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會覺得什麼都沒有意思倒是想死,可是不甘吶,活著又覺得太沒有意思了。
自殺只是偶爾的遐想。不是真的,其實你更想好好的活著,要不然你怎麼有此提問。你有優點,只是忘記看了。有空的時候,找一張紙,把他們都寫下來。經常的看看。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常言說的好,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所以說,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所以煩惱拉,痛苦呀,不高興的事情隨時可以發生。而面對這些事情如何做到解脫自己,平和心態呢。竅以為應把握如下幾點:
一、用放大的觀點看身邊發生的事情。
如果一件事情發生了,或者損傷了自己的利益或者損傷了自己的名譽,因為人生不過名與利呀。如果當時看來,一定怒發沖冠,怒火中燒,悢不能一劍在手,直沖雲霄。但如果把這件事情放一放,放一天,二天,一周,一月,一年,或者更長霎時間的話,我們的感覺就會不同了,我們就能以一個公正的、清晰的角度去分析事情的源由,也許這也是「橫看成岑則成峰」的道理吧。比如國共兩黨,幾十年的戰爭,恩怨情仇的,現在不是隔海相望,大有「相逢一知泯恩仇」的態勢嗎。
二、調整自己的心態,擺正自己的位置。
心態的調整在於自己,首先,看問題不能太偏頗,要多角度思考,俗話說:要想正好,打個顛倒。其次,與人相處,多些陽光,少些陰晦,多些理解,少些指責,多些給予,少些索取。再次,與人相處要追求和諧,和氣。
三、淡泊名利,追求溫和的人生。
深呼吸 微笑。你的心情就會不一樣。這么多的朋友,這么美好的生活。
人為什麼要自殺?自殺者的心態為何?如何防範自己萌生短見?以及如何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走出自殺的陰影,重新活出生命的希望?二○○三年七月六日,星雲大師在澳洲舉行一場皈依三寶典禮,共有中澳人士一千多人參加。會後應信眾之請,針對自殺問題舉行一場座談會。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錄。
時 間:二○○三年七月六日下午三點至五點
地 點:南天寺大雄寶殿
主持人:星雲大師
對 象:中澳信眾一千多人
問:根據統計,目前不少國家都有自殺人數逐年攀升的隱憂,尤其在台灣更經常發生父母強帶兒女一同自殺的案件。請問大師,佛教對自殺行為與道德問題有何看法?
答:中國人說:「好死不如歹活」,但是有些人覺得自己活得沒有意思,所以想要自我了斷。他認為這么做又不會傷害到別人,和他人有什麼關系,哪有什麼道德不道德的問題呢?
其實,在佛教看來,自殺仍然是殺生,是不道德的行為,佛法不允許人自殺。因為一個人的生命,並不是屬於個人所有,這具血肉之軀,最初是由父母結合而生養,並且從社會接受種種所需以茁壯、成長。生命的完成是社會大眾的眾緣所成就,當然也應該回報於社會大眾,因此每一個人都有義務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義,但是沒有權力毀滅任何的生命。
希臘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及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他們都反對自殺。前二者是從信仰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生命屬於諸神,沒有神的諭令,人不可以自殺;而亞里斯多德則是出於社會倫理學的考慮,在他看來,自殺是加諸於社會的一種不義行為,而且常常反映出當事人在道德上的缺乏自製。
此外,中世紀的宗教思想家奧古斯丁(Augustine)認為,人對於自己的生命,只有使用管理權,沒有絕對的生死支配權。另一位宗教家多瑪斯(St. Thomas Aquinas)認為,一切自己殺害自己的行為,都是不容於道德的自我謀殺。
自殺到底合不合乎道德?直到二十世紀的西方國家,基本上他們對於自殺或嘗試自殺,都認為是不能寬容的不道德行為,因此有些國家對於自殺未遂者還會判以刑罰,例如英國直到一九六一年都是如此。
不過,自殺雖說是不道德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許多聖賢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為國家、為人類的利益而自我犧牲,你能說這不算是偉大的道德嗎?如果把一個人害死是不道德的事,那麼法官判人死罪,這究竟合不合乎道德呢?法官判處罪犯死刑,目的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秩序、公理與正義,你能說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嗎?再如兩國交戰,一旦戰爭就要殺人,佛教不容許殺生;殺敵是犯戒,那麼戰爭殺敵,合乎道德嗎?
