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響世界歷史的十四大帝王是哪幾個
一、影響世界歷史的十四大帝王分別是:居魯士大帝、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大帝、穆阿維葉一世、查理曼大帝、薩拉丁、成吉思汗、蘇萊曼一世、查理五世、伊凡四世、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女皇、拿破崙、維多利亞女王。
二、帝王簡介(節選):
1、居魯士二世(約前600年或前576年-前530年)即居魯士大帝,古代波斯帝國的締造者,(公元前550—529年在位)是波斯皇帝。
他以伊朗西南部的一個小首領起家,經過一系列的勝利,打敗了3個帝國,即米底、呂底亞和巴比倫,統一了大部分的古中東,建立了從印度到地中海的大帝國。今天,伊朗人將居魯士尊稱為「國父」。
2、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帝國皇帝,生於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愷撒大帝,拿破崙)。曾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以其雄才大略,先後統一希臘全境,進而橫掃中東地區,不費一兵一卒而佔領埃及全境,盪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占據其三。征服全境約500萬平方公里。
3、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又譯蓋厄斯·儒略·凱撒、葛約斯·尤利烏斯·凱撒、加伊烏斯·朱利葉斯·凱撒等),史稱愷撒大帝,羅馬共和國(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並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
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
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在8年的時間里征服了高盧全境(今法國一帶),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歷》。
公元前44年,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享年58歲。愷撒死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Ⅱ 伊朗被稱作文明古國,其代表性的朝代是哪個或哪些
波斯帝國史
在波斯,歷史上有多個帝國先後建立、興盛、和衰亡。
1、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向東大流士進軍印度河流域,在西線對希臘的進攻則由於馬拉松戰役(前490年)的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遭受失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2、希臘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前334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大軍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的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佛教從印度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的後期在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貴霜王朝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帝國瓜分。
3、安息帝國(前170年-226年)
安息帝國發源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鼎盛時包括今天伊朗全境和一些周邊地區,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兩個帝國之間連年戰爭。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傳。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
4、薩珊王朝(226年-650年)
亞茲德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於226年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第一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中國,向唐王朝請求救兵抗擊阿拉伯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一帶建立波斯督護府,但不久終為阿拉伯所滅。
5、伊斯蘭教時期(650年-1290年)
786年-809年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的阿拔斯王朝諸行省混亂的薩珊帝國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治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建立了強大的塞爾柱帝國。塞爾柱人在伊斯法罕城興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Friday Mosque。著名的波斯數學家及詩人歐瑪爾·海亞姆(Omar Khayyam)在塞爾柱時期寫下了他的詩集《魯拜集》(Ruyat)。 塞爾柱人在十三世紀早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附近另一突厥民族的花剌子模所取代。1205年花剌子模征服波斯。
6、蒙古人的統治(1219年-1500年)
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滅花剌子模,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建立伊兒汗國。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為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死後波斯陷入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是中國和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交流。 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太監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的經堂教育中廣被使用。
7、薩非王朝(1500年-1722年)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8、歐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1907年英俄協議之後的波斯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英國勢力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國勢力的亞塞拜然、土庫曼、烏茲別克。俄、英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9、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控制。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 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Ⅲ 史上年齡最小的國王是誰,在娘胎里就繼承了王位
