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除了英國和愛爾蘭,歐洲還有哪些國家在歷史上曾經是一
伊比利亞聯盟——西班牙和葡萄牙,公元1580年,葡萄牙國王絕嗣,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兼任葡萄牙國王
卡爾馬聯盟——丹麥、瑞典(芬蘭)和挪威(冰島),公元1397年6月17日,丹麥、瑞典(包括芬蘭)和挪威(包括冰島)的代表在瑞典南部一個距離丹麥邊境很近的城市卡爾馬一個堡壘內舉行會議,並簽訂《卡爾馬條約》。條約約定三個王國共同擁戴同一位君主,建立永恆的聯盟,史稱卡爾馬聯盟。
俄羅斯與芬蘭,公元1809年,俄羅斯擊敗瑞典後,芬蘭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
奧匈帝國,一戰前,奧匈帝國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奧匈帝國在歐洲有著輝煌的過去,神聖羅馬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都是奧匈帝國的前身。拿破崙滅了神聖羅馬帝國後,奧地利改稱帝國,成為羅馬帝國的最後余暉。奧地利帝國幅員依然遼闊,包括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北義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亞等廣大地區。
南斯拉夫——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波黑、塞爾維亞、黑山。南斯拉夫在歷史上並不統一,奧匈帝國滅亡後,公元1918年,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聯合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並在1929年定名南斯拉夫王國,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南斯拉夫這個國家。
此外,如果把奧斯曼帝國也算在歐洲的話,一戰後,奧斯曼帝國戰敗,分裂為希臘、保加利亞、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塞爾維亞、黑山、阿爾巴尼亞、土耳其。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和協約國各有哪些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協約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美國(一戰後期加入協約國)、義大利(原本是同盟國國家,1915年5月倒戈加入協約國並與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聯邦、英屬印度、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
還有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玻利維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
協約國(軸心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羅馬尼亞王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傀儡政府)。
原本是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在退出了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後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
拓展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
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三國同盟:
德法矛盾很深,德國怕法國的復起,尤其要防備法國收復1871年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奧匈帝國則與俄羅斯帝國因爭奪巴爾干半島而不斷發生沖突。於是1879年10月7日德奧便締結了秘密的軍事同盟條約。
此後不久,德國又利用法意之間為爭奪突尼西亞而出現的矛盾,把義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20日義大利同德奧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同盟的主角是德國,奧匈是依附德國的夥伴,義大利則是暫時的和動搖的同盟者。
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的矛頭針對著法、俄,促使他們迅速接近。三國協約來源於1891-1894年法俄簽訂的一系列協定。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
英國一直奉行「光榮孤立」的政策,但由於英德矛盾日益尖銳,特別是德國的加緊擴充海軍是英國深感威脅,於是1904年4月8日同法國締結了協約,調整了兩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的基本矛盾。1907年8月31日,英國與俄國也訂立協約。
法餓同盟再加上英法協約與英俄協約,便構成了三國協約。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終於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
資料鏈接: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
中國世界史研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