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核危機是怎麼一回事
伊朗人弄了些濃縮鈾想搞反應堆,說是搞核電站,美國人懷疑他是要搞原子彈,伊朗人不幹說我就是搞電站的,美國人說我怎麼知道你是不是搞核武器……然後就開始曠日持久的扯皮,世界五大流氓全部上陣(五大常任理事國)中俄護著伊朗,美英法要伊朗不準亂來,現在還沒個結果
2. 伊朗核問題的由來及形勢變化
由來
伊朗的核計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當時伊朗巴列維王朝與美國及西方國家關系密切,核技術大部分從這些國家引進。1974年伊朗開始修建核電站等核能利用項目。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的核電站等核能計劃陷於停滯狀態。
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開始經濟重建,恢復和發展核能源成為伊朗政府的一個重要議題。1991年伊朗開始與俄羅斯商談恢復修建有關核電站問題。1992年伊俄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1995年初,伊俄簽署俄羅斯為伊朗建造4座商業用輕水核反應堆的合同。隨後,兩國又簽署俄羅斯將從1995年10月開始幫助伊朗在布希爾建設兩座核電站以及俄為伊核電站運轉提供核燃料等協議。
美國自1980年與伊朗斷交以來,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一直對其採取「遏制」政策。美國對伊俄核合作作出強烈反應,堅決要求俄停止與伊朗的一切核合作,並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向俄羅斯施壓。
「9·11」事件之後,美國將伊朗列為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2002年底,美國公布了其偵察衛星拍攝的有關伊朗中部兩處核設施的照片,稱伊朗有可能利用這兩處設施製造核武器。特別是今年2月,伊朗總統哈塔米宣布伊朗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後,伊朗的核計劃遭到美國的「嚴重質疑」。
為了表明其和平開發利用核能的誠意,消除美國及國際社會的疑慮,伊朗主動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及有關專家訪問伊朗。今年2月下旬以來,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組曾多次到伊朗訪問,並對伊核設施進行例行檢查,其中包括美國曾指控的兩處核設施。
6月16日,巴拉迪向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提交有關伊朗核問題報告,指出伊朗未能履行其在核安全保障協議中所規定的申報進口材料及其加工情況的義務。6月1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就伊朗核問題發表「總結性聲明」,敦促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隨時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核活動進行更嚴格的檢查。9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開核計劃,以澄清其全部核活動,盡快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更為嚴格的突擊檢查,終止提煉濃縮鈾試驗。這一決議遭到伊朗強烈反對。伊朗官員多次聲稱,伊朗不會在和平利用核能或提煉濃縮鈾問題上作出妥協。伊朗早在1970年就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迄未簽署該條約的附加議定書。伊朗總統哈塔米19日首次表示,伊可考慮有條件地停止其濃縮鈾提煉項目,前提是「伊朗發展民用核計劃的權利得到保證」。伊朗官方通訊社20日報道說,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官員的會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伊朗政府認為「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的條件已經成熟」。
形勢方面一直在變化,具體關注下人民網的專題
http://e.people.com.cn/GB/5012198.html
http://world.people.com.cn/GB/8212/44051/index.html
還有CCTV的
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5579/index.shtml
以及中華網上的http://news.china.com/zh_cn/focus/ylhwt/
這幾個專題欄目,更新都比較即使,也有相應的分析
3. 伊朗為什麼不能擁有核武器,核能源
伊朗為啥就不能擁有核武器?
