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們常說中東是火葯桶,為什麼叫中東
以歐洲(法國)為中心向東劃分,近東(東歐、土耳其)、中東(阿拉伯地區、中亞)、遠東(中國、東亞)
「中東地區」或「中東」 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
「中東」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一般說來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 以色列、 約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達、 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葉門,巴勒斯坦、馬格裡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蘇丹、茅利塔尼亞和索馬里,由於其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家,土耳其和塞普勒斯盡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系密切。
所謂近東,中東,遠東,都是西方國家(主要是西歐各國)以他們所在地區通向亞洲的海上路徑——西地中海一帶為基點,對東方廣大地區的稱呼。這幾個系列性詞語、大約出現於歐洲各殖民一帝國主義國家向外、特別是向東方擴張的早期,而開始盛行於19世紀,相沿使用以迄於今。原來籠統地稱為「東方」,因地區過於遼闊,始進一步按照和它們距離的遐邇,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至於就歐洲人稱呼的「東方」乃至亞洲本身而論,所謂「遠」、「近」和所謂「東」也者,應該正好顛倒過來才對,我國歷史上的說的「西域」,按廣義曾把後世的「中東」以及迤西的地區都包括在內,就是一個證明。說穿了,「近東」、「中東」和「遠東」雲雲,不過是「歐洲中心論」的一種反映,徒因相當長時期以來,「西方」在世界上得勢,這些經不起推敲的地區名,方通行無阻而己。
就「創造」這些地區名的西歐而言,顧名思義,近東距離近些,遠東距離遠些(乃至最遠),中東是不近不遠。但不論近、中、遠,都是些相對字眼,本來就模模糊糊,僅有大致范圍,沒有明確界限;各自的范圍還隨時代、隨稱說者的立腳點、隨使用者的意圖和目的等等,進退、盈縮不定。比如「近東」,最初指地中海東部地區,由於這個地區曾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下,與西歐不是一個世界。在那個時期,有人就拿它當奧斯曼帝國的同義詞使用,「近東者,奧斯曼帝國之謂也」。有的英國人把巴爾干半島視為近東的「實指」部分,也就是奧斯曼帝國核心部分,東南方的毗連地區,則是它的外延。按這種說法,東南歐印亞非兩洲的東地中海沿岸,都涵蓋在內。
「中東」指近東以東的廣大地區,指稱范圍可以直至印度、緬甸。後來,因受東方政治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世界初葉開始的奧斯曼帝國的逐步衰落,以及因此而來的巴爾干半島政治地圖變化的影響,「近東」指稱范圍漸次縮小,東移,循至某些辭典解釋「近東」的時候,說「包括利比亞、埃及、阿拉伯半島、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土耳其等」,東南歐顯然不在其內了。但這樣就難免與「中東」的指稱范圍「重疊」,彼此的界限和范圍越來越模糊不清。人們不得已,又往往混稱為「中近東」或者索性以「中東」概括,「近東」一詞越來越不單獨使用了(比如前些時盡管波黑烽火連天、血流成河,按傳統的劃分,當地屬於近東,在報端上卻見不到這個詞,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它已陳舊得不能再用了)。與此相應,「中東」的指稱范圍更加膨萎無常,在國外眾多的書刊和學人筆下,異說紛紜,廣狹出入極大。按一種極端的看法,可遠及北非各國甚至把整個中亞都納入其中,這當然是標準的「一家之言」。有的西方國家的官方文件,在這個詞的使用上也很混亂。以英國為例,官方就曾將歐洲的馬爾他、非洲的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和索馬里,都列入中東。對這種「地理歸類」,我們實在理解不了,莫測高深。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把中東和西南亞等同起來,外加非洲東北部的埃及,再沒有誰把南亞各國也包括在內了,也沒有人把歐洲巴爾干半島的什麼爭端,混稱為「中東」的一宗事件。而人們在此詞的實際操作、運用上,范圍又有所限定,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地隱然僅指亞洲的西南部而言。當前所謂「中東問題」,往往就是「西南亞問題」;所謂「中東局勢」,往往就是「西南亞局勢」;所謂「中東之行」往往就是「西南亞之行」,如此等等。但顯然又不宜在「中東」和「西南亞」間完全畫等號,以為在任何場合下二者都是一回事,人們在用「中東」一詞時,仍有所節制。比如阿富汗在西南亞范圍內,那裡的問題從來沒有被冠以「中東」字樣;蘇聯解體後,人們自然而然地把南高加索三國歸入西南亞各國之列,但那個地區出現什麼事端,也不見有人往「中東」上掛靠。
