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和阿爾及利亞,哪國更富
iran~~`
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是世界上最豐富的 ~~` 當然 阿爾及利亞的石油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的 不過跟波斯灣 比起來 就相差太遠了~~~ 所以說伊朗有錢 但是是政府有錢 群眾有錢的還是很少的 人均是有錢的~~
B. 這個問題太難了
你記錯了,五十二名人質在被扣押四百四十四天後全部獲釋
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
朗大使館,扣留52名使館人員,以強迫美政府引渡流亡美國的前
伊朗國王巴列維,遭美拒絕,兩國關系陷入危機。
在一批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之後,另一些學生又
在5日佔領了英國駐伊朗大使館;直至午夜前不久才撤出。
在伊朗西北部的設拉子和大不里士,學生們還佔領了在伊朗
宗教領袖霍梅尼領導的革命後就關閉了的兩個美國領事館。在學
生佔領英國大使館之前數小時,伊朗國家電台廣播了霍梅尼的一
個談話,指責英國包庇伊朗國王倒台時的最後一個首相巴赫蒂亞
爾。英國大使館早些時候發表了一項聲明,否認巴赫蒂亞爾在英
國。
霍梅尼在這次談話中肯定了伊朗青年佔領美國大使館並扣押
一些使館人員當作人質的行動。他說,這是因為他們看到國王掠
奪這個國家達五十年,殺害那樣多的人民,他們對美國給這個下
了台的國王庇護所感到憤慨。他要求美國把國王、英國把巴赫蒂
亞爾引渡給伊朗。他說:「如果他們不把這兩個賣國賊交出來,
或者至少是把他們趕出他們的國家,我們就要採取另一種行動方
針了。」
據來自華盛頓的消息說,有人問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霍丁·卡
特:美國政府對佔領美國大使館的伊朗學生的要求反應如何?霍
丁·卡特說:「回答是:不。」他說,美國政府的立場是:國王
是得到允許到美國來治療癌症的,時間的長短未定,但是不會同
意他長期留在美國。
在倫敦,英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否認關於英國庇護伊朗前首相
巴赫蒂亞爾的指責。發言人說:「就我們所知,這位前首相目前
是住在巴黎。」
伊朗政府還廢除了伊朗在1959年同美國簽署的一項條約以及
1921年同蘇聯簽署的友好條約的某些條款。
1980年4月,美國與伊朗斷交。同年4月25日,美國派出飛機
潛入伊朗,試圖以武力營救人質,遭失敗。事件發生後,國際社
會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經阿爾及利亞的斡旋,1981年,美伊雙方
作出讓步,就釋放人質達成協議。伊朗釋放全部人質。
C. 一百萬里亞爾等於多少人民幣
當前美元兌伊朗里亞爾的官方匯率為42000,伊朗里亞爾「榮登」豬年年初全球最便宜的貨幣榜首。伊朗發行的里亞爾的最大面值為1000000元。 2012年以來,由於美國和歐洲宣布對伊朗施加制裁,伊朗貨幣開啟了大幅貶值之路。官方匯率顯示,最近十年伊朗相對於美元的累計貶值幅度超過300%。而根黑市匯率,一美元可兌換的里亞爾金額高達112000元。
越南盾
越南盾是越南的流通貨幣,每一種面額的正面都印著越南的國徽和越南的偉大領袖胡志明主席的頭像,背面有著不同象徵意義的的圖片,其貨幣單位為盾。面額有200、500、1000、2000、5000、10000、20000、50000、100000、200000、500000。 然而200面值的越南盾我從沒有親眼目睹過,而且諸如500 、1000、2000、5000面值的越南盾不經常用,只是說我們坐公交車的時候投幣時用罷了。公交車每次7000盾(相當於2塊人民幣)。
印度尼西亞盧比
印度尼西亞盧比是印尼的法定貨幣,其編碼為IDR。。由印尼國家印鈔廠所印製發行的印尼盧比,是全球流通貨幣中幣值最小、面額最大的幾種貨幣之一。1人民幣 = 2105.2632印尼盧比。
辛巴威元
辛巴威的物價越來越高,錢卻是越來越薄,通貨膨脹讓許多人大喊吃不消,位於非洲的辛巴威,感觸絕對特別深,一張面額1000萬辛巴威幣的紙鈔,只能換到美金1.5元,而在辛巴威買一隻雞要1300萬辛巴威幣,遊民至少要撿兩個月的垃圾,加上不吃不喝才能買到一隻雞。
辛巴威的垃圾場上來了許多街頭遊民,沒錢買東西吃他們只好自力救濟。身體還算硬朗的遊民,一個月還能攢上辛巴威幣2000萬,但像一名體弱多病的蘇菲亞,變賣的東西一個月才賺上100萬元辛巴威幣。拾荒者蘇菲亞說:「政府補助金根本不夠用,我只好撿垃圾,賺錢付房租,好有個睡覺的地方。」一張面額一千萬辛巴威幣紙鈔,才摺合1.5美元,當地去年11月份通貨膨脹為24447%,短短3個多月,通脹已是當時三倍,來到66000%。
D. 禁槍的國家有哪些
禁槍的國家有伊朗、韓國、日本、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
1、伊朗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簡稱「阿爾及利亞」,是非洲北部馬格裡布的一個國家。北部瀕臨地中海,東鄰利比亞、突尼西亞,東南和南部分別與尼日、馬里和茅利塔尼亞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連,阿爾及利亞的國土面積居非洲各國、地中海各國和阿拉伯國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伊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韓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日本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埃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阿爾及利亞
E. 1人民幣等於多少亞里爾
伊朗里亞爾是伊朗的貨幣名稱。伊朗里亞爾(IranianRial 原符號:RI. 標准符號:IRR,非官方名稱叫圖曼。一個圖曼等於十個里亞爾,伊朗的貨幣共有七種,最小的是100 里亞爾,最大的是五十萬里亞爾,紙幣面值為100、200、500、1000、2000、5000、10000、20000、50000、100000、500000甚至1000000里亞爾,鑄幣面值有: 1、2、5、10、20、50里亞爾 ,2011底至至2012年初,美國和歐洲宣布對伊朗施加制裁,導致里亞爾大幅貶值,2012年以來,伊朗貨幣已累計貶值約60%。至2012年10月10日,伊朗貨幣一周貶值超40%,物價40天漲一倍。
亞爾紙幣面值為100、200、500、1000、2000、5000、10000、20000、50000、100000、500000和1000000里亞爾。
鑄幣面值有:1、2、5、10、20、50里亞爾(伊斯蘭革命前);革命後發行的硬幣幣值為50、100、250、500、1000、2000和5000里亞爾
發行國家:伊朗
然而在一般日常生活中,伊朗人習慣以托曼(toman)來標示價錢,1托曼=10里亞爾。
更新時間:2020-1-31 9:57:09 點擊更新
今日人民幣兌換伊朗里亞爾匯率:1人民幣=6,055.101423伊朗里亞爾。
F. 五千DINARS於多少人民幣
