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為什麼有地緣優勢

伊朗為什麼有地緣優勢

發布時間:2022-06-02 19:19:59

Ⅰ 波斯灣旁邊的伊朗有著怎樣的工業體系敢和美國叫板

時至今日,中東的伊朗依舊是少數幾個敢和美國叫板的國家之一,而且屬於那種根本不懼怕美國的國家。自從伊斯蘭革命之後,伊朗就一直處在被美國的制裁封鎖之下,無論是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響。雞蛋從內打破明顯要更好一些,伊朗這些年的努力發展使得自身的工業水平已經達到了中東先進領先行列的水平。


美國對伊朗進行嚴厲制裁封鎖,但作為全球主要的石油產區,伊朗不愁沒有朋友,尤其是來自歐洲的朋友。在過去多年間,眾多歐洲國家一直以各種途徑和伊朗合作著,屢禁不止。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伊朗今天的國防工業產品已經出口到了全球五十多個國家,人家也是有能力的,而且其中還包括一些北約成員國。

再就是伊朗本身的信念與精神,在被美國封鎖的情況下只有自己努力發展,才可能有出路。結合這所有的因素,就大概能夠得出伊朗工業至今不錯的原因了。所以,擁有幾千枚導彈,並不能一定會取得戰爭的勝利,打鐵還需自身硬,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才是對抗美國的鎮國利器。

Ⅱ 伊朗有何厲害之處

伊朗厲害在幾個地方:

一是政局穩定。伊朗是政教合一型國家,宗教在國內主流,而教徒又是最虔誠的一批人,再加上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能夠確保面臨外部威脅時不會分裂。人心齊,則無往不利。
不對稱戰爭是伊朗唯一的途徑

Ⅲ 伊朗叫板美國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呢

第一軍情作者:天中狼哥

美國與伊朗之間的斗爭已經持續了將近40年。為了擺平這個「眼中釘」,美國無所不用其極:經濟制裁、石油禁運、軍事威脅??除了發支戰爭之外,各種手段幾乎全部用盡,然而伊朗卻始終屹立不倒。近期伊朗國內發生示威活動,美國本以為機會來了,特朗普不僅接連發推特推波助瀾,還直接宣布對伊朗實施新的制裁——出乎美國意料的是,伊朗的這次內亂來得雖然兇猛、退潮卻也迅速。一場被美國寄予高度希望的危機轉瞬間就消失於無形,充分顯示出:伊朗早已有充分的定力面對美國的發難。

那麼,伊朗叫板美國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呢?

地緣政治學中有句名言,「一國權力的本身深深根植於其安身立命的國土」。地理位置、國土面積的大小無疑是決定一個國家對外政策優先目標的出發點。伊朗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國土面積約163.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7千萬,是地道的中東大國。布熱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一書中對伊朗使用了「活躍的地緣戰略棋手」一詞形容,稱伊朗是「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國境之外運用力量或影響去改變現有地緣政治狀況以致影響美國的利益的國家」。

伊朗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四,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二,自豐富的能源為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更為關鍵的是,伊朗所扼守的霍爾木茲海峽有著中東地區「油庫總閥門」之稱,是唯一一條進入海灣的水道,每年有近1/3的石油通過這條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由於霍爾木茲海峽東西長約150千米,平均寬約50千米,很容易被封鎖或切斷。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必然導致國際石油價格飈升,全球經濟遭受嚴重打擊。

事實上,面對美國的軍事威脅,伊朗就曾不時放出口風,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還多次在這一水域開展軍事演習,展現控制能力。美國雖然一再聲稱有能力打破伊朗對這一水域的封鎖,多次派軍事力量進出這一水域,彰顯其打破伊朗封鎖的能力。但這種平時的角力並不能代替戰時的不確定性後果,伊朗手中的這張牌始終讓美國投鼠忌器,不敢貿然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

其次,較強的軍事反制能力,也使伊朗具備抗擊外來安全威脅的硬氣。伊朗總兵力約有60餘萬人,包括35萬現役部隊和25萬動員部隊,此外還有數百萬可投入作戰的民兵部隊,加上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戰爭潛力巨大。伊朗軍隊近年來埋頭發展,海陸空裝備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國防生產能力也得到了加強。

伊朗目前已擁有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導彈庫,現役彈道導彈總數超過1500多枚,並具備中遠程打擊能力,成為名副其實威懾美以的「殺手鐧」。在「偉大先知」系列軍事演習中,伊朗革命衛隊試射了多款導彈,均「准確擊中預定目標」。伊朗軍方官員公開聲稱,如果伊朗遭到攻擊,可以「在數分鍾內摧毀美軍在中東的軍事基地」。

