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向西班牙伊朗塞爾維亞分別派出的是哪省的救援隊
中國向西班牙,伊朗,我下午也要分別派出的哪個省的救援隊,這個是以浙江
② 伊朗和敘利亞並不接壤 可是伊朗十萬大軍是怎麼到達
敘利亞瀕臨地中海的海岸線比較短,在整個敘利亞內戰期間,該國主要的兩個出海港口、同時也是俄羅斯地中海分艦隊的主要海外基地——拉塔基亞以及塔爾圖斯均在政府方手中。濱海的拉塔基亞省是執政的阿薩德家族所屬的阿拉維派的傳統聚居地,敘利亞現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父親老阿薩德即出生於此,而以遜尼派為主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對人口佔少數的阿拉維派普遍持敵視態度、甚至在佔領區內大加迫害,使得當地居民對巴沙爾政府向心力較強,反對派實際上沒有一次真正打到過拉塔基亞沿海地區切斷敘利亞政府的外援通道。此外,由拉塔基亞至敘利亞核心區的哈馬-霍姆斯-大馬士革的陸路通道也在多數時期保持暢通,使得敘利亞政府始終能夠得到海外盟國(俄羅斯、伊朗、中國等)的人員與物資援助。
(敘利亞反對派雖然沒有控制過一個出海口,但通過與土耳其、約旦、黎巴嫩、以色列的陸地邊境獲得歐美和海灣國家的援助。)
拉塔基亞(Latakia)和塔爾圖斯(Tartus)是敘利亞最重要的出海港口,也是俄羅斯在敘利亞的核心利益,整個內戰期間反對派曾不止一次試圖進攻巴沙爾的家鄉拉塔基亞省,或者切斷連接拉塔基亞和首都大馬士革的陸路通道,但最終都被挫敗。紅色為目前政府軍控制區。
敘利亞的鄰國黎巴嫩在歷史上與敘利亞有很深的淵源,敘利亞(特別是在老阿薩德執政時期)曾大力介入黎巴嫩內政甚至出兵加入黎巴嫩內戰,而黎巴嫩對於鄰國敘利亞則抱有復雜的敬畏心理(既對敘利亞歷史上插手內政有不滿情緒進而加以提防,但又怕得罪強鄰惹禍上身,同時也希望在面臨以色列等外部威脅時能得到敘利亞的支持與保護)。由於黎巴嫩本國也存在嚴重的族群和教派沖突,基督教派、什葉派穆斯林、遜尼派穆斯林等不同派系立場上或是親敘或是反敘,黎巴嫩政府為防止受到敘利亞內戰外溢的波及則盡可能維持中立、但與敘利亞政府保持有限度合作。因此敘利亞政府從黎巴嫩方面也可獲得外部援助,特別是在黎巴嫩部分地區實際控制了政權的同為什葉派的伊朗支持的真主黨更是出動大量部隊輪流進入敘利亞參戰,除了屢次充當攻堅克難的先鋒之外,還協助政府軍恢復了首都大馬士革通往黎巴嫩和濱海拉塔基亞的陸上交通線(參見2013年古賽爾戰役),並反過來切斷了反對派武裝在敘黎邊境的補給線(參見卡拉蒙山脈戰役、扎巴達尼攻堅戰等),為政府方立下汗馬功勞。
敘利亞的另一個陸上鄰國伊拉克與敘利亞的外交關系則較為復雜。戰後兩國曾經都是由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但1979年薩達姆掌握伊拉克政權後兩國的復興黨隨之分裂,繼而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遜尼派出身的薩達姆大舉進攻什葉派主政的伊朗,導致此時與伊朗結盟的敘利亞(阿拉維派本是游離於什葉遜尼兩大主流派之外的一個小教派,老阿薩德為獲得外援積極改善和伊朗的關系,最後取得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認可」阿拉維派是什葉派的一個分支)同伊拉克徹底反目,之後的海灣戰爭中敘利亞乾脆支持多國部隊打擊薩達姆政權。然而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之後形勢卻發生了逆轉,原本薩達姆時期被大力打壓的占伊拉克人口多數的什葉派被美國人放了出來組建伊拉克新政府,這樣一來反而與本來敵對的敘利亞和伊朗成為了同一教派的兄弟,從而在敘利亞戰爭爆發後,伊拉克什葉派政府也沒有對敘利亞採取敵對態度,在「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崛起之後兩國面臨共同的威脅更是加強了合作。雖然伊拉克政府沒有直接出兵敘利亞或提供物資援助,但卻默許伊拉克的什葉派民兵組織到敘利亞參戰,而這些民兵組織很多都受到伊朗的背後支持和援助。
伊朗自己的武裝力量在敘利亞部署得並不多,直接參加戰斗的還要更少(多是作為軍事顧問活動),地面部隊主要是伊朗支持或招募的什葉派民兵和僱傭軍,除了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組織「阿巴斯旅」「人民動員部隊」等,還有伊朗從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的什葉派(這些國家大多是遜尼派主政,什葉派地位低下,加上局勢動盪不安,大量遷居伊朗)中招募的雇傭兵如「法蒂瑪旅」。伊朗本身並沒有出動大部隊到敘利亞作戰。
