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珠海航展伊朗采購了什麼

珠海航展伊朗采購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16 17:02:55

『壹』 殲-7的譜系型別

中國研製的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殲-7系列如下: 殲7基型是基於米格-21F-13原型測繪仿製。殲-7基型裝有1門30毫米航炮,可外掛2枚霹靂-2空空導彈或38枚火箭。進氣道進氣錐可分三級調節。發動機為一台渦噴-7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38.245千牛,加力56.388千牛。渦噴-7是黎明發動機製造公司於1963年按前蘇聯R-11F-300發動機開始仿製的,1966年12月國家驗收,1967年小批生產。1968年轉至黎陽公司試制,1970年開始批量生產。首翻期為100小時,總壽命300小時。1980年後渦噴-7基本停產。在使用初期出現了不少影響可靠性、耐久性與維修性的結構問題,通過改變結構、更換材料和改進工藝,基本排除故障。改進包括,新工藝製造的渦輪葉片和部分重要零部件,加力燃燒室和壓縮器則重新設計。後期的渦噴-7的渦輪葉片從31片減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減少了發動機對喘振和失速顫振的敏感性。
到1966年4月底,中國製造了12架殲-7戰斗機。在這段時間,試飛中的原型機,前後共完成了29個起落,飛行速度達到了M2.02。殲7原型機於1967年獲得生產許可證。生產轉移初期的殲7型機,全部由沈陽飛機製造廠生產。
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業部確定成都飛機廠和貴州飛機廠也生產殲-7。後來基型殲-7大約生產了十幾架。
基於殲-7基型,殲-7衍生了眾多的改型,包括I型、Ⅱ型、Ⅲ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 。 殲-7Ⅰ晝間防空型是由成都飛機公司製造的殲-7飛機的第一種型號,由於國際形勢和中蘇之間的矛盾的變化,出於「生存與安全」的考慮,中國決定將東北和沿海的國防工業逐步向內地轉移。第三機械工業部根據戰備要求,決定將由沈陽生產的殲-7轉往更為安全的大後方工廠生產。同時由於沈飛承擔了殲-8高空高速戰斗機的任務,故殲-7基型研製成功後,研製工作交由成飛執行。
該機的基本方面與沈陽製造的殲-7型機相似。主要改良項目有6項:在飛機左側增加一門30毫米機炮、機頭進氣錐由原來三級調節改為隨飛行速度作無級自動調節、進氣口的唇口半徑由0.5毫米加大到2.0毫米、換裝採用了高溫渦輪和空心渦輪葉片的渦噴-7乙型發動機增大推力、將座艙蓋加高70毫米和擴大機翼整體油箱,簡稱「6改」。
1970年4月12日,首架「6改」的殲-7改良型試飛,共投產34架,被稱為殲-7Ⅰ型,後來又改稱殲-7A型。
1972年5月成都飛機製造廠決定先落實前三項改進,其餘項目等工藝成熟後再加入生產型上。
1973年6月「3改」殲-7Ⅰ型試飛成功,到1981年停產為止共生產188架(含34架「6改」殲-7Ⅰ型)。其中40架軍援朝鮮。同時殲-7Ⅰ裝備有霹靂-2導彈。1958年中國空軍在實戰中繳獲美蔣空軍美製AIM-9B紅外製導空空導彈兩發,並於1970年成功仿製К-13導彈,命名為霹靂-2。部隊一度在殲-7Ⅰ上配用航空火箭彈用於攔截無人機。霹靂-2已基本退役 。 殲-7Ⅱ是Ⅰ型的進一步改進型,1978年12月30號由餘明文駕駛完成首飛。外觀上最大的變化是座艙蓋。Ⅰ型的鉸接式前座艙蓋是向前打開的,與駕駛員座椅連在一起。原本的用意是在彈射時可對駕駛員起到屏蔽保護作用。但由於這種聯動系統比較復雜,15把鎖需在1.5秒內按程序做完17個動作,再加上加工質量粗糙,所以這種救生系統彈射容易出現故障導致傷亡。在實際使用中發生了幾次帶蓋跳傘不成功的事故,其救生系統被飛行員稱為「活棺材」。因此Ⅱ型座艙蓋改為向後開啟,前風擋固定。在風擋前方,布置有一個電子設備艙,由於是從上至下逐層布置,要拆卸底層的設備(例如YD-3應答機),就必須先拆卸上層的設備,操作異常繁瑣。Ⅱ型還採用了於1975年開始自行研製的可靠性更高的Ⅱ型(HTY-2)火箭彈射座椅。該彈射座椅裝有一枚大推力彈射火箭,彈射時加速平穩,減小了飛行員脊柱受傷的可能性,具有更高的彈射軌跡。彈射條件為地面高度,時速超過260千米。在空中彈射時,飛機的最大飛行速度可達到890千米/小時。但該型彈射座椅直到1984年才被使用,1985年連續5次挽救了遇到飛機故障的飛行員。
阻力傘艙移至垂尾根部。在機腹內沿縱向中心線,增設了一個容量為720升的超音速副油箱,增加了載油量,以擴大作戰半徑。落實「6改」,座艙蓋改為向後開啟,前風擋固定。改裝渦噴-7乙(WP-7B)型發動機,靜推力為6100公斤。該型發動機利用了已在WP-7A發動機上的新型材料,以及結構和機械加工工藝方面的成功經驗。其維修間隔時間得到成倍增加,達到200小時,推力也有所提高。渦噴-7乙採用了新的燃燒室火焰筒、新的高溫軸承、密封技術和合成燃油。重新設計的加力燃燒室,採用了新隔熱措施,可避免殲-7戰斗機普遍存在的後機身被燒事故。
到1986年停產為止共生產各型殲-7戰斗機375架,其中貴州飛機製造廠生產了約100架。
1991年6月,中國空軍發現殲-7Ⅱ型後機身因發動機溫度影響受損,引發大規模停飛,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原成都飛機製造廠)經過半年針對性試飛,摸清了問題所在,並於1992年1月到5月期間派員到海空軍對服役中的殲-7Ⅱ型進行維修,讓飛機恢復正常使用。而1992年之後生產的殲-7系列也作了同樣改進,之後再也沒發生類似事件。 (殲-7H)
中國從1982年開始跟以色列談判引進怪蛇-3型紅外線導引導彈,很快就達成生產許可協議共引進全套生產技術,國產型被稱為霹靂8型。
1983年8月2日,國防科工委正式下達殲-7Ⅱ型改裝霹靂8型導彈的任務,1984年3月完成改進設計,1985年3月首架改裝型試飛成功,1985年9月9日通過技術監定,被命名為殲-7ⅡH型,後來又改稱殲-7H型。由於霹靂8型導彈(120千克)比原本的霹靂2型導彈(75千克)重,需要在機頭增加配重。殲-7ⅡH型使用的GJ3-D通用武器掛梁可以同時使用霹靂2型、霹靂5乙型(仿製自美國的AIM-9D型導彈)和霹靂8型導彈,還首次加裝箔條/熱焰彈投放器。
1986年2月殲-7ⅡH型開始裝備部隊,到1993年停產為止共生產221架。另外中國海軍裝備的版本稱為殲-7HH型,主要為應付高鹽分環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良。可使用霹靂8型紅外製導空空導彈。 殲-7M是殲-7ⅡA型為基礎重要的出口型號,1983年8月31日首飛。改革開放之初,航空工業部決定以殲-7飛機為窗口引進英國的航空電子火控設備,為空軍改裝100架殲-7,點名讓成飛的屠基達同志參與並主持專家組與英國馬可尼公司談判。屠基達等中方人員經過對平視顯示器、武器瞄準計算機、數字電路等先進技術的學習、咨詢和談判,初步確立了引進馬可尼火控設備的方案。採用了大量西方先進電子設備。M型的空速管移到了機頭錐的上方,偏向右側,殲-7Ⅱ則設在機頭下面。換裝壽命延長的渦噴-7乙(WP-7BM)發動機。 由於國民經濟調整,上級決定撤消馬可尼引進項目,空軍也表示不要改裝後的飛機。但屠基達認為,殲-7實現平視顯示和快速熱線射擊非常重要,並且4000萬人民幣的合同預定金、銀行信貸、保險、手續費等也已支付。因此兼任殲-7M型外貿殲擊機總設計師的屠基達,與領導機關研究後決定用馬可尼電子火控設備先裝在M型上出口,解決缺乏引進資金這一矛盾。最終成飛製造上先通過10架飛機的製造,做好1300多項新零件的工藝鑒定工作。引進合同和到2億多美金的出口合同勝利實施,以引進設備改裝的殲-7M型誕生了。
殲-7從Ⅰ型、Ⅱ型到通過出口發展到M型,前後共達30多項改進。1985年殲-7M型飛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又榮獲國家首枚大型復雜武器裝備金質獎。殲-7M飛機在第一個出口合同之後,從1987年起,又開創了向其他幾個國家改型出口的途徑,成為我國唯一在國際軍機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飛機。該型號引進國外7項電子火控設備,提高了彈射座椅的性能指標,翼下掛架可掛霹靂-2、霹靂-7導彈或西方近距空空導彈。為此進行了相應的外掛系統改進工作。翼下增加了一對外掛點,可掛火箭、炸彈、副油箱(機身掛點800升,翼下掛點500升)。但是,殲-7M型機頭增加了配重,這使得空重增加,對飛機性能有不利影響。採用了新型防鳥撞風擋。起落架得到了加強,換裝壽命延長的渦噴-7乙(WP-7BM)發動機,推力3420千克,加力推力6100千克。WP-7BM是國內延壽改型渦噴-7乙B的出口型號,1981年通過技術鑒定,首翻期為200小時,總壽命為600小時。
殲-7M型改進的核心是採用了大量西方先進電子設備,包括GEC·馬可尼航空電子公司的平顯和目標瞄準計算機,即956平視顯示器HUD和武器瞄準計算機WAC;一部新型抗干擾測距雷達;一台新型大氣數據計算機,以及新型雷達高度表和敵我識別系統、無線電通訊保密電台等。此外,1985年,618所、西工大、132廠完成了「殲-7M操穩品質計算」和「取消配重放寬靜穩定性控制律計算」的合同,並曾計劃「開展殲-7M型飛機應用ACT技術」。
殲-7M型的武器裝備包括兩門30mm機炮、兩枚導彈、57或90mm火箭彈發射器、50到250不同等級的普通炸彈。中國空軍也以上述標准改裝了一批殲-7,代號殲-7ⅡM。
殲-7M型曾出口孟加拉16架,緬甸24架,伊朗18架,辛巴威22架。1987到1993年,殲-7M型共出口多達164架。1984年,在爭取埃及的訂單時,殲-7M敗於法國幻影戰斗機之下,說明即使殲-7M型在價格上有很大優勢,但飛機性能仍然是資金富裕的外國客戶主要考慮的問題。
1981年4月中航技公司在約旦訪問時接到80~110架改良型殲-7的采購意向,但用戶提出5項改良要點:彈射坐椅的工作速度范圍擴大至180~850公里/小時並應把下限進一步改良至130公里/小時、飛機要能使用法制R550短程空對空導彈、飛機機翼需增加一對掛架以供掛載480升副油箱、HF-5火箭筒或2枚100公斤炸彈、裝有英國製造的7項電子火控設備和延長飛機機體、發動機及其他部件的壽命。由於約旦要求的交機時間緊,中航技公司決定先以第一、二、五項改良內容交付應急,並稱為殲-7B型,後期再完成其餘兩項改良的殲-7M型。
1981年6月簽約規定1982年10月交付全部殲-7B型飛機、1983年10月開始交付殲-7M型飛機,並於1984年第二季前完成交付。定貨量為20架殲-7B型、60架殲-7M型。1982年以殲-7Ⅱ型為基礎改裝了兩架裝有英國航電的殲-7ⅡA型作測試用,1982年12月型1984年3月共試飛197架次,到1984年4月中英雙方同意改裝完成,1984年7月開始生產並於1985年5月完成全60架殲-7M型的交機。但該批飛機最後並沒有在約旦空軍服役,而是轉口到伊拉克。其後殲-7B型也出口到埃及、蘇丹,而殲-7M型則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辛巴威等國。 殲-7II隱身技術驗證機主要驗證了座艙、雷達罩和進氣道隱身技術。
座艙,完成了座艙雷達截面積(RCS)的計算分析,對座艙骨架齒狀邊緣內結構採用吸波材料進行研究。
