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3號什麼時候襲擊伊朗的

3號什麼時候襲擊伊朗的

發布時間:2022-04-16 02:15:44

❶ 伊朗戰爭

兩伊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 兩伊戰爭--物資調配
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1]
編輯本段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 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編輯本段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 兩伊戰爭
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萬軍隊,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三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編輯本段停戰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 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編輯本段戰後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
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編輯本段啟示影響
(一)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蘭參加閱兵式
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葯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薩姆」和英制「輕劍」、「霍克」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戰爭初期,伊拉克採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採取了「持久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面「勝利」,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 死傷的士兵
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2]
編輯本段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❷ 英蘇入侵伊朗的戰爭過程

在英蘇聯合入侵前夕,伊朗陸軍規模約為12萬人,編為兩個配備105毫米斯科達火炮的皇家近衛師(均駐扎在德黑蘭),9個普通師(分別駐扎在全國六個軍區,其中5個師在北方防備蘇聯,4個師在南方防備英國),5個憲兵旅,以及1個獨立的機械化旅(裝備捷克製造的AH-IV和TNH坦克,若干英制1921型羅爾斯·羅伊斯裝甲車以及美製TK-6裝甲車)。伊朗皇家空軍擁有大約400架飛機,編為8個大隊。伊朗海軍在裏海中有2艘炮艇、5艘魚雷艇、1艘武裝拖船和1艘武裝遊艇,在波斯灣有2艘義大利建造的炮艦,4艘炮艇,3艘魚雷艇和1艘拖船。