③ 在疫情期間中國援助了哪些國家
緬甸、寮國、辛巴威、伊朗、韓國等。
1、緬甸
2021年5月2日,中國政府援助緬甸的新冠肺炎疫苗運抵緬甸仰光國際機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緬兩國開展了有效的疫情防控合作,中方向緬方提供了大量防疫物資援助,並多次派遣醫療專家組赴緬協助防疫。
2020年3月,中國援助韓國一批物資,這批醫療物資中有110萬只口罩和1萬套醫用防護服,在分三次運抵韓國仁川機場後於20日上午結束清關,從仁川市被緊急運往其他各地的戰「疫」一線,助力韓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通訊:中國醫療專家組在寮國贏得「暖暖的人心」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國援助的新冠疫苗運抵辛巴威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國援助疫苗抵達緬甸仰光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守望相助,同舟共濟」——記中國醫療物資馳援韓國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國軍隊向伊朗武裝力量援助抗疫醫療物資
④ 中國伊朗簽署 25 年全面合作協議,這意味著什麼
對於中國和伊朗簽署的這項全面合作協議,意味著我們國家和伊朗要進行長期的戰略合作,不僅僅是政治經濟社會的方面,而且對於整個國與國之間的戰略協作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而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最為關鍵的就是伊朗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伊朗位於中東的關鍵地區可以提升,我們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可以為我們結識更多的朋友和夥伴。而目前石油作為世界各個國家工業的重要資源,它在各個國家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而我們國家由於石油資源比較匱乏,所以說就需要找到一個長期穩定的夥伴來為我們提供石油資源,而伊朗它本國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還和我們國家簽訂了相應的用人民幣結算石油,所以說對於兩個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利好消息。
⑤ 一旦美伊戰爭爆發,誰能助伊朗一臂之力
俄羅斯應該會伸出援助之手,一來他是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如果他出面反對美伊戰爭,美國肯定會有所忌憚;二來美國與俄羅斯的關系向來不好,他樂的見美國在美伊戰爭中不討好。
目前美國和伊朗的局勢是越來越緊張了,美國不斷地向伊朗增加兵力,而伊朗還是以強硬的態度對待美國,兩國之間一點緩和的餘地都沒有。從如今的局勢看來,美伊兩國都已經被架在了火上了下不來了,並且美國方面透露出來的意思就是要對伊朗開戰的。
當然,我們還是不希望戰爭爆發的。雖然伊朗離我們很遠,炮火也涉及不到我們,但是,參考以前的敘利亞,我們真的不希望再有那麼多無辜的百姓顛沛流離了。
⑥ 美國想返回伊朗已經41年了,美國為何會對伊朗愛不釋手
1979年,伊朗自從伊斯蘭革命以後,美國就開始把伊朗視為眼中釘。因為伊朗也仇視美國。從此美國與伊朗的“蜜月”自伊斯蘭革命後使終止了。現在美伊仇視已經40年了,美國打壓伊朗不斷。美國新任總統上台後,對伊朗打壓的更加厲害,甚至撕毀伊核條約,美伊大戰一觸即發。
伊朗的核武器問題一直都是美國所頭疼的地方,美國並不希望伊朗擁有核武器。所以伊核問題是美國和伊朗爆發沖突的直接原因。但也只是一部分。美國與伊朗的利益沖突,還夾雜著伊朗與沙特、以色列的矛盾等諸多復雜問題,成為牽涉多方利益的世界性難題之一。
⑦ 兩伊戰爭美國支持伊拉克,為何以色列暗中支持伊朗
幾年前,我在某次飯局上認識了一位在美國經商的台灣人。觥籌交錯中大家聊起美國,那位在美國居住二十多年的台商說了一番話,我記憶猶新。他說美國這個國家不懂得敬畏,為了利益什麼骯臟事都敢幹,頗有鄙夷之色。事後大家一致認為,這是個有獨立思想的台灣人。
兩伊戰爭舊照
