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秘魯的文化
秘魯是聞名世界的古印加文化發祥地,文化事務原由秘魯國家文化局負責,2010年7月14日,秘魯國會通法案過設立文化部,負責管理國家博物館丶廣播電視局以及國家文化研究所等機構。秘魯首位文化部長,著名的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胡安·馬丁·奧西奧在9月4日宣誓就職。
秘魯文化主要來源於印第安和西班牙傳統,但也被非洲、亞洲和歐洲族群影響。秘魯早期的藝術可追溯至前印加文明的陶器、紡織品、首飾和雕塑。印加人維持了這些工藝的製作,並在建築等領域取得較大的成就,其中包括馬丘比丘古城的興建。巴洛克藝術是殖民時期的主要藝術,但在一定程度受到當地傳統的影響。這時宗教事物是藝術作品的主要描繪對象,當時大量興建的教堂和庫斯科畫派就是當中的代表。獨立後秘魯藝術的發展停滯,直至20世紀初期印第安主義運動的興起。自從1950年代,秘魯藝術傾向折衷,且受到外國和當地潮流的沖擊。
秘魯文學則起源於前哥倫布時期的口述傳統。西班牙人在16世紀引入文字,殖民時期文學體裁有編年史和宗教文學。獨立後,風俗主義和浪漫主義成為主要的文學流派,代表作家有里卡多·帕爾馬。20世紀初期印第安主義運動造就了西羅·阿萊格里亞、何塞·馬里亞·阿格達斯、和塞薩爾·巴列霍等作家。20世紀中期在拉丁美洲文學爆炸代表作家之一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等人影響下,秘魯文學變得更廣為人知。
秘魯菜餚混合了印第安和西班牙特色,也受到非洲、阿拉伯、義大利、中國和日本等地的煮食方法的影響。尤其是一種與中國廣東粵式料理與當地料理融和的Chifa在當地非常流行,在首都利馬市內,一條街上至少有一個「Chifa」的招牌,chifa的名稱由來據說是語自中國話吃飯的意思,雖然在當地這種料理被當作中國菜,並且中國餐館遍步秘魯各地,然而其料理卻早已成為當地秘魯式特色的飲食,已非原本的中國菜,而其他秘魯著名菜式包括「anticuchos」、「ceviche」、「humita」和「pachamanca」。秘魯豐富的氣候特徵為當地提供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作煮食用途。最近,秘魯菜餚因為其使用材料和煮食方法的多樣式獲得稱譽。
秘魯音樂源於印第安、西班牙和非洲傳統。西班牙人到達之前,不同宗教有不同的音樂表現方式,吹管樂器「quena」和敲擊樂器「tinya」都比較常見。西班牙人引入了新型樂器如吉他和豎琴,之後又發展出傳統樂器與新型樂器的混合體如「charango」。非洲傳統對秘魯音樂的貢獻包括節奏以及敲擊樂器「cajón」的引入。秘魯傳統舞蹈有「marinera」、「tondero」、「danza de tijeras」和「huayno」。
秘魯草繩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秘魯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和告別時,都慣以握手為禮。男朋友之間相見,一般慣施擁抱禮,並互相拍肩拍背。秘魯婦女之間相見習慣施親吻禮(親吻對方的面頰),嘴裡都不停地發出表示友好的嘖嘖聲或說問候的話。任何情況下,都可用花作為禮品。
秘魯人具有拉丁民族的特徵,熱情、好客,聽話最好打些折扣,不能盡信,有些會經常不守時。
利馬市每年在10月、11月的祭奠期間,每逢周日在ACHO廣場皆有鬥牛比賽。
秘魯居民中絕大多數人信奉天主教。秘魯基巴羅族人視巫師如神明,並對其異常崇敬。秘魯人特別忌諱「死亡」這個字眼,若以「死亡」來詛咒他人,必定會引起一場大毆斗。
秘魯的印加印第安人,在每年9月舉行定期驅魔節日。因9月是雨季。瘟疫易於流行。為了驅除病魔,秋分後月圓的第一天,所有的人要禁食。晚上各家聚會,烤制一種摻有小孩鮮血的玉米餅。人們在洗浴之後,用這種面餅擦頭、臉、胸、肩、腿,認為這樣可以消除病痛。然後用這種面餅再擦門檻,證明全家都已齋戒凈身。
秘魯人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都是不吉利的數字和日期,遇其必將會大難臨頭。他們忌諱烏鴉。認為烏鴉是一種不祥之鳥,給人以厄運和災難的印象。他們忌諱以刀劍為禮品。認為送這些東西意味著割斷友誼。他們在飲食上忌食海參一類的奇形怪狀的食品。 人 口 3081萬(截止至2014年8月),其中印第安人佔45%,印歐混血種人佔37%,白人佔15%,其他人種佔3%。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和其他30多種印第安語。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秘魯是多種族國家,在過去5個世紀由不同族群融合而成。