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伊朗和古中東在哪巴比倫人和美索不達米亞人是同一概念么(滿意的話追加分)
古伊朗就是位於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古代沒有中東的概念,中東是近代以歐洲為中心提出的概念.大體上就是阿拉伯地區,小亞以南,埃及西北,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地方
巴比倫這座城市先後成為兩個偉大帝國的第一國都,也就是古巴比倫帝國和新巴比掄帝國
巴比掄人一般指的是古巴比掄帝國的建立者,但他們是阿摩利人,新巴比掄人是迦勒底人,美索不達米亞的民族很多的
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加喜特人,阿摩利人,迦勒底人,甚至古蒂人,米坦尼人都可以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人
② 伊朗是一個國家嗎,在哪個地方
伊朗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
③ 公元前幾世紀,出現在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古代王國是什麼國
古巴比倫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公元前3500年進入文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 of 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堪稱"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4000BC,蘇美人最早發明了表意和指意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大多刻在磚、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筆重而印痕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這座花園傳說是當時的國王為公主而建的。
之後的尼羅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兩河文明的促進下發展起來的。希臘人從那裡學到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猶太人從那裡學到了神學,並將它傳播於世;阿拉伯人從那裡學到了建築學,並以此教化了整個中世紀野蠻的歐洲。
大約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1792BC,漢謨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共有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所滅。605BC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了亞述。後來,神廟祭師集團當權,終於在538BC,被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所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便告結束。
《世代網》
古巴比倫的悲哀!
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兩河之間的地方)大約在公元前19世紀(中國夏朝的時候)就孕育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早的文明——古巴比倫文明;這個地區由於沒有天然的屏障,所以產生了古巴比倫多樣化的文化發展趨勢。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間的地方叫「美索不達米亞」,意思就是「兩河之間」。每年春天,高原地區的積雪融化,這兩條河就在美索不達米亞泛濫成災。特別是下游一帶,地勢低凹,幾乎全被淹沒。一個流傳到今天的巴比倫神話,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形:一位巴比倫國王的祖先夢見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訴他,洪水就要淹沒大地,來懲罰人類的罪惡。因為他一向對神十分虔誠,所以神要搭救他。這個人聽從神的吩咐,造了一隻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還帶了幾只動物和一些種子。沒過多久,烏雲布滿天空,黑暗籠罩了大地,狂風暴雨襲來,滔滔洪水淹沒了一切生命,只有那隻方舟在茫茫無邊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風住了,河水平靜下來。這時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動物放出方舟,將種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開始了。人類許多民族的神話都受到巴比倫這個古老傳說的影響。西方著名的挪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從這個傳說演變來的:一個叫挪亞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隻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過了水災。當洪水退落的時候,挪亞放出一隻鴿子。不久,鴿子銜著一片新擰下的橄欖葉子飛回來,使挪亞知道洪水已經退去,萬物又恢復了生命。後來,西方人就把鴿子和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徵。
當然,無論是神仙還是和平鴿,都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安寧和幸福。要戰勝洪水,還得靠人們自己。巴比倫人在和洪水斗爭中,學會了修堤築壩,開渠造河。當洪水被制服以後,他們和埃及人一樣,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濫的好處。泛濫的洪水帶來大量淤泥,使兩岸的土壤變得十分肥沃。再加上這里陽光強烈,水量充足,莊稼年年豐收。據說,小麥最早就是生長在巴比倫的。
