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和以色列並不接壤,兩國之間的矛盾為什麼這么大
以色列與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因為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強佔了阿拉伯世界的土地,佔領了阿拉伯世界伊斯蘭教的聖城:耶路撤冷。並為此與所有的伊斯蘭教的國家為敵,發生了六次中東戰爭。
B. 伊朗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和美國交惡
主要原因是伊斯蘭革命的勝利。
起因事件:
1、伊斯蘭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成為伊朗民選首相,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英美豈能白白讓自己利益受損,於是,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
巴列維上台後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藍圖來進行改革,同時打壓國內宗教勢力,還簽下了美國軍事人員在伊朗的治外法權。
那時的德黑蘭儼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婦女著裝西化,可口可樂大廣告牌隨處佇立。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極度不滿。
伊朗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領袖發動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示威和罷工,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2、美伊斷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憤怒的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沖入了美國大使館,扣留了使館人員,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講述的就是這一伊朗人質危機事件。
(2)比利時與伊朗之間的矛盾是什麼擴展閱讀:
美國制裁對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稱,為遏制伊朗導彈與核計劃並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8月重啟對伊非能源領域制裁,現在又宣布新制裁,試圖用一系列「組合拳」令伊朗最終屈服。
美國財政部發布通告稱,從5日起對涉及伊朗金融、航運、航空、能源等領域超過700個個人、實體、飛機和船隻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銀行及其境內外分支機構、伊朗國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飛機和伊朗原子能機構。
此次制裁重點瞄準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按特朗普所說,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葉門、敘利亞等國,並迫使伊朗同意就核問題重新談判。
此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宣布,美國將暫時允許8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對伊朗制裁後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些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義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後不會延長。
另據報道,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對伊朗新制裁時,模仿美劇《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橋段,在「推特」上發布一張海報圖。圖中他從層層迷霧中走來,配以「制裁將至,11月5日」字樣。
對此,《權力的游戲》製作方美國HBO電視網迅速聲明「不希望商標被用於政治用途」。接下來,美國網友輪番斗圖,以相同底圖繪制「訴訟書將至」「米勒將至」(註:米勒是負責調查特朗普團隊「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甚至「牢獄將至」。
C. 中東地區矛盾的實質
(一)、該地區的宗教糾紛錯綜復雜。中東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三大宗教的發源地。猶太教與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存有矛盾。伊斯蘭教內部如遜尼派、什葉派、蘇菲派等六派之間也矛盾重重。在伊拉克,薩達姆統治以遜尼派為基礎,其被推翻後什葉派獲得參政和平等權利,兩者今後的爭端還將繼續發展。多數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是遜尼派。什葉派穆斯林以伊朗和沙特等海灣國家的信徒為主,所以1979年以來海灣和其它阿拉伯國家對伊朗的教義輸出抱有警惕態度。伊斯蘭教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矛盾是導致發生兩伊戰爭的重要因素之一;極端的原教旨主義組織與伊斯蘭溫和派別之間的矛盾常常導致國內政局動盪。黎巴嫩的教派沖突一度相對典型,黎是阿拉伯國家中唯一的由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兩大類居民組成的國家,全國只有1.04萬平方公裡面積、300多萬人口,最多時卻曾有分屬於兩大宗教派別的100多個黨派團體、30多支民兵武裝和數十家電台。
