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伊朗人長得不像歐洲白人
伊朗是一個多民族的穆斯林國家,有波斯、亞塞拜然、庫爾德、阿拉伯及土庫曼等民族,其中波斯人佔66%,亞塞拜然人佔25%,庫爾德人佔5%,還有阿拉伯人、巴克台里人、洛雷人、俾路支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
「伊朗」,意為「雅利安人的家園」。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雅利安人分成若干支從這里向歐洲和亞洲遷移。其中,一支雅利安人在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上定居下來,這支雅利安人稱為印度-伊朗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印度-伊朗人中的一支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稱為印度-雅利安人,這就是印度古代文獻中所稱的雅利安人;另一支印度伊朗人則進入伊朗,稱伊朗-雅利安人.
Ⅱ 世界上的語言怎樣分類
世界上各種語言的類型與系屬分類
類型分類系屬分類在反映一個最初是同性質的語言經時代的演變而產生分化的史實,類型分類則不必然有歷史含義。
例如所有語言可分為有聲調和無聲調的語言兩種。在有聲調的語言中,一個音節聲調改變了,語意也隨之起巨大的變化。這種聲調的改變,對於無聲調的語言(如英語)的音素改變,其作用是一樣的
。例如,西非有聲調語言的約魯巴語(Yoruba)語中的ko念高調,指"學習",念中調則指"寫",念低調則指"拒絕"。
世界上有聲調的語言並非全都有歷史的系屬關系。非洲、東南亞、墨西哥的未開化地區,以及其它地區都有音調變化的語言。所有跡象顯示有音調的語言是在不同地區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實際上,最初有音調的語言可能後來不再有聲調,而本來無音調的語言也可能發展出一套音調系統。
類型分類通常根據原因來分類(如將語言分為有聲調語言和無聲調語言)或根據語法來分類。語法分類的例子之一,是以名詞有無性別之分作為語言分類的根據。類似的性別系統--如拉丁文分陽性、陰性和中性,法文分陽性和陰性--也在其它地區獨立地發展出來。某些美洲土著的語言如奇努克族語(Chinook),就分陽性、陰性和中性。
語法類型分類最常用的一種分類方法是將世界上所有語言區分未孤立語、黏著語與曲折語三種類型。其基礎標准則與詞的內在結構有關。這個分類中的某些語言是每個詞都自成一個不能改變、也無法分析的單位--也即,單詞無法再分割未詞根或曲折變化。由於單詞無法由內部的結構表示與句中其它詞的語法關系,因此詞序成了標示該句中關系的唯一方法。運用這種方式而構成的語言稱為孤立語,雖然有些語言近似這種形式--如東南亞的越南語,但目前的語言並沒有符合這種理想形式的。再類型分類的模式中,相對於孤立語的,是某些語言中的單詞可以分析未數個高度融合了的個別單位,表示多種的語法功能。這類語言稱為有曲折變化的語言。古希臘文、拉丁文和梵文等古典語言一般都認為是這種語言的代表。在這兩種極端之間的則是黏著語,這類語言的單詞雖有其內在結構,不過個別的部分仍可清晰地分辨,因此這類語言簡直就是機械式的黏著而成。在十九世紀,這種類型分類被公認為語言演化的系統。孤立語最原始、黏著語則較為進步,而屈折語最為進化。這種分類方式很明顯地存有民族優越感,因為最進化的屈折語,僅存在於印歐語系以及閃族語系中。同時此分析方式有一明顯的矛盾:被認為是最原始的孤立語,其最常用的例子是漢語,而漢語決不是一個原始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再者,由於有關印第安語的語法結構之可信知識開始積累,可明顯看出許多印第安語都有極為復雜的語法結構,於是有些人主張這類語言過度復雜,缺少真正的屈折變化結構,而把這種問題解釋過去。這類印第安語稱為多式綜合語。