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殖民統治之前已在秘魯土地聚居數千年,但由於傳染病散播,他們的人口從1520年代的估計約900萬下降到1620年的60萬。西班牙人和非洲人在殖民統治期間大量湧入,與原住民互相融合。秘魯獨立後逐漸有來自英格蘭、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歐洲移民定居。奴隸製取消後,中國人在1850年代開始進入該國工作,並成為有較大影響力的族群。2008年秘魯華人約佔10%,多為廣東和福建等地移民,部分已不懂中文。其他移民包括阿拉伯人和日本人。 全國有481所大型綜合醫院,43,074 張床位,2,008醫療中心和 5,463醫療保健站,還有80 家私立醫院。設有全國性的防治流行傳染病和控制結核病、瘧疾中心網路,環境、引用水監控和檢疫系統、食品衛生中心以及全國的實驗和化驗網路系統。
醫療保險主要有國立中小學生享受公費醫療,婦嬰醫保,即孕婦及新生兒4歲以前享受免費醫療。社會醫療保險主要由企事業單位和私營業主為本單位的職員、工人按每人月薪的13%購買醫療保險,員工享受免費醫療。其他個人可購買私立保險公司的醫療保險,按保險額度,醫療費用最高可報銷90%。
秘魯財政部長路易斯·米格爾·卡斯蒂亞(Luis Miguel Castilla)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2013年將推行醫療改革,這是政府最關切的問題之一。
衛生部長米多麗·德阿比奇(Midori de Habich)表示,只要符合並遵守統一簡化稅制(RUS)的中小企業里的員工,都可以免費獲得一份醫保。財長稱:「公共衛生是政府優先考慮的事項之一,因此必須展開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改革。」他強調,此次改革不會提高居民收入,但會改善醫療服務水平。 秘魯的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貨運量佔全國運輸總量的80%。水上運輸較發達,外貿主要依靠海上運輸。
鐵路:秘是南美最早修建鐵路的國家,1851年建成第一條利馬至卡亞俄的鐵路。2011年鐵路總里程1908公里,主要有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鐵路,多用於山區農礦產品運輸及部分旅遊客運。2011年客運量176萬人次,貨運量790.6萬噸。
公路:現有公路里程7.85萬公里。2011年,公路里程12.9萬公里。其中國道2.3萬公里,省道2.6萬公里,市鎮級公路8.0萬公里。2011年,全國機動車合計197.99萬輛,公路客運量7083.10萬人次。秘魯主要公路是縱貫南北的泛美公路和橫跨東西的中央公路。
水運:秘魯瀕臨太平洋,沿海多優良港口。內陸地區尤其是亞馬遜地區河流縱橫,水路運輸便利。秘現有海港19個,河港4個,湖港1 個。2011年有各類民用船隻6053艘,貨運量2174萬噸。主要港口有:卡亞俄、派塔、欽博特、伊洛、薩拉維里等。
空運:2009年全國共有民航飛機257架,客運量1336.69萬人次。秘魯有機場66個,其中國際機場5個,國際航線可通美國、歐洲部分國家和拉美各主要國家。最主要國際機場有豪爾赫·查維斯機場和阿雷基帕、奇克拉約、皮斯科、伊基托、庫斯科機場等。(資料來源:秘魯交通與通訊部) 秘魯的食品和菜餚豐富多樣,別具一格。秘魯人民使馬鈴薯的最早培育者和食用者,馬鈴薯至今仍是他們鍾愛的食物。烹調技術多有獨創的秘魯人民可以用馬鈴薯作主要原料,製作出上百種風味各異的糕點和佳餚。在他們款待賓客的餐桌上,總少不了幾道以煮、煎、燒、烤方法製作的馬鈴薯風味菜。
秘魯菜餚大體可分為兩大系:以利馬為代表的沿海區以辣味為主,主料是魚、海味、雞和馬鈴薯,做法多為涼拌、清蒸和燒烤;名菜有,生魚「塞維切」(ceviche),火烤辣味牛心或魚塊串「安蒂庫喬」(anticucho)等。以庫斯科為代表的山區菜以甜味為主,主料是牛、羊肉和馬鈴薯,以燉、燴、煎為主。名菜有,牛肉、甘薯和大蕉燴制的「桑科恰多」(sancochado);馬鈴薯干煎的「丘紐」(chuo);甜鹹味的蝦菜湯「丘佩」(chupe)等。秘魯的傳統飲料是奇恰酒和皮斯科酒,分別以玉米和葡萄釀制而成。一般來說,山區的印第安人愛喝奇恰酒,沿海城市居民喜飲皮斯科酒。
皮斯科酒原產於秘魯皮斯科地區,以葡萄汁為原料,經過蒸餾釀制而成。1916年,利馬莫里斯酒吧的調酒師以皮斯科酒作為基本原料,加入檸檬汁、雞蛋清、糖漿和冰塊,混合配製成一種味道清香、爽口的雞尾酒,受到人們的喜愛。至今,皮斯科雞尾酒已成為秘魯的一種餐飲文化象徵。
古柯是一種灌木,生長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樹高1至3米,葉含可卡因,有麻醉作用。當地印第安人常用古柯葉泡茶,稱為古柯茶,同茶葉和咖啡一樣飲用。為了忍受艱苦的生活條件,窮苦的印第安人把古柯葉當作咀嚼劑,帶在身邊隨時放入口中咀嚼,以便充飢禦寒。
