建設。於是,義大利選擇了另一條危險的道路:他們希望以天生不足的軍隊為工具,用對外戰爭挑起民眾的國家意識,強化民族認同。
1866 年的意奧戰爭是用戰爭塑造民族的第一次嘗試,甚至被稱為的「第三次義大利獨立戰爭」。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親率王家大軍,加里波第率領志願軍偏師,希望塑造全國上下同心協力收復故土的形象。
然而,國王親率的 12 萬意軍卻因指揮混亂,在庫斯托扎會戰中敗於 7.5 萬奧軍之手;加里波第卻接連取勝。不甘折了臉面的國王隨即派出尚未完成備戰的王家海軍,又在利薩海戰中被奧軍擊敗。
▍1866 年利薩海戰,意軍主力鐵甲艦「義大利國王」號被奧地利戰艦撞沉
盡管這兩場敗仗並不嚴重,義大利還在談判桌上收回了威尼托,王家軍隊的戰敗還是引發了一場憲法危機。依照繼承自撒丁王國的憲法,國王獨享軍事指揮權,但反過來說,也要承擔作戰失利的全部責任。王室是這個脆弱國家的主權象徵,其聲譽直接關乎國體。為了保衛主權形象,義大利國王同意退居幕後,不再參與具體軍事決策。
但在國王退場後,新的軍事決策機制卻沒能建立起來。依照憲法,王家軍隊為君主所有,文官系統不敢結交軍隊將領,以防背上「悖逆」惡名。結果,文官主掌的內政外交與軍人主掌的軍事逐漸開始脫節。混亂的制度很快帶來了惡果。
▍撒丁王國 1848 年頒布的《阿爾貝蒂諾憲章》(Statuto Albertino)被沿用為義大利王國憲法,為國王賦予了相當大的權力。但義大利國王怠於行使職權,對國家軍政影響深遠
1880 年代,義大利首相剋里斯皮把「以戰促統」的舞台擺到了非洲,開始在東非建立殖民地。
1896 年初,義大利遠征軍與一支衣索比亞軍隊在阿杜瓦對峙。此時,義大利王室恰巧捲入一場銀行丑聞,克里斯皮擔心對王室聲譽的打擊將危及國體,電令前線發動進攻,想用一場勝利化解輿論壓力。然而,沒有一位軍人告知首相前線的真實狀況或提供參謀建議。近 1.8 萬意軍隨即陷入 12 萬敵軍的重圍中,幾乎全軍覆沒。
▍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1887-1891 年、1893-1896 年兩度出任義大利首相。盡管出生於西西里,卻是最激進的義大利愛國主義和擴張主義者之一
衣索比亞戰爭後,義大利政治與軍事間的致命脫節仍沒有絲毫改進。正因如此,清政府才敢在 1899 年三門灣事件中表現得異常強硬:盡管義大利已經擁有世界第三的強大海軍,但其外交與軍事的配合卻無比拙劣,根本不值得擔心。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 年一戰爆發後,自知無力參戰的義大利內閣決定保持中立,陸軍參謀長卻同時向國王遞交了一份聯德抗法的作戰計劃,且得到了批准,差點真被執行。隨著奧匈帝國接連被俄國擊敗,收復失地、「以戰促統」的聲浪再次高漲起來。
到 1915 年 5 月 2 日,這位參謀長忽然發現,外交部已經在 4 月 26 日瞞著他與英法達成協議,約定在 5 月 26 日對奧匈帝國宣戰。不僅如此,一戰間的軍工生產直至 1917 年慘敗後才步入正軌。這種讓自家人比敵人還摸不著頭腦的政治配合,自然很難帶來任何勝利。
▍一戰中在阿爾卑斯山脈冰雪中堅守的義大利士兵
讓義大利政治精英更感汗顏的是,長期實行的「以戰促統」政策最終以一種荒誕的方式收到了奇效。
由於戰後因償還巨額外債引發的通貨膨脹,左翼的社會黨在 1919 年議會選舉中成為第一大黨。在俄國革命刺激下,社會黨高呼無產階級專政口號,要求實行土地集體化,很快就把南方農民、北方有產者、天主教徒和國王逼得團結到了一起。
