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人為什麼反對沙赫

伊朗人為什麼反對沙赫

發布時間:2022-04-17 04:03:02

1. 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對伊朗產生了什麼影響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里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復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然而,由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反封建的起義,阿拔斯一世不得不於1590年3月21日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對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按照這項和約,幾乎整個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庫爾德斯坦的頗大部分都劃歸奧斯曼帝國統治。

2. 兩伊戰爭的原因之一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3. 核科學家屍骨未寒,伊朗又一名高級指揮官遇襲,事件的背後有何黑幕

和平是每一個國家都渴望得到的尤其是現在的戰亂國家。而近期轟動全球的伊朗案件,再一次上了新聞的熱搜。伊朗超頂級的核科學家在首都德黑蘭附近慘遭暗殺,這是多麼悲痛人心的一個消息,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伊朗又一名高級指揮官遇襲,究竟是何人所指使?究竟這背後有什麼樣的內幕?

這樣勢必會引起全面戰爭爆發,想想如果哪個國家的核科學家死了,接著指揮官也被殺害後,還能容忍的,如果事情水落石出,相信勢必是一場血雨腥風。

願世界真的有和平的那一天吧!

4. 導致伊朗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俄國——伊朗戰爭指俄國同伊朗爭奪外高加索和裏海沿岸統治權的戰爭。戰爭是由於伊朗封建主企圖侵略19世紀初歸屬俄國的喬治亞和外高加索其他地區而引起的。

外高加索諸小王國和汗國因內訌造成在政治上軟弱無力,伊朗和土耳其在英法兩國的唆使下,企圖乘機兼並整個外高加索。外高加索人民在反對伊朗和土耳其封建軍事擴張的斗爭中,多次請求俄國給予援助,並不止一次地提出要歸屬俄國。1801年,東喬治亞自願歸屬俄國,明格列里亞公國、伊美列丁王國和古里亞公國也先後得到俄國的保護。

俄國——伊朗戰爭軍事行動的起因是,俄國拒絕接受伊朗於1804年5月23日提出的要求俄軍撤離外高加索的最後通牒。

1804年6月,集結在埃里溫地區的伊軍主力在王儲阿拔斯?米爾扎統率下,為奪取梯弗里斯展開了軍事行動。俄軍出動迎擊。6月22日,圖奇科夫部隊在古姆拉附近擊潰伊軍一部,7月2~3日,高加索俄軍總司令齊齊阿諾夫將軍統率的俄軍主力在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圍牆附近戰勝了阿拔斯?米爾扎軍隊。1805年,卡拉巴赫、希爾凡和舍基等汗國,以及舒拉格利蘇丹國自願歸屬俄國。同年,俄軍對巴庫和臘什特進行了一次海上遠征,但未能取得戰果。1806年夏,俄軍擊退了入侵卡拉巴赫的2萬伊軍,佔領了努哈、傑爾賓特、巴庫和其他一些居民點。

英法兩國支持伊朗。1807年5月簽訂了伊朗法國同盟條約,隨後又簽訂了旨在反對俄國的英國伊朗條約。俄伊戰爭曾有過幾次較長時間的停息,並由於在此期間俄國同土耳其戰爭、同瑞典戰爭和進行衛國戰爭,而使俄伊戰爭對俄國不利。伊朗政府得知拿破崙進攻俄國後,於1812年8月初中斷與俄國政府的和平談判。阿拔斯?米爾扎的軍隊侵入塔雷什汗國,8月21日侵佔連科蘭要塞。1812年10月,為了打擊俄軍,阿拔斯?米爾扎的8萬軍隊集結在阿拉斯河的阿斯蘭社茲徒涉場附近。但是,科特利亞列夫斯基上校指揮的一支俄軍前出到伊軍後方,出其不意地擊潰了伊軍,並繼續擴大戰果,於1813年1月13日強佔了連科蘭。10月24日,伊朗被迫簽訂古利斯坦和約。根據和約,伊朗承認塔吉斯坦、北亞塞拜然和喬治亞歸屬俄國。在戰爭中,外高加索非正規軍事組織和外高加索居民積極援助了俄軍。