5000阿爾及利亞第納爾(DZD)=388.5人民幣(CNY)。
途徑:網路輸入"DINARS兌換人民幣匯率",即可直接看到最新兌換比例。
匯率是不斷變化的,使用時請參考自身所需當日當時匯率,在銀行櫃台和網銀上兌換時依據的是當時的實時報價。
注意:
匯率是不斷變化的,使用時請參考自身所需當日當時匯率,在銀行櫃台和網銀上兌換時依據的是當時的實時報價。
貨幣兌換是指按照一定的匯率將外幣現鈔、旅行支票兌換成人民幣(簡稱「兌入」 )或者將人民幣兌換成外幣現鈔(簡稱「兌回」 )的一種交易行為。
匯率信息來源於http://www.boc.cn/sourcedb/whpj/中國銀行每日外匯牌價
G. 一個伊朗國民銀行賬戶能接受多種貨幣嗎
新冠病毒的影響下,以石油出口為主的伊朗,美國在的美元結算限制中,將伊朗排除在國際清算中,使得伊朗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油價在近兩個多月里下跌更是超過了5成,伊朗為了應對經濟危機,不得不緊急從德國一家銀行運回3億多的歐元現金,解決沒有信用卡的伊朗人的資金問題。
除此之外,伊朗還實行其他應對措施,比如伊朗正式將人民幣作為了本國的外匯貨幣之一,取代美元的地位。並且伊朗還將與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及伊朗數字化貨幣推行下的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其中還包括在技術服務、城市規劃基建、投資和旅遊等非能源方面加大合作力度,這不僅將擠掉美元在伊朗商業中存在,還將加大人民幣數字類金融資產在全球經濟中服務的廣度與深度,也將對國際清算體系轉型起著重要作用。
而且伊朗還將官方貨幣亞爾正式變為土曼,雖然此次伊朗官方貨幣的變更,有些負面影響。變更官方貨幣將耗資1.6億美元,但以後每年伊朗能節省1150萬美元的印鈔成本。專家表示,此舉對伊朗經濟離開石油收入無疑是有效的,同時這也是伊朗將應對美國的一系列經濟制裁做出的有力反擊。
並且伊朗還將仿照委內瑞拉應對美國的經濟制裁,實行像石油幣一樣的加密主權數字貨幣。伊朗就在工業礦業和貿易部,實行一種加密采礦場的一種計算方法。這不僅使得伊朗鋼、銅方面的出口額得以增加,且還帶動了本國的農產品及石化類產品的增加。伊朗這些資源出口的增加,大大彌補了石油出口方面的損失,使其伊朗的硬通貨資源得以很好的轉變。更讓人意外的是,雖然全球多國的股市陷入大幅調整之際,而伊朗因為貨幣改革有成效,股市上漲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點,主要指數漲至近100萬點(伊朗的TEDPIX指數漲至978,019.48點),不僅如此,伊朗本國的工程技術部在數字加密貨幣面臨的困難也得到進一步解決,加快伊朗繞開向美國對其出售石油和非原油產品的制裁。雖然伊朗沒有公布其中細節,但是從美國再次發出的要加大力度制裁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威脅中,可以看出伊朗確實在繞開美國銀行清算系統,避免受到美國經濟制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績。
H. 2010版的伊朗100000亞爾換人民幣多少
伊朗里亞爾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大概是5000:1的比例吧。那麼100000里亞爾大概就可以換20塊人民幣。
I. 兩伊戰爭是怎麼回事
伊朗和伊拉克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進行的戰爭。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
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J. 請告訴我伊朗的歷史
伊朗古稱波斯,是一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其歷史上先後有多個帝國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將古老的巴比倫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對外積極擴張,使第一帝國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發展。大流士一世向東部進軍印度河流域,佔領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在西線則向當時歐洲著名的文明發源地古希臘諸城邦發動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臘人的英勇抵抗,在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中遭到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繼位後曾再度向希臘用兵,但被准備充分的古希臘軍隊擊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馬其頓(希臘)統治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當時已經征服希臘各城邦的馬其頓王國,在新任國王亞歷山大的統治下,以報昔日波斯入侵希臘之仇為口號,帶領希臘大軍進攻波斯第一帝國,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徹底擊敗大流士三世的百萬大軍,波斯第一帝國被吞並,成為希臘化的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但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病逝後,很快陷入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和西方,佛教從印度傳往中國,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後期,約在前238年,其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先後從帝國分裂獨立,東部邊境又不斷遭受貴霜王朝侵擾,西部邊疆又面臨羅馬帝國的大肆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滅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興的安息帝國(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繼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國主體地位。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這兩大帝國之間戰爭不斷。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發。
