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為什麼經濟發達
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93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10%,居於世界第五位。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2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16%,僅次於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日產能力可達410萬桶,石油收入佔全部外匯收入的90%,伊朗成為歐佩克成員國中第二大原油出口國。森林是伊朗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天然資源,面積達1800萬公頃。伊朗水產豐富,魚子醬舉世聞名。伊朗水果、乾果十分豐富,開心果、蘋果、葡萄、椰棗等遠銷海內外,其中2001年伊朗開心果總產量為17萬噸,出口量約9.3萬噸,創匯2.88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開心果出口國。有5000多年歷史的伊朗地毯編織藝術聞名全球,其精湛的工藝、美麗的圖案、和諧的色彩搭配傾倒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詩歌、神話、繪畫。波斯地毯已成為伊朗享譽世界的傳統大宗出口產品。其他工業有紡織、食品、建材、地毯、造紙、電力、化工、汽車、冶金、鋼鐵和機械製造。農業比較落後,機械化程度較低。政府預算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石油收入、稅收和其他收入。
1979年以前伊朗除了石油工業外,絕大部分經濟成份屬於私人所有。1979年伊斯蘭革命勝利之後,當時由私人財團掌握的重要廠礦、農場、銀行、保險公司、飯店等均收回國有。目前伊朗的經濟體制是一種混合體制,由三種成分即國營、集體和私人成分構成,其中國營成分佔伊朗總經濟成分的75%以上。國營成分包括所有重要工業、礦山、發電設施、水壩、灌溉網路、廣播電視、郵電、航空、航運、公路、鐵路、對外貿易、銀行、保險等等,國營企業由政府統一實行中央計劃經濟管理,其收支由國家列入單獨預算。最近幾年,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逐漸下放管理許可權,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集體成分包括經營物資生產和分配的公司,以及在鄉鎮建立的類似機構。私人成分包括從事工業、貿易和服務的公司以及從事農業、畜牧業的家庭生產單位,它們是國營和集體成分經濟活動的補充。
伊朗的經濟在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期間受到嚴重破壞,戰爭結束後,面臨著百業待興的困難局面,為此政府開始戰後重建計劃。1988年制定了第一個社會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從1989年3月21日開始實施。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期間,政府將建設重點放在石油、采礦、交通、能源等基礎工業方面,但由於缺乏計劃性,建設攤子鋪得過大,進口過度膨脹,資金發生短缺。在五年計劃後期(1992年-1993年期間)原油國際市場價格大幅下跌,伊朗外匯儲備急劇匱乏,資金嚴重不足,為了保持制定的高經濟增長的目標,不得不向國外借債,不久債台高築,無力償還欠下的巨額中短期外債,導致伊朗銀行信用空前危機,使伊朗經濟建設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在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期間,政府在經濟政策上做了大量的調整,縮小建設戰線,關停了許多不急於上馬的項目,同時縮小進口規模,擴大非石油產品出口,節約外匯,償還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期間借下的中短期外債,此期間經濟增長率維持在3.5%左右。1998年下半年至1999年4月期間,原油國際市場價格突然連續下跌,伊朗石油收入大幅減少,比上年減少三分之一,第二次給伊朗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失業率和通膨率升高,外債增加,1999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只達到1.8%,迫使第三個五年計劃推遲一年,這使政府充分認識到經濟上嚴重依賴石油的弊病。為此政府通過調整預算的方法,加大稅收,縮減政府開支,擴大吸引外資,出讓政府公司股份給私人公司等方法擺脫經濟困難。1999年9月,伊朗總統哈塔米宣布了一項雄心計劃,將幾個主要的工業,包括通訊、郵電、鐵路、石油化工,甚至石油上游工業進行私有化,作為總體經濟結構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不久制定第三個五年計劃(2000年-2004年),第三個五年計劃總結了上兩個五年計劃的經驗教訓和伊朗經濟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發展目標,體現了政府對經濟政策重大調整。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總體經濟目標主要有:
(1). 所有經濟的發展和增長必須體現社會公正,縮小貧富差別,消滅貧窮;
(2). 擴大非石油產品出口,減少國家對石油產品出口的依賴;
(3). 對農產品和消費品的需求相對達到自給自足;
