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想要進攻伊朗只缺借口,他們可能會找哪些借口
其實現在美國對伊朗就是警告加威脅。並不是准備好了要開戰。借口美國近段時間一直在找,只是目前來看美國還沒有做好攻打伊朗的准備。所以一直按兵不動等待合適的時機。全球局勢現在蓄勢待發,無論是誰先開戰都將拉開大戰的序幕。
美軍在波斯灣地區派出的林肯號航母編隊的所作所為,以及北約各國在波斯灣地區展開的聯合軍演表現,都是想通過武力震懾伊朗,而不是發動真正的戰爭,所以長久以來世界各國都認為美國是在雷聲大雨點小,並沒有真正對伊朗開戰的想法。而伊朗軍隊也格外強硬,號稱在波斯灣地區還沒有能打倒伊朗的國家,並且伊朗軍隊已經做好全面准備,隨時應戰美國。
⑵ 若美軍攻打伊朗,為何以伊拉克作為跳板向伊朗進攻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美國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伊朗這個時候順應美國是最好的選擇。
⑶ 為什麼說美軍攻打伊朗是一種「 外科手術式打擊」
外科手術式打擊(Surgical strike)
Surgical strike 譯成外科手術式打擊,指精確而迅速的襲擊,一般為空襲。
例如:U.S. forces launched a surgical military strike against a target near Baghdad Wednesday night.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404/1_20040413_78320.html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07/2007-02-20/8/44493.shtml
針對伊朗,美國最願意的當然是「外科手術」式的作戰方式;但伊朗的抵抗,卻有可能會使戰爭演變成「空中戰爭」,甚至是「全面戰爭」
★本刊特約/遠林
近期,美國攻打伊朗的風聲又起。
美國和歐洲國家一直公開表示,絕對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器。阻止核計劃,有軍事和非軍事兩種行動方式。針對伊朗的非軍事行動從來沒有停止過。主要是以國際制裁的手段,迫使伊朗完全放棄核計劃。
軍事行動大體有「外科手術」「空中戰爭」和「全面戰爭」三種選擇方式。其中「外科手術」屬於軍事沖突范疇,「空中戰爭」屬於有限戰爭,二者均屬於自我剋制的「有限」軍事行動,雖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但可以解決當前最迫切的政治問題;特徵是代價小,成果大。國際上普遍認為美國和以色列的首選應該是「外科手術」和「空中戰爭」。
長期以來,美國在對伊朗動武問題上顯得異常謹慎,不像解決伊拉克時那麼「瀟灑」。這證明預期攻擊有難度。最近美國當局更公開否認將對伊朗動武,但戰爭的危險隨時存在。
外科手術式精確打擊
伊朗內賈德總統的前任採取完全合作的政策,開放了核設施讓西方核查,所以伊朗核設施的主要部分,美國和以色列了解得一清二楚。納坦茲的核設施、伊斯法罕的鈾轉化設施和阿拉克的重水反應堆是三處重點目標,如果這3處核設施被摧毀,伊朗的核計劃將遭到致命打擊。
歷史上,以色列曾秘密突然地發動「外科手術」式小規模精確打擊,以幾顆普通炸彈炸毀了伊拉克的核反應堆,極大地延緩了伊拉克的核計劃,讓薩達姆最後來不及研製出核彈對付入侵美軍。現在,以色列已經多次公開威脅要炸毀伊朗的核設施。如果在美國的情報支持和電子干擾掩護下,以色列摧毀伊朗核設施,延緩其核計劃還是可能的。
不過以色列是一個微型軍事強國,遠程戰機數量畢竟有限,更無美軍那樣的戰斧巡航導彈和隱身戰機。剛剛向美國訂購的能穿透堅固掩體的制導炸彈似乎還沒有全部交貨,而伊朗核設施的規模和堅固程度都遠遠超過伊拉克,以色列要想一次常規攻擊便將其根除,難度很大。
最近俄羅斯向伊朗交付了一批道爾-M1防空導彈系統,這是一種低空高效的防空武器,可以攔截入侵者的巡航導彈或傑達姆制導炸彈。以色列的飛航式核導彈技術水平自然不及美國,道爾導彈應該也可以攔截。在道爾導彈部署到核設施周圍後,以色列想用一波攻擊便根除伊朗核設施,就越發困難了。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遠遠超出了伊朗防空系統能夠應付的能力。如果美國突然大規模轟炸伊朗核設施,只用能穿透堅固掩體的常規精確制導彈葯,就可以將其主要部分摧毀;伊朗即使有個別秘密核設施漏網,也難在十年內生產出可用的核武器。
如果美國和以色列的外科手術式精確打擊成功,他們就可以用相對很小的代價,達到強行粉碎伊朗核計劃的政治目標。
科索沃戰爭式空中戰爭
很快,在海灣附近將有美軍兩個航母大隊和其他戰艦,以及能夠發動巡航導彈攻擊的核潛艇;在伊朗西面伊拉克境內約有15萬美軍地面部隊;在伊朗東面阿富汗約有2萬美軍;在海灣國家和中亞地區的美海空軍基地也駐有相當數量的戰機。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足夠發動一場「外科手術」式戰爭,但發動一場「空中戰爭」,力量略顯單薄,更不足以發動一場伊拉克戰爭式全面戰爭。不過,目前美軍仍在繼續加強該地區的攻擊力量。
如果伊朗在遭到攻擊後實施報復性反擊——比如以色列或美國多波次大規模攻擊伊朗核設施,處於絕對劣勢的伊朗空軍敢於冒死攔截,那麼外科手術式精確打擊就會升級成科索沃戰爭那樣大規模的空中戰爭。
近年來,伊朗一直在竭盡所能地加強軍事防衛力量,特別是海空軍和遠程導彈,但和以色列和美國相比,裝備仍有巨大的差距。例如伊朗新展示的國產戰斗機,以國際標准看來是很落後的。伊朗從俄羅斯等國新購進的防空武器,如果正確使用,即使在美軍強大的電子干擾下,也完全能夠擊落美軍先進戰機,但命中率要比廠家提供的、無干擾情況下的數據低得多。
