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際社會為何不譴責暗殺伊朗科學家的行為
在美國政府進行權力交接的敏感時期,伊朗頂級核物理學家法赫里扎德27日遇害身亡,進一步攪動中東局勢和伊核問題走向。盡管尚無任何勢力出來「認領」,但伊朗官方已將矛頭直指美國和以色列。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要求對兇手及幕後主使施以「明確懲罰」,而民眾則哭喊要進行報復。此外,伊朗已致信聯合國稱,以色列應為伊朗科學家法赫里扎德遇刺身亡負責,但德黑蘭得到的回復卻是希望他保持克制。那麼,為何連聯合國都不替伊朗說句公道話?
事實上,伊朗將矛頭指向美以並非沒有根據。11月17日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遭遇火箭彈襲擊,白宮隨即就指責是由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武裝發動的襲擊,但德黑蘭予以矢口否認。雖然美國官員建議特朗普不要對伊朗採取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但特朗普決定「將一名美國人的遇害」劃定為「紅線」,如果跨過這條紅線,將立即對伊朗展開「毀滅性」報復。而就在特朗普與他的安全團隊商議對伊朗採取行動被媒體曝光後,負責伊朗海外特別行動伊朗聖城旅指揮官,到訪巴格達並敦促各方不要刺激美國。奇怪的是,美國大使館遭遇襲擊並未有人員傷亡,伊朗懷疑特朗普在使用「苦肉計」,目的是為在離任前打擊伊朗尋找理由。而蓬佩奧剛結束對以色列的訪問,伊朗核專家就遇刺身亡,這顯然不只是巧合。
目前,美以對法赫里扎德遇刺身亡均保持沉默。有分析認為,刺殺者的動機是給拜登政府「使絆子」,為後者重返伊核協議增加難度;但也有觀點指出,是以色列藉此阻斷伊朗核計劃推進。曾任美國國務院負責核不擴散事務的一名官員認為,伊朗的核計劃早已邁過了需要依賴個別科學家的時期,這意味著刺殺者的真實目的並非是為了阻斷核計劃,而是以此阻斷美國和伊朗重啟伊核協議。因為此前拜登已明確表示,將在自己上任後尋求重回伊核協議,而在美國政府即將換屆之際,法赫里扎德遇刺無疑將給美伊關系再次增加變數。以色列前軍事情報局負責人亞德林則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法赫里扎德遇刺一事上,美以顯然存在某種程度的「合謀」。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是誰光天化日之下刺殺了法赫里扎德,都是赤裸裸的恐怖主義行為,但對於如此的野蠻、無恥的行徑,西方國家卻集體保持沉默。試想一下,若是美國核專家被暗殺,西方輿論絕不會像現在這般鴉雀無聲,而是會像海嘯一般席捲全球。其實,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當今世界奉行的仍是赤裸裸的叢林法則,而所謂的國際道義與規則不過是強者用來對付弱者的工具。進一步來說,在美國的霸權主義淫威下,幾乎無人敢出來為正義發聲,更不要期望有人替伊朗說句公道話,更別說伸張正義了,而即便是聯合國也是如此。歸根結底,在國家與國家間的矛盾無法調和時,靠的不是講道理,而是靠拳頭,靠誰的槍桿子更硬。
有分析指出,法赫里扎德遇刺身亡,還證明了「科學無國界」只是謊言與欺騙。一個正常的邏輯是,法赫里扎德服務於伊朗,所以成為了美國的「眼中釘」。更為過分的是,特朗普竟然在社交媒體發文稱,法赫里扎德的死亡是一次重大的心理和業務層面的打擊,其冷血本質暴露無遺。事實上,美國針對他國科學技術的扼殺和阻礙,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特別是全球性封殺華為5G技術,更是無所不用其極。除了手法上沒有像對付伊朗那樣採取「暗殺」方式,但其本質都是維護美國的科技霸權主義。有網友甚至懷疑「馬航謎案」極有可能也與白宮有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台「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㈡ 哪位作家被伊朗全球追殺
薩爾曼·拉什迪,印度裔英國作家,一個因為一本書被全球十億穆斯林追殺了二十年的作家。這本書,叫《撒旦的詩篇》。
㈢ 辟謠!到底什麼動物那麼厲害逼得猞猁要裝死
猞猁最害怕的,還是人類為了獲取它們美麗、柔軟的毛皮而獵殺它們,以及大面積的毀林開荒,破壞猞猁的棲息地。研究表明,在猞猁和狼共存的地區,狼經常走出森林外活動,猞猁幾乎從不離開森林,說明猞猁需要在森林中捕獵及與狼周旋,森林對猞猁來說是必需的。
關於動物的造謠是可恥的
現在各大自媒體平台和讀者都對社會和生活領域的造謠深惡痛絕,但對動物科學領域的就不那麼在意了。現階段我國公眾普遍缺乏對動物習性的了解,還有些讀者認為關於動物的造謠沒什麼危害,看看圖個樂呵。這些都給了一些無良自媒體作者可乘之機。
實際上,動物領域的造謠同樣危害很大,這些謠言阻礙了人們正確認識動物。正是由於一些人在網上不負責任地妖魔化或萌化有些動物,導致一些人咒罵爬蟲和鬣狗滅絕,另一些人萌生了飼養野生貓科的念頭。這些對於動物保護和動物福利都是很不利的。
從這個角度說,動物科普與動物保護、動物福利一樣,都是任重而道遠啊。動物志希望各大平台能加大打擊動物領域謠言的力度,希望廣大讀者能自覺抵制謠言,科學、理性地認識動物,更希望寫動物的小編們能摸著自己的良心創作。
㈣ 什麼是自媒體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網路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自媒體平台包括但不限於個人微博、個人日誌、個人主頁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託管平台是美國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國的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平台、人人網、網路貼吧等。
還有眾多科技博客(主要指專注互聯網和科技的新聞資訊網站),有的脫胎於門戶;有的是傳統媒體人出來做的;有的脫胎於傳統媒體,但是因為團隊的局限,所以特色並不明確。