伊朗導彈庫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大名鼎鼎的「流星」系列,如果說「流星-1」、「流星-2」基本還是俄式「飛毛腿」導彈的仿製與改進版的話,「流星-3」則標志著伊朗導彈能力的重大突破。1998年7月發射成功後,當年9月就出現在德黑蘭閱兵式上,導彈上寫著「以色列應從地圖上消失」「美國將愛莫能助」的字樣,表明這種導彈的針對性。

國外普遍預計「流星-3」的射程在1500-2000公里左右。這一射程足以打擊美軍的中東基地、以色列及歐洲中部。而伊朗近年加緊研製的「流星-4」、「流星-5」則採用了固體燃料發動機,射程更遠,具有了洲際導彈的屬性。更值得一提的是,伊朗研製的「勝利-3」導彈不僅具有超過現有「流星-3」的射程,而且能夠躲避雷達跟蹤,具有很高的機動性,可避開攔截導彈,同時具備精確打擊多個目標的能力。

除了注重於打擊中遠程大型軍事目標的「勝利-3」和「流星-3」外,而讓美軍更為擔心的則是伊朗的「科薩爾」隱形岸艦導彈,該導彈射程據說達500公里,專門對付艦隊、航母和戰略轟炸機,它採用圖像導航和雷達導航兩種模式,可以躲過雷達監測,能在失去鎖定目標或飛過目標艦只的情況下,實施重新攻擊,具有很高的命中率,是伊朗在波斯灣、阿曼灣對付美軍艦隊的殺手鐧。

盡管西方國家對伊朗導彈的實際射程與精度存在各種質疑,但伊朗龐大的導彈庫卻的確是讓美西方和以色列頭痛的問題。眾所周知,伊朗的軍事力量整體遠遜於美國,但藉助它地理位置和本土優勢,仍然讓美軍不能掉以輕心。這也成為美國多年對伊朗難以下定決心動手的原因。

再次,伊朗單一民族和單一教派的國家性質使其具有同仇敵愾面對外來壓力的凝聚力。在美國的「大中東民主計劃」中,伊朗一直是美國改造的重要目標。中東北非劇變發生後,美國似乎看到了促使伊朗政權發生改變的希望,試圖把中東北非地區上演的「群眾示威—政府壓制—示威活動升級—政府垮台」模式復制到伊朗。對此,美國還花費巨額資金用於支持伊朗內部所謂的民主派力量、加強波斯語廣播和增加學生交流,扶植反對派勢力,以在伊朗尋求一種「阿拉伯之春」類似的和平演變,侵蝕強硬派勢力的統治根基。但美國的這些計劃效果並不明顯,根本原因在於伊朗基本上是一個單一民族和單一教派的國家,宗教勢力對國民影響巨大,能夠喚起和凝聚民眾對國家的忠誠及對外來勢力的排斥。另外,伊朗波斯民族在中東這一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十復雜尖銳的地區長期生存斗爭中深刻明白一個道理:只有本民族內部的團結與強大,才不至於淪其他民族統治欺壓的對象。這種民族意識、宗教意識和憂患意識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國家凝聚力,既增加了伊朗面對外部世界的抗壓性,也使外部勢力難以找到可乘之機。

以上多種因素的疊加,既賦予了伊朗叫板美國的底氣,也成為美國對伊朗長期無從下手的原因。因此,奧巴馬時期通過多方談判已經部分地和平解決了伊核問題。現在的麻煩是,特朗普對奧巴馬的對伊政策有著太多的不滿,已經多次公開表達了拋棄這個協議的意圖。特朗普的新中東政策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對以色列的強力支持,二是對伊朗的強硬立場。基於這兩點,特朗普顯然不會放棄利用這次伊朗國內問題出招的機會,而美國的動作無疑會鼓勵中東地區那些與伊朗敵對的國家,如以色列、沙特等國對伊朗更加示強。如此,中東地區新一輪混斗爭和亂局面,很有可能會在2018年上演。

聲明:已發現多家媒體未經授權轉發第一軍情文章。為尊重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系管理員開白名單。敬請配合!