雷達罩,完成了原理樣罩的傳輸特性、天線方向圖和RCS測試,測試結果與原理樣罩的電磁性能基本一致。
進氣道,開展了進氣道流場計算,根據飛機強度規范計算了進氣道飛機振動譜,並按照此振動譜進行了結構模擬件的振動試驗,進氣道噴塗吸波材料的可靠性試驗。
對驗證機進行了座艙、進氣道等的專題技術研究及相關地面試驗。其中隱身對比飛行試驗RCS測試試驗結果表明:整機的隱身技術指標完全達到設計目標,座艙、進氣道研究也達到技術指標要求 。 (殲-7C/D)
殲-7Ⅲ型是測繪和仿製羅馬里亞、孟加拉的米格-21MF全天候型飛機,配備仿製自米格-21MF型的P-13F-300型發動機的渦噴13型發動機。1978年2月中國航空工業代表團訪問了羅馬尼亞,考察了該國裝備的米格-21MF型飛機;回國後1978年6月在會議上決定要發展以米格-21MF型為基礎的殲-7大改型飛機,由成都飛機製造廠、成都飛機設計所、沈陽飛機製造廠和貴州011基地共同承擔設計工作;8月中國派出兩批人員分別到羅馬尼亞和孟加拉,考察並測繪了當地的米格-21MF型飛機,還帶回了座艙蓋、機炮和一些成件;12月從埃及購買了米格-21MF型和米格-21UC型樣機各一架並於1979年初運抵中國,同月殲-7大改型正式命名為殲-7Ⅲ型,後改稱為殲-7C型。
1979年3月殲-7Ⅲ型改為由成都飛機製造廠為主承擔廠,4月決定以樣機為基礎仿製、改良之後再做。1980年12月完成總體設計,1982年1月完成全部圖紙。1984年1月11日02號原型機完成總裝,2月6日01號原型機完成總裝,3月25日由埃及運到中國的米格-21MF型飛機在修復後首飛,4月12日01號原型機首次地面滑行試驗。1984年4月26日,殲-7Ⅲ型在成都飛機廠首飛上天 。5月2日03號原型機也完成總裝,5月11日至11月19日,03~06號原型機先後首飛。1987年4月用於裝備殲-7Ⅲ型的JL-7型雷達完成定型,11月27日,用於裝備殲-7Ⅲ型、仿製自米格-21MF型配備的P-13F-300型發動機的渦噴13型發動機完成定型,12月9日殲-7Ⅲ型飛機設計定型。1988年首8架殲-7Ⅲ型出廠,但由於渦噴13型發動機生產進度問題,直至1989年12月30日首批8架殲-7Ⅲ型才交付中國空軍部隊。殲-7Ⅲ型於1996年停產,只生產了17架。
1988年,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和貴州航空工業總公司共同對殲-7Ⅲ型進行改進,稱為殲-7ⅢA型,後改稱殲-7D型。殲-7ⅢA換裝增大推力的渦噴-13F1型發動機、由HK-03D瞄準具換成抬頭顯示器、JL-7A型火控雷達,組合式電子反制系統,新型箔條/熱焰彈投放器等。主要改進是換裝增大推力的渦噴-13F1型發動機、由HK-03D瞄準具換成抬頭顯示器、JL-7A型火控雷達,組合式電子反制系統,新型箔條/熱焰彈投放器等。1991年8月20日首飛,1994年11月設計定型,1995年開始裝備中國空軍跟海軍航空兵,1999年停產,產量只有32架。由於中國空軍在90年代初引進了遠比殲-7系列先進的蘇-27戰斗機,殲-7Ⅲ/ⅢA的總產量不到50架。 為了應付20世紀90年代中國空軍的殲-6和早期型殲-7的退役潮,同時解決殲-7Ⅱ型掛載霹靂-8型空空導彈時需要在機頭增加100多公斤配重的問題,1987年開始成都飛機製造廠開始了以殲-7Ⅱ型為基礎改進,主要改良頂目為:提高穩定盤旋角速度。提高穩定盤旋角速度,要受三個條件的限制:一是最大載荷限制,一般不超過8-9個g;二是失速限制,要求盡量提高Cy,並盡量降低翼載荷;三是可用推力的限制,要求盡量提升推重比。由於殲-7E將原三角翼改為雙三角翼,並安裝了前後緣機動襟翼,使該機的Cy大幅提升;此外,由於換裝了渦噴-13F發動機(發動機推力6560kg)可用推力增加460kg,這些都對穩定盤旋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時由於渦噴-13系列發動機中更大推重比的新機型已批量生產,殲-7E的機動性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餘地。改進後的殲-7在中低空穩定盤旋性能與F-16A基本相當,這對於持續空中格鬥尤為重要。水平機動性能的另一項重要指標是瞬時盤旋性能,通常是以減速來達到,因此不受可用推力限制,只受承載能力和失速限制。由於殲-7E的翼載荷較小,因此,殲-7E在瞬時機動性上佔有優勢。殲-7改型由於Cy大幅提升,翼載荷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該機的失速錶速將會比殲-7Ⅱ的210-220km/s有較大程度的放寬,提升殲-7E的瞬時盤旋性能。
殲7-E換裝新設計的雙三角翼、改善中低空機動性,每邊翼下設有兩個掛架。提高穩定盤旋角速度。每邊翼下外側掛架能夠使用副油箱,內部裝有整體結構油箱並取消左翼根部的機炮、以增載入油量,把原來重力加油改為壓力加油方式,換裝渦噴13F型發動機,抬頭顯示器,新型航電系統和新型箔條/熱焰彈投放器等。
殲-7E於1990年5月18日首飛,1993年5月設計定型,同年8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到2001年停產為止共生產了260多架,用以替代退役的殲6系列和殲-7Ⅰ型飛機。另外中國海軍使用版本稱為殲-7EH型,跟殲-7HH型同樣為應付高鹽分還境下使用作出一些改進。 殲-7MG型是以殲-7E型飛機的技術改進殲-7M型飛機。由於殲-7M型的熱賣,當1993年5月殲-7E型設計定型後,成都飛機工業公司馬上計劃以殲-7E型飛機的技術改進殲-7M型飛機,並跟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及貴州黎陽發動機公司合資改裝了一架飛機,稱為殲-7MG型(G為改進的意思)。殲-7MG型尚未改裝完就參加了1996年珠海航展,並引起多國的興趣。1998年改裝完成的殲-7MG型飛機在珠海航展上進行了飛行表演。事實上殲-7MG型飛機並沒有真正出口,只是改裝了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的三架自用飛機。其中0143號飛機是殲-7M型的原型機,負責航電系統測試,而0142及0144號飛機則改裝了雙三角翼。
殲-7MG型飛機後來成為了巴基斯坦的殲-7PG型、孟加拉的殲-7BG型、納米比亞的殲-7NM型、奈及利亞的殲-7NI型和斯里蘭卡的殲-7GS型的研發基礎。 殲7-G型是以殲-7E型為基礎改進的型號,換裝了整體式風檔,頭盔瞄準器、仿製自以色列EL/M2001多普勒雷達的新型JL-7系列雷達和Ⅲ型敵我識別器和全向雷達警告器等等,而且有手不離桿(HOTAS)設計。
殲7-G於2002年6月28日首飛,2004年7月通過定型設計,2005年公開,2006年11月裝備部隊。殲7-G裝配了新型航電設備、火控雷達可選用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uper Sky Ranger或義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達、可使用中國及西方各型短程空對空導彈。
殲-7G主要在雷達、平顯和頭瞄等30多個方面實現了改裝,使飛機的綜合性能跨上新台階,成為名副其實的一種低成本、高效能的武器平台 。殲7-G參加了2009年中國國慶60周年大閱兵。 八一飛行表演隊用機。殲-7EB型是E型基礎上拆除了武器和相關電子系統,並裝上特技飛行需要的高精度儀表,為接替於1989年停產的殲教5作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新坐駕。1992年初八一飛行表演隊裝備的殲教5使用壽命快裝完結,正尋求新坐駕,而當時主要由教練型(K-8)高級教練機和殲-7E型戰斗機競爭,後來八一飛行表演隊選擇了殲-7E型飛機。1994年12月2日首架殲-7EB型首飛,並同年交付全部12架,共選用傳統的紅白色表演塗裝。
八一飛行表演隊於1995年7月7日首次使用殲-7EB型飛機進行表演,並於2000年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中國(珠海)航展)上首次公開表演。後來經過多年高強度使用,原本的殲-7EB型剩餘使用壽命不再適合當表演機,部分送回成都飛機工業公司修改回作戰型,並於1999至2000年間再次交付12架殲-7EB型飛機,並改用新型藍白表現塗裝,但這批飛機沒使用多久就被殲-7GB型取代,同樣交回成都飛機工業公司修改回作戰型。
殲-7GB型則是2004年開始接替殲-7EB型飛機成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新坐駕,同樣採用藍白表演塗裝,擁有跟G型一樣的整體式風檔和特技飛行需要的裝備,還首次安裝了編隊飛機燈和拉煙盒。殲-7GB型於2005年6月15日在天津楊村機場為外國駐華武官團進行了首次公開表演 。
由於殲7系列己於2006年停產,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已挑選殲-10為後繼機。 由於殲-7系列還有改良自殲-7的殲-8系列的飛行特性跟之前的教練機殲教-5和殲教-6相差很遠,飛行員培訓困難,空軍急需新的教練機,後來決定在殲-7的基礎上發展新一代教練機。本來准備在成都飛機製造廠仿製,後來決定把仿製任務交給貴州011基地(即後來的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正式命名為殲擊教練機七型飛機,簡稱殲教7。
1979年5月米格-21UC型樣機由成都運抵貴州安順的011基地雙陽飛機製造廠。1981年1月4日國防部批准了殲教7型的設計指標:極速2.05M、實用升限17300米、最大航程1000公里、正常起飛重量7700千克、最大最飛重量8500千克,最大外掛能力1300千克。殲教-7是以殲-7Ⅱ型為基礎,1979年2月從埃及購買的米格-21UC型雙座教練機樣機運抵中國,隨即決定以此為基礎參照仿製,改裝米格-21UC型的前後座艙和加大型背鰭,機腹由單腹鰭改為雙腹鰭,機身側兩塊減速板改為機底一塊,把翼根處的30mm機炮取消並改裝機底掛架以容納可拆掉的半埋式雙管23mm機炮,其餘飛機結構和機載設備盡量用回殲-7Ⅱ型的。1981年殲教7的設計工作全面展開,但由於殲教7飛機沒列入國家計劃,經費不足,研製進步緩慢,011基地先後自籌資金2300萬元填補缺口。1983年殲教7終於被列入國家重點研究項目,研究速度才加快起來。到1983年3月殲教7的全部設計圖紙完成,工廠隨即開始5架原型機的零件製造。1985年4月9日01號原型機組裝完成,隨後用於靜力試驗的02號原型機也完成組裝,6月12日完成整機靜力試驗,7月5日01號原型機首飛成功,11月8日01、04、05號原型機轉飛到西安閻良飛行試驗院進行國家鑒定試飛,1987年8月11日完成全部試飛科目。1987年11月13日通過設計定型,1988年2月4日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正式批准殲教7飛機定型,開始小批量生產。由於殲教7是以高空高速型構型的殲-7為基礎,所以低空機動性差,降落速度快,後座飛行員視野差,後座飛行員需要使用潛望鏡降落。 中國將退役殲-7研製改裝成空靶無人機和攻擊無人機。
白色塗裝
2014年2月,網路上曝光了部分白色塗裝的殲-7型戰斗機。該機依靠本身具有飛行性能好、輕小靈活、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技術特點。在中國空軍的戰斗序列里,曾經有一小部分殲-7戰斗機刷塗了純白色的塗裝方案,十分罕見 。

