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義大利王國的歷史沿革
查理曼第三子,義大利的丕平,在781年由教皇哈德里安一世加冕為義大利國王。統治義大利北部,奠定義大利的基本版圖。810年義大利的丕平逝世後,由其子伯納德繼承義大利國王稱號。818年伯納德去世,無後,查理曼四子虔誠者路易(路易一世)的長子洛泰爾一世,繼承義大利國王稱號。
843年《凡爾登和約》將查理曼帝國分為三個部分,洛泰爾一世成為中法蘭克國王,並繼承皇帝稱號。855年,洛泰爾一世逝世前將王國分為三個部分:義大利王國、洛林(洛泰爾尼亞)王國、普羅旺斯(勃艮第)王國。長子路易二世正式獲得義大利國王及羅馬皇帝稱號。普羅旺斯王國在864年被義大利王國和洛林王國瓜分,而洛林王國則在869年被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瓜分。887年,胖子查理被廢黜。義大利王國從此由外姓把持。 1796年,拿破崙率領法軍進攻北義大利,滅亡由奧地利控制的米蘭公國。1798年,2個共和國合並建立奇薩爾皮尼共和國(Cisalpine Republic),作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旗下的傀儡國,仍都米蘭。1802年,更名為義大利共和國,由拿破崙本人當任元首。
1805年又改制為義大利王國,作為法蘭西第一帝國旗下的傀儡國,由拿破崙本人當任國王。同年,法蘭西帝國在奧斯特利茨大捷後,於12月27日與奧地利簽署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將威尼斯割讓給法國,拿破崙將威尼斯並入義大利王國。1814年,拿破崙宣布退位,第一帝國滅亡,王國一同滅亡。 隨後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原王國領地建立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仍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國王。1859年倫巴德部分割讓與撒丁王國。1866年,威尼斯部分割讓與新成立的義大利王國。
19世紀50年代,撒丁王國首相加富爾積極推行「自上而下」的統一政策,經他和加里波第的等人努力,1861年3月撒丁王國改號為義大利王國,定都佛羅倫薩。義大利王國繼續謀求統一。1866年,義大利起普奧戰爭之機會,收回了威尼斯地區。但羅馬及其附近教皇國還依傳法軍勢力割據一方。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義大利乘拿破崙三世調回駐羅馬法軍的機會發起攻擊,於9月20日佔領羅馬。義大利與羅馬合並,教皇庇護九世只得退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統一大業完成,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前景,但也仍然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到羅馬。 統一後的義大利和整個社會最自由時期是對立著階級,語言等分歧。 義大利共同的文化特徵,社會保守,和重男輕女的價值觀。在其他領域,義大利文化有分歧。貴族和上層中產階級的家庭在這個時候是高度的傳統性的。義大利社會,往往有相互爭斗的歷史。
除此之外,識字是在這個時代的問題,1871年人口普查表示,百分之61.9的人是文盲,義大利有百分之75.7的婦女是文盲。文盲率遠高於同一時間的西歐國家。一些歷史學家稱,政府在這個時候對識字都非常寬松。義大利政府試圖在自由時期減少文盲,為建立國家資助的學校教授義大利語。公共教育最差的地方在義大利南部,因為當時獲得最少的資金。
生活水平低,在自由時期,特別是在義大利南部,經常爆發各種疾病,如瘧疾和流行病發生。最初是在1871年,每1000名就有30人死亡人的高死亡率,在1890年減少到每1000名就有24.2人死亡。此外,兒童出生後一年死亡率,1871年為百分之22.7,而兒童五歲前死亡率非常高,達百分之五十。在1891年至1900年,兒童每出生一年,生存率就會低百分之17.6。經濟與基建