這個國王就是沙普爾二世。在沙普爾二世順利長大之後,對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讓伊朗的整體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不僅如此,當時他在朝中大臣的幫助之下把伊朗當時被外族侵佔的土地有一部分都收回來了。由於當時整個伊朗是比較團結的,所以這些大臣出的點子也是非常好的。在沙普爾二世的努力之下,成功收復了不少曾經被其他民族佔領的土地。不僅如此,當時他還讓整個國家的經濟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Ⅳ 波斯的歷史,歷代皇帝表格
波斯,這是一個被人熟知的名稱。古波斯的統治范圍與今伊朗近於一致。實際上,波斯只是古代伊朗西南部的一個強盛部落,當波斯部落統治了伊朗的其他部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後,遂被鄰國稱之為「波斯帝國」,其後「波斯」也常被作為整個伊朗的代稱,因而古代伊朗的文明也稱為波斯文明。不過,伊朗人更習慣自稱雅利安人。「伊朗」的字面意思,即「雅利安人的國家」,這一稱呼比「波斯」更能反映出伊朗多民族、多文化的歷史。
波斯帝國的建立
公元前2000年以前,生活在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的幾個部落結成了一個部落聯盟,他們都講相似的古伊朗語,彼此之間有著相近的風俗,史學上通常稱之為雅利安部落和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只有語言學、社會學方面的意義,並非是一個種族)。雅利安人已經開始擺脫了游牧部落的流動性,有著比較鞏固的定居生活,並且產生了一些宗法制度,處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大約在公元前10~8世紀,雅利安人的支系——米底和波斯部落先後從臨近地區遷移到伊朗高原,並且逐漸強大起來。根據伊朗民間傳說,公元前8世紀末到6世紀中葉,米底部落率先建立起王國,成為伊朗歷史上第一個講伊朗語的部族建立的國家。米底王朝末期,波斯人以伊朗高原的西南部為中心,逐漸占據了強勢的地位,並於公元前550年征服了米底。繼而在吞並了周邊部族以及巴比倫王國之後,波斯君主居魯士(也譯作「大流士」)建立起強大的王國,即波斯帝國。
就像中國的始皇帝一樣,波斯君主大流士竭力製造君權神授的形象。在城址南側牆上刻有如下銘文:「偉大的阿胡拉,最偉大的神,他命大流士為王, 把國家交給了他一一承阿胡拉的恩典,大流士成為國王」,「大流士王說, 這是波斯土地, 阿胡拉賜給我, 這是一塊吉祥的土地,有好馬,有好男人,承阿胡拉的恩典和個人品格,大流士王不怕任何敵人」,「大流士王說, 我祈求諸神的保佑, 保護這個國家及這片土地不受仇恨、敵人、謊言和乾旱之害,沒有壞年成、沒有仇恨、沒有敵人, 沒有謊言侵擾它,我祈求最偉大的神阿胡拉和諸神保佑它」,「我, 大流士, 偉大的王, 諸王之王,諸國之王,阿契美尼德族維什塔什卡之子。大流士說,承阿胡拉的恩典,我依靠波斯軍隊征服的這些國家敬畏我, 給我送來王冠的有: 胡齊斯坦、米底、巴比倫、阿拉伯、亞述、埃及、亞美尼亞、卡帕杜基亞、薩爾德,海上和陸上的希臘,大海彼岸的土地,薩卡提、帕爾特、扎爾卡(塞斯坦) 、赫拉特、巴赫塔爾、索格特、花刺子模、魯赫吉、崗達爾、薩卡人的國家,馬那人的國家……」
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中介
古代伊朗(包括波斯、安息等王朝)對於早期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發展致關重要。波斯、安息時代伊朗一帶的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與現今相近,大部分環境是乾燥少雨的高原,如著名的卡維爾鹽灘,又稱中央荒漠盆地,占據了伊朗國土面積的一半。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古伊朗文明主要是綠洲文明,綠洲是最初的農耕文明中心。綠洲地區由於耕地少,人口多,因而古代伊朗人有經商的傳統,綠洲之間溝通往來的商路向東、向西擴展,成為日後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古代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北緯20°~50°之間。東面是中華文明,北面是草原文明,中間是伊朗文明,南部是印度文明,西部有古希臘和埃及文明。伊朗正處於古代世界文明地區分布的中間位置,古代東、西方文明交匯、傳播的中心。公元前2世紀末,即中國西漢、伊朗安息和古羅馬時期,古代絲綢之路全線貫通。通過絲綢之路,古代波斯人不但接觸到其他文明的先進文化,而且從控制絲綢之路貿易的地利中得以積聚財富,發展起瑰麗的波斯文化和藝術。
中國和伊朗兩個文明古國,從中國西漢時期開始了正式的往來。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到達烏孫國之後,向西域各國派出了許多持節副使,其中的一位副使抵達了安息。當時的安息國王,就是伊朗歷史上著名的密特里達特斯二世,他和漢武帝在位時間相近,文治武功也相當,是安息帝國的實際締造者。漢使在安息受到了隆重的禮遇,自此次友好交往的開端之後,兩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在隨後上千年的歷史中始終延續著。中國向伊朗輸出的主要是絲綢織品、銅器以及養蠶、織造絲綢、冶鐵、造紙的技術等,並通過古代伊朗這個中介,把東方的物資和技藝傳播到西亞與歐洲;中國的漢王朝重視軍事,而古代伊朗自波斯王朝起就以出產良馬聞名,因而自西漢起,就開始從古代伊朗及西域地區引進良馬,並且這一傳統歷幾個朝代而不衰。
栽培植物的交流,也是中國、伊朗兩個文明古國物質文明交流的重要內容,從古代伊朗及其周邊地區引入中國的栽培植物有許多,苜蓿和葡萄可算是最早、最為有名的,新疆地區的居民很快掌握了栽培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技術,其他的還有芝麻、蠶豆、大蒜、黃瓜、胡蘿卜、安石榴等。古代伊朗從中國獲得的栽培植物也不少,像水稻、穀子、高粱、生薑、桃、李等都是先經過古代伊朗再傳到希臘、羅馬等地區的。各國的民間百姓由此獲益良多,實際意義上絲毫不遜於著名的絲綢貿易。
1. 早期的歷史
據史書記載,伊朗的歷史始於2500年前的早期的阿挈美尼德, 但從那時起直到伊斯蘭文明始於伊朗以來,有關早期伊朗的史料都是由伊朗最大的敵人——古希臘人所記載的。因此盡管人們常說古希臘的歷史學家通常能很忠實地記載事實真相,但人們對伊斯蘭文明之前的伊朗歷史不能完全依賴於這些來源。 是不是因為伊朗沒有自己而HERODOTUS和XENOPHON(古希臘史學家),仰或伊朗的史料經過後面的幾次入侵而遭到毀滅?答案不得而知。古代只有一些神話故事得以倖存,它們在薩珊王朝時期收集起來。一旦波斯語在穆斯林的伊朗得以形成後,伊朗最大的詩人之一——菲爾杜西即將這些神話故事改編成了一部宏大的敘事詩—— (列王記> 《王書》 其中一些部分已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一些其它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對於古代伊朗的歷史,人們不得不依賴於古希臘人的記載和考古發現。
Ⅳ 求世界上在位最長的前10位皇帝。
佩皮二世(Pepy II)埃及第六王朝法老(公元前2278年—公元前2184年在位),在位94年
2.太祖王(47年-165年)又稱高宮,是高句麗第六世君主。在位93年
3.索布扎二世(Sobhuza II,1899年7月22日—1982年8月21日)史瓦濟蘭獨立後第一任國王,在位83年
4.長壽王(394年-491年)名高巨連或高璉,高句麗第二十代國王(413年至491年在位)。在位78年