『貳』 我們國家有沒有軍事市場啊

東方網12月8日消息: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12月7日報道,中國正在通過出口物美價廉的俄制武器裝備仿製品的形式把俄羅斯排擠出發展中國家市場,而且中國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還對世界個別地區的軍力平衡構成潛在威脅。

美國記者傑里米-佩奇12月5日在《華爾街郵報》上撰文指出,蘇聯解體一年後,急缺資金的克里姆林宮開始向中國大量出售先進武器裝備,包括俄空軍當時引以為傲的蘇-27殲擊機。在之後的15年內,俄羅斯成為中國最大的武器供應國,每年都向這個亞洲強國銷售坦克、殲擊機、驅逐艦、潛艇、導彈,總金額高達200-300億美元。而且,莫斯科還向北京出售了使用俄制部件組裝蘇-27殲擊機的技術許可。

今天俄羅斯的軍事優勢已經結束,而對中國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通過十多年來進口和組裝俄式武器裝備,中國迎來了轉折性的時刻,現在已經能夠獨立自主地生產像蘇-27一樣的大部分高精武器,中國航空製造業正處在強勢崛起的上升途中。中國工程師不僅仿製蘇-27的俄式電子設備和雷達系統,還為殲擊機裝配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國產新型航空發動機。結果導致最近兩年來,北京已經不再從莫斯科大量采購武器。而且,中國現在開始准備出口這些武器裝備,把俄羅斯排擠出發展中國家市場,進而對世界幾個熱點地區的軍事平衡構成潛在的威脅。

這種時代性的轉折在今年11月份的珠海航展上表現得非常明顯,作為此類航展的明星,俄羅斯先前總是會以「俄羅斯勇士」高級飛行表演隊的精湛演出和本國新型直升機、殲擊機和運輸機令觀眾嘆為觀止,並在航展結束時簽訂多項巨額合同。但在今年俄方在珠海沒有展出一架實物飛機,僅有二十來名落寞的銷售人員看護著的塑料模型。相反,中國則廣泛展出了自己的新型武器,所有產品都是在俄羅斯新技術基礎上研製而成的。巴基斯坦「紅箭」飛行表演隊最初駕駛的俄羅斯殲擊機現在已改成了中巴聯合生產的新型戰機。

俄羅斯已陷入和許多外國公司一樣的境遇,即被迫在全球市場上和中國競爭。在此情況下還有復雜的政治因素,中國發展的武器系統,包括航母和殲擊機,會影響台海局勢,考驗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穩固地位,同時中國武器的大量出口還可能會對南亞、蘇丹和伊朗的軍事平衡構成潛在威脅。雖然中國在軍事層面上還遠遠不是美國的對手,美國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武器生產和出口國,而在2005-2009年間中國武器的出口規模僅佔世界總額的2%,排名世界第9。