俄國伊朗戰爭伊朗政府並未放棄其對外高加索的侵略企圖。由於東方危機的產生,出現了對伊朗有利的國際形勢,沙赫企圖乘機採取報復行動。他在英國人的幫助下改編了部隊,英國人向它提供武器和派遣教官。土耳其蘇丹也支持沙赫,旨在分散俄國對巴爾幹事件的注意力。英國企圖將俄國逐出近東,因而支持伊朗與俄國交戰,並把1814年11月25日簽訂的旨在反對俄國和阿富汗的奴役性的德黑蘭條約強加給伊朗。按照英國的計劃,外高加索和中高加索應由俄國轉歸伊朗,並置於英國的勢力范圍之下。俄國政府力圖避免戰爭,當准備割讓出部分領土時,開始與伊朗進行談判。但1826年夏,在以阿拔斯?米爾扎為首的沙赫宮廷中有狂熱思想的黷武集團的影響下,伊軍不經宣戰即侵入卡拉巴赫汗國和塔雷什汗國,其中部分伊軍推進到巴庫和庫巴,並指望當地居民舉行起義反對俄國。但是,當地居民沒有支持已投靠伊朗的封建主。俄軍總司令葉爾莫洛夫將軍遂能用不多的兵力抗擊敵人。東亞美尼亞和北亞塞拜然的居民給俄軍以援助,他們組成了各為1.2萬人的騎兵民團和步兵民團,東喬治亞也派出了2000人的騎兵民團。1826年7月,伊軍包圍舒沙要塞,俄國衛戍部隊頑強堅守了48天,從而使俄軍馬達托夫將軍的部隊於9月15日在沙姆霍爾戰役中擊潰了伊軍。1827年10月13日,俄軍在已任俄軍總司令的帕斯科維奇將軍的統率下,迅猛地奪取了埃里溫要塞。1826~1827年間,俄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佔領了許多城市和要塞,如納希切萬、阿巴薩巴德、梅連德、大不里士、烏爾米亞和阿爾傑比利。沙赫政府開始求和。談判結果,雙方於2月22日在土庫曼查伊鎮簽訂土庫曼查伊和約,根據和約,埃里溫汗國和納希切萬汗國歸屬俄國。

俄國在俄伊戰爭中的勝利使外高加索人民和塔吉斯坦人民免遭伊朗侵略者的蹂躪和屠殺,使英法兩國的侵略企圖化為泡影,也使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塔吉斯坦各族人民得到了民族發展的機會。

在1804~1813年和1826~1828年的俄伊戰爭中,俄軍在數量上較之伊軍並不佔優勢,但伊軍戰斗素質不強,軍事組織不完善,以及技術裝備落後,所以盡管有英法兩國的援助,仍然戰敗。俄軍的勝利也是由於得到了外高加索人民的大力支援。在戰術方面,俄軍採用疏開戰斗隊形和縱隊與射手散開隊形協同行動的戰法具有很大意義。戰斗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還由於俄軍善於在山林地區使用炮兵和使用得到炮兵加強的獨立步騎兵部隊。俄軍經常以防守山隘和山道的要塞為依託。在俄伊戰爭中,俄國非正規騎兵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主要部署在步兵兩翼和用來追擊潰逃之敵。俄軍在山區、山林地區和半沙漠地區展開戰斗行動所積累的經驗,在19世紀30~40年代的俄軍條令中有所反映。

5. 伊土戰爭是怎麼回事

伊土戰爭是奉遜尼派為國教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同以什葉派為國教的伊朗薩菲王朝為爭奪阿拉伯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歐亞兩洲間重要戰略和貿易交通線而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的結果未分勝負,兩敗俱傷,加速了西亞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為西歐資本主義強國佔領和奴役中近東創造了條件。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薩菲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蘭教,是中世紀西亞地區的兩個大帝國,但由於派別不同,爭奪宗教統治權和爭奪兩河流域領土的斗爭十分激烈。薩菲王朝奉什葉派為國教,土耳其則信奉遜尼派。在土耳其帝國內部有許多什葉派教徒,薩菲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納托利亞四處活動,鼓動叛亂反對遜尼派奧斯曼人的統治,對土耳其構成威脅。1513年,土耳其蘇旦塞利姆一世殘酷鎮壓了什葉派教徒的叛亂,屠殺5萬之眾,並乘機對伊朗的薩菲王朝發動了戰爭。

