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與俄羅斯哪個經濟強

伊朗與俄羅斯哪個經濟強

發布時間:2022-05-28 00:53:06

Ⅰ 請問:俄羅斯與土耳其、伊朗的歷史糾葛和現實政治狀況

土耳其、伊朗與俄羅斯有著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獨立後,土耳其、伊朗也非常重視與這些獨聯體國家發展關系,力圖成為對該地區各個國家有影響力的政治經濟夥伴。

一、歷史聯系與合作的基礎

地處西亞的土耳其、伊朗在地理上與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毗鄰,歷史聯系非常緊密。中亞五國和亞塞拜然的居民大都信奉伊斯蘭教,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歷史傳統與鄰近的土耳其、伊朗非常接近。喬治亞、亞美尼亞與土耳其、伊朗也有很多接觸和歷史恩怨。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亞塞拜然等民族同屬突厥民族,語言屬突厥語系,與土耳其近似。塔吉克民族語言則屬波斯語系,與伊朗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歷史上土耳其和伊朗為爭奪外高加索地區曾經多次進行過戰爭。中亞、外高加索地區與土耳其、伊朗在歷史上經常被同樣的強國所征服,頻繁接觸,文化上相互影響,直至近代才由於歐洲列強的瓜分被分割開來。
公元10世紀,中亞古老的民族是東伊朗的各個部落,他們實際上是今天塔吉克人的祖先。公元前6至前4世紀塔吉克和土庫曼曾由伊朗阿契米尼德王朝所統治。數百年後,中亞的操突厥語民族人數逐漸增加,並與中亞原來的居民不斷接近、融合。11世紀下半葉統治河中地區的卡拉汗尼王朝同塞爾柱突厥人發生過戰爭。16世紀以後烏茲別克人在中亞地區上升為佔有一定優勢的民族,進入波斯北部,與波斯人等周邊民族間既有戰爭,又有交流。18世紀30年代,波斯曾短暫征服中亞地區。
外高加索的亞美尼亞和喬治亞民族由一些古老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曾受到過希臘馬其頓人、羅馬人的侵擾和影響,與土耳其、伊朗等地的早期國家聯系緊密。亞塞拜然民族形成較晚,大約是在11-13世紀,長期接近南方的伊斯蘭世界。到16世紀,外高加索地區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與波斯(伊朗)爭奪的對象。兩個國家戰事頻繁,最後形成了土耳其佔領西喬治亞的一部分和亞美尼亞、波斯佔領亞塞拜然的格局。1722年彼得大帝的「波斯進軍」使沙皇俄國也成為一個「競爭者」。由於同時遭到土耳其的進攻,波斯被迫與俄國訂立了城下之盟。隨後,三方圍繞外高加索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一個世紀,1828年和1829年,俄羅斯與波斯、土耳其分別簽訂條約,奪得了外高加索。[1] 南亞塞拜然仍屬伊朗,西亞美尼亞則有一部分為土耳其所有。被土耳其政府視為「異教徒」的亞美尼亞人在近代史上曾幾度受到大規模迫害。[2]
沙俄吞並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後,中亞和外高加索土著居民依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持了過去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就人種、風俗來說,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民族更接近波斯人和土耳其人。本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蘇聯逐步打開國門和各共和國自主權的增加,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同鄰近土耳其、伊朗很快實現了高層接觸和經貿往來。而當時蘇聯領導人對土耳其現代化模式的「興趣」也推動一些共和國的領導人把土耳其視為足以信賴的「樣板」。1991年,土耳其總統厄扎爾和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曾進行過互訪,簽署了多項雙邊合作協議,明確哈土兩國將在各個領域建立長期互利合作關系。獨立後,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重新尋找自己的文化淵源,開始了一種「本土化」的回歸。在「非俄羅斯化」的過程中,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很容易、也很自然會與土耳其、伊朗等國接近。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上的相近,語言、風俗習慣上的相似,加上經濟上的互相需要,使雙方的合作關系發展較快。
90年代初,對土耳其模式的「充分肯定」使土耳其成為中亞國家和亞塞拜然最受歡迎的「朋友」,甚至一些中亞國家和亞塞拜然聘請土耳其專家作總統的顧問。1991~1993年,一些中亞國家決定改用拉丁字母,與土耳其在文化、教育、幹部培養等方面的聯系空前地增加了。對於年輕的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來說,獨立初期難以找到一種把國家凝聚起來的力量,難以找到可供依賴的發達的、有著歷史延續性的國家傳統。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添充進來的有各種各樣的思潮,其中佔有優勢的自然是當地居民最容易接受的伊斯蘭思想和突厥主義思想。伊朗和土耳其則被視為這二者的代表。
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因考慮本身的內外部因素,與伊朗關系一般,如擔心影響與美國的關系,政治取向上也很不一致。盡管在交通方面伊朗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伊朗對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它既不能提供中亞國家所需的資金,也不能提供新工藝。伊朗不可能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市場上有引人注目的一席之地,只能希望在該地區同外部世界,准確地說,是同歐洲和東南亞國家的交通運輸方面起到特殊的「橋梁」作用。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同樣也想起到這樣一個聯繫世界上兩個經濟增長中心的作用,成為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樞紐。伊朗由於處於中亞與波斯灣、地中海之間,其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對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來說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鄰國多數中亞國家領導人對土耳其、伊朗抱有好感並寄予了較大的期望,想藉助於這個有著血緣、語言、宗教聯系在一起的「穆斯林兄弟」,使自己早日成為國際大家庭中的一員,同時在經濟上、特別是交通運輸方面解決本國面臨的現實困難。外高加索國家在發展對外聯系時,伊朗、土耳其作為南邊的兩個鄰居也不容忽視。而土耳其、伊朗等國也希望與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建立密切的關系,打算藉助於這些獨聯體國家的經濟、科技潛力為自己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擴大國際活動空間,為在國際事務和國家爭端中處於有利位置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礎。土耳其、伊朗1992年把中亞五國和亞塞拜然拉進「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把同土耳其、伊朗發展合作關系作為外交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土耳其和伊朗對中亞國家的政策