5.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在凡爾賽逝世)法國國王,他的執政期是從1643年至1715年。他也被稱為太陽王(Roi Soleil)。在位72年
6.約翰二世(1840年10月5日-1929年2月11日),列支敦斯登大公,1858年至1929年在位。在位71年
7.沙普爾二世 Shapur II(309年—379年)伊朗薩珊王朝國王(309年—379年在位)。在位70年
8.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1830年8月18日-1916年11月21日),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1848年—1867年),奧匈的締造者和第一位皇帝(1867年—1916年在位)在位68年
9.趙佗(?-前137年),秦朝將領,南越國創建者。趙佗是南越國第一代王和皇帝,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號稱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在位67年
10.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前1314年—前1237年)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前1304年—前1237年在位),在位66年。
中國的
1、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通稱康熙皇帝。,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2、清高宗乾隆(純)皇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愛新覺羅氏,諱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卒於嘉慶四年。於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壽命最長的皇帝。
3、漢武帝(前156年—前87年),名劉徹,小名彘,是漢朝的第七個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的第十個兒子,七歲時被立為太子,16歲登基。
4、西夏仁宗名曰李仁孝(1124年-1193年),夏崇宗長子,母為漢人,不知名;於1139年即位,時年十六歲。
5、西夏崇宗名日李乾順(1084年—1139年),西夏第四位皇帝(1086年—1139年在位),在位長達54年。
6、遼聖宗耶律隆緒(971年—1031年),遼國第六位皇帝(983年—1031年),契丹名文殊奴。是遼國在位最長的皇帝,在位49年。
7、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代皇帝。年號萬曆,是明穆宗朱載垕的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死,十歲的朱翊鈞登基做皇帝,是為明神宗。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8、蕭衍,梁武帝。(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里人(今江蘇武進縣西北),出生在秣陵(今南京)。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南齊皇帝「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他提倡尊儒崇佛,並曾多次捨身出家。後來因"侯景之亂",宮城被圍困,餓死於台城,葬於修陵(今江蘇丹陽市陵口)。
9、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1101年),遼國第八位皇帝(1055年—1101年在位),在位長達47年。
10、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在位1521年-1567年),明朝第11位皇帝,年號嘉靖,明憲宗孫,父興獻王。
Ⅵ 妃子的顏值全是「喬碧羅」,伊朗歷史上審美最差的皇帝是誰
伊朗歷史上審美最差的皇帝是納賽爾丁·沙,可是說是非常差。
Ⅶ 求波斯歷代皇帝即位表(全)
一、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8年-前330年),被稱為波斯第一帝國。
1、居魯士大帝,岡比西斯一世之子,約前550年–前530年在位(約前559年 –前550年征服米底王國)。
2、岡比西斯二世,居魯士大帝之子,前529年–前522年在位。
3、高墨達,據稱是居魯士大帝之子,前522年在位(可能是篡位者)。
4、大流士一世,高墨達的連襟、阿爾沙米斯之孫,海斯塔斯皮斯之子,前521年–前486年在位。
5、薛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之子,前485年–前465年在位。
6、阿爾塔薛西斯一世,薛西斯一世之子,前465年–前424年在位。
7、薛西斯二世,阿爾塔薛西斯一世之子,前424年在位。
8、塞基狄亞努斯,薛西斯二世同父異母的兄弟及對手,前424年–前423年在位。
9、大流士二世,薛西斯二世同父異母的兄弟及對手,前423年–前405年在位。
10、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大流士二世之子,前404年–前359年在位。
11、阿爾塔薛西斯三世,阿爾塔薛西斯二世之子,前358年–前338年在位。
12、阿爾塞斯,阿爾塔薛西斯三世之子,前338年–前336年在位。
13、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二世之曾孫, 前336年–前330年在位。
二、塞琉古帝國(公元前312年-公元63年)
1、塞琉古一世,總督:前311年-前305年;國王:前305年-前281年。
2、安條克一世,前291年起與父共治;單獨統治:前281年-前261年。
3、安條克二世,前261年-前246年。
4、塞琉古二世,前246年-前225年。
5、塞琉古三世,前225年-前223年。
6、安條克三世,前223年-前187年。
7、塞琉古四世,前187年-前175年。
8、安條克四世,前175年-前164年。
9、安條克五世,前164年-前162年。
10、德米特里一世,前161年-前150年。
11、亞歷山大一世,前154年-前145年。
12、德米特里二世,前145年-前138年。
13、安條克六世,前145年-約前140年。
14、戴奧多特斯,約前140年-前138年。
15、安條克七世,前138年-前129年。
16、德米特里二世,復位,前129年-前126年。
17、亞歷山大二世,前129年-前123年。
18、克利奧帕特拉·特阿,前126年-前123年。
19、塞琉古五世,前126年/前125年。
20、安條克八世,前125年-前96年。
21、安條克九世,前114年-前96年。
22、塞琉古六世,前96年-前95年。
23、安條克十世,前95年-前92年或前83年。
24、德米特里三世,前95年-前87年。
25、安條克十一世,前95年-前92年。
26、腓力一世,前95年-前84年或前83年。
27、安條克十二世·狄昂尼索斯,前87年-前84年。
28、提格蘭二世,前83年-前69年,亞美尼亞國王,征服了敘利亞。
29、安條克十三世,前69年-前64年。
30、腓力二世,前65年-前63年。
31、塞琉古七世,前70年-前67年。
三、帕提亞帝國(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
1、阿爾沙克一世,前247年─前211年。
2、梯里達底一世,前246年─前211年。
3、阿爾沙克二世,前211年─前191年。
4、弗里阿帕提烏斯,前191年─前176年。
5、弗拉特斯一世,前176年─前171年。
6、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1年─前138年。