義大利統一後,新王國面臨嚴重的經濟,政治,社會等問題。在自由時期,義大利經濟仍然高度依賴外貿和煤炭和糧食的國際價格。 統一後,義大利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從事農業活動。隨著技術進步,外國競爭以及出口機會的迅速轉變,農業迅速發展。然而,這些發展並沒有惠及所有義大利人民,義大利南部的遭受夏季的炎熱和乾旱,破壞農作物。義大利是葡萄酒在歐洲最大的出口國。
義大利政府於19世紀70年代投入巨資發展鐵路,從1870年到1890年,建造超過兩倍長度的鐵路。 1881年的人口普查發現,超過1百萬勞動者長期就業不足。
1901年,義大利的一部分部隊參加了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的義和團。1901年9月7日,清朝特許權割讓天津給義大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王國面短期和長期的問題,確定其盟國和目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盡管義大利的正式加入同盟國聯盟,但只保持中立,聲稱三國同盟只用於防禦目的。後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轉投向協約國一方,並 於1915年5月對同盟國宣戰。
義大利參戰後,軍隊在邊境沿線男性人數超過40萬。然而,奧地利防禦很強,即使他們是人員不足,但仍然成功地擋住了義大利的攻勢。義大利軍官訓練相比起奧匈和德國的軍隊明顯不足,另外,義大利部隊彈葯供應嚴重不足,這問題持續阻礙佔領奧地利領土。在第一年的戰爭,戰場上條件差導致爆發霍亂造成大量的義大利士兵死亡。義大利士兵的士氣低落,他們即使在休假,仍被禁止進入電影院或酒吧。但是,當戰爭即將發生,酒精免費提供給士兵,以緩和緊張心情。為了保持士氣,義大利軍隊開了一些講座。
1916年後,義大利的情況更糟。同時義大利面臨短缺的軍艦,被潛艇攻擊增加,運費飛漲,糧食供給士兵的問題,缺乏原材料和設備,義大利以高稅收來維持戰爭。1917年,法國、英國和美國表示願意派軍隊到義大利幫助抵禦同盟國,但遭義大利政府拒絕。
1917年,俄國因俄國革命退出戰爭。東方戰線戰爭結束,更多的匈牙利和德國軍隊正面對抗義大利。義大利內部異議反戰日益增加,經濟惡劣加上為了維持戰爭經費,政府使用大量農村地區的收入,使農民無法維生,可供農業工作已經從480萬降到220萬。左翼婦女在義大利北部城市領導發起抗議行動,要求結束戰爭。在米蘭,示威者抗議,最終義大利軍隊被迫進入米蘭,用坦克和機槍面鎮壓,鎮壓造成近五十人死亡,其中包括三個義大利士兵,超過800人被捕。 隨著奧匈帝國戰斗結束,並於1918年11月11日對義大利下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墨索里尼曾反對徵兵制,抗議義大利佔領利比亞。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只是呼籲革命,不提階級斗爭。在戰爭期間,墨索里尼曾在義大利軍隊,並在一次戰爭中受傷。盡管他聲稱已在戰斗中受傷,他受傷原因仍廣泛被認為是手榴彈意外爆炸而受傷。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利用工人罷工,並宣布了他要求向義大利政府給予法西斯政治權力,否則就會發動軍事政變。由於政府沒有立即作出反應,法西斯支持者向羅馬進軍,自稱是法西斯打算恢復義大利法律和秩序。法西斯的領導下,墨索里尼被命名為義大利總理。
