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霍爾木茲海峽溝通的海洋
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海峽,亦是唯一進入波斯灣的水道。海峽的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峽的南岸是阿曼,海峽中間偏近伊朗的一邊有一個大島叫做格什姆島,隸屬於伊朗。霍爾木茲海峽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16世紀初葡萄牙開始入侵該地區,其後成為英國、荷蘭、法國、俄國等爭奪的重要目標。作為當今全球最為繁忙的水道之一,霍爾木茲海峽又被稱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是海灣地區石油輸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霍爾木茲海峽被譽為西方的「海上生命線」、「世界油閥」。
微觀來看。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通過阿曼灣連接阿拉伯海(如圖)。
② 伊朗旁邊是什麼海
伊朗上面是黑海,下面是阿拉伯海,左邊是伊拉克,右為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③ 請問誰知道裏海
裏海(Caspian Sea)--世界最大的湖並且是鹹水湖,位於亞歐大陸腹部,亞洲與歐洲之間。裏海表面約低於海平面27公尺(90尺)。靠近南面,最大深度為1,025公尺(3,360尺)。
裏海,俄語作Kaspiyskoye More,波斯語作Daryaye Khezer。海的東北為哈薩克,東南為土庫曼,[1]西南為亞塞拜然,西北為俄羅斯,南岸在伊朗境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屬海跡湖。位於遼闊平坦的中亞西部和歐洲東南端,西面為高加索山脈。整個海域狹長,南北長約1200公里,東西平均寬度320公里。面積約386400平方公里,相當全世界湖泊總面積(270萬平方公里)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積總和(24.5萬平方公里)還大出51%。湖水總容積為76000立方公里。裏海湖岸線長7000公里。有130多條河注入裏海,其中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和捷列克河從北面注入,3 條河的水量佔全部注入水量的88%。裏海中的島嶼多達50個,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體上為北、中、南三個部分。 最淺的為北部平坦的沉積平原,平均深度4至6米。中部是不規則的海盆,西坡陡峻,東坡平緩,水深約170至788米。南部凹陷,最深處達1024米,整個裏海平均水深184米,湖水蓄積量達7.6萬立方公里。海面年蒸發量達1000毫米。數百年間,裏海的面積和深度曾多次發生變化。裏海為沿岸各國提供了優越的水運條件,沿岸有許多港口,有些港口與鐵路相連系,火車可以直接開到船上輪渡到對岸。裏海在這一地區交通運輸網中以及在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中也具有重大意義;其優 黑海良的海濱沙灘日益被用作療養和娛樂場所。 裏海位於高加索山脈以東,制約著中亞巨大、平坦的土地。
④ 波斯灣下面的那個海峽叫什麼
霍爾木茲海峽
Hormuz, Strait of
霍爾木茲海峽(Hormuz Strait,亦作Strait of Ormuz。)位於亞洲西南部,介於伊朗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東經56度30分,北緯26度30分),東接阿曼灣,西連海灣(伊朗人稱之為波斯灣,阿拉伯人稱之為阿拉伯灣),呈人字形。由於它是
海灣與印度洋之間的必經之地,霍爾木茲海峽素有「海灣咽喉」之稱,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和航運地位。海灣沿岸產油國的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這一海峽輸往西歐、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等地,合計承擔著西方石油消費國60%的供應量,西方國家把霍爾木茲海峽視為「生命線」。
連接波斯灣(西)和阿曼灣與阿拉伯海(東南)。寬55∼95公里(35∼60哩),在伊朗(北)和阿拉伯半島(南)之間。峽中有格什姆(Qeshm)島、荷姆茲島和亨加姆(Hengam)島。是往來波斯灣各港的油輪必經之地;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
霍爾木茲海峽
阿拉伯海是印度洋西北部水域。東靠印度,北界巴基斯坦和伊朗,西沿阿拉伯半島和非洲之角,南面即印度洋。向北由阿曼灣經過霍爾木茲海峽連接波斯灣,向西由亞丁灣通過曼德海峽進入紅海
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Hormuz Strait,亦作Strait of Ormuz。)位於亞洲西南部,介於伊朗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東經56度30分,北緯26度30分),東接阿曼灣,西連海灣(伊朗人稱之為波斯灣,阿拉伯人稱之為阿拉伯灣),呈人字形。由於它是