其實,如果用嗔恨心去殺人,當然是不道德;如果用慈悲心去殺人而救人,卻是大乘菩薩的道德。就像醫生,為了醫學實驗,解剖人體,有時候把這個人的器官移植到他人身體,像這樣基於慈悲的救人之行,是合乎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
道德不道德的標准,應該從人心為出發點,於人有益的舉止是道德,於人有害無益的行為是不道德。也就是說,基於慈悲所做的事,便是究竟的道德;相反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慈悲,雖然是好事,仍然是不究竟的道德。就如倫理學家赫寧(Bernard Haring)說,一個國家的間諜如果為了維護重大機密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不算自殺,因為這種行為不是出於自私的動機,而是為了保衛國家的秘密,是為了國家安全;這種為了某種高尚理想而結束小我生命的行為,不是「自殺」,而是「犧牲奉獻」。
依照赫寧(Bernard Haring)的觀點,只有出於自私的動機或不道德的殺害自己,才叫「自殺」。例如有的人因為情場失意、事業不順、經濟窘困、久病不愈,或因一時承受不了重大打擊而以自殺來逃避責任,卻把問題留給人間、留給他人來承受,這就是不道德的行為。
尤其更應譴責的是,現在有些人不但自己自殺,還要別人與他同歸於盡,例如剛才問到,父母帶著兒女一起死,或者情侶共同自盡殉情,或者與仇家玉石俱焚,可以說都是喪心病狂的行為,令人難以同情。
不久前,台灣彰化有一對中年夫婦,因為經濟發生困難,一時想不開,因此夫妻兩人先行吞下安眠葯,然後帶著小孩燒炭,准備一起自殺。所幸後來因為小孩子大聲哭叫,才被鄰居發現而把他們從鬼門關給救了回來。
另外還有一個得到憂鬱症的離婚婦人,她帶著孩子從三樓往下跳,小孩子當場死亡,婦人自己沒死,但多重性骨折,結果造成全身癱瘓,也把自己的未來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自殺甚或帶著別人一起死,這種行為叫愚痴、邪見,也是不道德的。人不可以把自己的痛苦建築在別人身上,也不可以把自己的痛苦感染給周遭的人。我們看歷史上很多有德的君子,縱使自己內心充滿了痛苦,在人前也總是強顏歡笑,他要把歡喜帶給別人,而不會把痛苦傳染給別人。所以我們現在的社會,應該加強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宗教教育。尤其人要有正當的宗教信仰,信仰不當,沒有正知正見,對世間的真相、真理認識不清,就容易胡作非為。像有些父母就是因為知見錯誤,認為帶著孩子一起死是不忍心留他獨自在世間受苦,這是為了愛他,是一種解脫。實際上這樣的行為是不合乎道德、倫理,是一種罪惡,是無法見容於人的自私之行。
一般說來,自殺的人大都只有想到自己,他把所有關注的焦點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他想到的只有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煩惱、自己的解脫。但是如果他的心中有愛,如果他能想到孩子、想到父母、想到親人、想到朋友,或許他的生命就得以延展,而不會活得如此的沒辦法。
人的生命要自然的生,也要自然的滅,強求的苟活與自暴自棄的放棄都不對。所以自殺前,請再給自己幾分鍾的思考,想想,人活著才能解決問題,死了怎能解決呢?只要你有心振作,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何必用自殺來逃避呢?所以為了要泯除自殺,我們要增加道德的觀念與勇氣,心中要有與眾人同體共生的想法,要想到問題的解決總有第一、第二、第三方案,何必把自殺想成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呢?
總之,世間的一切萬物,從有情到無情,都有它的生命與生機,我們都應該保護尊重。所謂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類?所以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結束,或是因此又牽連、傷害到別人的生命,這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加以規范、防止。
問:如前所說,自殺的人大都因為遇到困難,生活不如意,或對人生感到悲觀、失望,覺得生命了無生趣,因此消極地以死來尋求解脫。請問大師,如何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建立信心,讓他們重新活出希望?
答:俗語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自殺其實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徒然留給世間及後人更多、更大的問題與痛苦,所以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自殺,因為這是做為人的一種必要乃至完全的義務。
但是,現在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想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什麼呢?根據一項有關「自殺原因」的研究調查指出,一般人所以會自殺,除了精神方面有異常、性格方面有問題之外,「遭遇挫折」及「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自殺者,佔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如何防範自殺,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活出歡喜、活出希望,尤其活出心中有世界、有眾生、有因果、有道理。
就像前面提到,每個人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生命是天地間共生共有的,自己只有資格把自己奉獻為大眾,只有盡力讓生命活出意義與價值,但沒有摧殘生命的自由。
生命的意義在於服務大眾、在於成就別人;每個人活著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要想到奉獻是生命的意義、服務是生命的意義、對社會的責任是生命的意義、造福大眾是生命的意義。一個人能建立對自我的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感、對親人的責任感、對自己所受恩惠的人,如父母、師長等,你還沒有報恩,責任未了,如何能一死了之呢?
我曾經遇到過一位青年,因為情場失意,悲傷難過,想要自殺。當時我去看他,要他冷靜一點,並且念了一首《中央日報》副刊上刊載過的小詩給他聽:
天上的星星千萬顆,
地上的人兒比星多;
傻人兒!
為什麼自殺只為她一個?
世界上的人這么多,難道都不值得你愛嗎?何必苦惱、自殺只為愛她一個人呢?這樣的生命價值不是太有限了嗎?
所以,雖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人生難免會有順逆境,心情難免有高低起伏的時候;一旦發現自己的情緒陷入了低潮,就要懂得找善知識、好朋友談談話,或者自己看看書、聽聽講演,都有助於紓解壓力與轉換心情。
過去我在「中華電視台」每天有一個五分鍾的「星雲法語」節目,播出期間觀眾反應非常熱烈,曾經有人本來想要自殺,因為看了「法語」而激起了再奮發的信念。也曾有一個家住高雄的國二學生寫信給我,他說自己不慎交了壞朋友而跟著學壞,原本一些很要好的同學因此不再理他;雖然他已知錯想改,但那群壞朋友並不罷休。就在孤獨絕望想要自殺的時候,無意間看到《覺世》旬刊所刊載的「星雲法語」給了他很大的鼓舞。他想到自己還年輕,還有很多事沒有做,不能如此輕易了斷,所以決定要以歡喜的心情從頭開始新生活。
也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位失業的青年徘徊在台北火車站前,望著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色發愣,想找一個有錢人的座車撞上去自殺,以便讓貧窮的老母親得到一筆撫恤金過日子。正在他萬念俱灰的時候,有一個高貴美麗的小姐經過他面前,對他微微一笑的點了個頭,這個青年一高興,倒忘了尋死;第二天他居然得到了一份工作養家,便不想死了!