伊土戰爭共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514—1555年。1514年8月23日,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南亞塞拜然)與8萬波斯騎兵展開決戰。土耳其部隊不僅有步兵、騎兵,還有強大的炮兵,伊朗部隊則主要是裝備馬刀和長矛的騎兵。伊朗軍隊以逸待勞,但軍事上不佔優勢。使用滑膛槍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團在大炮配合下摧毀了伊軍抵抗,擊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佔領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薩爾一戰,伊朗軍隊再次敗北,土耳其炮兵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又佔領了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和阿爾及利亞部分領土。1533年,蘇萊曼一世在同奧地利簽訂和約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後又對伊朗開戰。1536年,土耳其佔領了喬治亞西南的部分領土。這里是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伊朗軍隊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後,雙方的戰爭互有勝負。1555年5月,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伊朗保有所佔外高加索領土,土耳其則把阿拉伯伊拉克並入自己的版圖。兩國平分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確認卡爾斯城區為中立區。

伊土戰爭第二時期從1578年起,延續近半個世紀。土耳其乘伊朗薩菲王朝發生內部爭斗之機再次進攻伊朗。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擁有克里木諸可汗強大軍隊的支持。1578年,土軍撕毀1555年和約,修復卡爾斯城,開進外高加索境內,並佔領南喬治亞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軍隊在徹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爾後進入北亞塞拜然並佔領希爾萬。1579年起,土軍同克里木可汗軍隊(10萬人)聯合作戰,奪取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地區。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1587—1629年),伊朗東山再起,不僅收復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如阿富汗等。由於忙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國內民眾起義,阿拔斯一世被迫於1590年3月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簽訂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根據條約,伊朗幾乎把整個外高加索和盧里斯坦、庫爾德斯坦大部領土(伊朗西北部)都割讓給了奧斯曼帝國。

16、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組建了一支由火槍兵軍(1.2萬人)和騎兵軍(1萬人)組成的常備軍,成立炮兵教練場和炮兵部隊。改革後的伊朗軍隊兵力達12萬人,其中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大力擴軍之後,阿拔斯一世的軍隊達到30萬人。為准備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爭取主動地位,伊朗還同土耳其的敵人俄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個世紀以來的被動防禦地位,第一次主動對土耳其發動了戰爭。由於軍隊體制沒有作出相應改革,土耳其面對伊朗的攻勢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軍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切凡等城市,把30餘萬亞美尼亞人遷往伊朗境內。1602—1612年的10年戰爭,伊朗大獲全勝,1613年11月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戰果。

土耳其對該條約心懷不滿,遂於1616年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但在3年的戰爭中再遭敗績,1618年的《薩拉卜和約》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內容。伊朗乘戰爭獲勝之機大大擴展了自己的領土,遂准備進行新的戰爭。1623年,伊朗軍隊入侵阿拉伯伊拉克,引發了1623—1639年戰爭。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對土耳其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舉行起義之機,興兵攻佔巴格達,繼之佔領了整個阿拉伯伊拉克。17世紀前25年,阿拔斯一世對東喬治亞進行了數次遠征,遭到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頑強抵抗。

蘇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間(1623—1640年),鑒於土耳其對歐洲的征戰屢遭挫折,因而致力於征服東方。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爾齊赫,從伊朗手中奪得了薩姆茨赫——薩塔巴戈公國,並將它變為自己的一個省。土軍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佔領了北美索不達米亞和摩蘇爾,但圍攻巴格達9個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軍轉戰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殺。1639年5月,伊土簽訂《席林堡(佐哈布)條約》。伊土邊界保持現狀,但阿拉伯伊拉克劃歸土耳其。

