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當年伊拉克為什麼入侵科威特這是入侵嗎
1990年8月1日,伊拉克與科威特圍繞石油問題宣告破裂,所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一九九零年八月,伊拉克對科威特發動侵略戰爭,意圖將科威特變為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五個月後,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伊拉克不但吐出了吃進的科威特,本國的實力也遭到巨大破壞。又經歷了十多年國際制裁後,美國第二次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徹底消滅了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本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同時為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打下了伏筆。
② 伊拉克進攻科威特,是為了什麼
為的是石油!兩伊戰爭時,科威特是站在伊拉克這一邊的,借了不少錢給薩達姆做軍費。但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欠了一屁股債,其中大部分是科威特的。而且境內的石油設施在戰爭中毀了不少,財政收入急劇減少。薩達姆看著科威特收入好,就眼紅,而且對方又是個小國,於是就說找了個借口,說科威特在兩伊戰爭中給的錢都是偷偷開采伊拉克的石油換來的,這錢不能還!還說科威特偷來的石油的價值比它給伊拉克的錢還要多,反過來要科威特還債。科威特當然不服氣,於是薩達姆就下最後通諜,要科威特在規定的時間內還錢。時間一過,薩達姆就下令進攻。一夜之間,科威特就被佔領,並被薩達姆說是伊拉克的一個省了。
③ 為什麼薩達姆伊拉克要攻打科威特
我覺得這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薩達姆當時因為兩伊戰爭已經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和資金。
而且兩伊戰爭是阿拉伯國家與波斯人的戰爭,很多阿拉伯國家給了伊拉克大量的戰爭貸款
然而,當時伊拉克應該已經處於經濟發展不良的狀態,而其他阿拉伯國家對伊拉克的戰爭貸款也不足以滿足薩達姆的需求。
當時的科威特有完善的原油開采和成品油生產線,經濟發達,再加上軍事實力不強,是薩達姆理想的入侵目標,但可惜入侵科威特反而給了美國入侵伊拉克的借口。
碼字不易,望採納,謝謝。
④ 伊拉克為什麼入侵科威特
科威特戰爭於1990年8月爆發,是伊拉克對科威特發動侵略戰爭,其意圖將科威特變為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
五個月後,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伊拉克不但被迫放棄了科威特,本國各項發展也遭到巨大破壞。
在經歷了十多年國際制裁後,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第二次戰爭,徹底消滅了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
(4)伊朗為什麼要侵略科威特擴展閱讀
戰爭結果:
科威特國王胞弟法赫德親王在指揮戰斗中重傷身亡,五名王室成員戰死,科國王埃米爾·賈比爾率部分王室成員逃往沙烏地阿拉伯。
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並科威特。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
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本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同時為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打下了伏筆。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1990年1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517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10,015億桶)的65%,天然氣24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13.7%。