美國和以色列的情報表明,伊朗軍隊如果敢於像「人肉炸彈」那樣拚命一搏,即使伊朗最後損失全部武器,那麼以色列就要准備損失多達1/4的戰機和飛行員,美國就要准備損失1/40的戰機和飛行員。如此結局,可能嚴重動搖美國和以色列在中東的統治地位,這種情況下,以色列和美國將可能放棄戰爭企圖。
伊拉克式的全面戰爭
伊朗和伊拉克有漫長的邊界。如果美國發動大規模的空中戰爭,伊朗-伊拉克邊界恐怕難以平靜;另一方面,歷史上,戰爭期間伊朗曾攻擊和封鎖過霍爾木茨海峽重要的國際油船航路。如果受到猛烈攻擊的伊朗故技重演,美國就不得不把戰爭擴大到地面和海上,最終很可能擴大為伊拉克式的全面戰爭。
美軍先進戰機原先的設計思想主要是應對正規戰,用最先進的電子戰裝備嚴密保衛自己,同時遠距離發射導彈擊毀對方戰機或裝甲車輛,這樣戰機一般不會遭到反擊。所以美軍的F-16等戰機沒有裝甲,F-15E和A-10戰機,以及最先進的AH-64D武裝直升機只是局部有薄薄的裝甲。
然而面對恐怖式襲擊或者民眾的抵抗,戰場格局就發生了重大變化。最先進的電子戰「盔甲」根本無用,遠戰優勢也盪然無存。如果被攻擊目標有膽量與美戰機和武裝直升機迎面對射,此時命中率將達到最高值。最近,伊拉克武裝分子用落後武器幾天之內連續擊落4架美機就是一個證明。
越戰期間,美機的速度和機動性遠遠超出了二戰高炮的瞄準具刻度,根本不可能正常瞄準射擊美機。但地面高炮部隊與發動攻擊的美機迎面對射,獲得了極高的命中率,同時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實踐也已經一再證明,用50年前設計的步槍、機槍和反坦克火箭確實可以大量擊落美軍最先進的F-16等戰機和AH-64武裝直升機。只是不知道伊朗軍隊的勇氣是像伊拉克和阿富汗武裝,還是更像薩達姆的正規軍。
伊朗陸軍近期展示過許多新型坦克、火炮和反坦克導彈,然而和美軍1對1作戰,他們根本不是美國陸軍的對手。伊朗海軍還引進了許多新型導彈艇和微型潛艇,以及先進的導彈、魚雷,作戰能力有很大提高,在海灣這樣的近海作戰,也對伊朗有利。
一般認為,除非伊朗國內生變,否則向伊朗發動伊拉克戰爭式的全面戰爭,美國目前恐怕難下這個決心。
伊朗的抵抗能力
如今伊朗已經具備能夠打到以色列首都以及美軍中東軍事基地的「流星系列」和「扎爾扎爾」彈道導彈等遠程反擊手段,可能還有從伊拉克軍隊繳獲的化學武器。但在近幾年內伊朗尚無用核武器及遠程導彈威脅美國本土的能力。目前,美國和以色列以及在中東地區的盟國部署了「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可以攔截伊朗實施報復的彈道導彈和戰機,但總會有一部分導彈和戰機突破攔截。
如果以色列和美國用武力給伊朗「動手術」,以色列就有可能會招致可怕的報復。在目前,美國和以色列要給世界表演一次漂亮的「外科手術」有極大風險。美國和以色列如果把戰爭擴大成為科索沃戰爭式空中戰爭,那麼伊朗大規模報復以色列城市的可能性更將大幅度上升,而美國很難在第一波攻擊中消滅全部伊朗遠程導彈。
2006年11月20日,伊朗革命衛隊司令葉哈亞強調:「伊朗的戰略是防禦性的,但我們一旦遭受到侵略和軍事襲擊,我們的軍事行動就絕不僅限於伊朗邊界以內……伊朗有能力對任何侵略者進行還擊,即便是遠離伊朗邊境2000公里也要對敵人進行反擊。」《海灣報》稱:「葉哈亞所說的是,伊朗有能力對以色列進行打擊。」★
⑷ 美國什麼打伊朗,都叫了這么多年了。
首先,敘利亞問題發展成什麼樣現在美國很難插手,所謂一個月完事不知道是誰說的,我只能說敢這么肯定下結論的不是神學預言家就是張召忠。完全不靠譜。事件發展是很難預料的。就像敘利亞爆發內亂之前,誰也不會想到突然爆發內亂。所以所謂什麼時候結束基本都是在胡扯。
關於問題補充:
不會,首先要明白一點,不是伊朗封鎖庫耳木茲海峽就開打,而是面臨戰爭的時候封鎖庫耳木茲海峽,這個是一定要明白的。其次,即便伊朗封鎖庫耳木茲海峽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最多是北約不再挑釁,伊朗解除封鎖,雙方「和解」。因為伊朗和利比亞不同,伊朗是中東地區的典型大國,甚至是第一強國,現在的伊朗已經不是兩伊戰爭時期的伊朗,無論經濟軍事還是政治影響力都有著非常大的提高,其電子戰能力和導彈實力也非常之強,而且伊朗是上合組織觀察員國,伊朗是迫切要加入上合像中、俄靠攏對抗美國。所以就這一層關系來講美國也不會撕破臉和伊朗開戰,否則就又回到冷戰時期劍拔弩張地球和人類隨時滅亡於核大戰的時代。
關於敘利亞美國就更不敢打,美國幾場戰爭還在收尾,觸角卻又想伸向敘利亞,想以聯合國名義打敘利亞,其實大家都明白美國是想建立一個不親俄親美的新敘利亞政權,但中俄雙雙投反對票以後美國出師無名,只能再利用北約對敘動武,但美國心理最明白敘利亞的作用,朝鮮是進入俄羅斯和中國的東大門,而敘利亞正是西大門,美國在東大門曾經嚴重受挫,他知道如果美軍進入敘利亞,那麼很可能重蹈覆轍,俄羅斯,伊朗,甚至中國軍隊進入敘利亞的可能性極大,尤其是俄羅斯,可以說美國敢進敘利亞,俄羅斯就會派兵支援,伊朗支援的可能性也很大。加之北約成員國內也意見不統一,在金融危機的時刻多個國家正在和「東方」尋求合作,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利益,而很明顯對於一些國家合作的利益遠大於對敘動武,所以美國想開戰面臨著重重困難。
現在情況而言,美國隊敘利亞對伊朗都不太可能動武,如果伊朗封鎖庫耳木茲海峽,美國動武的可能性也極低。
⑸ 美國出於什麼利益攻打伊朗
直接原因是為了石油,但石油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因為如果你翻開世界地圖看一下就會發現伊拉克的地理位置是在是太棒了:
向北可以遏制俄羅斯(死對頭)
向南可以控制霍爾木茲海峽(美軍必須控制的全球水道之一)
向東可以直接打擊伊朗(邪惡軸心,流氓國家,當然是美國人說的)
