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萊曼尼不允許離開伊朗,那又是怎樣到達伊拉克的呢
這其實以蘇來曼尼本身從事的工作有很大關系,他從事的就是間諜工作,經常需要在各個國家去探索情報,到達伊拉克也是為了實現他的間諜目的。而之所以會讓他不允許離開伊朗,這也是聯合國的決議,但實際上在目前許多國家中,不聽從聯合國的有許多,伊朗就包括其中。所以伊朗本身也沒有對蘇萊曼尼進行過多約束,而他的工作目的又是完全為伊朗探取情報自然也會受到伊朗的支持。
對於聯合國來說的話,他的許多決議本身就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去依託和維護,即便是像我們熟知的日內瓦公約,虐待俘虜的相關條款對於某些國家的約束力就沒有那麼強。所以這個世界仍然是誰的拳頭硬,誰說的話就算數。
❷ 世界未解之謎:伊拉克在海灣戰爭期間為什麼把戰機運到
世界未解之謎:伊拉克在海灣戰爭期間為什麼把戰機運到敵國伊朗
1991年1月21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進行大規模轟炸進入第4 天,多國部隊空軍最高指揮官查爾斯霍納中將開始對空中作戰情況大感不解起來。自海灣戰爭爆發以來,伊拉克空軍的77架飛機,除一小部分以外,其餘卻毫無蹤影,成為這次戰爭最大的謎。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飛機為何飛往原來的交戰國伊朗,只有伊拉克願意公布他們的真實意圖時,才能回答人們的種種猜測。
(猜測兩伊戰爭剛剛結束,雙方的敵對關系有所緩和。何況,戰爭爆發後,伊朗宣布保持中立。因此,把一部分先進的戰機轉移到鄰國伊朗境內保存起來等待東山再起用)
❸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戰機為什麼出逃伊朗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經過幾次作戰,伊拉克飛行員發現自己的戰機及指揮系統和聯軍代差太大,飛起來也是送死,還不如飛到伊朗那邊躲起來,哪怕送給伊朗也比剛起飛就被多國部隊擊落強,雖然伊朗人也好不了哪兒去,但是伊朗人也反美,留給伊朗日後發揮點效用也不錯。
❹ 兩伊防空作戰,誰有相關資料啊,謝謝!
此消彼長20世紀60-70年代,伊朗皇家空軍從美國購買了104架F-5A/B,並繼之以32架F-4D、17
7架F-4E、165架F-5E/F、至少20架RF-4E以及80架F-14A。另
外還有一個波音-707加油機機群和一個C-130E/H大力士運輸機機群。到了1979年,伊朗皇家空軍又追加了新的購買計劃:多達300架F-16A
/B戰斗機以及7架E-3A預警機,關於第二批共計75架F-14A戰斗機的談判也在順利進行中。
與強大的伊朗空軍相比,伊拉克空軍就相形見絀了。伊拉克空軍始建於1924年,在此後的30年間,伊拉克空軍一直受到來自英國的影響,從軍制、
組織及訓練模式,到裝備、戰術和作戰模式,全部英國化。直到1958年伊拉克君主制度被推翻,伊拉克空軍開始拋棄英國傳統,轉而全面學習蘇聯。1979
年,巴格達與莫斯科簽署了一份份量很大的協議,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蘇聯將向伊拉克空軍提供200架戰斗機及直升機,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
以及米格-25狐蝠戰斗機。為了得到這批先進的飛機,伊拉克人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們被迫同意一個龐大的蘇聯「顧問團」隨米格-25一起進駐伊拉克,這些
「顧問」負責維護並駕駛米格-25,他們與飛機一道駐扎在巴士拉附近的朔比亞空軍基地。
總之,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伊朗皇家空軍已經站在了成為世界一流空軍的門檻上,他們裝備的戰斗機性能在全球范圍內也是領先的。而伊拉克空軍僅僅還只是一支小型的地區性戰術空軍,他們最先進的飛機也不過是米格-23。
⊙ 伊拉克的入侵
應該說,伊拉克很早之前就對他的東方鄰國抱有戰爭企圖,然後最終促使薩達姆·海珊作出入侵決定的原因還是發生在1979年2月的伊朗伊斯蘭革
命:伊朗的君主制度宣告完結,伊斯蘭革命政權繼之而起,整個伊朗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局勢動盪不安。在這樣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中,伊朗空軍當然也不可
能置身事外,從1979年到1980年的兩年時間里,伊朗空軍多次受到清洗,那些被認為「保皇黨人」,對新政權「不夠忠誠」的軍官全部被清除出去,被投入