英軍的入侵部隊包括第8和第10印度師,第2印度裝甲旅,第9裝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蘇軍則從外高加索和中亞軍區的第44、47和第53軍中抽調了入侵部隊。 1941年8月25日凌晨零點,由諾維科夫將軍指揮的一支約2000人的蘇軍摩托化部隊在亞塞拜然南部納希契萬地區渡過阿拉斯河,進入伊朗境內,很快佔領了馬庫(Maku)和霍伊(Khoi),隨後經大不里士向東進軍。東邊500公里外,另一支2000人的蘇軍縱隊沿著裏海南岸向東進軍,佔領了恩澤里港和拉什特,並逼近加茲溫城,不久在那裡與第一路軍會合。第三路蘇軍1000人在沙赫港登陸,攻佔戈爾甘和呼羅珊省北部,隨後推進至鐵路樞紐塞姆南和沙赫魯德。為了恐嚇伊朗軍隊和平民,令其放棄抵抗,蘇軍飛機在入侵當天轟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加茲溫和雷扎耶,次日轟炸了德黑蘭郊區。兩天的空襲一共炸死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軍人。
面對蘇聯的突然進攻,毫無准備的伊朗軍隊大部分在軍營里被繳了械。校級以上的軍官和情報官員被內務人民委員部的軍官甄別出來,一些人被帶到巴庫審問,此後下落不明。一些伊朗軍人趁夜色掩護逃出軍營,跑到附近民居中躲藏。一些對德黑蘭統治不滿的地方部落則趁機揭竿而起,在蘇聯卵翼下控制了北方山區。
在北方戰線沒有發生海上戰斗,不過蘇軍在沙赫港登陸時,裏海區艦隊的艦艇之間曾發生誤擊。 在卡侖河口附近的沙普赫爾港(縱貫伊朗鐵路的起點),一支搭載登陸部隊的英澳聯合艦隊在8月25日凌晨4時08分悄悄駛入港口。這支小艦隊包括「亞拉」號炮艦(HMAS Yarra)、「法茅斯」號護衛艦(HMS Falmouth)、「卡寧布拉」號輔助巡洋艦(HMAS Kanimbla)、1艘炮艇、2艘武裝遊艇和2艘武裝的內河客船。見港內敵艦毫無防備,艦隊指揮官哈林頓准將下令突然開火。「亞拉」號一炮擊中伊朗海軍最大的軍艦——「虎」號(Babr)炮艦,將其重創。「亞拉」號隨後進入卡侖河航道,用艦上的3磅炮和機槍掃射其餘的伊朗炮艇,對方水兵紛紛跳河逃命。到凌晨5時30分,英澳艦隊上搭載的印度陸軍士兵全部登陸完畢,佔領了港口。
在沙普赫爾港還停泊著5艘德國貨船和3艘義大利貨船,雖然這些船始終處於兩艘伊朗軍艦的監視之下,但是它們的存在始終使英國感到不安,擔心其船員利用可乘之機在阿拉伯河中將船炸沉,以堵塞阿巴丹大型煉油廠船塢的唯一入口。當盟國艦隊開入沙普赫爾港時,兩艘德國船的船員便開始炸船。其中一艘在爆炸前被登船的澳大利亞士兵控制住,另外一艘德國商船「霍亨菲爾」號(SS Hohenfel)的船員成功地引爆了船內的炸葯,但是鑿船的位置選擇不當,因此未能阻塞河道。沙普赫爾港內其餘的軸心國貨船全都被俘。
在阿巴丹港,英國海軍「肖漢」號炮艦(HMS Shoreham)擊沉了「虎」號的姐妹艦「豹」號(Palang)炮艦,港內的其他伊朗軍艦不是被擊毀,就是被俘。「亞拉」號和「卡寧布拉」號隨後前往霍爾木茲海峽口的阿巴斯港,在那裡擊毀並捕獲了義大利商船「希爾達」號。
8月25日白天,英國皇家空軍的一隊「布侖海姆」輕型轟炸機奇襲了阿瓦士機場,停在那裡的伊朗飛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地面上。接著,8000多名英印士兵乘船沿卡侖河北上,在一天的激戰之後佔領了阿瓦士。另一路英軍從伊拉克的哈納根出發,在25日凌晨4時越過邊界,在克爾曼沙赫附近遭到伊朗軍隊的堅決抵抗,4天後才佔領克爾曼沙赫油田。伊朗南部的各個空軍基地被英軍一掃而光,空軍官兵被遣散回家,伊朗空軍的飛機則被英軍士兵拆毀。在巨大的杜珊·塔佩空軍基地,英軍接收了那裡的沙阿茲飛機組裝廠,15架剛從美國運來的、嶄新的寇蒂斯「霍克」戰斗機(其中5架還沒拆箱)被英國人沒收,運到了印度。 在德黑蘭,禮薩國王在8月25日凌晨從曼蘇爾首相那裡得知英蘇軍隊入侵的消息,他迅即向蘇聯大使和英國公使表示准備答應兩國政府的要求。然而英蘇使節的答復卻是,兩國的軍隊將繼續向前挺進。
8月27日,曼蘇爾首相被國王免職,新首相下令伊朗武裝部隊停止抵抗。8月30日,英蘇大使要求伊朗軍隊全面停止抵抗,將除外交人員之外的全體德國僑民一律驅逐出境,伊朗為盟國取道其領土運輸軍火武器和戰爭物資提供方便。8月31日,英蘇兩國要求伊朗將德國僑民轉交蘇軍和英軍處置。9月9日,伊朗新首相取得議會的同意,答應了盟國的條件。然而第二天英國和蘇聯再度向伊朗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伊朗在48小時內必須關閉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使館,交出德國僑民,否則盟軍將全面佔領伊朗。