向西可以支援以色列(美國全球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地位高於日本),直接打擊敘利亞(邪惡軸心,流氓國家,當然是美國人說的)
同時伊拉克本身處於伊斯蘭世界幾乎中心的位置
⑹ 美國會不會,軍事打擊伊朗
從目前美國和伊朗的狀態看,美國軍事打擊伊朗的可能性非常大。
1、美國的利益是中東這個能源基地的和平穩定。因此美國利益的核心是這個重要地區的「穩定的秩序」而非石油本身,另外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中東地區石油基地越穩定,其收益就越大,為了能源基地的穩定,能夠使得自己和國際社會能夠長期購買使用石油的權利,和維護以色列的生存權,因此美國要充當世界警察維持秩序
2、伊朗擁有核武器,中東地區就會失去穩定,造成動盪,一旦動盪,就會造成石油危機,影響世界主要的經濟發達國家,中國現在經濟越來越發達,對於中東石油依賴越越大,因此中國也將受到影響。
3、問什麼會造成動盪呢,中東地區是世界上戰火最頻繁的地區,第一個大的沖突就是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第二就是阿拉伯世界中的教派之間的(如;當年的伊拉克和科威特以及伊朗之間)。
4、自以色列建國以來其生存權至今沒有得到一些阿拉伯國家的認可,特別是伊朗和哈馬斯更是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掉,因此伊朗一旦擁有核武器就對以色列的生存權構成極大威脅,因此以色列就不會坐以待斃,有可能空襲伊朗核設施,就會使得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再次陷入戰火,導致中東和平崩潰。
5、因此美國絕對不能讓以色列先動手,只能以世界警察的名義動武,這樣才能挽救脆弱的中東和平
6、另外伊朗擁有核武器也會造成中東地區的軍備競賽(伊朗是阿拉伯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即便是阿拉伯世界也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阿拉伯國家也之間也多次爆發戰爭,(當然在反對以色列問題上是一致的),軍備競賽也會造成這個能源基地不穩定。
7、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專制國家(盡管也有選舉,但是缺乏公正性),另外地處霍爾木茲海峽,這個地理位置太重要,一旦這種帶有極端穆斯林色彩的專制國家掌握核武器,並封鎖海峽那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太危險了。
總之伊朗擁有核武器會破壞能源基地的「正常工作」使得經濟發達國家受到損害(包括中國這種經濟越來越強的國家),因此伊朗必須無核化,這個中國政府早晚要表態,目前8國集團已經達成共識。
二、於美國來說,強大的武力,打垮一個伊朗政權是非常容易的。
1、但是難度最大的是重新建立一個穩定的新政府,這個難度太大了,需要大批的資金來維持戰後的新政權,包括各種國家機器、國家行政機關的運作,這個需要長期和巨大的金錢才能維持住,否則伊朗就會成為一個動盪的國家,動盪就意味著會成為一個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的溫床,也就是說打垮了伊朗政權,反而帶來更大的問題了,還不如不打,索馬裏海盜問題就是國家戰亂名不聊生帶來的。
2、試想一下,政府被推翻後,警察、各種公務員、稅務人員、交通部門、電力部門、用水部門,財政、國家貨幣體系等等全都分崩離析了,大批人員失業,貨幣體系崩潰,無法使用了,很多企業也無法進行經營,不法分子暴力犯罪到處都是,這個時候,僅僅靠幾十萬美國戰斗部隊是無法維持其穩定的,必須盡快成立新政府,重組國家運行所必須的各種只能部門等,然後重新穩定治安、穩定市場和貨幣等等,。一些部門掌握的國民的身份資料和檔案也已經毀於戰火,也要重建,總之太復雜、太龐大了,僅僅依靠美國的國力目前想重建伊朗這么大的國家談何容易。
三、因此美國只能是外科手術式的打擊(空軍和特種部隊)。採取的方法可能如下:
1、第一是,外交攻勢,聯合世界主要國家,國際制裁,並取得道義支持(這個已經基本形成,只差中國一家了,八國集團已經全部同意,中國也露出了一點風聲反對伊朗擁有核武器)。
2、伊朗如果意義孤行,說服國家社會,並保證能夠在不造成核泄漏污染的情況下,摧毀伊朗核設施,消除周邊國家對於核泄污染的擔憂。
2、外科手術式的空中打擊(可能需要情報人員和特種部隊配合),摧毀伊朗核設施,另外為了保證國際石油運輸線暢通,美國可能出動有限的地面兵力控制霍爾姆茲海峽周邊的伊朗地區或是在該地區建立空中禁區走廊,使得伊朗軍事力量無法進入該地區。
3、於此同時在伊朗周邊部署導彈防禦體系,防止伊朗報復以色列和將以色列拖入戰爭。
4、其後繼續配以長期的國際制裁(可能長達十年),這這期間,如果伊朗還是研究,就繼續不定時的空襲伊朗核設施,使得伊朗經濟惡化,人民對政府不滿,最後導致伊朗內部發生沖突,強硬派被溫和派推翻(和1991年後,對付伊拉克薩達姆的戰略一樣,一步一步收緊繩扣),
⑺ 美國是否對伊朗實施武裝打擊
我認為會打因為從美國這個國家來說他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所以他一定會為了自身來武裝攻打伊朗.從現在的形勢上來看伊朗無法當住美國的攻擊雖然伊朗一直在說自己有多少種先進武器來遏止美國的進攻,但是伊朗唯一的王牌就剩下石油了.
⑻ 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使用了什麼戰術
美軍進攻伊拉克戰術的分析
作者:風中一劍
美國發動的對伊戰爭,體現了現代戰爭的全新理念.