賽馬在秘魯歷史悠久,曾是群眾性的體育娛樂活動之一。賽馬場地的考究和騎士馬術的高超,在國際賽馬愛好者中有口皆碑。阿雷基帕、伊卡、蘭巴耶克等省出產的駿馬,被各國騎手們爭購。秘魯大小城市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辟有寬闊平整的賽馬場。比賽和表演活動每周都有,首都利馬現代化的蒙特里科賽馬場曾每周多達4場。賽馬一般是先後安排速度比賽和馬技。傳統的馬術項目還有飛馬奪雞、「馬舞」等。賽馬的消息和照片每天都在報紙上佔有顯著地位。 全國共有各種報紙及刊物20餘種。主要有:《商報》,發行量約28萬份;《快報》,發行量15萬份;《共和國報》,發行量15萬份;《秘魯人報》,發行量25萬份;《太陽報》,發行量3萬份。主要政論期刊有:《假面具》周刊,發行量3.5萬份;《請聽》和《是》各發行1萬份。
秘魯新聞社和安第斯新聞社為官方通訊社。
全國共有廣播電台1107家,除一家國家電台外,其餘均為私人電台。影響較大的電台有:國家電台、聖羅莎電台、秘魯節目電台、團結電台和聯合電台等。
全國共有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90家,其中7家有全國廣播網。電視七台為國家台,其餘均為商業性電視台。影響較大的商業性電視台有拉丁台(電視二台)、美洲台(電視四台)、泛美台(電視五台)、安第斯台(電視九台)、OK台(電視十一台)和全球網台(電視十三台)。 秘魯政府重視發展教育事業。現行教育體制為:學前教育1至2年,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5年。2004年教育經費88.97億新索爾(約合27億美元),占國家預算的18.4%。2005年全國15歲以上文盲總數約為278.1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0.3%,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和農村人口。
秘全國著名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首都利馬。最著名的國立大學是聖馬科斯大學(建於1551年),亦是拉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排名前五位的私立大學分別是:天主教大學、利馬大學、聖馬丁·德彼雷斯大學、里卡多·帕爾馬大學和太平洋大學。
⑵ 聯合國安理會理事國,非理事國,五大國之間是什麼關系,現在都是哪些國家
5個常任理事國是中國、法國、 俄羅斯、英國、美國. 五個常任理事國中任何一個對某一決議投出否決票,該議案就不能被通過。而通過一個議案的條件是15個安理會成員國中,沒有常任理事國否決,且贊成到達半數以上。 利: 1、給國際關系裝了「保險絲」。戰後美蘇兩大陣營嚴重對立,不能讓沖突沒有限度地進行下去,當任何一個大國認為其利益嚴重受損,投出否決票,即相當於保險絲燒斷了,避免了更大的危害。然後可以找出故障,繼續運行。 2、國際關系的基點在於實力,大國要有與其實力、地位相一致的權力,這是現實的需要。 3、否決權的存在為大國在解決國際事務的過程中必須以協商、談判進而取得一致是一種促進。因為大家都知道,不和別人商量,不兼顧別人的利益和需要,結果就只可能是遭到別人的否決。 弊,和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矛盾總是同時存在的: 1、為國際爭端的解決設置了障礙。比如,在安理會的歷史當中,有200多次否決僅僅只有一張否決票,也就是一個國家以自己的好惡,阻礙了決議的通過,阻礙了爭端解決的進程。比如阿以沖突。 2、是國際政治秩序不平等的體現和保護傘。否決權的存在進一步強化了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使其有了合法的外衣。而歷史上大國多以強權和武力實現自己的主導地位,其行為不具備道義和法律上的合法性,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是臭豆腐,雖然吃起來是香的,但是本質上是臭的。而現在還不易進行譴責。 3、在世界朝向民主化方向發展的今天,否決權無疑是阻擋這種發展趨勢的攔路虎! 全體一致原則。 聯合國有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美國。這五個國家對聯合國安理會的決策擁有「一票否決權」。行使「一票否決權」將使提交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提案流產,即使其餘四國皆同意亦不可。 目前中國使用否決權的次數最少,美國最多。 根據安理會有關規定,安理會共有15個成員,除中、美、英、法、俄5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外,其餘10個成員為非常任理事國。 