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北區,緊靠ALBORZ山脈的山丘地帶,巨大的懸鈴木遮掩著數十座精緻的小別墅。與吵鬧、臟亂的市區相比,此地空氣清新,靜謐,是為德黑蘭的高尚住宅區。 雲集於此的商賈巨富們早已習慣了令他們憤恨不已的現象:管理這個國家的宗教領袖和毛拉們漸次搬到了他們的隔壁,而且看樣子會一直待下去。
前最高領袖霍梅尼是最早搬進來的人之一。他曾住在離涅瓦蘭宮(NIAVARAN)僅幾百米遠的宅子里。隨後,這個伊斯蘭共和國的眾多高官們也相繼湧入。如今,哈梅內伊的繼承人們也住在這兒,四周公園眾多,警衛森嚴,就像一副盾牌,將他們與外界的現實和壓力一概擋在門外。
此地的居住結構反映了伊朗的權力架構。隨著行李搬運車的來來往往,伊朗政權構成的變化和權力的此消彼長便一覽無余。譬如,伊朗前總統哈塔米去年八月離職,最近就把家從靠近薩達巴德宮(SADABAD)的地方搬到了更靠南的地區。對這位失敗的改革者來說,搬家意味著另一種形式的「下台」。然後,新上台的總統、苦孩子出身的內賈德便搬進來了。
內賈德上台後,對內,依靠嚴厲治理腐敗和節約行政開支兩道「交叉火力」,鞏固自己的政治基礎;對外,則首先用類似「將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的狠話給全世界一個下馬威,然後開啟由國際原子能機構貼的核封條,與美歐幾個大國針尖對麥芒,腰桿挺得極硬。「我們當然有發展核武器的權利。」內賈德代表的伊朗強硬派說。
如果作一下換位思考,伊朗的確有權擁有核武器。不錯,它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字國,根據該條約,它只有權利進行旨在和平目的的鈾濃縮活動。但是全世界國家是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憑什麼你美國、以色列可以有核武器,可以用它威懾控制別人,同時又以一紙條約禁止別人擁有核武器?憑什麼你美國人可以在中東核問題上採取雙重標准?
事實上,盡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一再聲明「無意擁有核武器」,但這個雄心勃勃的伊斯蘭共和國打心眼裡是想要原子彈的。一旦擁有核武器,就將有助於它實現地區霸權,並打破中東現有的地緣戰略和政治格局。 強權之路 不管美國人願不願承認,如今的伊朗早已不是所謂的「失敗國家」。實際上,這個什葉派穆斯林治下的神權國家正在地區霸權之路上春風得意,步子走的很不錯。這還不算它擁有和發展核武器的能力。
首先,伊朗是伊拉克戰爭中的真正贏家。伊朗人喜歡抱怨以色列的核威脅,但他們在中東地位的強大程度事實上已經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預想。它最近在周邊的阿拉伯鄰居中贏得了相當大的影響力。甚至在英國人控制下的伊拉克南部,德黑蘭的代理人也已經控制了警察部門和當地政府機構。
阿赫邁迪-內賈德先與敘利亞簽了雙邊防務協議,然後在大馬士革相繼會見了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者組織的頭頭腦腦。通過它支持和資助的黎巴嫩真主黨,伊朗將其影響力擴展到了地中海沿岸。真主黨在黎巴嫩議會擁有多席,直接影響著黎國政局。
最近,哈馬斯在巴選舉中的勝利也讓伊朗和內賈德嘗到了多年投資的甜頭。早在1990年12月,哈馬斯數名高官訪問德黑蘭後,這個由亞辛創立的抵抗組織突然開始收取異常慷慨的經濟資助。盡管德黑蘭每年為此花費數百萬美元,但它卻在與以色列一牆之隔的地方,擁有了一個牢靠的盟友。 擁有核武器將在實際意義上保證德黑蘭的地區霸權。事實上,它已經在納坦茲(NATANZ)、伊斯法罕(ISFAHAN)和其他地方的核設施中建造了必需的部件。而且,伊朗統治者們心裡也很清楚,國際社會將對此毫無辦法。西方人不得不承認,伊朗人甚至比朝鮮人更善於玩自己的游戲。他們今天揭去國際原子能機構蓋的封條,明天就可以玩一個調和游戲。伊朗人會說,好吧,你美國和西方不跟我談,我可以跟提出「在俄羅斯進行核濃縮」建議的俄羅斯人談。「為什麼不呢?我們又不會有什麼損失。」 還有沒有選擇?