海灣與印度洋之間的必經之地,霍爾木茲海峽素有「海灣咽喉」之稱,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和航運地位。海灣沿岸產油國的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這一海峽輸往西歐、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等地,合計承擔著西方石油消費國60%的供應量,西方國家把霍爾木茲海峽視為「生命線」。
連接波斯灣(西)和阿曼灣與阿拉伯海(東南)。寬55∼95公里(35∼60哩),在伊朗(北)和阿拉伯半島(南)之間。峽中有格什姆(Qeshm)島、荷姆茲島和亨加姆(Hengam)島。是往來波斯灣各港的油輪必經之地;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
長度:約150公里
寬度:平均約50公里,最窄處僅得38.9公里
全年水溫范圍:24-32℃
海灣進口處的鹽度:千分之37-38
氣候類型:地處副熱帶,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乾燥,表層水溫年平均為26.6℃,最熱月(8月)達31.6℃,最冷月 (2月)為21.8℃。高溫、乾燥增強了海水蒸發,而年降水量只300毫米。
鹽度洋流:由於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結果增大了海峽內海水鹽度,達37~38‰,波斯灣鹽度達38~41‰。海峽和波斯灣鹽度大於阿曼灣,產生了海水密度梯度,引發阿曼灣鹽度較小的海水通過海峽表層流向波斯灣,而波斯灣鹽度較大海水通過海峽底層流向阿曼灣。
重要數據:東西長約150千米,最寬處達97公里,最狹處只有48.3公里;南北寬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淺處10.5米,最深處219米。
戰略地位: 國際石油運輸通道——波斯灣石油通往西歐、美國、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每天有400萬噸石油通過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約佔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3,平均每8~10分鍾就有1艘海輪駛過海峽。
其他特點:海峽中多島嶼、礁石和淺灘。
霍爾木茲海峽既然是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的唯一水道,故此與古時波斯地區貿易往來起了重要的關系。元朝時大旅遊家馬可孛羅在其游記上記載過該地,而在15世紀時鄭和亦曾多次到訪過一個名為忽魯謨斯的島國,而「忽魯謨斯」可能是「霍爾木茲」的古音譯。相傳那時的忽魯謨斯王國是掌握現今伊朗南部和海峽的一個強大王國。
霍爾木茲海峽自古就是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特別在海灣地區成為世界石油寶庫之後,是波斯灣石油通往西歐、美國、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 。被稱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 。波斯灣沿岸產油國的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這個海峽輸往西歐、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等地。這些產油國除了伊拉克和伊朗外,還有科威特、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和沙烏地阿拉伯,是油船來往的重要通道,是波斯灣進入印度洋的必經之地,因此有「海灣的咽喉」之稱。
阿曼的穆桑代姆半島突出於海峽水域,海峽呈彎弓形狀。海峽連波斯灣一端,以穆桑代姆半島西側的謝赫、馬蘇德角向北延伸至伊朗海岸以南的亨加姆島為界;接阿曼灣的一端,以穆桑代姆半島東側的代巴角延伸至伊朗海岸的達馬蓋山為界。海峽中分布著格什姆島、霍爾木茲島、亨加姆島(屬伊朗)和賽拉邁島、埃奈姆島、穆桑代姆島(屬阿曼)等。海峽不經常漲潮,這主要與波斯灣口形狀有關。自古以來,霍爾木茲海峽就是交通、戰略要地。16世紀初葡萄牙開始入侵,其後成為英國、荷蘭、法國、俄國等爭奪的重要目標,現仍為霸權主義者所覬覦。
該海峽的得名,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海峽中的霍爾木茲島上建立了霍爾木茲王國,海峽由此得名。
另一種說法是,霍爾木茲島是波斯薩桑王朝第四位國王的名字,「霍爾木茲」在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神」。
還有一種說法是,遠在古希臘時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派大將霍爾木茲雅率艦隊出沒於此,並在海峽中的一個無名島上停泊。後來為了紀念這位艦隊統帥,便把他的名字「霍爾木茲雅」作為海峽和那個無名島的名字。以後,這個馬其頓人的名字慢慢阿拉伯化,變成了今日的「霍爾木茲」。
此外,也有人認為「霍爾木茲」一名來源於葡萄牙人。1506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後,發現這一帶貿易興隆,用葡語秒之為ORMUCHO,意為這里金子多,後來ormucho就演變為海峽名。
我國《元史》稱該海峽為「忽里摸子」,《明史》稱「忽魯模斯」都是對海峽名「Hormuz」的不同音譯。
⑤ 伊朗不是也有個什麼海峽
一、伊朗不是有個海峽,而是在阿拉伯半島阿曼角與伊朗南部之間,有霍爾木茲海峽。
