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賽通西域是哪裡人
張騫通西域是漢中郡成固縣人。
張騫通西域是漢中郡成固縣(今陝西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大漢帝都長安出發,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自從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織品,源源不斷地輸向中來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
相關內容
張騫通西域,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Ⅱ 伊朗入境甘肅3百多人為什麼不限止
從伊朗入境的到達甘肅的人都已經在甘肅的蘭州進行了隔離了
Ⅲ 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
在漢代以前,西域對幾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漢初年的時候,人們逐漸從東西往來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況,仍很有限。公元前138年,終於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這塊未知的地方發出挑戰,他就是張騫(公元前195-114年)。 張騫出使西域,不是他個人的願望,而是當時西漢王朝政治上的要求。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是漢中人,陳壽說是「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縣)人」。建元年中為郎。此時正是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但仍然受到北方強大的匈奴的威脅。為了擺脫匈奴的威脅,漢武帝想派使者去聯絡西域各國,特別是與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今蘇聯烏茲別克、塔吉克),共伐匈奴。為此,漢武帝「乃募能使者」。 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隨行的人除堂邑父外,共有100多人。張騫這次出使,由於帶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自然會受到匈奴的阻撓,會有各種艱險。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一行人出隴西(今甘肅臨洮南)途徑匈奴時,被匈奴抓獲,扣留。扣壓不是幾天、幾月,而是10年。匈奴人給他娶妻生子,想以此拴住張騫,老死匈奴。然而張騫「持漢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負的使命。在被扣押期間,他採取韜晦之計,使匈奴人放鬆警惕,放寬對他的監禁。這一計果然有效,張騫抓住一個機會和少數隨從逃跑,「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國王早就想跟富饒的西漢交往,聽說張騫來了,很高興,問他:「你要到哪裡去?」張騫答:「我要出使月氏,沒想到中途匈奴人阻道。現在我逃出來了,希望國王派人送我去月氏。如果你這樣做了,我回漢朝後告訴漢王,漢王定會用很多財物感謝你。」大宛國王滿口答應,派人把張騫護送到康居,由康居轉送大月氏,到大月氏以後,發現情況有變化。老國王被匈奴人殺害,立太子為王,征服了大夏。新國王認為,大月氏土地肥美,人民安居樂業,而且離漢朝太遠,沒有必要定要報復匈奴。張騫沒轍,又從大月氏回大夏。遠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張騫取道昆侖山北麓,青海柴達木盆地的羌族居住區回國。由於羌族被匈奴控制,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趁匈奴內亂逃回長安,歷盡千辛萬苦,前後用了十三年時間。出發時帶著隨從一百人,返回時,只剩甘父一人同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為了表彰張騫的功績,漢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這次出使,經歷了許多國家,知道了西域的許多情況。他第一次以漢朝使者的身份,與西域的一些國家交往,溝通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系。歷史上稱他的這次出使是「鑿空(孔)」,意思是張騫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漢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通過他的旅行觀察,卻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張騫把這些地理知識寫成報告上奏漢武帝,後來司馬遷即據此寫成了(大宛列傳),得以保存至今。這次出使西域,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由於張騫隨軍與匈奴作戰有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候。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張騫又向漢武帝報告:「大臣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悅:『安得此?』大夏國人悅:『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士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溫暑熱雲。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元寇。」
從這段話知道,張騫從地理方向及距離上首次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即身毒(今印度)去蜀不遠,如果從蜀身去身毒,再從身毒去大夏,則既無寇,路又直。漢武帝聽了這番話很高興,當即要張騫去辦這件事。張騫從蜀郡、犍為郡派使者,分四路向西南進發。各路只行了一兩千里便受阻,各地少數民族語言不通,缺乏交往,互相不了解,不讓漢使通過。
張騫這次旅行雖然沒有打通從西南去印度的通路,但已打聽到在昆明西邊千里之外,有一個乘象的滇越國(今雲南騰沖一帶),四川的商人常常到那裡做生意。可見,從中國西南去印度的道路早就有了。這些地理知識,為今後進一步開拓西南地區打下了基礎。同時也證明,張騫設想的路線是完全正確的,只是由於社會條件的局限,未能實現。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盡管張騫這次出使也沒能立即與烏孫結成軍事聯盟,但雙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聯系變得頻繁而密切。烏孫回訪使者一起到達長安,並把他們看到的中原王朝的繁榮在烏孫廣為傳講。漢朝與烏孫之間農牧產品的交流蓬勃開展起來,最終確立了和親關系。
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回國後升為大行,列於九卿。一年以後,這位功勛卓越的旅行探險家和外交家便去世了。不久,他派遺的副使也陪同各國使者來到長安,從此,中國通西域的道路完全打通。來往使者絡繹不絕。為了紀念張騫通西域的功績,「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候。」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Ⅳ 從伊朗回蘭州的那麼多人都是少數民族人嗎
我覺得不一定全部都是吧,畢竟蘭州很多人信仰清真教的,嚮往的是伊朗那邊,所以經常去那邊而已,不一定都是少數民族的啊。
碼字不易,望採納,謝謝。
Ⅳ 伊朗王子放棄繼承權,帶一家人來甘肅定居,後來帶來了什麼變化
最好的與最壞的創造了歷史,平庸之輩則繁衍了種族。——佚名
導語:其實有很多民族的來歷都充滿了神奇色彩,他們是一些比較尊貴人的後代,而且在首領的帶領下,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伊朗王子放棄繼承權遷居甘肅,為中國添一姓氏,現存170萬後裔。
結語:這個姓氏的全稱是安帕提亞氏,簡稱氏安氏,這個姓氏的人也會和但是的漢族人民通婚,算是為了更快融入這個國家而做出的改變吧,如今他們的後裔眾多,未來這個姓氏一定會發展的更好的,對此,熒幕前的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Ⅵ 甘肅蘭州從伊朗來人331人之後還會來人嗎
如果海外華僑還沒有完全被接回國,就會繼續有人來。這只是剛開始的首批而已。
Ⅶ 伊朗回國蘭州乘客都是什麼樣的人
從伊朗回國的人都是在伊朗做生意或者工作的人了,他們回來就好,不要指責他們什麼,我們要團結。
Ⅷ 甘肅怎麼有那麼多伊朗來的卜
因為在伊朗經商、務工、留學的中國人大多數人是甘肅省的。
Ⅸ 為啥把伊朗的拉到甘肅
把伊朗回國人員拉倒蘭州,是因為蘭州現在有能力接收隔離這些回來的人,條件允許
Ⅹ 146伊朗返回人士是甘肅的嗎
是不是甘肅的你去網上查一下看看它返回的是不是甘肅的你看具體情況都什麼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