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和伊朗關系友好的國家敵對的國家在糧食方面應和哪些國家達成共識
友好國:中國、俄羅斯、伊拉克敵對國:大多數歐美國家、日本、以色列應達成糧食方面共識:中國理由:中國一向力挺中東及非洲國家。這是國際社會有目共睹的。當然這也有其國際利益所在。不管如何、現階段伊朗跟中國的關系算是相當親密。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主要油源在是中東地區,而伊朗又是中國在中東地區除以色列之外唯一的一個親密的戰略夥伴,對中國的石油安全有很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於伊朗控制著波斯灣的出口霍爾木滋海峽,地位相當重要。而且伊朗是中國東西戰略的一大支柱國家,與巴基斯坦及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地位同等重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將是伊朗36年來首次擔任歐佩克輪值主席國。而且從歷史原因來說、在伊朗受到國際社會孤立的時候、中國不僅保持了其外交關系而且充分尊重了伊朗人民關於本國內政的選擇。當然你如果是需要在糧食問題的專業分析、還需要自己花時間分析下中國和伊朗的糧食現狀及糧食共識對於兩國利益的影響。當然最好在分析中伊的關系時不要忘了把美國當陪襯。
⑵ 中國和哪個國家關系最好,和哪個國家關系最不好啊!
巴基斯坦我們叫巴鐵,古巴也不錯,斯利蘭卡(原先跟印度混,現在和咱也不錯),還有非洲幾個比如蘇丹、尚比亞、納米比亞、莫三比克等,只要咱花大力氣援助的,在他們國家有礦場開採的關系都不錯。
還有緬甸、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這些也都還行。朝鮮這國家吧,太沒數了,沒本事還到處找事,這幾年咱中國也犯他,但還是年年對朝鮮援助。俄羅斯呢,這國家不是個東西,只能算一般關系,從歷史上看,他是侵略我們領土最多的國家,現在呢是讓美國整的和咱搞關系,賣咱武器,但也不是最先進的,給印度的飛機就比咱的好,俄羅斯是最現實的一個國家比老美還現實。
再就是最不好的,日本算第一,美國第二,印度阿三當然第三了,菲律賓,越南,印尼(就沒好回),英法德也都不咋地。
這些年咱中國改善形像改的不錯了,我們說外國一直說我們「中國wei xie論」我們生氣,可是這些都是咱自己做下的孽,過去我們抗美援朝這一仗是把全西方國家都得罪了,我們還搞過輸出…………革命,東南亞我們的熱血知青都去了,高喊口號,去革命 ,曾經出過外交官硬送人家「MAO語錄」這都是笑話。
⑶ 請結合西亞北非出現的動盪和伊朗核爭端的最新形勢,談談你對中東地區局勢的看法以及對中國的警示
以歐洲(法國)為中心向東劃分,近東(東歐、土耳其)、中東(阿拉伯地區、中亞)、遠東(中國、東亞)
「中東地區」或「中東」 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
「中東」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一般說來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 以色列、 約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達、 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葉門,巴勒斯坦、馬格裡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蘇丹、茅利塔尼亞和索馬里,由於其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家,土耳其和塞普勒斯盡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系密切。
所謂近東,中東,遠東,都是西方國家(主要是西歐各國)以他們所在地區通向亞洲的海上路徑——西地中海一帶為基點,對東方廣大地區的稱呼。這幾個系列性詞語、大約出現於歐洲各殖民一帝國主義國家向外、特別是向東方擴張的早期,而開始盛行於19世紀,相沿使用以迄於今。原來籠統地稱為「東方」,因地區過於遼闊,始進一步按照和它們距離的遐邇,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至於就歐洲人稱呼的「東方」乃至亞洲本身而論,所謂「遠」、「近」和所謂「東」也者,應該正好顛倒過來才對,我國歷史上的說的「西域」,按廣義曾把後世的「中東」以及迤西的地區都包括在內,就是一個證明。說穿了,「近東」、「中東」和「遠東」雲雲,不過是「歐洲中心論」的一種反映,徒因相當長時期以來,「西方」在世界上得勢,這些經不起推敲的地區名,方通行無阻而己。
