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禮儀常識有哪些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lc Republic of Iran )簡稱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有「歐洲陸橋」、「東西方空中走廊」、「亞利安人之國」之稱。面積164,5萬平方公里。人口5200萬,98%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波斯語為官方語言。貿易交往中大多使用英語,但日常生活上則很難派上用場。
年8月16日與我國建交。首都德黑蘭(Tehran)人口800萬,小汽車有100萬輛以上,入夜街道上五顏六色的小汽車川流不息,它不僅是伊朗,而且是西亞的最大城市。
按照伊朗的禮俗,每年的4~9月間,天氣炎熱,穿襯衫,打領帶即可,其他時候宜穿保守式樣的西裝。拜訪商界、企業界或政府部門須先訂約會,談公事要遵守時間。和伊朗人打招呼,要稱他們的姓加上學術或職務頭銜。根據當地的商業習慣,進行商務活動時,首先彼此要提示所希望的價格、條件,然後相互讓步達成協議。生意洽談,按伊朗人的習慣,往往相當費時。雖然起初所提示的價格很難接受,但不必灰心,仍然要不屈不撓地進行交涉。有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即對方的意識觀念與我們的差異。注意不急躁、不慌張、不灰心。伊朗人信奉伊斯蘭教,不要傷害伊朗人的自尊心,並要十分注意不能有不尊重伊斯蘭教的言行。觀光、商業旅行到伊斯蘭教國家時,都可以參觀伊斯蘭教教堂,但必須遵守他們的禮節:要脫鞋,頭上必須有一樣東西,如帽子或手套。女性衣著更須注意,不宜太暴露。不能穿迷你裙,肩膀到膝蓋必須掩蔽不露,衣袖不可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當地禁止喝酒,也不能攜帶酒精類的飲料。不食豬肉,烤羊肉串是伊朗名菜。伊朗中、下層人士喜歡上茶館,泡上一壺紅茶,擺上冰糖塊或榛子果仁、巴旦杏仁、阿月渾子和葡萄乾等。在伊朗,茶館也是人們信息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場所。
到伊朗,宜持用印有波斯文、英文的名片。伊朗商人比中東其他地方的商人好禮而講究正式,招待殷勤,打交道時宜以正式而保守方式進行。伊朗人以其數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為驕做,在交談過程中,可多強調中國與波斯商賈往來的悠久歷史。
商務活動最好於10月至次年4月前往,天氣比較涼爽。6~8月,商人渡假者較多。機場檢查相當嚴格,出境時要留3個小時的餘裕才好。到都市以外的小地方,需要懂點波斯語。
海關免稅香煙100支,或雪茄10支,或煙草半磅。出境限300Rlals。外幣不限,入境時先申報攜帶外幣數額,出境時可以攜出。因出境時會查驗,向銀行兌換時,一定要保留兌換證明。在伊朗,搭坐計程車要事先談妥車資,計程車付小費。飯店、旅店已附加10%服務費於賬單內。其他服務每次給10個Rials即可。當地水果名產有西瓜、香瓜、番茄等。
伊朗北部戈爾草原的土庫曼人,世代過著游牧生活。他們以羊糞作燃料,以羊肉、羊奶製品為主食,或把很多羊肉摻在少量米中煮成飯。他們視羊肉為最有營養的食品。且有唱歌喝紅茶的習慣。
加高院牆防止被偷看婦女穿長袍也能下海維護游泳池助人就業在國內久住蝸居,來到伊朗後,我很喜歡伊朗人寬敞的住宅,尤其羨慕他們家裡那清澈見底的游泳池。
也許是地廣人稀的緣故,即使在首都德黑蘭這樣的繁華都市裡,塔樓也不多見,而獨門獨院卻比比皆是。雖然一座座院落風格各異,但是房前屋後總少不了核桃、柿子等果樹,還有大小不一、形狀多樣的游泳池。我的朋友卡里米說:」游泳池既能點綴庭院,也是休閑的理想場所。現在,游泳池幾乎已經成為伊朗中產階級家居的標准配備之一。「普通人家的游泳池一般建在庭院的一角,多為規矩的長方形,也有浪漫的曲線形。游泳池的大小根據院子的面積而定,大的有50平方米,袖珍型的則不過十幾平方米。式樣則根據主人的財力和愛好而定。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在游泳池壁上貼上瓷磚或漂亮的馬賽克,旁邊還配有按摩池和桑拿房。普通人家則在游泳池池底和池壁上簡單地抹上水泥後刷漆,不講排場只求實用。喜歡在院子里多留些綠地和活動空間的人家,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則把游泳池建在自家的地下室里。
修建游泳池花費不是很高,簡單的約合2000美元,奢侈點的需要上萬美元。由於伊朗有游泳池的人家很多,社會上出現了專靠維修和保養游泳池為生的工人。按照工作量大小,他們每保養一次游泳池,能掙二三十美元。
鄰里間有道高高的牆游泳池是名副其實的「水老虎」。伊朗是一個缺乏淡水的國家,特別是到了夏天用水高峰期,自來水公司為每個家庭規定了用水定額,對超出定額的部分徵收高額罰款,這對有游泳池的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因此,有游泳池的人家都在院子里打了水井,用水泵從地下抽水供游泳池用。當游泳池注滿水後,保持水質的清潔很重要,人們要定期清除池底的沉澱物,打撈落在水面上的樹葉,有條件的人家還安裝了循環水系統。
在伊朗,不僅男子喜愛游泳,女性也喜歡這項運動。但是,根據伊朗的伊斯蘭文化和道德風俗,穆斯林女性的毛發和肌膚是不能暴露給外人看的,只能在自己的丈夫和父母等至親面前揭頭巾。因此,為了防止被外人看到,有游泳池的人家都把與隔壁相鄰的一面牆修得特別高,有的高達4米,有的人家甚至用不透明的硬塑料板豎起一面高高的牆,或者沿著牆根種上枝葉茂密的大樹,以阻擋鄰居或路人的視線,防止家中的女性在游泳時春光外泄。
但是,隨著德黑蘭等大城市人口近年來急劇增加,五六層高的公寓樓逐漸增多,那些高層的窗戶對鄰近別墅的隱秘性構成了威脅。有不少公寓樓在設計時為了尊重他人隱私,在正對鄰家別墅的一面不開窗戶,盡量避免發生偷窺的可能。女性為了能做到百分之百安全,有時會穿著緊身的衣褲游泳。其實,在伊朗,不往鄰家院里張望是人們遵守的基本公德。
公共游泳池裡有秘密由於不是家家都有條件修建游泳池,因此公共游泳池在伊朗隨處可見。伊朗的公共游泳池分室外池和室內池兩種。公共游泳池的大小一般和標準的比賽用池一樣,分成若干泳道。公共游泳池的設備較好,還配有冷熱按摩池。
在公寓樓、飯店裡的公共游泳池和專門的游泳場館,男女被嚴格地隔離開來。通常的做法是,男女在不同的時段分別使用游泳池,男士使用的時間比女士長些。有一次,我住進伊朗的一家四星級飯店,興沖沖地跑到游泳池想一游為快。不料,看門的工作人員說:「今天是女士專場,不對男士開放,請明天再來吧。」伊朗人也喜歡天然游泳場。在伊朗北部裏海度假勝地和南部的波斯灣海域都有天然浴場。這里男女分泳的方法是按區域劃分,男女被要求使用各自的專區,不可越雷池半步。女士專用區往往設在一片隱蔽的天然海灣,數百米之外就有提醒男士止步的標志。最顯眼的標志就是一大片像建築工地用的塑料布,從沙灘開始豎起,一直延伸到海里幾百米遠。剛到伊朗時,我不知道這是圍在女游泳區的保護裝置,還以為是什麼神秘的建築,想湊近看個究竟。不料,半道就被人截住,一打聽,原來這是一片讓男人走開的地方!