非常任理事國席位經選舉每兩年更換5個。根據地域分配原則,每次新選出的5個成員國中應包括來自亞洲和非洲的3個國家、一個東歐國家和一個拉美或加勒比地區國家。選舉需要獲得大會三分之二多數票通過。 聯合國安理會現任10個非常任理事國為:比利時、義大利、南非、印尼和巴拿馬(任期為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剛果(布)、迦納、卡達、斯洛伐克和秘魯(任期為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 2007年10月16日,第62屆聯大經過投票,選舉利比亞、布吉納法索、越南、克羅埃西亞和哥斯大黎加擔任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任期將從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2008年1月1日起,剛果(布)、迦納、卡達、斯洛伐克和秘魯5國任期結束,聯合國安理會10個非常任理事國為比利時、義大利、南非、印尼、巴拿馬、利比亞、布吉納法索、越南、克羅埃西亞和哥斯大黎加。
⑶ 國與國之間的戰略夥伴關系指的是什麼關系
為了促進國與國之間各自多方面發展,國家往往根據自身利益和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與其他國家結成戰略夥伴關系。
這種關系的內涵大致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兩國應該是夥伴,而不是對手;其二,這種夥伴關系是建立在戰略全局上的,而不是局部的,是長期的,而不是權宜之計;其三,這種戰略夥伴關系是建設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這是一種既非結盟又非敵對的合作關系。
與中國有「夥伴關系」的國家:
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俄羅斯
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巴基斯坦
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越南、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莫三比克 、剛果(布)
全面戰略夥伴關系:英國、 義大利、秘魯、馬來西亞、西班牙、丹麥、南非、葡萄牙、印度尼西亞、墨西哥、蒙古、阿根廷、委內瑞拉、巴西、法國、阿爾及利亞、白俄羅斯、哈薩克、希臘、澳大利亞、紐西蘭、埃及、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塞爾維亞、波蘭、烏茲別克、智利、厄瓜多
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德國
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韓國、印度、斯里蘭卡、阿富汗
戰略夥伴關系: 土庫曼、奈及利亞、加拿大、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愛爾蘭、烏克蘭、安哥拉、阿聯酋、卡達、哥斯大黎加、約旦、蘇丹、捷克、摩洛哥、烏拉圭
全方位合作夥伴關系:比利時、新加坡
全面合作夥伴關系: 克羅埃西亞、尼泊爾、孟加拉國、羅馬尼亞、荷蘭、東帝汶、衣索比亞、坦尚尼亞、馬爾地夫、保加利亞、肯亞
友好合作夥伴關系:匈牙利、塞內加爾
友好夥伴關系:牙買加
重要合作夥伴關系:斐濟
新型合作夥伴關系:芬蘭
創新戰略夥伴關系:瑞士
⑷ 請問秘魯屬於哪個國家啊
秘魯是一個具有主權的獨立國家。
秘魯共和國,通稱秘魯(Perú),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秘魯是總統制議會民主共和國,全國劃分為25個地區。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乾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秘魯是發展中國家,人類發展水平為中等,全國約有50%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主要經濟活動有農業、漁業、礦業以及製造業(如紡織品)。
(4)義大利和秘魯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秘魯在大約公元前11,000年開始有人類的足跡。
在公元15世紀,印加人建立了印加帝國,並維持了一個世紀。該帝國是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的最大國家。