就「創造」這些地區名的西歐而言,顧名思義,近東距離近些,遠東距離遠些(乃至最遠),中東是不近不遠。但不論近、中、遠,都是些相對字眼,本來就模模糊糊,僅有大致范圍,沒有明確界限;各自的范圍還隨時代、隨稱說者的立腳點、隨使用者的意圖和目的等等,進退、盈縮不定。比如「近東」,最初指地中海東部地區,由於這個地區曾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下,與西歐不是一個世界。在那個時期,有人就拿它當奧斯曼帝國的同義詞使用,「近東者,奧斯曼帝國之謂也」。有的英國人把巴爾干半島視為近東的「實指」部分,也就是奧斯曼帝國核心部分,東南方的毗連地區,則是它的外延。按這種說法,東南歐印亞非兩洲的東地中海沿岸,都涵蓋在內。
「中東」指近東以東的廣大地區,指稱范圍可以直至印度、緬甸。後來,因受東方政治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世界初葉開始的奧斯曼帝國的逐步衰落,以及因此而來的巴爾干半島政治地圖變化的影響,「近東」指稱范圍漸次縮小,東移,循至某些辭典解釋「近東」的時候,說「包括利比亞、埃及、阿拉伯半島、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土耳其等」,東南歐顯然不在其內了。但這樣就難免與「中東」的指稱范圍「重疊」,彼此的界限和范圍越來越模糊不清。人們不得已,又往往混稱為「中近東」或者索性以「中東」概括,「近東」一詞越來越不單獨使用了(比如前些時盡管波黑烽火連天、血流成河,按傳統的劃分,當地屬於近東,在報端上卻見不到這個詞,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它已陳舊得不能再用了)。與此相應,「中東」的指稱范圍更加膨萎無常,在國外眾多的書刊和學人筆下,異說紛紜,廣狹出入極大。按一種極端的看法,可遠及北非各國甚至把整個中亞都納入其中,這當然是標準的「一家之言」。有的西方國家的官方文件,在這個詞的使用上也很混亂。以英國為例,官方就曾將歐洲的馬爾他、非洲的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和索馬里,都列入中東。對這種「地理歸類」,我們實在理解不了,莫測高深。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把中東和西南亞等同起來,外加非洲東北部的埃及,再沒有誰把南亞各國也包括在內了,也沒有人把歐洲巴爾干半島的什麼爭端,混稱為「中東」的一宗事件。而人們在此詞的實際操作、運用上,范圍又有所限定,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地隱然僅指亞洲的西南部而言。當前所謂「中東問題」,往往就是「西南亞問題」;所謂「中東局勢」,往往就是「西南亞局勢」;所謂「中東之行」往往就是「西南亞之行」,如此等等。但顯然又不宜在「中東」和「西南亞」間完全畫等號,以為在任何場合下二者都是一回事,人們在用「中東」一詞時,仍有所節制。比如阿富汗在西南亞范圍內,那裡的問題從來沒有被冠以「中東」字樣;蘇聯解體後,人們自然而然地把南高加索三國歸入西南亞各國之列,但那個地區出現什麼事端,也不見有人往「中東」上掛靠。
至於「遠東」(有些西方國家稱為「極東」)范圍更大,但同中近東分得倒很清楚,相距較遠,何況中間隔著印度洋和南亞次大陸,彼此互不連貫。晚近的用法,一般指亞洲東部太平洋沿岸各國、各地區(包括通常所說的東亞、東南亞各國以及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等)而言。
必須補充說明,從這幾個系列性地名產生的背景和應用看,所謂近東、中東和遠東,都是人文地理特別是政治地理上的概念。從一定程度上說,又是歷史地理上的概念(時至今日,「近東」一詞已經很少單獨提到了,但在歷史上一定時期,比如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還是個經常躍入人們眼瞼的字樣,象「巴爾干半島是近東的火葯庫」等等),自然地理上絕少用或根本不用。
⑷ 伊朗屬於非洲國家嗎
是亞洲的國家,位於中東地區
⑸ 沙特埃及伊朗,誰與中國關系更好
應該是伊朗,中國和伊朗之間沒有多少利益沖突,甚至可以互相取長補短
沙特和埃及都差不多,中國石油大多靠俄國供給,不用特別依靠沙特。埃及實在太遠太亂,不想扯上太多關系
⑹ 非洲國家對待伊朗核問題及巴以沖突的態度
