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沙烏地阿拉伯,埃及,伊朗三國都屬於中東國家,對嗎
對,沙烏地阿拉伯,埃及,伊朗三國都屬於中東國家。中東,又稱中東地區,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地理上也是亞洲西部、非洲東北部和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的地區, 包括部分西亞和非洲埃及,約24個國家,1500餘萬平方公里,3.6億人口。
中東有24個國家: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聯酋、阿曼、卡達、巴林、土耳其、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約旦、葉門和塞普勒斯。北非包括:蘇丹、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
中東國家的氣候類型主要為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其中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最廣。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歐洲和亞洲。
中東自古以來是東西方交通樞紐,位於「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為爭奪寶貴的淡水資源和石油資源,以及宗教文化差異,導致常年戰爭不斷。政治概念上的中東問題系指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問題,也稱巴以沖突。
Ⅱ 中東 遠東分別是哪些地區 以什麼劃分的
16至17世紀,正是大航海時代,歐洲殖民者向東殖民時,把距離歐洲的地理位置按遠近劃分成了:近東,中東,遠東。
「中東地區」或「中東」 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東北部與歐亞大陸西南部的地區。中東大部分為西亞,但與西亞的區別是:1.中東不包括阿富汗。2.中東包括非洲國家埃及。3.中東包括了土耳其的歐洲部分。「中東」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一般說來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專題,圖庫)、 以色列、 約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達、 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葉門,巴勒斯坦、馬格裡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蘇丹、茅利塔尼亞和索馬里,由於其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家,土耳其和塞普勒斯盡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系密切。
遠東則是指環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在東方學學者的用語中,遠東不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同時也是個文化概念。比如它從來不會把從屬於西方文化圈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國家稱為遠東一部分,即使這些國家比很多東亞國家離歐洲更東。在這個意義上遠東是從屬於東方文化圈國家的統稱。
Ⅲ 義大利,伊朗,西班牙,美國,德國屬於什麼文化圈
義大利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
西班牙 在全國的中心梅塞塔(MESETA)高原,屬大陸性氣候,北部和西北部是海洋性氣候,南部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區屬乾燥的亞熱帶氣候,或地中海氣候。
紐約 亞熱帶季風氣候。
德國 溫帶海洋性氣候
Ⅳ 「文化圈」的定義是什麼
文化圈,也稱文化景觀,是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經過人類活動所形成的可以辯識的自然-社會的空間實體。
Ⅳ 在人類數千年文明史上,哪些屬於東方文明
東方,是東、西、南、北四大方位之一,是太陽升起的方向。
所以,東方原本只是一個相對的地理概念,處於不同地理位置的國家,其所指稱的東方肯定是不一樣的。
而與東方相對的方向便是西方。
可是在人類歷史的敘述上,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卻是有固定的含義的,東方和西方的區分來源於近代西方人「歐洲中心論」的視角。
1、以歐洲為中心,東方泛指亞洲(包括北非),包括近東、中東和遠東。
近東
近東,過去主要指歐洲巴爾干半島(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亞洲的地中海沿岸國家和地區(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等和東地中海島國塞普勒斯)、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亞。
這些國家距離西歐較近,同西歐聯系密切。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近東一詞不再使用,歐洲巴爾干國家被列入「南歐」,成為西方的一部分。地中海沿岸的亞洲和北非國家則劃歸中東。
中東
中東,地理上指亞洲西部與非洲東北部的地區,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達、沙特、敘利亞、巴勒斯坦、阿聯酋、葉門、土耳其和塞普勒斯共17個國家和地區。
遠東,歐洲人把比中東更遠的東方稱為「遠東」,包括今天的東亞(包括俄羅斯的東部)、東南亞和南亞,即阿富汗、哈薩克以東、澳洲以北、太平洋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區。
遠東
遠東不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同時也是個文化概念。它從來不會把從屬於西方文化圈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國家稱為遠東,雖然這些國家比東亞國家離歐洲更東。
2、以歐洲為中心,亞洲的四大古代文明均為東方文明