❸ 1988年美國和伊朗交火事件

【歷史解密】1988年美國軍艦擊落伊朗客機內幕
「轟隆」「轟隆」兩聲響,兩枚「標准—2」防空導彈從美國「文森斯」號導彈巡洋艦射入空中。「打中了!」「直接命中!」「飛機墜落了!」巡洋艦上響起美國海軍的一片歡呼聲。突然,「文森斯」號巡洋艦瞭望員喊了一句:「糟了,目標不象是F-14戰斗機。」
導彈擊中的目標確實不是F-14戰斗機,而是從伊朗的阿巴斯港飛往阿聯酋迪拜的伊朗航空公司的655次客機。導彈響處,機毀人亡,655次班機上的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這是1988年7月3日發生在伊朗水域上的一起重大空難事故。那麼,美國軍艦為什麼要針對伊朗目標進行打擊?一架大型客機怎麼會被美軍誤認為是體積小得多的戰斗機?這究竟是有意還是無意?這起災難事件最終又是怎樣收場的呢?
1988年7月3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當地時間上午10時47分,伊朗航空公司的655次航班從阿巴斯港機場起飛,准備飛往阿聯酋的迪拜機場。這架民航客機是歐洲空中客車A300型,機長是穆爾辛?禮薩揚,他是一位擁有7,000小時飛行經驗的資深機師。飛機上除了16名機組人員外,還有274名乘客。
655航班起飛後,飛機由阿巴斯港機場塔台指揮開啟應答器,向海灣前進。飛行航線是慣常編定的琥珀59空中走廊,航程200英里,直線飛往迪拜機場,航程總計只有28分鍾。因為距離短,飛機採用簡單的飛行模式,先爬升至4300米,巡航片刻後在迪拜降落。
當地時間上午10時55分,655次航班正飛行在海灣南部地區上空,其航線正好與美國海軍「文森斯」號巡洋艦的航線相交叉,而讓人詫異的是,「文森斯」號巡洋艦此時竟然處在伊朗領海內。就在此時,悲劇發生了,在伊朗客機距「文森斯」號約14公里時,「文森斯」號突然發射了兩枚「標准——2型」防空導彈,其中一枚直接命中655次客機機翼,飛機隨即起火,墜落於大海之中,機上290人全部遇難,無一生還,其中還包括六十幾名12歲以下的兒童。
消息一經傳開,舉世皆驚。人們在震驚之餘不禁追問,美國軍艦為什麼要擊落伊朗民航客機?兩國究竟有什麼樣的深仇大恨?美國是不是有意擊落伊朗客機的呢?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前,美國與伊朗巴列維王朝關系密切。1979年發生的「伊斯蘭革命」結束了巴列維王朝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號召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而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從此,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
1979年11月4日,伊朗數百名穆斯林學生攻佔了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把其中的60餘人扣為人質,以迫使美國把前國王巴列維引渡到伊朗,並且歸還在美國的伊朗資產。一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國人質才獲釋離開伊朗。
在此期間的1980年4月7日,美伊斷交。斷交後,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美國都對伊朗實施遏制和孤立政策,從此,兩國關系處於嚴重的敵對狀態。
1988年,正處於兩伊戰爭期間,海灣局勢異常緊張。美軍於1987年7月決定派軍艦去海灣護航後,多次與伊朗發生軍事沖突,軍事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先是1987年中,伊朗用導彈擊中美國油輪和掛美國旗的科威特油輪多嫂,美軍則隨後進行報復,擊沉伊登陸艦一艘、採油平台兩座。
1988年4月,美軍一艘護衛艦觸雷,造成19名官兵受傷,美國軍艦隨即摧毀伊朗兩座採油平台、擊沉擊傷伊朗軍艦6艘。因此襲擊客機事發生前,雙方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另有消息說,在客機被擊落前,美軍海灣部隊曾得到情報稱,伊朗空軍F-14戰斗機正在海灣地區加強活動,可能要對美軍採取行動。由此看來,不能排除美國故意擊落伊朗民航客機的可能性。
那麼,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為什麼會出現在伊朗海域呢?