看到中國在武器市場上開始排擠俄制產品之後,俄政府逐步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俄國防部一位消息人士說:「過去我們沒有足夠重視知識產權問題,現在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和我們競爭。」他表示,俄當局堅持認為,中國的殲-11B殲擊機是俄式蘇-27的復製品。1992年俄政府急需資金,和中國簽署了10億美元的合同,出售24架蘇-27,後來到1996年中國向俄羅斯支付25億美元,由沈陽航空公司許可生產200架蘇-27。根據協議,飛機代號殲-11,應當裝配從俄羅斯進口的電子設備、雷達系統和發動機,禁止向第三國轉口銷售。但是中國在組裝完105架該型飛機後撕毀了合同,稱飛機不再符合其要求。三年後北京展示了代號殲-11B的中國版蘇-27。專門研究中國軍工系統的俄羅斯專家卡申說:「在出售生產許可時,所有人都知道中國會這么做。這是我們自己承擔的風險。但在當時是事關生死存亡的問題,因此顧不上這些。殲-11B外形上幾乎同蘇-27相同,但是中國聲稱該飛機實現了90%的國產化,裝備了中國研製的更先進的電子設備和雷達,只有發動機仍是俄羅斯的。現在上面的發動機也已更換成中國國產發動機。」

殲-11B的出現讓俄羅斯面臨困難的選擇,要麼冒著被中國人克隆俄羅斯新技術的風險,繼續向中國出售自己的武器裝備,要麼離開這個越來越吸引人的市場。俄羅斯的回應是暫停和中國的蘇-33艦載殲擊機采購談判,但是談判很快就繼續進行,俄方唯一能做的是拒絕只出售數架飛機,堅持要求大訂單。蘇霍伊公司似乎暫時不準備放棄在中國的生意,俄專家中多數人相信,中國的蘇-27復製品在性能上不如原型機。蘇霍伊公司甚至還希望向中國銷售作為蘇-27改進版的蘇-35戰機。蘇霍伊公司副總經理謝爾蓋耶夫表示:「我們只是希望我們的飛機會更好。復制高質量的勺子是一回兒事,但是飛機則完全是另外一回兒事。」

但在私下談話中,俄政府擔心中國很快就會不用藉助俄方就開始大量生產並出口現代化殲擊機。不久前中國媒體曝光的殲-11B及其殲-15改型戰機使用的發動機照片就是證明,表明俄軍事專家對中國簡單復制2001年從烏克蘭得到的蘇-33艦載機的擔心一點也不多餘。

去年中國在阿聯酋迪拜航展上首次展出L-15教練機。今年6月中國產品高調亮相法國巴黎的「歐洲薩托里」武器展,7月份又在國外展示與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JF-17戰機。9月中國成為南非開普敦武器展最大參展商之一。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武器貿易問題專家文澤曼指出,中國開始積極參加此前沒有參與過的國際武器展,大力推銷各種武器裝備。如果說15年前中國根本什麼先進武器都沒有的話,那麼今天他們則開始以合理價格推銷性能還不錯的裝備。

中國產品引起了發展中國家的特別興趣,比如使用俄羅斯發動機售價不高的JF-17殲擊機。克里姆林宮曾經同意該發動機向巴基斯坦轉口銷售,因為俄羅斯和巴基斯坦之間沒有武器貿易。但在去年得知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亞塞拜然也開始談判采購JF-17時,俄政府曾經非常惱怒。去年中國的JF-17和俄羅斯的米格-29在緬甸激烈競爭,雖然俄方最終勝出,卻被迫在售價上做出較大讓步。今年俄中產品又在埃及市場狹路相逢,俄羅斯推銷的米格-29價值3000萬美元,中國產品至少便宜1000萬美元,結果迫使兼任蘇霍伊和米格公司總裁的波戈相建議克里姆林宮禁止向中國出售JF-17使用的俄制發動機,雖然俄政府暫時沒有這樣做,但是已經開始准備立法,建議在向外國供應武器的協議中明確寫入保護知識產權的條款

『叄』 珠海航展 怎麼沒有西方戰機

參考資料
核心提示:非洲某國空軍代表團一位軍官就說:「看到這些飛機時,就會聯想到以前看到的機型。K-8類似於『鷹』式教練機,殲-10類似於一款歐洲戰斗機,L-15類似於義大利馬基M-346高級教練機。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公司不願意在這里展示其飛機的原因。你帶著產品來到這里,五年後,它就會被稱為殲-XX了。」

台北時報11月19日文章稱,中國在珠海航展中首次展出了武裝直升機、無人機和防空系統等最新型軍備,其中包括FD-2000出口型遠程地對空導彈和類似於「捕食者」的「翼龍」無人機。雖然中國軍工產品的種類與質量都有大幅提升,但與美國最先進的軍備相比,中國軍備仍落後一、二十年。

作為世界第四軍備出口國,中國日前在兩年一度的珠海航展中亮相了一系列新成果。在數十種首次亮相的新軍備中,包括中國武裝直升機、無人機和防空系統。與歷屆珠海航展相同,此次航展產品包括從肩射武器到巡航導彈在內的所有軍工產品。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道格·巴里表示,隨著國內軍工基礎的發展,中國正在軍備出口領域獲得更進步。「以俄羅斯和美國為例,就能夠看出出口競爭場對發展本土國防工業的幫助。」在全球軍備銷售4100億美元總額當中,華盛頓和莫斯科可以佔到五成以上。不過,美國為控制債務削減軍費之舉,為中國提供了機會。

中國對外軍事貿易國多為除歐洲之外的小國,這些國家與中國類似,都遭到了美國的軍事禁運。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顯示,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伊朗和緬甸是中國軍備最大的客戶,飛機是中國最暢銷的軍用商品。北京並沒有公布軍備出口的官方數字。國外媒體估計,去年中國對外軍備出口總額約為20億美元。在截止到2011年的十年中,中國對外軍售已經提高了95%。

在本屆珠海航展中,中國第二款隱形戰機殲-31隱形戰機模型,是當之無愧的「明星」。雖然殲-31被稱之為「概念機」,但美國《航空周刊》雜志稱,該模型與上個月底現身的神秘戰機「極為相似。」

殲-31戰機網路照曝光後,確定了中國在「隱形戰機國傢俱樂部」中的地位。正如美國弗吉尼亞州全球安全網編輯約翰·派克所言,「中國已經站起來了。」

目前全球僅有美國曾成功研製了兩款隱形戰機,擁有經驗較少的中國在該領域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殲-31模型機的出現,也在東南和南海領土糾紛正憨之時,令中國周邊國家再次注意到了中國不斷提高的影響力。

此次珠海航展說明,在上世紀90年代嚴重依賴俄羅斯和以色列科技之後,中國正在推動國產軍備出口,提高其在非洲等地區的影響力。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西蒙·維澤曼表示,中國曾簡單的仿製俄羅斯軍備。雖然如今其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在發動機領域。他說:「在一些技術領域,如今中國已經能夠與歐洲軍備出口國展開競爭,而且中國軍備在價格方面很有競爭力。」

中國在珠海航展中首次展出了FD-2000出口型遠程地對空導彈,和類似於「捕食者」的「翼龍」無人機。不過,雖然中國在珠海航展期間展示的產品,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價值上,都有所大幅提升,但與美國最先進的軍備相比,中國軍備仍落後一、二十年。

誠然,中國「復制」國外先進軍備的歷史,不會很快被人遺忘。在珠海航展中,代表團常常圍繞中國系統和國外平台之間的相似之處展開分析。

非洲某國空軍代表團一位軍官就說:「看到這些飛機時,就會聯想到以前看到的機型。K-8類似於『鷹』式教練機,殲-10類似於一款歐洲戰斗機,L-15類似於義大利馬基(Aermacchi)公司的M-346高級教練機。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公司不願意在這里展示其飛機的原因。你帶著產品來到這里,五年後,它就會被稱為殲-XX了。

『肆』 鸞鳥2號是西方炒作嗎

今年的第十三屆珠海航展,我國在研的第四代隱身戰斗機FC3真機又一次缺席珠海航展,繼續以模型示人,而且,據說這FC31模型還是和2018年的珠海航展上的一樣。不知道是不是沈飛太過節約還是新版的FC31過於先進不便展示?