曾經在佛光山台北道場也發生過一件感人的事。有一個星期六的晚上,法師們正在忙著准備共修的時候,忽然接到一通十萬火急的電話,對方說:「我要找住持說話!我,我想殺人!」
原來這位先生經營小本生意,不久前小舅子倒了他的錢,導致財務周轉不靈,眼看著月底就要到了,公司里幾十名員工等著他發薪水,真是又氣又急,只想殺了小舅子一泄心頭之恨。
住持慈容法師告訴他:「您殺了他,自己還得坐牢,仍然不能解決問題啊!」
「那我只有自殺了!」
「自殺了以後,家裡的親人情何以堪?難道要他們為你背債嗎?」
「那我怎麼辦?怎麼辦呢?」對方的聲音沙啞了,想必是在掉眼淚。
慈容法師留下台北道場的地址,請他過來談話。
約莫半個小時以後,他依約來到台北道場。慈容法師安慰他:「人生難免有起有落,跌倒了,只要自己肯站起來,就有希望,況且人活著,不只是為了自己而已,更要為愛護自己的人著想。殺人、自殺,不過落得親者痛,仇者快罷了。」
看到他情緒漸漸穩定下來,望望牆上的鍾已經十點了,慈容法師說:「您趕快回家吧!這么晚了,太太一定等得很著急了!」
「唉!」他嘆了一口氣,接著說:「我的太太很賢慧,但是回家看到她,就想到她弟弟,心裡更難過!」
慈容法師繼續耐心地勸導他。一番懇談之後,這名男子居然請求住持收留他出家。慈容法師以出家必須知道家庭狀況為由,請他填表格,然後按照上面寫的資料,偷偷地打電話給他的太太。
「王太太!您請坐。」中年男子聽到這句話,吃驚地回過頭,只見太太在知客法師的引導下,走進門來,一臉的悲凄。他不禁起身走上前去,與太太相擁而哭。
三個月以後,王先生夫婦二人再度來到台北道場,拜訪慈容法師。王先生歡喜地說道:「感謝您救了我的一生,也救了我的家庭。」
如何脫離自殺的陰影?如何活出生命的希望?其實光靠外面的幫助是有限的;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的未來交付給神明保佑,這也是不夠的。人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當然,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完善,例如醫療制度健全、道路交通發達、民生飲水、公共路燈等設備都很周全,社會的富樂當然能減少人民一些生活上的不如意。但是盡管外在的朋友、家庭、國家、社會提供給我們幫助,也要自己能接受。有時候別人的好意幫助,不見得當事人都能接受,有些人不但心生懷疑,甚至把別人的好意當成惡意。這種人凡事都往壞處想,別人就是再怎麼有心也幫不上忙。
我曾經說過,有的人聽了一句不中意聽的話以後,旁人即使說了再多的好話來解釋、相勸,他一句也聽不進去,他就只相信一句壞話,不相信一百句好話,其實這是自找麻煩。所以要想消弭自殺問題,必須靠自己有智慧、能明理,想想我為什麼要為別人的一句話、一件事、一個眼神就上他的當,為他而苦惱呢?
此外,我覺得每一個人平時要培養各種興趣,例如讀書寫作、蒔花植草、旅行郊遊、參加社團等。多參加一些益智性的活動、對身心有幫助的活動,就不會自閉;一個人如果太自閉,就會越來越想不開。今天的社會之開放、廣大,每一個人都要走出去,要走入人群大眾里、走入朋友圈子裡、走進書香學校里、走進社團活動里、走入義工行列里。當然,走到各種正當的宗教信仰里,都是很好的。總之,你要有很多調適生活、紓解壓力的管道,尤其多結交一些善友、益友,平時多聯誼往來,偶而相約喝喝茶、談談話,有時候別人的一句話,一語點醒夢中人,也可能受到很大的利益。
人生本來就是苦,人類的苦,有時是因為慾望太高,求不到當然苦;有的是愛嗔太強烈分明,想愛的愛不到,冤家卻常相聚守,自然就會感覺很苦。甚至老年體衰的苦、疾病纏身的苦,乃至死亡的痛苦等;有時看到別人苦,自己也跟著苦。此外,還有自然界給我們的苦,社會上給我們的苦,甚至經濟的、家庭的、人際的,各種的苦從四面八方推擠而來,真是苦不堪言。
不過,我們可以轉苦為樂,就等於一間房子,本來是黑暗的,我們只要點個燈,就可以轉暗為明。人生懂得一「轉」很重要,轉壞為好,轉惡為善。懂得轉身,退一步想,海闊天空;懂得回頭,後面的半個世界,更是無比寬廣。
曾經有人問:我們拿念珠是念佛,觀世音菩薩也拿念珠,他念什麼?「念觀世音」。為什麼自己要念自己?因為「求人不如求己」。所以佛教講「自依止、法依止」,皈依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力量,不但自立,而且能幫助別人,如此社會才有力量,才會更美好;如果每一個人都希望國家保護我、社會幫忙我、父母養育我、老師教導我、朋友對我好,那我自己來世間干什麼的?所以人要在世間上生存,一定要靠自己有力量,要強化自己、發揮自己最重要。若說要靠哪一個人來救我們?靠哪一個人來幫助我們?總不如自己可靠。
多年前,名作家三毛忽然厭世自殺,引起整個社會都在關心名人為什麼要自殺的問題。功成名就的人常有這種情況發生,面對挫折無法承擔時,就會想到以死來逃避。其實排遣的方法不外引開對死的注意力,情況就不會如此惡劣,一個人對死都不害怕,世上還有什麼可怕的事呢?與其把生命毀於死亡,不如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所以,對於有自殺傾向,或曾經自殺過的人,以後如何輔導他,就如對受刑人的更生保護一樣,需要社會大眾一起來關心。
問:萌生自殺念頭的人,雖然多數是因為活得不快樂而輕生,但也有的人則認為死後可以和親人相聚,或是因為信仰因素而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請問大師,佛教對自殺心理,乃至因信仰而自殺的行為,有什麼樣的看法?