2012年,美國《新聞周刊》披露了這起災難事件的有關內幕。
1988年7月3日,當地時間6時33分,位於霍爾木茲海峽的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艦長威爾.羅傑斯,接到正駛過海峽西面入口的美國海軍「蒙哥馬利」號護衛艦報告,6艘伊朗革命衛隊炮艦離開海島基地。羅傑斯隨即下令「文森斯」號巡洋艦進入作戰狀態,以每小時30海里的速度向伊朗炮艦接近。
據美國海軍後來提供的官方說法,「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當時發現13艘伊朗炮艦。據說,其中幾艘正圍著一艘名叫「斯托瓦爾」號的賴比瑞亞油輪轉。
「蒙哥馬利」號護衛艦又報告:賴比瑞亞油輪附近發出5到7聲爆炸聲。聽到這些神秘爆炸聲的報告後,設在巴林的美國艦隊指揮部立即與「文森斯」號巡洋艦聯系,中東聯合特遣隊司令安東尼.萊斯少將命令「文森斯」號巡洋艦前去支援「蒙哥馬利」號護衛艦。
「文森斯」號巡洋艦上一架「海鷹」式直升機奉命出擊,20分鍾後飛到伊朗炮艦上空盤旋。直升機駕駛員馬克.科利爾發現,伊朗炮艦正圍著一艘德國貨輪轉,沒有射擊,只是一般的騷擾。
這時,美伊兩國軍艦都已進入阿曼海域。阿曼海岸警備隊通過無線電命令伊朗革命衛隊炮艦返航,並希望美國的「文森斯」號巡洋艦也離開。文森斯號和伊朗炮艇隨後被一艘阿曼軍艦驅逐。當時,美國軍艦賽茨號和蒙哥馬利號都在附近。
此時,美軍巴林指揮部的水面戰斗指揮官理查德.麥肯納上校回到指揮中心,看到「文森斯」號巡洋艦越過他命令的位置40海里,即將進入伊朗領海,非常吃驚。他很惱火,問艦長羅傑斯搞什麼名堂。羅傑斯回答稱,在支援「海鷹」式直升機,追擊伊朗炮艇,還說通訊聯絡出了故障。
隨後,「海鷹」式直升機機長羅傑.赫夫報告,直升機受攻擊,正在逃避。羅傑斯當即命令「文森斯」號巡洋艦加速前進。
在東北200海里處的阿曼灣口,美國「福雷斯特爾」號航空母艦指揮官萊頓.史密斯獲悉「海鷹」式直升機受攻擊以及「文森斯」號巡洋艦正在追蹤進攻者的消息後,命令兩架F-14戰斗機和兩架A-7攻擊機出擊。
剛好在10時45分時,伊朗的阿巴斯港機場控制塔宣布,有一架民航班機准備起飛,目的地是阿聯酋的迪拜。殊不知,兩周一次往返於伊朗阿巴斯港和迪拜之間的伊朗民航班機的航線正好處於「文森斯」號巡洋艦的上空。
此時,「文森斯」號巡洋艦的雷達也測到阿巴斯港機場有飛機起飛的信號。阿巴斯港機場是軍民兩用機場,從該機場飛往海灣的飛機自然就成了美國海軍艦艇的「假想敵」。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文森斯」號巡洋艦負責觀測雷達的安德森上士想弄清飛機究竟是軍用飛機還是民航客機,結果得到了是民航客機的判斷信號,但他在海灣民航班次時刻表上卻漏看了655次航班。安德森對戰友約翰.里奇說,雷達預測的訊號可能是伊朗的美製F-14戰斗機。這話被他的上司佐契爾上尉聽到,佐契爾立即向上級匯報了這個情況。
當伊朗飛機距離「文森斯」號巡洋艦約11海里時,艦長羅傑斯伸手按了發射「標准-2」型導彈的指示按鈕。於是,從「文森斯」號巡洋艦發射的兩枚「標准-2」型導彈相繼向目標射去。30秒鍾以後,第一枚導彈擊中了飛機,290條無辜的生命就這樣葬身大海。
就在「文森斯」號巡洋艦發出一片歡呼聲的同時,附近的「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的水兵卻目瞪口呆,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什麼F-14戰斗機,而是民航機龐大的機翼掉進了海里。
「文森斯」號巡洋艦此時也察覺情況不妙,官兵們一個個都驚呆了。艦上死一般沉寂。羅傑斯只好下令巡洋艦駛離伊朗水域。
那麼,對這次誤擊事件,美國方面有什麼樣的解釋?他們的解釋又是否站得住腳呢?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當天下午1時30分,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威廉.克勞告訴記者,發生了很糟糕的事情,但具體情況還不清楚,據「文森斯」號巡洋艦艦長羅傑斯向他報告,伊朗民航班機偏離商業航線,無視「文森斯」號巡洋艦一再警告,高速向「文森斯」號巡洋艦飛去。羅傑斯是為保護軍艦才向飛機開火的。
隨後,克勞任命中央司令部負責中東作戰行動的海軍少將威廉.福格蒂調查此事。一段時間後,福格蒂提交了調查報告。