有一次,我在波斯灣的基什島海灘遊玩時,看到幾名女子穿著傳統的長袍下了水,黑色的長袍隨波展開,遠遠看去就像是一隻只水母漂浮在水面上。這是特別想游泳而因某些特殊原因無法去專區的女士想出的奇招。一位叫瑪莉亞姆的姑娘說,她就曾穿著長袍游泳。我說那樣豈不是特別不舒服,她向我透露了小秘密:其實游泳的婦女在袍子里都穿了游泳衣,在水裡沒有什麼不便。穿著長袍游泳的女性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B. 去伊朗的禁忌
一,著裝
在伊朗的外國婦女,雖不必將身體裹得嚴嚴實實,但也不能太暴露,如不宜穿超短裙,不可袒胸露背等。
二,禮儀
男女之間不可握手或親吻。在伊朗,對不太熟悉的人,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女子出嫁後多保留娘家的姓及名,但稱呼某某夫人時,需用丈夫的姓。應邀赴家宴,習慣做法是送鮮花或糖果。落座談話時,應將兩手放平。若雙手交叉說話,會被認為傲慢,甚至有挑釁之意。
三,宗教
參觀清真寺必須脫鞋,而頭部卻需用帽子或手帕等衣物罩住。
四,飲食
用餐時,僅備盤子與水杯,用右手取食。禁豬肉,不食自死、病死或未經阿訇、毛拉念經宰殺的牲口,也不吃外形不端正的動物肉,忌吃無鰭、無鱗的魚。禁酒和含酒精飲料。齋月期間,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在公開場合吃東西、喝水或吸煙。
五,其他
禁止賭博、賣淫。婦女不得從事唱歌、跳舞等職業。不得用手觸摸小孩的頭部,忌諱議論嬰兒的眼睛。忌諱以豎大拇指誇贊人。忌諱交談時背對著另一個人。高聲談笑是粗魯行為。乘坐公交車,男女需分開,地鐵有女士專用車廂,男士不得入內,但女士可乘坐男士車廂。
C. 伊朗的文化習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lc Republic of Iran )簡稱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有「歐洲陸橋」、「東西方空中走廊」、「亞利安人之國」之稱。面積164,5萬平方公里。人口5200萬, 98%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波斯語為官方語言。貿易交往中大多使用英語,但日常生活上則很難派上用場。 1971年8月16日與我國建交。首都德黑蘭(Tehran)人口800萬,小汽車有100萬輛以上,入夜街道上五顏六色的小汽車川流不息,它不僅是伊朗,而且是西亞的最大城市。 按照伊朗的禮俗,每年的4~9月間,天氣炎熱,穿襯衫,打領帶即可,其他時候宜穿保守式樣的西裝。拜訪商界、企業界或政府部門須先訂約會,談公事要遵守時間。和伊朗人打招呼,要稱他們的姓加上學術或職務頭銜。根據當地的商業習慣,進行商務活動時,首先彼此要提示所希望的價格、條件,然後相互讓步達成協議。生意洽談,按伊朗人的習慣,往往相當費時。雖然起初所提示的價格很難接受,但不必灰心,仍然要不屈不撓地進行交涉。有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即對方的意識觀念與我們的差異。注意不急躁、不慌張、不灰心。伊朗人信奉伊斯蘭教,不要傷害伊朗人的自尊心,並要十分注意不能有不尊重伊斯蘭教的言行。觀光、商業旅行到伊斯蘭教國家時,都可以參觀伊斯蘭教教堂,但必須遵守他們的禮節:要脫鞋,頭上必須有一樣東西,如帽子或手套。女性衣著更須注意,不宜太暴露。不能穿迷你裙,肩膀到膝蓋必須掩蔽不露,衣袖不可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當地禁止喝酒,也不能攜帶酒精類的飲料。不食豬肉,烤羊肉串是伊朗名菜。伊朗中、下層人士喜歡上茶館,泡上一壺紅茶,擺上冰糖塊或榛子果仁、巴旦杏仁、阿月渾子和葡萄乾等。在伊朗,茶館也是人們信息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場所。 到伊朗,宜持用印有波斯文、英文的名片。伊朗商人比中東其他地方的商人好禮而講究正式,招待殷勤,打交道時宜以正式而保守方式進行。伊朗人以其數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為驕做,在交談過程中,可多強調中國與波斯商賈往來的悠久歷史。 商務活動最好於10月至次年4月前往,天氣比較涼爽。6~8月,商人渡假者較多。機場檢查相當嚴格,出境時要留3個小時的餘裕才好。到都市以外的小地方,需要懂點波斯語。 海關免稅香煙100支,或雪茄10支,或煙草半磅。出境限300Rlals。外幣不限,入境時先申報攜帶外幣數額,出境時可以攜出。因出境時會查驗,向銀行兌換時,一定要保留兌換證明。在伊朗,搭坐計程車要事先談妥車資,計程車付小費。飯店、旅店已附加10%服務費於賬單內。其他服務每次給10個Rials即可。當地水果名產有西瓜、香瓜、番茄等。 伊朗北部戈爾草原的土庫曼人,世代過著游牧生活。他們以羊糞作燃料,以羊肉、羊奶製品為主食,或把很多羊肉摻在少量米中煮成飯。他們視羊肉為最有營養的食品。且有唱歌喝紅茶的習慣。
求採納
D. 韓國 日本 澳大利亞的外交禮儀是什麼
