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兩伊戰爭美國支持伊拉克,為何以色列暗中支持伊朗
幾年前,我在某次飯局上認識了一位在美國經商的台灣人。觥籌交錯中大家聊起美國,那位在美國居住二十多年的台商說了一番話,我記憶猶新。他說美國這個國家不懂得敬畏,為了利益什麼骯臟事都敢幹,頗有鄙夷之色。事後大家一致認為,這是個有獨立思想的台灣人。
兩伊戰爭舊照
原因是伊拉克當時在發展核武器。早年薩達姆討好法國,花了數億美元以及降低石油價格,從法國購買核武器的生產原料鈈239,要自己造原子彈。伊拉克稱之為「塔穆茲-1號」計劃。不過這計劃很快就傳了幾條街,幾乎全世界都知道了。霍梅尼很生氣,心說你個傻大木好不歹毒,竟然想造大殺器。於是兩伊戰爭開戰後,伊朗出動空軍襲擊了伊拉克的核設施,但沒能徹底炸毀。
以色列對傻大木的核武計劃也很擔憂,本來就打算派飛機轟炸,一看伊朗先動了手,大為高興。很快以色列與伊朗接洽,暗地裡派志願者幫助伊朗空軍修理飛機。戰爭初期伊朗的空軍很厲害,一度打得伊拉克空軍不敢起飛。後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力援助伊拉克空軍,伊朗落了下風。如果沒有以色列的支持,伊朗的空軍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以色列與伊朗在伊拉克核問題上態度一致,這是兩國合作的主因,也顧不上美國高不高興了。
以色列與伊朗不知道如何協商的,第二次轟炸伊拉克的核設施,是以色列自己動的手。1981年,以色列轟炸機精準投彈,摧毀了伊拉克的大殺器夢想。都說國與國的關系利益第一,但以色列更害怕伊拉克發展核武,比起利益,老命更重要。因此以色列幫助伊朗並不奇怪。後來伊拉克不聽話,被美國以擅自製造大殺器的理由滅國,處死薩達姆,另當別論。
❷ 伊拉克為什麼靠向伊朗
主要是信仰一致的。
1、原來伊拉克的薩達姆是遜泥派的。與沙特、科威特、阿聯酋等一樣,也走的比較近。
2、其實伊拉克大多數是什葉派的。從薩達姆推翻後,什葉的人掌握權力了。
3、伊朗也是什葉派的,所以兩伊就走到一起來了。
還有敘利亞、葉門也是,還有中亞、東非也是,大體這么一個情況
❸ 伊朗怎麼幫助伊拉克呢
說來話長啊。當年兩伊戰爭打了八年。伊朗死了大約120萬人。現在美國把薩達姆推翻了,這個政權是和伊朗無仇的。再有人想推翻伊拉克政權的話伊朗能不管嗎。不是伊朗和美國和好,只是伊朗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❹ 敘利亞與伊拉克,伊朗有什麼利益關系呢
首先三國軍事屬於伊斯蘭國家。
但是呢,除了伊朗,其餘倆國全部是遜尼派當政,所以兩伊戰爭的爆發與這兩派幾千年的歷史積怨是分不開的。
至於伊朗和敘利亞本來也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呢,架不住有個大BOSS和BOSS的小跟班老是要致這兩個國家於死地,那就是美國和以色列。所以在生死存亡與宗教政體分歧這倆矛盾,伊朗和敘利亞都很明智的選擇了前者,於是就出現了兩方在中東抱團取暖的現象。
至於伊拉克和敘利亞嘛,額還有土耳其都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庫爾德人,人家庫爾德人也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好幾千年了,算是原住民,但是到今天連個國家政體都沒有混上,說不憋屈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伊敘兩國未來的走向,庫爾德人和ISIS詩歌很重要的因素。
最後,這仨國家挨在一起,就是個悲劇,上有流氓超級大國的欺壓,下有恐怖主義和宗教歷史問題的遺留,既要抱團取暖又要相互提防,可謂是剪不斷理還亂呀!