公元前53年,即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率7個軍團4.5萬人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拉底河,發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安息)的侵略戰爭。在卡爾萊戰役中,英勇善戰的安息軍成功地圍殲了羅馬軍團於荒漠深處,羅馬軍團殘部從亞美尼亞撤出時又遭襲擊,克拉蘇被俘斬首。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從這場惡夢般的戰爭中突圍東逃,輾轉於防禦薄弱的安息東部地區;最後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於所收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於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這支部隊就是羅馬軍團殘部,他們投降後被安置在甘肅永昌縣境內,漢政府在祁連山麓設置了「驪靬縣」。
頻繁的戰爭造成安息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全國陷入一片混戰,帝國末期名存實亡。
薩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薩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首次重新統一,史稱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爆發戰爭,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先後在629年和642年,帝國兩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國走向了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就是明證。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往中國避難。
伊斯蘭教時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亂的薩珊帝國很快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統治初期,當時同樣處於強盛時期的大唐帝國在波斯呼羅珊地區與阿拉伯帝國發生了激烈交鋒,雖然唐軍由於深入敵境作戰,雙方兵力懸殊等原因敗北,從而失去了對中亞的控制權,但此戰中唐軍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令阿拉伯人膽戰心驚,從此打消了東侵中國的企圖。此後,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斷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國征服波斯。
蒙古統治時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率大軍攻滅花剌子模王國,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又相繼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國殘部,建立了伊兒汗國。公元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
從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汗死後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中國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發展。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了廣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帶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被廣泛使用。
薩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姆」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談和,驅逐烏茲別克人,並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來臨前最後的輝煌。
歐洲列強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國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紛紛對其蠶食,其領土中被割裂出英國殖民統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國侵佔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地區。俄英兩大殖民帝國在波斯的這種戰略競爭在史書上被稱之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佔領。1925年禮薩·沙·巴列維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俄國和英國對巴列維王朝保持著深厚的影響力。
1935年,禮薩·沙·巴列維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軸心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圍繞伊朗的戰略資源油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德國,蘇聯,英國,美國等紛紛進入伊朗。戰後,巴列維王朝為了擺脫英國和蘇聯的巨大影響力和控制而追隨美國,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這一戰略物資的存在,使其成為美國對蘇聯集團的冷戰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立足點。
20世紀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時期。這期間,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猛漲,波斯灣沿岸一批產油國迅速致富。幾年內伊朗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好幾番。但是,在財富迅速增長的同時,伊朗社會內部各種固有的矛盾也開始激化。
巴列維在此情況下欲重溫昔日波斯帝國舊夢。於是他一再修訂經濟發展計劃,大幅度地增加投資,強行加速度地推進工業建設,並宣稱到本世紀末要把伊朗建成一個與工業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的工業國,成為世界「第五大強國」。強國夢的悲劇由此就產生了。
