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伊拉克都是穆斯林國家,為什麼還打根源是什麼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
戰爭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Shatt al-Arab水道。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Shatt al Arab 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戰爭進程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戰後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⑵ 美國打伊朗,伊朗為什麼要打以色列
因為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友,而同時以色列與伊朗之間也是敵對關系,所以伊朗攻擊以色列也能夠對美國的軍事行動進行擾亂,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一個重要部署,是美國插入中東地區的一把尖刃,所以,若是伊朗真的動了以色列,美國自然會有所顧忌。
只不過是美軍實力太過於強悍,充分利用了信息化電子戰優勢,打了一場完全不對稱的戰爭,而伊拉克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傳統戰斗方式,簡單粗暴的堆疊裝備,還是萬國牌,薩達姆以為自己可以用數量彌補質量上的差距,結果並沒起到什麼作用,伊拉克相當於摸瞎打仗,不輸也難。
不過這場戰爭倒是給中國結結實實的上了一課,從此開始奮發圖強,走上了靠誰不如靠自己的不歸路。
⑶ 美國打伊拉克肆無忌憚,為何對伊朗卻只是制裁
美伊之間的敵對關系已經持續幾十年了,最新一輪的制裁,也已經過去了14年。受制裁的影響,伊朗的民生一直處於瀕臨崩潰的邊緣,去年更是因民生問題引發了不小的騷亂,差一點把現政權擼下了台。
戰爭只是博弈的一種手段,如果還有其他途徑可以解決問題的話,戰爭顯然是最不經濟、風險最高的選擇。所以美國以前沒有,現在不會,未來也不太可能動用軍事手段來對付伊朗,只有等到哪一天國際風雲突變了,美國攻打伊朗的大戲才有可能上演。
⑷ 為什麼制裁伊朗
1,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11月27日在中國和俄羅斯的支持下,以絕大多數票通過贊成制裁伊朗的決議案,以懲罰它暗地裡興建第二座鈾加工設施。
2,奧巴馬說,伊朗政府的政策和行動對美國的安全與利益構成嚴重威脅,為此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將延長一年。美國眾議院10月14日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一項制裁伊朗的法案,該法案將允許美國地方政府和一些基金會停止對和伊朗能源領域有業務往來企業的投資。
3,2008年3月3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4票贊成、1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第1803號決議,決定進一步加大對伊朗核計劃及其相關領域的制裁,但同時表示將繼續加大旨在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外交努力。
伊朗核問題
伊朗核能源開發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
2003年初,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後,美國對伊朗核能開發計劃提出「嚴重質疑」,並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甚至威脅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與其合作,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鈾濃縮活動。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積極斡旋下,伊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
為說服伊朗徹底終止鈾濃縮活動,德法英3國還與伊朗舉行了多輪會談,並於2004年11月初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由於雙方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巴黎協議未能得到落實。
為了打破伊朗核問題的僵局,去年12月,俄羅斯向伊朗遞交了兩國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提議,以確保伊朗的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
今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3月28日,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在30天內中止一切核活動的主席聲明。