住在巴比倫北面的亞述人十分強悍。公元前8世紀(中國已經進入春秋時代),亞述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巴比倫被它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埃及,也都先後歸入它的版圖。除了希臘和義大利,地中海沿岸幾乎都被它佔領了。亞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裡修建了許多宏偉的宮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倫的迦勒底人聯合東邊的米堤亞人進攻亞達。他們手執帶血的長矛和盾牌沖進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殺,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亞述最後一代國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宮殿一起被燒成灰燼。從此,這個龐大帝國連同它的首都就從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邊有兩堆很大的荒丘,據說是尼尼微的遺址。1845年,英國人拉雅得在這里發掘出兩座亞述王宮,發現了著名的帶有雙翼的人頭牛身巨大雕像和許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後來他繼續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宮大廳。但是,這里並不是尼尼微,而是亞述的另一個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宮殿遺址。這座宮殿曾經遭到米堤亞人的焚毀。許多刻有圖畫和楔形文字的泥版還有大火燒過的痕跡。王宮的兩間藏書室堆滿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塊長3米,寬2米多,最小的還不到1寸長,只刻著一兩行文字。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亞述的圖書,內容很豐富,包括歷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過了幾年,考古學家拉薩姆又發現了亞述巴尼拔王的王宮大殿和另一處王宮藏書室。藏書室內收藏的泥版文書上,刻有許多關於亞述和巴比倫的神話。亞述的宮殿是由成千上萬的奴隸修建的,他們多半是亞述人在戰爭中掠奪來的俘虜。奴隸勞動的時候,有的帶著鎖鏈和腳鐐,有的被鐵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邊還有手執武器的兵士監視著。反映這些場面的圖畫也被發掘出來了。在尼尼微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使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亞述帝國興衰的歷史。
戰勝了亞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為了和那個被亞述滅掉的古巴比倫王國區別開,人們把它叫做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倫城建成一座堡壘般的城市。它的規模就是用今天的標准來看,也是非常壯觀的。城市是方形的,每邊長22.2公里。圍繞城市的城牆大約有8.5米高,是用磚砌和油漆澆灌而成的。四匹馬拉的戰車可以在寬闊的城牆上賓士。全城有100扇用銅做成的城門。城牆周圍還有很深的護城河。幼發拉底河從城牆下流進來,穿城而過。巴比倫城裡還有一座很大的皇宮,皇宮內修建了一個「空中花園」,被後世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國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間(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倫的國力最為強大。他率兵攻打敘利亞,出兵巴勒斯坦,奪占耶路撒冷,滅掉猶太王國,強迫猶太人遷居巴比倫當奴隸,成為「巴比倫之囚」。在晚年,他還侵入埃及。在這幾十年裡,巴比倫城人口達到10多萬,還有來自亞洲各地的商人,奴隸制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在強盛的背後,已經埋伏了危機,被征服的外族人對巴比倫奴隸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斷發生,本族的貧民和農民因破產淪為奴隸,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奴隸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後,國內政局立即動盪起來,6年中8個國王被廢,其中兩個被殺。在東面,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的盟邦米堤亞,對巴比倫形成了大軍壓境的局面。
巴比倫的奴隸主們忙於爭權奪利,縱情享樂,他們以為他們的城牆是那樣高大而堅固,誰也攻不破。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敵人會利用穿過城牆的幼發拉底河打進來。一天晚上,巴比倫的一個年輕王子正在舉行狂歡宴會。波斯王居魯士下令在幼發拉底河中修築了一座水壩,把河水放到壩的一邊去。他的軍隊從另一邊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進到城裡,未經交戰就佔領了巴比倫。據說,有一些巴比倫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內應。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國春秋末年)。
存在僅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滅亡了。巴比倫的繁華,巴比倫的奇跡,巴比倫的高牆銅門和它的「空中花園」,都變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廢土。巴比倫遺址從1899年開始逐漸發掘出來,使人們能夠更准確地研究它的過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難題,地下水的沖擊使古巴比倫城有完全被毀的危險。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為許多國家的專家們研究的課題。
然而令人們始終憂慮不已的是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與文明相生相伴,戰爭也從來沒有休止過。這塊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據說就是《聖經》中伊甸園的原型地。然而,也許正是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它也不斷成為政治和戰爭的舞台。當巴格達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為精妙絕倫的城市的時候,整個歐洲還處於蠻荒狀態,這里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鄉,其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見的。綜觀數千年來的兩河流域興衰史,哪一場戰爭不是對文明的破壞呢?