與此同時,西方正在重新考慮它的選擇。軍事打擊聽起來怪嚇人的,但就目前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可能性。實際上,英國外交大臣傑克·斯特勞(JACK STRAW)也不止一次地說,類似對伊朗核設施的軍事打擊是「難以想像」的。 目前只有聯合國安理會可以對其進行經濟制裁,但很可能會被咱們中國否決,因為中伊未來的一攬子能源合作高達1000億美元。 現在,西方的專家甚至不能確信伊朗能在核武器之路上走多遠。國際原子能機構掌門人巴拉迪博士不情願地承認,他自己對伊朗人的核武器努力也是一籌莫展。
「我們不是上帝,畢竟人心隔肚皮啊。」 如今,所謂的歐洲三國(英國、法國和德國)已經輸掉了第一輪,伊朗重新啟動了核濃縮計劃,於是它們便夥同美國人試圖將這一爭端由原子能機構移至聯合國安理會框架內解決。但是,又能怎麼樣呢? 伊朗人已經清楚地表明了他們要做什麼,怎麼做。不但要將鈾濃縮到「工業等級」,還要驅逐在伊朗的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者。
現在看來,要外交解決這一沖突,最好的機會或許出現在俄羅斯的提議中。根據該提議,俄羅斯將向伊朗未來的核電站提供核燃料,並負責回收廢棄的燃料棒。而伊朗政府作為回報,會放棄它的核濃縮計劃。 上周,伊朗的首席核問題談判代表訪問了莫斯科,據說,其對俄羅斯這一提議的態度已經比伊朗政府之前的態度「通情達理」多了。同時,我們中國也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德國外長根舍也認為這一方案「有道理」、「很現實」。 BUSH和BUSHEHR 美國人的心態充滿矛盾。他們也希望有個折中的解決方案,但卻對特工出身的普京總統充滿警覺。
事實上,小布希早就指摘過普京,說他跟伊朗領導人「穿一條褲子」。比如,正在建設的、波斯灣附近的布施赫(BUSHEHR)核反應堆就出現了俄羅斯專家、工人的影子。俄羅斯人還幫助德黑蘭發展現代空防系統,援助它的導彈研發工作,並將之布防在伊朗所有的核設施周圍。 現在,俄羅斯反而對調停人的角色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俄烏天然氣之爭讓俄羅斯形象大跌之後,它正試圖藉助伊朗核危機來與美國和西方重新搞好關系。 但是,普京在「BUSH和BUSHEHR」之間左右為難。一邊是輕易惹不得的西方反伊聯合陣線,一邊是俄羅斯在伊朗的經濟和地緣戰略利益。
很顯然,伊朗在普京的地緣政治版圖中至關重要。而且,隨著莫斯科與德黑蘭在石油、天然氣和軍火貿易等方面的經濟聯系愈發緊密之時,兩國的褲子會「越穿越多」。據預計,未來俄伊的雙邊貿易額將會上升到200億美元。 不管怎麼說,這場危機的到來,還是為克里姆林宮預留了一個相對舒服的角色。一方面,西方需要俄羅斯幫忙解決這一問題;另一方面,危機的持續發展勢將動盪全球市場,並引發油價上漲,而俄羅斯作為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從中撈的好處可想而知。
如今,內賈德在對以色列和美國多次口無遮攔地「狂批痛罵」之後,似乎想喘口氣了。最近,伊朗原本計劃舉辦的一場關於「種族滅絕大屠殺」是否真的存在的國際研討會,也暫時擱置一邊。 內賈德在德黑蘭北區的別墅住的很舒服,但這位被西方譏為「暴發戶」的新總統卻跟他周圍傾向西方的商賈巨富們沒多少共同語言。「我們這是怎麼啦?」一個富有的地毯商的妻子說,「世上沒有人再同情伊朗了。一些人嘲笑我們,而另一些人則害怕的要命。」 但是,內賈德與住在該區的特權階層居民們——包括IT經理人、醫生、畫廊業主、國有企業的高級經理人等等——有一點卻是相同的,他們堅持認為,和平利用核能是他們的國家權利。事實上,內賈德的許多新鄰居都把伊朗擁有核武器視作理所當然。他們會說,「我們當然有權擁有核武器。我們的三個鄰居都有核武器,我們為什麼不能有?」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西方諸國將不得不眼看著伊朗爆出自己的蘑菇雲,就像他們無奈地縱容以色列一樣。
4. 為什麼國際要朝鮮(伊朗)放棄核武器