6月1日,俄羅斯、美國、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舉行外長級會議,提出一項旨在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新方案,並要求伊朗盡快對這一方案作出答復。伊朗認為,六國方案雖包含「積極措施」,但也有「模糊不清之處」,有待進一步探討,並多次表示將在8月22日前對六國方案作出答復。
由於伊朗的消極反應,六國外長7月12日在巴黎發表聲明,決定將伊朗核問題重新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盡管聲明隱含制裁的威脅,伊朗依然重申,伊朗尊重國際法和國際准則,但決不放棄獲得核技術的權利。
7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第1696號決議,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暫停所有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並呼籲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合作。但伊朗表示,伊朗的鈾濃縮活動只會繼續和擴大,不會中止。
伊朗核問題在2006年初成為美國伊朗關系的核心問題,並成為美國伊朗戰爭的潛在導火索。
伊朗核問題的歷史與現狀
1950年代開始核能源開發
1980年美伊斷交,美國多次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煉出核電站燃料鈾
2003年12月18日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2004年4月,宣布暫停組裝濃縮鈾離心機
2004年6月底,宣布恢復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但暫停提煉濃縮鈾
2004年9月21日,宣布開始將37噸鈾礦料中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
2004年11月,德法英3國與伊朗在多輪會談後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德法英承諾提供核技術、核燃料和一座輕水反應堆
2004年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鈾濃縮
2006年1月10日,伊朗恢復中止了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
2006年4月11日,伊朗宣布已成功生產出純度3.5%的低純度濃縮鈾,成為國際核八強之一(五常任理事國,印巴,伊朗)
4月2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向該機構理事會和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報告。報告說,伊朗未能在聯合國安理會規定的期限內中止鈾濃縮活動,也沒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進行全面合作。
2006年5月3日,中美法英德俄六國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協商會議未能達成成果。
⑸ 伊朗為什麼被美國制裁
伊朗被美國制裁的原因:
伊朗與美國發生了激烈沖突並長期對立,在美國政府眼中,伊朗是對國家恐怖主義最積極的支持者。
1995年4月30,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對伊朗實施新一輪經濟、貿易制裁,嚴禁美伊之間的一切投資和貿易行為,不許美國石油公司及其海外分公司進口伊朗石油。這意味著美國每年取消對伊朗3.26億美元的商品出口,停止購買30一40億美元的伊朗石油。
(5)伊朗為什麼脫靶擴展閱讀:
世界各國的看法:
美國的做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反對。
英國外交大臣金德就明確指出,美國正在採取的行動原則上是錯誤的,是將其國內法律延伸到國際社會,會造成西方盟友的分裂。
2017年9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最新旅遊禁令,伊朗在新版旅行禁令名單中。
2018年5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布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並將對伊朗實施最高級別的經濟制裁。
⑹ 伊朗為什麼要和美國打仗
何不了他。其實伊朗和美國本來毫無利害關系,但1979年伊朗爆發了一次大革命,趕走了親美的巴列維國王,美伊關系慢慢惡化,發展至今成為勢不兩立的冤家。