1532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帶領的征服者擊敗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西班牙自此開始對當地的統治。
18世紀,減少中的銀產量以及經濟多樣化大大削減了王國的收入。
1821年,何塞·德·聖馬丁宣布獨立。
19世紀初期,獨立戰爭在南美洲各地暴發,但秘魯仍是君主主義者的大本營。
從1840到1860年代,在總統拉蒙·卡斯蒂利亞的統治之下,海鳥糞出口帶動國家收入增加,秘魯隨之穩定發展。
秘魯在1879年至1883年間發生的太平洋戰爭被智利擊敗,在《安孔條約》和《利馬條約》中割讓阿里卡和塔拉帕卡省兩省。
1968年,胡安·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將軍帶領武裝部隊對費爾南多·貝朗德·特里總統發動政變。
1975年,貝拉斯科被總理兼陸軍部長弗朗西斯科·莫拉萊斯·貝穆德斯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莫拉萊斯停止了貝拉斯科的改革進程,重新建立民主制度。
1980年代,秘魯面臨巨額外債、高速通貨膨脹、猖獗的毒品走私活動以及大范圍政治暴力。
⑸ 以下那一個國家是以半島為主:A秘魯。B比利時。C義大利
義大利,義大利處於亞平寧半島。秘魯處於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比利時處於西歐,西北方向沿海。
⑹ 巴基斯坦、阿根廷、秘魯與哪些國家關系較好,結交、或互為盟國
巴基斯坦與中國最好,甚至立法有反巴中友誼罪。
、
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動用國家全部的運輸機」、「搬光國家戰略儲備的帳篷」這種傾囊相助的國家,就是我們堅定的盟友-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在汶川中的感動還不僅僅是這些。當巴基斯坦的首批醫療隊趕赴災區的時候,我方的接待人員想給醫療隊員做出妥善的生活安排的時候,他們的領隊回道:不用操心醫療隊的吃飯、接待問題,他們是去救人的,有菜葉吃就行。
中國人有句古話:患難見真情。巴基斯坦的朋友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給與我們最及時的幫助,這些援助對他們而言就是傾其所有。
巴基斯坦對我們的幫助還不止這些。
90年代初,美國在聯合國大會公開提出要求全世界制裁中國。美國曾經以援助大批過剩軍事物資,部分新型戰斗機,以及不少於每年500萬美元的援助,要求巴基斯坦離開中國站到 「民主與自由」一邊。 美國沒有得逞,在聯大投票的時候,巴基斯坦站起來高聲反對制裁中國,並指出這是毫無理由的干涉中國國家主權,這就是聯大制裁中國問題議案的第一張反對票。而我們用十數萬士兵生命幫助其得以完國的朝鮮卻令人心寒的投了棄權票。有必要提一下就是,反對票統共有兩張,還有一票就是古巴,也是我們的鏗鏘朋友。巴基斯坦如此表態之後,即招之西方暴風驟雨般的制裁。
在巴基斯坦,處處都能感受對中國人的友好,甚至西方的媒體都說,在巴基斯坦,只要你是中國人,所有的不能、禁止都能變成可能、可以,友好布遍每個角落。這得益於政府的教育,據說,「中國是我們最信賴的盟友」是寫進了小學的教材里的。
胡哥到訪巴基斯坦的時候,歡迎隊伍打出了「6星紅旗」,讓人心中充滿溫暖。
為什麼寫這么多,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汶川,我還不知道巴基斯坦對我們是如此的
友好。國內有許多人像我一樣還不是特別了解巴基斯坦是我們全天候的朋友,人民是對我們如此的友好。以前只感覺巴基斯坦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民也不富裕。
還有巴基斯坦沒有被印度搞垮很大程度上有中國的武器支持和核技術提供
阿根廷的盟國最出名的就是美國。
秘魯與中國關系好
南美大國――秘魯共和國政府16日頒布最高政令,宣布今天(5月19日)為全國哀悼日,為中國汶川地震遇難者致哀。這是秘魯共和國第一次為外國遇難者宣布全國哀悼日。(2008.5.19)
我知道就這么多,希望對你有點用
⑺ 智利和秘魯兩國關系好不好
關系一般,以前智利和玻利維亞秘魯聯軍打過仗,戰爭的結果是智利吞並了玻利維亞的大片領土,使玻利維亞失去了出海口成為一個內陸國家,使秘魯和智利直接接壤了,兩國在領土上還有不少爭議,04年智利就曾在秘魯邊境進行了一次軍事演習引起秘魯的強烈不滿.05秘魯議會通過一項議案,將智利南部大約3.5萬平方公裏海域的大部分劃入秘魯境內。這片海域是一個資源豐富的捕魚帶,智利和秘魯均聲稱對其擁有主權。議案得到秘魯總統托萊多批准後,於11月6日正式生效。然而,智利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⑻ 拉美國家主要是指哪些國家,彼此之間關系如何