在國際交往中,常常會接觸到許多不同國家的人以及他們的風俗習慣,如果對有關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加以了解,就會在交往中避免許多尷尬和誤解。 以下分地區加以介紹: 1、歐洲: 歐洲與美國的禮俗有許多是相同的,但相對來說,歐洲人比美國人保守,因而對禮節更加註重。在美國一些被認為稍有失禮的舉止(如嚼口香糖、手插在口袋裡談話、腿隨便地蹺在傢具上、拍後背等等),歐洲人則認為是極端的惡習。歐洲人稱呼對方避免直呼其名而省略其姓,要在長期交往後才能這樣做。一些有學位和學術頭銜的人,希望你在稱呼他們時,冠之以這些頭銜,以示尊敬。除了歐洲的南部和東部地區,握手是標準的問候形式,但那隻是輕輕地一碰,絕不像美國人那樣,握手時胳膊上下擺動,甚至帶動肩膀,在所有的商務會晤及大多數的私人交往中互換名片從禮儀上講,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約會必須准時,在北歐國家尤其如此,在飯桌上抽煙是令人生厭的,即使要抽也要等到上酒或咖啡的時候。送禮物最好是鮮花,它既適當又受歡迎。在衣著上,在辦公室、飯店及大街上仍有很多人穿西服,婦女在工作單位及在講究衣著的飯店裡,不穿長褲,只著裙裝。 英國:在交往中,情感極少得到表露,禮節受到極端的重視。人們見面稱呼時,即使在熟人之間,大多數頭銜也要被冠在名字的前面。最好的辦法是先聽別人是怎樣稱呼你的,然後仿之以稱呼別人。交談時,不要說有關君主制的閑話,也不要談宗教。不能以「你是干什麼的」做為談論的開始,那被認為是個人私事,不宜進行討論。 法國:法國人一般比較拘泥於形式並且很保守,當地人對其他人所說的話語總持挑剔態度,在法國赴約要准時,不然會被認為是缺乏禮貌的表現。法國人極少上門作客,除非是在主人的盛情之下,如果去別人家作客,要為女主人帶一些花或巧克力之類的小禮品,以示你的謝意。在法國,平時談話時不要以個人、政治或錢作為話題,那樣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義大利:義大利人在路上見面一般是握手或簡單打個招呼,稱呼大學畢業生要加上他們通用的頭銜。進行商業會晤要提前安排,但不一定準時,因為在社會活動中,准時並不被認為是義大利人的美德。義大利人熱情好客,如果你被人邀請,則不能拒絕,那樣做是不禮貌的。午餐在一天中是最豐盛的一餐,時間一般持續兩三個小時,在義大利,互相贈送商務性禮物也是很普遍的。義大利人交談的話題一般有足球、家庭事務、公司事務以及當地新聞等,避免談美式足球和政治。 德國:德國人見面打招呼互稱頭銜,如果對方不說,不要直呼其名。而且在接電話時要先通報你的姓。和德國人約會須准時。如果你有事不能赴約,一定要用電話事先通知取消或推遲會晤。會晤一般要盡早安排。如果你被邀請到德國人家作客,那就是一種特別的優待。不要忘了登門時送一束花給女主人,進門時去掉花的包裝,在和女主人互致問候的時候送上,但不要送紅玫瑰,它代表著浪漫。和德國人談話可談德國的鄉村風光、個人愛好或體育運動,但不要談論棒球、籃球或美式足球。 2、非洲: 一般地說,北非國家遵循阿拉伯的禮儀、規則及行為准則,採用阿拉伯的手勢語言及禮貌習慣;中非國家沿襲黑非洲的多種文化的特點,而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蘭及英國影響。 埃及:在埃及,每周的工作日是從星期六到星期四,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休息日。所有的人,要進入清真寺,都必須脫鞋子。如果被邀請到埃及人家吃飯,習慣上帶花或巧克力作為禮品,在送禮或受禮時,一定要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能只用左手。款待埃及人,要用不含酒精的飲料。埃及的社會活動開始的時間一般比其他地方晚。晚宴一般要10:30或更晚些才開始。 利比亞:在利比亞安排會晤要盡量提前,並准時到達。但利比亞人對時間的運用很靈活,他們並不很遵守時間表上的安排。邀請吃飯或參加招待會是一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嚴厲的禁酒法律條文。如被邀請到利比亞人家吃飯,只有男人能參加,而且要為男主人帶禮物,不能為他的妻子帶禮物。談話時避免談政治、宗教及其他有爭議的問題。 南非:在南非,存在嚴格的有關種族與膚色的習俗和社會成規,在這方面,你最好效仿你的東道主行事。在南非很難避免談到當地政治,尤其是種族隔離政策。你可以發現,當地人對這個問題看法不一。多數南非人會說兩種語言,即英語和南非公用語(來源於17世紀的荷蘭語)。 3、中東: 在中東,異性間適當的著裝及得體的舉止如同遵守民法條文一樣重要。當地的伊斯蘭教要求一天中祈禱5次,當然,你不必同當地主人一樣下跪,但在你主人這樣做時,你不得干擾他,更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當祈禱結束時,向阿拉伯人做一個宗教姿勢,這是表示贊許的最佳方式。用言詞表示,是「銀沙拉(Inshallah)」,意思是「真主的旨意」。記住要尊重當地的齋月(伊斯蘭教教歷的第九個月)。在齋月里,午後不能幹任何工作。在坐著的時候,不能以鞋底沖著當地的東道主,那是侮辱人的舉止。在外面,人們一般以握手錶示問候。但當你到當地人家訪問時,主人可能會親吻你的雙頰表示歡迎,你要以同樣的形式進行回報。出門要帶充足的名片,最好一面是英語,另一面是當地語。即使某位阿拉伯人邀請你到他家,你也可能見不到他的妻子(或妻子們),盡管她(們)可能就在廚房監督飯菜的准備。詢問她(們)是不禮貌的舉止。如果你真的見到她,態度要熱情而又適度。如她不採取主動(毫無疑問她不會),就不要同她握手。這些國家的人一般不喝含酒精的飲料,不吃豬肉,吃飯時用右手抓著吃,要效仿主人的這種做法。書寫用具在這些國家是很好的禮物。中東國家的人們都喜歡金色的外觀,書寫流暢的鋼筆。到阿拉伯人家吃飯,有必要先餓一頓,這樣你就可以吃很多,以表示你很喜歡主人家的飯菜。你的阿拉伯主人是很豪爽大方的。你不要太熱情地贊賞他的某樣物品,否則他會堅持將那東西送給你,而你可能只得被迫接受,以免得罪人。在阿拉伯國家,送禮是很受歡迎的,但不是必須的。送的禮物不能是酒,也不能是諸如女人像片和雕像之類的東西,那些是違反伊斯蘭教規的。 伊朗:到伊朗的訪問者要用姓或學術職稱或頭銜來稱呼他們的東道主,不能直呼其名字。在伊朗進行商業會談要預約,准時受到人們的尊重。但在社會交往中,准時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伊拉克:伊拉克不同於其他阿拉伯國家,在那裡你會發現,人們宴請賓客時備有含酒精的飲料。