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高原適宜發展的農業部門和原因
伊朗高原適合發展畜牧業。因為伊朗高原的地勢不平坦,而且處於副熱帶高壓,降水量較少,所以不適合發展種植業!
Ⅱ 伊朗的地理位置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相連,另與哈薩克和俄羅斯隔海相望。南面瀕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
伊朗是文明古國。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國,7世紀後遭不同異族先後入侵。
18世紀前期,納迪爾沙推翻外族統治建立阿夫沙爾王朝。19世紀後期起,英國和俄羅斯勢力不斷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2)伊朗高原為什麼不高壓擴展閱讀:
一、地形地貌
伊朗國土絕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國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
西南部為厄爾布爾士山與科彼特山,東部為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朗最高峰。
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約占國土面積一半。中部為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有卡維爾荒漠與盧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餘米。僅西南部波斯灣沿岸與北部裏海沿岸有小面積的沖擊平原。西南部扎格羅斯山麓至波斯灣頭的平原稱胡齊斯坦。
二、氣候特徵
伊朗氣候四季分明。北部春夏秋季較為涼爽,冬季較為寒冷,南部夏季炎熱、冬季溫暖。伊朗大部分地區的冬季溫暖和濕潤,降水也往往形成於此,這和北下的冷空氣有關系。
這就是伊朗1-4月(即冬季)降水較多的原因。而夏天的時候,伊朗由於處於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氣溫很高,且降水不多。德黑蘭最高的氣溫是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氣溫分別是22℃和37℃,最低氣溫是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溫度是3℃和7℃。
Ⅲ 為什麼伊朗高原沙漠廣布
沙烏地阿拉伯的西北局部地區屬於地中海氣候。%D%A成因:受氣壓帶、風帶的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冬季副熱帶高壓南移,當地受中緯西風控制,盛行西南暖濕氣流。%D%A特點:雨熱不同期——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年平均降雨不超過200毫米。全境大部為高原。西部紅海沿岸為狹長平原,以東為賽拉特山。山地以東地勢逐漸下降,直至東部平原。沙漠廣布,其北部有大內夫得沙漠,南部有魯卜哈利沙漠。有金、銀、銅、鐵、鋁土、磷等礦藏。東部波斯灣沿岸陸上與近海的石油和天然氣藏量極豐。魯卜哈利沙漠東部的布賴米綠洲為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三國爭議地區。全境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西北部高原屬地中海式氣候,年降水量大都在200毫米以下。
Ⅳ 區域地理西亞知識點
伊朗高原區、閉塞的山間高原
包括高原內陸及其周圍山地,主要由南北兩側的邊緣山地及中間高原盆地所構成。其邊緣山地屬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褶皺山帶。分為兩支,北支主要有厄爾布爾士山脈、科彼得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南支是扎格羅斯山脈、莫克蘭山脈、基爾塔爾山脈,並東延成蘇來曼山脈。伊朗高原南北介於中亞平原和阿拉伯海及其海灣之間,西鄰亞美尼亞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接印度半島區的塔爾沙漠,東西長達2500公里,南北最寬為1500公里,面積約270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屬伊朗,小部分屬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
