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羅馬帝國和當代的義大利是啥關系
古羅馬帝國在分裂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之前是以現在的羅馬為政治中心也就是首都。
最初羅馬城建立以後經濟軍事等方面逐漸發展,越來越強,於是與周圍各城建立城邦,即以城為單位建立的聯邦,其中以羅馬城為首領。而該城邦在羅馬城的帶領下四處征戰,佔領並統制了大片土地。
羅馬帝國可以用來表示所有在羅馬統治之下的土地。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帝國。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是圖拉真統治時期,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屋大維建立帝國後,創立元首制,稱奧古斯都。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193年—476年兩個階段。前期帝國經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代)達到鼎盛。
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羅馬的黃金時期。後期帝國從三世紀危機起,經伊利里亞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國,至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將帝國正式分為兩部分(395年)。西部在內憂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西羅馬帝國滅亡。
B. 古羅馬(國家)與義大利首都羅馬有什麼關系
古羅馬最初是在現今義大利首都羅馬的位置發源的,後來古羅馬人向外擴張,把羅馬定為首都,沿傳至今。
C. 義大利和羅馬帝國的關系
義大利基本上繼承了羅馬帝國,但現在的義大利確沒有羅馬帝國強大
但本人覺得沒有關系。只不過都是同一民族、一個國家不同階段的統治者不同。
就好像你說過去漢武帝劉徹時的漢朝和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什麼關系?是一樣的道理
自從德王奧托一世加冕稱帝之後,中古德國作為一個整體在政治上的存在是同神聖羅馬帝國這一政治體制密切相關的。到15世紀,這一帝國被人恰當地稱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但這個帝國只是一個空名,和中古早期的法國、英國一樣,德國並不是一個政治上統一的國家。而且在英法王權走向強大的時候,德國皇帝的地位反而變得虛弱,致使這一時期德國歷史的發展道路明顯呈現不同於英、法兩國的某些特點。
皇帝和諸侯 羅馬皇帝的名號,在中世紀西歐一直發生著影響,起初有查理曼的稱帝,後來又有奧托的稱帝。和英法國王一樣,德王原擁有君主的權力,並以封君身份同各地封建主結成封君封臣關系。稱帝雖使德王同時又成了皇帝,但並未授予他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實力,德國王權的發展反而因此增加了一個不利因素。為了實現從羅馬統治基督教世界的理想,德國皇帝經常入侵義大利,干涉羅馬教廷事務,同教皇正面沖突,從而分散統治德國的力量,最終受制於德國各大諸侯。這是歷史上政治理想影響現實政治的一個實例。
德國皇帝為虛構的帝國所承擔的義務終於導致在腓特烈二世(1211—1250年)統治時期確立了德國的割劇分裂狀態。從此,德國教會開始同諸侯攜起手來對抗皇帝,教俗大封建主領地實際上成為合法的獨立國家,德國的城市以後只好組織城市同盟來求生存、求發展。腓特烈二世和教皇展開長久斗爭,用很大力量經營西西里和義大利,取得一些成績,但在這里也逐漸被勢力日益強大的法王所排擠。
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被選為皇帝(1273—1291年)以後,為他的兒子們奪取了奧地利、斯提里亞和法國東部作為領地,所以他死後,對他不滿和猜忌的諸侯不再選他的兒子為皇帝。這時皇帝由選舉產生的原則已經牢固確立,並且形成了七個大選侯選舉皇帝的制度。七大選侯是德國最有勢力的大封建主,他們是萊茵地區三個大主教區美因斯、特里爾和科倫的大主教以及萊茵的宮廷伯爵、薩克森公爵、勃蘭登堡邊地侯和捷克國王。法王和教皇也不時干預德國皇帝的選舉,使覬覦皇位的德國封建主和七大選侯的關系更加復雜,王權的鞏固和強化更加困難重重。1273年以後,哈布斯堡家族和盧森堡家族的封建主長期是皇位的候選人,然而皇帝始終未能制伏諸侯。通過削弱皇帝,諸侯變得日益強大,甚至全德封建主的大會帝國議會皇帝也不出席(1338、1344年)。在1338年的大會上,七大選侯申明,他們所選舉的皇帝即使不經教皇認可也是合法的。德皇查理四世為了穩定德國政局,防止教皇干涉皇位選舉,於1356年發布「黃金詔書」,表示同意諸侯的意見
D. 古羅馬比現在的義大利大嗎﹖
古羅馬以今天義大利為中心!首都羅馬城!同一城市,現在還叫羅馬,名稱遺留到現在而已!
古代羅馬每個階段疆域不同——
公元前753年建城,整個領土只有羅馬一個城市;
然後經過約400年征戰,才統一了今天的亞平寧半島;
之後,領土擴張沒有停止,繼續朝北非迦太基(突尼西亞)、西班牙、希臘、小亞細亞發展;
到了馬略時代(公元前2、1世紀之交),征服了今天的德國南部,重創條頓武士;
到了愷撒時代(公元前1世紀中期),又吞並了高盧(法國)、入侵不列顛(英國);
到了屋大維時代,征服了埃及(前30年);
圖拉真(2世紀初)征服了今天羅馬尼亞、兩河流域;
安頓尼(138—161在位)時終於達到鼎盛,橫跨亞(指西亞)、非(指北非)、歐(北歐之外)三洲!