有必要對會晤進行事先安排。然而,如果你的東道主沒能按時到達,大可不必為此焦慮,因為那是常有的事。較聰明的是不談宗教或中東政治。沙烏地阿拉伯:這個國家有一個特別的常規。就是與一位阿拉伯人一起行走時,如果他拿起你的手,並且抓住不放,千萬不要將你的手猛地抽回,因為他那樣做,是一種友好的表示。 4、亞太: 亞洲人很注重禮貌問題。在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剛坐下來就開始談生意是不禮貌的舉止。雖然你從他們的表情上得不到任何啟示或信息,但你可以肯定,你的亞洲朋友正在注意你的表情、舉止、服裝以及你所用的書寫工具等等。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不要讓對方丟臉,那樣既不會被忘記,也不會被原諒。在亞太地區進行會晤要提前安排,遵守已定計劃,並且准時到達。當然,如果別人遲到,不必覺得受了侮辱。在亞太地區,英語是通用語。你的名片要一面印英文,另一面用當地文字印刷。商務人員會發現,在訪問那裡的每一個國家時,都要用大量的名片。 澳大利亞:在那個地區的所有國家中,澳大利亞恐怕是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感到最舒服自在的國家。澳大利亞人坦率,在穿戴方面較英國人隨便,但在講究形式與禮貌方面毫不遜色。那裡的人喜歡充滿熱情的握手,並直呼其名。在澳大利亞,時間問題極受重視。有必要提前安排會晤時間。如被人邀請吃飯,可為女主人帶花,或帶一瓶酒。 印度: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因為牛是聖畜。穆斯林教徒不吃豬肉,嚴格的穆斯林教徒還不喝酒。正統的錫克教徒披大頭巾,不吸煙,不吃牛肉,不剪頭發。印度人見面與分手時,男人們相互握手。如果一位男子被介紹給一位婦女時,他不應與之握手,而應雙手合十,微微鞠躬,一個男子要盡量避免碰一位婦女,更不應在公共場合下與一無伴女子交談。 日本:日本人的一般問候形式是鞠躬而不是握手,要互換名片。不能用名來稱呼日本人,只有家人和非常親密的朋友才能這樣做。稱呼「某某先生」要使用他的姓,也就是在姓的後面加上一個「樣」(發音「桑」)。不管是商務會談,還是社交聚會,都要准時到達。日本人很少在個人家中款待客人,如被邀請到日本人家時,要在過廳摘掉帽子與手套,然後脫鞋。習慣上不為女主人帶花,便要帶一盒蛋糕或糖果。如果某位日本人向你送禮,你要表示感謝,但要等他再提一、兩次後再接受。日本人喜歡送禮品。禮品要用淡色禮品紙包裝,不系蝴蝶結,他們特別喜歡白蘭地和凍牛排。如禮品的數目是2的倍數,這表示能帶來好運。成套的鏈扣、鋼筆和鉛筆是很好的禮品。 韓國:在任何情況下,在韓國都要避免大聲說話或大聲笑。朝鮮人尤其是朝鮮婦女,在笑時,常用手遮住嘴。在韓國,婦女解放概念尚未被普遍接受。進出門時,均是男人走在前面。進屋後,婦女要幫助男人脫大衣。當著別人的面擤鼻涕被認為是不好的行為。男人們在互致問候時,稍稍彎下腰鞠躬,並雙手或右手握手,婦女通常不握手。韓國人姓在名的前面。這點與西方不同。在朝鮮很難將男人名字與婦女名字區分開來。安排會晤要提前。如果你被邀請到朝鮮人家裡作客,可帶花或一件小禮物。要記住,送禮時要用雙手,禮物不應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 泰國:在泰國記住不要踩門檻,根據泰國風俗,那是靈魂居住的地方。不要隨便用你的腳指任何東西,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都不要讓你的腳引人注目,或見到鞋底。不要碰任何人哪怕是小孩子的頭,腦袋被認為是靈魂的所在地。泰國人用很長時間才能做出一個決定,因此一定要有耐心。除非在較為西化的社團里,泰國人一般不握手。傳統的及大多數的泰國人在向人問候時,是將兩手合在胸前,做祈禱狀。
求採納
E. 我國管伊朗叫波斯,那伊朗怎麼稱呼我們的
古詩中提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詩人和朋友之間的友情比這湖水還要深。但是詩人是如何稱呼自己的友人的?詩人是直接稱呼對方為汪倫。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極其重要的是稱謂,稱謂作為一個代號,不僅可以看出長輩取名字時對於晚輩的一種美好祝願。
所以說中國的繁榮昌盛,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秦人對於中華歷史做了一個比較好的開端。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時波斯人對於中國文化的記憶還牢牢的印刻在了秦始皇時代,即便過了幾千年的時間,也依然願意對中國人稱呼一句秦,其實這是沒有忘記秦始皇的貢獻和商鞅變法的功勞。
F. 伊朗客人的全名是mohammad omran,稱呼的時候應該怎麼叫
隨便稱呼前面還是後面,都是一樣的。
前面是名,後面是姓。
熟絡隨意親切的話可以叫他Mohammad,
商務客氣點,可以叫他Omran,不過姓一般比較不好讀。
叫名字容易碰到重名的情況,那時帶上姓就可以。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ASCO-曾
G. 名片中怎麼稱呼
只是一種稱呼而已,不必太在意了
以下給你參考
小名片 乾坤世界
民間曾流傳一句經典名言:「名片名片,就是明騙」。名片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名片的故事說不完。
印名片曾經像辦結婚證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一些從沿海回來的小商品批發商,第一次大規模地把名片帶到重慶。名片剛登陸重慶時,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人們往往以能夠擁有一張名片為榮,得到名片的人會有意無意地在親戚朋友面前炫耀。