伊朗高原周圍山地高大險峻,尤其是興都庫什山和扎格羅斯山脈等,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有冰雪覆蓋的山峰高大連綿,十分壯觀雄偉。
乾燥的伊朗式氣候
伊朗高原氣候主要屬亞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具有大陸性顯著、溫差大、冬春降水多等特點,因此稱伊朗式氣候。南部邊緣為熱帶乾旱氣候。
伊朗高原基本上處在副熱帶高壓帶及東北信風帶,地勢較高,氣流多來自乾燥內陸,高原內部又呈盆地狀,導致本區氣候具有突出特點:大陸性顯著,冬涼夏熱,年較差大。年平均降水量為400毫米,大部分地區在200毫米以下,高原中部尚不到100毫米,僅在邊緣山地特別是迎風側降水量較多,厄爾布爾士山北坡和裏海沿岸年降水量常超過1000毫米,是降水最豐富的地區;西北部和西部山地年降水在500~750毫米之間。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表現出自北而南、從西向東、由山地到內陸盆地逐漸減少的趨勢。
內陸流域廣大
封閉的地形、稀少的降水使伊朗高原上形成了廣大的內流區(包括無流區),內流、無流區約占其總面積的2/3。高原上沒有真正的大河,河流長度不大,流域面積有限。河流的'水量少,水位季節與年際變化都很大,多季節性河流等成為本區突出的水文特徵。高原內部基本上為內流區和無流區,內陸河多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地的內側,流向內陸低地。赫爾曼德河發源於喀布爾西帕格曼山,向西南流入薩巴里湖,全長1110公里,是伊朗高原最長的河流,為內陸河,主要靠高山融雪水和冬雨補給,最大徑流量在春季或春末,此時在乾旱的低地可出現春洪水災。其餘較大的內流河有赫里河、哈利勒河、庫爾河等。外流河多分布在高原邊緣山地的外側,都很短小,流域面積也很小。最長的外流河是卡倫河,發源於扎格羅斯山,流向西南,在阿巴丹附近匯入阿拉伯河,全長550公里,有一定的通航價值。此外,還有一些更短小的外流河流入阿拉伯海及阿曼灣、波斯灣。著名的湖泊有薩巴里湖、納馬克湖等,都是內陸鹹水湖。
植被
自然植被—土壤主要屬亞熱帶荒漠草原、荒漠和灰鈣土、棕鈣土及漠土系列,自然景觀多為半荒漠、荒漠景觀。整個內陸高原基本上是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稀疏,植物種類很少,多生長疏生短草和肉質、多刺、根系發達的灌木。森林面積很少,僅佔10%左右,在南裏海低地厄爾布爾士山脈北坡森林茂密,多闊葉林,在扎格羅斯山地西部有較稀疏的森林,在山地森林帶以上分布著大片的山地草原。
自然資源
以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羅斯山的西南麓,即構造上屬新褶皺山地的前緣凹陷地帶,儲油構造良好,已探明儲量100多億噸,是西南亞也是亞洲和世界上的主要石油產地。鐵礦亦十分豐富,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地區,如克爾曼、巴米安等地,儲量大、品位高。銅、鉻、鉛、鋅等礦儲量也相當可觀。土地主要是適於放牧的各種草地,可耕地較少,不足總面積的1/5,水源不足,使草場載畜量很低。
阿拉伯半島區、世界最大半島
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北以亞喀巴灣北端——阿拉伯河口一線為界,東北臨波斯灣和阿曼灣,東南瀕阿拉伯海,南鄰亞丁灣,西隔紅海與非洲大陸相望。大致介於北緯12°~30°、東經35°~60°之間,南北長約2240公里、東西寬約1200~1900公里,總面積約322萬平方公里。具有顯著的自然地理特徵:古老地塊上形成台地式高原地形;酷熱的熱帶乾旱氣候;廣大的無流區;熱帶荒漠景觀。這些特徵突出地反映了阿拉伯半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之成為一個特色鮮明的自然區,並與西南亞其他區表現出整個大區內部明顯的區際差異性。
古老台地高原
