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1979年革命是怎麼回事
1979年2月1日,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從巴黎返回伊朗;之後不久的2月11日,霍梅尼就執掌了伊朗大權,這一天被定為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日"。此前的1月16日,伊朗國王巴列維逃亡國外;4月12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斯蘭共和國。
❷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革命起因
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以及隨著事態發展而牽涉進來的什葉派催生了這一次革命。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保守派對西方化和受到西方支持而在國家進行世俗化的國王所作出的強烈反彈,非保守派的人士也對社會不公和舊制度的缺失作出回響。國民認為國王負有不成為非穆斯林西方勢力(美國)傀儡的義務,他們認為這些西方勢力的文化會沾污伊朗。
國王政權被視為壓迫性、殘暴、腐敗及奢侈。政府的權責失職,其過於雄心勃勃的經濟計劃使經濟面臨瓶頸、短缺並出現通貨膨脹,保安部隊也無法應對抗議示威。當時的伊朗奉行皇權極度集中的制度,規模如此龐大的反國王運動意味著「實在有太多的示威者」,使保安部隊不知所措。
伊朗伊斯蘭革命令伊斯蘭教取代了君主政體,而霍梅尼及伊斯蘭意識形態能夠推翻國王巴列維在某程度上關乎什葉派所宣揚的伊斯蘭復興具有反西方化的意識。霍梅尼追隨了他所愛戴的什葉派伊瑪目海珊·本·阿里的足跡,而國王就像是海珊的仇敵暴君耶齊德一世。國王政權及反國王的世俗主義者低估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運動,同樣要為此負上責任。國王政權認為霍梅尼的威脅不及伊斯蘭社會主義者,而世俗主義者則誤以為霍梅尼會持觀望態度。
❸ 伊朗為什麼要輸出革命
伊朗輸出的不是革命,而是宗教
伊朗是什葉派,宗教輸出和恢復波斯帝國的野心混合在一起,就成了所謂的輸出革命
❹ 伊朗年輕人為什麼發動伊斯蘭革命
美帝價值觀輸出鬧的
❺ 巔峰時代的伊朗,到底為何發生伊斯蘭革命
伊朗這個國家擁有擁有比較光輝燦爛的歷史。比我們國家,多了至少要3000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繁榮,而且伊朗對應的古代波斯國家,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到了近代以後,隨著過各方力量的強大,伊朗國力逐漸衰弱,失去了像古代波斯一樣的霸主地位。
發展過程中,嗯,由於存在貧富差距,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使得伊朗內部動亂不團結,有心之人和外部殖民國家趁機挑逗挑逗人民,發動伊朗政變。顛覆巴列維政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都會遇到貧富差距這個問題,但是由於伊朗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並且平均人民和政府之間的矛盾使得伊朗最終爆發戰爭。
❻ 伊朗伊斯蘭革命前因後果
伊朗伊斯蘭教革命遠因起於1963年伊朗巴列維國王宣布施行之白色革命。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另外還簽下了在伊朗的美國軍事人員可以享受許多特權和司法豁免權的不平等條約,例如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是交給美國人處理。
該改革遭到伊斯蘭教宗教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對,批評說:「我們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是美國和以色列造成的!」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是伊朗什葉派宗教學者(大阿亞圖拉【阿亞圖拉,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支派烏蘇勒學派高級神職人員的稱號,意為「神跡」。】),霍梅尼的祖父和父親均為什葉派宗教領袖。20世紀50年代被公認為阿亞圖拉。1962年移居庫姆。1979年伊朗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領袖。
為了使改革順利,巴列維國王逮捕了霍梅尼,將他移送到監獄、軍事基地等地,伊朗人民為此發生了大規模抗議與暴動。巴列維國王在強大的民眾壓力下只有釋放霍梅尼,最後於1964年11月4日將霍梅尼強迫驅逐出境。其後他後定居伊拉克什葉派聖城納傑夫。1978年10月6日移居巴黎郊區,宣傳推翻國王和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主張。