由於地理上和文化上佔有一定的優勢,土耳其、伊朗絲毫不隱瞞向中亞和外高加索輸出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戰略意圖,藉此來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甚至土耳其和伊朗國內有的政治勢力夢想恢復再現「突厥帝國」和「泛伊斯蘭國家」的輝煌,試圖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找到市場。
(一)土耳其對中亞五國的政策
土耳其是同中亞五國關系非常密切的「南方」穆斯林國家。土耳其在發展經濟和推行社會政策方面有成功之處,其世俗模式對中亞國家有吸引力。[3] 其經驗也受到中亞各國的重視。中亞國家希望土耳其成為聯系西方大國的「橋梁」,土耳其也很注意在中亞施加影響,關心中亞的能源開發和政策取向。土耳其是第一個承認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獨立的國家,非常重視發展與這些國家的全面合作關系。[4]
土耳其對中亞的政策包括:
積極與中亞國家的高層接觸,通過簽署文件和經常性的磋商確立友好合作關系。如1992-1997年,土耳其總統3次訪問哈薩克,與哈薩克簽訂了包括《友好合作條約》在內的共56項文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人文等各個領域。其中1995年6月,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訪問哈薩剋期間,簽訂兩國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合作宣言和48項合作協議、備忘錄和會談紀要。土耳其與其他中亞國家也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等許多項協議,還多次邀請中亞國家的領導人到本國訪問。1992年10月,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等國的總統應邀出席土耳其舉行國慶活動。每年都有中亞國家的領導人訪問土耳其。蘇萊曼·德米雷爾當選為土耳其總統後,非常重視保持和發展同中亞國家的關系,僅在1996-1997年他就對中亞地區進行了5次訪問。
擴大經濟貿易合作,鼓勵本國企業對中亞進行投資。土耳其與中亞國家簽署了經濟貿易合作協定、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議、避免雙重課稅協議、銀行間相互理解備忘錄等合作文件。至1995年6月,土耳其向哈薩克投資的大型項目即達34個,1998年在哈的2200家外國公司中來自土耳其的有319家;1992-1996年土耳其向土庫曼的投資達到15億美元,合資項目超過60個。1997年土耳其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協調委員會來監督、協調對中亞的投資和政策。土耳其在中亞的主要投資方向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築工程承包,土耳其公司往往能夠在眾多對手中一舉中標,優勢在於與這些中亞國家政府有著良好的關系,加之其價格和施工質量都具有競爭力;二是輕工業和食品工業中的加工生產領域;還有是旅館業和旅遊等;三是藉助於投資土耳其的國際資本進入中亞地區,土耳其公司作為世界上的大跨國公司在中亞的中介與合作夥伴,如同西門子公司聯合取得在哈薩克建設電站權,與可口可樂公司聯合在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建立工廠。
希望在解決中亞原料和資源的開發和運輸方面發揮作用。1992年7月,土耳其電力和自然資源部與哈薩克動力和燃料資源部簽署了在勘探開採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礦藏以及建設動力項目等方面進行合作的備忘錄。
1994年6月,土哈兩國簽署石油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土耳其在36年中可得到21.6億桶石油和2089億立方米天然氣,總價值達490億美元。1995年土耳其和哈薩克成立了工作小組對運輸哈石油及土石油公司參與哈石油工業等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方案。哈方認為經過土耳其的這條運油線路所經地區政局較穩定,因此是很有前途的運油線路。土耳其對土庫曼與伊朗合作的「跨世紀管道工程」持積極態度,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在1994年10月親自前往土庫曼,參加該工程的動工典禮。1995年1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問土耳其以後,十分贊賞土耳其對中亞在改善交通運輸狀況的支持。土耳其計劃鋪設一條經裏海海底的輸油管道,以把石油從哈薩克的油田輸送到土耳其在地中海的港口。1998年10月底,中亞國家的領導人聯袂參加土耳其建國75周年慶祝活動。在安卡拉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與土耳其、亞塞拜然、喬治亞領導人就鋪設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問題簽署一項聯合聲明。