幾十年來,國際社會特別是美蘇(俄)兩家在雙邊、多邊、聯合國層面簽訂了關於控制戰略核武器和核禁試的條約、協議、議定書數十項,這些條約與其他文件一道,構成了國際軍控、裁軍和不擴散法律體制。
國際軍控法律體制的一大支柱是核裁軍。為什麼要進行核裁軍?核裁軍的最終目標是完全銷毀核武器,徹底根除核戰爭的危險。然而,冷戰初期美蘇進行的核裁軍只是幌子,雖取得少量成果,實際搞的是核擴軍。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瘋狂進行核軍備競賽,使核武器具備「超殺傷能力」,一方可將另一方毀滅幾次甚至幾十次,達到了「相互確保摧毀」核威懾的飽和程度,再搞核擴軍已毫無意義。因此,兩家才提出核裁軍和不擴散,目的是控制對方,加強自己,同時也防止其他國家開發核武器。在反復討價還
價之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1968年由聯大審議通過,《反導條約》也在數年後問世。
整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蘇在全面核禁試問題上尖銳對立。蘇聯想以全面禁試限制美國核武器技術的發展,美國則堅持反對全面禁試。在廣大無核國家的強烈要求下,美國後來不得不將「不談判」政策轉變為有限的對話,美、蘇、英一方面進行時斷時續的談判,另一方面加緊完善各自的核武庫。
進入9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蘇聯解體後,美國失去了核軍備競賽的對手,美國等發達國家掌握了以實驗室模擬核試驗替代真實核爆炸的新手段。因此,美國對其核武器計劃及禁試政策作了調整,全面核禁試條約談判才得以在1994年初開始。
2001年美國遭遇恐怖主義襲擊後,美國再次改變核裁軍政策,不但退出《反導條約》,而且拒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國際軍控體制再次面臨困難處境。今年5月,聯合國第七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無果而終,原因就在於美國一方面要求無核國家遵守防擴散承諾,另一方面,當廣大無核國家要求擁有最大核武庫的美國履行條約有關核裁軍的規定時,美國卻極力迴避。
國際軍控法律體制的另一大支柱是防止核擴散。為了保障和監督各國和平利用核能,國際社會還特別成立了一個機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今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該機構及其總幹事巴拉迪,就是為了表彰其在阻止核武器擴散以及推廣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不懈努力。
目前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有核國家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5國的核地位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人類還無法全面徹底銷毀核武器之前,5國擁有核武器的事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同時,國際社會通過一系列文件達成共識,除5國之外,不得再出現新的有核國家。
世界上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只有五個常任理事國。(5個核大國)
其餘都是非法。
1968年6月1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防止核擴散條約草案》,該條約規定:凡是1964年前試爆過自行研製的核武器的國家(只有美、蘇、英、法、中五國),可以繼續擁有。其它國家一律不得再研製核武器。凡在該條約上簽字的國家,都要受該條約的約束。
伊朗和朝鮮都簽了字,所以他們必須遵守該條約。否則就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當然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允許