伊土戰爭第三時期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哈邁德又對伊朗發動戰爭。1723年春,土軍乘薩菲王朝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相繼佔領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盧里斯坦省。土耳其的勝利直接威脅到沙皇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1722—1723年對波斯的遠征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1723年的《彼得堡條約》。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條約規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外高加索其餘地區、伊朗西部和克爾曼沙阿、哈馬丹兩城轉歸土耳其。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於自己的條約,主要是由於法國的支持。

土耳其強佔大片領土後仍感不足,於是又在1725年進軍伊朗東部並攻佔加茲溫。1730年,伊朗的實權人物納迪爾率軍打敗土軍的進攻,並將其驅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阿和南亞塞拜然。塔赫馬斯普二世為提高個人聲望,令納迪爾鎮壓阿富汗阿布達利部族霍拉桑起義,自己親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馬丹城下一戰被土軍擊敗。1732年,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承認土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歸屬土耳其。1732年,納迪爾推翻塔赫馬斯普二世,並同俄國簽訂《拉什特條約》(1732年),答應肅清外高加索土軍後把庫拉河以北歸還俄羅斯,以換回吉蘭省。1735年6月,納迪爾率7萬大軍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8萬土軍。1736年,納迪爾即伊朗沙赫王,著手改組軍隊,擴大軍隊數量和改善裝備,特別注重發展炮兵。他的軍隊近代化計劃得到英法軍事專家的幫助。薩菲伊朗重新統一穩定之後,納迪爾沙赫為奪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再次發動戰爭。3年的伊土戰爭未分勝負。

16—18世紀的伊土戰爭除各族人民遭到大批屠殺外,任何一方均未獲勝。戰爭阻礙了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這些落後民族和多部族鬆散聯合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這場長達200餘年的戰爭是伊斯蘭教兩大封建國家為爭霸中東而進行的掠奪性戰爭,因此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間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斗爭,而雙方又對這種矛盾和斗爭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運中,伊土戰爭是他們許多世紀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戰爭中兩敗俱傷,日益淪為正致力於在中近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伊土戰爭時間雖長,但軍事學術上卻無甚發展。雙方軍隊的主要類型是封建民軍,主要兵種是裝備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16世紀末開始裝備)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其中前者是軍中的快速機動部隊。從16世紀(土耳其)和17世紀(伊朗)組建的常備步兵處於從屬地位。但到17、18世紀,步兵的作用有所提高,這主要是由於西歐經驗的傳人。步兵裝備了射擊武器(前裝槍、火槍),並按正規軍體制編成。炮兵作為一個兵種在土耳其出現較早,它曾是奧斯曼土耳其向外擴張的有力武器。同時,納迪爾沙赫的軍隊中也有戰象隊,交戰時用於突擊敵戰斗隊形中央,減輕步兵壓力。使用射擊武器之前,戰役結局通常取決於大批騎兵的沖擊和圍殲,因為騎兵能突然而迅速地攻擊敵軍。隨著正規步兵和炮兵的出現,騎兵變成了戰斗隊形的主體。騎兵掩護側翼安全,並以騎兵沖擊完成對敵突擊。軍隊作戰採用疏開隊形,到17、18世紀則採用線式戰斗隊形。對潰逃之敵一般不予追擊。奪取要塞多靠長期圍攻。軍事學術在伊土戰爭中發展遲緩,這是因為兩國處於落後的封建社會而且正走下坡路,兩國軍隊都有大量非正規的、不同部族的封建步、騎兵民軍,武器裝備以冷兵器為主,五花八門,極不統一。

6. 兩伊戰爭的原因是什麼

戰爭起因 激戰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伊朗和伊拉克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簽訂了《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 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海珊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7. 伊朗逮捕200名抗議者,伊朗人民為什麼會有反政府抗議

事件回顧:當地時間2017年12月27日,伊朗東部聖城馬什哈德爆發示威遊行,民眾對當前低迷的經濟形勢和不斷上漲的物價表示不滿,紛紛走上街頭。隨後在28日、29日兩天迅速蔓延至設拉子、伊斯法罕、庫姆、加茲溫、阿瓦士、扎黑丹、克爾曼沙赫、大不里士等超過十多個城市,30日波及伊朗首都德黑蘭。示威群眾和前來維持秩序的革命衛隊發生了肢體沖突,部分示威者被逮捕。