報告中說,文森斯號嘗試聯絡正在接近中的飛機但失敗,他們四次使用了軍用航空緊急頻道,三次使用了民用緊急頻道。但這個說法很難說得通,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民航飛機一般都使用空中交通管制頻道,是不會使用緊急頻道的。
這份報告還聲稱,文森斯號錯誤地把伊朗客機當成了一架攻擊戰機,是因為客機起飛的阿巴斯港機場,除了服務商用民航機外,也用作伊朗F-14戰機的基地。而空客A300的飛行剖面類似於F-14雄貓式戰斗機,於是,文森斯巡洋艦上的雷達操控員把民航客機當成了戰斗機。
但是,這一說法顯然難以令人信服。A300型客機是歐洲空中客車公司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研製的一種大型寬體客機,翼展44米,機長54米,機高16.62米;而F-14則是一種雙座超音速多用途戰斗機,最大翼展不到20米,機長只有19米,機高不到5米。從外形和體積上來說,二者完全不是一個級別,A300與F-14相比是一個龐然大物,怎麼會弄錯?
再從速度上來說,A300雖然是噴氣式客機,但其飛行速度最大在每小時640公里左右,而F-14是美國研製的第三代先進戰斗機,其最大平飛速度可達每小時2490公里。因此,對於擁有宙斯盾系統的美國現代化導彈巡洋艦「文森斯」號來說,「誤認為」的說法顯然太牽強了。
最關鍵的是,威廉.福格蒂的調查報告還掩蓋了一個事實真相,他在地圖上把當時「文森斯」號巡洋艦的位置標在遠離伊朗水域的地方。而事實上,當時該艦已經侵入了伊朗領海。
災難發生後,伊朗人民在等待美國的道歉。但令人詫異的是,伊朗人民沒有等來道歉和賠償,等來的僅僅是一句「遺憾」!
時至今日,美國對於當年擊落伊朗客機仍舊拒絕認錯、拒絕負責、拒絕道歉。
美國政府在伊朗航空公司655號班機空難後發出照會,對人命損失表示遺憾;卻從來不認錯、不負責、不道歉。美國政府官方甚至繼續指責伊朗的敵意行動造成這次事件。
面對全世界的指責和質疑,里根決定派當時的副總統喬治.布希在聯合國大會上為美國辯解。7月14日,老布希在聯大的講話中辯解說,擊落事件屬戰時事故,「文森斯」號巡洋艦當時是趕去保護受到伊朗襲擊的一艘商船的。而在1988年8月2日老布希向共和黨領導人發言時提到「我絕不會為美國道歉,永遠都不會!我不管美國幹了什麼,我不理會什麼事件真相!」
因為美國的這一態度,美國政府飽受指責。《新聞周刊》記者約翰?巴里和羅傑?查爾斯在1992年7月13日的報導中寫道,艦長羅傑斯行動時無視後果,缺少應有的謹慎。同時他還指責美國政府掩蓋事件真相。
就連美國海軍自己都在自我嘲諷。文森斯號船員和其他美國海軍船員為文森斯號起了個綽號「機械戰艦」,這個名字來自科幻電影《機械戰警》,除了因為文森斯號巡洋艦配備宙斯盾系統,也因為艦長羅傑斯被視為具有攻擊傾向。
那麼,這起誤擊事件真的是由羅傑斯的個人攻擊傾向導致的嗎?
事發當天在附近海域的美國賽茨號護衛艦是由大衛?卡爾森艦長指揮的。卡爾森指責說,摧毀客機「標志著文森斯號艦長羅傑斯有強烈的攻擊傾向,這種傾向在四個星期前就已經顯露出來」。
卡爾森指的是6月2日發生的事件,那天羅傑斯指揮文森斯號過度抵近一艘伊朗軍艦,而這艘艦艇正在合法執行搜尋散裝貨輪的任務。
而在擊落民航客機當天,羅傑斯派出一架直升機飛到一隻小型伊朗船隻的2至3英里范圍內,不理會交戰規則中要求保持4英里距離的規定,並向數只小型伊朗炮艦開火。
卡爾森評論這些事件說「為什麼要一艘宙斯盾艦出去射擊小艇?這不是聰明的做法。」當羅傑斯向上級指揮官報告說,他將要把飛機擊落時,卡爾森當時像受雷擊般驚呆了,他跟旁邊的人說:「為什麼?他究竟要干什麼?」
在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春季製作的「文森斯號事件」投影片報告中,認為羅傑斯艦長出於自己的意思把文森斯號向東北前進50英里。當時,美軍水面戰斗指揮官麥肯納上校指令羅傑斯退回去,但文森斯號直升機機師馬克?科利爾一直跟隨向北撤的伊朗快艇,終於交火。
文森斯號隨即加入到混戰中,他駛向伊朗多艘炮艇,但找不到一個清晰目標。而且伊朗炮艇當時不過是在本國水域內緩慢繞圈。雖然各種信息表明文森斯號已經犯了錯,但羅傑斯仍然報告美軍指揮部,說:伊朗炮艇在加速並且懷有敵意,並最終,向民航客機發射了導彈。
事件發生後3年,威廉?克勞海軍上將在美國一檔電視節目中承認,文森斯號發射導彈時在伊朗水域內,與之前的海軍聲明相反。
1996年2月22日,美國答應支付6180萬美元,作為對248名遇難伊朗人的賠償,但美國沒有為被擊落客機支付任何賠償。這是雙方同意的和解,以撤消伊朗1989年在國際法院向美國提出的起訴。美國明確標明這筆賠償為特惠金,不肯承認要對事件負責或負有法律責任。