5. 為什麼伊朗核彈還沒有研究出來,中國四年就搞定了
核彈是一項很容易的技術,也是很難的技術。
容易是核彈並不難造,只要了解到相關的技術以及取得適當的原料,就可以造出來。
困難也很困難,提煉核燃料以及製造所需要的技術面相當的廣泛,專業從事該項目的人才也是非常少。
中國當年雖然窮,窮的是老百姓,但是在這些高端科技方面,中國並不落後於世界。人才不缺造核彈就不難,就是反復試驗的事情。但是伊朗人才資源匱乏,一直以來,伊朗都沒法提純核燃料,最近常播出一些伊朗化學家遭到暗殺,主要是因為提純核燃料使用化學手法。在研究核武器的時候必須先有足夠的核燃料,然後再經過不斷的引爆實驗,從而摸索出最佳的引爆配方來就可以了。但是這一過程不容易喲。
6. 最狠的句子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局勢,老人家說,「不隨便批評別人、指責別人,過頭的話不要講,過頭的事不要做。」
在那樣艱難逼仄的國際環境,中國非旦沒有走進死胡同,而是最後走出了一條波瀾壯闊的道路,給後人永遠留下深刻的啟示。
因為過頭話說起來很容易,過頭事做起來也爽快,既能發泄情緒揚眉吐氣,又能腰桿挺直幻覺力量無窮。
但就像普京說的,沒有實力的憤怒毫無意義。說最狠的話,除了放放嘴炮過過口癮,遭到的往往是最狠的報復。
近期的伊朗就是一面鏡子,說最狠的話,做最狠的事,要在地圖上抹掉以色列,向全球發布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通緝令。
伊朗發出通緝令要逮捕特朗普
結果嘴炮放完之後,伊朗自己竟然像一艘停擺的軍艦,坐等源源不斷的魚雷。
特別在最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伊朗連續遭到襲擊。
6月26日,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帕爾欽軍事基地的一個軍火庫發生爆炸;
6月26日,帕爾欽軍事基地發生爆炸
全球都知道這是一架以色列F-35隱形戰斗機實施的襲擊。可憐伊朗挨了最狠的打沒有還手之力,又怕民眾說無能,只能忍氣吞聲稱爆炸是「天然氣儲存設施」泄漏引發的事故。
6月30日,德黑蘭中部一家診所發生爆炸,造成19人死亡。
7月2日,納坦茲核設施突然發生劇烈爆炸,核設施遭受重大破壞,影響了先進離心機的生產,伊朗自己承認「讓核計劃推遲了數月「。
7月4日,馬赫夏赫爾港的卡倫石化廠發生氯氣泄露,數十名員工被送往急診室。同日,阿瓦士的一家大型發電廠發生大火。
7月10日凌晨,德黑蘭北部一處陳舊房屋的地下室發生爆炸。有媒體稱,此地下室是伊斯蘭革命衛隊的導彈倉庫。
7月13日,伊朗霍拉桑省卡維安·法里曼工業區一家天然氣冷凝工廠發生爆炸。
7月19日,伊朗伊斯法罕省的一家發電廠發生爆炸。
伊朗近日公布,即將與「友好國家」簽訂價值4000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協議,引起全球震驚。但話音未落,當地時間7月18日,伊朗最大油田阿瓦士油田輸油管突然發生爆炸,現場烈焰濃煙直沖雲霄。
近一個月來,伊朗重要設施發生多起「意外事故」,不僅化工廠、電廠等民生設施遭到重創,包括核基地、導彈基地、軍港等敏感重要裝備設施也飽受打擊。
近期伊朗發生的一系列爆炸事件
系列爆炸後,美國、以色列不斷發出警告:如果德黑蘭繼續執迷不悟,類似的爆炸還將繼續發生。這也等於間接承認誰是爆炸背後的主謀。
美、以的囂張態度引發伊朗極大的憤怒,伊朗革命衛隊公開警告,將對美以的侵略行徑發動血腥報復。
這也是近年來伊朗對美、以的第400次嚴重警告!!
伊朗一向誰也不服,毀天滅地干勁十足。但挨了這啪啪啪數十無影掌,頭暈目炫不知道對方怎麼下的手,紙糊的防務系統形同虛設。蓋因當今世界軍事形態變化迅猛。
如今,傳統的戰場已經消失,兩軍對壘隔著屏幕,平民士兵不再是炮灰,戰爭如同電子游戲,突然從天而降的殺器只讓領導先走。
這種人道性、未知性、非對稱性、非直接對抗性、高科技性、高效性的戰爭形態,已經成為另一方的夢魘。
需要思考的是,8100人口的伊朗為什麼在900萬人口的以色列面前如此脆弱不堪,曾經亞洲最富裕的伊朗為什麼越來越貧弱?