所謂拉美,指的是拉丁美洲。它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地理概念和文化區域,包括南美洲整個大陸、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墨西哥。目前,拉丁美洲有33個國家和若干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這些國家裡面最有存在感的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等國家。他們之間的關系,非常一般般,沒有太緊密的合作,也沒有什麼對立和沖突。也就說,拉丁美洲內部現在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主導國家。這導致拉丁美洲國家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團結是談不上的。盡管拉丁美洲現在有所謂的拉丁美洲經濟體系這么一個組織,但這個組織能起到的作用,極為有限。目前對拉丁美洲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是美國。美國肯定不希望拉丁美洲團結,美國最希望拉丁美洲處於對抗、對立的狀態,這樣更加符合美國的利益。因此,在美國刻意的分化之下,拉丁美洲的國家就是一盤散沙。
⑼ 秘魯是以什麼民族為主
秘魯是多種族國家,在過去5個世紀由不同族群融合而成。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殖民統治之前已在秘魯土地聚居數千年,但由於傳染病散播,他們的人口從1520年代的估計約900萬下降到1620年的60萬。西班牙人和非洲人在殖民統治期間大量湧入,與原住民互相融合。秘魯獨立後逐漸有來自英格蘭、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歐洲移民定居。奴隸製取消後,中國人在1850年代開始進入該國工作,並成為有較大影響力的族群。2008年秘魯華人約佔10%,多為廣東和福建等地移民,部分已不懂中文。其他移民包括阿拉伯人和日本人。
⑽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全稱
截止2019年1月,世界上共有194個主權國家,具體如下:
一、亞洲(48個國家)
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酋)、阿曼、葉門、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耳其、塞普勒斯。
二、歐洲(43個國家)
芬蘭、瑞典、挪威、冰島、丹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
盧森堡、法國、摩納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希臘、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墨塞哥維那 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科索沃。
三、非洲(53個國家)
埃及、利比亞、蘇丹、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塞席爾、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共和國(剛果(布))、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聖多美及普林西比;
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
四、大洋洲(14個國家)
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萬那杜、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帛琉、諾魯、吉里巴斯、吐瓦魯、薩摩亞、斐濟群島、湯加。
五、北美洲(23個國家)
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安地卡及巴布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格瑞那達、巴貝多、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六、南美洲(12個國家)
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