答:自殺是對生命意義無知的表現。有的人以為自殺是不怕死的勇者,其實那是被苦逼迫到絕路,已經超過死亡的恐懼,他以為一死就能解決生的痛苦,因而作出的愚蠢行為。這種人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怎能說他對死不害怕呢?
談到生死,其實一般人還是「寧在世上挨,也不要土裡埋」,不過也有很多人因為生活、事業、功課、感情等壓力過大,或因信仰偏差,乃至受了氣、有了委屈,一時忍耐不了而走上自殺之途。不管自殺的原因為何,歸納起來不外乎:第一、不明白生命的意義;第二、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遇事逃避;第三、不懂得自己的生命與別人的因緣關系;第四、不知道自殺、殺人都是同樣的罪業。
總說一句,萌生自殺念頭的人,必定是自私,必定是無能、無力、無明,不懂得製造歡樂,不知道營造和人的同體共生,缺少對生命的認識。生命的意義是生生不息的,這才叫生命。自殺者因為沒有看到「生」,只想到「死」,所以他活著,念頭里只有自私、灰色、暗淡;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美麗,所以死的陰影就籠罩他,死的魔手就掌握他,因此稍有一些精神恍惚、意志不堅的時候,死亡的繩索就會捆綁他、束縛他。
自殺的意念其實時刻都盤桓在我們的潛意識里,一遇到生命最脆弱的時刻,便容易化為行動,成為事實。日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名作家川端康成,兩、三歲時父母病故,數年後祖母、姐姐,祖父又相繼過世,這種對死亡的體驗所造成的恐懼,成為他一生的陰影,終於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年後的一天,在公寓里含煤氣管自殺,實現他說過的話:「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日本名作家芥川龍之介,正當三十五歲的壯盛之年,因感「人生比地獄還地獄」,因此仰葯自殺;另一位同是日本人的知名畫家古賀春之江則覺得「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了」,因而毅然自我了斷。雖然他們的死亡哲思不同,卻都同樣選擇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璀燦的一生。
「自殺」就是「自己殺害自己」。現代人不僅自殺的方式層出不窮,如服毒、跳樓、懸梁、投河、割腕、刎頸、燒炭等;就是形容自殺的詞彙也不在少數,例如「自盡」、「自裁」、「自決」、「自戕」、「自縊」、「自刎」、「自剄」或「自我了斷」等。甚至自殺的心態、動機,更是不勝枚舉。記得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有一個人養了一條狗,人狗相處,日久生情。老狗總免不了死亡,這個養狗的人頓覺了無生趣,幾天後就自殺身亡,隨著老狗共赴黃泉。
歷史上燕太子丹與田光謀刺秦王,田光推薦荊軻。太子:「此事關系燕國存亡,務請保密。」田光:「是!」回家後立即自殺,用自殺來表示不會泄密。
佛教「三武一宗」法難之一的北周武帝廢佛時,佛教所有的經像幾遭焚毀殆盡,當時靜藹法師以「毀教報應」力諫武帝,但不被採信,後來遁入終南山,因自愧無益於佛法,乃趺坐石上,自割其肉而死。
宋朝的文天祥領兵抗元,失敗被俘,元軍統帥張弘范及將領李恆每日好酒款待,百般勸降,但在文天祥認為,死並不嚴重,失去名節才是嚴重,於是寫下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過零丁洋〉一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後,從容就義。
所謂:「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世間上的人,有的人為了成全名節,他把名節看得比生死重要;有的人為了完成忠烈的志願,寧可犧牲生命。所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其意義不能與一般的自殺行為相提並論。乃至為教犧牲,為了信念而死,那就是他的生命,是更超越的生命。
佛世時,佛陀的弟子當中也偶有自殺或計畫自殺者。如比丘尼獅子歷七年修行,仍未能治其貪欲心,愧憤自身愚痴,遂萌自殺之意;然於森林投繯之際,頓然開悟。比丘薩婆得薩歷經二十五年修行,仍未得平安,遂決意自殺;但於抽拔剃刀時,頓然開悟。比丘跋伽利亦曾因此立意自盡,欲躍下山崖,以了生命;就在邁足將縱之際,突然開悟。
另據《雜阿含經》卷三十九所載,比丘瞿低迦曾六度開悟,六度退轉;於第七度開悟後,因恐第七度退轉,遂欲入滅。瞿低迦於第七度開悟後,已入超越生死之境,心中不再殘留任何妄念,佛陀遂聽任其自行般涅盤。乃至佛陀在過去世修行時,自己曾「以身飼虎」、阿難尊者一百二十歲時因為不想再聽世間的邪言雜話而進入涅盤等,以及佛教一些悟道高僧,他們預知時至、生死自如、坐脫立化等游戲神通、灑脫自在地面對生死,就非一般逃避責任而自殺,或是因信仰錯誤而導致集體自殺的行徑所能同日而語。
說到信仰,近年來世界各地不時傳出一些教徒因為信仰邪教,導致思想偏差而集體自殺。例如,一九七八年美國一位患有妄想症的牧師吉姆?瓊斯(Jim Jones),帶領九百一十四名追隨者在蓋亞那的瓊斯鎮(Jonestown)集體自殺,這是有史以來集體自殺人數最多的一次。一九九一年,墨西哥的一位名叫阿爾馬桑的政府部長由於信仰上帝走火入魔,率領二十九名追隨者在一個教堂中集體自焚;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五年和一九九七年,太陽聖殿教在北美和歐洲製造了三起集體自殺事件,造成超過上百人死亡的不幸;一九九五年,五十三名越南村民在一個篤信邪教的盲人帶領下使用粗劣武器將自己射殺;一九九七年,三十九名「天門教」教徒認為不明飛行物會把他們帶到天堂,因此集體服毒身亡。邪教害人之深,由此可見。
其實在佛教里,根據《成實論》卷十舉出,惡有「惡」、「大惡」、「惡中惡」三種,其中自殺亦教人殺是為大惡。《梵網經》也說,凡生者皆為我父、我母,故殺生即殺父、殺母。准此而言,自殺亦無異殺父、殺母。再如《大智度論》說,無論如何勤修福德,若未遵守不殺之戒,亦將失其意義。
因此,一般而言,佛教十分重視生命,因此反對任何戕害生命的作法,而主張應該在有生之年,發輝生命的光與熱,以奉獻一己、服務大眾來擴大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延續生命的希望與未來,這才是正當的信仰之道,也才是我們面對人生應有的正確態度。
問:決定自殺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態,就是想以死來擺脫一切。請問大師,人死以後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嗎?
答:「人死一了百了」,這種對生命的錯誤見解,普遍存在於一般人的心裡,因此常見有人在遇到無法排解的困難或挫折時,就消極地想要自殺,希望以死來擺脫一切。