1922年10月28日,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命墨索里尼成為義大利總理,讓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追求自己的政治野心,只要他們支持君主制和利益。墨索里尼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政治領導人,成為39歲義大利總理。 極權社會 法西斯主義的文化與社會里,只有法西斯將被視為「真正的義大利」,誰沒有宣誓效忠法西斯就會被放逐,不能獲得就業。法西斯政權宣傳手法,是在新聞片,廣播,電影中故意贊同法西斯主義。1926年通過法案,要求電影院要播放宣傳新聞片。墨索里尼借羅馬天主教穩定政權,縱然他之前反對教會。 警察國家 出於安全的制度,完整的國家權力,墨索里尼於1923年成立志願民兵,他們通常穿黑色的制服。墨索里尼主張打擊有組織犯罪,特別是在西西里黑手黨和義大利南部其他地區,法西斯在這些地方有很大的權力,這些權力使他能夠起訴黑手黨,迫使許多黑手黨逃往國外(例如美國)或被捕監禁。 國家主義 國家主義(Statism)是一種提倡以國家力量達至經濟或社會目標的意識形態。由於國家意識的凝聚,使一國認為其國力凌駕於其他國家之上,並且將主要重心放在宣揚自身文化及追求自身利益,而非其他國家或超國家組織的文化與利益。如果是指一人對國家的熱愛以及為國家利益所付出的奉獻,則稱為「愛國主義」。經濟國家主義,鼓吹國家在經濟運行中佔有主要和指揮地位,其方式包括通過國有企業或其他政府機構直接參與,或通過經濟計劃間接實現。
國家主義的兩個高潮是採行中央計劃的法西斯主義,(納粹德國)和共產主義(原蘇聯),但在世界各國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從二戰結束至原蘇聯解體,許多西歐國家採用了混合經濟體制(10—45%的公有制)。在新加坡,60%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自於政府相關企業。 1923年,義大利士兵佔領了希臘科孚島的一部分,最終接管希臘。在1936年在西班牙的法西斯政權做出了最重要的戰前軍事干預。義大利支持佛朗哥領導的運動。義大利派出飛機,武器,總兵力超過 60000人援助西班牙民族主義者。1939年4月7日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速戰速決後佔領阿爾巴尼亞。
當德國於1933年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黨)取得權力,墨索里尼說:「這次勝利,希特勒就是我們的勝利」。雖然納粹不贊成墨索里尼和法西斯義大利,但希特勒早就崇拜墨索里尼的口才和能力。繼佔領衣索比亞,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企圖改善各自國家的關系,但在私人,個人和政治緊張局勢仍然存在。這兩個意識形態有顯著的相似之處,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1934年6月第一次見面,商討奧地利的獨立危機問題。私下,墨索里尼說希特勒只是「一個愚蠢的小猴子」。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始入侵波蘭,墨索里尼於9月24日公開宣布,義大利有權選擇進入戰爭或保持中立,這將導致國家失去其國家的尊嚴。墨索里尼告訴他的女婿,他嫉妒希特勒的成就,並希望希特勒的實力將會減慢盟軍反攻。在制定戰爭計劃,墨索里尼和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決定吞並大部分非洲和中東,以納入其殖民地,但軍隊司令曾警告說,義大利缺少坦克,裝甲車和飛機提供以進行長期戰爭,並警告墨索里尼 「這是自殺」最終,墨索里尼採取了建議,在一定程度上,等待著德國入侵法國,然後才決定參與戰爭。由於德國以閃電戰打敗法國,義大利對法國宣戰。1940年,英國皇家海軍突然向義大利發動空襲,結果削弱了義大利的主要戰艦。但對義大利沒有造成嚴重損害。1941年12月,義大利潛水員放置了炸彈成功擊沉兩列英國戰艦。 1942年,義大利海軍嚴重打擊英國護航編隊的行動,令英國海軍多列船隻沉沒。隨著時間的過去,盟軍海軍開始反攻,並把義大利的優勢奪去。
到了1943年,已經失去義大利政府及民眾支持的墨索里尼,對於世界來說,墨索里尼被看作他的國家沒有能力和缺乏訓練的軍隊在戰斗中失敗。尷尬的墨索里尼被國王奪去權力。法西斯成員投票以廢除墨索里尼作為黨的領袖。幾天後,即1943年7月26日,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正式取消墨索里尼總理職位,墨索里尼被立即逮捕。義大利簽署了停戰協議,然後與同盟國共同對抗納粹德國的戰爭。
