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大力施壓,為什麼俄要出手力挺伊朗
美國大力打壓伊朗,對伊朗實行經濟封鎖,武力威脅伊朗。俄羅斯出手幫助伊朗的原因是因為俄羅斯想要保住它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俄羅斯跟伊朗其實是有利益關系的,俄羅斯近兩年在中東地區影響力逐年上升。美國對中東的控制逐漸減弱。這對俄羅斯來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會選擇出手幫助伊朗。
但是美軍遲遲都不敢主動出擊,因為伊方並非是孤軍奮戰,其背後還有俄軍在大力援助。其實一直都是俄伊雙方在商討各種事宜,而且在美國准備大力制裁伊朗的時候,俄軍方發言人表示,俄方始終都站在伊朗這邊,未來還會持續加大與伊朗的合作力度,因為雙方有諸多共同利益。
② 伊朗和俄羅斯現在到底什麼關系/
兩國處於軍事合作關系,特別是伊朗的核問題,俄羅斯與美國的立場不同,無形中給了美國很大的壓力,兩國的良好關系讓美國很敏感。
③ 波斯進軍的過程是怎樣的
18世紀初,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統治者屢次請求彼得一世給予幫助,以求使他們的領地擺脫土耳其和伊朗的統治。北方戰爭結束後,俄國政府即著手准備進軍波斯。進軍的首要任務是佔領傑爾賓特、巴庫和舍馬哈。
1722年6月底,參加波斯進軍的部隊和區艦隊的船隻在阿斯特拉罕集結。
7月29日,區艦隊從阿斯特拉罕駛向阿格拉漢灣,另有近2.2萬騎兵沿陸路從察里津向該地區運動。
8月8日,步兵在阿格拉漢灣登陸,並在阿格拉漢河畔同騎兵會合。彼得一世率軍沿裏海海岸向南塔吉斯坦運動。
8月17日,卡巴爾達諸公爵的騎兵部隊同彼得一世的部隊會合。
8月30日,俄軍遭到烏捷梅什蘇丹馬赫穆德所部的攻擊。俄軍擊退這次攻擊後,繼續向傑爾賓特推進,於9月3日進入該城。
彼得一世曾打算從傑爾賓特經由尼亞扎巴德向巴庫和合馬哈進發。當卡爾特利國王瓦赫坦格六世和亞美尼亞大主教耶薩伊獲悉俄軍進入伊朗領地的消息後,分率3萬和1萬人的部隊開到甘賈要塞附近,以便同俄軍會合。解放運動在亞塞拜然的卡拉巴赫和其他一些省展開,伊朗對這些地區的統治遂告結束。由於8月21日前往傑爾賓特為俄軍運送糧秣、火炮和彈葯的大部分運輸船隻在途中遇風暴沉沒,彼得一世只得停止繼續進軍。彼得一世分別在傑爾賓特、阿格拉漢河畔築壘兵營和蘇拉克河畔的新建聖十字要塞留下守備部隊之後,於1722年10月率主力返回阿斯特拉罕。瓦赫坦格六世和耶薩伊獲悉彼得一世停止軍事行動後,也撤離了甘賈。留下指揮俄軍和區艦隊作戰的馬秋什金少將,組織了幾次海上遠征,以佔領沿海的一些獨立支撐點。
1722年12月,希波夫上校率登陸隊在恩澤利海灣登陸,佔領了拉什特。
1723年春,土軍利用伊朗內部衰弱之機侵入外高加索,奪取了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為此,俄軍也積極行動起來。
1723年7月1日,馬秋什金所部4000人分乘20隻船離開阿斯特拉罕,於8月6日佔領巴庫。同年秋,津布拉托夫中校所部從庫拉河口溯流而上,向薩利亞內要塞進發。
1723年9月23日,俄伊條約在彼得堡簽訂,從而阻止了土耳其在裏海和卡巴爾達地區的侵略行動。嗣後,由於俄國政府考慮到同土耳其的關系惡化,此時同伊朗結盟有利於俄國,遂將裏海沿岸的一些省份歸還伊朗。
波斯進軍使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解放運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使俄羅斯同外高加索之間的關系得到鞏固;對伊朗保持國家獨立也起了積極的作用。在這次進軍中,山地和沿海地區的作戰經驗豐富了俄軍的戰術。
④ 伊朗和俄羅斯到底處於什麼關系
當伊朗無法為俄羅斯提供更多利益的時候,就是俄羅斯賣了它的時候。
⑤ 據說伊朗現在不但要防備美國,還要警惕背後的俄羅斯,這是為何
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話可以很好的形容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利益沖突。目前的伊朗和美國是死敵,但是和俄羅斯是戰略上的盟友,戰略上的盟友意味著俄羅斯和伊朗並不是永久的盟友,和我國與俄羅斯的關系是沒有辦法比的。