原因是伊拉克當時在發展核武器。早年薩達姆討好法國,花了數億美元以及降低石油價格,從法國購買核武器的生產原料鈈239,要自己造原子彈。伊拉克稱之為「塔穆茲-1號」計劃。不過這計劃很快就傳了幾條街,幾乎全世界都知道了。霍梅尼很生氣,心說你個傻大木好不歹毒,竟然想造大殺器。於是兩伊戰爭開戰後,伊朗出動空軍襲擊了伊拉克的核設施,但沒能徹底炸毀。
以色列對傻大木的核武計劃也很擔憂,本來就打算派飛機轟炸,一看伊朗先動了手,大為高興。很快以色列與伊朗接洽,暗地裡派志願者幫助伊朗空軍修理飛機。戰爭初期伊朗的空軍很厲害,一度打得伊拉克空軍不敢起飛。後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力援助伊拉克空軍,伊朗落了下風。如果沒有以色列的支持,伊朗的空軍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以色列與伊朗在伊拉克核問題上態度一致,這是兩國合作的主因,也顧不上美國高不高興了。
以色列與伊朗不知道如何協商的,第二次轟炸伊拉克的核設施,是以色列自己動的手。1981年,以色列轟炸機精準投彈,摧毀了伊拉克的大殺器夢想。都說國與國的關系利益第一,但以色列更害怕伊拉克發展核武,比起利益,老命更重要。因此以色列幫助伊朗並不奇怪。後來伊拉克不聽話,被美國以擅自製造大殺器的理由滅國,處死薩達姆,另當別論。
⑧ 一省包一國是都是哪個省
上海包伊朗,四川包義大利,江蘇包巴基斯坦,廣東包伊拉克。
義大利是此次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3月10日義大利向中方求助。3月11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疾控中心等地的專家及醫護人員組成志願專家團隊一行9人,攜帶31噸醫療物資飛抵羅馬菲烏米奇諾機場,支援義大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截至當地時間13日上午,伊朗累計確診病例11364例。早在2月底,中國就已經伸出援手。2月25日,中國駐伊朗大使常華代表中國使館和在伊有關中資企業緊急向伊衛生部捐贈25萬只口罩。第二天又向伊朗捐贈5000人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助力伊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抗疫物資上,有中文和波斯語寫的「伊朗加油!中國加油!」
此前,巴基斯坦暴發蝗災,經濟損失慘重,近來新冠肺炎疫情也在巴基斯坦蔓延。2月底,中國派出農業領域專家奔赴巴基斯坦評估蝗災情況。
3月7日下午,應伊拉克紅新月會請求,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派遣志願專家團隊一行7人,攜帶核酸檢測試劑盒等醫療用品和設備、中成葯等人道救援物資,從廣州飛赴巴格達,支援伊拉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⑨ 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關系
巴基斯坦和伊朗既是鄰國,又是波斯灣地區的伊斯蘭大國,在印巴分治巴基斯坦建國以後,巴基斯坦與伊朗建立了親密的盟友關系,兩國關系經歷了長期的考驗。但是隨著1979年伊朗原有政權的顛覆,巴伊關系也出現微妙的變化,再加上兩國在阿富汗有利益沖突,使兩國之間出現矛盾分歧,兩國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
今天銘蘇先生就為大家簡單梳理一下兩國關系發生轉變的具體歷程和原因:
一、巴基斯坦和伊朗的蜜月期
1947年巴基斯坦建國,建國後的巴基斯坦與印度由於領土爭端問題爆發了三次戰爭,巴基斯坦由於國家實力比印度弱,所以巴基斯坦就需要加強同中東地區穆斯林國家的關系,以便獲得他們的理解、支持和援助。
同為伊斯蘭國家的伊朗,在印巴沖突中支持巴基斯坦,並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伊朗之所以積極發展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一方面伊朗作為波斯人與阿拉伯國家存在矛盾,二來伊朗也面臨北部蘇聯的威脅,這使伊朗加強了同為伊斯蘭兄弟鄰國的巴基斯坦合作。早在1950年兩國就簽署了《友好條約》,1956年兩國成立了邊界委員會,共同勘測邊界,並簽署了兩國邊界劃分協定。
伊朗和巴基斯坦發展友好關系還有一個外部因素,那就是兩國都同美國建立了密切的盟友關系。二戰後,美國為了阻止蘇聯南下,美國同巴基斯坦建了密切的盟友關系,向巴基斯坦提供軍事、經濟援助。同樣,在中東地區美國扶持伊朗巴列維王朝,使伊朗和以色列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兩個盟友。由於伊朗和巴基斯坦都是美國的盟友,兩國之間的合作關系更為密切。