在國際事務中加強合作,力圖在中亞的穩定與發展方面發揮作用。土耳其對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提出的亞信會議和烏茲別克領導人提出中亞安全與合作論壇達倡議都表示支持。與中亞國家簽署反對恐怖活動、非法擴散武器和麻醉品的協議,幫助中亞國家培訓軍人。土耳其首倡「突厥語國家首腦會晤」機制,與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亞塞拜然等國的領導人定期舉行最高級磋商。
重視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土耳其向中亞國家在科技、文化領域投入很多,如通過衛星無償為中亞國家播放土耳其的電視節目。土耳其每年接納大批來自中亞國家的留學生,出資在中亞建立國際大學。
(二)伊朗對中亞國家的政策。
由於擁有地緣和文化上的便利,伊朗進入中亞比較早,土庫曼因為與伊朗有長達1700公里的共同邊界,而且政治經濟中心都靠近伊朗,因此,土庫曼領導人認為,伊朗是土庫曼實施新經濟計劃的「最有利的夥伴」,土庫曼「在各個方面同伊朗擴大和加深緊密的合作,這對整個地區都是有益的」[5] 。但由於伊朗的經濟實力有限,尤其是無法滿足中亞國家對資金和技術的需求,因此伊朗與中亞國家在經濟聯系方面進展緩慢,在中亞各國的對外貿易額中只佔有1%左右的比例,甚至遠遠落在鄰國土耳其的後面。伊朗於是改變策略,充分發揮其地緣優勢,把重點放在幫助解決中亞國家的交通困難方面。在1997年哈塔米當選總統後,伊朗對中亞地區的跨國合作表現得更為積極。[6]
伊朗對中亞五國的政策表現為:
通過成為幫助中亞國家走向世界市場的「紐帶」來確立自己的影響。中亞五國同西方國家、亞太國家的貿易額逐年增長,伊朗積極促進亞歐陸路運輸走廊的建設。中亞國家都屬內陸國家,缺乏海洋通道,伊朗可以為中亞國家提供便捷的通道,使中亞國家走向波斯灣。1994年8月24日,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與伊朗領導人簽訂一項「跨世紀工程」協議,商定修築一條經伊朗到土耳其,長約4000公里的輸氣管道,投資額達70億美元。1996年5月,從伊朗的馬什哈德經薩拉赫斯到土庫曼的捷詹的鐵路通車,這使中亞國家有了一條到達出海口的最近的鐵路,也使從中國連雲港到波斯灣的「大陸橋」全線貫通。1996年哈薩克經伊朗運輸的石油產品達到200萬噸。1997年12月,伊朗總統哈塔米和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同時出席了分別在伊朗和土庫曼舉行的長度為140公里的土伊天然氣管道克爾佩澤-庫爾特庫姆的開通儀式。這是第一條中亞國家獨立後修築的天然氣管道,投資近2億美元。伊朗在交通方面的努力受到中亞國家的歡迎。
廣泛開展經濟合作。僅1992年一年中,伊朗在土庫曼的合作項目就達30多個。兩國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旅遊和經貿合作協定等多項合作文件。雙方還在開放邊界、簡化通行手續、建立邊防貨站,開設阿什哈巴德-德黑蘭空中航線,建立共同的汽車聯運公司,建立信貸機構等諸多方面採取措施,以圖進一步密切兩國關系。1992年10月,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訪問伊朗,兩國簽訂《哈伊相互理解和合作宣言》,建立了經濟、交通、文化、科學合作混合委員會,簽署在石油采運、能源開發和銀行合作的備忘錄。1993年10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訪問哈薩克,簽署《哈伊相互關系與合作備忘錄》等9項文件。1992年11月,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訪問伊朗,簽訂關於烏伊兩國關系基礎的聯合宣言、兩國中央銀行間合作協議、在經濟、工業、科技領域合作備忘錄、政府間貿易合作協議、貨物運輸合作備忘錄、郵電通訊協議、政府間航空運輸協議等。1993年10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回訪烏茲別克,與卡里莫夫總統簽署關於建立烏伊兩國經貿、工業、科技領域合作混合委員會議定書、貨運、汽車運輸、道路建設、開辟兩國首都間航空線路、解體、石油、天然氣、農業、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協議。
1997年5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訪問塔吉克,雙方簽署了塔伊合作聲明和6個備忘錄,備忘錄涉及兩國外交、經濟、交通和工業部門之間的合作問題。1998年12月,塔吉克總統拉赫莫諾夫對伊朗進行正式訪問,簽署兩國在國防、能源和運輸等領域合作的共16項協議。