❹ 伊朗遭"標志性攻擊"震動中東 誰是背後的襲擊者

多國拉黑卡達,吹響「圍剿」伊朗集結號

6月5日,卡達同時遭多國拉黑。同一天,中國公開支持伊朗加入上合。6月7日,伊朗發生兩起恐怖襲擊事件,造成13人死亡,42人受傷。四天時間內,中東接連發生三件大事,兩明一暗都與伊朗有關,和中國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從時間節點上來看,半個月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沙特進行了訪問,並在沙特首都和50多個阿拉伯國家舉行了峰會。特朗普這次訪問沙特及中東主要有三大目的。

1.和沙特簽訂千億軍購大單,以期獲得國內更多的軍火商支持。

2.統一美國在中東盟友的陣線,在接下來和俄羅斯的較量中占據上風。

3.號召阿拉伯國家孤立伊朗。

可以說,從現階段情況來看,特朗普此行三個目的均已達到。特朗普前腳剛走,卡達國家元首卡達埃米爾在一場軍方慶典上的講話中就指出:伊朗是「不容忽視的伊斯蘭強國」,並且「對伊朗懷有敵意是不智的」。正因為卡達高調支持伊朗的立場,為後來的斷交風波埋下了伏筆。

雖然同屬於伊斯蘭國家,但派別不同內部斗爭依然激烈。沙特是遜尼派國家中的老大,伊朗則是什葉派的老大,兩派兩國看誰都不爽,誰都想一統伊斯蘭世界。

對於沙特領導的遜尼派國家而言,首先絕需要搞定遜尼派國家的「叛徒」——卡達。在遜尼派國家中,卡達和伊朗的關系非常要好,算得上是海灣國家與伊朗之間的橋梁,時不時和伊朗眉來眼去的。不過尷尬的是,自家老大沙特去年1月才宣布和伊朗斷交。所以,在對伊朗發動圍剿前,必然要踢出卡達。

同樣,中東現目前的局勢讓沙特有圍剿伊朗的資本。首先,雖然卡達和美國關系好,甚至和美國情報部門的關系莫逆,但好歹狗大戶有錢,上千億大單足以讓美國睜眼瞎。其次,沙特搞掂卡達的最終目標是伊朗,美國看伊朗不爽多年了,更何況伊朗最大的後台是俄羅斯,美國偷著樂還來不及。

就在多國拉黑卡達、暗地裡聯手對付伊朗的時候,中俄出手了!6月5日,在上合成員國元首理事會召開前夕,中國公開表示:中國支持伊朗加入由中俄領導的上合組織,並將在本周的上合組織峰會上討論此事。

一旦伊朗成功加入上合組織,這就標志著伊朗正是被納入中俄安全體系。這就有兩點好處。

  1. 美國不敢輕易對伊動武。自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後,美國就把伊朗視為眼中釘,無時不想除之後快。2011年美國在伊朗東西兩側聚集了20萬大軍,最終都沒有敢攻擊伊朗,隨著伊朗加入上合以後,美國更加不敢動手。

  2. 海灣國家不敢對伊朗輕易動武。伊朗入合,就成了中俄法理上的准盟友。為了維護上合與中俄的形象,一旦沙特多國對伊朗開戰,中俄必將全力支持伊朗。而伊朗在地緣上背靠中俄這一大優勢,中俄的武器能在第一時間內源源不斷的供應伊朗,海灣國家的武器則需要長途海運。歷來波斯人驍勇善戰,反觀沙特多國,幾次中東戰爭群毆以色列都沒佔到便宜,面對有中俄鼎立支持的伊朗,怕是更加沒有底氣!

  3. 憑借伊朗「入盟」和中俄聯手,在中東就化解了兩大攻勢。首先,伊朗遭受沙特多國的直接群毆可能性降到最低。其次,美國妄圖借沙特和伊朗開戰之際亂中取利的目的破滅!

❺ 伊朗兩起襲擊事件致12死39傷是真的嗎

近期的伊朗, 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另據伊朗學生通訊社報道,有6名襲擊者已被擊斃。有報道說,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稱製造了襲擊事件。

兩起襲擊事件發生後,德黑蘭安全委員會迅速召開緊急會議予以應對。此外,伊朗內政部宣布政府方面還在德黑蘭抓捕了另一個試圖發動恐怖襲擊的團伙。

❻ 伊朗油輪遭導彈襲擊爆炸,這次襲擊是誰發動的

據國內媒體11日報道,伊朗石油公司聲稱,該公司的一艘油輪當天在紅海遭遇導彈攻擊,油輪劇烈爆炸。事件當時,這艘伊朗油輪位於距離沙烏地阿拉伯港口城市吉達約97公里的紅海海域,船體至少被兩枚導彈擊中後發生爆炸,船體受到嚴重損傷。

現在伊朗的油輪也遭到了襲擊,因此不進行報復是不可能的。中東目前的局勢可以說是一團糟。就在幾天前,當美軍決定從敘利亞撤軍時,土耳其立即對庫爾德武裝部隊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導致庫爾德部隊進行反擊。

❼ 伊朗和伊拉克戰爭在那一年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開始於1980年9月22日,終止於1988年8月20日,歷時將近8年。

❽ 美國伊朗戰爭是哪一年

概述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結果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雙方經濟損失慘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8,0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均倒退了20年。

❾ 阿爾及爾協定的要點有哪些

石油基地爭奪戰

——伊拉克和伊朗簽訂《阿爾及爾協定》1980年9月22日,大批伊拉克米格—23作戰飛機突然超低空撲向伊朗境內,對伊朗的15個城市和7個空軍基地進行空襲。轟隆的飛機聲和震耳的炸彈聲,揭開了兩伊戰爭的序幕。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試圖以閃電戰的方式,首先摧毀伊朗的空軍力量。空襲過後,伊拉克5個師近10萬大軍的地面部隊,在400多公里的戰線上,分三路向伊朗發動大規模進攻。在坦克和重型裝甲車的引導下,經過精心准備的伊拉克軍隊,攻勢凌厲,一周內深入伊朗境內15到30公里。