不能籠統的說非洲國家,因為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世界國家都比較對視以色列,以前的歷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都沒有打贏以色列,從感情上說比較討厭以色列,支持伊朗
但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態度不是很明顯,非洲國家石油相對比較多,伊朗一旦發生戰爭,石油就要漲價,你說非洲國家肯定很高興。但是石油價格一旦上漲,全球經濟就更加雪上加霜,本來現在經濟剛好在復甦,原產品又飛速上漲,發達國家吃不消,非洲這些國家的經濟就比較痛苦啦
還有啦,伊朗戰爭爆發,伊朗這個國家為了自己的安全估計什麼事都做的出來,也不否認有政變的可能性。對波斯灣的環境也不是很好,而且那邊洋流是順著下來,或許另外一個墨西哥石油泄漏事件會在東非海岸發生。
或許說的有點嚴重哈哈
⑺ 非洲是哪個國家的勢力范圍
資本統治的形成,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奪殖民地的高潮,瓜分世界領土的斗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1876~1914年間,英、俄、法、德、美、日 6個帝國主義國家,共佔領了近2500萬平方公里的海外土地,使世界上的殖民地領土從4040萬平方公里增加到6500萬平方公里。這時,幾乎整個非洲、拉丁美洲和大部分亞洲地區都被置於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之下,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囊括了全世界,形成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一方面是剝削和壓迫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少數帝國主義國家,另一方面則是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它們是帝國主義賴以生存的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列強角逐的主要地區是非洲,其次是西亞和東亞。到1910年,非洲土地面積的90.4%,亞洲的56.6%,美洲的27.2%,大洋洲的地為基地,在1860年以後發動了一系列殖民戰爭。在亞洲,以印度為據點,先後吞並了馬來亞、上緬甸、北婆羅洲,再次入侵阿富□,並把伊朗變成了保護國。與此同時,英國積極參加了列強對中國的瓜分和掠奪,侵佔了香港,侵入了西藏,控制了長江流域,把整個華中地區列為自己的勢力范圍。英國又是列強瓜分非洲的最積極的參加者,它侵佔了埃及,奪得了從北非尼羅河流域經東非高原以及西非幾內亞海灣的大片殖民地。英國在大洋洲又佔領了斐濟島和索羅門群島。到1914年,英國所擁有的殖民地佔全球面積的 1/4,占列強侵佔的殖民領土總和的1/2以上,人口的75%以上。
俄國 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個殖民帝國。俄國雖然在經濟上和壟斷資本的發展程度上落後於歐美其他國家,但它在專制主義統治下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具有強烈的對外侵略野心。它倚仗其軍事力量對其周圍的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肆無忌憚的侵略擴張,侵佔了中亞細亞、西伯利亞、外高加索、波蘭、芬蘭等地區,並向中東地區擴張,把勢力伸向伊朗、阿富□、土耳其等國。在遠東,它積極參加了瓜分中國的罪惡活動,侵佔了遼東半島,把東北北部變成了自己的勢力范圍,並染指朝鮮。到1914年,俄國已擁有174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3320萬人口的殖民地。
法國 次於英國和俄國的第三殖民大國。從19世紀80年代起,在已經握有的龐大殖民地的基礎上,又通過殖民戰爭在亞洲和非洲侵佔了大片土地。到1914年,法國已擁有相當於其本土面積20倍的106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比德國、美國和日本三國的殖民地總和還多。