希特勒在得知墨索里尼被罷免後,立即派遣隆美爾率領德軍進入義大利北部,與已經在義大利的阿爾貝特·凱塞林部隊對義大利軍隊強行繳械。9月3日,義大利王國向盟軍秘密投降,當日,英國將領蒙哥馬利率軍渡過墨西拿海峽,在義大利本土登陸。9月8日,義大利和盟軍停戰。9月10日,隆美爾攻佔義大利首都羅馬,控制了南至那不勒斯的義大利全境。9月13日,希特勒派遣奧托·斯科爾茲內率領傘兵突擊隊奇襲墨索里尼的關押地,用滑翔機將其救出。9月23日,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北部小城薩羅宣布成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自任領袖兼外長,同南部的義大利王國政府分庭抗禮。義大利社會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就被迫同德國簽訂協議,割讓南蒂羅爾和的里雅斯特,並同意德國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佔領威尼斯。1944年1月11日,墨索里尼在維羅納槍決了齊亞諾以及其他曾投票反對他的法西斯黨領導,這使得他進一步喪失支持,在此之後,他幾乎完全依靠德軍。 6月4日,盟軍佔領羅馬,此後,由於准備登陸諾曼底,盟軍在義大利暫時停止了大規模的進攻,使得墨索里尼的政府得以苟延殘喘。在此期間,墨索里尼政權在北義大利大肆屠掠,據戰後統計,在此期間內,超過72000人遭到屠殺,約40000人被截肢,大量的猶太人被送入集中營,一大批婦女和男孩被強奸或雞奸。瘋狂的統治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抗,游擊隊紛紛建立。1945年4月,盟軍在義大利戰場發動大規模攻勢。4月23日,盟軍進抵波河,俘虜3萬名德軍,墨索里尼的統治瓦解,共和國政府宣告解散,領導紛紛逃亡。4月26日,盟軍佔領維羅納,4月27日,又佔領熱那亞。4月28日,墨索里尼夫婦在科莫湖畔被游擊隊抓獲並槍決,屍體隨即被運回米蘭示眾。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兒子翁貝托二世於1946年被迫退位,義大利在1946年6月2日舉行的公民投票後正式成為現時的義大利共和國。
Ⅱ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義大利法西斯體制國王的權力和影響
墨索里尼始終未能完全剝奪國王的權力。這並非他所不欲,而是他力所不及。這與他始終未能把軍事指揮權真正控制在自己手中,法西斯黨內親君主的民族法西斯主義派的勢力不斷增強有著很大關系。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Viitorio Eman-uelem III,1869—1947),1900—1946年在位。翁貝托一世的獨生子。1869年11月11日生於那不勒斯。出世當天即受封那不勒斯親王。他除研究歷史、政治和法律之外,還受過軍事訓練,1887年擔任義大利王國軍事指揮部領導成員。1900年其父翁貝托一世國王在蒙扎被無政府主義者暗殺後,繼承王位。作為立憲君主,他積極支持發展經濟和社會改革政策,對克服義大利19世紀末社會政治混亂和經濟危機起了積極作用。在對外政策方面,他曾繼續保持同德、奧的三國同盟,但又以承認義大利通過意土戰爭侵佔的利比亞為條件,加強同英、法、俄三國之間的關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埃馬努埃萊三世支持主戰派。義大利同英、法、俄三國於1915年4 月簽訂《倫敦條約》,並於同年5 月24日正式對奧宣戰。大戰結束後,他對法西斯運動的滋生與泛濫採取容忍態度。1922年10月,法西斯武裝「向羅馬進軍」時,他先是支持政府提出的對法西斯行動隊採取軍事行動和實行戒嚴,後又拒絕在戒嚴令上簽字,並接受國家主義黨和自由黨右派領導人提出的讓墨索里尼組閣的建議。
國王的權力自法西斯政權建立後逐漸削弱,但沒有被完全剝奪。有時,國王對國家的命運甚至還起著重要作用。馬泰奧蒂事件的處理結果表明,在法律上,國王仍然是國家元首,他仍有免去墨索里尼首相職務和迫使法西斯內閣辭職的權力。