7、弗拉特斯二世,前138年─前128年。
8、阿爾達班一世,前128年─前124年。
9、米特里達梯二世,前124年─前87年。
10、戈塔爾澤斯一世,前91年─前78年。
11、奧羅德斯一世,前78年─前77年。
12、薩納特魯斯,前77年─前70年。
13、弗拉特斯三世,前70年─前58年。
14、米特里達梯三世,前58年─前57年。
15、奧羅德斯二世,前57年─前37年。
16、帕科羅斯一世,前39年─前37年。
17、弗拉特斯四世,前37年─前30年。
18、梯里達底二世,前30年─前29年。
19、弗拉特斯四世,前29年─前28年。
20、梯里達底二世,前28年─前26年。
21、弗拉特斯四世,前26年─前2年。
22、弗拉特斯五世,前2年─4年。
23、穆薩,前2年─4年。
24、奧羅德斯三世,4年─7年。
25、沃諾奈斯一世,7年─11年。
26、阿爾達班二世,11年─35年。
27、梯里達底三世,35年─36年。
28、阿爾達班二世,36年─38年。
29、瓦爾達內斯一世,38年─47年。
30、戈塔爾澤斯二世,38年─51年。
31、沃洛加西斯一世,51年─78年。
32、瓦爾達內斯二世,55年─58年。
33、沃洛加西斯二世,78年─80年。
34、帕科羅斯二世,78年─79年。
35、阿爾達班三世,79年─90年。
36、帕科羅斯二世,90年─105年。
37、沃洛加西斯三世,105年─147年。
38、奧斯羅埃斯一世,109年─129年。
39、帕爾塔馬斯帕提斯,116年。
40、米特里達梯四世,128年─140年。
41、名字失傳的國王,140年。
42、沃洛加西斯四世,147年─192年。
43、沃洛加西斯五世,191年─208年。
44、沃洛加西斯六世,208年─228年。
45、阿爾達班四世,213年─226年。
四、薩珊波斯,波斯第二帝國,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651年亡。
1、阿爾達希爾一世,224年─240年。
2、沙普爾一世,240年─272年。
3、霍爾木茲一世,272年─273年。
4、巴赫拉姆一世,273年─276年。
5、巴赫拉姆二世,276年─293年。
6、巴赫拉姆三世,293年。
7、納塞赫或泥涅師,293年─302年。
8、霍爾木茲二世,302年─309年。
9、沙普爾二世,309年─379年。
10、阿爾達希爾二世,379年─383年。
11、沙普爾三世,383年─388年。
12、巴赫拉姆四世,388年─399年。
13、伊嗣俟一世,399年─420年。
14、巴赫拉姆五世,420年─438年。
15、伊嗣俟二世,438年─457年。
16、霍爾木茲三世,457年─459年。
17、卑路斯一世,457年─484年。
18、巴拉什,484年─488年。
19、卡瓦德一世,488年─531年。
20、扎馬斯普,496年─498年。
21、庫思老一世,531年─579年。
22、霍爾木茲四世,579年─590年。
23、庫思老二世,590年─628年。
24、巴赫拉姆·楚賓,590年─591年。
25、霍爾木茲五世,593年。
26、卡瓦德二世,628年。
27、普蘭杜赫特,629年。
28、阿爾達希爾三世,628年─630年。
29、卑路斯二世,630年─631年。
30、霍爾木茲六世(或五世),631年─632年。
31、阿扎爾米杜赫特,633年—634年。
32、伊嗣俟三世,634年─651年。
五、伊朗薩非王朝(1501—1736年),波斯第三帝國,由波斯人建立統治伊朗的王朝。
1、伊斯邁爾一世,1501年─1524年。
2、塔赫瑪斯普一世,1524年─1576年。
3、伊斯邁爾二世,1576年─1577年。
4、穆罕默德一世(穆罕默德·科達班達),1577年─1587年。
5、阿巴斯一世(大帝),1587年─1629年。
6、薩非,1629年─1642年。
7、阿巴斯二世,1642年─1666年。
8、蘇萊曼一世,1666年─1694年。
9、海珊,1694年─1722年。
10、塔赫瑪斯普二世,1722年─1732年。
11、阿巴斯三世,1732年─1735年。
六、愷加王朝,公元1779年—公元1921年
1、法塔赫·阿里沙(1797~1834在位);
2、穆罕默德·沙(1834~1848在位);
3、納賽爾丁·沙(1848~1896在位);
4、穆扎法爾丁·沙(1896~1907在位);
5、穆罕默德·阿里·沙(1907~1909在位);
6、艾哈邁德·沙(1909~1925在位);
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國名在國際上更為伊朗。
(7)伊朗歷史上一共多少皇帝擴展閱讀:
波斯的形成及發展過程:
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攻陷波斯波利斯,帝國滅亡。公元224年,薩珊王朝成立,重建波斯帝國,651年亡於阿拉伯帝國。公元874年,薩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國再次重建,1935年巴列維王朝禮薩·汗改國名為伊朗。
歷史上波斯人曾建立過多個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曼王朝、薩非王朝、愷加王朝等。全盛時期領土東起印度河平原、帕米爾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亞,西至小亞細亞、巴爾干半島,北達高加索山脈、鹹海。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
Ⅷ 歷史上帝跨亞歐非的大帝國都有誰分別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地跨三洲的
歷史上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一共有六個,簡單介紹一下這些大帝國的各階段歷史。
第一個帝國:波斯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舊稱譯音。歷史上在這一西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
波斯和伊朗
自從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這個名稱來自於波斯的一個地區帕斯(Pars)。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 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伊朗」,意為「雅利安人的家園」。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沙·巴列維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在中文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語和波斯地毯。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波斯諸帝國
在波斯,歷史上有多個帝國先後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 (前648年-前330年)
居魯士二世大帝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向東大流士進軍印度河流域,在西線對希臘的進攻則由於馬拉松戰役(前490年)的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再度對希臘用兵遭受失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希臘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前334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大軍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的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佛教從印度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的後期在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貴霜王朝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