德國、美國和日本 德國在瓜分世界領土上來遲了一步。當它19世紀80年代初,開始走上掠奪殖民地道路的時候,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幾乎已被其他列強瓜分完畢,不得不將其侵略矛頭指向剛剛被瓜分的非洲。1884年它宣布非洲西海岸、多哥和喀麥隆為自己的保護地,接著佔領了肯亞和坦噶尼喀。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它侵佔了新幾內亞北部和鄰近島嶼,並取得了薩摩亞、馬里亞納和加羅林群島。同時,德國還參加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行列,1897年佔領了膠州灣,並把整個山東省變成了自己的勢力范圍。美國在侵吞海外殖民地上也來遲了一步,它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除倚仗其強大經濟實力在拉丁美洲和亞洲推行經濟侵略外,還用武力侵佔了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威克島和圖圖伊拉島,並通過1898年的美西戰爭從西班牙手裡奪取了菲律賓、波多黎各和關島,把古巴變成了自己的保護國。日本通過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和日俄戰爭(1904~1905),侵佔了中國的台灣以及澎湖列島、朝鮮、庫頁島南部,並將中國東北的南部變成了自己的勢力范圍。
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和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19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技術革命,加速了重工業和一系列新工業部門的發展,引起了英國和法國的相對落後和美國、德國和日本經濟的跳躍性發展。1870~1913年間,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由第一位下降為第三位,法國從第三位下降到第四位,而美國從第二位上升為第一位,德國從第四位上升為第二位。但是,到20世紀初結束的世界領土瓜分中,奪得土地最多的仍然是英國和法國,而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的美國和德國所得到的卻很少。這種經濟實力與領土瓜分的不平衡發展,終於導致了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這次大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戰爭一方面使俄國擺脫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另一方面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德國由於戰敗,它的殖民地領土全部被英國、法國、日本和比利時等國所瓜分。結果,英國的殖民地反而從1914年的3350萬平方公里增加為1938年的3930萬平方公里,法國從1060萬平方公里增加到1190萬平方公里。這種狀況,又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種子
⑻ 本人最近最 西亞 和非洲的戰事有點關心
高加索山脈從西北向東南橫亘在黑海和裏海之間,構成歐洲和亞洲分界線的一部分。山脈南北兩側的民族之間、國家之間,關系復雜而特別。高加索山脈北邊稱為內高加索或北高加索,現在屬於俄羅斯的南方大區,那裡有與俄羅斯中央政府關系比較好的北奧塞梯—阿蘭自治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也有與俄羅斯中央政府關系曾經不好的車臣共和國,另外還有卡拉恰伊—切爾卡什共和國、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高加索的南邊稱外高加索,也稱南高加索,分布著三個國家——以東正教為主要信仰的喬治亞、以傳統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亞美尼亞和信仰伊斯蘭教並與伊朗關系密切的亞塞拜然。高加索山脈把歐亞大陸分成了兩部分,而它自己也被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分成兩部分,被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大國勢力所撕裂。在外高加索的三個國家中,與俄羅斯關系最緊張的是喬治亞。喬治亞是一個小國,國土面積是俄羅斯的0.41%,2006年初的人口總數是俄羅斯的3.1%。兩個大小相差如此懸殊的國家為什麼關系緊張?原因無疑是多層次的,其中,最直接的是喬治亞的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與俄羅斯關系過於密切。