大批失地農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蘭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國王、王室為首的2000家豪富聚斂財富,巧取豪奪,貪污腐化,揮金如土,而廣大農民和城市貧民幾乎未從激增的石油財富中受益,貧富差距與社會財富同步增長,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巴列維只能以軍警和秘密特務組織「薩瓦克」維持其統治。在外交上,巴列維對美國唯命是從,甘心充當美國在波斯灣的憲兵,民族矛盾伴隨著人民對西方文化大舉吞食***文化的憤怒,使巴列維政權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納傑夫的霍梅尼向國內學生和信徒發出進行反對國王的「聖戰」的號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聞報》上的一篇文章對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進行了褻瀆,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發了數千名神學院學生在宗教聖城庫姆舉行抗議遊行示威,但遭到軍警鎮壓,造成約70人死亡、400人受傷的流血慘劇。
當年9月,伊朗國內爆發了持續數周的總罷工,全國陷入嚴重癱瘓狀態。12月10~11日,首都德黑蘭發生大規模示威,有成百萬群眾參加。遊行的組織者發表17點聲明,要求結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為最高領導人,建立***政府,恢復農業,保護宗教,讓流放者回國等。12月18日,為抗議軍隊鎮壓,全國再度爆發總罷工,政府機構完全陷於癱瘓。國王被迫於12月30日任命「民族陣線」領導人之一巴赫蒂亞爾為首相,並於1979年1月13日組成以巴赫蒂亞爾為首的攝政委員會。
巴赫蒂亞爾雖同意組閣,但要求解散現議會和薩瓦克,由政府控制軍隊警察,國王立即出國度假,將來做一名立憲君主。但巴赫蒂亞爾本人卻因與國王合作被民族陣線開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擋。1978年底國王統治的基礎走向崩潰,它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發生了動搖,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陣營,王室成員、高級官員及軍官紛紛向海外轉移財產。巴列維的統治瀕臨崩潰。
美國在關鍵時刻改變了一貫支持國王的態度,准備放棄巴列維政權,轉而與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維國王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乘飛機出國流亡。霍梅尼從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蘭政權。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國宣布成立。統治了伊朗半個世紀的巴列維王朝壽終正寢。
1979年10月,因美國收留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伊朗國內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數百名伊朗男女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66名使館人員當作人質,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維。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
人質事件引起軒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美國還要求西歐盟國採取同樣措施。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執行武裝秘密營救人質的「藍光」計劃,結果機毀人亡,行動失敗。直到9月兩伊戰爭爆發。伊朗以美國歸還伊朗140億美元的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為條件釋放了全部美國人質。
曠日持久的美國人質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為日後的美伊關系打下了難以解開的結。人質事件加上新政權公然宣傳「輸出革命」極大地損害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盡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譴責薩達姆,也沒有一個國家同情伊朗。
***革命後的伊朗***共和國(公元1979年後起至今)
曠日持久的人質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輸出伊斯蘭革命」的非理性宣傳極大地損害了伊朗的國家利益,伊朗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以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葉派。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全面爆發。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
伊朗和伊拉克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進行的這場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隨著冷戰的終結,世界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波斯灣地區的局勢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美國先後於1991年和2003年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摧毀了伊拉克的武裝力量,2003年美國以「反恐怖」為名入侵並佔領了伊拉克。美國的軍事行動雖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敵伊拉克,但也讓伊朗面臨美國更直接的威脅。
在兩伊戰爭結束以來,伊朗的實力得到恢復,國力得到增強。而且其國內的政治變化有明顯地回歸世俗政權的跡象,但宗教勢力的影響力仍然極為強大。因此,伊朗對美國的態度仍然非常強硬,美國也一樣。
去年以來,伊朗核問題愈演愈烈,圍繞這一核心利益,美國與伊朗頻頻叫板對方,美國不斷地宣布向海灣地區增兵,而伊朗則針鋒相對地以多次軍事演習回應。就在幾天前,美國又向海灣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波斯灣地區戰雲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國的將會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