至於「遠東」(有些西方國家稱為「極東」)范圍更大,但同中近東分得倒很清楚,相距較遠,何況中間隔著印度洋和南亞次大陸,彼此互不連貫。晚近的用法,一般指亞洲東部太平洋沿岸各國、各地區(包括通常所說的東亞、東南亞各國以及西伯利亞東部地區等)而言。
必須補充說明,從這幾個系列性地名產生的背景和應用看,所謂近東、中東和遠東,都是人文地理特別是政治地理上的概念。從一定程度上說,又是歷史地理上的概念(時至今日,「近東」一詞已經很少單獨提到了,但在歷史上一定時期,比如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還是個經常躍入人們眼瞼的字樣,象「巴爾干半島是近東的火葯庫」等等),自然地理上絕少用或根本不用。
㈡ 火葯都傳到了哪些國家,精準答案
在阿拉伯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的戰爭中,阿拉伯人開始使用火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此類兵器。歐洲人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葯和火葯兵器的技術。北宋時期,中國火葯由遼傳入伊朗,被稱為「中國鹽」。
南宋理宗時期,阿拉伯 人從伊朗引進火硝或硝石合成火葯,稱其為「中國雪」,用於煙火之中;後又用於管 狀兵器中作為發射葯。13世紀,蒙古軍(元朝建立後稱元軍)西征時用的火炮傳入 阿拉伯地區,阿拉伯人對火炮進行了改造,並將它用於對歐洲國家的戰爭中。
14 世紀中葉,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獲知火葯的知識,並學會了製造火器的方法,火 葯才正式傳入歐洲。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歐洲,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系起了變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兵同歸於盡了。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精銳的火炮在歐洲的工廠中製造出來,裝備著威力強大的艦隊,揚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因此,馬克思認為,火葯的發明大大推進了歷史發展進程。火葯火器的傳播運用對沖破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至關重要,它是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㈢ 火葯包含哪些元素
火葯是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葯劑,它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
火葯按結構分為均質火葯和異質火葯,因為結構不同,帶來工藝性質、燃燒性質和物理力學性能等均有顯著差別。均質火葯又分為:單基葯、雙基葯、多基葯、改性雙基葯。雙基葯再分為柯達型雙基葯、巴列斯太型雙基葯。異質火葯又分為黑火葯、復合火葯等。
從漂白到命名
嚴格地說,西方人對硫磺的化學研究,是從「近代化學之父」拉瓦錫開始的。
1776年,法國科學家拉瓦錫做氣體實驗時,把一塊名叫「surphur」(拉丁文,意思是「鮮黃色」)的礦物進行燃燒,發現燃後的灰燼比原surphur要重一些。一方面,他認為surphur吸收了空氣中的某種氣體,所以會重一些,他要找到這種氣體;另一方面,他覺得surphur並不是前人所說的化合物,而是一種單質。
「這種單質到底是什麼元素?這種元素有何特點?古人接觸過這種元素嗎?……」正在組建元素周期表的拉瓦錫列出一堆問題,並下定決心找到答案。
通過翻閱資料,他發現西方人接觸surphur已有幾千年的歷史。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用它的燃燒之物來漂白布匹;1700年前,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介紹說,surphur燃燒產生的氣味能驅除妖魔鬼怪;1000年前,西方科學家已知道,每次火山爆發都會帶出大量的surphur,而義大利西西里島火山爆發中產生的surphur晶體,純凈而透明,遠銷英、法等國。