二、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中東地區的重要石油產地波斯灣和阿曼灣的狹窄的海峽,亦是阿拉伯海進入波斯灣的唯一水道。海峽的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峽的南岸是阿曼,海峽中間偏近伊朗的一邊有一個大島叫做格什姆島,北方有霍爾木茲島等,皆是伊朗的島嶼。南部屬阿拉伯人為主體民族的阿曼國。
⑥ 波斯灣在哪兒
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及兩河流域之間,是印度洋西北部半封閉的海灣。波斯灣西北自阿拉伯河河口,東南到霍爾木茲海峽,長970千米,寬56-338千米。面積24.1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0米,最大深度104米。
波斯灣的氣溫較高,常年在20℃左右,夏季可達32℃以上。西北風強,將沙漠地區的沙土吹入灣中,海水渾濁。夏季有塵暴和霾,秋季有颮和龍卷風。波斯灣地處北回歸線高壓帶,氣候炎熱,海水蒸發量超過注入量,夏季水溫可達30-33℃,邊緣地帶甚至高達36℃,因此,波斯灣也是水溫最高的海灣。
(6)位於伊朗左下角的海叫什麼擴展閱讀
1、波斯灣盆地為發育於阿拉伯板塊之上的大型沉積盆地,是世界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這里石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佔世界剩餘可采儲量的47.6%,天然氣探明剩餘可采儲量佔全球的40.9%,共有油氣田1841個。波斯灣盆地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聯酋、阿曼8個國家。
2、波斯灣盆地內石油和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兩個區域,一個是扎格羅斯山前褶皺前淵帶內,總長度可達1800公里、寬400公里,包括伊朗西南部、伊拉克北部、敘利亞東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寒武繫到第三系地層的沉積厚度達1.1萬米,主要產層為第三系、白堊系和侏羅系地層。
⑦ 赫爾木茲海峽在哪屬於哪國領海還有其他詳細資料
霍爾木茲海峽Hormuz Strait
地理位置: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南部之間,形似人字型,是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
氣候類型:地處副熱帶,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乾燥,表層水溫年平均為26.6℃,最熱月(8月)達31.6℃,最冷月 (2月)為21.8℃。高溫、乾燥增強了海水蒸發,而年降水量只300毫米。
鹽度洋流:由於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結果增大了海峽內海水鹽度,達37~38‰,波斯灣鹽度達38~41‰。海峽和波斯灣鹽度大於阿曼灣,產生了海水密度梯度,引發阿曼灣鹽度較小的海水通過海峽表層流向波斯灣,而波斯灣鹽度較大海水通過海峽底層流向阿曼灣。
重要數據:東西長約150千米,最寬處達97公里,最狹處只有48.3公里;南北寬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淺處10.5米,最深處219米。
戰略地位: 國際石油運輸通道——波斯灣石油通往西歐、美國、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
其他特點:海峽中多島嶼、礁石和淺灘。
戰略咽喉
霍爾木茲海峽自古就是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特別在海灣地區成為世界石油寶庫之後,每天有400萬噸石油通過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約佔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3,平均每8~10分鍾就有1艘海輪駛過海峽。是波斯灣石油通往西歐、美國、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 。被稱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 。霍爾木茲海峽位於亞洲西部,介入阿曼的穆桑達姆半島和伊朗之間,東接阿曼灣,西連波斯灣(簡稱海灣,阿拉伯人稱阿拉伯灣)。由於它是波斯灣進入印度洋的必經之地,因此有「海灣的咽喉」之稱。
阿曼的穆桑代姆半島突出於海峽水域,海峽呈彎弓形狀。海峽連波斯灣一端,以穆桑代姆半島西側的謝赫、馬蘇德角向北延伸至伊朗海岸以南的亨加姆島為界;接阿曼灣的一端,以穆桑代姆半島東側的代巴角延伸至伊朗海岸的達馬蓋山為界。海峽中分布著格什姆島、霍爾木茲島、亨加姆島(屬伊朗)和賽拉邁島、埃奈姆島、穆桑代姆島(屬阿曼)等。海峽不經常漲潮,這主要與波斯灣口形狀有關。自古以來,霍爾木茲海峽就是交通、戰略要地。16世紀初葡萄牙開始入侵,其後成為英國、荷蘭、法國、俄國等爭奪的重要目標,現仍為霸權主義者所覬覦。
石油門戶