長期以來的通貨膨脹拉低了預期的社會經濟收益,導致伊朗社會中工人階級和中產階級的相對地位偏向固化,普通民眾對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預期受挫和參與政治的可能性大打折扣。由此而來的政治不滿和革命不斷醞釀。

8. 納迪爾加冕為伊朗沙赫對伊朗-土耳其戰爭產生了哪些影響

1736年,納迪爾加冕為伊朗沙赫,著手改組軍隊,以期增加兵員和裝備,尤其是炮兵。在這方面他得到英法兩國軍事專家的幫助。納迪爾-沙赫在鞏固了薩非王朝國家的統一之後,為了從土耳其手中奪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耳其重新開戰。3年戰爭雙方未分勝負而結束。

9. 求一篇影評!!!!!!!!!!!!!

無疑,這是一部在伊朗肯定是要被列為「禁中之禁」的大禁片。

在伊朗它是被稱為「反伊朗」的,其實與其說它是「反伊朗」的,更確切的說,它應該是「反伊朗宗教專政制度」的。它像一把尖刀,直接頗開了伊朗這個神秘的文明古國,直白的將這個宗教國家的伊斯蘭專政政權對伊朗人民的迫害和打壓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也難怪該片在上映之初,伊朗政府就如臨大敵。電影在多的戛納電影節上獲得最高榮譽評委會大獎之後,伊朗本土卻公開譴責該片,有關人士Mehdi Halhor在接受伊朗半官方新聞機構Fars時,評價這部電影是「一部沒有真實描寫伊斯蘭革命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影片,」這位伊朗電影機構的負責人對於影片能夠獲獎絲毫沒有感到意外,認為「西方電影中敵對伊斯蘭教就是始於法國,因而這部「反伊朗」的影片《我在伊朗長大》才得以製作和在戛納電影節上得到大力推崇。」他還把這次獲獎形容為「一種反傳統的、不合時宜的行為」。

影片自從戛納斬獲大獎以來,一直受到伊朗官方的譴責。在即將舉行的泰國曼谷電影節上,影片原定於2007年7月19日作為第一部影片在開幕式放映的。贊助此次電影節活動的泰國旅遊局官員Chattan Kunjara na Ayudhya因為這部電影被邀與伊朗大使會晤,宣稱「雙方達成一致共識認為這部電影如果不放映的話,對泰伊兩國都有好處。」但是他並沒有指出取消放映該片能為泰國帶來怎樣的好處,只是提到「在藝術方面這是一部優秀的影片,但是我們還必須考慮到其他方面的因素和有可能產生的影響。」電影節主要負責人Kiriangsak Silakong對審查機構的這種做法感到十分遺憾,在接受泰國曼谷的《國家報》時認為「泰國觀眾無法看到這部電影,真的很糟糕。」而英國路透社還援引了他更進一步的評論「泰國已經在伊朗施加的壓力之下屈服……」

無疑,這是一部讓「伊朗政府」一度「心驚膽顫」,且對「其恨之入骨」的電影。為何一部動畫片能讓一個國家的政權如此坐如針氈?

電影描述一個具有「西方自由解放思想」的新時代伊朗女性從9歲到24歲的奔波生活。

電影是幽默的,電影中笑料百出,小女孩的古靈精怪,總是讓人忍俊不禁。而電影中那些80年代的流行音樂又是讓人那麼回味。特別是女主角失戀後,准備重新振作,高唱那首《洛奇》的主題曲《Eye of the Tiger》,更是經典的畫面。