弱小的伊朗為何敢抗衡強大的美國,地形是重要的原因。伊朗大部分坐落在高原上,四面群山環繞,臨近海洋,從地圖上看去就像一座天然的軍事堡壘,易守難攻。他對外擴張很吃力,但別人也不會輕松地征服他。亞洲大陸上有一條巨大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這條山系在伊朗邊疆上分叉成兩個山脈,一個是厄爾布爾士山脈,一個是扎格羅斯山脈。這兩個山脈又有許多小山系,層層疊疊像幾道鎖鏈一樣圍住了伊朗。舉個例子,有點類似於我們國家的巴蜀地區,不同的是巴蜀中間是盆地,而伊朗是高原。這樣的地形,用再先進的武器攻擊也會很吃力吧。想想美國當年是怎麼在38線以北敗的,山地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國人決不允許自己再一次地深陷入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的泥潭。伊朗革命衛隊等武裝力量總人數在50萬左右,依託有利地形打游擊戰還是綽綽有餘的。
想要做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並不容易,那是需要實力的。如果沒有實力,還要獨立自主的話,那就會被現有的國際秩序領導者打壓。國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前提是如果這個國家還想在這個地球上混的話。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我不參加現有國際秩序,我就不聽你的,那麼你只能自己和自己玩。而伊朗就屬於想要獨立自主,但是還想在國際秩序中生存的國家,那麼美國對伊朗的打壓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先要加入國際社會,但是美國不認可,那麼只能夠投靠憤怒的美國對頭俄羅斯了。
俄羅斯同樣是一個不被歡迎的國際參與者,俄羅斯有實力去獨立自主的發展,但是他的存在讓國際秩序的領導者美國及西方都有些忌憚。既然美國當領導,那麼對於可能威脅到他領導地位或是威脅到他的國家,那是會毫不客氣的。在美蘇爭霸的幾十年,雙方互有勝負,但是最終蘇聯落敗了。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衣缽,一直不遺餘力的對美國及西方示好,但是他沒看清楚美國及西方同俄羅斯之間關系的本質。美國需要的不是平等的合作夥伴,而是不能夠威脅到他的小弟或者奴才。俄羅斯會成為這兩個之間的哪一個?無論哪一個俄羅斯都不會願意,那麼就只能打壓你了,因為你的軍事能力還在,不閹割你的軍事能力,美國和西方怎麼放心。
⑺ 射手從脫靶到「晴空」國際賽場一鳴驚人經歷了什麼
大漠蒼茫,狼煙四起。8月5日,伊朗、白俄羅斯、委內瑞拉、中國、俄羅斯、埃及、烏茲別克派出的7支參賽隊在炎熱的庫爾勒訓練基地展開「晴空」多能賽角逐。
「出靶!」目標出現。射手們裝彈夾、開保險、拉槍機……動作干凈利落。從大屏幕看去,目標區數碼迷彩靶與沙堆背景融為一體,幾乎分辨不出。
現場風速達12米/秒,似乎要把子彈吹飛,但隊員自有應對之策。隨著「噠噠」「噠噠」幾個點射,不到15秒,350米處的8個身靶應聲倒下。「250米胸靶出現!」射手們迅速關保險、變換射擊位置、重新瞄準擊發。在70秒內,24個目標全部槍響靶落。
「完美!」觀眾席爆發出陣陣喝彩聲。
⑻ 以色列 伊朗為什麼打仗
雖然以色列空襲過幾次伊朗在敘利亞境內的軍事基地,伊朗也向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發射了20枚導彈回擊,但是這遠談不上兩國開戰。兩國在歷史上還是親密的盟友,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是由多方面原因導致的第一、美國的因素。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前,美國同以色列和伊朗都是盟友關系,以色列在當時還援助國伊朗發展導彈技術。伊斯蘭革命以後,美伊交惡,以色列跟伊朗關系也同樣交惡。第二、伊朗在中東地區的擴張令以色列感到恐慌。近幾年,隨著對伊朗制裁的取消,伊朗石油產量從被制裁時期的100多萬桶/天,恢復到400萬桶/天,伊朗經濟實力大增。
目前,兩國在敘利亞境內的沖突並不能算是戰爭,伊朗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針對以色列的數次挑釁,只是發射20枚導彈回應,表明自己的態度,伊朗也是有底線的。而以色列呢,就要通過挑釁激怒伊朗,一旦伊朗發動大規模回擊,那麼就有可能引發戰爭,美以現在就等著伊朗鑽入圈套。
⑼ 美國為什麼要搞垮伊朗現政權
-- 給反毛狂開政治掃盲課:假如今天的中國沒有原子彈
近來,有一種說法在我們中華大地又開始不脛而走成為茶餘飯後競相發言的熱門話題之一了——「如果我們中國至今還沒原子彈的話,那麼如今的中國又將是什麼樣?如今的中國人腰桿子還能挺的起來么?如今的中國《聯大》代表還能理直氣壯么?」這一系列的說法主要起因,除受近來伊朗的鈾濃縮問題非但沒有消靜反倒更加「波瀾壯闊」,以及伊朗人民與政府在核問題上與國際間分庭抗禮的強硬態度日趨白熱化和彼此間態度互不讓步,一再成為國際間所矚目焦點話題外,也與我們國內近來底層民眾新一波的要重新反思改革開放的思潮誘發下又把「中國有無原子彈論」再次地被我們社會大眾提及並成為社會各界人士的熱門話題以至各抒己見,這與我們中國原子彈她那所走過的蹉跎坎坷艱辛磨難直至最終圓了我們炎黃子孫的夢想,在那「流離失所」環境下誕生的歲月其歷史背也是景密不可分的——因為我們中國人完全掌握和靈活運用核技術是起源於「養懶漢經濟時期!」「中國有無原子彈論」又再次地重上百姓話題也與伊朗的鈾濃縮問題一再的倍受國際社會政要和主要傳媒所「青睞」不無關系,什麼叫做倍受關注?倍受關注若用另一種眼光來審視,那就是——關注其實就是:如坐針氈惶惶不可終日!中國原子彈誕生經歷不就是——前車之鑒么?