Ⅳ 為何說伊朗崛起之路不可阻擋呢

國家的發展,是會受到自身政策和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弱小的國家憑借自己的努力和自身條件的改善是會變強的。而更多的國家是在崛起衰弱的循環中不斷前進的。Are有很多國家的崛起是沒有辦法阻擋的。伊朗在中東的崛起之路主要有三個原因。

而伊朗最大的優勢並不是在地大物博,而是它地理位置,伊朗處於世界能源供應基地的關口之中。霍爾木茲海峽就在其中,西方大國並不害怕伊朗的軍事能力,而是因為伊朗掌握著霍爾木茲海峽的能力。霍木茲海峽對世界經濟秩序的影響是西方各國難以承受的。伊朗掌握的這一點就是卡住了世界的脖子。所以說現在的伊朗崛起之勢不可阻擋。

Ⅳ 伊朗軍事實力到底如何呢

由於沙特煉油廠遇襲事件,國際社會的目光再一次聚焦襲擊製造者背後最大的「老闆」--伊朗,盡管伊朗再三否認,但美國和盟友顯然不肯放棄利用這一機會,美伊之間的爭執日益激烈,已呈劍拔弩張之勢。實際上,除了豐富的石油資源、扼守波斯灣的地理優勢、特殊的地緣政治關系,伊朗自身的軍事能力也不容小覷,使其能夠與世界頭號霸主叫板對抗。

綜上所述,伊朗的軍事能力在中東地區還是相當強悍的,雖然和世界大國還不能相提並論,但就其總體規模和水平來說,絕對是不可小覷的地區大國。正是伊朗擁有這樣可觀的實力,才有了敢於反抗霸權40年的底氣和資本。

Ⅵ 「稱霸中東、建立什葉派走廊」,伊朗憑什麼有這么大的「野心」

因為伊朗以前就是一個霸主。

到目前為止,伊朗一直支持葉門的胡塞武裝部隊,索馬里青年黨,黎巴嫩的真主黨,哈馬斯等。最終目標是在這些國家建立什葉派國家宗教統一組織,一旦這些武裝團體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很容易控制伊斯蘭教,控制能源成為世界大國。伊朗的最終雄心是實現民族復興,成為世界強國。這也是其持續進行核試驗和核武器的基礎,因為伊朗認為存在核武器,這是力量的標志。因此,伊朗控制伊斯蘭教的目的是控制世界能源,波斯灣最初是由伊朗控制的。一旦有了伊斯蘭,世界的能量就掌握在伊朗手中。

Ⅶ 美國對伊朗多次施壓,為何伊朗沒有妥協

最近的時事新聞,伊朗和美國的關系越來越緊張,並多次向伊朗施壓,而美國為什麼對伊朗這樣痛下殺手?伊朗卻又一點不屈服呢?最大的猜測是伊朗自身的硬氣本質和獨有的地理優勢。

最近的政治問題上,美國對伊朗很是生氣,伊朗的絕不妥協的態度和與之正在努力做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事情。美國毫無辦法。

未來伊朗靠著這種不服輸的堅韌意志正在努力尋找方式解決現在的困境。面對目前局勢,伊朗反抗的決心依舊未發生改變,雖然初衷是想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現在所處的困境,但伊朗顯然並不會妥協,這是骨子裡的倔強,不會向美國臣服的決心一直都沒有改變過。



Ⅷ 請問:俄羅斯與土耳其、伊朗的歷史糾葛和現實政治狀況

土耳其、伊朗與俄羅斯有著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獨立後,土耳其、伊朗也非常重視與這些獨聯體國家發展關系,力圖成為對該地區各個國家有影響力的政治經濟夥伴。