所以有了這么多理由,足以說明伊朗的險惡處境,一邊是強大的敵人,另一邊是隨時會反咬自己一口的盟友。
⑥ 在美國重重圍堵之下,為何俄羅斯敢無視警告向伊朗伸出援手
如果說被坑的最慘的估計就是美國了,為啥呢?明明自己認為有盟友在,可以肆無忌憚的幹些事情,結果盟友轉頭就幫助了敵人,這樣的事情還真的就發生了。其實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真的是不長記性了,明明已經知道伊朗不可在去圍堵,還是貿然出手,想發起爭斗。可惜,這次天不遂人意,俄羅斯的一出手,讓美國陷入了一丟丟的尷尬之地。
在特朗普執政以來,很多盟友國都遭受了制裁,不過都是敢怒不敢言的狀態,誰讓美國一家獨大呢?所以這次俄羅斯公然反水,其實也是給眾多不敢言的國家,有了一個安心的機會。而這次,美國想要用軍事的力量去打壓伊朗也就未必會得逞了。畢竟還有諸多國家看著,而且俄羅斯也公布了自己的武器誰剛買,就敢賣的豪言,這下就算想用軍事力量去壓制,也會考慮一番了。
⑦ 為何中國俄羅斯要支持伊朗
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可是,美國會不會打伊朗還很難說!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NPT)
又稱「防止核擴散條約」或「核不擴散條約」,是英國、美國、蘇聯等59個國家1968年7月1日分別在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簽署的一項國際條約,旨在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共有11條規定,主要內容是:有核國家不得向任何無核國家直接或間接轉讓核武器或核爆炸裝置,不幫助無核國家製造核武器;無核國保證不研製、不接受和不謀求獲取核武器;停止核軍備競賽,推動核裁軍;把和平核設施置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保障之下,並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術合作。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於1970年3月正式生效。中國於1992年3月正式加入該條約。1995年4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在聯合國總部召開的審議和延長該條約大會上,決定無限期延長這個條約。截至2003年1月,條約締約國共有186個。
為了更有效地防止核擴散,1997年5月15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核准了保障協定附加議定書。這是自1970年通過第一批依照《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與無核武器國家締結的全面保障協定實施細則以來,對機構保障體系所作的最重要修訂。附加議定書的標准文本由序言、18條正文和2個附件組成,內容包括:有關國家提供有關核燃料循環的一切信息,以及視察員進入這些場所的權利;有關一國核場址上的一切建築物的信息及視察員臨時通知進入這些建築物的權利;改進視察員指派過程的行政安排,發放多次入境簽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利用現代通信手段的權利;國際原子能機構遵守實施的衛生、安全、實物和其他保安方面的規定及尊重個人權利,並採取一切預防措施保護由此得知的商業、技術和工業秘密及其他機密信息等。
正是因為這個條約,才出現了今天的這種狀況。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個條約既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又帶有某種大國強權性質。
1.在伊朗核問題中伊朗需要強大的盟友作支援;
2.中\俄都是大國,有支援它的實力;
3.中\俄都與美國暗中較量;
4.伊朗明白自己對於中\俄的戰略利益,(對於俄羅斯它和伊朗是唇亡齒寒;對於中國伊朗有它喜歡的石油)所以中\俄會幫助它;
5.伊朗同中\俄沒有利益沖突.
6.其它西方大國大都敵視伊朗;
7.伊朗的周邊鄰國不是敵視它就是太弱.