稍有些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能生產出原子彈的核心原材料就非得有鈾!要產生出核聚爆——鈾濃縮這一技術的掌握與製取生產就更是至關重要的重中之重了!
我們中國的核技術掌握到第一枚原子彈在一道烈焰,劃破那沉寂多世的中華蒼穹,騰升的灰白磨菇雲頓時大地在顫抖空氣在燃燒,催枯納朽一掃而光。無孔不入的電波瞬間傳遍了全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到的是:一聲巨響世界頓時百象圖的情景——驚愕的;垂頭喪氣的;尿道失禁的;喜悅的;雀躍的;頂禮摸拜的,總之就哪個時刻我們中國的確是改變了現有世界生活秩序!
中國的原子彈在一聲巨響後,世界對中國的目光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原來是原子彈壯了我們中國人的腰和壯了我們中國人的陽!一聲巨響,在緩過神情的瞬間,世界彷彿是時間都停頓了。
回顧我們中國原子彈的研製到那億萬民眾所雀躍歡呼的誕生歷程,若與目前炙手可得和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伊郎所進行旨在「用於和平目的的原子能利用」的鈾濃縮問題來相較,我們無論是在基礎理論到應用技術設備還是原材料的獲得,以我們當時條件下曾有過的「海誓山孟」加「兄弟般」的背信棄義和當時世界經濟列強聯盟下的眾志成城目標一致下,導致我們中華民族面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四面楚歌」「窘境」時期。當時的中國與目前的伊朗核問題簡直就是天壤之別了!——中國的核技術是被外人瞄準後在不擇手段扼殺在搖籃里而後快為能是的靶子;而伊朗的核問題是四大文明文化又一重新崛起。
無獨有偶的是,就在伊朗鈾濃縮問題上那些丟盡了臉面的國際社會一些政要們以及那些「一手端著和平鴿一手拿著橄欖枝」的山姆大叔們,在「屢屢得逞兵不厭詐的」一招又一招的勾魂秋波卻在伊朗核問題上屢屢不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真可謂是落入到了黔驢技窮境界而不說,在隨後事態的演變過程中,就更加說明其不但是氣急敗壞而且到了惱羞成怒——不可理喻了!隨著鈾濃縮問題「一廂情願」的指數在漸漸失去往日的光環後,其險惡用心和嘴臉也終於到了一個按捺不住怒火中燒的周期昭然若揭了。據報道:日前(2006年3月5日),美國務院正式對外宣布,為因應伊朗核問題不致於導致「一發不可收局面和為防範於未燃」將成立伊朗事務處,歸屬美國國務院直屬機構,由現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他的大女兒,如今正服務於美國國務院任職的——伊麗莎白·切尼所領導。正如新成立的旨在應付重大危機的「伊朗事務處」領導人——伊麗莎白·切尼所宣稱的那樣:「美國伊朗事務處,其宗旨就是要從伊朗內部搞垮伊朗現政權成為了主要目的和工作重心」。是啊,原子彈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威力不也是從原子核內的原子不斷的烈變集聚從而產生出的威力嘛!
原子彈雖小,但她卻能改變世界;美國人憂心忡忡我們可以理解,我們可以理解的是:科學是有國界的!美國人講求自由我們很羨慕,是的,美國是頭號自由的國度:卻不允許別人擁有反倒要運用手段讓別人歸順於其,是啊——歸順了我你就能自然而然享受到一片自由的藍天了!
⑽ 伊朗為什麼反美
主要是伊朗和美國有非常深的矛盾,從當時的伊朗巴列維王朝時期,美國就非常支持伊朗巴列維王朝。後來由於推翻了巴列維王朝,而且還發生了美國大使館人質事件造成了伊朗和美國之間非常大的矛盾。而且伊朗和以色列之間也有很大的矛盾,而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友,所以種種原因,使得伊朗非常的反對美國。
更重要的是雙方的價值觀沖突。因為伊朗是一個非常保守派的國家,而美國是一個非常世俗化的國家,所以他們兩個國家在理念上有著很大的沖突,由於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力量,介入越來越強大使得伊朗在這個區域感到了危機感。比如敘利亞戰爭中就經常活躍著美國和伊朗兩個國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