普通百姓想印製名片,先得打申請,還要有單位的介紹信才能印名片。家住化龍橋的鄧先友是印刷廠的退休職工,清楚地記得當年排隊印名片的盛況:「一般人我們根本就不理睬。那幾年的印刷廠牛著呢。」這樣的情況一直維持到90年代中期。名片不再只是某幾類人的專利,一間門面,一台機器,幾個工人,一家名片社就能開張。一夜間,大街小巷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名片社。名片價格一路狂跌,服務口號都是「立等可取」。
名片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的辦事員、工人都可以擁有各具特色的私人名片,就連走街串巷的小販,甚至收破爛的都可能會冷不丁地掏張名片給你。
從粗白紙到「立等可取」
最初的名片,無論是紙張選擇、排版印刷、版面設計還是整體質量,用一個字來形容就夠了:土。那時印刷名片都是用俗稱「粗卡白」的白紙,表面粗糙,有人說就跟現在的包裝盒使用的紙張差不多。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前的名片比較簡單,只有頭銜、辦公電話和辦公地址而已。有人對這種名片的評價是:「就像是沒照片,但有通訊地址和郵政編碼的工作證。」
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名片的整體水平有了質的突破。製作名片選用的紙張再也不是「包裝盒子」料,什麼防水的、防皺的、亮光的、燙金的、鑲銀的、芳香的……琳琅滿目。至於版面設計那更是花樣繁多,繁體字、簡體字、中英對照式,不一而足。進入21世紀,就是網路時代最有個性的電子名片時代。
不是我不明白是你變化快
80年代初,重慶的名片幾乎都是統一著裝、清一色的白底黑字。名片上只有姓名、單位、地址、郵編等基本內容,宅電大都是空白。記者的一位好朋友,隔壁鄰居王大媽家很早就安了電話,他就在「宅電」中寫著「請隔壁王大媽叫一聲」的字樣,結果這句話都快成了他的外號。
到90年代中期,幾乎所有人腰間都別著傳呼機。於是,名片上又多了新的內容——傳呼號。記者有一朋友當時做銷售,住在一大雜院里沒有電話,就和附近一個擺煙攤的大嬸約定好,由她來叫人。每當接到電話時,大嬸繞兩個彎走一百多米叫他,他再繞兩個彎走一百多米去接,兩人來回足有一里地。
名片上變化最快的,莫過於電話號碼位數,紛紛由四五位向七八位增改,前面還加上了省市甚至中國的區號(0086),還有一長串手機號碼。再後來又添了「伊妹兒」。
霧里看花亦真亦幻
名片的更新換代固然讓人眼花繚亂,其中代表的涵義更讓人久久回味。
前幾天無意中找到一張80年代某大學講師的名片,而現在不要說很難見到「講師」名片,連「副教授」都會說:「對不起,我沒帶名片。」
到了90年代後,社會上一些人使用虛假稱呼的名片,打著什麼「研究中心特約顧問」或「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之類含糊不清的旗號行騙的報道屢見不鮮。
近年來,名片又出現了新的作用——稱謂製造。有人攻讀博士學位剛兩年甚至一年,名片上竟赫然印著「博士」!其實他只是「博士生」。
名片代表著個性:第一種是屬於虛榮型的。是某副局長的,他的名片上大名下面明明是印的副局長,卻在左邊上加了一個括弧,裡面註明正局級待遇。
第二種是隱士型的,是一位作家的。老人家的名片上只印著:中國公民、思想家。
第三種是狂妄型的,是一個畫家。他的名片上只印著5個字:中國某某某。
第四種是誇張型的,名片正面是一張彩色的標准像,那張像由於過去的歲月比較久遠,有點不太像他了。背面是他的人生光輝歷程,與畫家正好相反,他提供的信息量太大了。感覺這不像名片,倒像份悼詞。
■□■□鏈接
中國名片(名貼)歷史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有這樣一段記載:沛公劉邦引兵過陳留……,使者懼而失謁,……
這里的「謁」,即是後世所說的名貼(名片)。由此可知,早在秦漢時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名片。
唐宋時,時興一種叫做「門狀」的名貼,其式「繁於名紙」,其前身本是一種下屬見上司時所呈遞的公狀,而後在私人間拜謁時,也開始通用這種門狀。
到了明清兩代,又有所謂「手本」。這是當時下屬見上司或門生見老師時所用的一種名貼,一般以棉紙6頁摺成,外加底殼,下官見上官所投手本,用青色底殼。門生初見座師,則以紅綾為底殼。
H. 怎樣適當的運用稱呼和名片
一般而言,交際愈廣、地位愈高的人各種應酬也愈多。特定范圍的聚會、大規模的盛宴,以及與朋友的日常聯絡,這些應酬得當,能鞏固並不斷擴大自己的人際關系網,並能使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
應酬的細節是每個人所必須了解的。「應」就是接應,接受別人給你的;「酬」就是酬答,即你接受了以後報答人家的。古人道:「來而不往非禮也。」就是說要有應有酬。早起出門,見人道個「早安」;經過人群擠身而過時,怕碰到人,要說「借光」;見人點頭、微笑、握手、招手,西方人擁抱、親吻,都會或多或少帶有應酬的意味。應酬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越來越多的人也逐漸認識到通過應酬交往組建人際關系網的重要性。應酬已逐漸遍及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普通的寒暄,大的舞會和宴會……人們在這些場合和行為中極力展示自己的個人魅力和社交風采,以爭取更多相關人物的好感和友情,營建自己的人際關系網,以備不時之用。