電影又是嚴肅且壓抑的,在讓觀眾在了解這個女性的故事的同時,又向我們展現了她生活的大背景——現今仍然存活在「伊斯蘭宗教專政」下的伊朗。從1979年,她9歲時,人們還期盼著「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君主制的「巴勒維王朝」後,能得到自由民主,到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掌握政權,人民希望的破滅,女性被迫戴上面紗,數以萬計的人被投進監獄。從1988年,她18歲,兩伊戰爭結束,她回到伊朗,重回那個擁有「茉莉花香」的外婆的家鄉,到她24歲,迫於不適應社會的壓迫而再次離開家鄉,飛赴法國尋找生活的希望。電影在幽默搞笑的同時,又無時無刻的向我們描述一個性格直爽,思想新潮的女性在伊朗這個男尊女卑的社會下,生活的無奈和壓抑。電影中,我們能看到對封建君主制的「巴勒維王朝」的諷刺,更能看到對至今仍然統治伊朗的「伊斯蘭宗教專制制度」的批判。除外,從電影中西方國家向出於「兩伊戰爭」的伊朗和伊拉克都販賣武器 和 女主角在歐洲時,西方人對伊朗人的鄙視和認為伊朗只是「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恐怖主義、宗教狂熱的妖魔色彩」的國家的刻板印象。我們也可以看出電影對西方社會的批判。

加上電影極富個性創意的黑白簡明畫風,更是讓電影對觀眾充滿了吸引力。而黑白的畫風,其實更能恰如其分的襯托出女主角壓抑的生活狀態。

本片的影像風格,令俺想起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當然不是所有的連環畫都是這種風格,但至少有一類,就是這種畫風。

那時候不懂得啥「表現主義」之類的東東,現在也不懂,也不覺得《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的畫風就是表現主義了。本片畫面的線條雖然具有部分抽象性,但還是比較自然的形體輪廓,未必是每一根線條、每一坨色彩(這里只有黑與白)、每一個形體都用來表現情緒與感覺,其背景及整體構圖,也沒有太強的表達心理狀態的作用,至少個人覺得沒有突出到足以扣上「表現主義」帽子的程度。

事實上,在看開始幾分鍾的時候,本片甚至讓俺想起的是《櫻桃小丸子》。小女孩頑皮搗蛋、猛追法西斯幫凶小崽子等場景,讓俺想起古靈精怪、經常自我臭美的小丸子同志。當然,《伊朗》中的小女孩沒小丸子那麼單純,從而也就沒有小丸子那麼庸俗的幸福,一切都因為小女孩生活的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伊朗。

影片對那個時代伊朗「和諧」一面的描繪,簡直是濃墨重彩。從小女孩的角度講述這些「很好很強大」的故事,從故事本身的角度來說,固然是蠻不錯的,也有那麼一兩絲感人的情緒。但如果要縱向地比較,說這樣的內容、這樣的表現方式有多麼了不起、以至於必須獲個啥獎,俺就覺得不至於了。

對俺來說,這部分表現得太直接了,司馬昭之心太明顯了,反而降低了沖擊力。當然,愛看故事的,喜歡在故事裡多愁善感一下的,看看這些還是會很有感觸的。也許從小和諧到大的小可,已經變得鐵石心腸了么?悲哀。

讓俺感到驚訝的是,影片到中段突然筆鋒一轉,從「以小女孩的眼睛看世界」,變成以「世界的眼睛看小女孩」了。影片關注的對象,也似乎一下子從那個和諧的國家、民族與社會,聚焦到作為個體的主人公身上。單單這么描述,似乎轉折會很生硬。其實不然,影片在這里製造了個虛假的預期,它讓觀眾以為主人公出國之後,還會繼續關注國內大的事態,但沒想到卻盯住女孩自己的人生不放了。

另外一個驚喜,是從和諧社會出來的主人公,顯然比俺當年開放多了,聽的是「鐵娘子」(Iron Maiden),穿的是「Punk is not Dead」,玩的還是一夜情,而且對象是GAY,這就很超級行為藝術了。主人公的青年時期的諸多反叛與磨難,顯得「成長」的這個主題很突出,但未免太突出了點,搞得人拿「女性主義」的標簽到處貼。