如前所述,馬泰奧蒂事件徹底暴露了法西斯黨和墨索里尼的反動性,許多過去抱有幻想的階級、階層和個人紛紛參加聲勢浩大的反法西斯斗爭。在反法西斯運動的沖擊下,墨索里尼採取丟卒保車策略。他將殺害馬泰奧蒂的兇手逮捕歸案,解除10餘名有牽連的內閣大臣與副大臣的職務,還把首相府新聞辦公室主任、法西斯領導集團的第4 號人物切薩雷·羅西(CesareRossi,1887—1967)開除出法西斯黨,並將其逮捕。羅西對自己被當作替罪羊的角色極為氣憤,在尚未被捕前起草一份備忘錄,揭露了大選前後發生的包括馬泰奧蒂被暗殺在內的幾起重大暴力恐怖事件的真相。他列舉事實證明,墨索里尼是一切暴力恐怖事件的主謀,說墨索里尼把他開除出黨只是想用他的腦袋來換取反法西斯黨派息怒。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墨索里尼被迫在議會宣布:「如果陛下召見我,命令我辭職,我一定聽命,並表示歡迎和服從。」
墨索里尼政府沒有倒台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反法西斯黨派把墨索里尼逼入困境後,未再採取政治的和軍事的行動去推翻法西斯政府,而是把全部希望寄託於國王免去墨索里尼的首相職務。
馬泰奧蒂事件發生時,國王正在西班牙進行國事訪問。6 月17日國王返回羅馬當天,墨索里尼就進宮向國王表明法西斯黨對薩伏依王朝的忠誠,聲稱該黨已決定法西斯民兵要宣誓忠於國王。他本人今後也一定按國王的意圖行事。隨即探問國王對馬泰奧蒂事件的態度。埃馬努埃萊三世表示他無意干預此事。
只是提出讓其親信前國家主義黨主席、現任殖民大臣費德爾佐尼改任內政大臣。墨索里尼即於當天宣布原由他本人兼任的內政大臣一職改由費德爾佐尼擔任。這不僅加強了民族法西斯主義派在法西斯黨內的地位,而且有利於爾後維護國王的權力和影響。內閣的人事調整使保皇派控制了內政、國防,海軍和國民經濟等幾個重要的部。作為交換,國王在會見後即發表談話,為其開脫罪責,說「不認為墨索里尼直接參與了殺害馬泰奧蒂的活動」。國王的態度給了反對黨以很大打擊,並引起連鎖反應。
6月24日,羅馬教廷聲稱「少數派要推翻政府和重新舉行選舉的企圖是不可能實現的」。庇護十一世親自出面阻止人民黨與統一社會黨聯合取代法西斯政府。
6月26日,國王可以對其施加影響的參議院以225 票贊成,21票反對和6 票棄權通過對法西斯政府的信任案,從而使法西斯政權絕路逢生,避免了覆滅的危險。
法西斯極權體制確立後,國王的權力進一步削弱,但他仍然具有相當大的政治影響。墨索里尼於1935年決心發動侵略衣索比亞戰爭。由於意軍總參謀部和高級將領對侵埃戰爭持悲觀態度,國王最初有些猶豫。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35年8 月向義大利政府發出不要發動戰爭的呼籲。英國海軍則向地中海集結。國王對侵略戰爭一度持反對態度。他認為,對埃作戰後勤保障有困難,而且一旦戰爭爆發,處於分裂狀態的衣索比亞也肯定會聯合起來進行抵抗。
國王的態度使墨索里尼的統治發生動搖。據許多國家駐義大利大使館獲得的情報,不排除墨索里尼有辭職可能。美國大使館1935年9 月24日向華盛頓報告說:「羅馬「保守派人士」認為……墨索里尼將要被迫辭職。現在到處傳布有關領袖前途的猜測,在羅馬有人說已物色了一位接班人。」據說這位接班人就是總參謀長、非法西斯分子巴多里奧陸軍元帥。正是他在1943年了月被國王任命接替墨索里尼職務。國王具有一定權力和影響這一點,墨索里尼本人也承認。他曾說,1935年,義大利有兩個最重要的人物,一個是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另一個是教皇庇護十一世。
後來,墨索里尼還是在說服國王之後才能進行這次戰爭冒險。 1935年10月2 日,他向全國發布有關進行這場戰爭的消息之前,進宮向國王報告有關情況。這次,國王明確表示支持發動這場戰爭。他說:「我深知這場戰爭的困難性,而且我也注意到許多將軍和海軍上將所表現出的擔心「。但是,「現在我與領袖並肩前進!」