自媒體分廣義的自媒體和狹義的自媒體,廣義的自媒體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末,當時的個人主頁、BBS個人專輯都可以叫自媒體,然後就是博客、微博等。而狹義的自媒體則是可以微信公眾號為標志,再加上之後的網路百家、搜狐、網易、騰訊等自媒體寫作平台。
㈤ 什麼是自媒體
自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網路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㈥ 從導游到網紅,一個伊朗姑娘的中國故事到底講述了什麼
這位伊朗姑娘的中文名字叫做孟雅琪,孟與孟子同姓,雅琪是優雅如玉。她說著一口流利的中國話但實際上是一名來自伊朗的姑娘。從前是一名中文導游,現在還成為了多個自媒體平台上的網紅。她的故事到底講述了一些什麼呢?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個伊朗姑娘的中國故事其實就是中國這些年的一些進程的濃縮和帶來的影響。我相信並且自信中國一定會堅持和平發展這條道路並且會走的越來越好,也會向更多需要幫助的國家伸出援手。當每一個國家都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少一些勾心鬥角,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和諧,我們的生活也會更加美好,地球村才能成真。
㈦ 自媒體的 公眾賬號 介紹怎麼寫
自媒體公眾賬號需要有獨特的個性以及辨識度,應該根據你所在的媒體(今日頭條、網易、搜狐、百家......)
你需要告訴讀者你這公眾號是做什麼;
提取一兩個亮點放在裡面;
不要有生僻字,要方便搜索。
自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
㈧ 立威廉發文斥責自媒體作者,是因為什麼
㈨ 海哥量地球的作者是干什麼的
「海哥量地球」是一位自媒體創作者。
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是因為他的創意很有特色,也很有突破性,避免了與其他自媒體作者的同質競爭,即便是有人想去模仿,這不僅需要較高的成本,空閑時間,而且更需要不斷自我挑戰的勇氣和魄力,這不是誰都做得到的。
「海哥量地球」的創作者,作為目前全網當中「蹭飯」第一人,這種獨特而又很難模仿的創作,相信他往後的發展會更加彭勃,也會越來越好。
㈩ 自媒體 是什麼
自媒體:
自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網路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於2003年7月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裡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簡言之,即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性質:
1、媒介即訊息
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對事物做出判斷。
自媒體有別於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同時,它也是指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
早在上個世紀,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就提出過「媒介即訊息」的相似理論。其含義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即人類只有在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後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因此對於社會來說,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的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
2、表現渠道
論壇、博客、微博、微信以及新興的視頻網站構成了自媒體現存的主要表達渠道,然而隨著個人用戶對互聯網的深度使用,以闊地網路為代表的個人門戶類網站將成為自媒體的新興載體。理由在於:
其一,除了傳統博客的信息發布功能,個人門戶的個性化聚合功能還能精準並即時地獲取信息,從而構成一條雙向的即時信息通道。這種通道的存在有利於培養更加廣大的信息受眾,從而支持起更加旺盛的信息表達訴求。
其二,個人門戶能夠將數據挖掘和智能推送結合在一起,從而通過一種用戶樂於接受的方式推動自媒體的傳播,例如闊地首創的闊地熱聞模式,會自動將每天推薦人數最多的並且是用戶感興趣領域的內容自動推動給用戶。而傳統的博客雖然也有排行榜顯示信息的熱度,但是無法達到信息推送的智能程度。
其三,個人門戶建立的社區生態鏈加強了用戶之間的聯系紐帶,使得信息的發布者與接受者們溝通更加緊密,聯系也更加穩固。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成功的自媒體背後必然存在一撥支持群體,博客所能提供的簡單留言評論的方式已不足以滿足建議一個忠實粉絲圈的需求,傳統的做法是再輔以論壇和即時通訊,但是所有這些功能需求都已經被聚合到個人門戶這種新興載體中,因此個人門戶理所當然地將成為自媒體的最佳表達途徑。
3、力量來源
自媒體的力量來源——「長尾」分析:
自媒體之所以爆發出如此大的能量和對傳統媒體有如此大的威懾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其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平民化和普泛化。
一、多樣化。
