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為什麼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會議不同.
拿破崙戰敗時候,根本就么有統一的德意志,另外,法國雖敗,英國也不願過分削弱法國,仍然希望大陸維持均勢狀態。而一戰之後,協約國遭到德奧為首的同盟國的沉重打擊,他們就急切地渴望削弱二國來加強自己的安全感。
Ⅱ 維也納會議上獲取利益最多的國家是
維也納會議上獲得利益最多的國家是美國
Ⅲ 什麼是維也納會議歷史在學拿破崙求解釋
維也納會議是從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間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一次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這次會議是由奧地利政治家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提議和組織的。其目的在於重劃拿破崙戰敗後的歐洲政治地圖。會議的主要目的是:恢復拿破崙戰爭時期被推翻的各國舊王朝及歐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戰勝國重新分割歐洲的領土和領地。過爭吵和討價還價,最後決定:恢復歐洲舊的統治秩序;限製法國,保證歐洲均勢,按照大國的意志重新劃分歐洲版圖;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國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進一步確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繼續維護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分裂局面.維也納會議確定的歐洲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稱為維也納體系.
Ⅳ 能在維也納和會上保住全部領土的法國,為何會被列強打敗
近代的法國大革命,把全世界的秩序被翻了個底朝天,給世界帶來激烈了的動盪。
1914年,拿破崙被第六次反法聯盟打敗,歐洲各國跑到維也納開會商討戰後秩序,沒想到拿破崙又悄悄回到巴黎,歐洲各國被迫組織起第七次反法聯盟,再把拿破崙打敗。
這個時候,作為戰敗國的法國,在維也納會議上的命運無疑是任人宰割。但是當時法國的外交部長塔列朗,卻憑借高超的外交技巧,讓法國在和會上重回歐洲列強行列。
這個經典的外交案例,深刻體現出政治高手是如何在國際博弈中獲得優勢的。或許對於現在中國企業出海遇到困局,有一些啟發。
塔列朗
尋找突破口
塔列朗知道各國在拿破崙戰爭之後都筋疲力盡,都在想著保住和平,於是他把握住了兩個原則。
第一,歐洲各國的勢力均衡,這是能夠大致保持和平的基礎,第二,要考慮人們對於正當秩序的想像。如果各方在這種想像上針鋒相對,就總會有人對現狀不滿,那麼和平也不容易成為可能。
塔列朗認為要讓法國成為歐洲打造勢力均衡時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還有法國要主動倡導一種能夠獲得最多人支持的正當秩序觀念。只要抓住這兩點,就能把對手帶進自己的節奏。
Ⅳ 維也納會議的目的、內容及作用、對歐洲各國有什麼影響
維也納會議是歐洲各封建君主國在打敗拿破化帝國後,為消除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恢復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而如開的一次國際會議,俄、英、奧、普四國操縱會議,拚命想為自己多掙一些地盤,因此,這次會議也可以說是一次戰勝國的分贓會議,經過激烈的爭吵,於是1815年6月9日簽置了《最後總決議》。主要內容:(1)、恢復了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許多歐洲國家封建舊王朝的統沼,開始了歐洲規模的復辟。(2)、任意瓜分歐洲領土及海外殖民地,波蘭、西印度群島、非洲和亞洲的殖民地被重新劃分。(3)、建立德意志邦聯,由行意志三五四個邦和國上個自由市組成,奧地利代表主持邦聯會議。(4)、把法國限制在1790年的疆域,北部的比利時劃歸茶蘭,東北邊境的十七個城堡被聯軍佔領,瑞士確定為中立國。法國賠款七億法郎,交出軍艦。(5)、維持義大利的四分五裂局面,把它的大部分部領土置於奧地利的主宰之下。
Ⅵ 維也納會議的性質是什麼
維也納會議是從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間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一次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這次會議是由奧地利政治家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提議和組織的。其目的在於重劃拿破崙戰敗後的歐洲政治地圖。會議的主要目的是:恢復拿破崙戰爭時期被推翻的各國舊王朝及歐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戰勝國重新分割歐洲的領土和領地。
性質:
第一,恢復歐洲許多國家封建王朝的統治。法國、西班牙、義大利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都相繼復辟。