安息帝國(前170年-226年)
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兩個帝國之間連年戰爭。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傳。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
薩珊王朝(226年-650年)
亞茲德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第一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到了中國。
伊斯蘭教時期(650年-1290年)
786年-809年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的阿拔斯王朝諸行省混亂的薩珊帝國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治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1205年花剌子模征服波斯。
蒙古人的統治(1219年-1500年)
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滅花剌子模,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建立伊兒汗國。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為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死後波斯陷入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是中國和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交流。
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廣被使用。
薩非王朝(1500年-1722年)
阿拔斯大帝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姆」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歐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英國勢力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國勢力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俄、英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控制。1925年禮薩·沙·巴列維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
1935年,禮薩·沙·巴列維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第2個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
馬其頓帝國是歷史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其疆域東自阿富汗及印度的西北部,西抵義大利,北從中亞細亞、裏海和黑海起,南達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起源
馬其頓地處希臘東北邊睡,其民族淵源尚無定論,可能是伊利里亞人(Illyrians))、色雷斯人(Thrance)和希臘的多利亞人的混血後裔。由於偏僻落後,被繁榮的希臘稱為野蠻人。約在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馬其頓完成了統一,實行君主制。
崛起
馬其頓在希波戰爭初期依附於波斯,但又背著波斯人給希臘人暗送情報。公元前5世紀末,國都從西北山區的埃格(Aigai)遷往東南沿海的佩拉(Pella)。到公元前4世紀,攝政王腓力二世(Philip II)(公元前359—前336年)在廢黜幼主,自立為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腓力二世借鑒希臘的先進經驗,並採取的馬其頓特色的舉措,強化王權、削弱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推行幣制改革,採用金銀復本位制。最重要的是他的軍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忠於國王的常備軍,創建了強有力的馬其頓方陣。後來他又侵佔了色雷斯的金礦,每年又有一穩定的收入以擴充軍事。馬其頓軍隊的戰鬥力超過了希臘其他城邦的軍隊。腓力為了准備進軍東方各國,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
腓力二世在國勢強大後,趁著希臘處於城邦混戰之際南下侵略希臘。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為首的反馬其頓盟軍與馬其頓軍決戰於中希臘的克羅尼亞,盟軍慘敗。第二年,腓力在科林斯召集各邦開會,宣布希臘各城邦成立聯盟,幾乎全希臘都承認了馬其頓的霸權,並決定進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在他女兒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位由腓力20歲的兒子亞歷山大(即亞歷山大大帝)繼承。
征服
亞歷山大帝國地圖腓力二世被害後,希臘各邦再度出現丁反馬其頓起義。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繼位以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之內迅速鎮壓了叛亂。
前334年春,亞歷山大渡過了赫勒斯滂海峽進攻波斯帝國,亞歷山大的軍隊與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軍隊在小亞細亞的格拉尼庫斯河(Granicus)畔首次展開會戰,希臘軍大勝,不到半年即佔領小亞細亞。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率軍在敘利亞的伊蘇斯平原(Issus)平原大敗大流土三世親率的10萬多波斯軍,俘虜了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大流士三世向東潰逃。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各城市。次年又征服了埃及,在埃及建築了一座新城叫做亞歷山大里亞。
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1年春季又離開埃及,繼續東征。渡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十月間在阿貝拉又與大流土三世軍隊發生戰爭。報傳說波斯軍隊約有四十萬人之多,有馬步隊、象兵,但皆被亞歷山大擊敗,大流士三世又東逃。亞歷山大繼續前進攻克了巴比倫城。他從巴比倫又東行,進入波斯本土,佔領波斯的蘇薩與波斯波利斯兩個都城,獲得大量金銀及珠寶後放火焚毀波斯波利斯城,殺戮其居民,以報復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縱火焚毀雅典城的仇恨。以後三年間亞歷山大又鎮壓了波斯東北部零星反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亦被其部下所殺,波斯滅亡。