在中亞地區安全、特別是調解沖突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伊朗在調節塔吉克沖突中十分活躍,在伊朗首都德黑蘭1997年5月舉行了塔吉克對立兩派之間的和平談判。伊朗還曾表示要在土庫曼的軍隊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與中亞國家密切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往。伊朗與中亞國家簽訂電視廣播、文化交流等合作協議。伊朗幫助土庫曼在各地修造清真寺並派遣神職人員,大量資助土庫曼的宗教、文化活動。但中亞國家領導人比較謹慎,表示與伊朗的關系不是建立在宗教因素的基礎上。[7]
(三)土耳其、伊朗發展與中亞五國關系中的困難
盡管佔有一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但土耳其、伊朗在中亞遠未達到預期的目標。這與其他外部勢力的競爭和中亞國家的戒心有關。首先,土耳其和伊朗經濟實力有限,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下風。如伊朗和土耳其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中亞五國的外貿夥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但很難有大的突破。1994年中亞地區向俄羅斯的出口供貨超過土耳其30倍,超過伊朗上百倍。進口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比例。土耳其、伊朗同中亞國家的貿易水平低,方式落後,非常不穩定。如1996年土庫曼同土耳其的雙邊貿易額達到近2億美元,成為土庫曼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但1997年兩國的進出口額急劇下降,僅為7000萬美元。伊朗70年代末80年代初伊斯蘭革命以後,完全「脫離」西方,國內私人資本發育緩慢,生產狀況不佳,很少能給中亞國家的市場提供所需要的商品。而且對於中亞國家急需引進的先進工藝和設備,伊朗不具有優勢。
其次,土耳其和伊朗在國際上分別屬於不同的集團,前者追隨美國和西歐大國,後者與俄羅斯有特殊的關系,兩國都無力成為在國際上發揮重要影響的國家,只能在作為聯系國或者中介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土耳其和伊朗能夠給中亞五國的援助都是相當有限的,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存在著矛盾,伊朗受到美國的排斥,也使中亞國家在發展同土耳其、伊朗關系時,要考慮俄羅斯對土耳其以及美國對伊朗的態度。 中亞國家都遠離石油、天然氣、棉花等自己「拳頭」產品的銷售市場,而且到出海口都要跨越相鄰的國家,交通問題亟待解決。土耳其和伊朗可以在這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卻與其他大國的利益難以相容,如土耳其與俄羅斯是宿敵,伊朗同美國對抗了近20年。修管道和鐵路都需要聯合一些國家,投入數十億乃至於上百億美元的資金,伊朗和土耳其的國力都有限,獨木難支,想處於優先的地位都很困難。
再次,中亞國家與土耳其、伊朗在發展「夥伴」關系方面理解不同。土耳其、伊朗在政治合作上熱情很高,而中亞國家在經濟上對土、伊的期望很大,雙方發展關系時不容易「合拍」。在中亞,按居民的情況劃分烏茲別克和塔吉克被認為是應屬「穆斯林國家」的行列,伊斯蘭教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在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伊斯蘭教有自己的特點,它們與伊朗的伊斯蘭教都有較大的差別。即便是在烏茲別克和塔吉克,當局對「泛伊斯蘭」主義也持堅決抵制的態度,如烏茲別克領導人對伊斯蘭極端勢力十分戒備,中亞國家的憲法幾乎無一例外地接受了西方的原則,而不是伊斯蘭的原則。另外,中亞國家對伊斯蘭教介入政治和「泛突厥」思想持反對態度,也限制了伊朗、土耳其同這些國家發展關系。
中亞國家與土耳其、伊朗的關系在經過一個「蜜月」階段後趨於冷靜。1991~1992年,土耳其就開始為這些國家提供貸款,土耳其和伊朗商品的湧入也緩解了中亞市場的貧乏。中亞國家出現的與土耳其、伊朗發展雙邊關系的熱潮到9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降溫,主要原因是受經濟實力的限制和其他國家的競爭。中亞國家開始學會在國際交往中優先考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轉而採取一種現實的態度,從而把同土耳其、伊朗的關系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