㈣ 火葯的起源是什麼
我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但火葯的起源,應從煉丹術談起。
煉丹術是一種吹噓能夠煉出使人長生不老的仙丹的迷信活動。它與中國的道教思想有密切聯系。道教鼓吹人吃了丹葯可成仙而長生不老。從漢代到隋唐,許多皇帝迷信道教,相信煉丹術。當時出現了許多以煉丹為業的「方士」。較著名的有葛洪、劉安等。他們的煉丹過程大致是,將一種或幾種葯料(當時一般以金屬及礦物居多),在一定火候下燒煉,使之失去原來的性質而顯示出新的狀態,這一過程在煉丹術中名為「伏火法」。當時使用的原料有硫磺、硝石等,也有將木炭、硫磺等混合在一起的。這一類混合物,成分已與後來的火葯接近。後來煉丹家發現這種葯物易於燃燒,故又稱之為「火葯」。火葯易於燃燒的性質被人們掌握後,就逐漸推廣它的用途。最普遍的是用它來做鞭炮。同時,晚唐後也用它來製造武器。宋代火葯發展非常快。當時已出現了用火葯製成的「火箭」、「火炮」、「火槍」等武器。宋太宗、宋真宗時期,在北部、西部等地相繼與遼、西夏、金等國家發生戰爭,客觀上促進了各種火器的發展。當時,往往一次戰爭就要消耗數萬只火箭。宋以後的金元時期,火葯在武器上的應用更廣更精,能制出各式各樣的火器。從元末到明初,我國槍炮式火器又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當時的火葯,主要成分是硝石(KNO3)、硫碘(S)和木炭(C),所以都是黑火葯。
12世紀以後,火葯由我國向世界傳播開去。歐洲一些國家開始將火葯應用於戰爭是在十四世紀上半葉,這比我國應用火葯的歷史要短得多。
不過,我國雖然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但現在這方面的研究已落後於西方。
㈤ 西方火葯和火炮製造技術是不是蒙古西征時帶去的
可以這么說
唐以前中國煉丹家已發現硫磺、火硝、石炭混合具有爆炸力。
宋代的火葯生產已有相當規模,除造爆竹、煙火等外,還做軍事用的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等。製造火葯的技術傳入遼金,在金、宋、元的戰爭中已不斷使用火葯兵器,有震天雷、飛火炮、鐵火炮、突火槍等。
北宋時中國火葯由遼傳入伊朗,被稱為「中國鹽」。
南宋理宗時(1230年左右),阿拉伯人從伊朗引進火硝或硝石合成火葯,稱為「中國雪」,用於煙火之中;後又用於管狀兵器作為發射葯。
十三世紀蒙古西征時曾用火炮,火炮遂得以西傳。
火炮傳入阿拉伯地區後,阿拉伯人對火炮進行了改造,這種炮中國人稱為「回回炮」。
十四世紀後歐洲人又從阿拉伯人獲知火葯的知識,並學會了製造火器的方法,火葯才正式傳入歐洲。
㈥ 誰為火葯西傳歐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沒有特定的人。
北宋時期,中國火葯由遼傳入伊朗,被稱為「中國鹽」。南宋理宗時期,阿拉伯
人從伊朗引進火硝或硝石合成火葯,稱其為「中國雪」,用於煙火之中;後又用於管 狀兵器中作為發射葯。13世紀,蒙古軍(元朝建立後稱元軍)西征時用的火炮傳入 阿拉伯地區,阿拉伯人對火炮進行了改造,並將它用於對歐洲國家的戰爭中。14
世紀中葉,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獲知火葯的知識,並學會了製造火器的方法,火 葯才正式傳入歐洲
㈦ 火葯是用什麼做的
火葯,又被稱為黑火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
㈧ 炮仗花為什麼會響
每逢佳節,街頭巷尾鞭炮聲噼賺啪啪地響個不停。歡樂的鞭炮聲,增添了節日喜悅的氣氛。
爆竹是中國的特產。爆竹也叫爆仗,有單響的,雙響的,各式各樣。那短促的噼啪一,是小鞭炮在燃放;「嘭—一啪」,那是雙響爆竹在歌唱。
你用火柴點燃爆竹的葯線以後,里頭的黑色火葯燒著了,立即發生了一個劇烈的化學反應;木炭、硫磺與硝酸鉀作用,放出大量的熱,生成許多氣體——氮氣、二氧化碳。這時火葯的體積就猛增1000多倍,外面那層緊裹著的草紙層,當然受不了啦,「啪!」的一聲,炸得粉身碎骨—這就是爆竹會響的道理。
在鞭炮爆炸後,會冒出股白煙,那是因為黑色火葯燃燒時,產生了一些自色的固體粉末一首硫化鉀。中世紀時的火葯,全是黑色火葯,所以在那時的戰場上,常常是白煙彌漫
在炸葯的一家中,黑色火葯是最老、最早的一種。現在,許多「後起之秀」,如「梯·恩·梯」(T.N.T)、「硝化纖維」、「液氧炸葯」等的爆炸能力,早就大大地超過了它。不過,因為黑色火葯成本較低,容易製造,在很多地方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