伊朗的核問題來自伊朗的立國原則與美國國家利益的不可調和性。伊朗的立國原則就是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教國家,向所有的伊斯蘭教信徒為主體的國家輸出伊斯蘭意識形態的革命,漸而向全球輸出伊斯蘭意識形態。這立國原則可以從伊朗的憲法和國家政權的結構及外交原則上得出。伊朗的外交原則是奉行獨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宣布「不傾向東方,也不傾向西方」,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積極發展同伊斯蘭、第三世界和不結盟國家的關系,重視同西歐、日本等國的交往與經貿聯系。除美國、以色列和南非外,願同所有國家在互�拖嗷プ鷸氐幕�∩戲⒄構叵怠<岢質涑鮃了估家饈緞翁��了估莢諂渫飩徽�咧懈哂諞磺校�恢糜諞磺泄�依�嬤�稀R晾實牧⒐��蛞彩且晾時J嘏燒�穩宋鐧惱�偽Ц海�歉穌�衛硐搿H歡�飫硐敫�攔��依�嬖斐閃思�蟮某逋弧?nbsp;
在世界上公開有核力量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未公開的據推測有核力量可能性非常高的國家有以色列、巴西。然而這些(除美國外)公開的和未公開的核國家都沒有受到美國極其盟國以實際軍事打擊為手段逼迫這些國家停止核開發,是因為這些國家有些是美國的友邦國,有些是美國無能為力去制止,有些則是制止的成本太高的原因。伊朗就不同了。
首先伊朗是個中小型國家。其次伊朗是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再次伊朗在世界比較孤立。再其次伊朗的軍事實力不是很強。最後伊朗還是個豐富的產油國。最根本的是伊朗的核成功將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及中東利益構成致命性的打擊。所以伊朗才會面臨著美國以直接的軍事打擊為威脅以促使伊朗放棄核開發的危機。由於伊朗是弱小的,而且美國的軍事打擊的成本可以從伊朗豐富的石油中減少甚至獲利,所以理論上講美國軍事打擊伊朗是可行的。可以說伊朗的核危機就是伊朗國家政權的危機。
美國的國家利益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為了維護美國的利益,美國必定要維護當前的超級大國地位和繼續加強自己地位的牢固性。作為一個國家的利益對外表現形式主要為對外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影響。美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現在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地位,但是會有幾個國家對美國繼續加強超級大國地位的牢固性造成深刻的影響。這就是地區性大國的出現和加強地區性大國地位的現實。目前能夠作到地區性大國及擴大影響范圍的國家及國家聯盟有中國、俄羅斯、歐洲聯盟。對美國來說,未來最大的挑戰者必定是中國,這是由於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條件決定的。為了繼續加強超級大國的牢固性,美國就必須限制及瓦解現有的地區性大國的對外影響,防止其他地區的地區性大國的出現,繼續擴充自己的勢力范圍,以美國現有的有利條件影響整個世界。在軍事上,美國戰略意圖是在每一個可能對美國的利益造成極大影響的地區進行軍事部署,從而壓制對方的影響力。在東亞,美國以日本基地、韓國基地、關島基地及最近在中亞的軍事存在對中國進行軍事圍堵。對俄羅斯的軍事戰略扼制,美國以在中亞的軍事存在和北約對東歐各國的吸引來圍堵俄羅斯。在歐洲,美國以北約的領導作用和對北約內部的幾個國家的拉攏及對東歐國家的軍事合作來牽制歐洲大陸。在東南亞,美國以其戰略盟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對印度及東南亞國家進行軍事潛伏。在非洲,目前及以後一段長時間還不會出現對美國利益有重大影響的國家出現,所以在非洲美國以其他方式來鉗制非洲。在拉美,對美國的軍事威脅以本土的軍事力量就可以對付了。在中東,美國以其盟國以色列、土耳其及最近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存在來應付中東的軍事威脅。除了軍事手段,美國還以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及扼制世界上所有對美國國家利益造成