社會黨在戰爭期間專事反戰罷工,更使得為國賣命的軍人們憤怒無比。在各方合力下,左派運動遭到鎮壓,軟弱的自由派政府黯然下台。義大利迎來了一位民族主義的集權首相——貝尼托·墨索里尼。
只可惜,這位民族主義的首相並未給義大利軍隊帶來多少改觀。
來自法西斯的最後一擊
在法西斯黨上台前,義大利王國的軍隊雖然表現拙劣,但也不算離奇。義大利的軍費遠遜於英、法、德、奧等歐陸大國,盡管危機不斷,總算熬贏了一戰。
而在墨索里尼執政時期,義大利的軍費已趕上了一流強國。在 1926 至 1940 年間,義大利的總軍費達到了英國的 80%,法國的 97%;在 1935 至 1939 年的主要備戰期,義大利的軍費達到了英國的 90%,甚至比法國多出 23%。
而在 1940 年,義大利的國家財政收入僅為英國的 24%,法國的 42%。兩相對比,不難看出法西斯對軍事的巨大投入,卻也凸顯了意軍在二戰中的異常低能。
▍英屬南非部隊 1941 年在東非戰場俘獲了義大利軍旗,士兵喜笑顏開與之合影
義大利為什麼要耗費如此巨額的軍費呢?
墨索里尼提出「恢復羅馬帝國」的宏偉藍圖,既以民族主義彌合社會矛盾的故技,另一方面也是用收買軍隊鞏固一黨專政的手段。
依照憲法,義大利軍隊屬於國王,軍內有深厚的忠君傳統,是唯一有實力顛覆法西斯政權的勢力。墨索里尼採用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駕馭軍隊:用高額軍費滿足軍方需要,收買大部分軍人,再打擊少數反對派,在軍中培植親信。這樣的做法無疑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在法西斯的滲透和收買下,義大利軍隊幾乎成為世界上最為腐敗的軍事組織。1928 年,烏戈·卡瓦萊羅(Ugo Cavallero)將軍出任安莎爾多兵工廠的經理。在他任上,該廠出現了用普通鋼板頂替巡洋艦的裝甲特種鋼、挑選炮彈應付軍方抽查等丑聞。但所有丑聞都被法西斯遮掩,他的仕途一路暢通,並在 1941 年出任意軍總參謀長。陸軍的主要訓練科目僅是長途行軍,年度演習都是事先安排的表演,士兵的肉食常遭剋扣,法西斯黨也根本無意糾正這些痼疾。
▍墨索里尼曾發動"小麥生產戰役",將牧場改為麥田,結果肉類產量極速降低。墨索里尼認為這不是問題,因為"兩千萬國民明智地養成了不吃肉的習慣"。但 1939 年的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的青年因營養不良而不適合參軍
軍隊黨派化則嚴重阻礙了正常的軍事發展。義大利空軍是一戰後新成立的軍種,沒有陸海軍的歷史羈絆,很快成立法西斯黨徒的自留地。正因如此,法西斯極端強調空軍獨立性,義大利的戰機長期輕視配合陸軍和海軍作戰。
海軍自 1920 年代就計劃建造航空母艦,卻由於「空軍壟斷所有飛機」的原則而遲遲得不到批准,空軍甚至拒絕與海軍聯合建立魚雷機部隊,為日後被英國海軍打得兵敗如山埋下伏筆。
▍1935 年,意軍成立軍需生產總部(CoGeFaG),試圖協調軍工生產。但海軍成功把持了該部門,壟斷了大部分資源和技術人員,沉重打擊了陸空軍武器研發。但由於海軍航空派被空軍壓制,海軍也無法發揮出與投入相當的戰鬥力,新銳戰艦被英國的雙翼飛機打得叫苦不迭
同時,墨索里尼個人權欲膨脹,試圖掌控指導一切的美好願望遠超其實際能力,給義大利軍隊帶來了更嚴重的負面影響
1925 年起,墨索里尼長期兼任海軍、陸軍、空軍部長,全面掌握三軍的財政、行政和軍事決策。他並不是能乾的獨裁者,常常看不到大堆文件中的重點;但他又拒絕成立有實權的總參謀部,嚴防任何軍人的影響力高過自己。更糟糕的是,他並不在乎參謀部的專業意見,常常一意孤行。
▍墨索里尼時期的義大利軍事決策機制。其中最高總參謀部並無實權,員額極少;實際決策由墨索里尼本人和三軍參謀部分頭完成,協調極差。總參謀部到1941年底才獲得實權,但主要功能只是貫徹德軍的要求而已