由於戰爭雙方軍事實力的差距,結果沒有什麼懸念。然而,戰爭的進程卻撲朔離迷,讓很多中外軍事專家大失水準。縱觀戰爭發生的前因和全部過程,給人們留下的最大印象是美國對戰爭的全面控制。因此,仔細地思考美國的戰略選擇和採用的戰術,也許會從中找到一些答案,解開某些疑團,這無疑對人們進一步認識伊拉克戰爭給未來高技術戰爭所帶來的變化,將有所啟示。
1.戰爭准備立足"有全勝把握而後求戰"
戰爭准備的充分與否是把握戰爭主動權的前提,"有全勝把握而後求戰"是戰爭的基本規律和戰爭准備的基本原則。此次伊拉克問題從危機演變為戰爭來看,美國是做了充分准備的。 自始至終把握主動.
首先,為對伊戰爭"合法化"做了政治准備。
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手段繼續,此次對伊戰爭與1991年的海灣戰爭最大的不同,是在戰爭目的上的差異。當年的海灣戰爭,盡管美國的對外政策奉行的是世界霸權主義,有著謀取中東地區事務主導權的企圖,但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徑,給美國提供了選擇"解放科威特"的口實和冠冕堂皇的戰爭目的,輕而一舉地獲得了聯合國對伊拉克動武的授權,做到了出師有名。而此次發動伊拉克戰爭,僅憑美國認定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說詞是不能打動聯合國的。為此,美國利用國內法啟動戰爭程序,2002年10月10日下午,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96票對133票通過了授權總統必要時可以對伊拉克動武的決議;10月11日凌晨1時15分,參議院又以77票對23票通過同樣內容的議案。布希總統在1時28分就發表聲明:"參院的投票表明美國在用一個聲音說話"。布希班子中一位高級官員說:"我們現在得到了採取行動所需要的一切,我們不再需要安理會。如果安理會還想保持影響,那就應該給予我們同樣的授權
在美國的壓力之下,美國東部時間2002年11月8日上午10時18分,聯合國安理會以15票贊成、0票反對一致通過了有關伊拉克問題的決議。至此,美國完成了以武器核查尋找開戰借口的步驟。然而,聯合國核查小組多次的工作報告不能令美國滿意,美國憑借雄厚實力,對聯合國繼續施壓,企圖左右聯合國安理會的導向。但是,美國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除個別國家追隨美國以外,就連昔日的盟友也堅決反對美國這種挾持聯合國的做法。美國在確信無法獲得對伊開戰的有效票數之後,藉以伊拉克實質性違反聯合國1441號決議為由,關閉了和平解決伊拉克問題的途徑,向伊拉克發出了最後通牒。布希說:"1441號決議是安理會一致通過的,其精神應當得到貫徹。伊拉克應該自行解除武裝,否則就會被武力解除武裝。而伊拉克沒有自行解除武裝"。白宮今年3月19日發表的一個報告說,美國有"明確的權力"對伊拉克使用武力以確保國家安全,迫使伊拉克遵守聯合國安理會的各項相關決議。這份報告涉及2002年《授權對伊拉克使用武力決議》。它總結了過去12年來美國為防範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持續威脅和促使伊拉克遵守聯合國安理會有關伊拉克問題的各項決議所作的外交努力。至此,美國給自己找了一個十分勉強的開戰理由。
其次,為對伊戰爭做了充分的費用准備。
俗話說,"舉兵十萬,日費千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代高技術戰爭的耗費更是驚人。一枚JDAM制導炸彈要5.8萬美元;一枚"戰斧"巡航導彈要140萬美元;損失一輛MIAI坦克就是385萬美元;損失一架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就升到1500萬美元;如果是損失一架戰略轟炸機,那就要以數億美元來計算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在當今已經不足掛齒了,戰爭每天的耗費以億美元來計數並不稀奇。以1991年的海灣戰爭為例,戰爭持續42天,多國部隊的耗費高達600多億美元,平均每天近15億美元。時別數年再戰,平均每天的耗費不會少於這個數字。
也正因為如此,沒有充分的戰爭費用保障,美國也是難以開戰的。特別在昔日盟友不肯出錢的情況下,戰爭費用的准備更是忽視不得。為此,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和眾議院民主黨預算委員會認為:"如果25萬美軍能速戰速決的話,那麼直接開支約在440億至600億美元之間,這比1991年海灣戰爭的800億美元要便宜一些。不過,如果戰爭久懸未決的話,那麼花費將超過1000億美元。此外,美國納稅人至少還得為美軍逗留伊拉克付出500億至1000億美元!"2002年12月1日《華盛頓郵報》在頭版發表題為《美國對伊動武面臨巨額帳單》的文章說,美國國會和智庫專家非正式估計,攻擊並在戰後佔領伊拉克的成本將在1000億至2000億美元之間。不過,美國財政部長保羅·奧尼爾已經表示,美國打得起這場戰爭。2002年12月24日《華盛頓時報》報道,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在向國會提交的本財政年度的國防預算中,准備申請添加一項額外的資金儲備——-"管理儲備",設立這項額外儲備的主要目的是為明年可能爆發的對伊軍事行動做准備。
戰爭開始後,美國國會批准了800億美元的特別費用,其中600多億美元直接用於伊拉克戰爭。而最近美國軍方透露結果表明"美國部隊在彈葯方面大約花費了30億美元,伊拉克的戰爭花費超過了200億美元,並且此後每月還將花費大約20億美元。"很顯然,美國在戰爭費用方面的准備是非常充分的。
第三、為對伊戰爭做了充分的軍事准備。
從指揮機構來看,戰前美軍中央總部遷往卡達,美軍海軍陸戰隊第1遠征隊總部遷往科威特,中央總部陸軍司令部(第3集團軍)駐扎在科威特。