❺ 伊拉克和伊朗是什麼關系
伊朗在中國西面,伊拉克在伊朗西面。他們是相鄰的阿拉伯兄弟,都信伊斯教。
然而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伊拉克趁伊朗局勢未穩之際,發動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
但自從薩達姆政府被推翻以後,伊拉克和伊朗的關系就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兩國越走越近,出現明顯的緩和局面。
伊拉克共和國,簡稱「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
❻ 伊朗為什末要拉攏伊拉克
同為伊斯蘭國家 相同的民族(阿拉伯) 相同的遭遇(被美國干涉) 而且現在伊朗在國際上太孤立的 中俄都已經近乎拋棄伊朗 所以後者迫切需要一個同盟國
❼ 伊朗和伊拉克現在關系怎麼樣
從兩伊關系變化看伊拉克戰爭
一、兩伊關系由敵對到友國
伊拉克與伊朗是海灣地區國家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對本地區局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世紀80年代,持續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影響了整個海灣地區,兩伊敵對關繫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隨著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爆發,海灣地區國際關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兩伊關系也發生了由敵對到友國的重大轉變。美國在9·11事件後,推出「先發制人」的戰爭理論,該理論針對三個敵對目標:伊拉克、伊朗和朝鮮。隨著什葉派在伊拉克掌權,什葉派勢力在中東明顯增強,從伊朗到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什葉派勢力一路走強。什葉派在伊拉克掌權後,真主黨和哈馬斯等強硬勢力在阿拉伯政壇崛起,這一系列的變化都以伊朗為中心,伊朗的勢力明顯在增強,而伊朗是美國圈定的「邪惡軸心」國家,內賈德在伊朗執政後堅持強硬的政策,這些新形勢使美國尷尬不已,無疑對美國的中東政策形成了嚴峻挑戰,可以說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導致了什葉派崛起,這是美國先發制人戰爭政策的最大失策之一。
二、兩伊化敵為友令美國不安
1991年海灣戰爭之前,美國奉行「以伊制伊」的海灣地區戰略,即通過伊拉克與伊朗相互制約,保持一種地區平衡並從中漁利。1993年美國推出「雙重遏制兩伊」政策,在對伊拉克進行遏制的同時,對伊朗也加以遏制,目的是保持美國霸權優勢地位不受挑戰。現在,兩伊這一對被美國遏制的冤家已經變成了朋友加兄弟關系。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後,取而代之的是什葉派掌握了伊拉克國家大權,什葉派與遜尼派權力和地位角色發生轉換。戰爭改變了伊拉克國家政治權力結構,什葉派成為現今政治權力結構的基礎,伊拉克與伊朗由敵對變為朋友關系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這嚴重影響了美國在海灣地區乃至全球的戰略,也與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目標背道而馳。伊拉克戰爭後,什葉派政權增多了,中東地區出現了什葉派弧形地帶,這令美國如坐針氈。
三、伊拉克離內戰越來越近
伊拉克戰爭結束三年多了,但它仍是戰亂國家,無穩定下來的任何跡象。不論美國或伊拉克政府是否敢於承認伊拉克已經陷入內戰,伊拉克局勢的現實是越來越糟。2006年以來教派沖突慘烈,每天都有數十人甚至數百人集體死於教派仇殺或教派沖突。值得注意的是,伊拉克境內各類暴力活動還在呈擴大趨勢。除反美、反政府襲擊以及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教派沖突外,阿拉伯人與庫爾德人、什葉派內部派別之間的爭斗也在逐漸惡化,波及北部基爾庫克和摩蘇爾及南部一些城市,這進一步加劇了伊拉克局勢的惡化程度。美軍對於改善伊拉克安全局勢的行動經常招致更猛烈的反抗和襲擊。伊拉克離陷入內戰的危險越來越大。亂象叢生的伊拉克局勢迫使布希政府不得不考慮調整對伊策略,以擺脫困境。這其中包括與伊朗私下談判,要求伊朗參與伊拉克戰後重建,一同討論解決伊拉克問題,以使教派沖突平息下來。美國的這一舉動只能表明布希政府對治理伊拉克亂局已力不從心,處於一種無奈的尷尬境地,已被動到求助伊朗的地步。