伊朗巴列維國王只注意經濟改革的「白色革命」,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發展相脫節,伊朗社會貪污盛行,造成整個社會道德的頹敗;貧富懸殊與日加劇。但國王拒絕政治體制改革,最後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巴列維王朝的專制現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專制、觸目驚心的腐敗和驚人的經濟兩極分化,老百姓對「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滿是顯而易見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機會,教士集團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群眾結成了聯盟。在伊斯蘭革命中,以霍梅尼為領袖的教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眾望所歸,終於引發「黑色革命」,巴列維王朝自此終結。
在推翻巴列維國王的改良運動的過程中,霍梅尼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從一個抽象的神學意識轉變為一場使伊斯蘭在政治、文化上具有新生力量的生氣勃勃的運動。伊斯蘭教這種從游牧部落誕生出來的宗教,以"安拉崇拜"的信仰虔誠為特點,提倡善行,把真主的恩惠施之於眾生。然而,與其它大宗教不同的是,這個宗教從不隱瞞它的政治意圖和對權力的濃厚興趣。當初,為了推翻巴列維國王,霍梅尼宣稱,「伊朗的貧富懸殊,貪污腐敗,社會不公與道德失序,都是受西化毒害的結果;唯有回歸真正的伊斯蘭教教義,才能建成一個更美好,更高尚,更和諧的偉大社會。」可以想見,在充滿著失望和危機四伏的伊朗,這種訴諸自身光榮傳統並喚起憧憬理想美好社會的呼籲會產生多麼大的感召力。霍梅尼在伊朗上台後提出「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 ,「用伊斯蘭的思想和知識『教育人民』」。的口號,以顯示其對真主和教義的無上尊崇。巴列維王朝垮台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伊朗粉墨登場了
1979年,以人民為主的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同年,霍梅尼回國並舉行公民投票,廢除君主制度,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了伊斯蘭教共和制度,並在翌年修改國旗。
http://ke..com/view/1537177.htm
❼ 上世紀伊朗和伊拉克為何會爆發持續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❽ 巴列維時期,伊朗既然那麼發達,為何還會發生伊斯蘭革命
在巴列維時期,伊朗國家的內部矛盾非常的嚴重,所以發生了伊斯蘭的革命。伊朗在巴列維時期工業非常的發展和國家非常的富裕,人民的生活富足,和現在的伊朗相比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在當時的巴列維時期不僅僅有著很好的生活。
隨著國際的環境變化的非常的劇烈和伊朗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惡化,所以社會的矛盾也是越來越大,民眾的矛盾也是很多,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伊斯蘭革命的發生。
❾ 伊朗在巴列維王朝發展的好好的,為什麼霍梅尼要革命呢
因為想要為兒子報仇。
因此,最初的示威不是人民的不滿,而是伊瑪目霍梅尼所代表的神職人員的不滿。他們繼續加劇示威和遊行示威的暴力行為,導致流血事件,進而破壞社會秩序並造成更大的社會動盪。許多人不了解這場運動或革命是由霍梅尼領導的,為什麼霍梅尼此時想推翻迅速發展的伊朗?其實原因很簡單。伊瑪目霍梅尼的長子叫穆斯塔法,他最喜歡的兒子,當時是伊朗著名的宗教專家和導師。但是,這個兒子被巴列維政府殺害。仇恨是殺死孩子的痛苦,而仇恨深深,所以霍梅尼也想徹底改變他的個人仇恨。
❿ 伊朗為什麼要暴發伊斯蘭革命
在中國是儒教作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但他不是一個宗教,不能影響到政治,但在外國如英國政教是合一的,皇帝的加冕必須由教皇來完成,教皇的影響力往往大與皇室,甚至在教皇勢力較大的時期必須由教皇來保護皇族的權位,在伊朗皇室與宗教領袖本來是一致為伊朗服務的。但隨著美援的進入,伊朗皇室開始接受基督教義和所謂的美式民主,導致了政教的矛盾。由於矛盾無法緩和,再加上教派實力的強勁和穆斯林對美國的由衷厭惡(由十字軍東征就開始延續千年的厭惡)導致了民眾進而對皇室所採取政策的厭惡,最終促成了這次革命,進而形成了另一種社會模式,並由伊朗開始向外輸出,既政教合一的伊斯蘭神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