(4). 開發和培訓國內人力資源,全面提高技術和專業水平,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5). 鼓勵投資,保證投資安全,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6). 改革稅制,增加國家收入,支持和發展金融和資本市場;
(7). 控制通貨膨脹率,使之適應中下等收入家庭的購買力;
(8). 向私人經濟成分轉讓國營公司股份,加快私有化進程。
根據第三個五年計劃制定的目標,在執行過程中,伊朗近年採取了以下重要的舉措:
原油價格從1999年4月回彈以後,伊朗原油收入又大幅增加,改善了伊朗的外匯收支狀況,外債負擔減輕,9.11事件以後,原油價格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曾一度下降,但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對伊的經濟未造成影響。從2000年4月開始,國家每年將預算石油收入的超出部分存入中央銀行特設的石油外匯穩定基金帳戶,基金的50%用於抵銷今後由於油價下跌引起的預算赤字,另外50%為投資提供貸款,鼓勵非石油產品出口企業和生產企業的投資,其中為私人企業提供的信貸占相當的比例。
石油工業是伊朗的支柱產業,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為了維持目前的石油產量,保證足夠的外匯收入,同時鞏固伊朗在OPEC中的地位,從1998年開始,伊朗石油部陸續開放伊朗油氣田的勘探與開發,對外提供了40多個開發項目。迄今已與外國石油公司以產品回購方式(BUY-BACK)簽訂了數十個油氣田開發合同,成功吸引外部資金270億美元,計劃未來再吸收130億美元的投資。為了改變單一的石油經濟結構,實現石油產品的多元化,國家大力開發天然氣資源,由天然氣代替原油,並將天然氣出口到歐洲和亞洲市場,同時大力發展石油下游工業,增加石油產品的附加值,擴大石化產品的出口。
2001年5月伊朗議會批准了「吸引和保護外國投資法」,此法是伊朗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出台的第一部外資法。由於伊朗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的分歧,此法沒有立即生效,遭到伊朗憲法監督委員會的兩次駁回,直到2002年5月才正式生效。2002年8月通過投資法實施細則。新投資法的出台是兩派斗爭的產物,雖然許多條款仍有限制性,但畢竟向改革方向邁進了一步。新的投資法拓寬了投資領域和方式,包括了除石油工業以外的所有工業領域,投資比例沒有嚴格限制,投資的本金和利潤可以自由匯出境外,投資安全度有所提高。由於伊朗投資配套的法律還不健全,投資環境不理想,外國公司在伊朗的投資還處於探索階段。
2002年2月,伊朗議會通過立法改革國家的稅制,減少公司稅,增加增值稅,所得稅從原來的54%降到25%,鼓勵私人成分向生產企業投資。同時對一些國營企業和窮人基金會取消免徵稅務的特權待遇。
2002年3月21日伊朗中央銀行合並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建立統一的銀行協定匯率,與國際通行的匯率制度接軌,取消對國營公司的匯率補貼,使私人公司和國營公司的處於平等的競爭條件。匯率統一引起了通膨率上漲,國家為了減少通膨壓力,仍保持對生活必需品的補貼,對進口商品進行價格補貼,這種上漲影響預計在2003年度有所減小。
伊朗在執行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實現了一些經濟指標,如原油收入、控制政府支出、完成國民生產總值等,但也面臨著許多問題,主要的問題有:
高失業率是伊朗政府面對的重大社會問題,目前伊朗有350萬勞動適齡人口,預計在三年內將達到500萬,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目標之一是每年解決75萬人的就業,由於缺乏投資和勞動力市場,每年只有40萬人就業,如不加大吸引外資和鼓勵私人投資,就業問題很難解決。
國營企業由國家壟斷,經營方式沒有納入市場運行的軌道,效率普遍低下。
巨額補貼是政府財政的一個沉重包袱。伊朗每年用於能源的補貼高達100億美元,用於糧食和葯品的補貼20億美元,能源補貼除了造成能源浪費外,重要的是使企業競爭力下降,產品不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另外,伊朗一直遭受美國的經濟制裁,在美國的資產被凍結,9.11事件後,布希總統延長達馬托法,宣布伊朗為「邪惡軸心」國,阻止伊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將對伊朗的經濟發展長期產生不利影響
伊朗近期經濟數據
工業生產增長率:3.5% (包括石油)(2004估計數據) / 3%(不包括石油)(2005 估計數據)
通貨膨脹比率:15.5% (2004 估計數據) / 16% (2005 估計數據)
勞動力:2300萬 熟練勞動力短缺(2004 估計數據)/2368萬--熟練勞動力短缺(2005 估計數據)
勞動力分配:農業30%,工業25%,服務業45%(2001 估計數據)
失業率:11.2%(2004,估計數據)
貧困人口:40%(2002 估計數據)
投資(固定總投資) :30.5%(2005 估計數據)
國家收入433.4億美元(2004)/ 國家收入488.2億美元(2005)
支出: 477億美元,包括國家支出76億美元(2004估計數據)/ 604億美元,包括國家支出76億美元(2005,估計數據)
出口:387.9億美元FOB (2004估計數據)
國際債務:134億美元(2004 估計數據)/ 27.5% GDP(2005 估計數據)
農產品:小麥,大米,其他穀物,甜菜,水果,堅果,棉花,乳製品,羊毛,魚子醬
工業產品:石油,石化產品,紡織,水泥和其他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特別是糖精,蔬菜油加工),金屬預製件,武器.