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兩河文明
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
印度河和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
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中國文明
這四大原生文明都屬於東方文明,且均為大河農業文明。
四大原生文明
除此之外,取代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的波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同樣被認為是東方文明。
3、以古希臘、古羅馬為源頭的歐美文明屬於西方文明
羅馬帝國包含了古希臘
古希臘文明
古羅馬文明
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文明
大航海之後的歐美列強
這些均為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為海洋商業文明。
4、其實以中國為中心,連印度都是西天。
西域,最早指周朝,周在商朝以西。自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是指義的西域蔥嶺以西,包括中亞和西亞等。
西域
西天,特指印度。
西天――天竺
泰西,泛指西方國家。出自明末方以智《東西均所以》:「泰西之推有氣映差,今夏則見河漢,冬則收,氣濁之也。」一般指歐美地區。
所以,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區分只是相對的,只因現在歐美掌握話語權,一切自然以西方為標准。
5、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東方和西方
到了現代以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達國家被稱為西方世界。
社會主義社會、經濟不發達國家被稱為為東方世界。
東西方對峙
西方,特指歐洲全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由五大要素組成
(1)希臘民主制、科學和學校;
(2)古羅馬法律、私有財產觀念、人的個性和個人主義;
(3)聖經的倫理學和末世學革命;
(4)中世紀教皇革命的人性、理性將雅典、羅馬和耶路撒冷三要素融合;
(5)啟蒙運動的自由民主改革。
東方,則泛指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專制是西方人眼中東方人的標簽。
6、兩個特殊的國家
俄羅斯在文化背景上屬於西方文化的分支,但是因為其政治制度原因,所以一直沒有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同。
日本在地理上雖然屬於東方,但是因為政治上實行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所以日本經常被認為是西方國家。
Ⅵ 埃及,敘利亞,伊朗三國分別實行什麼社會制度
2003年去埃及的時候埃及是社會主義制度,醫療和教育基本不花錢公交車票錢跟中國幾分錢一樣便宜,但跟中國改革開放後一樣,老百姓也想盡辦法去掙錢買車蓋房
Ⅶ 什麼是文化圈
文化圈cultural circle 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圍比文化區和文化區域更為廣泛。文化圈概念是由文化人類學家萊奧·弗羅貝紐斯首先提出的。弗里茲·格雷布內爾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學方法論》一書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為研究民族學的方法論。他認為,文化圈是一個空間范圍,在這個空間內分布著一些彼此相關的文化叢或文化群。從地理空間角度看,文化叢就是文化圈。
世界五大文化圈:
西方文化圈: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後來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數國家。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圍,主要是以白種人的居住地為主,包含歐、美、紐、澳等地。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是:議會政治(政治)、實行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經濟)、中產階級為社會上的主要力量(社會)、物質文明發達、基督教的價值觀仍為主流以及重視消費與享受(文化)。
東亞文化:
東亞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代表儒學文化和後來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國、日本、朝鮮、韓國等國,以及以華語作為民族語言之一的新加坡。因為中國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擴散中心,所以中國成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而表現在東亞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漢字、儒家思想(例如這些地方都設有孔廟)、以中國律法為藍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國化的佛教。
伊斯蘭文化圈:
伊斯蘭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蘭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國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蘭教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伊朗、巴基斯坦等)。其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誠地保持對伊斯蘭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東南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等等。