公元前327年又進兵印度。他統帥大軍從裏海南岸東進,經過帕提亞,征服阿富汗,進入印度,戰敗印度反抗者,平定旁遮普,擬沿著印度河繼續南下。但其部下兵士在外轉戰連年,甩歸心切,又因印度多雨、天氣酷熱,士兵飽受痛著,幾至公開嘩變,亞歷山大乃把印度征服部分分為三省並留駐兵而還。
公元前324年初,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新都,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馬其頓帝國(也稱為亞歷山大帝國)。
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發病10天後就離世,僅33歲。
分裂
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各國及波斯各地,都乘機反抗。亞歷山大部將又互相廝殺,爭奪土地,帝國就立即陷入混亂狀態,最後分裂為三個比較鞏固的國家。他的部將托勒密佔領埃及及敘利亞南部,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塞琉古佔領了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及敘利亞北部,建立了塞琉古王朝,凱山得占據馬其頓和希臘建立了馬其頓王國。這三個國家是後期希臘時代最強大的國家。這些後期希臘國家存在約有三百年,羅馬於公元前146年滅亡迦太基後,又向東發展,這些國家都先後被羅馬征服。
第3個帝國: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476年)是一個古代羅馬的國家,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在當時占據了整個地中海。通常把羅馬帝國分為前期帝國時期(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時期(193年—476年),也有人又從後期帝國中分出3世紀危機時期(193年—284年)。羅馬本來使用拉丁語,但隨著領土擴張至希臘、中東一帶,希臘語變成了主要語言。就連當時成書的新約聖經也是用希臘語寫成。由於語言上的分歧,羅馬帝國在五世紀分裂成為東、西兩個帝國。羅馬帝國自建立以來,一直對外擴張,是一個具有侵略性的古代超級大國。
羅馬帝國的建立
後三頭同盟瓦解後,屋大維、安東尼分掌羅馬的東西部,雙方矛盾日趨激烈。前31年9月,屋大維與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在希臘的亞克興會戰。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認為安東尼獲勝無望,將自己的軍隊撤回埃及,安東尼也一起到了埃及。屋大維隨後入侵埃及,埃及女王和安東尼自殺,埃及也被羅馬佔領。
前27年,屋大維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權,恢復共和制;一面又裝作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與共和制度完全違背的絕對權力,成為元首(Imperator,或可譯作「凱旋大將軍」)、元帥、最高的代行執政官、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大祭司長、第一元老等,並獲得了「奧古斯都」和「祖國之父」的稱號。屋大維的這場精彩的演出宣布了羅馬帝國的建立。
前期帝國時期
自屋大維在前27年建立元首制,羅馬帝國進入前期帝國時期。屋大維在位期間,對外征戰,將帝國版圖擴大到了多瑙河以南。屋大維的統治為隨後的百餘年帶來了很長一段時期的穩定局面,稱之為羅馬和平時期。
14年奧古斯都逝世,養子提比略繼位,開創了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到克勞狄一世(41年—54年在位)時,對外發動戰爭,攻佔了不列顛南部、日耳曼尼亞、敘利亞和非洲北部地區。到尼祿繼位(54年—68年在位),由於他統治殘暴,引起人民反抗,並導致了猶太戰爭。經過一些行省總督爭奪皇位的內戰,韋斯巴薌最後在69年建立了弗拉維王朝。
弗拉維王朝經過提圖斯和圖密善兩位皇帝的統治,涅爾瓦於96年繼位,開創了安托尼烏斯王朝,這一時期也被稱為五賢帝時代。這五位皇帝謙虛,愛戴臣民,這段時期也是自奧古斯都之後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羅馬帝國的基礎設施,如: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貨幣制度都在這個年代得到統一,並通行全國。有文人將這個年代稱贊為「人類最幸福的年代」。
五賢帝時代權力交替方法非常平安。各個皇帝選擇其承繼人,然後收養他為義子,如此避免了權力交替前後的政治動亂。由於這些皇帝沒有血緣關系,五賢帝時代不能算為一個朝代。以下為五賢帝時代的五位皇帝。
96年—98年 涅爾瓦(Nerva)
98年—117年 圖拉真(Trajan):在位時開拓疆土,在他死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極限。東到美索不達米亞,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顛,北至喀爾巴阡山脈和黑海北岸,地中海成為了帝國的內海。
117年—138年 勇帝哈德良(Hadrian)健全了帝國的官僚機構。
138年—161年 安托尼烏斯·披烏斯(Antoninus Pius):此時羅馬帝國達到極盛。
161年—180年 哲學家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Marcus Aurelius):此時帕提亞帝國屢犯邊疆,北方蠻族也乘虛而入。帝國的實力開始出現頹勢。
180年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被殺,由親生兒子康茂德(Commos)繼位。192年康茂德被殺,安托尼烏斯王朝告終。
後期帝國時期
193年—284年間,隨著叛亂事件增加,軍隊的力量不斷增強,從而威脅到皇帝的施政。50年內有26位軍人篡位,歷史將這些篡位者稱為「軍人皇帝」,也稱為三十僭主。這一時期也被稱為3世紀危機時期。塞維魯王朝(193年—235年)滅亡後,政局混亂,在西方形成了包括高盧、西班牙和不列顛在內的高盧帝國(259年—273年),在東方產生了地處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帕爾米拉帝國(262年—272年)。奴隸和隸農起義遍及義大利和行省。
公元284年,戴克里先(284年—305年在位)取得了帝國政權,最終把這個混亂局面收拾過來。他把皇帝的權力、以及整個帝國一分為四,分別由兩位正帝(奧古斯都 Augustus)及兩位副帝(凱撒 Caesar)共同治理,使羅馬帝國得到暫時的安定,稱之為多米那特製(也叫四帝共治制Tetrarchy)。當時除了他以外,他把另一個正帝的位置給了馬克西米安,讓他統治帝國的西部,而自己則成為東部的正帝。其中最高的統治者是戴克里先。這也被認為是羅馬帝國分裂的淵源。另一方面,雖然他一人的成功,但對基督教的迫害失敗,使他死後再次引來混亂。
306年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一世做皇帝,重新統一帝國,廢除四帝共治制。雖然同樣強力執行專制,但卻選擇和基督教勢力妥協,並於西元313年公布米蘭敕令,將基督教定為國教;與此同時,將國都遷往東部拜占庭,並改國都名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337年,君士坦丁一世死後,爭奪帝位的斗爭重新開始。他的三個兒子和兩個侄子分治帝國。