從部隊部署來看,陸軍第3機步師、第4機步師、第101空中突擊師、第82空降師、第3裝甲騎兵團、第7騎兵團、第173空降旅,總計8萬餘人,各型直升機1000-1200架,M1A1、M1A2坦克2000餘輛;海軍部署有"小鷹"號等6個航母戰斗群,包括"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佩里"級導彈護衛艦、"洛杉磯"級核潛艇以及補給船等,總計5.2萬餘人,各型軍艦近百艘,飛機500餘架;空軍動用了隸屬於美國空軍司令部、歐洲司令部、中央司令部的18個聯隊,總計3.8萬餘人,飛機1000多架;美陸戰隊包括第1陸戰師、第3陸戰航空聯隊和1個陸戰遠征旅,兵力近4萬人,裝備各型作戰飛機70-120架;美特種部隊有3萬人用於對伊作戰,包括負責西南亞和東北非地區的陸軍第5特種部隊,第1、3、5、7、10特種部隊大隊,第4心理戰大隊,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海軍第1、2特種作戰大隊;空軍第16特種作戰聯隊,第352特種作戰大隊和第353特種作戰大隊。到開戰時,加上聯軍部隊已經達到28萬多人,基本滿足了作戰的要求。
綜合來看,美國除了在政治准備上離計劃要求較遠外,其他方面到2003年3月下旬均已具備了開戰條件。
2.戰爭初期的"斬首"行動
此次美國對伊開戰的時間選擇在3月20日(巴格達時間)的清晨5點34分,以F-117隱身戰斗轟炸機和"戰斧"巡航導彈空襲巴格達拉開了戰爭的序幕。經過3輪攻擊後,美國共發射40多枚"戰斧"巡航導彈,投下4枚JDAM(聯合制導攻擊彈葯)精確制導炸彈,戰略突襲並沒有像戰前有人預測的那樣實施的是陸、海、空全方位的立體作戰和全縱深的戰略打擊,這與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當日,美軍共出動飛機1300多架次,進行3次大規模空襲顯然差別很大。
從軍事角度而言,慎重初戰是戰爭指導的基本原則,而有關信息顯示,美軍開戰的時間比預計時間提前了12小時,其根據是"擒王斬首"。在這種戰略動機的驅使下,當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內特報告已經發現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行蹤,必須及時決定是否對他發動襲擊時,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美軍對伊戰爭總指揮弗蘭克斯將軍認為,必須在美國東部時間晚上7:15下達命令執行襲擊計劃。布希在白宮總統辦公室挨個詢問其它內閣成員的意見後,於晚上7點12分,下達了襲擊命令,開始了"斬首行動"(Decapitation Strike)。
美國的一些信息戰專家認為,信息作戰時,尤其是美國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信息作戰,應遵循"斬首"原則。所謂"斬首",就是打擊"敵方的頭部,而不是他的軀體"。戰爭要首先攻擊敵國家指揮當局、聯合參謀部、戰區總部及各級部隊司令部,破壞敵方所有信息傳媒。從空襲的過程和結果來看,美國所期盼的是通過"點穴"式的突襲,將薩達姆等高層領導人炸死,使伊拉克軍隊"群龍無首",指揮系統癱瘓,造成軍隊"形全而不為用"的效果。
由於開戰倉促,人們沒有看到高技術戰爭所採取的大規模電子戰。不論是上一次海灣戰爭,還是科索沃戰爭,在開戰前的5-6小時,美軍都對敵方實施了極為強烈的電子干擾、電子壓制和電子摧毀,使對方的預警雷達、炮瞄雷達、火控雷達失靈,前沿雷達陣地基本癱瘓。然而,出乎不少人預料的是,美軍放棄大規模電子戰,在海灣地區部署的大量先進電子戰裝備似乎沒有向人們展示出它的巨大作用。盡管有人分析美軍現階段的主體行動是火力打擊,為了順利地打擊伊拉克政府的首腦部門和指揮機關,美軍需要從伊拉克境內的情報人員那裡獲得由無線電通訊設備發出的不間斷信息,以及從伊拉克的電視廣播媒體中了解伊拉克領導人的活動情況,但是,人們所看到的是,在缺少大規模電子戰的支持下,限制了美軍許多兵器在首日軍事打擊行動中的使用。美軍只能動用F-117具有隱身功能的戰斗轟炸機突襲巴格達。此外,遠在英國費爾福德機場和印度洋迪戈加西亞機場部署的B-52、B-1B和B-2戰略轟炸機,由於准備加奔襲的時間需要十幾個小時以上,無法與F-117隱身戰斗轟炸機、艦載"戰斧"巡航導彈和潛射巡航導彈同步進行打擊,這就大大削弱了第一天的空襲力度,與上一次海灣戰爭首戰突襲不可比擬。也正因為如此,不僅薩達姆等高層領導人沒有在"斬首"行動中被炸死,威懾打擊也沒有促使伊拉克發生內亂,而且,伊拉克的作戰指揮體系也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這就為後續的作戰帶來不少的困難。從戰略上講,美國的首輪空襲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唯一所得,不過是對伊拉克48小時最後通牒的兌現。這種臨機變陣的風險和出其不意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首戰美國所付出的風險和效果是不對稱的。
3.戰爭中期堅持"全面打擊""全面癱瘓"作戰
由於戰爭前兩天的"斬首"行動效果欠佳,美軍迅速調整了戰法,空中打擊由"點穴"式的戰法改為"全面打擊"式戰法,利用空中優勢全面控制制空權,實施全程的非對稱作戰。"全面癱瘓"式戰法與"斬首"式戰法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點穴"式戰法造成的打擊效果僅僅是對作戰系統的"癱瘓",而"全面癱瘓"式戰法造成的打擊效果則是離死差一步,它是通過剝奪對手的賴以生存的條件來實現的。因此,在戰爭第二階段的作戰手段和打擊目標方面的選擇上,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
根據作戰作戰方式選擇作戰手段是形成最佳作戰效果的保障,既然美軍選擇了"全面癱瘓"式戰法,實施不間斷戰略突襲與地面戰同步進行的作戰方式,那麼,投入大量的空襲兵器和對地攻擊彈葯是必不可少的。