在70年代,隨著國際油價的大幅增長,伊朗獲得了巨額的石油收益,經濟實力增強後,通過購買西方國家先進武器裝備,伊朗成為中東地區的軍事大國。而巴基斯坦由於在第三印巴戰爭中被印度肢解,自身實力大幅削弱,這一時期伊朗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伊朗認為,如果巴基斯坦實力削弱,那麼印度和蘇聯就會威脅到伊朗的國家安全,所以伊朗支持巴基斯坦也是為了減少印度和蘇聯對自身的威脅。伊朗作為當時的地區大國,積極參與調解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矛盾沖突,並對印度和阿富汗進行經濟援助,這個時期伊朗和巴基斯坦關繫上伊朗明顯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兩國的關系卻依然非常密切。
二、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巴伊關系開始出現裂痕
進入八十年代,伊朗和巴基斯坦都加速了伊斯蘭化進程,伊朗革命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齊亞.哈克政權深受沙烏地阿拉伯瓦哈比教義影響,巴基斯坦伊斯蘭化過程中瓦哈比教義特徵引發了國內什葉派的不滿,從而加深了教派沖突。伊朗作為什葉派為主的國家,自然對巴基斯坦不滿。而且巴基斯坦與美國、沙特等國建立了廣泛的政治、經濟、軍事合作,這也使巴伊關系惡化。
八十年代發生的兩件大事對巴伊關系產生了影響,一是蘇聯入侵阿富汗;二是兩伊戰爭。
伊朗和巴基斯坦都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因為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會影響巴伊兩國的國家安全。但是兩國在是否直接同納吉布政權談判以及蘇聯撤軍條件等問題上存在分歧。伊朗八十年代與鄰國伊拉克進行了8年的戰爭,這牽制了伊朗大量的精力,使伊朗對外活動處於低谷。而巴基斯坦被西方國家當作抵抗蘇聯南下的屏障,國際社會援助阿富汗的物資都要經過巴基斯坦進入阿富汗,巴基斯坦這時也接受了國際社會的大量援助。這一時期,盡管巴基斯坦和伊朗存在分歧,但是還保持了較為密切的關系。
90年代,伊朗調整了對南亞過國家的政策,開始加強同印度的合作。印度是一個南亞大國,也是世界能源消費大國,而且國防基礎要比巴基斯坦雄厚,伊朗同印度合作有著廣闊的前景。所以伊朗在尊重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利益關切的同時,積極發展與印度的政治、經濟合作,這引起巴基斯坦的不滿。事實證明,伊朗同印度的合作為伊朗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此後印度變成了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對象。
伊朗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問題上分歧也比較嚴重。伊朗在阿富汗抵抗蘇聯入侵時期就支持阿境內的什葉派武裝,在蘇聯撤軍以後,阿富汗遜尼派的普什圖人掌握國家政權,沙特和巴基斯坦支持阿富汗政權,引發伊朗的擔憂。美國和沙特在阿富汗實力的壯大會危及自己的國家安全,所以伊朗支持阿富汗境內的什葉派力量加強自己在阿富汗的存在。在希克馬蒂亞爾競選失敗以後,巴基斯坦開始支持塔利班武裝,這也引起伊朗的不滿。
這一時期,伊朗和巴基斯坦關系沒有以前那麼密切了,兩國教派沖突、阿富汗問題、伊朗加強同印度的合作、巴基斯坦同沙特和美國的密切關系,這些都導致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間不再是密切的盟友關系,兩國變成了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
不過,近期美國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伊朗的處境非常不好,這也使伊朗不得不加強同周邊鄰國的合作,以化解美國的制裁。美國在反恐和阿富汗戰爭結束以後,巴基斯坦在美國的南亞戰略中的地位已經下降,美國削減了對巴基斯坦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加大對印度的扶持,這也使巴基斯坦對美國不滿。伊朗和巴基斯坦作為鄰國,還是有合作的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