霍爾木茲海峽正扼波斯灣出口,是盛產石油的波斯灣的門戶,在戰略上和航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波斯灣沿岸產油國的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這個海峽輸往西歐、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等地。這些產油國除了伊拉克和伊朗外,還有科威特、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和沙烏地阿拉伯,它們共同負擔著西方石油消費國的60%的供應量。目前,每天都有近200條油輪運載這些國家的大約2000萬桶的原油通過海峽。由於它是油船來往的重要通道,它一旦被切斷,西方經濟就會遇到致命威脅,因此,它被視為西方國家的「生命線」也歷來是帝國主義列強企圖控制的重要目標。
傳奇名稱
該海峽的得名,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海峽中的霍爾木茲島上建立了霍爾木茲王國,海峽由此得名。
另一種說法是,霍爾木茲島是波斯薩桑王朝第四位國王的名字,「霍爾木茲」在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神」。
還有一種說法是,遠在古希臘時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派大將霍爾木茲雅率艦隊出沒於此,並在海峽中的一個無名島上停泊。後來為了紀念這位艦隊統帥,便把他的名字「霍爾木茲雅」作為海峽和那個無名島的名字。以後,這個馬其頓人的名字慢慢阿拉伯化,變成了今日的「霍爾木茲」。
此外,也有人認為「霍爾木茲」一名來源於葡萄牙人。1506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後,發現這一帶貿易興隆,用葡語秒之為ORMUCHO,意為這里金子多,後來ormucho就演變為海峽名。
我國《元史》稱該海峽為「忽里摸子」,《明史》稱「忽魯模斯」都是對海峽名「Hormuz」的不同音譯。
⑧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海峽
令海峽:位於俄羅斯東部與美爾西部之間
博尼法喬海峽:位於法屬科西嘉島的南部與義大利撒丁島的北部 之間。
戴維斯海峽:位於格陵蘭西南部與加拿大北部之間《
六屮海峽:位於馬來西亞西部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北部 之間。
莫三比克海峽:位於莫三比克的東部與馬達加斯加西部之間。
霍爾木茲海峽:位於伊朗南部和阿曼北部之間。
保克海峽:位於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島北部之間。
⑨ 伊朗邊上的海灣是什麼
南面瀕臨阿曼灣
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⑩ 伊朗霍爾木茲海峽地理位置..
霍爾木茲海峽
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南部之間。國際石油運輸通道。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形似人字型,東西長約150千米,南北寬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淺處10.5米,最深處219米。海峽中多島嶼、礁石和淺灘。海峽地處副熱帶,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乾燥,表層水溫年平均為26.6℃,最熱月(8月)達31.6℃,最冷月 (2月)為21.8℃。高溫、乾燥增強了海水蒸發,而年降水量只300毫米,結果增大了海峽內海水鹽度,達37~38,波斯灣鹽度達38~41。海峽和波斯灣鹽度大於阿曼灣,產生了海水密度梯度,引發阿曼灣鹽度較小的海水通過海峽表層流向波斯灣,而波斯灣鹽度較大海水通過海峽底層流向阿曼灣。霍爾木茲海峽自古就是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特別在海灣地區成為世界石油寶庫之後,每天有400萬噸石油通過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約佔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3,是波斯灣石油通往西歐、美國、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 。被稱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 。
該海峽的得名,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海峽中的霍爾木茲島上建立了霍爾木茲王國,海峽由此得名。另一種說法是,霍爾木茲島是波斯薩桑王朝第四位國王的名字,「霍爾木茲」在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神」。還有一種說法是,遠在古希臘時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派大將霍爾木茲雅率艦隊出沒於此,並在海峽中的一個無名島上停泊。後來為了紀念這位艦隊統帥,便把他的名字「霍爾木茲雅」作為海峽和那個無名島的名字。以後,這個馬其頓人的名字慢慢阿拉伯化,變成了今日的「霍爾木茲」。此外,也有人認為「霍爾木茲」一名來源於葡萄牙人。1506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後,發現這一帶貿易興隆,用葡語秒之為ORMUCHO,意為這里金子多,後來ormucho就演變為海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