從遠程空中打擊的作戰手段來看,長途奔襲的空中兵器B-52、B-1B和B-2戰略轟炸機開始陸續加入大規模轟炸行動的行列,拉開了"震懾與敬畏"行動的序幕,實施"全面休克"打擊。1996年首次運用了"震懾"這個詞彙的美國軍事理論專家哈蘭.K.尤爾曼(Harlan K. Ullman)和詹姆士.P.懷德(James P. Wade)認為:"新思想最重要的目的是運用一系列的手段,導致對手受到強烈的震懾從而喪失抵抗的能力,這意味著必須讓對手的身體和心理都受到沉重的打擊。從狹義而言,迅速占優即贏得戰爭的控制權,廣義而言,則是對軍事行動涉及的地域和環境的完全控制。"由於這些兵器的再次出動准備時間較長,執行完任務之後需要加油、充氣、掛彈、轟炸目標程序輸入和例行的機務檢查、維修等大量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工作,通常3天才能出動一次。從戰爭的需求來看,幾天之後便出現了制肘的現象,一批只有單機、雙機轟炸的情況開始多見。不過,美國部署在海灣地區空軍的F-15E、F-16C、A-10和航空母艦上的F-14、F/A-18等作戰飛機大量加入了"全面休克"打擊。加上水面艦艇和潛艇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其打擊力度大大提高。
從空中打擊的目標來看,絕不僅僅是前期的軍事指揮系統所在地和一般的軍事設施,它已經擴大到電話局、郵電局、發電廠、新聞中心等民用目標,造成了伊拉克軍隊賴以堅守的主要城鎮無法正常供電、供水和通信聯絡,生活設施被破壞,城市信息被隔斷。盡管這樣做對普通平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但卻從根本上剝奪了伊拉克軍隊賴以堅守的生存條件。其"震懾"的效果雖然在行動的初期許多人還認為不佳,"美軍的"震懾"策略在伊拉克顯得如此'空虛'。"後來的結果表明,"美軍戰機投擲28000多枚炸彈炸毀的基本是空坦克、空裝甲車。而大部分共和國衛隊士兵都在美軍的軍事打擊下存活下來。准確的說他們是做了逃兵而活下來的。"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共和國衛隊上校對記者說:"美軍的武器技術遠超我們的想像之外,沒有一輛我們的坦克能在美軍的精確制導導彈轟擊下還能倖存。"很顯然,"全面休克"式戰法體現了"震懾"理論專家哈蘭.K.尤爾曼"運用一系列的手段,導致對手受到強烈的震懾從而喪失抵抗的能力,這意味著必須讓對手的身體和心理都受到沉重的打擊"的思想。這就好比一個人的生存離不開水和空氣一樣,當一支軍隊被剝奪了類似於水和空氣一樣的抵抗條件之後,也就喪失了抵抗的能力。
地面作戰與1991年的海灣戰爭有本質的區別,上次海灣戰爭在空襲38天後才開始地面作戰,並且進行了所謂的"左勾拳"大規模遠距離機動。此次在開戰第二天就投入了地面部隊,並且在初期以每小時30-40公里的速度推進,到第4日清晨已經向北推進240公里。美軍採用的地面長途奔襲的戰法,又讓許多軍事專家不解。特別是在烏姆蓋茨爾、納西里耶和巴士拉的進攻受阻以後,更增加了對美軍所謂新戰法的懷疑。"納西里耶則讓美軍初步品嘗到了巷戰和游擊戰斗血腥滋味。"甚至有人認為美軍中了薩達姆"誘敵深入"的圈套。"原本就不十分強大的美軍地面部隊被分成了多條線路進兵巴格達,在遭到伊拉克軍人的正面抵抗和"騷擾"後,只能原地待命,等候數萬援兵到來再動手。"有些悲觀的人甚至認為,美軍先頭部隊在後續援軍到來之前能頂住伊共和國衛隊的反撲就很不錯了。美軍多年來已經沒有打過地面戰。海灣戰爭中,真正的地面戰只打了很短的時間,而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美軍雖然大獲全勝,但也幾乎沒有出現美軍直接參與的地面戰。倒是在索馬里,美軍損失了十幾條人命,很快就撤出了地面戰。也就是說,美軍已經對地面戰很生疏了。而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零傷亡'與'非接觸'戰爭理論,也使得美軍對地面戰的操練重視不多。盡管這些看法並非沒有一點道理,但是對美軍新的戰法缺少認識、觀念陳舊也是顯而易見的。美軍地面作戰採用的是"群島"式作戰。【轉自鐵血 】
"群島"式作戰是美軍新的作戰思想體現,它是進行數字化地面戰爭的基本選擇。"群島"式作戰是一種非線性作戰,如果把整個戰爭涉及的地面戰場看作是一片海洋,伊拉克的一個個城市就是這海洋中的一個個島嶼。美軍的作戰目的並不是要打一個城市佔領一個城市,地面戰的根本目標是巴格達,對於其他城市只要能夠有效控制就可以了。因此,美軍採用的是"隔而不圍,圍而不殲"的戰術,對重要城市用控制而不是佔領的方法,"以圍待變"。人們看到的則是除烏姆蓋茨爾以外,美軍在很長時間里基本沒有攻取任何一個伊拉克主要城市的戰況。
"群島"式作戰的最大特點是打破了線性作戰的束縛,全縱深、大立體的網路作戰。一塊一塊看似相對獨立作戰,其實相互之間又有聯系。美軍之所以敢這樣做,不怕伊拉克隔斷自己,切斷後勤保障和勤務保障這條線,是因為它的數字化裝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美軍的地面部隊裝備有"沙漠之狐"美譽的M-1A1坦克,改進後的M-1A2坦克,"布雷德利"Ⅱ型裝甲步兵戰斗車,以及AH-1W"眼鏡蛇"武裝直升機、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UH-60武裝直升機、0H-58觀測直升機等陸軍航空兵裝備。這些裝備利用"戰術信息分發系統"(FBCB2)相互連接成一個立體的網路。各作戰平台上的FBCB2計算機通過戰術互聯網互聯做到信息共享。這樣,在一個人為的數字化戰場上,不是一對一地打,而是一群對一個地打。當一個士兵或坦克發現目標時,他們所看到的目標可以通過單兵攜帶型計算機或車載計算機傳送到指揮機構,指揮機構可以像我們在網站上公布信息一樣向所有的人和作戰平台公布這些信息。當需要打擊這些目標時,指揮機構可以優化整個戰場上的力量,選擇最有利的攻擊位置和方式。這在第3機步師攻打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中看得非常清楚,並不僅僅是第3機步師自己在打,而是調集大量的空中力量來打。伊拉克面對這個人為的戰場,只能採用一般性的抵抗和騷擾戰術來對付美軍,無法大規模地集結軍隊來與美軍作戰,只要一集結,便會招來全方位的打擊。所以,人們看到美軍的地面部隊並不多,但是它所釋放的作戰能量卻比傳統的部隊大的多。每一個人、每一個作戰平台都可以成為一個作戰中心,戰場是單向透明的,是全方位控制的。如果說"這場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就是布希做出的不顧指責繼續猛攻巴格達的決定。"那麼,網路化戰爭手段和"群島"式戰法是美軍敢於快速推進,直取巴格達的原因。伊拉克成了美軍新作戰方式的實驗場。當然,美軍的地面作戰並不是沒有問題,第3機步師先頭部隊在沙漠中推進速度較快,而後勤保障和勤務保障不能完全同步,它反映了美國地面部隊結構還不能完全適應"尾巴長、牙齒短"的建設原則,這也是後來先頭部隊推進速度受到遲滯的原因。