狄奧多西一世(379年—395年在位)當政時一度恢復統一,但他死後,帝國分裂為兩部分:西羅馬帝國(首都羅馬)和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西羅馬帝國接連不斷發生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高盧的巴高達運動,北非的阿哥尼斯特運動動搖了帝國的政權。378年西哥特人大敗羅馬軍隊,410年攻佔羅馬城,418年在高盧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於439年在北非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匈奴人452年侵入義大利,在高盧東南部,457年出現了勃艮第王國。476年9月,日耳曼人僱傭軍長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
東哥德族的領袖狄奧多里克(Theodoric)率領東哥德族人打敗奧多亞克,自立為義大利統治者。於是,西羅馬帝國的中心地帶——義大利半島——成了東哥德王國的土地。
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神聖羅馬帝國
嚴格地說,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沒有合法的直接關系,相反地,它是作為羅馬帝國侵略者之一 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的。但是西元962年,羅馬教廷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是西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後來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也承認了它的這一地位。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宣告解體。
第4個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或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拜占庭帝國通常被認為開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盡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拜占庭人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麼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紀這個帝國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創建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頭制的制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這個分裂一直維持到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 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亞得里安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林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林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一世(有時也被稱為大帝)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卡狄奧斯和諾里。阿卡狄奧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諾里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文化
東羅馬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今天對「西部的拉丁帝國」和「東部的希臘帝國」的區分,以及今天所強調的東部的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並不重要。羅馬帝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帝國,東羅馬並不例外。在這個國家裡有希臘人、弗拉赫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埃及人、敘利亞人、依利里亞人和斯拉夫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希臘文化從帝國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條克、以弗所、塞薩洛尼基和亞歷山大傳向全國。雖然當時還不很明顯,但東羅馬帝國在其學者如約翰·桂索斯通的印象下發展了他們自己風格的基督教。
早期歷史
東羅馬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這里有許多原因。首先這里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徙時的入侵主要吸引是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征服,東羅馬帝國頂多交納貢獻就可以免除遭難了。狄奧多西斯二世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被「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東羅馬帝國的利奧一世與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部帝國了。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是它的傳統的老敵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神學的爭論,比如對基督一性說的爭論也是帝國的重要話題。但東部帝國並沒有忘記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傑出的將軍貝利薩留的領導下東帝國甚至奪回了它部分在西部喪失的省份:義大利的大部地區、北非和西班牙。查士丁尼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制定了《民法大全》。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法典是用拉丁語寫的,而當時拉丁語已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了,甚至許多寫這部法典的人都不太會說這種語言。530年代,在查士丁尼的統治下,聖索非亞大教堂(其原名Hagia Sophia是神聖的真理的意思)開始動工。這座教堂將成為拜占庭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
查士丁尼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在所有的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倫巴底人佔領了義大利北部,斯拉夫人佔領了巴爾干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佔領了東部的省份。赫拉克留後來重新奪回了這些東部省份,但當時剛剛在伊斯蘭教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現是赫拉克留無法意料到的。阿拉伯人佔領了幾乎所有的南部省份。7世紀中敘利亞、埃及徹底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希臘化時代