一、歷史聯系與合作的基礎

地處西亞的土耳其、伊朗在地理上與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毗鄰,歷史聯系非常緊密。中亞五國和亞塞拜然的居民大都信奉伊斯蘭教,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歷史傳統與鄰近的土耳其、伊朗非常接近。喬治亞、亞美尼亞與土耳其、伊朗也有很多接觸和歷史恩怨。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亞塞拜然等民族同屬突厥民族,語言屬突厥語系,與土耳其近似。塔吉克民族語言則屬波斯語系,與伊朗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歷史上土耳其和伊朗為爭奪外高加索地區曾經多次進行過戰爭。中亞、外高加索地區與土耳其、伊朗在歷史上經常被同樣的強國所征服,頻繁接觸,文化上相互影響,直至近代才由於歐洲列強的瓜分被分割開來。
公元10世紀,中亞古老的民族是東伊朗的各個部落,他們實際上是今天塔吉克人的祖先。公元前6至前4世紀塔吉克和土庫曼曾由伊朗阿契米尼德王朝所統治。數百年後,中亞的操突厥語民族人數逐漸增加,並與中亞原來的居民不斷接近、融合。11世紀下半葉統治河中地區的卡拉汗尼王朝同塞爾柱突厥人發生過戰爭。16世紀以後烏茲別克人在中亞地區上升為佔有一定優勢的民族,進入波斯北部,與波斯人等周邊民族間既有戰爭,又有交流。18世紀30年代,波斯曾短暫征服中亞地區。
外高加索的亞美尼亞和喬治亞民族由一些古老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曾受到過希臘馬其頓人、羅馬人的侵擾和影響,與土耳其、伊朗等地的早期國家聯系緊密。亞塞拜然民族形成較晚,大約是在11-13世紀,長期接近南方的伊斯蘭世界。到16世紀,外高加索地區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與波斯(伊朗)爭奪的對象。兩個國家戰事頻繁,最後形成了土耳其佔領西喬治亞的一部分和亞美尼亞、波斯佔領亞塞拜然的格局。1722年彼得大帝的「波斯進軍」使沙皇俄國也成為一個「競爭者」。由於同時遭到土耳其的進攻,波斯被迫與俄國訂立了城下之盟。隨後,三方圍繞外高加索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一個世紀,1828年和1829年,俄羅斯與波斯、土耳其分別簽訂條約,奪得了外高加索。[1] 南亞塞拜然仍屬伊朗,西亞美尼亞則有一部分為土耳其所有。被土耳其政府視為「異教徒」的亞美尼亞人在近代史上曾幾度受到大規模迫害。[2]
沙俄吞並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後,中亞和外高加索土著居民依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持了過去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就人種、風俗來說,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民族更接近波斯人和土耳其人。本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蘇聯逐步打開國門和各共和國自主權的增加,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同鄰近土耳其、伊朗很快實現了高層接觸和經貿往來。而當時蘇聯領導人對土耳其現代化模式的「興趣」也推動一些共和國的領導人把土耳其視為足以信賴的「樣板」。1991年,土耳其總統厄扎爾和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曾進行過互訪,簽署了多項雙邊合作協議,明確哈土兩國將在各個領域建立長期互利合作關系。獨立後,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重新尋找自己的文化淵源,開始了一種「本土化」的回歸。在「非俄羅斯化」的過程中,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很容易、也很自然會與土耳其、伊朗等國接近。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上的相近,語言、風俗習慣上的相似,加上經濟上的互相需要,使雙方的合作關系發展較快。
90年代初,對土耳其模式的「充分肯定」使土耳其成為中亞國家和亞塞拜然最受歡迎的「朋友」,甚至一些中亞國家和亞塞拜然聘請土耳其專家作總統的顧問。1991~1993年,一些中亞國家決定改用拉丁字母,與土耳其在文化、教育、幹部培養等方面的聯系空前地增加了。對於年輕的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來說,獨立初期難以找到一種把國家凝聚起來的力量,難以找到可供依賴的發達的、有著歷史延續性的國家傳統。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添充進來的有各種各樣的思潮,其中佔有優勢的自然是當地居民最容易接受的伊斯蘭思想和突厥主義思想。伊朗和土耳其則被視為這二者的代表。
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因考慮本身的內外部因素,與伊朗關系一般,如擔心影響與美國的關系,政治取向上也很不一致。盡管在交通方面伊朗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伊朗對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它既不能提供中亞國家所需的資金,也不能提供新工藝。伊朗不可能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市場上有引人注目的一席之地,只能希望在該地區同外部世界,准確地說,是同歐洲和東南亞國家的交通運輸方面起到特殊的「橋梁」作用。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同樣也想起到這樣一個聯繫世界上兩個經濟增長中心的作用,成為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樞紐。伊朗由於處於中亞與波斯灣、地中海之間,其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對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來說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鄰國多數中亞國家領導人對土耳其、伊朗抱有好感並寄予了較大的期望,想藉助於這個有著血緣、語言、宗教聯系在一起的「穆斯林兄弟」,使自己早日成為國際大家庭中的一員,同時在經濟上、特別是交通運輸方面解決本國面臨的現實困難。外高加索國家在發展對外聯系時,伊朗、土耳其作為南邊的兩個鄰居也不容忽視。而土耳其、伊朗等國也希望與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建立密切的關系,打算藉助於這些獨聯體國家的經濟、科技潛力為自己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擴大國際活動空間,為在國際事務和國家爭端中處於有利位置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礎。土耳其、伊朗1992年把中亞五國和亞塞拜然拉進「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把同土耳其、伊朗發展合作關系作為外交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土耳其和伊朗對中亞國家的政策