逐鹿中東
中東的資源是富有的,但是中東的力量是貧窮的。中東是沒有一個地區性大國的地區。所以對中東的爭奪就變成了地區外大國的逐鹿戰場了。美國在這場逐鹿中先撥頭疇。美國先安排自己的盟國以色列對付中東各國,然後對阿富汗及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造成美國軍事力量在中東的直接存在。在這場逐鹿中,主要的逐鹿大國還有現有的各地區性大國,包括中國、俄羅斯、歐盟。在中東問題上,美國與歐盟的共同點比較多。美國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共同點比較少,甚至是沖突點比較多。這些都是美國為了加強超級大國的牢固性而採取的戰略。也是各地區性大國為了削弱美國的牢固性而採取的策略。美國想把中東攬為己有,這樣可以加強牢固性。各地區大國為了削弱美國的牢固性,紛紛對中東進行某種幫助。這樣在中東的逐鹿就變成了加強超級大國地位和削弱超級大國地位的斗爭了。目前有一條鹿跑到了兵營,殺鹿和救鹿的游戲開始了。
伊朗的核成功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中東利益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然而對中國和俄羅斯而言反而是好事,最起碼不是一件壞事。各地區性大國如果只想保住自己的地區性大國地位,那麼在全球各地區都出現對自己比較友好的地區性大國的局勢是有利的。目前沒有地區性大國的地區有南美、中東、非洲。伊朗是想做中東地區性大國的一個國家。多極世界對各地區性大國有利,但是美國不允許,美國想做單極世界的領袖。現實的是美國節節勝利,各地區性大國節節敗退,特別是在中東。美國在中東位於有利的地形,急切想射下伊朗,中國和俄羅斯及歐盟想盡辦法不讓美國得逞。然而中國和俄羅斯對伊朗幫助目的和方式跟歐盟是不同的。歐盟是不希望伊朗成為中東的地區性大國的,他們對伊朗的核問題的態度跟美國基本是一致的,即不允許伊朗擁有核力量,只不過歐盟對伊朗的態度比較溫和而已。不管是為了什麼目的,得到利益是最重要的。如果美國射下伊朗,那麼美國的利益將是最大的,中國和俄羅斯的利益甚至是零或負數,歐盟卻會多多少少得到一些利益。如果中國和俄羅斯給於伊朗軍事和外交上的幫助使美國的軍事打擊變得失敗,那麼中國和俄羅斯的利益將是最大的,歐盟其次,美國的利益甚至是零或負數。如果伊朗放棄核開發,那麼美國的長遠利益為最大,中國和俄羅斯的短期利益比較大,歐盟的利益也會有所得
戰爭還是和平
戰爭還是和平的主角是伊朗。問題的關鍵是伊朗是否放棄核開發。伊朗如果認為伊朗的軍事條件能夠抵擋美國的軍事打擊或美國不可能軍事打擊伊朗,再加上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的強硬態度,那麼伊朗會繼續進行核開發。伊朗如果認為美國會軍事打擊伊朗且伊朗會敗退,或想緩和下局勢待其他有利時機再開發,那麼伊朗就會暫時不開發核力量。伊朗認為美國不會軍事打擊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1) 伊拉克的局勢還不穩定,且美國的對伊拉克戰爭受到國際及美國國內的批評。
(2) 美國支持不了對伊朗的全面軍事進攻。
(3) 國際上大多數國家不會支持美國對伊朗的軍事打擊。
(4) 美國無法說服其多數盟國對伊朗的共同軍事打擊。
(5) 中國和俄羅斯會牽制美國對伊朗的軍事行動。
(6) 美國國內反對美國對伊朗的軍事打擊。
這是伊朗恢復核開發的部分原因。從表面上看,美國不會打擊伊朗,但是由於伊朗的核成功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及中東利益造成的影響太大,美國有可能會不顧國內的反對先對伊朗進行外科似打擊。其實美國還是可以拉來大多數盟國對伊朗進行軍事行動的,這點伊朗不要看錯了。美國制止伊朗核成功的主要理由是:
(1) 美國為了全球戰略,不允許在中東出現與美國敵對的地區性大國。
(2) 伊朗的核成功會鞏固伊朗的現政權,會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民主進程進行破壞。
(3) 伊朗會資助伊拉克和阿富汗進行伊斯蘭革命,從而對美國的戰略意圖進行破壞。
(4) 伊朗的核成功使美國對伊朗的制裁缺少了軍事打擊這一項,至少是投鼠忌器。
(5) 伊朗的核成功及其繼續壯大會影響其他中東國家的政治導向。
(6) 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會持續減少。