伊拉克軍隊進攻的重點是南路,意圖奪取伊朗的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這兩個城市是伊朗重要的石油基地,鄰近波斯灣,伊拉克奪而取之可以保證本國的石油出口通道。但伊拉克在南線的進攻遭到伊朗人頑強的抵抗,伊拉克軍隊經過15天的浴血奮戰,才攻佔霍拉姆沙赫爾,而阿巴丹則久攻不下。

雨季到來後,雙方進入僵持狀態,伊拉克控制了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981年1月,伊朗開始局部反攻,逐步收復失地。9月,伊朗在阿巴丹反擊戰中獲勝,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圍困。進入1982年,伊朗的反擊更加猛烈。5月24日,伊朗收復霍拉姆沙赫爾,殲滅伊拉克軍隊3萬餘人。

戰場上的節節敗退,迫使薩達姆於6月中旬宣布單方面停火,並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呼籲舉行談判。但是,伊朗方面予以斷然拒絕。

伊拉克和伊朗都是穆斯林國家,兩國有著1000多公里長的陸上邊界,南部100多公里長的阿拉伯河是兩國的界河。這條河流是伊拉克通向波斯灣的惟一水上通道,盛產石油的伊拉克需要這條通道向外出口原油。伊拉克長期主張整條河道都是它的領土,而伊朗則堅持河流的中線才是兩國的邊界線,雙方為此爭執不下。1975年3月,雙方在阿爾及利亞的調解下,簽署《阿爾及爾協定》,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主航道的中心線為兩國的邊界,伊朗則答應將其境內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伊拉克作為補償。

協定簽訂後,伊朗一直沒有履行協定,拒絕交給伊拉克3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極為不滿,1979年公開要求廢除《阿爾及爾協定》。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正式宣布廢除該協定。

除了邊界糾紛,兩國關系惡化還有其他原因。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霍梅尼鼓吹向外國輸出伊斯蘭革命。他公開號召伊拉克人民推翻薩達姆遜尼派政權,建立伊斯蘭什葉派國家。為此,霍梅尼不惜向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提供武器和資金。

伊拉克對戰爭做了長期充分的准備,從國外購買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薩達姆對自己的軍事實力頗為自負。而伊朗在1979年發生伊斯蘭革命,霍梅尼上台後對原軍隊中的將領進行了清洗,使伊朗的軍事力量有所削弱。薩達姆認為伊朗必定不堪一擊,用武力解決兩國邊界糾紛的時機到來了,於是發動了對伊朗的突然襲擊。但交戰的結果卻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伊朗不但沒有被打垮,反而給伊拉克以沉重的打擊,伊拉克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伊朗決心不給伊拉克以任何喘息的機會。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發動代號為「齋月行動」的戰役攻勢,目標是攻佔伊拉克南部的第二大城市巴士拉。

巴士拉是伊拉克的經濟中心之一,其石油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對伊拉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佔領巴士拉,將給伊拉克以致命的打擊。12萬伊朗大軍於7月14日凌晨越過邊界,突破伊拉克防線,潮水般逼近巴士拉。伊拉克在巴士拉外圍布置了壕溝、鐵絲網、地雷和堅固的地下工事,有10萬大軍、近2000輛裝甲車和300門火炮防守。雙方展開慘烈的廝殺,死傷慘重。戰至7月30日,伊拉克為取得戰場優勢,向伊朗軍隊發射化學炮彈,造成伊朗軍隊的混亂和潰敗,迫使伊朗中止本次進攻。在半個月的戰斗中,雙方約有3萬人喪生。

9月30日和10月10日,伊朗先後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的曼達利發動進攻,兩次均被伊拉克擊敗。

1983年2月6日,伊朗再次向伊拉克發動大規模攻勢。在這場代號「曙光」的進攻中,伊朗出動15萬軍隊,空軍、坦克兵、炮兵與步兵協同作戰。伊拉克也集結了10萬人的兵力,頑強抵抗伊朗的進攻。戰斗持續了11天,結果雙方都沒有取得明顯優勢。

1983年4月和7月,伊朗發動「曙光1號」、「曙光2號」攻勢。7月底,伊朗發動「曙光3號」攻勢,第二次圍攻巴士拉。伊拉克為了保衛巴士拉,再次對伊朗軍隊使用化學武器。

兩伊戰爭在拉鋸狀態中進行著。伊朗的不斷進攻雖然沒能摧毀伊拉克的軍事力量,但是薩達姆還是憂心忡忡。伊拉克只有近2000萬人口,而伊朗則有5700多萬人口,兵源充足。伊拉克經受不起長期的消耗戰。薩達姆決定改變戰略,放棄一年多來的被動防禦戰,採取襲擊伊朗油輪的辦法,打擊伊朗的經濟。