經濟援助已收到:40800萬美元(2002 估計數據)
電力生產:1290億千瓦(2002)
已探明石油藏量:1380億 bbl (2004估計數據) / 1333億桶(2005估計數據)
已探明天然氣藏量:267億立方米(2004) / 266.2億立方米(2005)
電話:1257.11萬(2003)
行動電話:337.65萬台(2003)
網際網路主機: 5269 (2004)
網際網路用戶: 4300萬(2003)
鐵路: 7203 km
高速公路: 167157 km
飛機場: 305 (2004 估計數據)
『貳』 全球十大小麥出口國是哪些國家
全球十大小麥出口國我不知道,但是樓上說的很可能不對,印度好像小麥的產量並不是很多,況且印度還有那麼多的人?印度的稻米倒是出口的。
小麥出口較多的我可以確定的有美國、俄羅斯、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
中國雖是全球最大的小麥生產國之一,但也是主要小麥進口國之一,因為中國進口小麥主要是為補充庫存,當中主要來自澳洲、加拿大、法國、美國及阿根廷。國際市場小麥價格飛漲,對中國難免有影響。
以下是美國農業部估計的全球主要小麥出口國的出口情況:
國家出口量(萬噸)*
2009/20102010/11**(7月)
美國2,3602,700
加拿大1,8501,550
俄羅斯1,7501,500
澳洲1,4001,500
哈薩克750800
烏克蘭920800
阿根廷450700
『叄』 世界三大糧食產量及分布
1、小麥、稻穀、玉米被稱為三大糧食作物,其產量如下:
【1】小麥 世界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多和分布最廣的糧食作物.1990年小麥播種面積為23150萬公頃,約佔世界糧食總播種面積的1/3,小麥產量59510萬噸,約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31%.
【2】水稻 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1990年播種面積14580萬公頃,約佔世界糧食總播種面積的20%以上,年產量51850萬噸,約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27%.
【3】玉米 人們的食糧又是飼料作物,被視為「雜糧」或「粗糧」.1990年播種面積12910萬公頃,佔世界糧食總播種面積的18.5%僅次於小麥和水稻,居第三位.
2、世界小麥生產的分布
世界小麥集中分布在25°N—55°N和25°S—40°S的溫帶地區.
北半球主要有4個產區:西歐平原—中歐平原、東歐平原南部—西西伯利亞平原南部;中國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地中海沿岸—土耳其、伊朗—印度河與恆河平原;北美中部大平原.四個小麥帶佔世界小麥產量的90%以上.主要商品小麥區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法國,小麥出口佔世界小麥出口總量的80%以上.
南半球主要分布區:南非、澳大利亞南部、南美的潘帕斯草原等地.
3、世界玉米生產的分布
玉米原產於中美洲,是一種喜溫作物.玉米分布較為普遍,大多集中在夏季高溫多雨、生長季節較長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亞洲和歐洲,佔世界玉米總產量的4/5以上;其中以北美洲產量為最多,佔世界的46.75%,居世界首位.次為亞洲(佔1/5)、歐洲(佔1/7).世界玉米主要集中在三大地帶:①美國中部的玉米帶,生產世界2/5以上的玉米.②中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關中平原、四川盆地等.③歐洲南部平原,西起法國,經義大利、南斯拉夫,至羅馬尼亞.1991年產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1.89億噸),次為中國(0.99億噸).