如果沒記錯的話,FC31從第11屆2016年的珠海航展開始就沒有派真機出場了。不過,好在的是拿來了2.0版的FC31的模型給大家一看究竟。

2021年13屆珠海航展的FC31全尺寸模型


FC31雖然沒達到軍方的預期,但好歹到了驗證機階段。同時,也為了不浪費對FC31的投入,於是有消息稱FC31改用了成飛殲20的設計師楊偉接盤對FC31進行調整。在2.0版FC31出來後,大家也的確看到的一些殲20用到的設計和技術在FC31上獲得了採用。

2.0版的FC31在楊偉團隊的改進下,雖然還沒達到我國軍方的要求,但至少達到了四代機堪用的水準。我軍不採用,但出口是沒問題的。因為,我國應該決定在FC31第四代隱身戰斗機項目上分兩條線發展。一是以2.0版FC31為基礎機型的外貿版。所以,從2016年後,2.0版的FC31戰斗機就成了推銷的樣品機型。另一個就是以3.0版的FC31為基礎機型向國內自用版發展(當然,也要看最後的發展結果,如果可以達到軍方的要求就會采購,如果達不到也有再用於出口的可能。),所以,同時FC31的保密級別也提高了。這也就是3.0版的FC31戰斗機都首飛兩年了還隱隱密密不正式曝光,連模型都不拿出來給大家看的原因。

『伍』 2011印度航展中國派了什麼戰機參加

沒有派飛機,表面原因是印度沒有誠意,最後時刻才邀請中國不說,而且才邀請中國派兩個人,兩個人能幹什麼?
根本的原因在於印度的基本國策。中國一方面是印度的假想敵,可以用來轉移國內矛盾,並且向國內外的反華勢力邀功。另一方面又是印度的最大鄰國和夥伴,印度不但不想實際得罪中國,還想從中國撈到好處。這種鼠首兩端的思想導致了印度對中國的政策總是充滿矛盾。
印度方面採取這種近乎兒戲的做法,無非就是不想讓中國派飛機去,而是希望中國方面既不要大規模參展,又不要不去。

其實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中國派飛機去了,印度會怎麼樣?
航展有兩個大的作用,一個是體現舉辦國的國力和科技水平,激勵民眾。另一個就是航空交易平台。
那麼印度有可能購買中國的飛機嗎?當然不可能。
要知道,印度航展和中國珠海航展有一項本質區別。印度航展是別國向印度推銷飛機的場所,所以參展的主要是比印度先進的國家。而珠海航展是中國向別國推銷飛機的場所,來的大多是比中國落後的國家,外加俄羅斯這樣搭車做點宣傳。
所以如果像殲10(殲11要是出去,俄羅斯會翻臉的)這樣比較先進的中國飛機出現在印度航展上,就不可避免的會讓印度國內外懷疑,印度有購買中國飛機的打算。那樣的話印度政府是無法向國內外的支持者,特別是國內的民眾交代的。
而中國較低一級的飛機就是有巴基斯坦血統的梟龍,它要是在印度航展上與LCA同場競技,特別是飛幾個LCA明顯做不了的動作,那非得逼些人上吊不可。
再低一級就是殲7了,殲7要是拿到印度航展上,和台風擺在一起,中國的面子掛不住,和LCA擺在一起,印度的面子掛不住。
要是再低一點?再低就是K-8,而K8恰恰也有巴基斯坦血統。
所以中國的飛機絕對不能去,中國飛機要是去了,印度航展別開了。

『陸』 世界著名的武裝直升機

中國最新武裝直升機-10全解密
對於武直-10,軍方的要求很高,指標的要求是改變原來武直-9裝甲薄弱,火力不強,機動性能差,航程不足等的特點。安裝新一代的火控,雷達,電子裝備,換裝新的發動機以提高飛機的功率,武器配置多元化等等,另外對價格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要求。

「武直10」計劃主要由哈爾濱飛機製造總公司(HAMC)負責,同時也有西方國家參與研製,比如義大利,德國,法國等等,其中吳希明擔任第一副總師,協助型號總師進行該型號研製的技術協調、組織和管理。武直10發展自Z-9B的中型專職武裝直升機,全機凈重是5,543公斤。其主要任務為樹梢高度戰場遮斷,消滅包括敵地面固定和機動的有生力量,並兼具一定的空戰能力。該機一共製造了6架,首飛是2003年的4月份,艦載型研製始於2003年的2月,其中的一架於在試飛時因發動機的油管破損起火並墜毀。剩餘的5架原形機目前正在南昌直升機研究中心進行試飛。資料是:

機長: 14.10米 機高: 3.84米 空重: 5100公斤

旋翼直徑: 13.00米 航程: 1120公里 最大起飛重: 6000公斤

尾槳直徑: 2.58米 爬升率: 11/秒 實用升限: 6400米

有地效懸停升限: ?米 巡航時速: 115公

無地效懸停升限: 2000米 最大時速: 258?295公里

續航時間(25分鍾余油)3小時45分。

武直-10的總體布局採用的是4片槳葉的半剛性鉸接式旋翼,槳葉用碳纖維纏繞梁和蜂窩復合材料夾層結構蒙皮製成,前緣附有鈦防蝕帶,後緣有金屬調整片。機身中部裝有懸臂梁式短翼,展弦比較小,前緣後掠,偶個人覺得和俄羅斯的mi-28是一樣的。武直-10還繼承了Z-9式的涵道式尾槳和飛行傳動系統。主槳由4片全復合材料槳葉構成,直徑約為12米,尾槳為11片彈性玻璃纖維寬葉。不可收放的後三點式起落架,而機體最大限度地採用了復合材料。縱列式前後駕駛艙布局,座椅採用了能吸收撞擊能量的座椅,(材料好象以前報告過),座椅兩側和後方均裝有防護裝甲,風檔和座艙之間的隔板均採用防彈玻璃,厚度是 38毫米左右,可以承受12.7毫米槍炮的遠距離攻擊,但是近距離就不行了。油箱置於機身中央,油箱外有復合材料加以保護,旋翼葉片上也有絲狀玻璃纖維包裹,以抵抗彈片的攻擊,另外還有最新研製的「浴火96」,該裝置由垂尾前後端的一組雷達警告接收器和發動機上方的激光告警接收器與機載有源,無源干擾器自成一體,有自動保護程式,也可由駕駛員人為控制。其它電戰裝置還包括安裝在座艙前的IFF敵我識別器等等(在此不加詳述)

因為空重的增加,所以新的武直-10取消了原武直-9上的2台透博梅卡公司的「阿赫耶」1C渦軸發動機,取而代之的是兩台渦輪軸發動機,也就是歐洲 MTR出品的MTR390渦軸發動機(turboshaft),發動機裝在每側短翼翼根上方(這個布局可以說是是現代武裝直升機的時髦布局了),最大功率 2*1640千瓦(2*2230軸馬力)兩台發動機相互位置離得較遠,中間由減速器隔開,可以防止一彈擊中兩台發動機。在部件配置上也作了巧妙安排:讓不太重要的部件作為屏障,以遮擋和保護關鍵部件,這樣便可在不用裝甲的情況下提高直升機的抗彈能力。發動機還裝有向上轉折的尾噴管,進氣口裝有導流板,以避免砂石、灰塵和外來物吸入發動機。其重量比AH?64D輕三分之一,所以更顯機動靈活,爬升率通常為***米/秒,最快可增加到11.5米/秒。

在電子設備方面,武直-10主要機載設備包括了自動導航系統,晝夜目視系統,火控系統,誘騙系統和干擾系統,紅外抑制系統等等,這些主要是由北方公司研製。大家是否還記得,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在一九九七年時組織專家代表團,對以色列及義大利的直升機光電瞄準吊艙、頭盔瞄準顯示系統和機載火控雷達進行考察。其中,代表團對以色列拉費爾公司研製的塔巴沙(TOPAZ)夜視瞄準吊艙最為關注。該瞄準吊艙體積小、重量輕,可全天候和在不良氣象條件下工作,執行偵察和監測任務以及對目標的探測、截獲和跟蹤。吊艙為一個四框架穩定平台,由吊艙組件、電子組件和操作控制三部分組成,總重45公斤,直逕300毫米,高度400毫米,輕便小巧,不僅可裝在直升機上作夜視瞄準吊艙,也可裝在無人機上作偵察吊艙使用。整個系統重量輕,對直升機的重量和重心,以及飛行速度、爬升率與航程等影響可降低到最低限度;採用先進的前視紅外探測器件,即第二代240元FPP處理碲鎘汞器件,對坦克一類目標的探測距離超過同類吊艙;具有完善的跟蹤器材,可對目標進行精密跟蹤,觀察視場方位360度,俯仰角度+15度至-110度,轉動速度每秒60度,采自動跟蹤模式,穩定精度25毫弧度,對坦克目標的發現距離11.9公里,識別距離4.6公里。整體看,這是一種非常合適中型攻擊直升機使用的吊艙,經過適當調整,完全可以整合成機載設備。偶國好象是引進了3套此類在裝備用於仿製,似乎取得了成功,那就是去年的航展展出的一幅直-9掛該吊艙的圖片,外形幾乎和以色列的一模一樣。

機載雷達就好比是武裝直升機的一對眼睛,武器發射,對地搜索等等都離不開它,目前世界上的武裝直升機普遍都安裝了機載雷達,以提高對地攻擊能力和武器發揮效率,趕上世界潮流的偶國武直10也不列外,採用了一種工作在35吉赫(Ka頻段)上的毫米微波雷達。由北方電子研究所研製的,雷達可以將其他的機載感測器系統和處理器一起配合,用語對戰術目標進行搜查,定位,目標分類,威脅優先排訓和火控。雷達的電子設備包括了射頻電路和處理器:其中的電子雷達中是由兩個獨立的可現場更換的組件組成,也就是地功率是射頻裝置以和可編程信號處理器,總的重量是69.5公斤,達到了小型化,多功能化的要求,這在世界上也是比較先進的。而在瞄準具這一方面,武直-10和武直-9」一樣,採用了類似OH-58D 的頂置瞄準具,使它可以隱蔽地觀察和瞄準目標,而不必暴露機身。其實在1996年的珠海航展上,偶國的613所已經展示過這種瞄具。而火控系統為類似法國 「星夜」(StarryNight)的數字一體化設計。後座武控官可利用國產頭盔瞄準具,結合機鼻球形FLIR,可以為機頭下方的23毫米機炮和外掛武器標定目標 。