註:古巴比倫是對文明發源地的稱謂;而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則是現今古巴比倫的位置。
【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國】
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從地圖上看,它形似一彎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稱。沃地東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並行奔流。被稱為兩河流域。這里的河水定期泛濫,時常帶來災害,但水退後留下的淤泥有利於農業生產。
公元前3500年以後,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
為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④ 兩千年來,為什麼人們一直要尋找遺失的以色列部落
以色列王國的覆滅,導致十二個以色列部落中的十個被亞述王流放,此後再無下落。日後的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為了各自的宗教目的,一直在尋找這十個遺失的以色列部落,並且一直到現代仍在尋找。
以色列王國的覆滅
由於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淵源關系,這種說法在基督教和整個西方世界中也有很大影響。
據《聖經》記載,猶太族長時代的始祖雅各和他的兩個妻子和兩個侍女共生有十二個兒子,分別名為流便、西緬、利未、猶大、但、拿弗他利、迦得、亞設、以薩迦、西布倫、約瑟和便雅憫。以後,十二個兒子的後代發展成了十二個部落,統稱為以色列人。
這十二個以色列部落一起到了埃及,又在摩西的帶領下逃出埃及,返回迦南。後來南方猶大部落的大衛把各部落統一了起來,建立了古希伯來王國。
公元前10世紀後期,這個王國分裂成了南北兩個國家:北方的以色列王國中包括了十個以色列人部落,南方的猶太王國中只有猶大和便雅憫兩個部落和一小部分利未部落的成員。
據歷史學家們考證,上面《聖經》里提到的地方就是現代伊朗的西北部,在裏海的西南方一帶。人們一般認為,這十個部落中的一些人後來可能也來到了巴比倫,並與猶太人一起返回了巴勒斯坦,而多數人則留在了被放逐的地方,後來便與當地的民族同化了,因而也就永遠地在歷史中消失了。
但是,許多虔誠的宗教徒(包括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卻不接受這一說法。他們說上帝曾許諾要讓這些遺失的部落返回,如果這些部落消失了,那怎能實現上帝的諾言呢?
《聖經》中明確寫道:「主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將以色列的子孫從他們所到的各國收取,將從各方把他們聚集,引導他們回歸他們的故土。我要使他們在那裡成為一國……他們不再為二國,決不再分為二國。」(見《聖經以西結書》37:21-22)
因此,他們堅定地認為,這些部落是不會消失的,他們將在彌賽亞(救世主)降臨時重返上帝的應許之地,建立他們的國家。
對於猶太人來說,如果十個遺失的部落仍然存在,那麼有朝一日他們將回到自己的猶太同胞中間。這不僅可以壯大猶太人的力量,而更重要的是,它將證實古代猶太先知們的預言,從而能進一步加強猶太教徒們的信仰。
而基督教徒也希望找到這些遺失的部落,他們卻又是出於另一種目的。他們認為,十個以色列部落的失蹤發生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前許多世紀,但耶穌受難時猶太人(即猶大部落的人)卻是存在的,而且他們對此是有責任的。因此,如果找到十個失蹤的以色列部落,讓他們皈依基督教,承認耶穌,就可證明猶太人是走入了歧途,而基督教才是正道。
這樣,尋找和發現這十個遺失的部落,對於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和文學家們來說,不過是一種具有學術價值的活動,但對於虔誠的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來說,卻還有著更為重要的宗教意義。因此,許多世紀以來,許多人一直在不停地尋找這些遺失的以色列部落。
兩千多年的尋覓
在中世紀時,不斷有關於發現了某一個或某幾個、甚至所有遺失的部落的消息。
例如,9世紀時一個名叫埃爾達丹尼的猶太旅行家稱他是遺失的「但」部落的成員。他在日記中說,但、迦得、拿弗他利和亞設四個部落生活在「庫希的土地上」(現代衣索比亞及周圍地區)。他說他還知道另外六個部落在什麼地方,因為他曾到過他們生活的地區。埃爾達丹尼的故事一度廣為流傳,還引起許多學者對其進行考證和研究。
12世紀時一個叫本傑明的歐洲人寫了一本他在地中海東岸各地旅行的游記,他詳細記載了他聽到的許多關於遺失的部落的情況,這本書再次激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
到了近代,人們尋找失蹤部落的熱情未減。19世紀初,一個名叫約瑟夫本雅明的法國猶太人幾乎用了他的畢生精力去搜尋失蹤的以色列部落。他差不多走遍了整個中東和北非地區,但後來他得出的結論是:那些遺失的部落並沒有定居在某個地方,而是像歐洲的猶太人一樣,成了一些漂泊不定、浪跡天涯的流浪者。
他最大的成就是在印度發現了一些自稱「勃奈以色列」的猶太教徒。這些猶太人在孟買及其周圍地區已生活了許多世紀,但本雅明最後還是不能肯定他們到底是不是遺失的以色列部落。
19世紀中期,有一個叫作「希伯來基督徒」的基督教傳教團也開展了尋找遺失部落的活動。這個團體的成員都是改宗了基督教的猶太人,他們希望找到那些古以色列人,使他們也成為基督教徒。
這個團體中一個叫沃爾夫的英國人從1821年到1845年在中東向當地穆斯林和猶太人傳教。他尋找古以色列人的范圍深入到了波斯和中亞等地。當他聽說阿富汗的普什圖人可能就是遺失的以色列部落後,便多次隻身去到喀布爾,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探訪,但後來證明他們並不是古以色列人。沃爾夫認為中國極可能有古以色列人的後裔,但他自己卻未能來到中國。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人外,還有一些民族也曾被認為可能是遺失的以色列部落。歐洲人到達美洲大陸後不久,便有人稱當地的印第安人是古代遺失的以色列人。
1775年,倫敦出版了一本名為《美洲印第安人歷史》的書,書中列舉了印第安人的語言與希伯來語之間在詞源和語法的許多相同之處,還說這兩種人在體質、心理和文化方面都有大量相似之處。至於古代以色列人是如何來到美洲大陸的,卻沒有誰能說得清楚。