1984年3月,伊拉克襲擊了前往伊朗裝油的巴拿馬油船。伊朗馬上還以顏色,襲擊了靠近巴林的一艘科威特油輪。到1985年,共有100多艘各國船隻遭到兩伊的襲擊。

同時,伊拉克又發動襲城戰。1985年3月,伊拉克出動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和其他40多座城市及軍事目標進行襲擊。伊朗也毫不示弱,使用飛機和導彈還擊了巴格達。

為了徹底摧毀伊朗的經濟,伊拉克於1985年8月15日出動轟炸機,對伊朗的哈爾克島進行轟炸。該島是伊朗的石油輸出中心,占當時伊朗出口原油90%的份額。伊拉克飛機在島上傾瀉了大量炸葯,島上的油輪碼頭和輸油設備遭到極大破壞。9月初,伊朗派飛機深入伊拉克領空,摧毀了伊拉克的一處石油設施。

1986年2月9日,伊朗出動10萬大軍,對伊拉克南部發動「曙光8號」進攻,攻佔了伊拉克東南端的法奧半島。2月下旬,伊朗繼續發動「曙光9號」攻勢,又攻佔幾百平方公里的伊拉克土地。戰斗中,雙方都使用了化學武器,造成3萬多人的傷亡。

從1986年7月到1987年4月,伊朗連續發起10次代號為「卡巴拉」的攻勢。發動於1987年1月的「卡巴拉5號」攻勢,伊朗出動了20萬大軍進攻巴士拉,伊拉克聚集10萬大軍應戰,這是雙方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雙方的襲船戰和襲城戰也沒有停息,並且愈演愈烈。僅1987年1月份,伊拉克就出動幾千架次飛機,對伊朗的數十個城市進行襲擊。伊朗也毫不客氣,向巴格達發射了大量導彈。雙方的城市、建築物頓時化為廢墟,無數平民流離失所。1987年一年中,100多艘油輪遭到兩伊襲擊。

兩伊的持續戰爭,造成海灣局勢動盪不安,嚴重影響國際原油市場。國際社會一再呼籲兩國結束沖突,聯合國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598號決議,要求雙方停戰談判。美國戰機還曾直接與伊朗艦艇交火。

時間進入1988年,伊朗再也無力發動攻勢,伊拉克趁機於4到6月對境內的伊朗軍隊發動猛攻,收復了被佔領土,使雙方邊界恢復到1980年戰爭爆發前的狀態。

1988年7月18日,伊朗正式宣布接受聯合國598號決議,持續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結束了。

這場戰爭造成兩伊兩敗俱傷,雙方傷亡人數達150萬,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都受到巨大的破壞。

❿ 以色列在紅海襲擊一艘伊朗船隻,對此你怎麼看

以色列政府,對於敵人一向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著稱。如果敵人招惹了他們,很不幸被盯上。慕尼黑慘案爆發之後,摩薩德對於幕後主使者,實施報復,讓世界為之矚目。這次以色列襲擊伊朗船“薩維茲”號,如果事情屬實,都可能是兩個國家矛盾一個“大爆發”。這么做主要目的,是對伊朗打擊以色列船隻報復。阿拉比亞電視台此前報道,這艘船隻屬於伊朗革命衛隊,不過只是外界傳言,而伊朗方面還沒有證實此事。

這次事情發生之後,不知道以色列和伊朗,是否又要開始新一輪“口水戰”。眼下雙方互相的指責對方的責任,極力的撇清自己,究竟事情怎麼回事,恐怕還要等到一個官方的調查結論。

閱讀全文

與3號什麼時候襲擊伊朗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們是中國維和部隊英文怎麼說 瀏覽:962
印度鬱金花怎麼樣 瀏覽:895
印度特產有哪些可帶走 瀏覽:441
伊朗為什麼要頭巾包著頭 瀏覽:910
在伊朗學什麼菜 瀏覽:951
義大利第二天吃什麼 瀏覽:140
印尼共有多少機場 瀏覽:214
英國百年靈多少錢一瓶 瀏覽:645
怎麼能去印度上班 瀏覽:920
越南一套碗碟多少錢 瀏覽:422
越南一斤糧食多少錢 瀏覽:407
越南用什麼彈葯 瀏覽:203
小小印度第四關怎麼過 瀏覽:798
義大利風情小鎮到八院騎車怎麼走 瀏覽:80
義大利汽車喇叭有哪些品牌 瀏覽:206
馬島在英國哪裡 瀏覽:972
義大利為什麼殺護士 瀏覽:31
伊朗航空的服務怎麼樣 瀏覽:515
印尼為什麼煤炭資源豐富的原因 瀏覽:312
在印度都吃什麼東西 瀏覽: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