航電設備採用的是法國的制數字化系統。導航系統為3軸gyrolaser+RadioAltimeter+DopplerRadar+GPS。座艙內前後都有平顯(HUD)和3具多功能低頭數顯(MFD),(外加一些主要飛航儀表的指針式backup)結合HOTAS的模式切換控制系統,武直-10 所配備的夜視鏡以飛行員習慣的方式提供信息,使用方便。此外還裝有微光電視、激光測距儀、頭盔目標指示器、全球定位系統等,對觀察、識別、跟蹤目標和導航都大有幫助。利用地球物理場進行極值曲線導航的高精度導航系統,能可靠地引導直升機飛行;地形跟蹤系統能保證直升機在復雜地形上空,以10至 15米的高度貼地飛行,能及時規避危險的障礙物。

武直-10的武器掛載能力比起原來的武直-9顯的更加靈活,強大。最大武器外掛約2100公斤,機身兩側的短翼約長4.32米。其主要裝備包括機頭下方炮塔內的一門口徑為23毫米的機炮,該炮其實就是原武直-9上裝備的23炮的改進型,其活動方位角為130度,由於主要是用於空對地攻擊,故不能上仰。機身兩側短翼翼下掛架有三種配置方案:第一是攜帶16枚紅箭-8或紅箭-9反坦克導彈,射程為600到6000米,主要用於反坦克作戰,第二是掛載8枚紅箭-8或紅箭-9反坦克導彈外加2坐18管火箭發射裝置。第三是8枚紅箭-8或紅箭-9反坦克導彈外加8枚天燕-90Y防空導彈。

可以看到,偶國武直-10的整體作戰性能與技術性能,比歐洲的虎式攻擊直升機要差一點點,但是美國的眼鏡蛇和義大利的貓鼬攻擊直升機則比不過它。與老美的AH-64和老毛子的米-28等重型攻擊直升機相比,攻擊作戰能力要弱一點,但是武直-10有機動性好、維修方便、價格低廉,采購和使用費用合理等優勢。與其他的攻擊直升機相比,偶覺得有較強的火力和綜合作戰能力、較完善的火控系統,作戰半逕大、生存能力強等優勢。就裝備數量來看,偶國軍陸軍的二十一個集團軍、空軍的三個空降師和海軍的兩個師級陸戰旅,每個至少需要配備十二架的一個攻擊直升機營,總數超過三百架,另外老巴和伊朗可能還要引進,到時候,偶們可就風光了哈。

外註:配合「武直10」計劃研發的激光制導半主動反裝甲導彈,「閃電-2」也接近完成。由於本身不具備隱身能力,所以偶們的武直10配置的是BD-21雷達吸波材料。

『柒』 珠海航展什麼時候舉行

第八屆中國航展將於2010年11月16日至21日在珠海舉行。 航展內容: 2010年11月16日至11月18日為專業日,面向航空航天專業人士開放,沒有門票銷售 1、11月15日 第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高峰論壇 2、11月15日晚 第六屆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典禮 3、11月16日上午 第八屆中國航展開幕式 4、11月16日14:00 民機市場預測發布會 5、11月16日晚 商飛之夜 6、11月17日 「中國航空日」活動 7、11月17日 中國航展通用航空產業國際論壇 8、11月16日-11月18日 中國航展-B to B商務洽談會(BCI組織) 2010年11月19日至11月21日為公眾日,面向社會普通觀眾開放。 展覽時間:每天 9:00——17:00 第八屆中國航展將於11月16日至21日舉行。目前各項參展籌備工作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展覽亮點紛呈,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將攜裝備展品首次亮相,換裝殲十後的「八一」特技飛行表演隊也將首次與巴基斯坦空軍「雄獅」飛行表演隊同台競技,3架梟龍戰機也會在航展上一展風采。 展覽規模將創新高 據了解,首次參展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將在航展現場設立3000平方米的 「中國兵器館」,集中展示航空裝備、空降、防空、民用航空航天、信息裝備等產品。 由於有中國兵器集團公司的加入,本屆航展除了必須啟用全部3個展館外,還將需要搭建一個3000平方米左右的臨時展館,參展規模將大大超過上屆航展,再度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全新飛行表演隊首次聯袂亮相 本屆航展上,換裝「殲十」後的中國空軍「八一」特技飛行表演隊將首次在珠海上空上演高難度的6機編隊飛行,與首次來華表演的巴基斯坦空軍「雄獅」飛行表演隊同台獻技。 此外,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將派出3架梟龍戰斗機首度抵珠進行精彩飛行表演,中國商用飛機責任有限公司則將派出ARJ21支線客機參展並進行飛行表演。 BtoB商務洽談會首度亮相 BtoB商務洽談會將首次亮相航展,為全球航空航天產業供應商和采購商提供「一對一」服務。 為全面提升航展專業性,本屆航展力求在航展期間舉辦更多高水平、高檔次、高規格的論壇、會議,著重為本屆航展參展企業提供更專業、更高效、更適合的國際合作與洽商平台,協助國內參展企業尋找合作機會,開拓國際新市場,促進參展期間上下游企業的商貿交流與合作。

記得採納啊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捌』 誰可以詳細的介紹中國導彈

中國是極少數自行設計出全系列彈道導彈的國家之一。但在對中國彈道導彈製造能力進行認真研究後發現,這些導彈的性能遠遠落後於先進國家的同類武器。在許多方面,中國彈道導彈目前僅相當於美蘇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水平。中國從1961年以來就已掌握了獨立設計和製造彈道導彈的能力,並於1981年成為第一個部署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中國家。然而,與美國相比,中國彈道導彈研製部門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美國於1961年部署了首枚洲際彈道導彈,比中國早21年。從1963年開始,美國新研製的洲際彈道導彈都採用了固體燃料,而中國第一種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DF一3l,可能要到2010年左右才能部署。美國從60年代開始就已具備潛射彈道導彈的作戰能力,而中國可能剛剛形成這種能力。

中國反艦導彈評估

原文作者稱,中國反艦導彈也引起了外界關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曾於80和90年代向伊朗出口。

1984年,中國研製了一種令新的反艦導彈鷹擊一型(YJ-1),該彈出口型通常被稱為C-80l,它採用固體燃料,體積和重量比基於P—l 5研製的任何型號都小得多。大約在1994年,該彈採用渦噴發動機的增程型YJ-2(C-802)服役。YJ-l在性能(和外觀)上類似於法制「飛魚」反艦導彈,而後者於1975年服役;YJ一2與美製「魚叉」反艦導彈的早期型號性能相近,而後者於1977年服役。

中國目前還在研製一系列其他型號反艦導彈。其中一種可能被命名為飛龍一10(FL一10),該彈設計由直升機或高速攻擊艇發射。在200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研製飛龍系列導彈的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展出了JJ/TL一10A和JJ/TL-10B兩種導彈,它們可能與FL-10性能相同(JJ/TL一10A為光學制導型,JJ/TL一1 0B為微波雷達制導型)。洪都集團展出的另一種型號是體積更大並採用雷達制導的JJ/TL-6B型,它可能是FL-6型導彈。

CHETA已研製了一種體積更小的反艦導彈,其性能類似於法制AS—15TT(或美製AGM一65小牛導彈的反艦型),該型導彈被命名為C-701。與FL一10一樣,C一701設計由直升機和高速攻擊艇發射,它顯然是與伊朗聯合研製。C-701已進行試射,但與飛龍系列導彈的情況類似,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能加入現役。

中國導彈工業在研製反艦導彈方面的表現令人敬佩。尤其是YJ-1和性能更為先進的YJ-2分別是在性能相似的「飛魚」和「魚叉」服役9年和17年後部署。然而,與彈道導彈的情況不同,中國反艦導彈顯然不能完全滿足軍方需求,解放軍海軍采購餓制現代級驅逐艦就是明顯證據,這些驅逐艦裝備了SS—N一22「日炙」超音速掠海反艦導彈,據報道該型導彈專門設計用於擊敗美國宙斯盾海軍防空系統。

地空導彈

中國第一種主要基於本國技術的地空導彈為紅旗一61(HQ-61),這種短程導彈主要攻擊低空至中空目標,採用由SAST設計的SAR制導方式。據報道,HQ一61於1991年加入現役,艦載型於1992年服役。然而,這種型號顯然未獲成功。HQ一61目前僅部署於解放軍少數地面部隊,而且只部署於解放軍海軍的江衛I級護衛艦。