此外"南北夾擊、中間開花"的作戰構想,由於土耳其方面不同意美國使用其基地部署地面部隊,致使美軍遲遲不能開辟"北方戰線",一時無法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美軍戰鬥力最強的,也是唯一實現全部數字化的第4步兵師的大量裝備不能上岸,最終放棄了原來的計劃,被迫從海上繞轉進入波斯灣。這不僅需要時間,而且也無法迅速部署到伊拉克的北方地區。最後只能調動空降部隊垂直開辟北方戰線。這說明戰前美國對土耳其方面支持的力度過於自信,戰略上產生誤判。
4.後期堅持"主動巡邏""密切配合"的特種巷戰
伊拉克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最大懸念是美軍如何對付巴格達的城市巷戰,巴格達會不會因此而成為世界最大的墳場。就在美軍第3機步師的坦克車隊首次進入巴格達城區前幾天,許多人還認為,"現在看來,在巴格達同伊拉克軍隊進行城市巷戰幾乎不可避免。伊拉克方面已經明確表示,將頑強抵抗美軍的侵略行動。要是這種'爭奪每條街道'的拉鋸戰在巴格達上演,那麼可能會造成盟軍和當地人的巨大傷亡。"許多人紛紛猜測,薩達姆總統將如何指揮伊拉克軍民同'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士兵進行血腥的城市巷戰。不少專家強調,同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戰比較起來,未來巴格達之戰獨一無二的重要特色很可能是'地道戰'和'分區絞殺戰'。《今日美國》更是刊文稱:"炸彈在巷戰中發揮不了優勢,直升機此刻只會成為被打擊的目標,而不是有力的進攻武器。城市內的每一座建築都是一堡壘,每個成年人都會成為可疑的襲擊者。在巷戰中,要取得勝利,兵力應為10比1。在城市裡的進攻必須在白天進行,夜晚就成了入侵者的地獄。誰都會想到,美軍對巴格達這場'攻城戰'無疑將是這次戰爭中最慘烈之戰。這場'攻城戰'將是美英聯軍發動的這場對伊戰爭的縮影。"
就美軍需要多久才能攻佔首都巴格達這一戰爭焦點,25位英國國防人士以及中東問題專家在分析眼下的局勢後,紛紛作出個人判斷和預測。路透社2003年4月2日綜合這些觀點和評論後認為,美英聯軍距離控制巴格達"可能還需要4至8星期時間"。我國的一些知名專家就在美軍第3機步師的裝甲車隊首次進入巴格達城區後還認為,巴格達戰役還沒有開始,"美軍運用的是所謂為21世紀設計的戰爭新理念,而打的卻是一場20世紀的傳統戰爭,或者說,美軍用為明天而設計的作戰理論打了一場昨天的戰爭。"
然而,在戰爭進行了3個星期之後,這個懸念便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人們並沒有看到像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場面,也沒有看到上個世紀90年代,車臣叛軍憑借格羅茲尼巷戰,以相對簡陋的裝備對抗俄羅斯現代化軍隊的場面,更沒有看到在巴格達"爭奪每條街道"拉鋸戰的場面。戰爭的結局實在讓很多人看不懂。
其實,就在人們大談巴格達巷戰的時候,現代化意義上的特種巷戰已經開始了。美軍確實在用21世紀設計的戰爭新理念,與20世紀的對手打了一場現代意義上戰爭,或者說,美軍用為明天而設計的作戰理論打了一場今天的戰爭。這正是很多人看不懂的根本原因。俄國軍事專家費格恩哈爾可謂是火眼金睛,他認為美軍使了"障眼法",他說:"美國人用他們的戰略欺騙了所有的人,他們說需要更多的部隊來攻擊巴格達。這完全是胡說。"以色列退役將軍沙查爾在以色列電台接受采訪時說:"所有那些嘲笑美國陸軍、那些看著電視說這將是另一個越南的人、那些所謂的專家,在最後都會看到美國人很好地實現了他們的計劃。"本人也在戰爭開始的當天斷言,"美國不會與伊拉克打傳統意義上的巷戰,如果真的出現許多人預言的那樣,那將是美國戰略選擇的失敗。"
⑼ 看美軍如何遏制伊朗的群狼戰術
美軍針對伊朗的戰術,一面加強精準很的快速小烈度打擊武器,如快速反應的艦載武裝直升飛機,另一方面引進最新高科技武器。在其兩棲戰斗艦Ponce號上,最近部署了3萬瓦的激光射擊武器,雖然沒有常規武器打擊強度那麼大,但是其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連續打擊性能讓人刮目相看。
⑽ 美國要打伊朗為什麼
美國攻打伊朗大揭秘
要啊
近來,伊朗核問題急轉直下,美國和以色列甚至頻頻放出狠話,稱不惜動用武力,堅決阻止伊朗擁有核武器。與此同時,伊朗也強硬相向,暗中擴軍備戰。中東戰爭似乎一觸即發。那麼,美國究竟有沒有制定詳細的對伊作戰時間表?萬一戰爭打響,美國會以何種形式發動進攻?它是否有足夠的把握,乾脆利落地拿下伊朗?對此,著名的美國全球軍事情報網近日專門撰文解讀,曝出了一些鮮為人知的軍事內幕。 點擊相關專題:伊朗核問題面臨激化
揭秘一:空中轟炸成為首選
伊拉克戰爭打響時,美軍一枚枚威力巨大的精確制導導彈,准確地降落在伊拉克的「重要設施」上,黎明前的黑夜因此被映照得通明,薩達姆政權很快土崩瓦解。隨著美伊關系的日益緊張,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同樣的一幕很可能出現在伊朗。而目前也有軍事專家分析指出,空中轟炸確實已成為美軍攻打伊朗的第一選項。
美國全球軍事情報網引用軍事專家的話說,美國一旦決定攻打伊朗,將會使用超級強大的空中火力,在第一波空襲中就將伊朗打得暈頭轉向。據悉,美軍將會從本土或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軍事基地派出B-2隱形轟炸機,此機能夠攜帶5000磅的碉堡炸彈,可以攻擊30英尺之厚的岩石或者鋼筋混凝土。此外,F-117A隱形戰斗機則從卡達烏代德軍事基地起飛,對伊朗的重要目標發動猛轟。
揭秘二:布希爾核電站先遭襲
根據以往慣例,美軍在發動空襲時,首先會對對手境內的重要目標,比如三軍指揮中心、重要雷達站、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部署場地等,進行「毀滅式」打擊。此次,美軍也不例外。據悉,目前美軍可能已經制定出首輪轟炸伊朗「重要設施」的「黑名單」,以供美國政府決策部門參考。
在這份「黑名單」中,伊朗的可疑核設施和其它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均「榜上有名」。有軍事專家稱,美軍打擊的原則是「使用盡量有限的空襲,摧毀伊朗最重要的軍事設施,最大程度延緩或阻礙伊朗的反擊」。