日產石油約1,450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6,360萬桶)的23%;每天出口石油約1,200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2,800 萬桶)的43%。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20個特大的油田,有11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
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1990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766.1萬桶,其中206.4萬桶來自海灣地區,佔26.9%;西歐日進口石油823.5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427.6萬桶,佔51.9%;日本日進口石油548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354萬桶,佔64.6%。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
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畫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⑤ 1990年伊拉克是怎樣入侵科威特的
1990年8月2日凌晨,微弱的星光閃耀在浩渺的沙漠上空。此時,在伊拉克一側的邊界,一排排火炮緩緩地仰起頭,張開了陰森森的炮口;一輛輛蘇制的重型坦克,成扇形散開,靜靜地趴在沙漠上;一隊隊的士兵黑壓壓地集結在邊境的開闊地上。而科威特一側,人們像往常一樣,早已沉睡在甜美的夢鄉。今夜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夜晚。
科威特時間凌晨1時,龐大的坦克集群,像潮水一樣從北面向科威特涌來。槍聲、炮聲交織在一起,撕破了夜空的寧靜,天空被燒得通紅。
伊拉克以14個師的兵力,近10萬軍隊、幾百輛坦克,在空軍的支援和海軍的配合下,越過邊界對科威特進行大規模的進攻。伊拉克軍隊像鋼鐵洪流一般沿著巴士拉—科威特國際公路一路南行,科威特的2萬軍隊,在強大的伊軍面前,此時顯得是多麼的微不足道,根本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許多科威特的士兵在伊軍尚未到達之前早已望風而逃,許多武器裝備也落入伊軍之手。據報道,戰斗中科軍600人被打死,5000人撤到沙烏地阿拉伯,其餘大部潰散或投降。
下午2時30分,伊軍攻佔了埃米爾王宮,控制了科威特城。國王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和部分王室成員在王宮衛隊的掩護下,乘直升機逃到停泊在波斯灣的美國軍艦上,後又轉移到沙烏地阿拉伯,而他的弟弟則在保衛王宮戰斗中陣亡。
8月3日,伊軍攻佔科威特首都西部和南部的一些重要地區,從而基本上控制了整個科威特。就這樣科威特在一夜之間滅亡了。
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引了國際社會的一處嘩然,誰也不會想到,同是兩個阿拉伯兄弟國家,為什麼薩達姆會把槍口對准科威特。更何況,在伊拉克與伊朗長達8年的戰爭期間,科威特不僅始終站在伊拉克這邊,成為其政治上的堅實盟友,而且在經濟上更是鼎力相助,對伊拉克支援達150億美元之多。為什麼伊拉克會恩將仇報呢?
我們先來看看薩達姆說的吧。
「我們之所以對科威特採取行動,是因為科威特的統治家族善於搞敲詐、剝削,並攻擊它的對手。他們已安置了一個大的陰謀集團來反對我們,他們想用一把毒劍刺向伊拉克的後背。」
一個小小的石油王國,其全部人口比伊拉克軍隊數量多不了多少的國家,竟敢組織一個陰謀集團來反對強大的鄰國,這聽上去似乎是天方夜譚,任誰也不會相信。
誰都知道這是個荒誕的借口,但在其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根源呢?
先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科威特位於阿拉伯半島的東北部,南面與沙特毗鄰,西部和北部同伊拉克接壤,東瀕波斯灣。科威特海岸線較為平直,總長499公里。科威特灣伸入內地40公里,為優良的避風港灣。近海的最大島嶼是布比延島,面積863平方公里,還有沃爾拜島、費萊凱島、庫拜爾島和邁斯坎島等。伊拉克位於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和伊朗高原之間,東鄰伊朗,北接土耳其,西部與敘利亞和約旦接壤,南部與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交界,東南角瀕臨波斯灣。伊拉克海岸線只有50多公里,唯一的出海水路——阿拉伯河的主權還與伊朗有爭議。