(7) 伊朗的核成功會對以色列造成極度的威脅。
美國對伊朗核問題的解決就是決不許伊朗的核成功。除了現實的軍事打擊威脅外,美國也採取外交手段來制止伊朗的核開發。對於美國來說,能外交解決伊朗核問題是最優的方案,因為對伊朗的軍事打擊確實有些難題沒解決。除了美國外,中國、俄羅斯、歐盟等國家也希望能和平解決伊朗核危機。不過為了最壞的打算,中國和俄羅斯還是會對伊朗進行軍事和外交上的支持,這也是伊朗堅持核開發的理由,同時也是美國對中國和俄羅斯進行外交遊說的理由。
以上這些分析說明了伊朗堅信美國不會軍事打擊或美國的軍事打擊會以失敗告終與美國為了超級大國的戰略意圖一定要制止伊朗核成功的矛盾。由於戰爭還是和平的最重要的主角是伊朗,所以說戰爭的概率比和平的概率高很多,也就是說很大的可能是2006年美國與伊朗會發生戰爭。
如果美國與伊朗發生全面戰爭的話,美國會從三面對伊朗進行攻擊。一面是從阿富汗進軍。由於伊朗靠近阿富汗的地區是沙漠,所以美國會使用機械旅為主的地面部隊進攻伊朗的東部。一面是從伊拉克進軍。由於伊朗靠近伊拉克的地區以山地為主,所以美國會使用以山地部隊為主的地面部隊從伊朗的西部進攻。一面是伊朗的南部海岸,美國會使用從艦艇上發導彈等攻擊伊朗的軍事設施和主力部隊,也會從航空母艦上起飛轟炸機對伊朗進行空中打擊,同時從南部登陸配合東面和西面的部隊進行包圍戰。
⑧ 波斯進軍的目的是什麼
波斯進軍指俄國陸軍和海軍對伊朗在裏海沿岸的領地進行的一次進軍,其目的是:保障俄國同東方各國的貿易關系,幫助外高加索各族人民擺脫伊朗的統治和阻止土耳其人對外高加索的擴張。
18世紀初,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統治者屢次請求彼得一世給予幫助,以求使他們的領地擺脫土耳其和伊朗的統治。北方戰爭結束後,俄國政府即著手准備進軍波斯。進軍的首要任務是佔領傑爾賓特、巴庫和舍馬哈。
1722年6月底,參加波斯進軍的部隊和區艦隊的船隻在阿斯特拉罕集結。
7月29日,區艦隊從阿斯特拉罕駛向阿格拉漢灣,另有近2.2萬騎兵沿陸路從察里津向該地區運動。
8月8日,步兵在阿格拉漢灣登陸,並在阿格拉漢河畔同騎兵會合。彼得一世率軍沿裏海海岸向南塔吉斯坦運動。
8月17日,卡巴爾達諸公爵的騎兵部隊同彼得一世的部隊會合。
8月30日,俄軍遭到烏捷梅什蘇丹馬赫穆德所部的攻擊。俄軍擊退這次攻擊後,繼續向傑爾賓特推進,於9月3日進入該城。
彼得一世曾打算從傑爾賓特經由尼亞扎巴德向巴庫和合馬哈進發。當卡爾特利國王瓦赫坦格六世和亞美尼亞大主教耶薩伊獲悉俄軍進入伊朗領地的消息後,分率3萬和1萬人的部隊開到甘賈要塞附近,以便同俄軍會合。解放運動在亞塞拜然的卡拉巴赫和其他一些省展開,伊朗對這些地區的統治遂告結束。由於8月21日前往傑爾賓特為俄軍運送糧秣、火炮和彈葯的大部分運輸船隻在途中遇風暴沉沒,彼得一世只得停止繼續進軍。彼得一世分別在傑爾賓特、阿格拉漢河畔築壘兵營和蘇拉克河畔的新建聖十字要塞留下守備部隊之後,於1722年10月率主力返回阿斯特拉罕。瓦赫坦格六世和耶薩伊獲悉彼得一世停止軍事行動後,也撤離了甘賈。留下指揮俄軍和區艦隊作戰的馬秋什金少將,組織了幾次海上遠征,以佔領沿海的一些獨立支撐點。
1722年12月,希波夫上校率登陸隊在恩澤利海灣登陸,佔領了拉什特。
1723年春,土軍利用伊朗內部衰弱之機侵入外高加索,奪取了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為此,俄軍也積極行動起來。
1723年7月1日,馬秋什金所部4000人分乘20隻船離開阿斯特拉罕,於8月6日佔領巴庫。同年秋,津布拉托夫中校所部從庫拉河口溯流而上,向薩利亞內要塞進發。
1723年9月23日,俄伊條約在彼得堡簽訂,從而阻止了土耳其在裏海和卡巴爾達地區的侵略行動。嗣後,由於俄國政府考慮到同土耳其的關系惡化,此時同伊朗結盟有利於俄國,遂將裏海沿岸的一些省份歸還伊朗。
波斯進軍使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解放運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使俄羅斯同外高加索之間的關系得到鞏固;對伊朗保持國家獨立也起了積極的作用。在這次進軍中,山地和沿海地區的作戰經驗豐富了俄軍的戰術。
⑨ 圖22m3算戰略轟炸機嗎俄軍逆火為何要進駐伊朗
不算
圖22M3的轉場航程只有6000公里,攜帶12噸彈葯後作戰半徑只有2410公里;和美國的F111同級
只能被認為是戰術轟炸機
進駐伊朗可以獲得一個更靠近敘利亞的基地,起飛時可以盡量多地攜帶彈葯,增加攻擊力和任務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