「女性主義」不是不好,但是搞來搞去沒點新花樣就有些膩歪。剝除動畫的外衣,以真人演繹這點題材和內容的話,歐洲先鋒同學們難道不覺得炒了很多隔夜飯么?即使就這件相對於皮克斯動畫來說很另類的動畫外衣而言,也未必有多了不起,各種影像技巧無一不是很家常。
經歷,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也許有一天你會回頭發現,原來你站在見證歷史的舞台上,即使充當燈光下的配角都是值得的。
一直無法理解,中東地區那樣嚴密的宗教管制如何能夠讓人民信服,如何讓人民有生活在自己國土的優越感。這是不屬於自己的世界。於是,在廣州小北看到那麼多來自中東的女人在火熱的夏天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很是心疼,不都離開那個嚴密的國度了嗎?為什麼還要和自己過不去!朋友在巴基斯坦過得不算好,生活太平淡,甚至想給我買條美麗的裙子都找不到一個女人做參謀!這樣的國家在阿巴斯的手下變得更讓人敬而遠之,於是,我們再以輕松的眼光來審視,讓《我在伊朗長大》中的瑪贊來講述她的故事——
從他們長達8年的戰爭中,我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子,經過了改革開放,邁過了一層層的經濟發展,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傷的人們才走出了它的陰霾。這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理解的心緒,所以說,經歷真的是美妙,它承載了太多的喜怒哀樂,然而,它又催促著人在生活中成長。
瑪贊說,她在奧地利是外國人,回到了伊朗,她還是外國人。她的人生變得毫無意義,她總是在逃避自己的國家。我忽然有些理解那些海外遊子,他們何嘗不是飽嘗著這樣的心酸在生活著,即使他們擁有別人羨慕的一切,而他們卻在羨慕別人!瑪贊很有勇氣,很突破地和宗教老師頂嘴,在學校的大會上為了女性的公平和學校叫囂,然而,她在伊朗太渺小,這個被宗教包裝得失去本真的國家,不會給她任何機會平反。我可以想像在伊朗還有很多像瑪贊一樣內心掙扎著生活的女孩子,她們不甘於埋沒在頭巾里,她們不願意將青春隱藏得密密實實,甚至沒有和男友牽手的自由!
瑪贊為了逃避戰爭離開了德黑蘭,戰爭沒有將她打敗,卻被一場戀愛打敗。她回到德黑蘭,戰爭結束了,一切歸於假象中的平靜,假到甚至沒有人活得真實!瑪贊希望真實地活著,卻發現這個國度的宗教意識已經滲透到了整個國家的政治中,於是,一切變得比戰爭前還要糟糕,母親還是將瑪贊送到了國外,因為瑪贊對自由的追求讓她在德黑蘭舉步維艱。彷彿瑪贊像個被社會遺棄的孤兒,她的親人深深地愛著她,卻無力保護她,他們以為只能將她送離伊朗才能換來這個孩子的幸福,他們卻不知道,這個孩子更需要的是抓住愛的實在感,她已經飄泊了太久了,她的心輕得可以隨時被風吹走,然而,她卻不得不一直飄下去!有一天,瑪贊會死去,死的時候會很輕很輕,然後被風吹走,像羽毛一樣一直飄盪……
這一切都關於她的經歷,她的經歷讓她沒有安全感,讓她變得虛空!這是一個國家造就的悲哀。
我在廣州的第一處住所是獵德,聽說獵德是追求完美的道德的意思。在與獵德親密接觸的短暫的時間里,我經歷了它拆遷的過程,這是個巨大的工程,因為它的陳舊和它周圍集中的高檔CBD不合,於是出於經濟社會的原型,它被淘汰來適從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城市畫報》對獵德進行了全面的挖掘,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來,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有它美好的點滴,而我當初看到的只是每天都必須面對的各類民工不安好心的眼光,這一切讓我心有餘悸。諷刺的是,我居然是那些將獵德推倒,還在一旁幸災樂禍的高級CBD們的同黨,我的工作就是在最高檔的CBD中炫耀我們的成就。雖然,現在我離開了那裡,但是我真切地感受到——我是幫凶,將獵德一步步推向了毀滅!
我一直認為廣州是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但是你必須戴上眼鏡慢慢搜尋。循著《城市畫報》的腳步到了廣州,雖然現在已經離開了,我卻對廣州有了某種自私的情結。在廣州短暫停留的四個月里,我卻在獵德、冼村和車陂留下了深深的足跡,我不愛這些地方,我以為那裡都住著為了生活奔波勞碌,沒有任何精神生活的打工仔們。原來,我忽略了我生活中的美,我真的沒有仔細去研究過這些地方,在《城市畫報》上看到昔日獵德的身影,那些熟悉的畫面如泉涌般蔓延,我們曾經在樓頂聊天,面臨停電的大熱天我們暢快地吼著《死了都要愛》……曾經Ben送我回冼村時,對它充滿了鄙視,我也同樣忽視了它存在的意義。滿布的祠堂在向我展示著它的歷史,也許有一天這里的歷史也會被社會發展的腳步鏟平。在車陂的生活很愜意,因為那是辭職後的庸庸碌碌,我不知道我住的那棟樓里有沒有一位詩人,或者某個畫家正在為了他們的夢想奮斗,現在才知道我錯過了和才華相遇的機會!
終於,在今天,我深刻地意識到經歷的含義多麼巨大。我居然成為了見證獵德拆遷的其中一位外來者,這絕對是我的榮幸。至少在面對那些熟悉的畫面時,我的心中翻滾著回憶的酸楚。經歷,它可以改變一切——它將瑪贊推向了一生飄零的命運,卻教會了我珍惜現在的幸福!感謝神,我知道你為什麼將我引導到了東莞,我在這里真的開始享受專門性了!