電視中,常有某權威人物或上層精英分子對另一個人無奈地抱怨「哎呀沒辦法,應酬太多了,推都推不掉。」雖故意顯出疲憊不堪、無可奈何的抱怨態度,卻仍難以掩飾一副志得意滿之情。經常需要「應」,才說明人緣好,而且居於特殊地位或具有特殊身份,令所有權貴都願與之相交;經常懂得「酬」,才能使雙方關系穩定發展,也使自己的形象錦上添花。從這些日常小事中,也可看出一個人的交際范圍是否廣,人緣是否好。
我們不是電視中的權威人物,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不時得仰賴於一定人物的「手下留情」或「高抬貴手」,才能更加順利、更加如意。所以,我們也應具有應酬意識,以防患於未然。你是一個家庭主婦,如果你與隔壁大媽交好,一旦你臨時缺鹽少醋,就可以毫不困難地先借一些回來使用;而且,平時家中無人,大媽也會幫你照看門戶,提防小偷;偶爾你有急事加班不能回家,你家的寶貝也有人「收留」,並送以可口的食物。
如果你是一個律師,就更需要多方應酬。與同行應酬,可以使你在遇到專業困惑時能迅速找到人加以研究;與法政公務人員應酬,可以使你成為千里眼、順風耳,具有對政策、法規的靈敏嗅覺和正確判斷;與三教九流應酬,可以使你在辦理具體案件時,對其中涉及的各種事實有據可依。
總之,除非你是古之隱者,否則你必須學會應酬。
應酬學很重要也很必要,但也並不難。以下就介紹應酬中的兩個小策略。
1.社交中的稱謂
稱謂,也叫稱呼,是對親屬、朋友、同志和社會有關人員關系的稱呼。稱謂屬於道德范疇。我們的祖先使用稱謂十分講究,不同身份、不同場合、不同情況,在使用稱謂時無不入幽探微,絲毫必辨。今天的現代禮儀,雖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倒重來,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表現出新一代禮貌稱謂的新風貌。人際交往,禮貌當先;與人交談,稱謂當先。使用稱謂,應當謹慎,稍有差錯,便會貽笑於人。恰當地使用稱謂,是社交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禮貌。稱謂要表現出尊敬、親切和文雅,與對方心靈溝通,感情融洽,縮短彼此距離。正確地掌握和運用稱謂,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禮儀因素。
(1)稱謂的種類和用法
①姓名稱謂。姓名,即一個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稱謂是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稱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全姓名稱謂,即直呼其姓氏和名字。如「李大偉」、「劉建華」等。全姓名稱謂有一種莊重、嚴肅感,一般用於學校、部隊或其他鄭重的場合。一般地說,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稱呼對方,是不禮貌的,甚至是粗魯的。
名字稱謂,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偉」、「建華」等,這樣稱呼顯得既禮貌又親切,運用場合比較廣泛。
姓氏加修飾稱謂,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飾字。如「老李」「小劉」「大陳」等,這種稱呼親切、真摯。一般用於在一起工作、勞動和生活的相互比較熟悉的同志之間。
過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還有字和號,這種情況直至解放前還很普遍。這是相沿已久的一種古風。古時男子20歲取字,女子15歲取字,表示已經成人。平輩之間用字稱呼既尊敬又文雅,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對方,一般以號相稱。
我國還有乳名,即小名。使用也很普遍,只限於親屬長輩稱呼晚輩或親屬平輩之間使用。到成人後,便逐漸不再使用。
②親屬稱謂。親屬稱謂是對有親緣關系的人的稱呼,我國古人在親屬稱謂上尤為講究,主要是:
對親屬的長輩、平輩決不稱呼姓名、字型大小,而按與自己的關系稱呼。如祖父、父親、母親、胞兄、胞妹等。
有姻緣關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稱別人的親屬時,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愛、令侄等。
對別人稱自己的親屬時,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對別人稱自己的平輩、晚輩親屬,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兒、小婿等。
對親屬自己謙稱,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解放以後,人與人的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親屬、家庭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親屬稱謂上已沒有那麼多講究,只是書面語言上偶用。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親屬稱謂時,一般都是稱自己與親屬的關系,十分簡潔明了,如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緣關系的,在當面稱呼時,也有了改變,如岳父——爸,岳母——媽,姻兄——哥,姻妹——妹等。
稱別人的親屬時和對別人稱自己的親屬時也不那麼講究了,如:您爹、您媽、我哥、我弟等。