SAST研製的另一種針對低空和中空目標的短程導彈(採用SAR制導方式)獵鷹一60(LY一60)大約於1995年服役。LY一60能夠同時攻擊3個不同目標,被中國軍方視為性能遠勝於HQ-61的導彈。該彈目前在解放軍地面部隊服役,有報道稱它正在取代江衛I級護衛艦上的HQ一61,且可能裝備於中國新型驅逐艦。

長峰機電技術設計院顯然已研製出HQ一2的後繼型號KS-1,它針對低空至高空目標。KS-l系統採用了相控陣雷達並能同時攻擊多個目標。據稱KS一1目前正在生產。一種性能更先進的相控陣雷達地空導彈正處於研製過程中,它就是射程150公里的HQ-9,該彈基於性能極強的俄制S-300PMU(SA-20)技術研製,其海軍型將部署於中國的新型導彈驅逐艦。據信中國還在研製兩種反輻射地空導彈,主要用於攻擊敵方早期預警機和電子干擾機。其中一種為FT一2000,從表面看可能基於S一300PMU的技術研製。另一種為FT-2000A,可能基於HQ一2研製。目前尚不清楚這兩種型號導彈的研製機構,它們都未加入現役。中國第一種空空導彈是蘇制導彈的許可證生產型,即RS-2(AA—1)雷達制導空空導彈。中國將該型導彈命名為霹靂一型(PL-1),它於1964年服役。蘇制R一3(AA一2)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是美製AIM一9B響尾蛇的仿製型,該彈也向中國提供了生產許可證,中國仿製型PL一2於1967年服役。AAMRI與當時的株洲飛機發動機廠(現在的南方航空動力機械公司)研製了PL一2的改進型並將其命名為PL一3,該彈於1980年服役。

中國一航和中國二航所屬某些研製機構(很可能以AAMRI為主)還研製了性能更為先進的紅外製導空空導彈。這些導彈包括一種仿製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研製的怪蛇一3的型號,該彈干1997年服役並被命名為PL一8。另一種被命名為PL一9的新型空空導彈可能採用了法國馬特拉公司研製的「魔術」空空導彈外殼,內部技術則採用了PL-8/怪蛇一3及其他項目研製過程中獲取或研究的技術。AAMRI還研製了一種用f直升機發射的小型紅外製導空空導彈天燕一90。

中國研製的第一種雷達制導空空導彈PL-11直到2000年才加入現役。與LY一60一樣,PL—ll顯然是基於義大利「蝮蛇」空空導彈(後者又是基於美製AIM一7E「麻雀」導彈的技術研製)的設計,但PL一11的服役時間比LY一60晚了幾年。此外,在俄羅斯三角旗(Vympel)和瑪瑙(Agat)

設計局的幫助下,AVIC I和AVIC U所屬研製機構(很可能以AAMRI為主)正在研製一種性能更為先進的主動雷達制導導彈,該型導彈被命名為SD一10/PL一12。據報道,該彈於2004年已進行了4次成功試射,預計將於2006至2007年服役。據估計,PL-12的性能與俄制R一77(AA—12)及美製AIM一120型先進中程空空導彈(AMRAAM)相似。

中國導彈工業研製短程紅外製導空空導彈的整體能力應當受到尊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從法國和以色列引進的技術。PL-8在美國性能相近的AIM一9M部署約15年後加入解放軍現役。而即將服役的PL-9的性能將優於怪蛇一3和AIM一9M。即便如此,PL一8和PL一9在性能上仍然遜於具有超強靈活性的紅外製導導彈,如於1987年服役的俄制R一73(AA一11)、1993年服役的以色列怪蛇一4以及目前正在加入現役的美製AIM一9X。

中國導彈工業的主要缺陷之一是一直未能研製出性能先進的具有發射後不管能力的超視距空空導彈。採用紅外製導方式的PL-ll直N2000年才服役,SD一10/PL—12尚未服役。而同樣採用紅外製導方式的美製AIM一7「麻雀」空空導彈早在1958年就開始服役,採用主動雷達制導方式的AIM一120則於1991年服役。

對地攻擊導彈

中國只研製了少數幾種型號的精確對地攻擊導彈(非彈道導彈)。其中一種型號為反坦克導彈(ATGM)。70年代,兵器工業總公司(研製坦克和火炮等地面武器系統)所屬公司基於蘇制AT一3線導反坦克導彈,研製了紅箭-73反坦克導彈。紅箭一73的改進型紅箭一8於1988年加入現役,後者最初設計為攜帶型武器系統,但隨後又研製了車載式和直升機發射型號。最新型號(於2002年8月對外展示)設計用於攻擊建築物和裝甲車輛。

中國還在研製兩種型號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LACM)。其中一種型號被命名為鷹擊一63,它基於70年代研製的鷹擊一6(C一601)空射巡航導彈的技術研製。鷹擊一63設計由H一6轟炸機發射,彈頭重量500公斤,射程400—500公里。據信鷹擊一63採用慣性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中段制導方式,並在末段採用某種形式的光電系統(可能是電視尋的頭)進行制導,並使該彈圓周誤差達到10—15米。另一種型號被命名為東海一10(DH一10),據稱該彈是一種性能更為先進的「第二代」巡航導彈,射程超過1500公里,可能採用慣性導航和GPS系統並輔之以地形匹配系統進行中段制導,採用數字圖像匹配終端尋的系統進行末段制導,從而使圓周誤差達到10米。

中國目前還在研製短程空地導彈(ASM)。據報道,其中一種型號為俄制Kh一31P(AS一17)反輻射導彈,中國將其命名為鷹擊一91。該彈飛行速度高達3.0馬赫,能由蘇一30或殲轟一7發射。此外,C一701雖然設計為反艦導彈,但它安裝有電視尋的頭,因此可象美製「小牛」導彈那樣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中國消息來源承認了這種可能性,但直到2000年,該彈仍只是作為反艦導彈進行試驗。