這種解釋,骨子裡是將語言分出等級,按照語詞結構的復雜性分出分析語、綜合語及多式綜合語,復雜度依次遞增,這種等級和孤立、黏著、曲折的類型分類等級相似。在《語言論》(1921)一書中,美國人類學家塞皮爾(Edward Sapir)將當時這個棄用的分類法,重新賦予一個嶄新而客觀的基礎,去掉其進化的含義。這種新的分類方法必然更加復雜,因為由傳統分類中產生且被混淆的觀念,必須加以澄清並分隔出來。為此,塞皮爾按照單詞的整體復雜性,將綜合度分出清楚的等級。他區分了兩種不同性質的曲折變化。第一種與構詞系統的不規則變化有關,由於這種不規則性,詞干與曲折變化很難分清界限。他將這類詞稱為"融合",不同於黏著語。第二種,與融合有所區別,而與曲折變化本身有關,也就一詞綴來表示語法關系。相對於曲折變化是孤立法,在孤立法中,詞序而非曲折變化具有表示語法關系的功能。
雖然現今大多數人同意歷史與進化的理論並不能合理地由類型分類推演出來,類型分類在其它方面仍由其價值與用途。
系屬分類在系屬分類中,語言被分為幾個語群,在每個語群中的語言,根據直接或間接的證據顯示它們是同一種語言分化而來。這種分類方法與事實的歷史事件必有直接而明顯的關聯,而歸類在一起的語言是由一個祖語演變而來的。這個祖語--經常被加上"原始的"這個前綴--是由某種更古老的語言發展而成的方言。舉例來說,日耳曼語系的各種語言--英語、荷蘭語、德語、瑞典語、挪威語、丹麥語、哥德語--顯示出彼此的相似性,因此推斷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祖語--原始日耳曼語。然而原始日耳曼語本身亦顯示出與某些虛擬的語言,或從文獻中得到證實的更早期的語言間有相似之處。由此相似性我們可以歸納出,原始日耳曼語、原始斯拉夫語、原始義大利語、原始塞爾特語(Proto-Celtoc)以及其它一些語言都是發源於更早期的方言,即原始印歐語。
整個系屬分類的圖表類似一個系譜表,而事實上較大的語族中所衍生出的語系通常稱為語支。當然,語言之間不論有否系屬關系,彼此的接觸必然產生影響,因而產生了詞彙的移借,並使語法結構及語音系統受到改變。不過原則上,我們仍可分辨出那些是類似的外來語,那些是同源。舉例來說,英語和法語之間的某些相似處,是因為同時衍生自原始印歐語言;例如英語two和法語deux兩詞間的相似。而其它相似性則是因為後來語言借用的緣故,如英語中的chance,是借用法語中的chance。
象英語和法語中,2這個數目的相關形成稱為同源詞。同源詞是由一個祖語中假設、或有直接證據的形式,經過語音或語意的改變演化而來的。根據很多證據,在英語和法語的祖語印歐語中,上面的例子模擬為*dwo。(這種模擬的形式通常在前面加一個星號)。
語詞的相似性對系屬分類有密切關系,相似性是指語詞之間具有音義上的同源關系,同源關系可能指詞根或語法成分的相似性。成對的詞,如英語中的sun和德語的Sonne(太陽)、英語的hand和德語的Hand(手)以及英語的foot和德語的Fuss(腳),是兩個語言有關系的詞彙證據。另一方面,在德語中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的詞是-er和-est,與英語中的形式相同;而英語中的過去式詞尾-ed,也與德語的-et相似,這些都是兩者語法上的有關聯的證據。
系屬分類和類型分類兩者所採用的准則有明顯的區別。系屬分類兼顧音和義,而類型分類則採用其中一種,光以語音為准則,稱為語音類型分類,光以語意為准則,稱為語法和詞義類型分類。因此類型分類在我們先前所學的例子中,將語言分為有聲調的語言和無聲調的語言時,就沒有顧及語法及詞義。同樣的,以名詞性別分類為基礎的語法類型,把分陽性與陰性的阿拉伯語和同樣有陽、陰性之分的法語歸為一類,而不管表性別的詞綴的發音。
系屬分類和類型分類的用途由於系屬分類有直接的歷史意義,作為歷史資料來源的用途至為明顯。例如羅曼語是一個有系統的語系,其語言的統一與羅馬帝國的歷史發展一致。再者,在良好的情況下相關語言之間的比較,可以相當詳細的模擬出其祖語的許多特性。這種籍由比較語言學的方式來模擬語言的歷史是語言學中高度發展的一個研究項目。關於印歐語系的研究是利用比較語言學的最典型例子,不過比較語言學的運用決不只局限於印歐語系,或僅止於歷史中留有文字根據的語言。其它語系模擬的例子還包括非洲的原始班圖語(Proto-Bantu)、大洋洲的原始南島語(Proto-Austronesian),以及北美洲的原始中部阿爾岡昆語(Proto-Central-Algonkian)。