阿布哈茲是喬治亞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位於喬治亞西北的黑海之濱,首府是沿海城市蘇呼米,距離俄羅斯南方療養勝地索契非常近。蘇聯時期,斯大林等領導人都在索契建有別墅。在經濟方面,蘇呼米在沙皇俄國和蘇聯時期是茶葉和柑橘的主要產地。阿布哈茲與俄羅斯西南部黑海沿岸地區同屬一個地區經濟圈。另外,阿布哈茲人早在公元6世紀就皈依了基督教,11世紀奧斯曼帝國崛起後又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在歷史、語言和文化上與北高加索人更為接近。阿布哈茲與俄羅斯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遠遠比與地處山中的喬治亞中心第比利斯的交往更加密切。由於阿布哈茲人長期有親俄傾向,喬治亞在語言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常常對其採取壓制政策。蘇聯解體、喬治亞獨立建國後不久,阿布哈茲也於1992年7月宣布獨立,喬治亞中央當局派兵進駐,由此引發長達一年多的武裝沖突,造成上萬人傷亡,一半居民逃離家鄉。在俄羅斯和國際社會的調解下,沖突雙方於1994年5月在莫斯科簽署了停火協定。根據這個協定,俄羅斯軍隊以獨聯體維和部隊的名義進駐了阿布哈茲地區。從這之後,俄羅斯以各種方式加強與阿布哈茲的聯系,如簡化阿布哈茲人加入俄國籍的手續,重開通往蘇呼米的鐵路等等。喬治亞則對阿布哈茲施行經濟封鎖和禁運。直到今天,這里仍是俄羅斯與喬治亞的角斗場。奧塞梯與俄羅斯的密切關系與阿布哈茲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奧塞梯分為南北兩部分。在蘇聯時期,北奧塞梯最初只是屬於戈爾自治共和國的一個區,但其後地位不斷提高,相繼於1924年、1936年升格為自治州、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北奧塞梯更是升格為俄聯邦的一個共和國。
南奧塞梯在地位上就遠不如北方的兄弟了。蘇聯時期,南奧塞梯雖有自治的地位,但在行政區劃上只是喬治亞的一個自治州。喬治亞獨立後,它仍是一個自治州。因此,南奧塞梯始終謀求與喬治亞平起平坐的獨立地位,不服從格中央政府的管轄。早在1989年,南奧塞梯就和喬治亞政府公開發生沖突,一直持續到1992年夏,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其間,南奧塞梯不僅於1990年1月通過全民公決宣布獨立,而且提出要與俄羅斯的北奧塞梯共和國合並。1992年6月,俄羅斯、喬治亞和南、北奧塞梯四方就和平解決武裝沖突舉行會談,達成了停火、成立維和部隊和監督委員會的協議。7月,俄羅斯、喬治亞和南奧塞梯三方聯合組成的1500人的維和部隊在南奧塞梯和喬治亞邊界建立了安全走廊,實際上是把南奧塞梯從喬治亞分離了出來。考慮到復雜的國際關系,俄羅斯既沒承認南奧塞梯的獨立,也沒支持它同北奧塞梯合並,但明裡暗裡保持著同它密切的聯系。比如,多數南奧塞梯人都持有俄護照,盧布在當地廣泛流通。近十幾年來,由於南奧塞梯的這種暗戀俄羅斯的情結,俄格兩國不僅打嘴仗,有時甚至相互以武力威脅。 除了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利益沖突之外,俄羅斯與喬治亞的關系難以理順還有歷史原因。它們之間的關系非同一般,有學者用「曾經的『兄弟』、今天的『冤家』」一語來形容。喬治亞人建立自己國家的時間比俄羅斯還要早些。不過,到了19世紀上半葉,喬治亞人的國家便被沙皇俄國兼並。十月革命之後,喬治亞一度宣布獨立,但不久就被蘇俄紅軍佔領。1921年2月,喬治亞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3月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同年年底作為聯邦成員加入蘇聯。1936年12月,喬治亞升格為直屬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包括斯大林在內的蘇聯許多重要領導人出自喬治亞。喬治亞在沙皇俄國時期是被征服者,在蘇聯時期則是從屬者,但是喬治亞人總是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自主情感。