其實,人到世間投胎為人,都是帶業而來;現世所受的順逆、好壞境遇,都是自己前世、今生行為造作的結果,應該直下承擔,才能隨緣消業。如果遇到困難、苦厄,就以自殺來逃避,不但不能消業,而且更造惡業;如此舊業未消,又造新業,人生如何能解脫?如何能一了百了呢?
所以,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自殺只有增加問題,甚至只會增加痛苦。比方說,我自殺了,即刻就會帶給我的家人、朋友、親戚、同學,乃至認識我的人無比的痛苦,有時還會把一些未了的責任加諸給他們,增加他們的負擔。再說,國家栽培我、大眾成就我,正當能為社會服務的時候,卻因故自殺死了,這就是社會成本的浪費。因此,一個人的自殺,不但造成社會的損失,並且拖累了許多人,辜負許多關心我、愛護我的人,真是情何以堪。
再者,自殺也會留下很多的後遺症。例如,一個家庭里如果有一個前輩是因自殺而死亡,雖然隔了幾代以後,後代的子孫都會覺得不榮譽,不但在他們的心裡留下拂不去的陰影,有時還會起而仿效。所以我覺得社會上有時候發生兇殺案,被人殺死還可說是不得已的,自殺是不可原諒的行為。因為遭受外力而死是沒有辦法抗拒的事,可是自殺則是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愚痴,是因為一時想不開所造成;由於自己的愚痴想不開,造成了家庭、社會的損失,所以基本上自殺是不值得同情而令人感到遺憾的事。
尤其,自殺者當時的心情,必定是帶著一種心靈的創傷,是在痛苦、哀傷、無助、絕望、焦慮,甚至是憤怒、嗔恨、懊悔的情緒中死去,就憑當下這么一念,死後必定墮入地獄、惡鬼、畜生,這就是《俱舍論》所講的「業道」。
所謂「業道」,亦即貪、嗔、痴三業,彼此之間由貪生嗔,由嗔生痴,由痴生貪;前者能夠成為後者之道,或者互相輾轉為道,如此成為六道輪回之通路。也就是說,我人造作的業,自然會產生一種力量引生結果;業本身就像道路,隨著善業能通向善的地方,隨著惡業通向惡的地方。因此我們不要萌生自殺的念頭,就不會有自殺的行為與結果。
㈡ 世界排名前500大學,統計各國分別有幾所
美國福布斯雜志2008年世界大學排名
1. 美國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2. 美國斯坦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3. 美國耶魯大學 Yale University
4.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6. 英國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7.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Technology
8. 英國牛津大學 Oxford University
9.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10.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11. 美國密歇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
12.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13. 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4. 美國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15.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
16. 日本東京大學 Tokyo University
17.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18.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ronto
19. 美國康奈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
20. 美國芝加哥大學 University of Chicago
21.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分校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
22.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t Seattle
23.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24.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5.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6.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洛桑分校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Lausanne
27.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 University Texas at Austin
28.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29. 日本京都大學 Kyoto University
30.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31.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32. 瑞士日內瓦大學 University of Geneva
33.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34. 英國倫敦經濟學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35. 美國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36. 新加坡國立大學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37. 美國匹茲堡大學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38.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39. 美國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40. 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41. 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42.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 McGill University