(二)、中東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中東地區是亞歐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於東半球大陸的中心。中東周圍環繞著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裏海和波斯灣等國際海域,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東與世界各地的聯系。溝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和霍爾木茲海峽等,是重要的國際航道,也是扼守這些航道的重要門戶。中東地區這種適中、臨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東方和西方、歐洲經西亞到北非的聯系紐帶和十字路口,從而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三)、中東地區石油資源極為豐富,有「世界油庫」和「石油海洋」之稱。中東石油有眾多優點——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萬億桶,其中62.1%蘊藏在中東尤其是波斯灣,迄今已探明石油儲量居世界前五位的國家沙特、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和伊朗等全部集中在波斯灣地區;石油開發條件優越,油層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運輸方便,油井自噴率和單井產量高;中東地區石油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5,出口量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2/3。20世紀90年代,美國、日本和西歐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率分別為12-14%、80%和60%。據國際能源組織預測,從1998年到2005年,中東石油供應量佔世界石油總供應量的份額將由24%上升至34%,到2010年這一比例將達44%,2020年達55%。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後的2004年,國際油價大幅上揚,沖破每桶50美元大關,2005年更是突破60美元大關。
(四)、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超級大國等介入導致中東亂象叢生。殖民主義者在其殖民統治區採取「分而治之」等政策,給該地區留下嚴重隱患,這在領土爭端、阿以沖突和民族矛盾方面表現尤為明顯。伊朗與伊拉克、伊朗與阿聯酋、沙特與卡達、卡達與巴林、埃及與蘇丹、摩洛哥與西班牙等國家之間的領土爭端莫不與殖民統治有關。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塞普勒斯島上希臘與土耳其兩族之間以及庫爾德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由前殖民者一手製造的。 超級大國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該地區明爭暗鬥。二戰後該地區發生五次中東戰爭都與超級大國爭奪和幕後操縱密切相關。冷戰後,美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在中東地區為所欲為,長期制裁伊朗、利比亞、蘇丹,轟炸並最終出兵伊拉克,對海灣國家軟硬兼施,同時偏袒以色列,拉攏土耳其和其他盟國。目前美又在極力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聲稱要在中東推進「民主自由」、根除恐怖土壤,引發地區國家的暗中抵制,致使地區局勢充滿著不穩定因素。
(五)、各國政體復雜多樣,現代政治制度發育並不完整,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二戰前,多數中東國家的政體是君主專制和君主立憲制。戰後,許多原來的君主制國家轉而實行資產階級共和制,但不少國家的共和政體仍帶有比較濃厚的傳統歷史色彩、宗教色彩並實行事實上的總統終身制。政治體制比較完善的代議制民主國家如以色列和土耳其。其它政體還有君主立憲制(如約旦、科威特、卡達和巴林)、君主專制制及酋長制(如阿聯酋)等。從總體上看,該地區的政治制度發育相對不成熟,容易引發局勢動盪。另外,不少國家腐敗嚴重,經濟發展失衡,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嚴重。越來越多的人把原教旨主義視為擺脫困境、實現「社會公正」的希望和出路,原教旨勢力趁機迎合群眾的不滿心態,煽動宗教狂熱,不斷採取暴力恐怖活動,導致國內政局不穩。
(六)、該地區較普遍存在水資源糾紛,一些學者稱呼「水戰爭」。中東地區幅員遼闊,但嚴重缺水,水資源只佔世界總量的0.4%。該地區有三個主要水系:兩河水系、尼羅河水系和約旦河水系。伴隨該地區水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紛爭必將進一步加劇。兩河均發源於土耳其東部山地,流經土耳其、伊朗、敘利亞和伊拉克四國,四國關系一直微妙。非洲的尼羅河流經9個國家,埃及和欲與其共享該河水資源的上游國家之間矛盾叢生,其中與衣索比亞和蘇丹之間的矛盾一度比較突出。約旦河的水量雖然只有尼羅河的1%,但它是巴勒斯坦地區唯一的水源,也是阿以沖突的焦點之一,巴勒斯坦、黎巴嫩、約旦同以色列圍繞該河水源利用問題進行過殊死斗爭和艱苦談判。敘以談判最為棘手的問題也包括太巴列湖水資源爭執。
D. 伊朗和伊拉克之間有什麼矛盾爭端,古代時期伊拉克不是波斯(伊朗)的領土嗎
為水資源而戰。
E. 誰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國家之間鬧矛盾
以色列和整個阿拉伯世界,重點突出在巴勒斯坦上;印度與巴基斯坦;美國與伊朗.蘇丹.朝鮮;中國與日本;朝鮮與韓國;俄羅斯與阿富汗;英國與阿根廷!然後美國與委內瑞拉,韓國與日本有一些小矛盾!