不難看出伊拉克雖為海灣國家,其地理條件卻十分不利,為了改變其不利的地理位置,唯一的出路只有向東南發展。一旦控制了科威特全境,伊拉克不僅可以將其海岸線延長213公里,而且將擁有現代化的科威特港和米納艾哈邁迪港,到那時伊拉克將不再受制於周邊鄰國,將完完全全地擁有多年渴望的較大出海口。
再從經濟角度來看,伊拉克是為了錢。錢,錢,錢!薩達姆最缺的就是錢,他做夢都在想錢。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元氣大傷,產油設備遭到嚴重破壞,海上油路中斷,石油產量銳減,石油收入不及戰前的1/5,相反,戰爭的開支猛增,年年入不敷出。戰爭除了給伊拉克帶來了幾千億美元的損失之外,還使它欠了大量的外賬。戰爭開始之前,伊拉克擁有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是戰爭後債務卻高達1000億美元。
作為伊拉克鄰國的科威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人均國民收入高達1.34萬美元,僅國家儲備金即高達800億美元,海外資產逾1000億美元,石油年收入100億美元。如果將科威特吞並,不僅可以解除它欠科威特的債務,還可以獲得科威特的財富,緩解國內的經濟困難。
面對這樣的一塊肥肉,薩達姆起了歪心,想不勞而獲,把目光瞄向了富裕而弱小的近鄰科威特的身上。
最後從資源角度來看。中東是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年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以上,銷售量佔60%以上,是世界的能源供應中心。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世界著名的產油大國,石油是它們的經濟支柱。據報道,截止1989年底,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儲量約1000億桶,佔世界石油總探明量的9.98%,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科威特的石油探明儲量約945.25億桶,佔世界石油總探明量的9.43%,居世界第四位。1989年下半年原油的平均日產量,伊拉克為297萬桶,科威特為198.3萬桶,分另佔世界平均日產量的4.58%和3.06%。它們所產原油大部分銷往海外,以獲取石油收入。
薩達姆也正是看到了科威特豐富的石油資源,一旦全部掌握科威特的石油資源,那麼伊拉克將會擁有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的20%,美元就會源源不斷地湧入伊拉克。更重要的是,一旦掌握了世界油庫,掌握了石油資源,伊拉克不僅可以掌握本國經濟命脈,而且在國際社會中就會有更大的發言權,國際地位也會隨此而升高。
基於上述因素,薩達姆選擇了鋌而走險,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對自己的阿拉伯兄弟國家動手,正所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⑥ 伊拉克為啥侵略科威特
伊拉克與伊朗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薩達姆以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名義,向同教同派的科威特索要戰爭補償,遭到科威特的拒絕。
⑦ 當年薩達姆明知科威特受美國保護,他為何還鋌而走險吞並科威特
因為科威特擁有非常豐富的石油,如果佔領科威特就會使得伊拉克擁有一個出海口,還有就是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當時伊拉克由於兩伊戰爭的結束,導致伊拉克國內的經濟出現了崩潰的局面。薩達姆為了及時解決這樣的困境才會選擇繼續挑起戰爭。然而這也遭到了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所以薩達姆最後才會失敗。
後來薩達姆被處以絞刑,所有的伊拉克人民都歡欣鼓舞,然而這並沒有使得伊拉克人民的生活變得好轉,反而令人諷刺的是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下滑,逐漸的成為了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地區。
⑧ 伊拉克薩達姆為什麼要派大軍攻打入侵科威特
入侵科威特不得不說是薩達姆一生當中的錯誤。而且這個錯誤在沒有完全暴露之前就被美國消滅。其實薩達姆但目標並不僅僅是科威特,畢竟科威特是一個小國,在軍事方面沒有多大能力。但最令人費解的是,面對這樣一個小國,薩達姆卻派了20萬的軍隊。當時的美國情報機關對此無法解釋為什麼打一個科威特,伊拉克還要派出如此多的軍隊。美國隨後就知曉了薩達姆下一步的動作,那就是伊拉克的十幾萬大軍在沙特邊境已經展開部署。也就是說,薩達姆當年並不僅僅是要佔領科威特,而且還有沙烏地阿拉伯。
打開騰訊新聞,看更多高清圖片