1935 年到 1939 年,陸軍參謀部多次提出更新軍備的建議。但執著於地中海夢想的墨索里尼卻執意要征服衣索比亞、干涉西班牙內戰,將陸軍軍費的四分之三挪用於東非和西班牙,甚至給弗朗哥送去了一堆意軍自己尚未裝備的坦克飛機。義大利陸軍的戰備情況因此遭受重挫。
1939 年戰爭前夕,海陸軍參謀部認為意軍要到 1942 年後才能完成備戰。而墨索里尼卻在 1940 年 6 月忽然宣戰,驅趕著各方面都准備不足的軍隊朝著法國、埃及、希臘四面出擊,將數十萬大軍置之死地。
▍二戰前的義大利陸軍大量裝備適於山地作戰的超輕型坦克,火力裝甲極為薄弱,完全無法與外國坦克相比。而新式中型坦克的性能產量同樣極為不足
更加荒誕的是,由於總參謀部的缺席,義大利在參戰時所有作戰計劃都是由三軍參謀部在毫無協同的情況下分頭制定:海軍只顧計劃與法國艦隊決戰,根本沒考慮給非洲的陸軍護航;陸軍則在未通知海軍時計劃襲擊蘇伊士運河。
軍種間的協作效率因此也極為低下:面對英軍主力已經撤離的孤島馬爾他,義大利始終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兩棲進攻;地中海戰役則多次出現海軍呼叫空軍支援,空軍遲遲趕到,對己方軍艦投下炸彈的情形。
其實,義大利人絕非沒有贏得軍事榮譽的機會。義大利士兵常常在營養不良、缺乏訓練、後勤不足、武器落後、指揮混亂的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投入戰斗,只要其中某些問題得到改善,他們都能創造強得多的戰績。在許多基層自作主張的小規模的行動中,意軍都有亮眼表現。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抗擊蘇軍強攻的義大利駐俄軍團,表現也並不比德軍遜色。
㈢ 二戰時期的的義大利人真這么逗比么
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句話用在二戰中的義大利身上可謂相當的合適。
二戰交戰雙方主要國家,德意日;
另一方是美英蘇中等國;
這些國家,都有各自的長處,都在二戰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說起德國,你會想起閃電戰,隆美爾,古德里安,你會想起虎式坦克、U型潛艇,想起V2飛彈。
說起日本,你會想起偷襲珍珠港,山本五十六,想起零式飛機,想起神風特工隊,大和戰艦;
說起美國,你會想起中途島海戰,想起巴頓,想起原子彈;
說起英國,你會想起敦克爾克大撤退,想起蒙哥馬利,想起雷達;
說起蘇聯,你會想起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想起攻克柏林,想起朱可夫,想起喀秋莎火箭炮。
哪怕說起中國,你也會想起用幾千萬生命,硬生生把日本陸軍拖在中國國土8年。
說起義大利,你會想起什麼,他們在二戰中,打過什麼著名戰役?他們有什麼代表性的將軍?他們研發了什麼代表性的武器?好像都沒有。他們甚至都沒有起到類似中國的作用,幫助盟國拖住敵方的實力。
據說希特勒說過,擊敗義大利需要5個師就夠了,征服義大利需要10個師,幫助義大利,20個師都不夠。
㈣ 有人說義大利在二戰的作用就是搞笑,這是為何
義大利是二戰中主要的參戰國之中,但是對於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表現讓人忍俊不禁。之所以說義大利在二戰中的作用就是搞笑,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義大利軍隊戰績非常糟糕,而且缺乏鬥志。其次就是義大利人並不熱衷於戰爭,只想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好自己的日子。最後就是義大利的參戰從一定意義上,加速了德國的戰敗。