F. 中東問題
中東由於民族關系復雜,宗教派系之間的爭斗,宗教之間的沖突以及大量的石油使得中東問題變得十分棘手。
特別是以色列國的建立使得中東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以色列由於是西方世界扶持的一個新國家,且是在阿拉伯人的領土上建立的,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不滿,中東發生的大部分戰爭都與以色列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由於以色列是在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建立的,因而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建的矛盾就顯得極其尖銳,經常發生武裝沖突。而巴勒斯坦內部由於派系問題使得巴勒斯坦人之間也有一定的矛盾,這使得巴勒斯坦有時看起來並不團結,甚至發生內部的武裝沖突。
伊拉克由於戰爭使得當地的經濟一落千丈。美國發動伊戰的原因很可能就是為了控制當地的石油。而現在的伊拉克政府也正在尋求一條自主發展的道路,希望能擺脫美國的控制。但由於伊拉克人不滿美國的駐軍,認為美國是在侵略自己的國家,因而經常發生自殺式爆炸事件,這也使得伊拉克問題變得很棘手的重要原因。由於政權的不穩固伊拉克也成了恐怖分子的常駐地,這也是美軍遲遲不肯撤軍的重要原因。
伊朗自伊斯蘭革命以來就和美國的關系十分惡劣。美國一直將伊朗列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當中的。由於伊朗是一個崛起中的伊斯蘭大國,美國為控制中東的石油就和伊朗有這一定的矛盾。美國會盡一切可能來遏制伊朗的發展,而伊朗由於一些政治原因對美國有一種抵制的情緒在裡面。伊朗發展核技術也在另一方面激怒了美國,總的說來,伊朗的核計劃只是一條導火索。伊朗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伊斯蘭大國,而美國就是這條道路上的一頭攔路虎。由於自身利益需求的不同,兩國的關系十分緊張,為了讓中東的局面不會更加混亂,兩國在多國的斡旋下已經有了對話的趨勢。
由於中東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其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得中東的局勢對世界的政治經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如今的油價上漲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中東的局勢的影響的。
這些都是純手寫的啊,真累人!!
G. 中東地區的問題 各個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 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
你記住阿拉伯地區內的爭端,無論是什麼形式的爭端,其根本原因都是基於宗教信仰的差別所導致的,從宗教信仰差別又衍生出來的經濟、政治、軍事的摩擦,這是外在表現。
但是美國的介入很特別,不是宗教民族信仰,只是赤裸裸的資源掠奪行為。所謂反恐啊,打擊恐怖主義都是套在侵略他國、佔領資源為目的的偽裝服。石油,很重要的不可循環戰略物資,可以說誰擁有了非常多的石油,誰就有了說話權。而以色列呢,卻被美國利用了,成了美國養在阿拉伯地區的一條狗,雖然是藏獒,但畢竟是夠。
日本也是黑背,是美國看緊亞洲「未來敵人」的狗。
H. 西亞有哪些國家之間有矛盾,產生矛盾的原因是什麼拜託各位大神
東地區的千年爭端:「運河之爭」「石油之爭」「淡水之爭」「宗教之爭」「領土之爭」 出現在中東的新聞報道里的詞語: 波斯灣 耶路撒冷 巴以沖突 猶太人 阿拉伯人 穆斯林 巴解組織 阿盟 水資源 石油資源 中東問題—地理頻道 中東,一般指西亞沿地中海的一些國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歷史上長期以來的中東問題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問題。 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的遠祖希伯來人來到巴勒斯坦地區,後因羅馬帝國入侵,猶太人被驅逐出該地區,在此後的1000多年間,該地區成為阿拉伯人的長期居住地。逃往西歐的猶太人飽受壓迫,19世紀末興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這里建國。1947年11月,美國控制下的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決議。以色列建國後,先後通過四次中東戰爭,佔領了巴勒斯坦大片領土。此後雙方沖突不斷,多年的戰爭給巴以雙方造成了慘重損失。進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爾乾和平進程加快。但由於積怨太深,民族矛盾、領土爭端和宗教紛爭及超級大國插手干預,使問題遲遲不能解決。沙龍執政之後,巴爾干沖突明顯升級,中東和平問題再次陷入僵局。從地理學科分析: 1.該地處於「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2.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儲油區,石油的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儲量大、埋藏淺、出油多、油質好的特點。 3.重要的位置,豐富的石油,巨大的經濟利益,成為世界列強爭奪的焦點。 4.該地受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降水少,水資源極端缺乏。