由於地理上和文化上佔有一定的優勢,土耳其、伊朗絲毫不隱瞞向中亞和外高加索輸出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戰略意圖,藉此來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甚至土耳其和伊朗國內有的政治勢力夢想恢復再現「突厥帝國」和「泛伊斯蘭國家」的輝煌,試圖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找到市場。
(一)土耳其對中亞五國的政策
土耳其是同中亞五國關系非常密切的「南方」穆斯林國家。土耳其在發展經濟和推行社會政策方面有成功之處,其世俗模式對中亞國家有吸引力。[3] 其經驗也受到中亞各國的重視。中亞國家希望土耳其成為聯系西方大國的「橋梁」,土耳其也很注意在中亞施加影響,關心中亞的能源開發和政策取向。土耳其是第一個承認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獨立的國家,非常重視發展與這些國家的全面合作關系。[4]
土耳其對中亞的政策包括:
積極與中亞國家的高層接觸,通過簽署文件和經常性的磋商確立友好合作關系。如1992-1997年,土耳其總統3次訪問哈薩克,與哈薩克簽訂了包括《友好合作條約》在內的共56項文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人文等各個領域。其中1995年6月,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訪問哈薩剋期間,簽訂兩國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合作宣言和48項合作協議、備忘錄和會談紀要。土耳其與其他中亞國家也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等許多項協議,還多次邀請中亞國家的領導人到本國訪問。1992年10月,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等國的總統應邀出席土耳其舉行國慶活動。每年都有中亞國家的領導人訪問土耳其。蘇萊曼·德米雷爾當選為土耳其總統後,非常重視保持和發展同中亞國家的關系,僅在1996-1997年他就對中亞地區進行了5次訪問。
擴大經濟貿易合作,鼓勵本國企業對中亞進行投資。土耳其與中亞國家簽署了經濟貿易合作協定、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議、避免雙重課稅協議、銀行間相互理解備忘錄等合作文件。至1995年6月,土耳其向哈薩克投資的大型項目即達34個,1998年在哈的2200家外國公司中來自土耳其的有319家;1992-1996年土耳其向土庫曼的投資達到15億美元,合資項目超過60個。1997年土耳其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協調委員會來監督、協調對中亞的投資和政策。土耳其在中亞的主要投資方向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築工程承包,土耳其公司往往能夠在眾多對手中一舉中標,優勢在於與這些中亞國家政府有著良好的關系,加之其價格和施工質量都具有競爭力;二是輕工業和食品工業中的加工生產領域;還有是旅館業和旅遊等;三是藉助於投資土耳其的國際資本進入中亞地區,土耳其公司作為世界上的大跨國公司在中亞的中介與合作夥伴,如同西門子公司聯合取得在哈薩克建設電站權,與可口可樂公司聯合在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建立工廠。
希望在解決中亞原料和資源的開發和運輸方面發揮作用。1992年7月,土耳其電力和自然資源部與哈薩克動力和燃料資源部簽署了在勘探開採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礦藏以及建設動力項目等方面進行合作的備忘錄。
1994年6月,土哈兩國簽署石油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土耳其在36年中可得到21.6億桶石油和2089億立方米天然氣,總價值達490億美元。1995年土耳其和哈薩克成立了工作小組對運輸哈石油及土石油公司參與哈石油工業等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方案。哈方認為經過土耳其的這條運油線路所經地區政局較穩定,因此是很有前途的運油線路。土耳其對土庫曼與伊朗合作的「跨世紀管道工程」持積極態度,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在1994年10月親自前往土庫曼,參加該工程的動工典禮。1995年1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問土耳其以後,十分贊賞土耳其對中亞在改善交通運輸狀況的支持。土耳其計劃鋪設一條經裏海海底的輸油管道,以把石油從哈薩克的油田輸送到土耳其在地中海的港口。1998年10月底,中亞國家的領導人聯袂參加土耳其建國75周年慶祝活動。在安卡拉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與土耳其、亞塞拜然、喬治亞領導人就鋪設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問題簽署一項聯合聲明。