四、美國有求於伊朗
美國有求於伊朗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伊拉克什葉派政治上得勢,伊朗的鄰國不再是威脅性極強的薩達姆政權,而是換上了一脈相承的什葉派兄弟執政,伊拉克戰後兩屆總理都來自於什葉派政黨「達瓦黨」,該黨與伊朗關系密切。其二是在伊拉克當今領導層中,多數人都曾在伊朗避過難,他們與伊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國的政治合作日益增多。其三是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的精神領袖西斯塔尼是伊朗人,至今是伊朗國籍。於是,伊朗對伊拉克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在伊拉克內政外交等問題上不僅有影響力,還有發言權。
雖然伊拉克不會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政體,但同為什葉派政權的密切聯系足以使兩伊關系更加親密。一個什葉派的伊朗政府已足夠美國頭痛,再加上另一個什葉派政府的伊拉克,這令美國痛上加痛。美國原本以為推翻了薩達姆,海灣地區的事情就好辦多了,但事與願違,事情反而越來越棘手。伊拉克戰後安全問題和伊朗核問題一直困擾布希不得安寧,美國在伊朗核問題上難有作為,伊朗的強硬態度令美國拿不出有效的良策,在伊拉克戰後局勢問題上更是一籌莫展,眼下不得不有求於伊朗幫忙。
由此,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成敗,結果已顯現。這場師出無名的戰爭的確錯了。美國深陷伊拉克戰後泥潭難以自拔,不僅偏離了反恐戰爭的軌道,而且還招致全球恐怖活動越來越多,伊拉克變成了恐怖分子活動的重要場所。不僅如此,美國本土也越來越不安全。布希總統本人因此不斷遭到國內輿論的譴責。眼下,布希對制止伊拉克的暴力活動已經無牌可出,求助伊朗幫忙勢必也要調整對伊朗的政策,這等於宣布美國對伊拉克的影響力削弱了,同時也暴露了美國力量的局限性,而且,求助伊朗的結果會是,美國將被迫與伊朗分享其對伊拉克的影響力。
❽ 伊拉克與伊朗為何在1984年的戰爭經過是怎樣的
1984年4月,伊拉克為了改變地面戰場的被動局面,向伊朗的海上石油運輸線發動了空中攻勢,大批赴伊朗運輸石油的外國油輪被擊沉。伊朗隨之採取報復行動,波斯灣襲船戰全面展開和逐步升級。伊拉克海軍遠遠不如伊朗海軍,兩伊戰爭爆發後不久,伊朗海軍就封鎖了阿拉伯河口,使船隻不能進出伊拉克的惟一港口巴士拉。但伊拉克的石油除了海運外,還可以經過約旦、沙烏地阿拉伯、豐耳其的石油運輸管道外運,海灣石油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由於僧恨伊朗革命,源源不斷地用自己的石油美元來幫助伊拉克。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海軍的襲船戰的目標主要指向了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運輸石油的油輪。
1987年伊朗海軍在波斯灣航線上佈雷,美國出動直升飛機掃雷,但成效甚微。
1987年4月,科威特租運3艘蘇聯油輪運油。5月,美國讓科威特油輪統統掛上美國國旗,並把更多的美國軍艦開人波斯灣。5月16日,一艘蘇聯輪船遭伊朗炮艇攻擊,另一艘觸雷。5月17日,美國導彈驅逐艦遭到一枚法國造的飛魚式空對艦導彈的襲擊,37人死亡,但發射這枚導彈的飛機不是伊朗而是伊拉克的。7月,改掛美國國旗並由美國軍艦護航的科威特油輪觸雷。美國以此為借口,從8月起在波斯灣大舉開展針對伊朗的護航行動,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隨後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