不過在書面語言上,文化修養高的人,還是比較講究的,不少仍沿襲傳統的稱謂方法,顯得高雅、禮貌。
③職務稱謂。職務稱謂就是用其所擔任的職務作稱呼。這種稱謂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呼其姓名、字型大小,以表尊敬、愛戴,如對杜甫,因他當過工部員外郎而被稱「杜工部」。諸葛亮因是蜀國丞相而被稱「諸葛丞相」等。
現在人們用職務稱謂的現象已相當普遍,目的也是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禮貌。主要有三種形式:
用行政職位稱呼,如「李局長」、「張科長」、「劉經理」、「趙院長」等。
用黨內職務稱呼,如「李書記」等。應該注意的是,為了密切領導與群眾的關系,強調平等,克服官僚作風,黨內同志之間一般不使用「×書記」的稱謂,而用名字加同志作稱謂,如「潤德同志」等。
用專業技術職務稱呼,如「李教授」、「張工程師」、「劉醫師」。對工程師,總工程師還可稱「張工」、「劉總」等。
職業尊稱,即用其從事的職業工作作為稱謂,如「李老師」、「趙大夫」、「劉會計」,不少行業,可以用「師傅」相稱。
另外,隨著形勢的發展,新的稱謂也在出現,如對歸國僑胞、外國旅遊者等,為了尊重他們的習慣,按照不同身份和職業,稱其職銜身份。如博士、教授或「閣下」、「先生」、「夫人」,「小姐」、「女士」等等。
(2)稱呼的5個禁忌
我們在使用稱呼時,一定要避免下面幾種失敬的做法。
①錯誤的稱呼。常見的錯誤稱呼無非就是誤讀或是誤會。
誤讀也就是念錯姓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對於不認識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備;如果是臨時遇到,就要謙虛請教。
誤會,主要是對被稱呼者的年紀、輩份、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系作出了錯誤判斷。比如,將未婚婦女稱為「夫人」,就屬於誤會。相對年輕的女性,都可以稱為「小姐」,這樣對方也樂意聽。
②使用不通行的稱呼。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東人喜歡稱呼「伙計」,但南方人聽來「伙計」肯定是「打工仔」。中國人把配偶經常稱為「愛人」,在外國人的意識里,「愛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③使用不當的稱呼。工人可以稱呼為「師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稱為「出家人」。但如果用這些來稱呼其他人,沒准還會讓對方產生自己被貶低的感覺。
④使用庸俗的稱呼。有些稱呼在正式場合不適合使用。例如,「兄弟」、「哥們兒」等一類的稱呼,雖然聽起來親切,但顯得檔次不高。
⑤稱呼外號。對於關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張給對方起外號,更不能用道聽途說來的外號去稱呼對方。也不能隨便拿別人的姓名亂開玩笑。
2.名片的交換
欲使名片在人際交往中正常地發揮作用,還須在交換名片時做得得法。交換名片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有:
(1)交換名片的時機
遇到以下幾種情況,需要將自己的名片遞交他人,或與對方交換名片。①希望認識對方。②表示自己重視對方。③被介紹給對方。④對方提議交換名片。⑤對方向自己索要名片。⑥初次登門拜訪對方。⑦通知對方自己的變更情況。⑧打算獲得對方的名片。
碰上以下幾種情況,則不必把自己的名片遞給對方,或與對方交換名片。①對方是陌生人。②不想認識對方。③不願與對方深交。④對方對自己並無興趣。⑤經常與對方見面。⑥雙方之間地位、身份、年齡差別懸殊。
(2)交換名片的方法
①遞上自己的名片。遞名片給他人時,應鄭重其事。最好是起身站立,走上前去,使用雙手或者右手,將名片正面面對對方。切勿以左手遞交名片,不要將名片背面面對對方或是顛倒著面對對方,不要將名片舉得高於胸部,不要以手指夾著名片給人。若對方是少數民族或外賓,則最好將名片上印有對方認得的文字的那一面面對對方。
將名片遞給他人時,口頭應有所表示。可以說:「請多指教」,「多多關照」,「今後保持聯系」,「我們認識一下吧」,或是先作一下自我介紹。
與多人交換名片,應講究先後次序,或由近而遠,或由尊而卑,一定要依次進行。切勿挑三揀四,採用「跳躍式」。當然,也沒有必要廣為濫發自己的名片。雙方交換名片時,最正規的做法,是位卑者應當首先把名片遞給位尊者。不過,在一般情況下,也不必過分拘泥於這一規定。
②接受他人的名片。當他人表示要遞名片給自己或交換名片時,應立即停止手中所做的一切事情,起身站立,面含微笑,目視對方。接受名片時,宜雙手捧接,或以右手接過,切勿單用左手接過。
「接過名片,首先要看」,這一點至為重要。具體而言,就是接過名片後,當即要用半分鍾左右的時間,從頭至尾將其認真默讀一遍。若有疑問,則可當場向對方請教,此舉意在表示重視對方。若接過他人名片後看也不看,或拿在手頭把玩,或棄之桌上,或裝入衣袋,或交予他人,都算失禮。
接受他人名片時,應口頭道謝,或重復對方所使用的謙詞敬語,如「請您多關照」,「請您多指教」,不可一言不發。
若需要當場將自己名片遞過去,最好在收好對方名片後再做,不要左右開弓,一來一往同時進行。
(3)索取他人的名片。
如果沒有必要,最好不要強索他人的名片。若需要索取他人名片,則不宜直言相告,而應採用以下幾種方法之一。①向對方提議交換名片。②主動遞上本人名片,此所謂「將欲取之,必先與之」。③詢問對方:「今後如何向您請教?」此法適於向尊長索取名片。④詢問對方:「以後怎樣與您聯系?」此法適於向平輩或晚輩索要名片。
(4)婉拒他人索取名片
當他人索取本人名片,而不想給對方時,不宜直截了當,而應以委婉的方法表達此意。可以說:「對不起,我忘了帶名片」,或者「抱歉,我的名片用完了」。不過若手中正拿著自己的名片,又被對方看見了,這樣講顯然不合適。