三、土耳其、伊朗對外高加索國家的政策

土耳其和伊朗是外高加索國家的鄰居,與該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聯系。土耳其與亞塞拜然同屬突厥民族,文化上彼此親近,又與美國等西方大國有著軍事政治同盟關系;伊朗則可以利用宗教、地理及跨界民族方面的優勢,背後又聯著整個伊斯蘭世界,可以為外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架起一座「信仰」橋梁。獨立後,伊朗、土耳其成為外高加索三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如土耳其在喬治亞對外貿易中占第一位,超過了俄羅斯。由於自己的經濟實力有限,土、伊兩國無法對外高加索國家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加之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伊朗與亞塞拜然歷史上有「宿仇」,因此與外高加索國家在經濟聯系方面障礙重重,進展緩慢。
土耳其積極發展同亞塞拜然的政治、經濟、軍事關系;對亞美尼亞則採取了敵視的政策。1993年初土耳其參與對亞美尼亞的封鎖,決定對亞美尼亞的所有飛機關閉其領空,並停止從陸路向亞運送人道主義援助物資。
在亞塞拜然人民陣線垮台後,土耳其失去了在外高加索的陣地。俄羅斯強有力的行動也使土耳其被迫退卻,但土耳其並不想放棄能夠爭取到的利益。1994年土耳其開始強調與俄聯合調解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沖突,盡可能不與俄羅斯在外高加索正面對抗。同時,土耳其也批評俄羅斯的「擴張主義」,運用經濟手段改善同包括亞美尼亞在內的所有外高加索國家的關系,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兩國關系雖然難以實現正常化,但民間貿易往來有所增加。土耳其在美國的支持下爭取敷設一條經本國港口運出亞塞拜然石油的管道。這條管道計劃途經喬治亞通往土耳其,有繞開俄羅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使外高加索各國都能在經濟上受益。
土耳其對喬治亞也十分友好。2000年1月,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訪問喬治亞,在與喬治亞總統謝瓦爾德納澤會談時,雙方一致表示,維護高加索地區的安全是喬治亞和土耳其兩國對外政策的優先任務。兩國領導人討論了有關地區形勢問題,以及兩國在政治、經濟、能源領域的合作的問題,並簽署了聯合聲明、兩國政府間開展技術合作協議備忘錄等4項文件。在會見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德米雷爾提出了有關國家締結旨在加強高加索地區穩定與和平的「高加索公約」的倡議,謝瓦爾德納澤對德米雷爾的倡議表示贊賞,並稱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伊朗由於同阿、亞兩國都接壤,曾力圖在調解納-卡沖突中發揮重要作用。1992年5月伊朗總統在德黑蘭與阿亞兩國領導人簽署和平解決沖突的聲明。伊朗既可以幫助亞塞拜然解決石油出口的「新交通線」問題,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亞美尼亞對能源的需求,伊朗境內又有亞塞拜然少數民族。因而,格、阿、亞等外高加索國家雖然都避免與伊朗發展密切的關系(主要因為伊朗同美國尖銳對立,而這些新獨立國家又極其需要美國等西方大國的經濟、政治支持),但也需要伊朗的幫助。

Ⅱ 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伊朗,土耳其,南非,哪個國家科技最發達

科技印度 或中國,軍事俄羅斯 ,經濟真心是中國,其他國家連電話都打不清楚,中國不錯了

Ⅲ 伊朗和俄羅斯曾經爭奪上百年,為什麼現在能冰釋前嫌

說到底,還是為了利益。只要利益足夠,在這種大國面前,再艱難的事情都能放下,事後再談。

仇視歸仇視,但是利益才是永恆。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國家變成了政教合一,並且和美國不再聯系。而美國對於這個反水的小弟,也是非常的生氣,直接對伊朗實行了長期制裁。而另一邊,蘇聯解體後實力大減的俄羅斯,也是被美國制裁的對象。於是當有了共同的敵人時,雙方就是朋友,為了利益,他們可以放下前人的仇恨,一起展望未來。

Ⅳ 美國,巴西,歐盟,南非,以色列,伊朗vs俄羅斯,哈薩克,印度&巴基斯坦,中國,朝鮮,澳大利亞

1、樓主,戰爭不是體育比賽,戰爭哪有競技比賽那樣兵對兵將對將呢?