在國際事務中加強合作,力圖在中亞的穩定與發展方面發揮作用。土耳其對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提出的亞信會議和烏茲別克領導人提出中亞安全與合作論壇達倡議都表示支持。與中亞國家簽署反對恐怖活動、非法擴散武器和麻醉品的協議,幫助中亞國家培訓軍人。土耳其首倡「突厥語國家首腦會晤」機制,與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亞塞拜然等國的領導人定期舉行最高級磋商。
重視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土耳其向中亞國家在科技、文化領域投入很多,如通過衛星無償為中亞國家播放土耳其的電視節目。土耳其每年接納大批來自中亞國家的留學生,出資在中亞建立國際大學。
(二)伊朗對中亞國家的政策。
由於擁有地緣和文化上的便利,伊朗進入中亞比較早,土庫曼因為與伊朗有長達1700公里的共同邊界,而且政治經濟中心都靠近伊朗,因此,土庫曼領導人認為,伊朗是土庫曼實施新經濟計劃的「最有利的夥伴」,土庫曼「在各個方面同伊朗擴大和加深緊密的合作,這對整個地區都是有益的」[5] 。但由於伊朗的經濟實力有限,尤其是無法滿足中亞國家對資金和技術的需求,因此伊朗與中亞國家在經濟聯系方面進展緩慢,在中亞各國的對外貿易額中只佔有1%左右的比例,甚至遠遠落在鄰國土耳其的後面。伊朗於是改變策略,充分發揮其地緣優勢,把重點放在幫助解決中亞國家的交通困難方面。在1997年哈塔米當選總統後,伊朗對中亞地區的跨國合作表現得更為積極。[6]
伊朗對中亞五國的政策表現為:
通過成為幫助中亞國家走向世界市場的「紐帶」來確立自己的影響。中亞五國同西方國家、亞太國家的貿易額逐年增長,伊朗積極促進亞歐陸路運輸走廊的建設。中亞國家都屬內陸國家,缺乏海洋通道,伊朗可以為中亞國家提供便捷的通道,使中亞國家走向波斯灣。1994年8月24日,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與伊朗領導人簽訂一項「跨世紀工程」協議,商定修築一條經伊朗到土耳其,長約4000公里的輸氣管道,投資額達70億美元。1996年5月,從伊朗的馬什哈德經薩拉赫斯到土庫曼的捷詹的鐵路通車,這使中亞國家有了一條到達出海口的最近的鐵路,也使從中國連雲港到波斯灣的「大陸橋」全線貫通。1996年哈薩克經伊朗運輸的石油產品達到200萬噸。1997年12月,伊朗總統哈塔米和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同時出席了分別在伊朗和土庫曼舉行的長度為140公里的土伊天然氣管道克爾佩澤-庫爾特庫姆的開通儀式。這是第一條中亞國家獨立後修築的天然氣管道,投資近2億美元。伊朗在交通方面的努力受到中亞國家的歡迎。
廣泛開展經濟合作。僅1992年一年中,伊朗在土庫曼的合作項目就達30多個。兩國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旅遊和經貿合作協定等多項合作文件。雙方還在開放邊界、簡化通行手續、建立邊防貨站,開設阿什哈巴德-德黑蘭空中航線,建立共同的汽車聯運公司,建立信貸機構等諸多方面採取措施,以圖進一步密切兩國關系。1992年10月,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訪問伊朗,兩國簽訂《哈伊相互理解和合作宣言》,建立了經濟、交通、文化、科學合作混合委員會,簽署在石油采運、能源開發和銀行合作的備忘錄。1993年10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訪問哈薩克,簽署《哈伊相互關系與合作備忘錄》等9項文件。1992年11月,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訪問伊朗,簽訂關於烏伊兩國關系基礎的聯合宣言、兩國中央銀行間合作協議、在經濟、工業、科技領域合作備忘錄、政府間貿易合作協議、貨物運輸合作備忘錄、郵電通訊協議、政府間航空運輸協議等。1993年10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回訪烏茲別克,與卡里莫夫總統簽署關於建立烏伊兩國經貿、工業、科技領域合作混合委員會議定書、貨運、汽車運輸、道路建設、開辟兩國首都間航空線路、解體、石油、天然氣、農業、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協議。
1997年5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訪問塔吉克,雙方簽署了塔伊合作聲明和6個備忘錄,備忘錄涉及兩國外交、經濟、交通和工業部門之間的合作問題。1998年12月,塔吉克總統拉赫莫諾夫對伊朗進行正式訪問,簽署兩國在國防、能源和運輸等領域合作的共16項協議。