17世紀一位叫作馬納斯的阿姆斯特丹猶太拉比說,那些古以色列人先是遷往韃靼人的地區,然後又去到中國,最後才從中國去往美洲。
後來,當人們發現衣索比亞有許多信奉古猶太教的被稱為「法拉沙」的黑人後,又稱他們才是那些消失了的古以色列人的後裔。甚至有人經過考證認為,這些黑猶太人是十二個遺失部落中「但」部落的後代。但是,一些威權的非洲史學家卻稱,這些黑人是在歷史上某個時期皈依了猶太教的當地民族,他們不可能是古以色列人的後裔,因為從人種和血緣上來看,他們同猶太人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衣索比亞的黑色猶太人
19世紀中,一些英國人自稱他們才是真正的「遺失的部落」。他們說盎格魯-撒克遜人中有相當大一部分都屬於古以色列人,他們著書立說,找了不少根據來證明這種說法。
按他們的說法,那些以色列部落不斷向西北方遷徙,後來定居在歐洲北部。他們說,這些以色列人在北遷的路上留下了一些痕跡,例如,「多瑙河」(Danube)這一名稱便與「但」(Dan)部落有關。這些說法其實都很牽強,有的毫無道理。實際上,這些自稱「盎格魯-以色列」的英國人是一個小的宗教派別,他們想通過自稱為遺失部落來加強自己的合法性和神聖性。這個派別後來還流傳到了美國等地。
針對關於「十個遺失的部落」的種種傳聞和活動,英國杜克大學研究《舊約聖經》的權威學者戈德比1930年寫了一本書——《遺失的部落,一個神話》,有力地告誡人們不要再對找到那些所謂的「遺失部落」再抱有任何希望,也不要再去作那些無謂的探險式的尋找活動。
他說,一方面,古希伯來人就像當時其他的許多民族一樣,在被征服之後被流放到異國他鄉,在經歷過種種艱難困苦,他們要想使自己的種族完整地保存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些古希伯來人要麼死於痛苦的流離遷徙之中,要麼能倖存下來也自然同化進異邦的民族中去了,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有許許多多,以色列人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的例子而已。
另一方面,他又說,後來的猶太人也未必全都是古以色列人的直系後裔,他們並非是一個純粹的同種同源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同樣也吸收了其他的民族。所以,再去尋找所謂「遺失部落」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此後,在世界各地尋訪「遺失部落」的活動確實減少了。但有些人,尤其是一些篤信宗教的人仍不甘心,有關在某地又發現了可能是「遺失的以色列部落」的消息仍時有所聞。
⑤ 古代伊朗為什麼又叫波斯
基本上是,古代的波斯是個大帝國,遠不止現在的伊朗高原等地,還包括中東阿拉伯等地。觸角伸到了非洲和歐洲。著名的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波斯帝國的,只可惜東征失敗了。
⑥ 伊朗歷史的簡介
自從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而關於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來自亞述帝國人在公元前九世紀的敘述,他們稱為「帕爾蘇阿舒」(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這些近似的詞語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大概是指「邊界」、「邊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稱伊朗人(他們在種族上自稱為雅利安人,以示尊貴)。帕爾蘇阿及帕爾蘇阿舒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後者位於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語當中稱為「帕爾薩」(Pârsa,今法爾斯)。希臘人在公元前六世紀使用「帕撒斯」(Perses)、「帕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詞用於居魯士二世的帝國的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34],英詞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聖經較後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國(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記),稱為「帕拉斯」(英語:Paras;希伯來語: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國」。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中古雅利安人帝國」。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在中文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語和波斯地毯。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故鄉,其歷史及聚居點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米底在公元前625年將伊朗統一為一個國家,並成為了一個帝國。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330)是波斯人首次統治中東及中亞。之後由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及薩珊王朝繼承,其時間跨度約達千年。
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外族統治及短命的地方王朝之後,伊朗於1501年為薩法維帝國所再次統一,再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該帝國將什葉派作為國教,是為伊斯蘭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伊朗由沙赫王或皇帝統治,該制度幾乎無間斷地延續至了1979年四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該革命將伊朗政體改為伊斯蘭共和國。