4、世界水稻生產的分布
水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台灣、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2]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肆』 糧食是人類的必需品,各國糧食的單產為多少
中國是世界第四大耕地面積,世界上最多的糧食33542017年生產了6.179億噸,加上其他油料作物,總計超過6.6億噸。當然,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年進口總量超過1億噸,其中絕大多數是大豆。美國的糧食產量約為4.4億噸,在全球排名第二,加上大豆等油料作物超過5.5億噸。印度的糧食產量是全球第三大約3.136億噸。另外,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
美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年產量超過1億噸,但其中絕大多數是大豆。美國每年的糧食產量約為4.4億噸,居世界第二位。加上大豆的產物,糧食的年產量將超過約5.5億噸。
印度的糧食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年產量達3.136億噸。美國是世界價格的糧食出口監,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監。實際上,印度人口也已經接近13.5億,但中國的13.95億人口緊隨其後,印度的糧食產量為什麼與中國相差這么大?其中形成的現車原因主要是印度的飲食結構不同。印度的很多居民主要以素食為主,印度絕大多數人口每天只吃兩餐,這為印度省下了很多糧食,在糧食供需方面沒有中國那麼大。
『伍』 伊朗生產大米嗎
伊朗農業比較落後,但政府對農業比較重視,政府對農業基本生產條件改善、農業科研、技術推廣和培訓的投入較大。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水稻、玉米,油料作物主要有向日葵、大豆、油菜籽等,單產水平較低,主要農產品嚴重供不應求,糧食、食用油和食糖等農產品主要依靠進口。據了解,1999年度(1999年3月到2000年3月),伊朗進口小麥600多萬噸,進口大米100多萬噸,菜籽油和食糖分別有40%和97%需要進口。小麥主要從澳大利亞、加拿大、阿根廷、法國等國進口,大麥主要從澳大利亞、哈薩克、俄羅斯等國進口,稻米主要從泰國、印度、越南等國進口,玉米主要從中國、阿根廷、加拿大等國進口,食用油從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遷、巴西等國進口。
伊朗也有一些具有出口優勢的農產品,如開心果、石榴、獼猴桃、柑桔、棗、蘋果等干鮮果,另外,蔬菜、花卉也有出口,出口目的國主要是西亞各國。1998年出口農產品出口創匯達5億多美元。
伊朗的土地是私有化所有,政府只規定小麥統供統銷,其它農產品依靠市場經濟調節。
『陸』 伊拉克和伊朗那個國家更強
伊朗強一點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胡齊斯坦為石油工業區與重要出海門戶。也發展煉油與石油化工,以及鋼鐵、機械等工業部門。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93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10%,居於世界第五位。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2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16%,僅次於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日產能力可達410萬桶,石油收入佔全部外匯收入的90%,伊朗成為歐佩克成員國中第二大原油出口國。森林是伊朗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天然資源,面積達1800萬公頃。伊朗水產豐富,魚子醬舉世聞名。裏海沿岸為暖濕農業區。農業多靠灌溉,主產小麥、大麥、棉花、甜菜、水果、羊毛等。伊朗水果、乾果十分豐富,開心果、蘋果、葡萄、椰棗等遠銷海內外,其中2001年伊朗開心果總產量為17萬噸,出口量約9.3萬噸,創匯2.88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開心果出口國。有5000多年歷史的伊朗地毯編織藝術聞名全球,其精湛的工藝、美麗的圖案、和諧的色彩搭配傾倒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詩歌、神話、繪畫。波斯地毯已成為伊朗享譽世界的傳統大宗出口產品。其他工業有紡織、食品、建材、地毯、造紙、電力、化工、汽車、冶金、鋼鐵和機械製造。農業比較落後,機械化程度較低。輸出石油(占出口總值90%)、棉花、羊毛、地毯等,輸入機器、鋼鐵、糧食、車輛等。
『柒』 目前世界上最大小麥生產國是哪一個
世界小麥產量最大國家是中國,其次是印度、美國和俄羅斯
2007數據
世界種植小麥的國家很多,但產量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等國家(表1),這7個國家小麥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57%。在這7個國家中,中國是惟一總產量超過1億t的國家,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美國和俄羅斯。
從各大洲的分布看,小麥生產主要集中在亞洲,面積約佔世界小麥面積的45%,其次是歐洲,佔25%,美洲佔15%,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各佔5%左右,各洲小麥產量分布情況與面積比重大體一致。
亞洲和歐洲既是生產大洲,也是消費大洲,但亞洲當年產不足需,需要大量進口;北美(含中美)洲和大洋洲雖然產量不是很高,但洲內消費比例較低,大部分用於出口;非洲產量最低,但消費量相對較高,需要大量進口;南美洲生產和消費總量基本持平。因此,小麥的消費是全球性的,全世界約有40%的人以小麥為主食。小麥的供需結構決定了世界小麥貿易的特點:交易范圍廣、交易量大、參與國家多。