地質構造上,阿拉伯半島原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中新世以來,向西北延伸部分形成紅海——亞喀巴灣——約旦裂谷帶,向東北延展部分形成亞丁灣,使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分離(僅蘇伊士運河地帶基底相連),並以反時針方向俯沖於亞歐板塊之下;同時,在阿曼灣西南岸因板塊俯沖作用形成哈賈爾山脈(沙姆山海拔3352米)。半島地體古老,基底主要是元古代結晶岩,在古老結晶岩和火山岩基礎之上覆蓋有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積岩層,除少數地區外,廣大地區在構造運動方面穩定,沉積地層基本上保持著平整或近於水平的單斜構造,未經歷較大的褶皺變動。
熱帶乾旱氣候
阿拉伯半島地處熱帶,太陽輻射強烈,常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高原半島周圍又多是高大山地高原和炎熱地區,很少受到海洋濕潤氣團的影響,所以這里的熱帶乾旱氣候具有極強烈的大陸性,酷熱乾燥少雨。世界上最熱的地區之一。整個半島年平均氣溫都在20℃以上,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超過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也高於10℃,多在15~24℃之間。南部地區更加酷熱,如半島南端的亞丁,年平均氣溫為28.9℃,7月為32.5℃,1月為25.4℃,有四、五個月的月平均氣溫超過30℃。半島絕對最高氣溫常有50~55℃的高溫。半島氣溫年較差很大,一般在15℃以上,在一些地方可達20℃左右。阿拉伯半島乾燥少雨。半島降水量極少,大部地區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半島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地表水極其貧乏,水系很不發育,絕大部分地區為無流區。基本上沒有常年性河流和湖泊,河流多屬干河,乾涸的河床僅在罕見的大雨或暴雨後的短暫時間內有一定的水量,形成間歇河。雖然目前仍可在半島上見到一些與現代氣候—水文狀況極不相稱的寬深河谷,但其並非今日氣候的產物,而屬古地理年代較濕潤氣候的傑作。
阿拉伯半島上的干河大致可分為內流干河和外流干河兩種類型,其中長者可達上千公里。在古海跡的局部地方尚殘留有少量的鹹水湖和沼澤濕地。
景觀
半島的自然景觀主要為荒漠和半荒漠(荒漠草原)景觀,此外尚有綠洲景觀。
1.干荒漠—熱帶沙漠景觀 主要分布在魯卜哈利沙漠、內夫得沙漠和達赫納沙漠。
達哈那型荒漠:盛行東北信風,物理風化強烈,細砂多被吹到鄰區,地表多為富含氧化鐵的堅硬礫石,並被寬窄不等的沙丘地帶分割,為無流區。地表植被極其稀少。
內夫得型荒漠:風積作用地表形成連綿不斷的沙丘和沙丘鏈組成,成為沙質高原。大內夫得沙漠的沙為白色和紅色,小內夫得沙漠多為白色沙。這里植被也很稀少,雨季來臨後,這里一些植物開始生長,綠草如茵,長有白頭翁、檉柳等植物。
阿喀夫型荒漠:為由細砂組成的活動沙丘地帶,多數尚未固定,隨風移動,主要分布在魯卜哈利沙漠的西部和南部,基本沒有植被,只生長一些沙漠先鋒植物。
哈拉型荒漠:為熔岩地表組成的荒漠,這里因熔岩地區遭受風蝕而形成,地面皺裂崎嶇、尖峰突峭,為特殊的岩漠景觀。
1.荒漠中植物稀少,除局部綠洲外,廣大地區只生長稀疏的植被或為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砂土和石質土等漠土是代表性土壤,景觀極其單調。
2.荒漠草原景觀 主要分布在半島的邊緣地帶以及荒漠邊緣地帶,自然植被以耐旱的乾草原為主,多灌木。
3.綠洲景觀 在阿拉伯半島上綠洲分布較普遍,但總面積不大,在沙漠及沿海地帶零散分布,這里水資源條件較好,多為地下水溢出帶或經過開挖的井渠灌溉地帶。在這些水分條件較好的地區,草木蔥蘢,生長著棗椰樹、阿拉伯膠樹、阿拉伯相思樹、檉柳等。此外,綠洲和其他肥沃地區能種植各種穀物、水果和蔬菜,有些地區還種植水稻。水熱資源豐富的葉門沿海地區熱帶植物繁茂,可種植咖啡、甘蔗等熱帶經濟作物。
礦產資源 豐富,尤以濱臨「石油之海」的波斯灣為世界上石油、天然氣蘊藏最為豐富的地區。其他資源多較貧乏,特別是水資源極其貧乏,耕地很少,森林及其他植物資源更少,對發展農業生產十分不利。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區