在中亞地區安全、特別是調解沖突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伊朗在調節塔吉克沖突中十分活躍,在伊朗首都德黑蘭1997年5月舉行了塔吉克對立兩派之間的和平談判。伊朗還曾表示要在土庫曼的軍隊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與中亞國家密切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往。伊朗與中亞國家簽訂電視廣播、文化交流等合作協議。伊朗幫助土庫曼在各地修造清真寺並派遣神職人員,大量資助土庫曼的宗教、文化活動。但中亞國家領導人比較謹慎,表示與伊朗的關系不是建立在宗教因素的基礎上。[7]
(三)土耳其、伊朗發展與中亞五國關系中的困難
盡管佔有一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但土耳其、伊朗在中亞遠未達到預期的目標。這與其他外部勢力的競爭和中亞國家的戒心有關。首先,土耳其和伊朗經濟實力有限,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下風。如伊朗和土耳其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中亞五國的外貿夥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但很難有大的突破。1994年中亞地區向俄羅斯的出口供貨超過土耳其30倍,超過伊朗上百倍。進口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比例。土耳其、伊朗同中亞國家的貿易水平低,方式落後,非常不穩定。如1996年土庫曼同土耳其的雙邊貿易額達到近2億美元,成為土庫曼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但1997年兩國的進出口額急劇下降,僅為7000萬美元。伊朗70年代末80年代初伊斯蘭革命以後,完全「脫離」西方,國內私人資本發育緩慢,生產狀況不佳,很少能給中亞國家的市場提供所需要的商品。而且對於中亞國家急需引進的先進工藝和設備,伊朗不具有優勢。
其次,土耳其和伊朗在國際上分別屬於不同的集團,前者追隨美國和西歐大國,後者與俄羅斯有特殊的關系,兩國都無力成為在國際上發揮重要影響的國家,只能在作為聯系國或者中介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土耳其和伊朗能夠給中亞五國的援助都是相當有限的,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存在著矛盾,伊朗受到美國的排斥,也使中亞國家在發展同土耳其、伊朗關系時,要考慮俄羅斯對土耳其以及美國對伊朗的態度。 中亞國家都遠離石油、天然氣、棉花等自己「拳頭」產品的銷售市場,而且到出海口都要跨越相鄰的國家,交通問題亟待解決。土耳其和伊朗可以在這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卻與其他大國的利益難以相容,如土耳其與俄羅斯是宿敵,伊朗同美國對抗了近20年。修管道和鐵路都需要聯合一些國家,投入數十億乃至於上百億美元的資金,伊朗和土耳其的國力都有限,獨木難支,想處於優先的地位都很困難。
再次,中亞國家與土耳其、伊朗在發展「夥伴」關系方面理解不同。土耳其、伊朗在政治合作上熱情很高,而中亞國家在經濟上對土、伊的期望很大,雙方發展關系時不容易「合拍」。在中亞,按居民的情況劃分烏茲別克和塔吉克被認為是應屬「穆斯林國家」的行列,伊斯蘭教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在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伊斯蘭教有自己的特點,它們與伊朗的伊斯蘭教都有較大的差別。即便是在烏茲別克和塔吉克,當局對「泛伊斯蘭」主義也持堅決抵制的態度,如烏茲別克領導人對伊斯蘭極端勢力十分戒備,中亞國家的憲法幾乎無一例外地接受了西方的原則,而不是伊斯蘭的原則。另外,中亞國家對伊斯蘭教介入政治和「泛突厥」思想持反對態度,也限制了伊朗、土耳其同這些國家發展關系。
中亞國家與土耳其、伊朗的關系在經過一個「蜜月」階段後趨於冷靜。1991~1992年,土耳其就開始為這些國家提供貸款,土耳其和伊朗商品的湧入也緩解了中亞市場的貧乏。中亞國家出現的與土耳其、伊朗發展雙邊關系的熱潮到9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降溫,主要原因是受經濟實力的限制和其他國家的競爭。中亞國家開始學會在國際交往中優先考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轉而採取一種現實的態度,從而把同土耳其、伊朗的關系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