『捌』 小麥原產地在哪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
小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產物,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中亞的廣大地區,曾在史前原始社會居民點上發掘出許多殘留的實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麥小穗、籽粒,炭化麥粒、麥穗和麥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敘利亞、以色列就已廣泛栽培小麥;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歐洲的希臘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蘇聯的外高加索和土庫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159年在中國(詳情見下),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都已先後種植小麥。
(8)伊朗小麥產量多少億擴展閱讀
小麥屬於禾本科的小麥屬,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農作物之一,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上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總產最高、貿易額最多、營養價值最高的糧食作物之一。
全世界有43個國家,有35%-40%的人口以小麥為主要糧食。小麥子粒含有豐富的澱粉、較多的蛋白質、少量的脂肪,還有多種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B,小麥是一種營養豐富、經濟價值較高的商品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4年統計,全世界小麥收獲面積32.36億畝(1畝約為667平米),單產193.8千克/畝,總產6.27億噸,單產較高的國家主要集中在西歐。
『玖』 世界上小麥的主要出口國是哪個國家
2020 年全球小麥出口總額估計為 448 億美元,自 2016 年全球小麥出口價值 365 億美元以來,國際小麥銷售額增長了 22.8%。從 2019 年到 2020 年,全球小麥出口額同比增長了 10.7%。
從大陸的角度來看,歐洲國家在 2020 年供應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小麥出口,出貨量達 255 億美元,佔全球總銷售額的 56.9%。作為兩個主要小麥運輸鄰國(加拿大和美國)的所在地,北美出口商提供了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的價值 28.3% 的小麥。大洋洲(主要是澳大利亞)佔小麥出口價值的 6%,領先於拉丁美洲(不包括墨西哥但包括加勒比地區)的 5.3%。較小的百分比來自亞洲(3.3%)和非洲(0.2%)。
以下是 2020 年出口價值最高的小麥的 15 個國家。
俄羅斯:79 億美元(佔小麥出口總額的 17.7%)
美國:63.2 億美元(14.1%)
加拿大:63 億美元(14.1%)
法國:45 億美元(10.1%)
烏克蘭:36 億美元(8%)
澳大利亞:27 億美元(6%)
阿根廷:21 億美元(4.7%)
德國:21 億美元(4.7%)
哈薩克:11 億美元(2.5%)
波蘭:10 億美元(2.3%)
羅馬尼亞:9.488 億美元(2.1%)
立陶宛:9.179 億美元(2%)
保加利亞:6.987 億美元(1.6%)
拉脫維亞:6.366 億美元(1.4%)
匈牙利:6.211 億美元(1.4%)
按 2020 年全球小麥出口價值計,所列 15 個國家的出貨量佔全球小麥出口價值的 92.7%。
在最大的出口國中,2019 年至 2020 年增長最快的小麥供應國是:波蘭(增長 142.4%)、德國(增長 66.4%)、立陶宛(增長36%)和拉脫維亞(增長 32.6%)。
小麥出口量下降的國家是:保加利亞(下降-26.2%)、羅馬尼亞(下降-25.4%)、阿根廷(下降-13.6%)和烏克蘭(下降-1.7%)。
『拾』 伊朗的農業結構以什麼為主
伊朗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伊歷1393年(2014年3月-2015年3月),伊朗農業產值為1009萬億里亞爾元,佔GDP的9.3%。
主要農產品包括:小麥、大米、大麥、棉花、茶葉、甜菜、水果、乾果、奶製品、魚子醬、羊毛等。伊朗是中東地區主要的干鮮果品生產和出口國,其中,開心果、核桃、檸檬、桔、柑、獼猴桃、無花果和石榴是主要出口產品。此外,伊朗還是世界第一大藏紅花生產國,總產量佔世界總量的95%。
伊朗農耕資源豐富,全國可耕地面積超過5200萬公頃,占其國土面積的30%以上,已耕面積1800萬公頃,其中可灌溉耕地830萬公頃,旱田940萬公頃。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43%,農民人均耕地5.1公頃。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其綜合收割機與拖拉機保有量分別為1.3萬台和36萬台。伊政府高度重視、大力發展農業,糧食生產已實現90%自給自足。
農業主產區集中在裏海和波斯灣沿岸平原地帶,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自2003年以來,伊朗政府逐年加大農業扶持力度,重點支持水利灌溉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業科研、信貸與自然環境保護,以便改良農耕環境,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力爭實現政府第四個五年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制定的13.5%的行業增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