43. 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學院 Ecole Polytechnique
44. 瑞士巴塞爾大學 University of Basel
45. 美國馬里蘭大學 University of Maryland
46. 瑞士蘇黎世大學 University of Zurich
47. 英國愛丁堡大學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48. 美國伊利諾大學Urbana Champaign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49.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 University of Bristol
50.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 University of Sydney
51.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oulder分校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52. 荷蘭烏得勒支大學 Utrecht University
53.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54. 美國南加州大學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55.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University of Alberta
56. 美國布朗大學 Brown University
57. 日本大阪大學 Osaka University
58.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59. 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60. 香港科技大學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 Wageningen University
62.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63. 德國慕尼黑大學 University of Munich
64.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65. 美國波士頓大學 Boston University
66. 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 Vanderbilt University
67.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68. 日本東北大學 Tohoku University
69. 香港大學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70.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7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72.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 University of Vienna
73.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 Monash University
74. 英國諾丁漢大學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75. 美國卡內基米隆大學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76. 瑞典蘭德大學 Lund University
77. 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 Texas A&M University
78. 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大學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79. 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 Ecole Normale Super Paris
80.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Virginia
81. 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82.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83. 荷蘭萊頓大學 Leiden University
84.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 University of Waterloo
85.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86. 美國普度大學 Pure University
87. 英國伯明翰大學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88.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 Uppsala University
89.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90. 德國海登堡大學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91.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92. 比利時盧汶大學 University of Leuven