最新的戰爭形態讓不尊重人的體制明白:管制約束恐怖的治理模式,必然意味著創新匱乏科技落後經濟衰退國家虛弱,馬克思預言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何等重要。
說最狠的話,挨最狠的打,普通的伊朗人民讓人同情。
伊朗的遭遇說明了,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沒有任何人和組織凌駕於人民之上,一個國家才會真正強大。
7. 為什麼伊朗放棄了核計劃,朝鮮反而成功了
因為美國和朝鮮的利益重合了。
朝鮮想保護自己,就需要核武器,但是卻給半島製造了緊張局勢。
半島有了緊張局勢,美國就可以增兵東北亞,部署薩德,圍堵中國。
所以美國需要半島的緊張局勢,需要朝鮮搞核試驗。
8. 美國退伊核協議的原因是什麼
9日凌晨,美國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並對伊朗實施「最高程度」的經濟制裁。
眾所周知,特朗普上任後多次稱伊核協議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協議」。還以伊朗堅持試射彈道導彈為借口對伊朗不斷施壓,相繼出台了延長制裁期限、限制伊朗人入境等措施。受此影響,國際油價一直在起伏。
分析認為,特朗普強硬的對伊政策立場十分明確,預示著美國與伊朗之間對抗或將加劇。然而,在特朗普宣布對伊核協議所作決定之前,政知見(微信ID:bqzhengju)注意到,美國的歐洲盟友英、法、德三國均發聲,希望特朗普不要退出伊核協議。
這番場景和半個多月前,英、法「追隨」美對敘利亞動武產生了鮮明對比,這一反差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對各方又將產生什麼影響?
目前,伊朗也是為數不多未同美國建交的國家之一。美伊惡化的關系,也被看作是伊朗核問題的根源。
英、法、德不支持
對於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後果,歐洲國家深表焦慮。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此前警告美國,不要退出這一協議,否則可能引發戰爭。
伊核協議的三個歐洲簽署國——英國、法國和德國一直反對廢除該協議。5月7日,三國再次重申反對廢除伊核協議,並強調即便美方退出,三國仍將維持該協議。
德國外長馬斯和到訪的法國外長勒德里昂7日在柏林表示,不論美國政府對是否遵守伊核協議有何新決定,德法兩國都將繼續堅持遵守這一協議。
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6日飛往美國,試圖勸阻特朗普退出協議。在他看來,協議有漏洞,但可以彌補,「國際社會當前沒有比伊核協議更好的替代方案。對我來說,現在沒有相當成熟的B計劃。」
為何英、德、法三國紛紛勸說特朗普不要退出協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中東學會會長楊光告訴政知見(微信ID:bqzhengju),經濟利益是這些歐洲國家很重要的考慮。他指出,美國和伊朗的關系早在1979年就中斷了,從那以後,美國在伊朗沒有任何的經濟利益,只有政治上的相互博弈和斗爭,歐洲則不然。
楊光說,歐洲在伊朗有很多的經濟利益,特別是油氣公司,伊朗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油氣田之一——南帕斯油氣田,義大利、法國等國家的公司都參與開發,美國一制裁他們被迫都退出來,一簽伊核協議,他們馬上就返回。現在,美國又要否定伊核協議,他們又要退出來,所以從長遠角度看,會危害歐洲國家的經濟利益。
「另外,從近期的情況來看,中東地區的局勢若動盪起來,面臨的最大外部威脅就是難民問題,首先受害的是歐洲國家。敘利亞已經是個很大的教訓,事實證明難民問題不僅是單純人口流入的問題,而且還能帶來恐怖主義。所以歐洲還是希望中東地區穩定。」
這里補一個背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的孫立昕曾在2014年撰文介紹,美國1996年美國出台《伊朗制裁法》時,歐盟因經濟利益受損而強烈反對。2005年8月,伊朗拒絕歐盟三架馬車在核問題上的斡旋建議,即放棄獲取核燃料,換取與歐洲加強政治和經濟關系。在長期斡旋核問題無果的情況下,歐盟態度轉趨強硬。
對中東格局的影響
歐洲擔心的問題會不會出現呢?
