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為什麼不會關閉霍爾木茲海峽,有三個原因
首先,在伊朗境內的情況已經不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採取關閉海峽的激烈措施,將對伊朗的經濟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因為代價高昂而且毫無意義。
第二,即使關閉海峽,但它幾乎肯定會結束,並且從長遠來看幾乎沒有意義。根據美國的估計,伊朗有能力在短時間內用地雷和小型海軍船隻關閉海峽。但海灣合作委員會的綜合軍事力量以及美國的援助下將消滅伊朗的小型海軍,並在幾個月內拆除阻塞海峽的地雷,重新開通水路。
第三,雖然魯哈尼和伊朗的軍事領導層表達了對這一想法的支持,但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擁有最終決策權。雖然他支持魯哈尼威脅關閉海峽,但並不是承諾,這表明他尚未確定伊朗將採取何種行動。
㈡ 兩伊戰爭期間雙方武器先進與否
我認為兩伊戰爭分為兩個階段,剛開始的時候伊拉克軍隊用T62和T55為主的裝甲集群突入伊朗的邊境省份,伊朗方面沒有能與之對抗的坦克數量轉入防守,第二階段美國與伊朗簽署條約,以成本價賣給伊朗幾十億美元的武器,所以能在兩伊戰爭中看到美國的M47和眼鏡蛇直升機。具體戰例可以上網上找。兩伊戰爭裝備水平來看已經能體現當時的主流水平,雖然沒有用中遠程導彈和巡航導彈,但是飛毛腿什麼的還有有用的。在戰術上我個人認為伊拉克比較好,畢竟自己的裝備用著舒心,也去蘇聯經過訓練,反觀伊朗,裝備比伊拉克先進,但卻沒有打出絕對優勢,很不該。
㈢ 伊朗和敘利亞都有防空導彈,為什麼以色列敢隨意空襲
你這不是扯淡嘛?
敘利亞 薩姆6 薩姆7導彈是上個世紀60 70年代產品,來對抗以色列21世紀的電子對抗裝備,稍微一干擾,導彈不知飛到哪裡去了
㈣ 兩伊戰爭伊朗為什麼死人多
伊朗剛剛經歷過伊斯蘭革命國內局勢仍然不穩定,例如伊朗左翼組織「伊朗人民聖戰者」1981年六月與革命衛隊在首都爆發了沖突,並於28日發動了恐怖襲擊造成包括司法總監貝赫什提,總統拉賈伊以及6名內閣部長和70名伊朗議會議員死亡。同時支持前國王的軍官仍未死心,在中部哈馬丹省的軍事基地發動叛亂,並從兩伊對峙前線(胡齊斯坦)抽調了數十輛裝甲車返回伊朗內陸,造成防線出現漏洞給伊拉克方面可乘之機。
邊境地區的叛亂,伊朗地區的庫爾德人在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之後發現自己並未獲得自治權,也發動了叛亂,由於兩伊的敵對關系,伊拉克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伊朗庫爾德人的武裝活動,伊朗部分兵力被迫轉入北方。
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的政治活動削弱了伊朗的軍力。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開始對伊朗軍隊進行「整肅」,大量軍官被清洗,剛成立的軍隊內部組織結構混亂,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且普遍作戰素質較低。在這樣的情況下伊朗不得不採取大規模動員的人海戰術進行迅速抵抗阻止伊拉克方面的推進。
因為國內局勢的影響,伊朗的注意力主要集中於國內事務,並未注意到伊拉克方面的動作,在伊拉克方面短暫而迅速的行動面前伊朗方面猝不及防。
出現了所謂「叛徒」。「伊朗人民聖戰者組織」在國內斗爭中失敗,被迫以政治難民的身份進入伊拉克領土,在薩達姆看來這是一個值得利用的好機會,二者一拍即合,由後者提供支持前者組成了所謂「伊朗解放軍」與本國軍隊作戰,並以前者掌權後將阿拉伯河主航道劃歸伊拉克為條件。這支「志願軍」在中路多次突入伊朗境內達數十公里。
最後一點是中後期的伊朗反攻。中後期伊朗開始重新啟用一些巴列維前軍官為前線提供支持,當伊朗試圖奪回領土並突入伊拉克境內,但伊拉克方面卻設置了大量靜態防禦工事,這些工事大多為蘇式,雖然簡陋但十分有效。其中地雷十分讓人頭疼,前國王能購買各種先進武器,但唯獨沒想到掃雷車,對伊朗方面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而伊朗大多為山地地形,大規模坦克戰也只能在胡齊斯坦進行,在這種情況下伊朗不得不採取「人工爆破」(踩地雷)的辦法而造成了大量額外傷害。
㈤ 世界上地雷最多的10個國家,是哪幾個,每個國家有多少地雷
越南排第一吧。
㈥ 伊朗為什麼埋有大量地雷
應該是兩伊戰爭時期留下的
㈦ 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有地雷
簡單的地雷只要有點工業基礎就能生產,現在有地雷公約限制使用,有154個國家加入此公約,但13 個國家持續生產殺傷人員地雷:緬甸、中國、古巴、印度、伊朗、朝鮮、韓國、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新加坡、美國和越南。大多數都有的
㈧ 我爸問我美國為什麼打伊朗、還有以色列為什麼和中國處的好
1. 佔領伊朗,美國可以確保自身發展戰略優勢
2.佔領伊朗,美國可以左右中、歐、日的發展速度和規模
3.佔領伊朗,美國可以進一步遏制俄羅斯
中國和俄羅斯都是世界大國,軍事強國。聯合中俄,可以確保美國無法取得聯合國動武授權,使美國出師無名。在獲得中俄大量攜帶型導彈、夜戰武器、各種火炮後和地雷、水雷、潛艇等武器裝備後,伊朗還要高度重視,如何利用中俄的技術,演練攻打航母的技術。
㈨ 兩伊戰爭時,伊朗還是伊拉克還組織過人海去踩雷陣
當時伊朗使用過,那時教派信念無敵啊,忽悠的人去踩地雷
㈩ 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