——以上是羅馬疆域不斷擴展時期。
盛世基本維持了兩個世紀左右,到了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後(公元337),開始明顯下滑:
先是高盧、西班牙「巴高達運動」(君士坦丁在位時已經爆發,持續到5世紀),使羅馬對這兩個地區的控制力越來越弱;
公元395年,東部幾個行省(西亞、東歐)又分裂出去,形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
差不多同時,西羅馬帝國四處邊疆的西哥特人、日爾曼人、汪達爾人、匈奴人屢屢入侵,羅馬朝局腐敗,屢戰屢敗,一直割地賠款;
到了5世紀初,羅馬帝國又只剩下今天的義大利了;但四方民族的蠶食卻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公元476年,羅馬城徹底淪陷。
在這之後,雖然東羅馬帝國還存在了將近1000年,但再也未控制過義大利......一般意義上的「古羅馬時代」,在公元476年就算結束了。
E. 古羅馬那麼強大,為什麼二戰義大利那麼弱
第一,雙方民族構成不同。
羅馬的主體民族是羅馬城人(希臘移民,按傳說是塞普勒斯上的特洛伊餘孽),而非什麼亞平寧人更不是什麼義大利人。
按羅馬正統思想來看,只有羅馬城附近的居民才算是真正的羅馬人,往遠一點的地方比如那不勒斯、亞雷提恩都只是殖民地,神馬米蘭阿波羅尼亞甚至更遠的高盧迦太基埃及小亞細亞就更不用說了。不能簡單的將義大利人等同於羅馬人,羅馬城在帝國末期和滅亡之後數次慘遭屠城之禍,又被教皇國佔領了一千多年,早就從五湖四海拉信徒和傳教士來充實人口了,和羅馬不是一個民族。
第二,越有錢的人越怕死,而相當長一段時間(大約一千年)義大利地區都是全歐洲最有錢的地方。因為教皇的原因,這么有錢的義大利果然在歐洲中世紀得到了與其經濟地位相匹配的軍事垃圾的榮譽。除了米蘭稍微強一點,能和神羅法國西班牙打出一個敗多勝少的局面之外,另外幾個的外戰記錄簡直就是一把辛酸淚。由於相當長時間內義大利人太有錢,缺乏尚武精神,更缺少擴張慾望(怕佔領一堆農村還要去扶貧),而更喜歡花錢買僱傭軍去打代理人戰爭。
第三,另一方面義大利更大的悲劇在於他隊友太猛,不僅士兵猛,將軍更猛,於是就顯得他特別坑,畢竟人是需要對比才能分出鮮花野草的。要是他搭夥的不是元首而是佛朗哥,你就會發現各種秀下限搞笑的是西班牙,而義大利擔任救火隊員了。
F. 古羅馬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國家,漢朝跟羅馬哪個更強大
眾所周知,在世界歷史上,古羅馬可以說是有著很重要地位的一個國家,古代歐洲是一個長期處於動盪和分裂的地區,在這個地區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同民族的人民,因此很少有大一統時期。而在歐洲歷史上,古羅馬曾經征服了整個地中海區域,其全盛時期的版圖延伸到亞洲和非洲地區,所以古羅馬是歐洲歷史上一個強大的帝國,而古羅馬和同時期的漢朝相比,漢朝更強大一些。

最後,雖然在古代有著西羅馬東洛陽的說法,但是根據歷史來看,古羅馬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先進強大,以及和同時期的漢朝相比,漢朝更加強大。
G. 古羅馬和現代義大利關系大嗎
因為羅馬畢竟是義大利的首都,而古代成為了一個羅馬帝國,就是在義大利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古羅馬和現在已打了一針,相輔相成,古羅馬的就是現在義大利的文明,而義大利已經造就了古羅馬文明。
H. 古羅馬人和現在義大利人有什麼區別
古羅馬人是古羅馬時代的人,現在的義大利人是現在的人,當然有區別,時代不同了,思想不一樣了。
I. 古羅馬和義大利
單挑的話,羅馬兵占優吧,身體素質好,倭兵身材、力量都吃虧。 團戰就難說了,講究陣型、地形、戰術,倭兵比較聰明。如果在叢林、山地等復雜地形,倭兵憑借自身靈活性勝算大。如果是一馬平川地直接擺陣型開戰,羅馬兵的沖擊力比較強,憑借身體力量優勢,羅馬兵勝算大。
J. 義大利和羅馬(或古羅馬)存在什麼關系現在和中世紀。
古羅馬是義大利的前身。
古羅馬分為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兩個時期,國都均設在羅馬城,從公元前509年延續到公元1453年,其間在公園395年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將國都繼續設在羅馬城,而東羅馬帝國和義大利就沒太大關系了。
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滅亡,歐洲的中世紀開啟,一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中世紀結束。因此,中世紀時期的義大利土地上並沒有羅馬這個國家,而這個時期是義大利長期的分裂割據時代,最終在19世紀由撒頂王國完成統一。
在從羅馬共和國建國開始到義大利統一,義大利民族都在扮演著及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義大利繼承了羅馬眾多的遺產,所以可以說羅馬是義大利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