約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資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費,導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產用水十分緊張。水資源爭奪成為巴以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歷史學科分析: 1.中東問題是長期以來資本主義國家殖民統治的惡果。在一戰前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區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長期居住地。一戰後,英國取得了在這一地區的「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陸續遷往巴勒斯坦。 2.中東問題又是大國強權政治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控制的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決議。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國家長期沒有建立起來。在西方大國英、法、美霸權主義支持甚至直接參與下,以色列先後四次進行中東戰爭,侵佔巴勒斯坦、約旦、埃及、敘利亞大片領土,更加劇了宗教、民族矛盾,使中東地區長期處於動盪之中,不但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極大損失,同時也不利於世界和平,不符合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從政治學科分析: 1.和平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但世界並不太平,民族矛盾、領土爭端和宗教紛爭使一些地區沖突不斷,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與安全。 2.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礙。中東問題的產生及遲遲不能解決,主要是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該地區的控制權而插手干預的結果。由於美國長期以來偏袒以色列,助長了以色列的侵略擴張氣焰,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國家的矛盾,近年來雖然出現了緩和的跡象,但要真正實現和平則十分困難。 3.民族和宗教問題處理的好壞對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統一具有重要影響。中東地區動盪不安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紛爭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I. 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矛盾是什麼
這個矛盾要追隨到很遠,起碼真的成千年的歷史了
眾所周知,伊教的創始人是默罕默德,但他死後卻沒有指定繼承人,於是就開始出現了兩派人,都各自聲稱自己有權繼承默罕默德——
其中一個,叫阿里,他是默罕默德的女婿,他認為伊教的合法繼承人必須是由先知的家族血統,所以後世就叫他們那一派叫「什葉派」。
而另一邊,叫烏圖曼,他是默罕默德的入室大弟子,他的理由是:我入教,比你阿里早十幾年,我入教年齡比你大,而且我是商人,我在阿拉伯流域是邊做生意邊傳教,今日伊教遍地開花,我功勞最大,論資歷,論輩分,我在你之上。所以他就自立門戶,叫「遜尼派」
兩派的矛盾是這樣埋下第一條導火線,雖然教義上兩邊差別不大,但還是有好明顯的不同之處:其中一個最大的不同,是貴族血統的什葉派認為,要遵從至高無上教主的話,他所說的話就一定是真理,什葉派不容許你有太多獨立的思考,只容許你信那本經書。
而另一邊遜尼派就比較開放,是容許你有自己的思想,在經文的基礎上你可以有自我的發揮(ok,就是中國人說的意淫),遜尼派的權力是下放到各大清真寺。
但他們真正的分裂,是因為十九世紀的殖民年代,當時西方為了擴張殖民地,在一些中東地區是煽動一邊,去屠殺另一邊,盧安達大屠殺是一個好典型的例子,比利時殖民者是罪魁禍首,兩邊都受到殖民者的挑撥離間,所以這是他們仇恨的第二條導火線。
逐漸地,什葉派的人越來越少,遜尼派就越來越多,遜尼派在今日佔了九成人口,而什葉派只有一成,什派的人含辛茹苦,在漫長的遜尼派和殖民者壓迫下找到自己的一片樂土,他們在那邊隱藏著什葉信仰,最後慢慢落地開花,這個地方就是今日的伊朗。
所以伊朗的什葉派人口比例很多,雖然佔比例少,但他們卻生存下來,是因為他們有很強烈的信念,你屠殺我,我會頑強活下來,當我活下來,我會用十倍功力去報當年之仇,這也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一山不能藏二虎,冤冤相報何時了.......
所以他們的仇恨是相互撕咬,相互撕裂,當一邊屠殺另一邊,另一邊會以十倍奉還的精神,反撲另一邊;當另一邊受到打擊,又會用超過百倍的武力回應....
這個就是今日兩邊勢如火水的局面。
J. 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之間,到底有什麼矛盾有什麼深仇大恨,為什麼電視新聞上老看到他倆國互掐
遜尼派和什葉派都不是能用矛盾來說明他們的關系了,再加上都相當地區老大,一個是美國的一級盟友,一個又是老是跟美國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