『玖』 最力害的武裝直升機是哪國的,什麼名字

武直10」計劃主要由哈爾濱飛機製造總公司(HAMC)負責,同時也有西方國家參與研製,比如義大利,德國,法國等等,其中吳希明擔任第一副總師,協助型號總師進行該型號研製的技術協調、組織和管理。武直10發展自Z-9B的中型專職武裝直升機,全機凈重是5,543公斤。其主要任務為樹梢高度戰場遮斷,消滅包括敵地面固定和機動的有生力量,並兼具一定的空戰能力。該機一共製造了6架,首飛是2003年的4月份,艦載型研製始於2003年的2月,其中的一架於在試飛時因發動機的油管破損起火並墜毀。剩餘的5架原形機目前正在南昌直升機研究中心進行試飛。資料是: 鰝?仧蠩t
飸=€轏7d
機長: 14.10米 機高: 3.84米 空重: 5100公斤 9nt*錣??
旋翼直徑: 13.00米 航程: 1120公里 最大起飛重: 6000公斤 ? c)悈!
尾槳直徑: 2.58米 爬升率: 11/秒 實用升限: 6400米 爯?霉堠
有地效懸停升限: ?米 巡航時速: 115公里 鐒q8k
無地效懸停升限: 2000米 最大時速: 258?295公里 Yc巀n>?
續航時間(25分鍾余油)3小時45分。 單?≈?8
&;顜Fe鱱?
茲<鷳W俞?
武直-10的總體布局採用的是4片槳葉的半剛性鉸接式旋翼,槳葉用碳纖維纏繞梁和蜂窩復合材料夾層結構蒙皮製成,前緣附有鈦防蝕帶,後緣有金屬調整片。機身中部裝有懸臂梁式短翼,展弦比較小,前緣後掠,偶個人覺得和俄羅斯的mi-28是一樣的。武直-10還繼承了Z-9式的涵道式尾槳和飛行傳動系統。主槳由4片全復合材料槳葉構成,直徑約為12米,尾槳為11片彈性玻璃纖維寬葉。不可收放的後三點式起落架,而機體最大限度地採用了復合材料。縱列式前後駕駛艙布局,座椅採用了能吸收撞擊能量的座椅,(材料好象以前報告過),座椅兩側和後方均裝有防護裝甲,風檔和座艙之間的隔板均採用防彈玻璃,厚度是38毫米左右,可以承受12.7毫米槍炮的遠距離攻擊,但是近距離就不行了。油箱置於機身中央,油箱外有復合材料加以保護,旋翼葉片上也有絲狀玻璃纖維包裹,以抵抗彈片的攻擊,另外還有最新研製的「浴火96」,該裝置由垂尾前後端的一組雷達警告接收器和發動機上方的激光告警接收器與機載有源,無源干擾器自成一體,有自動保護程式,也可由駕駛員人為控制。其它電戰裝置還包括安裝在座艙前的IFF敵我識別器等等 媰4^t4嵾
撃宱隉而
6?D/庌??
因為空重的增加,所以新的武直-10取消了原武直-9上的2台透博梅卡公司的「阿赫耶」1C渦軸發動機,取而代之的是兩台渦輪軸發動機,也就是歐洲MTR出品的MTR390渦軸發動機(turboshaft),發動機裝在每側短翼翼根上方(這個布局可以說是是現代武裝直升機的時髦布局了),最大功率2*1640千瓦(2*2230軸馬力)兩台發動機相互位置離得較遠,中間由減速器隔開,可以防止一彈擊中兩台發動機。在部件配置上也作了巧妙安排:讓不太重要的部件作為屏障,以遮擋和保護關鍵部件,這樣便可在不用裝甲的情況下提高直升機的抗彈能力。發動機還裝有向上轉折的尾噴管,進氣口裝有導流板,以避免砂石、灰塵和外來物吸入發動機。 其重量比AH?64D輕三分之一,所以更顯機動靈活,爬升率通常為6.4米/秒,最快可增加到11.5米/秒。 ?儀 JO?
?藪OCzl?
O姈ふ?
在電子設備方面,武直-10主要機載設備包括了自動導航系統,晝夜目視系統,火控系統,誘騙系統和干擾系統,紅外抑制系統等等,這些主要是由北方公司研製。大家是否還記得,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在一九九七年時組織專家代表團,對以色列及義大利的直升機光電瞄準吊艙、頭盔瞄準顯示系統和機載火控雷達進行考察。其中,代表團對以色列拉費爾公司研製的塔巴沙(TOPAZ)夜視瞄準吊艙最為關注。該瞄準吊艙體積小、重量輕,可全天候和在不良氣象條件下工作,執行偵察和監測任務以及對目標的探測、截獲和跟蹤。吊艙為一個四框架穩定平台,由吊艙組件、電子組件和操作控制三部分組成,總重45公斤,直逕300毫米,高度400毫米,輕便小巧,不僅可裝在直升機上作夜視瞄準吊艙,也可裝在無人機上作偵察吊艙使用。整個系統重量輕,對直升機的重量和重心,以及飛行速度、爬升率與航程等影響可降低到最低限度;採用先進的前視紅外探測器件,即第二代240元FPP處理碲鎘汞器件,對坦克一類目標的探測距離超過同類吊艙;具有完善的跟蹤器材,可對目標進行精密跟蹤,觀察視場方位360度,俯仰角度+15度至-110度,轉動速度每秒60度,采自動跟蹤模式,穩定精度25毫弧度,對坦克目標的發現距離11.9公里,識別距離4.6公里。整體看,這是一種非常合適中型攻擊直升機使用的吊艙,經過適當調整,完全可以整合成機載設備。偶國好象是引進了3套此類在裝備用於仿製,似乎取得了成功,那就是去年的航展展出的一幅直-9掛該吊艙的圖片,外形幾乎和以色列的一模一樣。 延氋g[??
<?!g?
機載雷達就好比是武裝直升機的一對眼睛,武器發射,對地搜索等等都離不開它,目前世界上的武裝直升機普遍都安裝了機載雷達,以提高對地攻擊能力和武器發揮效率,趕上世界潮流的偶國武直10也不列外,採用了一種工作在35吉赫(Ka頻段)上的毫米微波雷達。由北方電子研究所研製的,雷達可以將其他的機載感測器系統和處理器一起配合,用語對戰術目標進行搜查,定位,目標分類,威脅優先排訓和火控。雷達的電子設備包括了射頻電路和處理器:其中的電子雷達中是由兩個獨立的可現場更換的組件組成,也就是地功率是射頻裝置以和可編程信號處理器,總的重量是69.5公斤,達到了小型化,多功能化的要求,這在世界上也是比較先進的。而在瞄準具這一方面,武直-10和武直-9」一樣,採用了類似OH-58D 的頂置瞄準具,使它可以隱蔽地觀察和瞄準目標,而不必暴露機身。其實在1996年的珠海航展上,偶國的613所已經展示過這種瞄具。而火控系統為類似法國「星夜」(Starry Night)的數字一體化設計。後座武控官可利用國產頭盔瞄準具,結合機鼻球形FLIR,可以為機頭下方的23毫米機炮和外掛武器標定目標 。 開V?JY 陊
耰香餄?
邁鮭侵?€=
航電設備採用的是法國的制數字化系統。導航系統為3軸gyrolaser+RadioAltimeter+Doppler Radar+GPS。座艙內前後都有平顯(HUD)和3具多功能低頭數顯(MFD),(外加一些主要飛航儀表的指針式backup)結合HOTAS的模式切換控制系統,武直-10所配備的夜視鏡以飛行員習慣的方式提供信息,使用方便。此外還裝有微光電視、激光測距儀、頭盔目標指示器、全球定位系統等,對觀察、識別、跟蹤 目標和導航都大有幫助。利用地球物理場進行極值曲線導航的高精度導航系統,能可*地引導直升機飛行;地形跟蹤系統能保證直升機在復雜地形上空,以10至15米的高度貼地飛行,能及時規避危險的障礙物。 ?灨w靉蚽
sS潱石??
髪睠!Z5?
武直-10的武器掛載能力比起原來的武直-9顯的更加靈活,強大。最大武器外掛約2100公斤,機身兩側的短翼約長4.32米。其主要裝備包括機頭下方炮塔內的一門口徑為23毫米的機炮,該炮其實就是原武直-9上裝備的23炮的改進型,其活動方位角為130度,由於主要是用於空對地攻擊,故不能上仰。機身兩側短翼翼下掛架有三種配置方案:第一是攜帶16枚紅箭-8或紅箭-9反坦克導彈,射程為600到6000米,主要用於反坦克作戰,第二是掛載8枚紅箭-8或紅箭-9反坦克導彈外加2坐18管火箭發射裝置。第三是8枚紅箭-8或紅箭-9反坦克導彈外加8枚天燕-90Y防空導彈。 4鱛?斤靺z
桟?96?d
可以看到,偶國武直-10的整體作戰性能與技術性能,比歐洲的虎式攻擊直升機要差一點點,但是美國的眼鏡蛇和義大利的貓鼬攻擊直升機則比不過它。與老美的AH-64和老毛子的米-28等重型攻擊直升機相比,攻擊作戰能力要弱一點,但是武直-10有機動性好、維修方便、價格低廉,采購和使用費用合理等優勢。與其他的攻擊直升機相比,偶覺得有較強的火力和綜合作戰能力、較完善的火控系統,作戰半逕大、生存能力強等優勢。就裝備數量來看,偶國軍陸軍的二十一個集團軍、空軍的三個空降師和海軍的兩個師級陸戰旅,每個至少需要配備十二架的一個攻擊直升機營,總數超過三百架,另外老巴和伊朗可能還要引進,到時候,偶們可就風光了哈。 M,?D?筡v
誖?秥e
外註:配合「武直10」計劃研發的激光制導半主動反裝甲導彈,「閃電-2」也接近完成。由於本身不具備隱身能力,所以偶們的武直10配置的是BD-21雷達吸波材料(北方研製)。 =鯪wx薾v?
;輦Q跜貓
中國開發猛虎型直升機 €屓 ?Yq?
《簡氏防務周刊》七日說,中國開始開發一種新型雙引擎直升機命名為「直-10」。估計該種型號的直升機設計工作在去年初開始。「直-10」直升機載重量八至十噸。設計思路借鑒了法、德聯合製造的「猛虎」型反坦克和地面支援直升機。 遆es8輳-2
a?uR>R氼?
人民解放軍需要一種新型運輸直升飛機,用於改進「快速反應部隊」應變能力,為「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作準備。新型設計改進了昌河飛機工業公司設計的直-8型直升飛機缺點。直-8型飛機性能與法國航天局製造的Super Frelon運輸直升飛機相類似。直-8可載27名全副武裝的軍人,中國已經生產了12架,主要供應人民解放軍海軍。 柪i愱;Bq請
目前還不清楚直-10直升飛機是在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製造還是在昌河飛機工業公司 製造,但是飛機主機及其他附件是進口的。 C;c5郌r騸
人民解放軍計劃在其400架直升飛機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力量,還計劃改裝原有的20架Sikorsky qY鬫2
S-70C-II黑鷹直升飛機。那批直升飛機是1984年交貨,但由於美國繼續實行對北京禁運,中國得不到急需的零配件。

閱讀全文

與珠海航展伊朗采購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人喝的都是什麼水 瀏覽:450
義大利語gemma是什麼意思 瀏覽:64
倫敦留學生在英國住哪裡 瀏覽:69
英國的米奇旗怎麼畫 瀏覽:316
印度哪個省份最富 瀏覽:91
義大利家裝設備有什麼用 瀏覽:178
英國西漢姆聯門票多少錢 瀏覽:60
波士頓到中國要多久 瀏覽:840
伊朗明哥舞蹈起源哪個國家 瀏覽:804
伊朗西紅花多少錢1克 瀏覽:778
在越南開個小面館怎麼樣 瀏覽:327
伊朗礦產都干什麼用 瀏覽:954
美國打伊朗後怎麼樣 瀏覽:597
在越南有什麼工作是見不得光的 瀏覽:86
中國銀行如何查詢余額 瀏覽:170
越南雅各布工廠在哪裡 瀏覽:940
印度國家的男人怎麼樣 瀏覽:312
印度的玉米怎麼做好吃 瀏覽:986
從美國航海到中國要多久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