據悉,伊朗共有20多處可疑核設施讓美國「憂心」不已,尤其是俄羅斯幫助建造的、目前伊朗唯一的核電站———布希爾核電站,更讓美國人夜不能寐,因為「核不擴散政策教育中心」的資料顯示,布希爾核電站所使用的燃料足以製造50到70枚核導彈。所以,軍事專家指出,布希爾核電站很可能成為美軍空襲的首要目標。
揭秘三:重型戰機雲集波斯灣
軍事專家稱,美國空軍要實現對伊朗的空襲作戰目標並不難。
首先,美軍在整個波斯灣地區擁有多個軍事基地,戰機部署更是遍布伊拉克、科威特、卡達、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迪戈加西亞島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數量上足夠滿足打擊需要。
其次,在伊拉克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在這一地區保留了威力巨大的F-15E攻擊鷹戰斗轟炸機、F-16s戰斗機,以及數量不明的重型轟炸機。而且近段時間以來,這些戰機頻頻進行超低空訓練,隨時可以投入戰斗。
第三,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國還在波斯灣地區保留了一個航空母艦戰斗群,其中巡洋艦、驅逐艦和核潛艇上面都安裝了大量的戰斧式巡航導彈,也可以對一些固定目標進行打擊。
此外,如果需要,美軍在這一地區進行兵力重新部署並不太難,因為美國在伊拉克有十幾萬的駐軍,波斯灣周圍多處軍事基地也有大量兵力,可以很快集結到伊朗周邊。
揭秘四:以色列也想對伊動武
以色列從沒有停止過防止伊朗擁有核武器的努力,德國媒體則稱以色列早在2004年就已經制定先發制人炸掉伊朗核設施的計劃。
對此,以色列軍方似乎也毫不避諱,有高級官員甚至曾多次稱完全有能力炸掉伊朗的核設施。以色列空軍目前擁有25架F-15I戰機、137架F-16C/D戰機和20架F-16I戰機。這些戰機足夠飛抵伊朗布希爾和伊斯法罕,對伊朗的一些重要核設施進行轟炸。以色列還曾公開承認,擁有500多枚美製BLU-109鑽地「掩體炸彈」。
不過由於美國已經表示不希望以色列先發制人打擊伊朗,加上以色列本身無法對伊朗發動連續性的空襲,所以要徹底摧毀伊朗的核設施並非易事。
揭秘五:打伊朗有三「不確定」
有軍事專家警告稱,由於這場隨時可能發生的戰爭中,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美國在動武之前要慎之又慎。首先,伊朗擁有較強的空中防禦體系。伊朗可以通過發射彈道導彈攻擊美國及其盟國的重要設施,對美軍空襲進行牽制。其次,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情報掌握並非十分充分。第三,所謂「眾所周知」的伊朗核設施可能僅僅是個幌子,不過是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真正的核設施則深藏不露。有軍事專家指出,這種可能性非常大,伊朗讓國際原子能機構進行核查的核設施,即使在戰爭中被摧毀,而藏在其它神秘地方的核設施可以照常運轉。所以,美國決策者在決定攻打伊朗之前,必須得首先弄清楚到底有多少神秘設施尚未發現。
伊朗軍事實力揭秘
「伊朗不是伊拉克」,這是伊朗國防部長沙姆哈尼在面對世界上最強大軍事機器發出的威脅和警告後的表態。伊朗的確不是伊拉克。它是中東地區的「大塊頭」,其人口是伊拉克人口的2.5倍多,面積相當於伊拉克的4倍。綜合國力也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近3年來,伊朗經濟發展在中東、海灣地區是比較突出的,經濟年增長率超過5%。隨著伊朗經濟的迅速發展,伊朗軍事力量又有了新的提升。
伊朗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軍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軍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1989年7月正規軍和革命軍衛隊合並,組成鬆散的聯合。自從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後,伊朗就一直在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並擁有了中東最強大的導彈庫和首屈一指的武裝部隊。
【外刊新論】
解決伊核不能動武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外交政策研究員伊沃·達爾德和菲利普·戈登近期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認為美國不應該對伊朗動武。這篇題為《我們應當打擊伊朗,但不是用炸彈》的文章摘要如下:
應該採取哪些行動?在事關伊朗的辯論中,出現了兩個對立陣營:一方想要向伊朗屈服,另一方想轟炸伊朗。它們都錯了。
第一陣營的人主要在歐洲,他們接受德黑蘭有權從事和平利用核技術研究的論點,而且認為幾乎無法阻止伊朗最終製造出核彈。危險顯而易見。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和土耳其等國可能效仿,對核不擴散體系,那將是致命一擊。
辯論的另一方主要是美國人。這樣一種想法同樣有誤。空襲或許可以摧毀伊朗主要核設施,但美國的情報遠不夠完整精確,無法確知德黑蘭的核計劃是否已遭摧毀。動武將促使伊朗民眾支持政府,消除他們對是否需要核威懾力量的猶疑。
對伊朗可能作出的反擊,美國准備好了嗎?通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夥伴,伊朗可能給美軍造成嚴重損害,削弱美國試圖穩定這兩個國家的努力。它可能威脅關閉霍爾木茲海峽,即輸送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石油的通道。
指望以色列可能更糟。以色列人實施軍事行動的效力可能不太理想,打擊伊朗東部目標是以色列航程有限的F—15型戰斗機力所不能及的,而美國無論如何都得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