楊光告訴政知見(微信ID:bqzhengju),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只能使中東地區現在的格局進一步強化和鞏固。
他分析稱,中東現在的基本格局就是兩大陣營,即地區大國沖在前面,背後有域外大國支持:一個是伊朗、土耳其為首的陣營,有俄羅斯支持;另一個是沙特為首的陣營,背後有美國支持。從伊朗目前國內的情況看,沒有條件和實力繼續搞核計劃,所以不會影響中東兩大陣營的格局;從美國方面看,美國目前推行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它在中東總體是退出的態勢,美國也不會跟著以色列走,去和伊朗發生戰爭,因為那是沒有勝算的一場戰爭。
「如果說有影響,將是進一步加深這兩大陣營之間的鴻溝,但中東現在的這兩大陣營格局將持續下去。」楊光說,在這種格局下,小的沖突不斷,整個中東的低烈度動亂的形式還會持續,並不會因為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協議發生重大的改變。
美國決定退出後,伊朗總統魯哈尼發表電視講話,「從這一刻起,伊核協議成為一項伊朗與其他五方的協議。」
特朗普宣布決定前一日,魯哈尼在伊朗宗教聖城馬什哈德表示,即便美國退出,伊朗也將繼續遵守伊核協議。據新華社報道,這是近段時間來伊朗官方首次明確表示伊朗可繼續遵守伊核協議。
「如果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我們對伊核協議的期望也能得到滿足的話,那將更好。」伊朗官方媒體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援引魯哈尼的話說。
不過,魯哈尼在最新的電視講話中同時表示,在未來的磋商中,如果協議規定的伊朗的利益不能得到維護,伊朗原子能組織獎重啟「任何水平」的鈾濃縮活動。此前伊朗曾多次表示,伊朗有能力重啟20%豐度濃縮鈾活動。
特朗普為中期選舉做准備
伊核協議實行三年,對伊朗來說,是經濟發展的好機會。
據界面新聞報道,在核協議達成之前,伊朗經濟曾陷入嚴重衰退。在簽訂協議後,據伊朗央行數據,伊朗GDP增長率在2016至2017財年達到12.5%。這主要歸功於油氣領域的大幅增長(61.6%),而非油氣領域的增長數據為3.3%。
不過,楊光分析稱,2015年協議簽署後,美國並沒有按照協議執行,特別是美國單方面的金融制裁沒有解除,伊朗並沒有從協議里受到很大的實惠,魯哈尼總統的經濟改革、開放、發展的計劃,實際上是沒有辦法落實的。
特朗普上台後,多次措辭強硬地威脅退出伊核協議,還對伊朗採取更多制裁措施,阻礙外資進入伊朗。這次更是宣布,要實施「最高程度」的經濟制裁。
對此,楊光說,伊核協議簽署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任內外交領域做得最得意、國際影響力最大的事情,特朗普威脅退出伊核協議的一系列發聲,是因為他要靠這些發聲贏得國內和共和黨內的支持,為中期選舉做准備。
至於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對中國的影響,楊光說到,伊朗是「一帶一路」沿線的節點性國家,伊朗也是中國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點。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將對一帶一路倡議在伊朗展開以及相關合作帶來不利因素。
9. 是什麼因素促成了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妥協
伊朗14日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了全面暫停與鈾濃縮有關的活動的書面承諾。這是伊朗又一次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即將舉行會議討論伊朗核問題的關鍵時刻作出妥協。
去年11月10日,伊朗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舉行會議的前10天向該機構遞交了准備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的書面聲明,今年5月21日,伊朗又在距理事會開會討論伊朗核問題還有24天時提交了長達1000多頁的核計劃文件。本月25日,理事會將再次開會討論伊朗核問題。伊朗在這次會議前作出妥協,顯然是為了不使自己陷入被動。
自去年6月以來,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針對伊朗核問題通過了多項決議,要求伊朗與該機構合作,盡快澄清與其核計劃有關的所有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國際原子能機構迄今沒有發現伊朗發展核武器計劃的證據,而伊朗又始終堅持維護自己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美國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執意要推動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處理。歐盟則從自身利益出發,希望在歐盟提供核技術、核原料以及加強雙邊貿易關系的前提下,伊朗能夠主動放棄鈾濃縮活動,以打消美國的顧慮。有消息說,如果伊朗不接受歐盟建議,歐盟將轉而支持美國。但伊朗表示擔心,如果接受歐盟的條件,其核電站原料供應將會掌握在別人手中。伊朗此次提交全面放棄鈾濃縮活動的聲明,應該是在歐盟「胡蘿卜加大棒」政策下作出的重大讓步。