第二,列強任意處置歐洲和海外領土。波蘭再次遭到瓜分,拿破崙時期的華沙大公國的大部分領土為沙俄所得,波茲南和格但斯克被普魯士佔有,西里西亞割給了奧地利。波蘭剩下的克拉科夫及其附近地區組成一個共和國,由俄、奧、普共同「保護」。沙俄還占據了芬蘭和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普魯士得到了德意志邦國薩克森的北部和萊茵省,其疆域擴大到了萊茵河左岸和波羅的海南岸。英國取得了許多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海外殖民地,如馬爾他,原法屬多巴哥、模里西斯等地以及原荷屬南非開普殖民地和錫蘭,確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第三,維持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分裂局面。
第四,防範法國東山再起。把法國局限在1790年的疆界內,東北邊境的一些重要城堡和要塞由反法盟軍佔領3~5年,佔領費用由法國負擔。法國賠款7億法郎,交出軍艦。比利時並入荷蘭,成立尼德蘭王國,盧森堡公國也由尼德蘭統治者兼管,以抗禦法國。擴大瑞士,把許多戰略上重要的山隘都劃歸瑞士,確立瑞士為永久中立國。
維也納體系是一種歷史的反動,這是因為:第一,它恢復歐洲舊的統治秩序,維持德、意分裂狀態,這些都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它按照大國意志,重新劃分歐洲版圖,和海外殖民地,進一步確定了英國的殖民霸主地位,是大國強權政治的表現;第三,神聖同盟和四國同盟都是歐洲封建君主鎮壓革命、任意踐踏弱小民族利益,用高壓手段維護歐洲封建統治的工具。
但在維也納體系下,各國採用召開會議的辦法來解決國際爭端,客觀上促使近代國際關系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Ⅶ 維也納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俄、英、奧、普等歐洲各反動君主國打敗拿破崙帝國後,從1814年10月到1815年6月,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了處理戰後事務的國際會議。這次會議被稱作「維也納會議」。會議的主要目的是重新瓜分歐洲和殖民地領土,復辟舊王朝,鎮壓各國革命運動。俄、英、普、奧等少數大國操縱會議。圍繞波蘭和薩克森問題,英、奧與俄、普之間形成了尖銳的對立。法國不願俄國稱霸歐洲,而站到了英、奧一方,1815年1月3日,法、英、奧三周結成秘密同盟,與俄、普相對峙,最終在1815年2月11就波蘭一薩克森問題達成協議。
正當歐洲封建列強為分贓明爭暗鬥不休之時,拿破崙從厄爾巴島返回巴黎,不發一彈便重登皇位。歐洲封建列強慌忙重組反法同盟聯軍對付拿破崙,並在維也納會議上做出妥協,於1815年6月9日匆忙簽署了《最後總決議案》。
根據會議總決議,奧地利佔有了薩爾斯堡、提羅爾、達爾馬提亞沿海地區、倫巴弟、威尼斯和波蘭的加里西亞地區等。俄國佔有大部分波蘭領土、芬蘭和比薩拉比亞。普魯士佔有波蘭的波茲南和但澤、荷蘭的歐龐和馬爾梅迪、原屬瑞典的波美拉尼亞、薩克森的2/5領土和萊茵地區與易北河沿岸一些要塞。英國佔有了法國、荷蘭、西班牙的許多殖民地,包括錫蘭、馬爾他、特立尼達、塞席爾等等。總決議還決定建立德意志邦聯。但是。德意志邦聯不過是個鬆弛的政治聯盟,實際上仍保持分裂局面。義大利又恢復了原來的四分五裂的局面。羅馬教皇也恢復了對所轄地的統治。
1815年9月26日,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倡議下,俄、奧、普三國首腦在巴黎共同發表宣言,締結「神聖同盟」,以維護維也納會議所建立的歐洲封建統治秩序。不久,所有歐洲大陸封建君主都先後參加了這個同盟。但到1830年,逆歷史潮流而行的「神聖同盟」就徹底瓦解了。
Ⅷ 維也納會議後哪個國家掌握了世界霸權的格局
維也納會議是從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間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一次歐洲各國的外交會議,是近代史上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會議 。會議目標是處理拿破崙戰敗後的歐洲政治地圖,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目標在維也納會議取得最大利益,他決心奪取波蘭,進軍西歐,像拿破崙那樣,成為歐洲的新霸主。
Ⅸ 維也納會議召開的原因是什麼
維也納會議是從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間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一次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這次會議是由奧地利政治家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提議和組織的。其目的在於重劃拿破崙戰敗後的歐洲政治地圖。
會議的主要目的是:恢復拿破崙戰爭時期被推翻的各國舊王朝及歐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國東山再起,戰勝國重新分割歐洲的領土和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