93. 美國艾莫利大學 Emory University
94. 日本名古屋大學 Nagoya University
95. 美國凱斯西保留地大學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96. 香港中文大學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97.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98.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 Innsbruck University
99.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100.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 Sussex University
㈢ 伊朗沙赫寧屬於哪個國家
伊朗沙赫寧屬於伊朗。
㈣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食品碩士就業前景怎麼樣~
營養師:距離我們有多遠
也許有人習慣這樣吃早餐:幾根油條、一碗豆漿,要不就是一個豆沙麵包、再喝杯牛奶,這時,有人可能要向你說「不」了:油條搭配豆漿的吃法,蛋白質還算可以,不過油脂過多,品質較低;夾餡的麵包糖分太多……他還可能會為你制定一個科學的營養菜單。這個人的身份就是---營養師。
營養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熟悉是因為我們都關注它,可真正能說得清楚的卻沒有幾個。其實營養最直觀的字面解釋就是「謀求符合自己身體的養料」,而營養師正是能給我們提供這種幫助的專家顧問。
如今,一日三餐不再是簡單吃飽吃好的問題了,營養已經成為國人健康飲食的一個關鍵詞,因飲食營養問題給我們造成的疾病,已成為威脅我們生命和生活質量的大敵。因此,有關人士呼籲:提高公眾的營養健康意識,加強營養專業人才的培養已成當務之急。
營養問題:給我們帶來太多的傷害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列舉了一組數據:我國目前有2億人超重,1.6億人血壓高,15歲至64歲的勞動人口中,慢性病的發生率已達到52%,死亡率佔30%。 「千萬不要小瞧營養,忽視它可能給健康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河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檢測與評價所長王躍進說,由河北省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歷時兩年對我省居民營養健康狀況進行的調查表明,營養過剩與營養不良的兩極分化已成為影響我省居民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我國慢性疾病,尤其是腫瘤、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的發病率呈顯著增長趨勢。雖然這些疾病是由生活方式中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致,但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不良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當前困境:我省營養師缺口很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顯著提高,同時人們也認識到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認同它的重要性,一種新行業---營養師也應運而生。去年11月,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向社會發布第四批11個新職業,公共營養師位列其中。
一名合格的營養師是醫師、營養師、廚師的「三位一體」,應該具備醫學、營養學、食品衛生學、食品安全學、營養烹飪學知識,還要能融會貫通,針對不同人群搭配不同營養食譜,熟悉食品衛生法律法規等。
河北營養學會理事長張樂善說,營養師的主要工作就是運用合理的營養理論和具體實踐來解決人們的營養問題,也就是指導人們「吃什麼、怎麼吃、吃多少」。
在發達國家,每300人就有1名營養師,這些營養師不僅僅出現在醫院,一些大型餐飲學校、企事業單位、健身中心、幼兒園、社區等需要普及營養知識的地方,都有營養師的身影。相比之下,我國的營養師無論是數量,還是工作環境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有媒體披露,目前我國有關部門正在制定中的《國民營養條例》規定,100人以上的食堂、餐飲單位,菜餚不再僅由廚師直接配製,而需在營養師的指導下共同完成;300人以上的食堂、餐飲單位,必須配備專門的營養管理師。
「以這個標准來算的話,我省需要20萬以上的營養師。」張樂善說,目前專業營養師嚴重匱乏,現在真正有注冊證的不過100人,其中絕大多數都分布在三甲醫院,面向普通大眾的專業營養師屈指可數。很多餐廳不乏特級廚師、一級廚師,但配備營養師的寥寥無幾。教育機構的情況也是如此,絕大部分中小學、幼兒園都沒有營養師。 前景瞻望:營養師將成為熱門行業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卻發現,不少市民對營養師的概念模糊不清,一般將其幾乎等同於醫院的營養科,還有一些有營養意識的市民卻又苦於找不到營養師。
公共營養師月薪最高1.5萬元
作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的新職業,公共營養師表現出良好的薪資潛力。日前,中國公共營養師網等單位聯合進行的公共營養師薪資調查顯示,公共營養師最高月薪達到1.5萬元,絕大多數公共營養師月薪都超過2500元。
據悉,此次調查主要採取在網上、電話進行,參與調查達3000多人,涵蓋了北京、上海、河南、遼寧、貴州以及香港、台灣等城市。調查顯示,與2005年、2006年相比,各地的公共營養師薪資呈現遞增的趨勢。但是,公共營養師薪資水平受所在地區、行業以及學歷及專業、知識體系、營養從業年限、職位等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營養工作室(咨詢中心)主任、咨詢文案營養師月薪達到3000至15000元,企業內訓講師月薪在3000至14000元,美容營養師月薪大約2500至12000元,而超市、飯店營養師月薪為2500至8000元,食品咨詢營養師月薪為2500至6000元,只有學校營養師月薪大約2000元左右。