即便當時的沙烏地阿拉伯在中東地區也是當之無愧的大國,擁有著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3000多萬的人口。如此就能解釋為何身處伊拉克的薩達姆要派20萬的軍隊入侵科威特。如果薩達姆這次軍事行動,美國沒有插手。那麼在中東地區薩達姆的勢力將很難被動搖,而這也與美國的全球戰略背道而馳。而當時美國也急需一場勝利的戰爭。畢竟長時間以來,美國都沒有在各地區的主戰場有過一次完全的勝利。而當時美國國內也有著難以忽視的厭戰情緒。
打開騰訊新聞,看更多高清圖片
薩達姆可能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認為美國即便以軍事姿態介入伊拉克也可以應付美國的軍事行動。但美國人卻不這么想。由於冷戰背景下,美國在其他地區所發動的戰爭,敵軍的背後都有大國的支持,而此時的伊拉克卻是個例外,美國為了打贏這一場戰爭,一共組織了50萬軍隊,還有10萬的盟軍。美國也害怕這一場戰爭再一次失敗,這一場戰爭只能成功,一旦美國失敗薩達姆稱霸中東。而且能夠掌握當時已知的50%的石油資源供應。薩達姆當然是在賭,賭贏了,就將建立一個現代版的阿拉伯帝國。輸了,他將一無所有。
打開騰訊新聞,看更多高清圖片
當然,除了宗教和政治上的野心之外,薩達姆入侵科威特還是於兩伊戰爭有關。薩達姆認為伊拉克為遜尼派穆斯林出頭教訓了什葉派穆斯林。科威特卻不願取消全部的債務。並多次要求伊拉克歸還,而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又存在領土糾紛。而面對伊拉克的挑釁,科威特竟然超量的出產石油,並說動了其他石油供應國支持石油的價格下跌,伊拉克損失了140億美元。
打開騰訊新聞,看更多高清圖片
所以薩達姆出兵科威特直接的原因是這一經濟原因。其實不論經濟,政治還是宗教方面。薩達姆想要吞並科威特的舉動,其實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非如外界傳言般一時沖動。而在戰爭爆發之前,伊拉克和整個西方國家的關系也都不錯,甚至在兩伊戰爭時,美國還向伊拉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但是薩達姆與美國及西方國家的關系依然是以利益為導向,當伊拉克侵犯了美國的利益,原先的盟友瞬間便會成為美國打擊的對象。
⑨ 為什麼伊拉克一入侵科威特美國人就坐不住了
兩伊戰爭期間,為了遏制高調反美的霍梅尼政教合一政權伊朗,美國和中東狂人薩達姆之間,可謂是親密無間。在這個西方盟友的支持下,伊拉克和伊朗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弄得中東兩個地區強國,一貧如洗兩敗俱傷。
窮困潦倒之下,薩達姆想到了賴掉債務,更想把因戰爭花空的口袋重新裝滿。思來想去,他把目光盯上了富而不強的鄰邦小國科威特。
薩達姆知道,科威特也是美國的盟友,一旦美國施以援手,以美軍強大的實力,不久前才結束兩伊戰爭,人困馬乏的伊拉克軍隊,基本上毫無招架之功。
(戰敗的伊拉克士兵)
三、美軍越戰的啟示。
可是,隨著薩達姆把入侵科威特變為現實,美國盟友卻完全變了另一副嘴臉。還是那個拉姆斯菲爾德,公開指責薩達姆的侵略行為,並親自下令發起解救科威特的海灣戰爭。
不過薩達姆並沒有退卻。因為他深信,靠著拿石油換來的重型武器和120萬陸軍,仍然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的伊拉克,雖然不能取得最終勝利,但把美軍拖進戰爭泥淖,應該沒有問題。
薩達姆認為,雖然美軍戰鬥力強大,但雙方短兵相接,以120萬之眾的伊軍,哪怕以五名伊軍士兵陣亡的代價,換取一名美軍士兵死亡,美國也將不戰自亂。
他的如意算盤來自於越戰。當年,美軍在越南戰場傷亡慘重,國內反戰遊行盛行,最後只得退出戰爭,他以為這一幕將會在海灣戰爭重新上演。
只是始料不及的是,美軍玩起了高科技戰爭,根本沒有給他還手,造成傷亡的機會。光靠空襲和導彈就把他的軍隊打得七零八落。
等到美國宣布地面進攻時,世界人民都十分期待,幸災樂禍地以為,這下美軍要倒霉了。看著電視里巴格達夜空射出的密集炮火,就像新年的煙花一樣,一個個還為薩達姆喝彩呢。誰知沒兩天美軍宣告戰斗結束。原來,那根本不是什麼炮火,而是伊拉克倒薩反對派們,歡慶薩達姆失敗而燃放的煙花。
⑩ 當年薩達姆明知道科威特是受美國保護的,為什麼還要冒險吞並科威特
薩達姆敢於攻打科威特,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很冒險的做法,因為當時伊拉克剛經歷兩伊戰爭,國內的經濟狀況非常差,人民生活水平也是下降了很多,對此國內已經對薩達姆政權表示不滿了,薩達姆這個時候急需一場戰爭的勝利來轉移國民的注意力。而且當時伊拉克和美國關系還不錯,他認為美國應該不會插手。
可是他沒有料到美國肯定會不會允許他入侵科威特的,因為科威特一直是受美國保護的,美國看重的就是科威特的石油,而伊拉克一旦佔領了科威特,美國在科威特的利益就盪然無存了,所以不管當時伊拉克和美國關系怎麼樣,美國也絕對不會允許有人侵害他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