由於語音變化通常有規則可尋,語言的工作得以順利的開展。在一定的語音條件下,一個語音在不同的單詞中,其變化往往是一致的。因此英語和德語真正的同源詞中,英語的t和德語的ts(改成書寫字母為z)有規則對應關系。如英語中的two和德語中的zwei,英語中tell和德語中的zahlen,以及英語中的ten和德語中的zehn。之所以會有這類對應關系,是因為德語中的音是從原先在字首的t音轉化而成,而英語中詞首t卻保留了原來的發音方式。當然有一些例外,但通常將之歸因於其它的改變因素。
類型分類導引出語言學歷史的重建,而語言史的推測又為一些非語言學的理論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線索。舉例來說,現今一些相關語言的分布情形,為過去人類的遷移提供了許多可能的假設,如在非洲大陸外側的馬達加斯加島說南島語,南島語的近親在婆羅洲,這點可作為印度尼西亞地區的人曾遷居至馬達加斯加島的確證;同時,也可從原始語言詞彙的模擬,推定原始社會中的自然環境、家族組織、基本的經濟及宗教觀念。由於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可將傳承的固有詞彙與移借的詞彙區分開來,因而可導出民族與民族彼此文化擴散的珍貴史料。
類型分類雖不能提供特別的歷史推論,卻能使我們歸納出人類語言行為中的心理本質。舉例來說,某些邏輯上可能存在的語言類型,在世界的語言中十分少見或並不存在,可使我們歸納出人類語言行為的通則。以敘述句中的主語(S)、動詞(V)、和賓語(O)的正常排列為基礎的類型,在理論上有六種可能的排列方式:VSO、SVO、SOV、VOS、OVS、OSV。這些排列種,前三種是常見的,而後三者則罕見或根本不存在。在現存語言類型中,主語一定出現於賓語之前。在前述這些例子里,類型分類為人類語言推結出了一般性結論,這個結論在任何一種人類行為的一般理論中,均加以考量。
Ⅲ 哪位大蝦能幫我區分一下白種人的分類:斯拉夫人種,拉丁人種,日耳曼人種,閃米特人種和雅利安人種的區別
斯拉夫人種包括俄羅斯人,南斯拉夫人,波蘭人等東歐人。拉丁人中包括義大利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耳曼人種包括德國人,荷蘭人,丹麥人,挪威人,央格魯撒克遜不列顛人等北歐人。 雅利安人種是所有白種人的一種統稱(因雅利安一詞Aryan,其意義就是伊朗高原Iran,意思是來自伊朗高原的人。它是來到印度次大陸的白種人,為了區別自己與當地土著的區別而創造的詞。)閃米特人不是嚴格意義的白種人(證明為,其語言非印歐語系,而是閃米特語。)包括阿拉伯人、猶太人。
Ⅳ 伊朗人是否也屬於日耳曼人的一支呢
伊朗人和德國人都屬於雅利安人,也叫印歐人。
一般認為,印歐人起源於高加索山。向西遷徙定居歐洲,期間的變化是:一直向南進入萊茵河形成了凱爾特人,一直向北進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日耳曼人。後來日耳曼人向南進去西歐,佔領了大片凱爾特人的地盤。現在以日耳曼為主的國家、地區有德國、荷蘭、瑞典、挪威、比利時、奧地利、英格蘭等等。其中德國人認為自己是最為純種的日耳曼人。
向南:印歐人來到了伊朗高原,形成了波斯民族。
Ⅳ 日耳曼人和亞里安人有什麼區別