因此,在蘇聯還沒有解體的時候,喬治亞就於1990年11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並改國名為「喬治亞共和國」,1991年4月9日正式宣布獨立。為了抹去往日的陰影,喬治亞1995年8月通過的新憲法將國名定為「喬治亞」。獨立後,喬治亞積極靠近西方。影響俄格關系的還有更為廣泛的國家因素,即喬治亞實際也是西方大國與俄羅斯博弈的「賭盤」。喬治亞國家不大,但地緣政治十分重要,西方國家把它作為從南方擠壓、遏制俄羅斯戰略空間的基地,而失去了中東歐、巴爾乾和波羅的海等傳統勢力范圍的俄羅斯當然不會輕易讓西方的如意算盤得逞。大國之爭反映在喬治亞內部,那就是親俄派和親西派之間沒完沒了的政治斗爭。在2003年的所謂「顏色革命」和2007年大規模反政府的示威遊行的背後,都可以看到西方國家和俄羅斯的影子。為了擠壓俄羅斯,北約在1997年和2002年的兩輪東擴把中歐、巴爾干半島北部國家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接納進來之後,今年又開始醞釀第三輪東擴,其主要對象之一就是喬治亞,喬治亞有近73%的民眾希望加入北約。如果喬治亞和烏克蘭再加入,北約就把前沿陣地推進到了俄羅斯的西南和南部,在西南對它形成合圍之勢。俄羅斯深感危機,反應也比較強烈,認定這是「危險的信號」。因此,它不僅以恢復遠程戰略轟炸機在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黑海海域及北極地區上空例行戰斗值班飛行來示強,而且以向阿布哈茲增加維和部隊和支持南奧塞梯獨立來威脅北約和喬治亞。現在看來,北約和俄羅斯誰都不肯讓步,博弈還將持續下去,喬治亞在內憂外患的局面下同俄羅斯的關系也就更加難以相處。
目前看來,俄格關系一時還很難得到根本改善,但徹底破裂和全面爆發戰爭也不太可能。喬治亞與俄羅斯的經濟聯系比較密切,特別在電力、石油、天然氣等基本能源的供應方面喬治亞都要依靠俄羅斯。俄羅斯現正在謀求加入WTO,而喬治亞已經是該組織的成員。俄羅斯也不能不有所顧及。外高加索地區的形勢比較復雜,反映在這里的大國關系也很復雜。出於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慮,俄羅斯、西方大國和喬治亞都不會簡單行事,俄格之間的不和諧關系還將持續下去。
⑼ 中東各國關系怎麼樣
主要有伊斯蘭教
分兩派,又有
親俄,親美,及
以色列,亂得很
⑽ 摩洛哥和伊朗斷交,是因為雙方領土問題出現分歧了嗎
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爭議從何而來?
我們需要把時間轉到1973年5月,為了徹底結束歐洲在西非洲的殖民統治,西非洲大國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相繼介入西班牙殖民地西撒哈拉的獨立運動。
並成功逼迫西班牙於1975年11月14日簽署了《馬德里協議》,根據協議內容西班牙放棄對西撒哈拉,但西撒哈拉人並沒有得到跟同時期大多數殖民地一樣的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的機會。
因為西班牙在放棄的同時承認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對西撒哈拉的所有權。但由於這個“分治協議”並沒有得到西撒哈拉人的普遍同意,所以上述兩國對西撒哈拉的統治並不愉快,西撒哈拉人的反抗此起披伏。
1976年2月7日西撒哈拉人還搭建起了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決定跟摩洛哥、茅利塔尼亞死磕到底,1979年茅利塔尼亞由於自身陷入政治危機,率先扛不住,退出了對西撒哈拉的爭奪。
但它的退出並沒有緩解任何局面,摩洛哥當即出兵將原茅利塔尼亞控制區控制,隨即西撒哈拉形成摩洛哥控制四分之三對峙僅擁土四分之一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對於二者的長期對峙現象,聯合國曾多次將雙方拉在一起談判,但雙方態度都很堅決,摩洛哥認為西撒哈拉就該是它的,而西撒哈拉人民想獨立自主。
在如此“南轅北轍”的堅持之下雙方幾乎完全談不攏,因而至今雙方都還在互相對峙著,且摩洛哥方面還越來越強勢。前文可見為表明自己的態度堅決,當摩洛哥認為伊朗支援了“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時,當即果斷表態“斷交”,毫不畏懼伊朗地區大國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