三、土耳其、伊朗對外高加索國家的政策

土耳其和伊朗是外高加索國家的鄰居,與該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聯系。土耳其與亞塞拜然同屬突厥民族,文化上彼此親近,又與美國等西方大國有著軍事政治同盟關系;伊朗則可以利用宗教、地理及跨界民族方面的優勢,背後又聯著整個伊斯蘭世界,可以為外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架起一座「信仰」橋梁。獨立後,伊朗、土耳其成為外高加索三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如土耳其在喬治亞對外貿易中占第一位,超過了俄羅斯。由於自己的經濟實力有限,土、伊兩國無法對外高加索國家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加之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伊朗與亞塞拜然歷史上有「宿仇」,因此與外高加索國家在經濟聯系方面障礙重重,進展緩慢。
土耳其積極發展同亞塞拜然的政治、經濟、軍事關系;對亞美尼亞則採取了敵視的政策。1993年初土耳其參與對亞美尼亞的封鎖,決定對亞美尼亞的所有飛機關閉其領空,並停止從陸路向亞運送人道主義援助物資。
在亞塞拜然人民陣線垮台後,土耳其失去了在外高加索的陣地。俄羅斯強有力的行動也使土耳其被迫退卻,但土耳其並不想放棄能夠爭取到的利益。1994年土耳其開始強調與俄聯合調解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沖突,盡可能不與俄羅斯在外高加索正面對抗。同時,土耳其也批評俄羅斯的「擴張主義」,運用經濟手段改善同包括亞美尼亞在內的所有外高加索國家的關系,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兩國關系雖然難以實現正常化,但民間貿易往來有所增加。土耳其在美國的支持下爭取敷設一條經本國港口運出亞塞拜然石油的管道。這條管道計劃途經喬治亞通往土耳其,有繞開俄羅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使外高加索各國都能在經濟上受益。
土耳其對喬治亞也十分友好。2000年1月,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訪問喬治亞,在與喬治亞總統謝瓦爾德納澤會談時,雙方一致表示,維護高加索地區的安全是喬治亞和土耳其兩國對外政策的優先任務。兩國領導人討論了有關地區形勢問題,以及兩國在政治、經濟、能源領域的合作的問題,並簽署了聯合聲明、兩國政府間開展技術合作協議備忘錄等4項文件。在會見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德米雷爾提出了有關國家締結旨在加強高加索地區穩定與和平的「高加索公約」的倡議,謝瓦爾德納澤對德米雷爾的倡議表示贊賞,並稱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伊朗由於同阿、亞兩國都接壤,曾力圖在調解納-卡沖突中發揮重要作用。1992年5月伊朗總統在德黑蘭與阿亞兩國領導人簽署和平解決沖突的聲明。伊朗既可以幫助亞塞拜然解決石油出口的「新交通線」問題,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亞美尼亞對能源的需求,伊朗境內又有亞塞拜然少數民族。因而,格、阿、亞等外高加索國家雖然都避免與伊朗發展密切的關系(主要因為伊朗同美國尖銳對立,而這些新獨立國家又極其需要美國等西方大國的經濟、政治支持),但也需要伊朗的幫助。

Ⅸ 俄羅斯支持伊朗和美國叫板,伊朗對於俄羅斯重要嗎

伊朗和俄羅斯他們是戰略夥伴,伊朗對俄羅斯有雙地緣戰略意義,而且還是俄羅斯國家重要的一個貿易夥伴國,而且也是俄羅斯勢力在中東擴張的一個戰略支點

伊朗是俄重要的貿易夥伴國。當下由於受到制裁,第一大宗商品軍火貿易暫停,使得俄羅斯失去一大市場,未來潛力巨大。相反,如果成為第二個伊拉克,則其主要裝備必然依靠美國西方,俄羅斯損失慘重。俄羅斯在全世界朋友不多,伊朗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若不堅定支持讓美國得手,最終俄羅斯將長期品嘗苦果。

Ⅹ 乾旱的伊朗高原為何能孕育輝煌的波斯文明

波斯帝國作為公元前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其龍興之地「伊朗高原」卻是一塊相當乾旱崎嶇的土地,其人口承載力顯然不能與大河流域的諸文明相比,然而伊朗高原卻有很強的防禦性,有利於波斯人的內部整合和制度經濟建設,厚積薄發,並養育波斯文明綿延數千年而不絕,可見這塊「荒漠」並不那麼簡單。

占據伊朗高原意味著對東西兩邊都具有很強的地理優勢,無論是長期紮根於此的波斯人、外來的希臘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要想建立龐大的帝國都不能缺少伊朗高原這一重要基地。如果將伊朗以西的西亞低地視為地中海世界,那麼伊朗可能才是亞歐大陸陸上的最重要樞紐。

閱讀全文

與伊朗為什麼有地緣優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疫情七月六號怎麼樣 瀏覽:999
中國移動國際漫遊怎麼選天數 瀏覽:209
6萬印尼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849
三個月的印尼虎苗吃什麼 瀏覽:593
印度簽證問題如何聯系印度使館 瀏覽:244
中國結怎麼打好看教程 瀏覽:244
在英國做律師需要什麼 瀏覽:965
伊朗巴列維王朝為什麼失敗 瀏覽:576
印度欲購買什麼無人機 瀏覽:32
義大利政府怎麼看待 瀏覽:280
越南學區房多少錢一平 瀏覽:175
中國多少人叫段梓豪 瀏覽:254
印尼什麼葯補維生素AD 瀏覽:791
印度人怎麼喜歡吃調料 瀏覽:625
電信英國卡多少位 瀏覽:25
英國國旗多少公斤 瀏覽:860
伊朗沒有回程機票怎麼辦 瀏覽:290
印度貨幣atm是什麼 瀏覽:830
中國日本哪個寺院很多 瀏覽:998
英國什麼人可以坐馬車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