最後就是義大利支持德國,從客觀上加速了德國的失敗。筆者這樣說,多少有一些黑義大利的感覺。但是義大利在二戰之中的糟糕戰績是所有人都可以查詢的到的,所以根本不需要任何個案為其平反。在二戰中這樣奇葩的國家,自然會被所有人說,義大利在二戰中的任務就是搞笑的。
㈤ 二戰中的義大利,為什麼被稱為豬一樣的隊友
義大利雖然號稱是七大歐洲資本主義強國,但是其綜合實力還比不上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只是空有一個外殼。義大利當年連非洲阿比西尼亞的土著人都打不過,不知道義大利是不是孫猴子派來的逗比。二戰期間,義大利獨自去攻打英國治下的埃及,結果被英國打得大敗虧輸,英國人還戲稱俘獲了「五畝地軍官,2百畝地士兵」。當時的義大利近30萬人去攻打埃及,而英國在非洲的駐兵只有一個裝甲師和兩個半步兵師,總兵力不超過5萬人,飛機的數量也遠遠少於意軍。
在二戰中,義大利軍隊雖然是納粹的盟友,但更多是來負責為血腥的戰場增添幾分笑料的,義大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巨大貢獻,實在是不能被世界人民遺忘。
㈥ 二戰期間的義大利真是逗比的存在嗎
眾所周知,發生在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有德國挑起的,但是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壞蛋也是需要隊友的,老大哥德國一戰時隊友主要是義大利、奧匈帝國等,二戰時主要是義大利、日本,由此可見,義大利才是大哥德國的鐵桿兄弟。這等忠心耿耿的兄弟,卻總是被描述成戰鬥力奇差、拖累大哥的豬隊友,甚至一度因各種「賣萌」舉動而被冠以「意呆利」。如果真的這樣看待意軍戰鬥力,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亞平寧半島好歹是古羅馬最核心的地區,戰鬥力怎麼能弱呢。二戰中義大利陸海空軍隊中,最優秀的是海軍和空軍,連墨索里尼都說「我們的陸軍只是裝裝樣子」,現在各種黑義大利的段子,大多也是嘲笑陸軍戰鬥力的。義大利是世界上最早組建空降作戰部隊的先驅,其第185閃電傘兵師聞名遐邇,阿拉曼戰役中,英國人吃驚地發現,他們所面對的這支義大利部隊作戰頑強,其戰術水平也遠非其它義大利部隊可比。
即使是「不堪一擊」的陸軍,也不是扶不上牆的爛泥,在波蘭戰場上,義大利軍隊曾俘虜10萬蘇聯軍隊。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義大利人也堅守陣地,頑強抵抗,同時還要為德軍做好運輸工作,真可謂是不省心。
還為大家詬病戰鬥力弱的表現之一是久久拿不下非洲衣索比亞,一個是工業文明發達的歐洲列前,一個是動物亂竄的東非高原國家,實力的懸殊確實讓人接受不了拿不下埃國這個結局。不過,這只是一廂的主觀看法,實際上第二次意埃交手時衣索比亞已經有現代武器裝備,而且還僱傭了不少歐洲教官,而意軍長途跋涉,後勤補給跟不上,拿不下也情有可原。有印度作為大本營的英國不也拿不下阿富汗嗎,況且,德國當時也對埃國有不少武器援助,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在背後捅了小弟一刀。