兩河沖積平原 「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原意為「河間地區」,即兩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區。范圍大致東起伊朗高原,西至敘利亞和阿拉伯高原,北起亞美尼亞山區(東托羅斯山脈),南迄波斯灣。大體介於北緯30°~37°之間,地處亞熱帶。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勢低平,高度多在200米以下,絕大部分地區海拔不到100米,如距海岸約500公里的巴格達,海拔僅34米。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以巴格達為界,西北部稱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南部(巴士拉以上)稱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巴士拉以下至入海口為阿拉伯河三角洲。平原地表多由階地和河漫灘組成,平原之上仍有局部高地。由於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淤積嚴重,河床不斷加高,所以,在平原上可以見到高高隆起的河岸地帶,但平原上的湖泊低地也很引人注目。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除北部地區具有明顯的亞熱帶夏干氣候色彩外,其餘地區均為亞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本區氣溫較高,夏季炎熱,冬季溫暖,乾旱少雨。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多在30℃以上。氣溫具有溫差較大特點。如冬季冷空氣偶爾南襲,短期的氣溫也可降至0°以下。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西北部降水多(500毫米),東南部少(100毫米以下)。降水量的季節分配,以冬雨為主,春秋次之,夏季月份少雨或無雨。主要是因為冬季受地中海極鋒影響,為溫帶氣旋東進路徑,所以具有「冬雨」特徵,冬雨(12~2月)可佔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如巴格達為53%,巴士拉為49%。
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是流經平原的主要河流。它們均發源境外的北部山地,為過境河流,其水源主要靠北部山地降雨和積雪融水補給,流經本區時水量逐漸減少,具有乾旱荒漠區河流的特徵。中下游區多湖泊和沼澤。
自然植被以荒漠草原和荒漠植物為主,土壤主要為大河沖積土以及棕鈣土、灰鈣土和各種漠土。植物比較貧乏,大多為短生和多年生假短生沙漠植物,如檉柳、觀音柳、沙棗等。荒漠草原多數植物為草本植物,其餘為荊棘類和球莖類植物。在常年有水的河岸和沼澤地帶,植被繁茂,生長著茂密蔥郁的河岸植物,喬木、灌木、草木植物無所不有。河岸林樹種有筱懸樹、柳樹、榆樹、桑樹、野蘋果樹等。古代,這里運河渠道縱橫,灌溉便利,農業相當發達。 美索不達米亞石油資源豐富,伊拉克是石油輸出國。此外,平原水資源較其他西南亞國家豐富。由於平原有較好的氣候、水文和地形條件,這里種植了大量的棗椰樹,約佔全世界的37%,椰棗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佔世界椰棗總產量的48%)。
Ⅳ 為什麼伊朗高原沒有季風氣候
海拔高,
受副高影響,
溫度高,蒸發強
雖然距海近,
但是該區域水汽不足。
Ⅵ 西亞地理知識
簡介西亞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小亞細亞半島。包括的國家有伊朗、伊拉克、喬治亞在亞洲的地區、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在亞洲的地區、土耳其在亞洲的地區、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埃及在亞洲的地區、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阿富汗,黎巴嫩,塞普勒斯。面積約718萬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歐洲的2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總面積的16%。 經緯度定位為東經26度16分到東經74度56分 北緯12度35分到北緯43度34分 編輯本段分區介紹伊朗高原區閉塞的山間高原 包括高原內陸及其周圍山地,主要由南北兩側的邊緣山地及中間高原盆地所構成。其邊緣山地屬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褶皺山帶。