國王權力和影響的最終證明是他於1943年6 —7月間策劃、組織把墨索里尼趕下台。1942年底,義大利軍隊在戰場接連失利,門內出現政治經濟危機。 1943年3月由都靈10 萬工人大罷工引發的人民反法西斯起義的蓬勃發展,使權勢集團人士十分恐慌,他們希望義大利退出戰爭。但是,墨索里尼一意孤行,堅持要與納粹德國為伍,繼續進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劇。
國王在取得壟斷資產階級、三軍高級將領和反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大委員會委員的支持後,策劃發動政變結束墨索里尼的獨裁統治。他一面派約賽公主、達奧斯塔公爵和巴多里奧元帥秘密與英、美兩國聯系,以取得它們的支持,一面委託宮廷大臣達誇羅內代表他同當時國內業已形成的兩個「倒墨」集團進行接觸。
一個是以親英、美的格蘭迪、齊亞諾為首,由法西斯大委員會部分委員和法西斯黨的其他領導人組成,另一個由與王室關系密切的保皇派和三軍高級將領組成,包括前內政大臣費德爾佐尼、前國防大臣迪亞茲元帥和總參謀長安布羅西奧將軍。他們提出把國家大權「還給國王」。這兩個集團互相對立,但都以國王為偶像,並接受其控制。經達誇羅內協調,雙方就將墨索里尼趕下台達成共識。
1943年6月3日,國王召見法西斯和職團議會議長格蘭迪,商議和擬定有關召開法西斯大委員會會議逼迫墨索里尼交權的計劃。墨索里尼被迫同意召開法西斯大委員會會議。 7 月24日下午5 時15分,會議在墨索里尼主持下正式開始。格蘭迪在會上宣讀由18名大委員會委員簽名,並得到國王批準的議案。該議案說,「法西斯大委員會研究了國內外形勢和戰局的發展後宣布,捍衛祖國的獨立與自由,捍衛國家自統一以來四代義大利人流血犧牲所取得的成果和義大利人的神聖義務,為此,與會者要求墨索里尼立即把國家的全部權力歸還國王,歸還法四斯大委員會、政府和議會……」。格蘭迪讀完提案後,雙方發生激烈爭吵。7 月25日凌晨2 時40分就議案進行表決,結果是」票贊成,7 票反對,1 票棄權和1 人拒絕投票,議案獲得通過。
墨索里尼回到書房,有人建議他逮捕格蘭迪和其他投贊成票者。墨索里尼認為為時尚早。他說國王是他最好的朋友,「我過一會兒去見國王,親自同他談談看」。他以為這次仍可得到國王支持。其實議案正是國王策劃起草的。大委員會開會這一夜,埃馬努埃萊三世徹夜未眠,惴惴不安地等待著會議的結果。
早晨7時達誇羅內送來會議通過的議案文本,他才放心。
上午11時,墨索里尼打電話要求謁見國王。國王約他下午5 時進宮。王室成員同格蘭迪就新政府首腦人選進行磋商。格蘭迪提出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陸軍元帥卡維利亞(CaViglia)擔任。國王提出的人選是巴多里奧。最後確定巴多里奧。還商定在墨索里尼離開王宮時將其逮捕。
下午5時,墨索里尼准時到達王宮。他先向國王報告國內政局及戰場概況,接著談了大委員會會議的有關情況。他說,「這次會議的決議是無效的」。他沒有料到,國王一反往日的恭謹,打斷墨索里尼的話,表示支持會議的決議,堅持要他辭職,交出一切權力。這猶如當頭一棒,墨索里尼頓時目瞪口呆,無言以對。數分鍾後才說了一句:「我很遺憾」。國王告訴他,「你的人身安全將得到保障」,並且說,己任命一個新政府。國王說完,起身送墨索里尼出門。
當墨索里尼走出門外時,即被事前埋伏在四周的羅馬憲兵隊逮捕。他們得到的命令是,如果逃跑或有人營救,就將其擊斃。事實上,他既未拒捕或逃跑,也沒有人來救他。在墨索里尼被捕的消息傳出後,沒有一個法西斯分子提出抗議,更沒有一個他的忠實信徒武裝起事。
同日,埃馬努埃萊三世親自兼任義大利軍隊最高統帥,任命陸軍元帥巴多里奧為首相。當天,巴多里奧組成摒除法西斯領導人的新內閣。義大利政府解散國家法西斯黨。
法西斯極權獨裁統治就這樣被推翻了。其直接原因當然是在國王策劃下義大利統治階級各個權勢集團聯合起來,組成反墨索里尼聯盟,並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的結果。從根本上說,還是由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軍,導致法西斯政權出現嚴重的統治危機。此時,蘇聯軍隊已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粉碎了德軍最後一次奪取戰略主動權的大規模進攻,轉入全面反攻,美英盟軍已解放北非,登陸西西里,並首次以500 余架飛機轟炸羅馬;在義大利國內,自3 月都靈、熱那亞及倫巴第地區工人相繼舉行反政府遊行以來,反法西斯斗爭進一步高漲。所有這一切,均加劇了義大利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面臨盟軍攻入義大利本土上的緊急形勢,這才促使義大利國王和各個權勢集團的代表人物採取了果斷行動。