伊朗的舉措顯然是為了在國際社會努力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的進程中爭取主動。伊朗核問題遲遲得不到最終解決,主要原因是美國長期堅持敵視伊朗的政策,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遂成為伊美兩國外交斗爭的舞台。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對伊朗核查中相繼發現高濃縮鈾痕跡以及「進口、製造和使用」先進的第二代濃縮鈾分離機的證據,這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指責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把柄。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的多次決議對伊朗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伊朗試圖以作出妥協的方式換取理事會多數成員的同情。前幾次理事會會議結果證明,盡管理事會一些成員對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感到不盡如人意,但伊朗在關鍵時刻以妥協贏得理事會成員支持的外交策略取得了相對成功。
伊朗不希望其核問題擴大化、國際化。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9月18日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理事會定於本月25日舉行的下一次會議之前暫停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駐維也納外交人士認為,這是理事會為伊朗規定的最後期限。如果伊朗在此日期前不履行理事會的決議,理事會有可能通過表決方式,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由安理會考慮對伊朗實施制裁。由此看來,25日將要舉行的理事會會議不同尋常。所有理事會成員都明白,伊朗因其核問題受到聯合國制裁,除了美國等少數西方國家高興外,其後果對伊朗和歐盟都沒有益處。前一次理事會會議結束後,伊朗與代表歐盟的德法英三國就伊核問題相繼舉行了多輪會談。雙方6日晚在法國巴黎結束的第三輪談判取得了積極進展。會談最終促使伊朗聲明全面放棄鈾濃縮計劃。
到14日晚,國際原子能機構尚未對伊朗暫停鈾濃縮活動的書面聲明做出反應。伊朗是否履行承諾,還要看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在伊朗的實地驗證結果。但分析人士認為,可以預見,一直期待伊朗與歐盟三國會談結果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將在他15日提交理事會成員的關於伊朗核問題核查報告中提及此次會談成果,並對伊朗的妥協姿態做出積極評價。同時,伊朗的這個適時妥協也令美國的強硬立場嚴重受挫。
10. 伊朗核談判歷經12年 拖延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輿論普遍不相信伊朗聲稱的「和平利用核能」,認為這只是用來製造核武器的「陰謀詭計」,美國國會不少人認為談判是伊朗為自己贏得時間的緩兵之計,共和黨控制的參眾兩院隨時可能通過追加對伊朗制裁的決議案,白宮方面受到來自國會和輿論的強大壓力,美國的精英集團和輿論還沒有做好與伊朗妥協的准備。
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23日就伊朗關於伊核談判的條件發表講話,稱「一旦達成協議之後,如果西方國家違反約定,那麼伊朗將立即重啟已經暫停的核計劃,核設施被凍結10年或15年是不可接受的」,並要求在伊核協議達成同一天解除所有對伊經濟和金融制裁。伊朗不會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對該國軍事設施的核查,或是對其它設施的「非常規核查」,政府必須保護國家的核權益和核成就,意即保留濃縮鈾能力,並保持核設施運轉,伊朗履行核談判中規定的義務之時,國際社會對伊朗的制裁必須解除。
奧巴馬政府很清楚,談判可避免美國在中東再次捲入一場戰爭,緩和與伊朗關系又可為美在中東減負解困,與伊朗聯手打擊「伊斯蘭國,魯哈尼政府也很明白,緩和對美關系是伊朗經濟擺脫困境和融入國際社會的唯一出路,核談判破裂也意味著魯哈尼退出伊朗的政治舞台。奧巴馬和魯哈尼政府為此已投下巨大的政治資本,因此盡管談判艱難,談判解決伊核問題的勢頭已難以逆轉。
舉步維艱的伊核談判歷時12年,今年4月在瑞士洛桑達成框架性方案後,伊核談判「走上正軌」。美伊雙方的博弈聚焦點包括:伊朗在多大程度上向聯合國觀察員開放核設施和軍事設施、對伊朗的制裁應在何時解除,以及伊朗未來核研究范圍問題上。其實談判的困難點不在於談判桌上的外交官,而是來自華盛頓和德黑蘭。
伊核談判這種膠著的狀態不知會維持多久,因為美國不會放棄中東的主導權,更不可能退出中東,但必須減負解困,為此,美伊關系已經打開的大門很難再關上,今後不管誰在伊朗執政,民生和經濟問題將是伊朗未來的首要問題,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後,伊朗在地緣政治上已經崛起,經濟的崛起只是時間問題,而這兩種趨勢必將對中東未來的地緣政治帶來歷史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