2、另外戰爭還有進攻和防禦之分,弱國一般是防禦,強國一般是進攻,進攻距離越遠,對於進攻的部曱隊削弱越大(補給、其後、遠征、地理環境、氣候,人和),而防禦的一方藉助本土地形、人和、可以增強戰力。而且你舉的這些國曱家許多連家門口都出不去,連基本的遠洋作戰都沒有。

這裡面只有美國擁有遠洋作戰能力,俄羅斯擁有有限能力,中曱國和印度是逐漸增長,但是還不具備完整的有限遠洋作戰能力。以色列是具有區域進攻能力,而其他國曱家全部是連家門出不去的國曱家了,或者說出去了就幾乎沒有任何戰力了。
所以你舉的這些東西,都是完全脫離現實,完全沒有曱意義的。

二、因此現實戰爭是什麼,永遠不會出現體育比賽這種東西,戰爭是政曱治的延續,是綜合手段對抗(國力、號召力、盟國、外交、政曱治、經濟)。
1、所以自人類進入槍炮時代以來,戰爭就是如此進行,但是隨著商業的發展和文明程度提高,國曱家們意識到,要想發展,必須建立國際秩序。
2、因此國際秩序的根本就是大國主導充當曱世界警曱察,建立均勢,如果出現挑戰秩序的國曱家,那麼大國就會通曱過各種手段調停和平息沖曱突,恢復穩定。
不要說國際社曱會,即使黑社曱會都知道,如果某個幫曱派發生沖曱突,最強大的幫曱派都有出門調停平息沖曱突,這樣才有利益大家利益。也就是秩序是必須存在的。

三、知道秩序的存在,就知道,戰爭是個什麼形態了。
1、如果不是熱點地區,發生戰爭話,大國們基本不太會關注多大的,另外凡是不再熱點的地區的國曱家一般都是較為落後的和經濟地位非常低,戰略價值較低的地區,就如果在偏遠的山區發生了斗毆事曱件,是不會引起太多關注的。而在繁華鬧市區,就會受到廣泛關注,警曱察也會高度重視的。

2、從一戰、二戰的戰爭是一場全民戰爭,導致世界大戰的本質,當年主導世界大英帝曱國衰敗,而德國等新興國曱家崛起,對於原有國際秩序不滿,因此組成軸心,想通曱過武力獲得崛起,說的白一些就是推曱翻英國等西方大國的領曱導地位,結果德國二次戰敗投降,國際秩序重新洗牌。這種全民的戰爭只有發生在大國之間爭霸矛盾到了極點才會出現,而且也必須是老牌大國衰敗或是綏靖,新興強國崛起才能發生。因此這種戰爭往後很難出現,因為破曱壞力太大,隨著科技武曱器發展,未來這種戰爭甚至會毀滅人類。因此未來更多是以下的有限戰爭,也就是大國們只是動用一部分有限的軍力去作戰。

3、目前美國主導著成為世界警曱察以來,戰爭就分為了兩種,一種是美國發動的,就是屬於所謂的「執曱法」范疇了,基本上都是糾集許多國曱家加入,組成國際聯軍彰顯道曱義優勢和號召力。一種就是其他國曱家之間的戰爭,如果是熱點地區,美國等大國之間就會協調看法,調停或是平息戰爭或者通曱過聯合國,如果執迷不悟美國甚至會組成聯軍進行干預,一種不是熱點地區發生的,那麼大國們一般都是很簡單的調停或是通曱過聯合國維和。

四、知道了現實戰爭的模式,樓主提出這些對戰就沒有曱意義了。
1、目前熱點地區或是較為重要的地區,歐洲、中東、亞太。樓主所舉例的國曱家大都在這個范圍內。首先歐洲,歐洲目前就是烏克蘭問題,也就是樓主裡面提出的歐盟、俄羅斯、美國。

2、俄羅斯不經過美國允許就入侵了烏克蘭,的確是挑戰了美國的領曱導地位,挑戰了國際秩序,並造成了東歐國曱家恐曱慌,因此惹怒了歐盟(歐盟大國其實就是英、法、德)和美國。
從軍事力量對比和裝備訓練等等比,美、英、法、德的西方世界要比俄羅斯強大的多,但是現今畢竟不是冷戰時代那種意識形態的嚴重對立,西方與俄羅斯還沒有完全走向這種對抗,雙方還是有一定的政曱治和經濟合作的東西。樓主要知道,戰爭的定義就是政曱治延續,因此盡管西方要比俄羅斯強大很多,目前看雙方發生之間對抗幾乎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特別是雙方都有核曱武曱器。
3、但是西方作為主導世界的領曱袖也不能不管,如果不管,會助長了俄羅斯的誤判和其他新興強國效法俄羅斯的行為在其他地方挑戰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就會造成世界秩序的逐漸崩潰,也削弱了美國等西方國曱家的領曱導地位。

因此西方必須行動,孫曱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為迫不得已。可以看出,展開外交孤立對方,制裁對方等等本身就是屬於戰爭運作,而且是屬於最高層次。目前西方展開了好幾輪對於俄羅斯制裁,而且是逐漸升級,以此打曱壓俄羅斯,迫使俄羅斯屈服,目前俄羅斯處境不妙,畢竟西方控曱制著世界的金融、政曱治、和科技制高點。