若本人沒有名片,而又不想明說時,也可以以上述方法委婉地表述。
如果自己名片真的沒有帶或是用完了,自然也可以這么說,不過不要忘了加上一句「改日一定補上」,並且一定要言出必行,付諸行動。否則會被對方理解為自己沒有名片,或成心不想給對方名片。
稱呼和名片只是社交應酬中的兩個小訣竅,善加利用,可以為你的應酬添彩加油,但要成為應酬中的「高手」,還要在為人處世的更多細節上做到最好,只有這樣才能有朝一日獲得成功。
I. 伊朗人的禮儀,(急需)
服飾禮儀
伊朗國內的民族很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但其樣式大多比較簡單,而且寬大,以適應溫暖的氣候。伊朗的男人一般穿不超過膝蓋的長衫,腰圍至腳面以上的圍褲,頭裹長長的包頭巾。土庫曼民族的女性穿著燈籠褲,這種褲子褲腳很小,以防風沙進入。在德黑蘭庫姆一帶,婦女普遍穿伊斯蘭的標准服飾,用一塊大黑布從頭遮到腳,只露出眼睛和鼻子。
儀態禮儀
在伊朗,人們言談舉止是很有講究的,在說話或跟對方正面而坐時,應將兩手平放而不可雙手交叉,雙手交叉著說話,就會被認為態度傲慢,甚至被視為有意挑釁。在伊朗微笑和點頭實際上只是主人的一種禮貌的表示,並不一定是表示同意。另外,由於他們潔身時多用左手,因而認為左手是不幹凈的,所以在接觸取物時不能用左手。
相見禮儀
注重打招呼時的禮貌用語,是體現伊朗人良好素養的一個方面。人們相見時一般都要說"薩拉姆"(你好),甚至素不相識的人相見也是如此。他們喜歡別人在打招呼時稱他們的姓並加上學術或職務的頭銜。伊朗人取名字的范圍非常廣泛,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一般與伊斯蘭教有關的名字較多,如馬哈穆德,拉蘇爾,阿里等。婦女的名字多用茲芭,法拉赫等。女子出嫁後多保留娘家的姓名,現在稱呼某某夫人時,也可用丈夫的姓。伊朗人在與賓客相見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然後親吻對方的雙頰。由於等級觀念很強,見面禮節也有區別,身份相同的人以互吻嘴唇為禮;身份稍低的人以吻面頰為禮;身份差距很大的人,則以一方俯在另一方面前為禮。
餐飲禮儀
伊朗人的餐飲習俗獨具風格。總體而言,他們愛吃麵食,也吃米飯。對中國的大餅等比較喜愛。游牧地區的人們以牛奶、黃油為主食;農業區的人們主食有面餅、米飯等。喝茶是伊朗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大多愛喝紅茶,並喜歡在茶中加糖。按當地傳統,土庫曼人唱歌前必喝紅茶,每逢節慶喜事,人們必定先喝紅茶,然後載歌載舞。
喜喪禮儀
根據穆斯林習俗,相親相愛的男女雙方,必須由男方提出求婚,經女方正式同意後,便可舉行結婚儀式,他們從定婚到結婚要經過十幾道程序。信奉伊斯蘭教的土庫曼民族,定親時,男方要用30隻羊送給女方作為聘禮。定親後到結婚的前一天,男女雙方不能見面,成婚一周後,新娘就回娘家,一旦知道懷孕了,則立即回夫家。伊朗伊斯蘭教徒去世後,人們將其屍體移入清真寺的停屍房。在埋葬過程中,人們又為死者祈禱,埋葬後人們要為死者定期舉行各種儀式,以示悼念。
節日來臨之際,婦女忙著大掃除。除夕到來,合家歡聚,各家各戶用乾草點起"祝火",人們都從上面跳過去,意為免災求和平。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訪親友,互祝新年快樂。最後一天,則是全家人外出郊遊,這時大小公園里遊客如雲。
商務禮儀
在伊朗,進行商業性會面,遞交名片是必要的,最好要用波斯文,實在不得已,也可用英文。伊朗工商界人士好禮而講究正式禮節。在商務會談時直截了當,往往效果不佳,他們不習慣於對事情立刻作出抉擇。不要以洋娃娃作為禮物,否則會被誤認為瞧不起他們信仰的宗教。
旅遊禮儀
在公歷3月到伊朗旅行是最好的季節。德里蘭的美景往往使人陶醉,若北上黑海或南下波斯灣,那裡風光更是迷人,碧波萬頃。但外出旅行在大城市交通較擁護,如趕上穆斯林節日和星期五祈禱日,更是如此。即便這樣,也應給老人讓座。當地不許婦女與丈夫以外的男人同行。夫妻外出必須帶上結婚證書。參觀清真寺必須脫鞋,頭上必須有一樣東西,如帽子或手帕。
主要禁忌
伊朗人嬰兒的眼睛特別第三,最忌諱別人議論嬰兒的眼睛。他們忌諱左手遞交物品,稱左手為下賤的手。禁食豬肉,不食自死的牲口,也不吃外形可憎或不端正的動物的肉,忌吃無鱗的魚。
J. 我們稱古伊朗為波斯,那麼伊朗是如何稱呼我們的呢
看了金庸小說集《倚天屠龍記》的人,一定對「丐幫」印象深刻。「丐幫」起源於波斯,波斯才算是總教所屬。那麼這一隱秘的波斯究竟在哪呢?回答非常簡單,波斯就是目前伊朗的一個古稱。如今的伊朗,有大概66%的人屬於波斯人。在很多人心中中,「伊朗」這一名稱,都還沒「波斯」來的印象深刻。我們可以把波斯了解為一個部族,或是一種文明行為,最初,波斯部落住在伊朗高原地區的南部,從公元600年逐漸,希臘人就把這方面地區稱之為「波斯」了。
春秋戰國時代,秦國曾經一度積貧積弱,但商鞅趕到秦國後,秦國就逐漸越來越強勁,《史記》記述:「孝公十九年,君王致伯。」換句話說秦孝公在商鞅的幫助下,被周天子封為伯爵官網,此刻的秦國就早已蔑視西方國家了。再到荊軻當政時,秦國狂掃六國,創建起中國在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社會:秦代,秦朝的疆域總面積做到了340萬公頃,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之地,統一度量衡和文本車軌,秦王朝與漢,唐一樣,全是全球眼裡古中國最富強的階段之一。因此 ,伊朗人以「秦」叫法中國人,也就不難理解了。現如今大家還能當今世界聽見管中國人叫「唐人」的狀況,也是由於「唐」有「中國之地」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