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各行各業,這相對於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單個行業的知曉能力來說,可以說是覆蓋面更廣。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對於新聞事件的綜合把握可以更具體、更清楚、更切合實際,位於「尾部」的他們的專業水準並不比位於「頭部」的媒體從業人員差,甚至還更有優勢。在華南虎事件中,位於「尾部」的動物學、植物學專家以及非政府組織、攝像家以及圖片處理專業人士等都在揭發假華南虎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或從老虎的體態出發,或從老虎周圍的植被出發,利用各自專業知識,做出了詳細的技術論證。
二、平民化。
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社會底層,自媒體的傳播者因此被定義為「草根階層」。這些業余的新聞愛好者相對於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來說體現出更強烈的無功利性,他們的參與帶有更少的預設立場和偏見,他們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往往更客觀、公正。
三、普泛化。
自媒體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授話語權給草根階層,給普通民眾,它張揚自我、助力個性成長,鑄就個體價值,體現了民意。這種普泛化的特點使「自我聲音」的表達愈來愈成為一種趨勢。然而伴隨著自媒體主體的普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這條「尾巴」的力量愈來愈積聚成長。
內容構成:
自媒體的內容構成也很特別,沒有既定的核心,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只要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就分享出來,有時還會分享一些出格的觀點,不需要考慮太多看官的感受,所以看一些優秀的自媒體文章就像看野史一樣十分獨特有趣,他們給看官們留下的印象是自媒體的個性。而且他們在字數方面控製得很好,一般都會控制在1000字左右,讓看官可以在10分鍾內流暢閱讀完。
特點:
1、平民化個性化
2006年年底,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評選封面上沒有擺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現了一個大大的「You」和一台PC。《時代》周刊對此解釋說,社會正從機構向個人過渡,個人正在成為「新數字時代民主社會」的公民。2006年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聯網上內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創造者。
從「旁觀者」轉變成為「當事人」,每個平民都可以擁有一份自己的「網路報紙」(博客)、「網路廣播」或「網路電視」(播客)。「媒體」彷彿一夜之間「飛入尋常百姓家」,變成了個人的傳播載體。人們自主地在自己的「媒體」上「想寫就寫」「想說就說」,每個「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聯網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傳遞自己生活的陰晴圓缺,構建自己的社交網路。
「自媒體」在google trends上的數據顯示
自媒體向傳統媒體發出挑戰。以播客為新興形式的自媒體使得原來處於新聞製造邊緣的受眾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傳統媒體受到自媒體的挑戰。
大眾媒體
傳統的新聞媒體將傳播者與受眾分得很清,它們是「自上而下」、「點對面」的傳播方式。而播客式的自媒體打破了這種不公平的格局,新媒體不再有傳者和受者的界限,每個人都是傳者,每個人都能做新聞,「人人即媒體」。因此,在播客網站上,我們不再提及「受眾」一詞,而更習慣說「用戶」。
挑戰傳統媒體
在Web2.0時代,網路傳播成為「零門檻」的傳播方式,任何網路用戶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在技術層面,播客具有非線性傳播、零門檻、低成本等優勢,正是這種互聯網的特性決定了用戶發布的信息內容不完全受網站的控制,傳統媒體對信息的篩選、以及議程設置的特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受眾即新聞源
傳統媒體的專業新聞工作者利用集團優勢以及技術支持,方便他們在世界各地收集信息進行報道。然而,播客式自媒體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地域的局限,用戶也能成為新聞的採集者和傳播者。以2009年2月9日發生的「央視配樓失火」事件為例,央視大火發生半小時後,「草根媒體」先於主流媒體透露消息。一位叫「加鹽的手磨咖啡」的網友,在事發時恰好路過現場,隨即用帶照相功能的手機拍下火場照片,這些照片於2月9日21時04分上傳到網上。之後12小時內,這批照片的訪問量超過37萬次,跟帖1700多個。而另一位叫「msun msun msun」的網友於2月9日22時左右將一段現場視頻上傳到Youtube上。約6分鍾後,新華社才在主流媒體中第一個發出了有關火災的快訊。這類突發性事件的視頻材料是主流媒體無法企及的,而傳統意義上的「受眾」成為了「新聞源」。
微內容:
微內容是相對於巨內容而言的。巨內容就是傳統媒體的主體內容,是體現新聞的重要性、接近性、時效性、顯著性和趣味性等新聞價值的內容。對於微內容,該詞彙的創造者Jakob Nielse描繪到,這是用來描述一個網頁上所顯示的「超小文欄位」(Microcontent),比如頁頭與標題。然而面對復雜的互聯網,微內容的范疇註定不會是簡單的「導引文字」。實際上,互聯網用戶在網上的所有獨立數據,比如博客中的每一則網志,BBS中的每一個評論,甚至用戶的每一次點擊,都構成互聯網的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