雅利安人是現在大部分歐洲人和印度伊朗等西亞地區人的祖先(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不算)。現在,雅利安人後裔講印歐語系。日爾曼人也是雅利安人的後裔,跟希臘人,拉丁人,印度人,斯拉夫人,波斯人是一樣的。都講印歐語系語言。 雅利安人(梵文:�0�9ry�0�9,「高尚」)屬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他們身材高 大,皮膚白皙,長頭多須,高鼻子,藍眼睛,淺色頭發是原居於今天俄羅斯南部烏拉爾山脈附近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歐語系的語言,被譽為印歐語系民族的共同祖先。 西元前3000年代,雅利安人還是一個部落聯盟,其生產力發展已進入銅器和青銅器時代,他們本來就是一個游牧部落,所以畜牧業在他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們畜養公牛和乳牛,牛糞則被做成圓餅,充當燃料,馴養的動物有山羊、水牛、綿羊、馬、豬等,他們選用馬和馬車作為交通工具,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其社會組織形態尚處於父系氏族部落和軍事民主制時期。 為了尋找新的水源和牧場,雅利安人的部落開始不斷向外遷徙,向西進入歐洲大部分地區,向東深入歐亞的腹地、向南則伸入西亞和南亞,在人類歷史上形成了規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遷徙浪潮。 西元前3000年代末至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從俄羅斯南部的庫班地區越過高加索山脈進入小亞細亞的安那托利亞高原。這些人和當地原居民雜居、融合,被稱為盧維人、帕來人、西台人、呂底亞人。 同一時期,居於黑海沿岸的另一支,進入巴爾干半島的東北部,接著陸續分批進入希臘,被稱為希臘人。 西元前2000年代初,居於東歐草原西部的一批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挺進,他們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被稱為拉丁人。拉丁人是這些遷移民族中最著名的一支。與此同時,另一些雅利安人繼續向西和北兩個方向遷移,形成了西歐的塞爾特人和北歐的日耳曼人。 也是從西元前2000年代初開始,又一支雅利安部落從裏海西岸分批南下進入伊朗高原,稱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後在兩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別建立了米坦尼王國和加喜特王國,居民被稱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後來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則定居在這一地區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別建立了米底王國和波斯帝國,被稱為米底人和波斯人。 而最先進入伊朗高原的一部分雅利安人則繼續向東南方向移動,在西元前1200左右越過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約於西元前1200年來到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他們遇到了當地土著達羅毗荼人的頑強抵抗,這使得雅利安人不得不放慢征服的腳步,經過6個世紀的漫長戰爭,雅利安人最終把大量土著達羅毗荼人趕走,有的則變成了雅利安人的奴隸。 另有一說,中國古代西北部少數民族塞種,是繼續東遷的雅利安人後代。 在20世紀,納粹分子改變「雅利安」原來的意義,用這個字眼指「高尚的純種」,認為德國人是雅利安人的典範。實際上,同樣屬於雅利安民族的羅姆人(又名吉卜賽人,歐洲人普遍誤認為他們來自埃及)卻遭到納粹的迫害,理由是他們是劣等混血種,生活習慣和日耳曼民族完全不兼容,丟盡雅利安人的臉、玷污德國人的純潔,這就說明了納粹的人類學概念有嚴重的矛盾。
求採納
Ⅵ 歐洲的三大民族是
民族 歐洲的三大族系民族 歐洲的三大族系
一)日耳曼:
在部分國人的印象里,一說起日耳曼民族,好象單單指德國人,實際上,這可是一個天大的誤會了!