Ⅲ 義大利國王哪去了,是怎麼從王國到共和國的,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兒子翁貝托二世於1946年被迫退位,義大利在1946年6月2日舉行的公民投票後正式成為現時的義大利共和國。
1861年撒丁王國統一義大利成立新的義大利王國。
在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掌權的1922-1943年這段時間里,義大利王國也通常被歷史學家稱做「法西斯義大利」。在二戰結束前的兩年中,義大利王國轉投同盟國陣營,墨索里尼及其狂熱法西斯主義追隨者曾在義大利北部成立過一個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1946年戰後民怨四起,公民投票中人民一致選擇放棄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即今天的義大利共和國。
(3)義大利新國王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義大利王國的歷任君主: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Victor Emmanuel II of Italy) (1861年至1878年):義大利王國第一位國王。
翁貝托一世(Umberto I of Italy)(1878年至1900年):批准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同盟。在1900年被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暗殺。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1900年至1946年) :經歷義大利國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
翁貝托二世(1946年) :義大利的最後一位國王,呼籲義大利公民投票是否將保留君主制,贊成義大利共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王國
Ⅳ 二戰義大利投降後做了什麼
二戰時義大利接連在北非、地中海等地失利,墨索里尼政府面臨崩潰,1943年國內大罷工和反戰浪潮猛烈,開始有一些人主張與盟國媾和,而墨索里尼堅持法西斯戰爭,於是義大利貴族把一切後果歸罪於墨索里尼,7月義大利國王埃馬努埃萊三世宣布解除墨索里尼職務,並囚禁起來,巴多格里奧元帥上台。
但是埃馬努埃萊三世也怕法西斯德國報復,所以一邊明面上繼續參戰,一邊暗地裡與盟國密談,沒多久消息走漏,9月希特勒向義大利增兵並救出了墨索里尼,逃往薩羅的墨索里尼成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成為德國的傀儡政權。
墨索里尼成立共和國傀儡政權時,義大利王室埃馬努埃萊三世傳位兒子翁貝托二世,和巴多格里奧內閣逃往南部城市那不勒斯,並發布停戰宣言,倒向盟國,不久宣布對德宣戰,同時英、美、法等盟國承認巴多格里奧政府,所以義大利王室在投降盟國後,幸運逃出了德軍圍追,並沒有受到盟軍的懲罰。
1944年初在義大利南部登陸成功的盟軍向北推進,5月份突破古斯塔夫防線,6月佔領羅馬城,8月份突破哥特防線,10月份盟軍抽調部隊前往希臘救火,到了1945年3月義大利基本解放,墨索里尼逃往德國,共和國傀儡政權垮台。
二戰結束後翁貝托二世想恢復君主制,但不到一個月就被趕下台,隨後翁貝托二世帶著父親埃馬努埃萊三世等王室成員流亡海外,1946年義大利在美國支持下舉行公投,隨後成立義大利共和國,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