⑦ 伊朗是哪個國家
伊朗指的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5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17。
伊朗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為世界石油天然氣大國,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
伊朗的自然資源:
伊朗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蘊藏豐富。截至2019年底,已探明石油儲量1580億桶,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氣已探明儲量33.9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
其它礦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可采量巨大。已探明礦山3800處,礦藏儲量270億噸;其中,鐵礦儲量47億噸;銅礦儲量30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
鋅礦儲量2.3億噸,居世界第一位;鉻礦儲量2000萬噸;金礦儲量150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錳、銻、鉛、硼、重晶石、大理石等礦產資源。已開采礦種56個,年礦產量1.5億噸,占總儲量的0.55%,佔全球礦產品總產量的1.2%。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伊朗
⑧ 伊朗是波斯人國家嗎謝謝
伊朗是波斯人國家
自從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而關於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來自亞述人在公元前九世紀的敘述,他們稱為「帕爾蘇阿舒」(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這些近似的詞語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大概是指「邊界」、「邊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稱伊朗人(他們在種族上自稱為雅利安人,以示尊貴)。帕爾蘇阿及帕爾蘇阿舒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後者位於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語當中稱為「伯爾薩」(Pârsa,今法爾斯)。希臘人在公元前六世紀使用「帕撒斯」(Perses)、「帕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詞用於居魯士二世的帝國,英詞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聖經較後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國(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記),稱為「派拉斯」(英語:Paras;希伯來語: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國」。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中古雅利安人帝國」。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⑨ 伊朗是波斯人國家嗎謝謝
伊朗是波斯人國家
自從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而關於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來自亞述人在公元前九世紀的敘述,他們稱為「帕爾蘇阿舒」(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這些近似的詞語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大概是指「邊界」、「邊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稱伊朗人(他們在種族上自稱為雅利安人,以示尊貴)。帕爾蘇阿及帕爾蘇阿舒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後者位於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語當中稱為「伯爾薩」(Pârsa,今法爾斯)。希臘人在公元前六世紀使用「帕撒斯」(Perses)、「帕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詞用於居魯士二世的帝國,英詞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聖經較後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國(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記),稱為「派拉斯」(英語:Paras;希伯來語: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國」。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中古雅利安人帝國」。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⑩ 伊朗是在什麼地方,英文單詞怎麼寫
伊朗,是亞洲中部的一個國家。
英語單詞
I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