拜占庭帝國雖然失去了許多土地,但這也給它帶來了一些好處:它不再那麼混雜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希臘化了,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Augustus,而使用Basileus(國王)。在宗教上拜占庭帝國與西歐的區別已經不可忽視了。不過拜占庭帝國國內也有不小的區別,在其南方的省份里一般更多地使用一性派的基督教,而不是東正教。這些省份失落後,在剩餘的省份中東正教更加強大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分為幾個軍區來對付外來的侵擾。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化不斷縮小。君士坦丁堡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了。阿拉伯人試圖佔領君士坦丁堡的計劃失敗了。拜占庭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一種神秘的火器:希臘火。阿拉伯人初始的進攻被擊退後,東帝國開始得到恢復。
8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爭論。利奧三世下令禁止聖像,這個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對,整個國家到處都發生暴亂。在艾琳女皇的領導下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上決定聖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崇拜。艾琳還有與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結婚來實現統一東西帝國的計劃,但這些計劃未能成功。9世紀初聖像破壞運動重現,843年再次被制止。這些爭論使得當時與其已經開始離心離德的天主教和神聖羅馬帝國(對拜占庭帝國來說這個名字相當荒謬)未能重新統一起來。
黃金時代
保加利亞屠夫巴齊爾二世
在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占庭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里,拜占庭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消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佔領了義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1014年巴西爾二世(保加利亞屠夫)打敗了保加利亞人,並於1018年徹底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同時拜占庭帝國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同盟者(不過有時也是敵人):在基輔的俄羅斯國為拜占庭提供了一支重要的僱傭軍。
但如其前身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當時許多佔有土地的貴族打亂了軍區的制度。假如拜占庭帝國只需要對付它的舊敵神聖羅馬帝國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話它可能還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敵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譽:諾曼人征服了義大利,而突厥進入了小亞細亞。突厥當時最大的敵人是埃及,而小亞細亞則是拜占庭帝國士兵的主要來源地。1071年在曼齊刻爾特會戰中羅梅納斯四世被突厥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戰敗,拜占庭帝國從此失去了小亞細亞省。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雙方互相革除對方的教籍。
帝國末日
拜占庭帝國的最後幾個世紀以篡權者亞歷克修斯一世開始,他引入封建封侯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突厥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這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起源。十字軍收復了尼西亞,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雖然亞歷克修斯的孫子曼紐爾一世是十字軍的朋友,但雙方都不能忘記他們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拜占庭對源源不斷經過其領土的羅馬天主教十字軍的意圖很持懷疑。11世紀和12世紀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人和來自西西里島和義大利的諾曼人不斷攻擊帝國。亞歷克修斯給予貿易專權的義大利城市國家尤其成為反西情緒的對象。他們成為「法蘭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威尼斯人特別受反感,盡管威尼斯的船隻是帝國艦隊的骨幹。與此同時,突厥依然是一個威脅,1176年他們擊敗了曼紐爾。
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腓特烈一世企圖征服拜占庭帝國,但給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的目的是佔領埃及,但威尼斯人獲得了領導權。在他們的慫恿下十字軍1204年攻克君士坦丁堡,他們建立了一個短期的封建王國(拉丁帝國),而拜占庭的力量卻徹底被削弱了。
拜占庭帝國這時已經三分五裂了:尼西亞帝國、伊庇魯斯和特拉比松同立。前者由帕里奧洛加斯王朝統治。1261年他們收復君士坦丁堡,戰敗了伊庇魯斯,恢復了帝國。但他們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歐洲,而把他們在亞洲的敵人忘了。這時他們倖存
Ⅸ 伊朗伊斯梅爾
伊斯梅爾〕即伊斯梅爾一世。也被翻譯成伊斯邁爾一世,為波斯索非(Sophy)王朝的創建者。
伊斯邁爾一世,英文名 Isma'il I(1487年7月17日—1524年5月23日),伊朗薩非王朝的創立者、沙阿(1502年—1524年在位)。
伊斯邁爾一世建立國家的主要支柱是突厥游牧部落。他大約於1500年—1501年在基齊爾巴希人的武力幫助下,在亞塞拜然起兵反對土庫曼人建立的白羊王朝。1502年伊斯邁爾攻克白羊王朝首都大不里士,定都於此,自立為沙阿。從此開始了薩非王朝在伊朗的統治(1502年—1736年)。
伊斯邁爾一世自登基之日起就致力於武力統一伊朗和向外拓展疆土。1503年—1508年經廣泛戰爭幾乎征服整個波斯、亞美尼亞和伊拉克大部。1510年,伊斯邁爾一世與另一位中亞征服者,烏茲別克汗國汗昔班尼激戰於呼羅珊,獲勝(昔班尼於是役陣亡)。伊斯邁爾一世向西推進的行為終於導致他與奧斯曼帝國的沖突。1514年在查爾迪蘭戰役中,伊斯邁爾一世被奧斯曼帝國蘇丹塞里姆一世擊敗。對土耳其軍事力量的共同擔心使他向一些歐洲國家伸出橄欖枝(包括威尼斯、西班牙和匈牙利)。
伊斯邁爾一世的對內政策主要是,宣布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並自任什葉派的領袖。他還是一位有學問、有教養的人,能夠寫詩。
http://ke..com/view/427589.htm
Ⅹ 世界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誰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在位時期最長的君主是清朝康熙皇帝,在位61年,但是在世界歷史上,比康熙皇帝在位更長的君主還有很多,
康熙皇帝像
十、康熙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中國清朝第四位皇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