調查顯示,經濟發達地區的公共營養師薪資水平高,北京、上海、廣東地區的薪資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公共營養師的薪資水有向某些行業集中的趨勢。同時,薪資水平與從事崗位有關,薪資水平高的崗位主要集中在企業內訓講師、咨詢文案營養師、營養服務機構經營、營養工作室經營、美容營養師、超市營養師、飯店營養師等。同時,公共營養師的薪資水平與所在企業的性質也有關系,外資企業的公共營養師薪資水平最高。公共營養師的薪資水平與職位呈正相關,職位越高,薪資水平越高。參加調查人員中,年薪最高的為50萬元以上的有10位,全部來自食品、IT、營養咨詢服務等行業。
公共營養師屬於咨詢服務行業。因此,薪資水平與專業和學歷呈正相關,醫護、食品、葯學、生物、師范學歷越高薪資水平越高。同等學歷其他專業的營養師一般要延長0.5至2年的學習和工作時間與專業學歷等同。中等和基礎學歷的非專業營養師一般要延長學習和基礎工作時間,同樣做好公共營養師工作,有較好的薪資水平。同時,薪資水平與知識體系也呈正比,知識體系決定服務體系,服務體系決定服務能力,服務能力越強,薪資水平越高。中、西醫營養與烹飪營養結合服務技能,高學歷營養師集中在項目經理人、咨詢文案營養師、企業內訓講師崗位;中等學歷營養師多在美容、超市、餐飲、學校做營養服務工作。此外,薪資水平也受營養從業年限的影響,營養是經驗科學,學習、從業年限越長,服務人次越多,經驗越豐富,工作能力越強,薪資越高。同等學歷和專業,薪資水平高的公共營養師主要集中在營養學習從業年限均在2年以上。
調查顯示,目前,多數公共營養師彈性工作制,一般以八小時以外或雙休日做營養師的工作。做咨詢文案的營養師兼職完成工作的較多。一些營養師兼做三家以上企業的營養師,可以從超市、美容院、飯店的營養咨詢服務工作。
著名營養專家逸飛表示,公共營養師是白領職業,從業人員多為高知技能型人才。公共營養師服務需要具備綜合能力,不但要學習中醫營養學、現代營養學、烹飪營養學等綜合學科,還要加強營銷、演講技巧、咨詢溝通等能力的培養。公共營養師需要不斷的學習,拓寬知識面,擴充知識量,用知識促進服務能力和服務品質。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公共營養師服務品質的不斷提高,公共營養師的薪資水平預計每年將以20%以上比例遞增。
㈤ 求1500字關於歐冠決賽的論文
切爾西主場對巴薩的歐冠半決賽次回合比賽,最終以巴薩終場前絕殺扳平,晉級決賽而結束。但在比賽過程中,挪威主裁判赫寧的判罰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毫不誇張的說,正是挪威主裁湯姆-赫寧的三次非常具有爭議性的判罰,讓切爾西沒有過早的拿下比賽。
第一個爭議判罰發生在上半時第24分鍾,切爾西左邊鋒馬盧達左路帶球突破,身後的阿爾維斯手臂上一直有動作,馬盧達將球帶到禁區內後,隨即一個反扣,將阿爾維斯甩在後面,眼見失去了防守位置,阿爾維斯無奈之下將馬盧達放倒在禁區內。主裁赫寧的哨聲響了,沒有點球,只有禁區邊緣的任意球。從主裁判的角度講,這個球是犯規無疑,但他卻吹罰了禁區外側的任意球。但從回放中很明顯的看出,犯規點球百分百的在禁區內,這是一個毫無疑問的漏判。
第二個爭議判罰發生在上半時第26分鍾,當時德羅巴接隊友傳球後,突入禁區甩開防守他的阿比達爾,已經失去位置的阿比達爾在身後先是拉扯德羅巴的球衣,然後又用腿將魔咒絆倒在地。在整個過程中,法國邊衛都沒能碰到球。這個動作與昨天首場半決賽次回合,曼聯弗萊徹防守小法的動作相似,但那場比賽中,雖然弗萊徹夠到了皮球,但還是被吹罰了點球+紅牌,而阿比達爾根本就沒有摸到皮球的影子,放倒德羅巴卻被赫寧放過。如果按照相同的標准,阿比達爾這個球就該被判點球+紅牌。
第三個爭議判罰發生在第67分鍾,當時阿內爾卡形成單刀後,被身後的阿比達爾用一個很細微的動作拉倒在地,裁判卻直接出示了紅牌!客觀的說,這個球,阿比達爾在身後的動作太小,而且很不明顯,裁判直接出示紅牌明顯的過於嚴厲。
第四個爭議判罰發生在第82分鍾,當時皮克在禁區內有明顯的手球動作,當時這位前曼聯球員,在禁區內直接伸開手臂用手掌將球拍在地上,盡管阿內爾卡拚命示意,皮克也知道自己觸犯了天條,但這個明顯的點球卻被裁判赫寧再一次放過。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4個爭議性的判罰改變了比賽全局,也讓全場一直沒有任何機會、僅僅有1次射正的切爾西丟掉了勝局。他們本可以在前30分鍾就可能拿到3-0的比分(2點球+埃辛進球),但卻被赫寧一一放過。
而且,非常令人奇怪的是,上半時比賽進行的很完整,但赫寧卻給了長達3分鍾的補時時間。在這樣的大賽上,上半時補時3分鍾是極為罕見的,更何況,上半時比賽一直沒怎麼被中斷。下半時比賽,赫寧又給出了4分鍾的補時時間,而正是在補時階段,伊涅斯塔抓住了機會,打入了扳平的一球。可以看到的一個細節是,上半時比賽進行到了48分鍾10幾秒,哈維在禁區外的射門疑似碰到了切爾西後衛的身體後出了底線,但赫寧卻沒有判罰角球。中場哨聲吹響後,巴薩球員哈維、皮克和埃托奧追著赫寧要角球,不依不饒,藉此向裁判施壓。
全場比賽進行到了第95分鍾,巴拉克在禁區內射門打在凱塔的手臂上,但客觀的說,這球與皮克的那個故意手球完全不同,而是被動手球。本場一直不肯給切爾西點球的赫寧當然也就沒吹點球。巴拉克追著赫寧大聲咆哮,他知道,這有可能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後一次打進歐冠決賽的機會了,但這可能的最後一次,還是被挪威裁判赫寧給活生生的剝奪了。
或許英超實在過於強勢,連續3個賽季都有3支球隊殺入四強,連續5個賽季都有球隊殺進決賽;而切爾西晉級後,難免會出現決賽審美疲勞,這很不利於歐足聯的商業開發,因此,赫寧難免受到了他的上層的授意。或許,對於切爾西來說,他們的出局是一種必然。因為很簡單,普拉蒂尼和他的歐足聯,不希望看到切爾西和曼聯再次相聚決賽。在歐冠54年的歷史上,只有西甲的皇馬、瓦倫西亞;意甲的AC米蘭、尤文圖斯以及英超的切爾西和曼聯,三次一個國家的球隊會師決賽,而歐足聯很不想看到英超會出現第2次會師決賽,而且還是連續兩年出現!
從1/8決賽抽簽開始,普拉蒂尼就為英超球隊設置障礙,切爾西vs尤文、羅馬vs阿森納、曼聯vs國米、利物浦vs皇馬,明眼人都會知道為何偏偏英超這么巧,都抽到了歐洲強隊。但令普拉蒂尼們始料不及的是,英超球隊竟然全線飄紅,意甲球隊全軍覆沒。而本場比賽,裁判赫寧的醜陋表現,則完美的證實了歐足聯的計劃。是的,如果他們想讓巴薩奪冠,那即便是英超四強加在一起也打不過巴薩,原因很簡單,只是他們不願意看到英超的強勢。這個叫赫寧的裁判並不是沒有前科,08年歐洲杯他就因為在臨近終場前,判給了羅馬尼亞人一個點球,差點導致義大利隊小組出局。賽後,赫寧被歐足聯公開處罰。而這樣的一場關鍵比賽,讓這樣一名有前科的裁判執法,很明顯,歐足聯的計劃昭然若揭。當政治可以凌駕足球,這是歐冠開始54年以來,賽場上發生的極為醜陋的一幕!與比賽雙方毫不相乾的、一向嚴謹的德國媒體,賽後也為主裁赫寧打了極為罕見的6分。(德國算分規則,5分相當於不及格,6分更是極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