分為兩支,北支主要有厄爾布爾士山脈、科彼得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南支是扎格羅斯山脈、莫克蘭山脈、基爾塔爾山脈,並東延成蘇來曼山脈。伊朗高原南北介於中亞平原和阿拉伯海及其海灣之間,西鄰亞美尼亞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接印度半島區的塔爾沙漠,東西長達2500公里,南北最寬為1500公里,面積約270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屬伊朗,小部分屬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 伊朗高原周圍山地高大險峻,尤其是興都庫什山和扎格羅斯山脈等,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有冰雪覆蓋的山峰高大連綿,十分壯觀雄偉。 乾燥的伊朗式氣候 伊朗高原氣候主要屬亞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具有大陸性顯著、溫差大、冬春降水多等特點,因此稱伊朗式氣候。南部邊緣為熱帶乾旱氣候。 伊朗高原基本上處在副熱帶高壓帶及東北信風帶,地勢較高,氣流多來自乾燥內陸,高原內部又呈盆地狀,導致本區氣候具有突出特點:大陸性顯著,冬涼夏熱,年較差大。年平均降水量為400毫米,大部分地區在200毫米以下,高原中部尚不到100毫米,僅在邊緣山地特別是迎風側降水量較多,厄爾布爾士山北坡和裏海沿岸年降水量常超過1000毫米,是降水最豐富的地區;西北部和西部山地年降 伊朗高原封閉的地形、稀少的降水使伊朗高原上形成了廣大的內流區(包括無流區),內流、無流區約占其總面積的2/3。高原上沒有真正的大河,河流長度不大,流域面積有限。河流的水量少,水位季節與年際變化都很大,多季節性河流等成為本區突出的水文特徵。高原內部基本上為內流區和無流區,內陸河多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地的內側,流向內陸低地。赫爾曼德河發源於喀布爾西帕格曼山,向西南流入薩巴里湖,全長1110公里,是伊朗高原最長的河流,為內陸河,主要靠高山融雪水和冬雨補給,最大徑流量在春季或春末,此時在乾旱的低地可出現春洪水災。其餘較大的內流河有赫里河、哈利勒河、庫爾河等。外流河多分布在高原邊緣山地的外側,都很短小,流域面積也很小。最長的外流河是卡倫河,發源於扎格羅斯山,流向西南,在阿巴丹附近匯入阿拉伯河,全長550公里,有一定的通航價值。此外,還有一些更短小的外流河流入阿拉伯海及阿曼灣、波斯灣。著名的湖泊有薩巴里湖、納馬克湖等,都是內陸鹹水湖。 植被 自然植被—土壤主要屬亞熱帶荒漠草原、荒漠和灰鈣土、棕鈣土及漠土系列,自然景觀多為半荒漠、荒漠景觀。整個內陸高原基本上是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稀疏,植物種類很少,多生長疏生短草和肉質、多刺、根系發達的灌木。森林面積很少,僅佔10%左右,在南裏海低地厄爾布爾士山脈北坡森林茂密,多闊葉林,在扎格羅斯山地西部有較稀疏的森林,在山地森林帶以上分布著大片的山地草原。 自然資源 以礦產資源最為豐富。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羅斯山的西南麓,即構造上屬新褶皺山地的前緣凹陷地帶,儲油構造良好,已探明儲量100多億噸,是西南亞也是亞洲和世界上的主要石油產地。鐵礦亦十分豐富,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地區,如克爾曼、巴米安等地,儲量大、品位高。銅、鉻、鉛、鋅等礦儲量也相當可觀。土地主要是適於放牧的各種草地,可耕地較少,不足總面積的1/5,水源不足,使草場載畜量很低。 阿拉伯半島區世界最大半島 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北以亞喀巴灣北端——阿拉伯河口一線為界,東北臨波斯灣和阿曼灣,東南瀕阿拉伯海,南鄰亞丁灣,西隔紅海與非洲大陸相望。 大致介於北緯12°~30°、東經35°~60°之間,南北長約2240公里、東西寬約1200~1900公里,總面積約322萬平方公里。具有顯著的自然地理特徵:古老地塊上形成台地式高原地形;酷熱的熱帶乾旱氣候;廣大的無流區;熱帶荒漠景觀。這些特徵突出地反映了阿拉伯半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之成為一個特色鮮明的自然區,並與西南亞其他區表現出整個大區內部明顯的區際差異性。