10. 兩敗俱傷的一場戰爭,為啥加速了西亞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

伊朗和土耳其在歷史上曾長期對立。伊朗薩法維王朝確立以什葉派為國教,主要也是出於與“雛形中的遜尼派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分庭抗禮的考慮。有趣的是,薩法維王朝的上層集團也是說突厥語的族群,以亞塞拜然族為主。而與奧斯曼帝國的連年戰爭,代表薩法維帝國最主要的國際關系。為了打擊奧斯曼政權,薩法維王室曾經不惜與歐洲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結盟。總之,奧斯曼帝國與伊朗之間的軍事、宗教和政治紛爭不僅長達數世紀之久,也基本奠定了今天中東地區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對立局面。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薩法維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蘭教,是中世紀西亞地區的兩個大帝國,但由於派別不同,爭奪宗教統治權和爭奪兩河流域領土的斗爭十分激烈。薩法維王朝奉什葉派為國教,土耳其則信奉遜尼派。在土耳其帝國內部有許多什葉派教徒,薩法維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納托利亞四處活動,鼓動叛亂反對遜尼派奧斯曼人的統治,對土耳其構成威脅。1513年,土耳其蘇丹塞利姆一世殘酷鎮壓了什葉派教徒的叛亂,屠殺5萬之眾,並乘機對伊朗的薩法維王朝發動了戰爭。

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個世紀以來的被動防禦地位,第一次主動對土耳其發動了戰爭。由於軍隊體制沒有做出相應改革,土耳其面對伊朗的攻勢有些力不能支。1602—1612年的10年戰爭中,伊朗大獲全勝,1613年11月簽訂的《伊斯坦布爾和約》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戰果。

閱讀全文

與伊朗人為什麼反對沙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小印度第四關怎麼過 瀏覽:797
義大利風情小鎮到八院騎車怎麼走 瀏覽:77
義大利汽車喇叭有哪些品牌 瀏覽:203
馬島在英國哪裡 瀏覽:968
義大利為什麼殺護士 瀏覽:28
伊朗航空的服務怎麼樣 瀏覽:513
印尼為什麼煤炭資源豐富的原因 瀏覽:309
在印度都吃什麼東西 瀏覽:129
伊朗人英語怎麼寫 瀏覽:119
為什麼走私食品都在越南中轉了 瀏覽:73
如何避免中國消防員經常犧牲 瀏覽:510
越南胡志明市海拔多少米 瀏覽:332
現在走遍中國要多久 瀏覽:106
英國早期船員為什麼帶朗姆酒 瀏覽:152
香港為什麼現在還有英國法官 瀏覽:961
蒸汽火車給英國和世界帶來了什麼 瀏覽:876
印度海鮮市場切魚後怎麼製作 瀏覽:42
義大利跟浙江哪個面積大 瀏覽:320
中國與越南邊境城市有哪些 瀏覽:202
印尼電話卡打中國多少錢 瀏覽: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