4、樓主提出的伊朗V俄羅斯,這種事情目前怎麼會發生呢?以色列與伊朗目前都有可能,但是目前美國為了保持中東能源基曱地的穩定,正在聯合英國、法國、德國與伊朗展開和談判說服伊朗放棄核曱武發展,其中俄羅斯也參與其中,幫助協調各方談判,
看到了嗎,大國之間既有對抗,有時也有合作,這才是現實世界的博弈。

5、亞太地區,由於中曱國作為一個新興強國的崛起,軍力在快速增強,並且逐漸具備遠洋攻擊能力,在加上中曱國對於主曱權的聲索(當然也包括台曱灣)因此在亞太地區引起了恐曱慌,再加上中曱國偏袒朝曱鮮等對抗美國的一些動作,美國作為世界警曱察認為,亞太地區有極大不穩定,有可能爆發戰爭,所以美軍開始亞洲再平衡戰略,快速增強亞太軍力。這就是相當於在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各商戶之間矛盾很大,有發生暴曱力沖曱突的危險,因此警曱察立刻增強了警力在這個地方。
同時美國與周邊國曱家展開「警民互動」,以此維持平衡中曱國力量的增強,從而維護穩定。
因此亞太地區雖然較為緊張,但是美國軍力的增強和技術優勢,還會保持亞太地區不會爆發戰爭,也就是中曱國目前還是不太可能與菲律賓等周邊國曱家為了領土發動戰爭,風險和後果太嚴重,不符合中國目前國家利益。

所以現實世界戰爭,不是體育比賽或是武俠小說中的華山論劍。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國際秩序真實存在,有大國們維護,其中有一個大國作為主導,並奉行均勢原則,從而維持地區穩定,防止地區沖突或是防止刺激產生軍備競賽。

Ⅳ 在中東地區絕對是最「頂尖」,伊朗的綜合國力真的如此強大嗎

伊朗的綜合國力確實很強,是中東小霸王。之所以稱它為小霸王,因為除了伊朗,像以色列和土耳其,它們的實力也很強,只是比不上伊朗,但是並不是沒有和伊朗抗衡的資本。

除了伊朗的工業水平,伊朗最拿得出手的就是它的軍隊了。它的軍事實力是不用多說了,中東少有幾個國家可以抗衡。它的軍隊規模接近百萬,武器裝備也非常的先進,都是俄羅斯提供的高科技武器。尤其是伊朗的各種導彈,俄羅斯像是把伊朗當親兒子一樣對待,什麼導彈都給它,就差把壓箱底的核武器給伊朗玩了。也主要是伊朗是俄羅斯的盟友,而且伊朗的地勢也適合安置導彈。所以有了這些,伊朗才會如此的強。

Ⅵ 海灣戰爭前的伊拉克和現在的伊朗,哪個更強大、更發達

海灣戰爭前,伊拉克可是美國在中東關系最為密切的一個國家了,兩國關系非常好,因此伊拉克也從美國那裡購買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武器,可以說那時候伊拉克的軍事力量在中東數一數二的,
伊朗呢,由於俄羅斯出於平衡美國在中東的勢力,因此俄羅斯跟伊朗的關系也非常好,伊朗也得到了俄羅斯的大力幫忙,也得到了不少先進的武器和裝備,
比起來呢各有千秋,雙方都有自己的優缺點
伊拉克的優點就在於當時是與西方處於蜜月期,尤其是美國,為伊拉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支持,那時候的伊拉克可謂是富的流油,而且當時的伊拉克大力發展國民基礎建設,其國民素質要遠遠的比伊朗強很多,
正是伊拉克太有錢了,所以就有資本去購買先進武器,比起來的話,伊拉克的先進武器肯定是要比伊朗多,而且全面,並且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但這也是他的壞處,因為伊拉克忽視了本國的國防建設,大量的購買武器,但本國的國防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伊拉克被實行禁運和制裁後,第二次海灣戰爭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的原因)

伊朗呢做為世界上的產油大國,它也是很富有的,但是他作為俄羅斯的夥伴,當然很難得到西方和美國在各方面的支持,所以伊朗無論是經濟,科技都要落後於伊拉克,但是伊朗有著自力更生的精神每雖然落後但是他擁有伊拉克無法比擬的完備的工業基礎和體系,有這自己全面的國防工業,基本上就能實現武器自產化,這就是他的優點,要是和伊拉克打起持久站,恐怕伊拉克就打不過伊朗了