由於這里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語,故名阿拉伯半島。 古老台地高原 地質構造上,阿拉伯半島原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中新世以來,向西北延伸部分形成紅海——亞喀巴灣——約旦裂谷帶,向東北延展部分形成亞丁灣,使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分離(僅蘇伊士運河地帶基底相連),並以反時針方向俯沖於亞歐板塊之下;同時,在阿曼灣西南岸因板塊俯沖作用形成哈賈爾山脈(沙姆山海拔3352米)。半島地體古老,基底主要是元古代結晶岩,在古老結晶岩和火山岩基礎之上覆蓋有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積岩層,除少數地區外,廣大地區在構造運動方面穩定,沉積地層基本上保持著平整或近於水平的單斜構造,未經歷較大的褶皺變動。
Ⅶ 兩河流域緯度低,但為什麼伊朗高原不是熱帶沙漠氣候
兩河流域位於副熱帶地區大陸西岸,受副熱帶高壓及低緯信風控制, 盛行下沉氣流,終年炎熱乾旱,為熱帶沙漠氣候,主要發展畜牧業, 不利於種植業發展,但可以利用兩河發展灌溉農業,不過容易引發次生鹽漬化, 導致綠洲區土地荒漠
Ⅷ 伊朗氣候特點形成的原因
伊朗高原地處亞熱帶大陸的內部,屬於亞熱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乾旱氣候的形成是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遠或因有山地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又兼這里地處亞熱帶,故夏季高溫,冬季溫和。半乾旱氣候屬於由乾旱氣候向其他氣候的過渡類型。伊朗大部分地區的冬季溫暖和濕潤,降水也往往形成於此,這和北下的冷空氣有關系。而夏天的時候,伊郎由於處於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氣候很高,且降水不多。這就是伊朗1-4月(即冬季)降水降多的原因。
Ⅸ 伊朗高原為什麼是高壓
「伊朗副高」的全稱,叫做「伊朗副熱帶高壓」,它是位於副熱帶地區的暖性高壓系統,對相鄰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大氣環流的一個重要系統,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其實它就是一個晴熱的暖氣團。
Ⅹ 伊朗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相連,另與哈薩克和俄羅斯隔海相望。南面瀕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
伊朗氣候四季分明。北部春夏秋季較為涼爽,冬季較為寒冷,南部夏季炎熱、冬季溫暖。伊朗大部分地區的冬季溫暖和濕潤,降水也往往形成於此,這和北下的冷空氣有關系。這就是伊朗1-4月(即冬季)降水降多的原因。而夏天的時候,伊朗由於處於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氣溫很高,且降水不多。德黑蘭最高的氣溫是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氣溫分別是22℃和37℃,最低氣溫是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溫度是3℃和7℃。
伊朗主要有三種氣候類型:
沙漠性氣候和半沙漠性氣候。伊朗國內大部分地區和南部沿海地區屬這種氣候,其特點是乾熱季節長,可持續7個月,年平均降雨量30-250毫米。
山區氣候。山區氣候分為寒冷山區氣候和一般山區氣候二種,寒冷山區氣候地區有40000平方公里,都在有高山的地區,包括阿爾俾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薩哈德高峰和薩巴朗高峰,該地區年平均降雨量500多毫米。一般山區氣候地區30萬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量250-600毫米。
裏海氣候。裏海地區是一狹長地帶,地處裏海與大高加索山脈之間,年平均降雨量600-20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