不可否認,雖然有許多英勇的表現,整體上的弱勢仍舊是被人詬病的地方,但若以為義大利軍隊就是個笑話未免太幼稚了,不佳的表現肯定另有隱情。墨索里尼有一句話可能說的太精確了, 「我的政權在缺乏武器、士氣和資源的情況下,在錯誤的時間把國家拖入一場錯誤的戰爭。濫用了千萬人的勇氣和熱情,為了向盟國顯示自己的偉大,外行地指揮了多次愚蠢的遠征」。
我們跳出戰爭這個圈子來看,義大利的統一並沒有讓這個國家像德意志那樣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改革,進而迸發出一種力圖發展的進取精神,而是仍舊散沙一堆,縱然墨索里尼想通過國家社會主義策略徹底改造這個國家,但是他的手段和能力都稍顯不足,既不能將國家變成英美那樣的富庶,也沒有變成希特勒的德國,戰爭開始的時候,義大利的鋼鐵、石油、槍炮的儲備遠沒有達到戰爭所需,對民眾的號召力也不足以讓士兵們為他賣命,這或許才是義大利軍隊看起來不堪一擊的原因。
㈦ 義大利人為什麼被戲謔為「意呆利人」
義大利這個國家在以前的時候就是古羅馬帝國所在的地區。但是隨著羅古羅馬帝國衰敗以後,這個國家也是慢慢的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歐洲國家。雖然說曾經的歷史比較輝煌,但是還是擋不過歷史的衰敗,曾經中國也是比較衰敗,但現在中國比義大利要更強,因為中國現在國際影響力遠遠超於現在的義大利。可義大利有一個“意呆利人”的戲稱,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雖然說曾經義大利有著古羅馬的歷史,但是這個國家在近現代的發展史中,他們三番五次的和德國挑起戰爭,而之後卻因為戰爭讓自己的國家背負巨額的債務,而被歐洲國家的些許國家人遭到鄙視,而意呆利人就是這個名稱的由來。但是這個也只是一個戲稱,但不要當著別人的面說。
㈧ 義大利這么逗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不能說是逗比,義大利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和平的國家,他們不關心政治,只要每天過得快樂,我覺得這是生活的最高境界了.你說逗比請問你的根據是什麼,可能你遇到了一個逗比的義大利人,也是有可能的,每個國家都有奇葩的人很正常.可以說說發生了什麼事么.
㈨ 有人說義大利在二戰的搞笑事件都是謠傳,那真相究竟怎樣
有人說義大利在二戰的搞笑事件都是謠傳,那真相究竟怎樣?關於這個問題,其實需要分幾個方面來介紹,下面的內容大家可以參考:
三、個別戰斗有些義大利軍人表現不俗:
現在很多義大利的人,喜歡舉出一些個別例子,比如某一次戰斗中的某一個士兵或者幾個士兵,戰斗十分頑強,可是這僅僅是一個非常小的比例。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場浩劫,不過歷史真相,我們必須要記住,義大利軍隊確實是笑話很多。
㈩ 二戰時,把德國和日本氣暈的義大利,究竟有多逗逼
義大利的“逗比”多不勝數,例如我自己搭建戰俘營囚禁我自己,例如為了一碗義大利面而集體越獄,又因為被承諾會供應義大利面而再次集體返回;例如因為裝丹葯的武器箱無法打開而投降;又例如六個荷蘭民兵嚇跑整整一支義大利的軍隊等等。其實義大利這種“逗比”行為的背後是愛好和平,不喜歡戰爭的本心,我們並不能因為在二戰時期義大利人的表現而說他們的戰鬥力就不行。
剩下的不用多說,這么一支裝備精銳的義大利軍就這么排著隊走到對面英軍的地盤上把手裡的武器繳了,然後被五六個殘兵俘虜了!這也算是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