印度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南亞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印度文化圈的特色表現在對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東歐文化圈:
東歐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代表東正教文化,主要是在俄羅斯、東歐以及巴爾干半島等地為主。而東歐文化圈所展現出的主要特色有:以東正教為其宗教信仰,使用斯拉夫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蘇聯尚未瓦解之前,因為東歐以及巴爾干半島地區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傾向極權專制,在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但這些現象已隨著蘇聯的瓦解而有了改變,在政治與經濟方面逐漸向西方文化圈結合、靠攏。
Ⅷ 中東國家伊朗、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阿富汗、利比亞。分別屬於什麼民族和宗教
以色列主要民族: 猶太人,阿拉伯人,德魯茲人 。主要宗教: 猶太教,伊斯蘭教
除以色列外,其他國家多數屬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
Ⅸ 中東 近東 遠東 是怎樣劃分的
以西歐為中心劃分的
近東、中東、遠東的區域劃分
近東:過去主要指歐洲的巴爾干半島國家(原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亞洲的地中海沿岸國家(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和東地中海島國塞普勒斯,還包括北非的埃及和利比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一般不再把巴爾干半島國家稱為近東國家,而列入「東南歐」或「南歐」的范圍。
中東:在過去,有的僅指伊朗和阿富汗,現在通常指以西亞為主的(但一般不再包括阿富汗在內),地處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目前,狹義的中東包括阿富汗以外的所有中東國家和地區,即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葉門、民主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卡達、巴林,以及非洲的埃及,共17個國家與地區。廣義的中東,即除上述國家和地區以外,再加上北非的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蘇丹等國。甚至有的把東非的衣索比亞和索馬里也列入廣義的中東范圍。
中東又常與「伊斯蘭國家」、「阿拉伯國家」緊緊聯系。「阿拉伯國家」大致包括前面所述廣義的中東各國,但其中要除去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加上非洲的索馬里、吉布地、茅利塔尼亞和西撒哈拉。它們中大部分是「阿拉伯國家聯盟」(即「阿盟」)的成員。「伊斯蘭國家」范圍更廣,除上述阿拉伯國家(不包括黎巴嫩)以外,還包括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非洲的塞內加爾、甘比亞、幾內亞、塞拉里昂、馬里、尼日、查德等國,以及亞洲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汶萊、馬來西亞、馬爾地夫等,大多數屬於伊斯蘭教國家聯盟成員。
遠東:一般指遠離西歐的亞洲東部地區,主要包括我國的東部、日本、朝鮮、韓國、菲律賓、以及俄羅斯的太平洋沿岸地區。有時也把東南亞各國列入遠東范圍之內。
參考資料:近東、中東、遠東的區域劃分
Ⅹ 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分別屬於什葉派和遜尼派中的哪一派
中東包括22個阿拉伯國家和5個非阿拉伯國家。
什葉派占人口多數的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和巴林。
遜尼派占人口多數的國家,包括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酋、科威特、葉門、敘利亞、約旦、巴勒斯坦、利比亞、蘇丹、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索馬里、吉布地、葛摩、土耳其和阿富汗。
遜尼派社會基礎最初僅限於阿拉伯半島各部族的穆斯林,後來隨著阿拉伯哈里發帝國不斷的對外擴張,亦包括依附於阿拉伯貴族的其它語族的穆斯林社團。
如兩河流域的伊拉克人,西亞的波斯人,中亞的突厥人,南亞的印度人,北非的柏柏爾人以及中國的西部等,形成一個同一信仰的多民族的群體。
歷史上該派在政治和思想上長期居主導地位,曾建有伍麥葉王朝(661~750)、阿巴斯王朝(750~1258)、奧斯曼帝國(1298~1922)等幅員廣闊的伊斯蘭國家及世界各地的地方伊斯蘭政權。
什葉派的發展則得益於蒙古人的入侵。1258年蒙古軍隊攻佔巴格達,處死回教阿巴斯王朝最後一任哈里發,遜尼派主流幾遭滅頂打擊,長期受壓制的什葉派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庫爾德族薩法維家族在伊朗建立薩法維王朝。伊朗因為有和阿拉伯文化不同的獨立傳統,堅持和回教主流勢力分庭抗禮。
薩法維王朝宣布以十二伊瑪目宗為伊朗國教,確立了什葉派主導伊朗的事實。什葉派在伊朗文化圈和舊有領土內不斷擴展,逐漸造成今天什葉派在波斯灣的地位。
(10)伊朗埃及屬於什麼文化圈擴展閱讀:
遜尼派全稱為「遜奈與大眾派」,阿拉伯語原意為「遵循傳統者」。他們除尊崇《古蘭經》外,還特別強調以聖訓為立法、立論的依據。
遜尼派雖然將其他不同信仰視為異端,卻同時提倡求大同存小異,融合不同見解,努力調合真主的無限權威和人的責任這兩個觀念。
遜尼派主張自己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可以在古蘭經沒有指明的地方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知世界,主張革新,也比較溫和。遜尼派堅持哈里發必須經過協商選舉產生,這也是與什葉派顯著不同的地方。
什葉派認為阿里與其後代為「伊瑪目」,認為他們是「超人」、「受安拉保護,永不犯錯誤」的聖人,甚至高於穆罕默德。
且認為末代伊瑪目已隱遁,將以救世主(馬赫迪)身份再現。他們認為公議不一定正確,而伊瑪目的判斷才是最可靠的立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