A古羅馬帝國晚期,日耳曼人已形成幾大分支,如東哥特、西哥特、法蘭克、勃艮第、汪達爾、盎格魯、薩克森、諾曼人等(當然還有些小支派)。
B東哥特人中的主體——倫巴底人,後與羅馬人融合成為現代的北部義大利人;西哥特人則構成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重要淵源;法蘭西民族、比利時的瓦隆人(講法語)是一部分法蘭克人與凱爾特人(也即高盧人)融合的結果;另一部分法蘭克人與大部薩克森人是今德國人、奧地利人、大部瑞士人、荷蘭人、比利時的弗拉芒人(講荷蘭語)的祖先;盎格魯人、一部薩克森人(也即撒克遜人),還有朱特人到了英格蘭;諾曼人的一部自然是今丹麥、挪威、瑞典和冰島各民族的先人啦,另一些諾曼人則匯入了英格蘭人、法蘭西人(北部)、愛爾蘭人、東斯拉夫人。
C至於汪達爾人,聽說過汪達爾主義吧?日耳曼人中的破壞之王!在當年的所謂蠻族入侵羅馬帝國的浪潮下,他們經西班牙攻入北非迦太基並建國,後又於公元五世紀二十年代一度北向渡海攻佔了萬城之城——羅馬,將其幾乎燒個精光,比中國秦末項羽一把火燒掉阿旁宮可出名多了,汪達爾主義由此得名;大約一個世紀後,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派兵再入北非,滅亡了汪達爾王國,汪達爾人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一般認為是同化於當地土著及後來的阿拉伯人了(汪達爾人他們總共才四五十萬人)。所以,你能一口咬定前世界足球先生——阿爾及利亞裔的齊達內身上就沒一點汪達爾人的血統嗎?
總之,汪達爾人算得上是光榮的日耳曼人中歷史表現最差的一支了,一點建設性都沒有。
以上關於日耳曼人和現今歐洲一些民族之間的關系,當然是在很概括的層面上談的,實際的演變過程顯然要比這復雜一些,因此血統上會更混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相比較而言,丹麥人、挪威人、瑞典人、冰島人、荷蘭人、英格蘭人、德意志人,絕對是日耳曼人最純粹的後裔。例如,古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英格蘭直到公元1066年,外敵多次入侵,但全部是日耳曼人:先是盎格魯一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然後分別是維金人、丹麥人、諾曼人(後三者其實統稱為諾曼人,屬於日耳曼人的北支)。原住民凱爾特人與古不列顛人被驅逐到北部和西邊,分別形成今天的蘇格蘭人和威爾士人(凱瑟琳·澤塔·瓊斯就是威爾士人)。
日耳曼人的優秀是無庸置言了。其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意識、契約觀念以及勇武冒險精神等等這些卓越的種族稟性再加上偉大的基督教信仰和古希臘、古羅馬的寶貴遺產,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日後西方文明必將大行於世界。
二)斯拉夫:
斯拉夫人分為以下三大支:
A西斯拉夫人-——有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
拉丁天主教文明圈的重要成員,均為中歐國家(無論從歷史、宗教、文化還是地理上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匈牙利都一直屬於西方文明圈而非東歐范疇,把他們劃入東歐,完全是冷戰的產物,這原本就是一個誤會)。波蘭人、捷克人深受日耳曼德意志人的影響,特別是捷克人,長期受奧地利人統治;斯洛伐克人則被嚴重地馬扎爾化即匈牙利化了。捷克人理性、溫和,由於日耳曼化,更多個人主義傳統,胡斯運動是一個標志,她也是斯拉夫人里第一個資本主義化的民族。波蘭人具有宗教熱忱,也頗富科學天賦。
B南斯拉夫人——有保加利亞人(突厥系的保加爾人與斯拉夫人融合而成)、塞爾維亞人、黑山人、馬其頓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波黑人。南部斯拉夫人居住的區域通常被稱做「巴爾干」(這個詞來自土耳其語),從15-19世紀土耳其人控制著巴爾乾的大部分地區(除了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則是幸運的,過去一直由奧地利統治,有點日耳曼化,拉丁天主教文明圈成員,與西斯拉夫人一樣同屬狹義上的西方文明圈(即不包括東正教國家在內)。大體上只有波黑人信伊斯蘭教,這是土耳其人幾百年**的結晶。南部斯拉夫人中,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的整體發展水平最高,與西斯拉夫人相當,他們假如不是因為幾十年的斯大林體制的統治,本來決不會比現歐盟15國差。事實上,一旦拋開片面的GDP產值,該五國就綜合素質而言,是要領先於歐盟里的兩個窮國——希臘和葡萄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