海灣戰爭前的兩伊戰爭就驗證個上述觀點,戰爭前期伊拉克憑借著美國的幫忙,加上他先進的武器,一開始就把伊朗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並且佔領了伊朗的大片國土,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伊拉克大量的先進武器被消耗掉,而西方的武器供應也不到位,所以在後期,伊朗不僅收復了自己的領土,並且勢如破竹的功入了伊拉克,不過隨著美國和俄羅斯在幕後的談判,戰爭就次結束了,表面上看誰都沒贏誰都沒輸,其實呢要是一直打下去的話,估計現在就沒伊拉克這個國家了

Ⅶ 伊朗跟俄羅斯,哪個才是美國的頭號宿敵

應該是俄羅斯才是美國的頭號宿敵,因為從國際影響,以及國家整體實力方面,俄羅斯都比伊朗肯定的說更有實力和影響力,所以美國總是把俄羅斯做為最難對付的對手。

Ⅷ 伊朗和俄羅斯現在到底什麼關系/

兩國處於軍事合作關系,特別是伊朗的核問題,俄羅斯與美國的立場不同,無形中給了美國很大的壓力,兩國的良好關系讓美國很敏感。

Ⅸ 同樣作為石油大國,沙特富起來了,為什麼俄羅斯跟伊朗卻沒有

作為石油國的沙特富起來了,但是俄羅斯和伊朗卻沒有,主要原因有三點——美國打擊伊朗,限制俄羅斯,兩國沒有和平!

發生戰爭,國內不和平。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之所以借這次沙特石油遇襲事件譴責伊朗,就是美國想要掠奪伊朗石油資源的一個借口,正所謂名不當言不順,美國缺少的便是這樣一個借口,美國對伊朗的石油資源已經覬覦已久,由於伊朗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所以在軍事上也能夠對美國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美國必須借蓬佩奧之口來宣布伊朗的罪行!而伊拉克正是美國想要打擊伊朗所要進行的跳板!而美國在伊拉克駐軍,確實對伊拉克的保護作用更多一些!因此人民並不恨美國。同樣的伊朗和俄羅斯也是一樣的道理,由於美國對石油的搶奪,經常性的會讓伊朗和俄羅斯發生戰爭,所以石油的保存量也較小,自然利潤就很低,自然就不會富起來!

Ⅹ 伊朗對俄羅斯重要嗎

伊朗對俄羅斯的重要性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大,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是美國在中東最親密的盟友,地位超過以色列,美國向伊朗提供大量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但蘇聯也沒覺得寢食難安。

伊朗的地區野心一直很大,所以蘇聯也好、俄羅斯也好,都不會真把伊朗當盟友。同樣,伊朗也沒有靠向俄羅斯的意思

蘇聯到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在中東基本上出局了,中東眼看要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完全掌控,沒想到伊朗這兒突然發生了變局,蘇聯一度也以為又有機會了。然而霍梅尼上台後不但沒有向蘇聯搖橄欖枝,反而對蘇聯入侵阿富汗大加抨擊,並且在國內取締伊朗人民黨。這是蘇聯對伊朗的低估,完全是以實用主義來衡量伊朗,沒有考慮到意識形態。以為伊朗與美國反目,沒有其它大國支持,只能找自己,卻沒想到伊朗在擺脫美國控制後,還想著在中東乃至中亞擴展自己的影響,成為地區大國。而意識形態,則是伊朗最有力的武器。

美國對伊朗的這種糾結以及伊朗如果出現非常變故之後的可能發展趨勢,俄羅斯自然也很清楚,這也是俄方不對伊朗進行大規模武器出口和技術援助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多說一句,伊朗如果世俗化,俄羅斯以及中亞國家反而都可以鬆口氣了。

閱讀全文

與伊朗與俄羅斯哪個經濟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干飯放多少水好吃 瀏覽:68
美國感覺中國空軍的力量如何 瀏覽:902
義大利電話加什麼好 瀏覽:433
英國有多少個王 瀏覽:595
印度經常受水旱災害是受什麼影響 瀏覽:815
伊朗人怎麼看俾路斯 瀏覽:318
日本工廠有多少中國人 瀏覽:562
印度地圖是怎麼畫的 瀏覽:405
什麼詞描述義大利人 瀏覽:212
刺激戰場國際服越南服怎麼加中文 瀏覽:412
為什麼伊朗高官會在伊拉克 瀏覽:485
義大利2月9號是什麼節 瀏覽:839
印度留學要什麼證件 瀏覽:358
特朗普為什麼要伊朗 瀏覽:585
我是如何從英國回來的 瀏覽:846
出境越南需要多少保險 瀏覽:786
越南話臟東西怎麼說 瀏覽:284
西紅花伊朗多少錢 瀏覽:741
越南喝什麼白酒最好 瀏覽:342
義大利二戰有哪些大型戰役 瀏覽: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