監獄或者直接處死。在一旁冷眼觀望的薩達姆·海珊認為他的時機到了,伊拉克人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准備好對這個他們此前一直不敢正眼相看,但現在已經是
半死不活的對手發起攻擊了。
1980年9月22日下午,伊拉克對伊朗發起大規模入侵,數量龐大的伊拉克陸軍裝甲部隊蜂擁攻入伊朗西南部胡齊斯坦省。伊拉克空軍也同時展開行
動,巴格達時間正午12時整,伊拉克空軍出動192架包括米格-23BN、米格-21、蘇-7、蘇-20、獵人、圖-16、圖-22以及伊爾-28在內的
各型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和轟炸機,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中部和西部的主要基地發起了兩個波次的空襲。參與空襲行動的伊拉克戰斗轟炸機全都裝備精良,是伊
拉克空軍的一時之選。然而盡管如此,從戰術角度上來說,這些飛機對地攻擊的性能不足,無法完成既定的「將伊朗空軍摧毀在地面上」的任務。同時,駕駛這些戰
斗轟炸機出擊的伊拉克飛行員們也都普遍缺乏足夠的訓練,更不用說戰斗經驗了。各種因素加在一起,使這次本應該大獲全勝的空中突擊戰役草草收場,取得的戰果
少得可憐。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的報復來得迅速而且猛烈,僅僅在伊拉克空軍第一波空襲的4個小時之後,4架伊朗F-4鬼怪戰斗轟炸機就空襲了巴格達南部的
拉希德空軍基地。次日(9月23日)清晨,根據伊朗皇家空軍時代所制定的應急預案,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出動140架以上的F-4D/E鬼怪、F-5E
/F虎II以及F-14雄貓戰斗轟炸機對伊拉克展開了殘酷無情的空中反擊。第一波空中反擊持續了一周左右,在這段時間里,每一天的清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空軍都要出動大批戰斗轟炸機編隊空襲伊拉克,系統地、有計劃地摧毀其煉油廠、戰爭物資生產工廠以及軍事設施。伊朗強大的空中攻勢壓得伊拉克空軍抬不起頭
來:僅僅在9月25日一天,就有5架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1和米格-23在巴格達附近發生的空戰中被擊落,而伊朗方面只有兩架F-4鬼怪被擊傷。伊拉克被
迫將大部分的飛機緊急疏散到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等鄰國去避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伊拉克對伊朗的突然襲擊挽救了伊朗空軍。為了應付伊拉克空軍的軍事壓力,大批由於政見不同而被投入監獄的伊朗空軍軍官被釋放
出來,這些業務熟練的飛行員和指揮官同他們的同事一起並肩戰斗,重新撐起了伊朗空軍的脊樑。他們是伊朗的無價之寶,在兩伊戰爭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伊朗的反擊
從1981年開始的一年多時間里,無論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還是伊朗陸軍,對伊拉克軍隊的攻擊只限於支援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作
戰。事實證明,伊朗空軍的實力依然強大,他們對於革命衛隊的空中支援是不可或缺的。在奪回霍拉姆沙赫爾城的戰役中,以及在1982年最終將伊拉克軍隊全部
趕出伊朗境內的戰役中,伊朗空軍和伊朗陸軍航空兵部隊一起,給伊拉克地面部隊以沉重打擊,摧毀大量的伊拉克坦克和裝甲車輛。
到了1984年,伊朗陸軍已經整編完畢,准備好發動一場新的戰役了,這次戰役的名字被定為「凱巴爾」,這次戰役的主要作戰意圖包括:在伊朗陸軍
航空兵大規模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快速進軍通過霍威澤沼澤地帶;攻佔巴士拉以北30英里的馬基奴油田;戰役的最終目標是切斷巴格達與巴士拉——這個伊拉克第
二大城市——的聯系。雖然困難重重——主要是由於缺乏飛機零部件,但伊朗陸軍航空兵還是全力出擊,他們平均每天要出動一百餘架次的飛機來支援這次戰役,然
而,對於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來說,這個數字還遠遠不夠。此消則彼長,由於伊朗陸軍航空兵缺乏力量,再加上伊朗地面部隊的防空武力不足,伊拉克空軍和伊拉克陸
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得以一展身手,在南部戰線貧瘠的荒原上對伊朗人進行集中火力打擊。
在同一年,兩國還在波斯灣的海面上打了另外一場戰役——「襲船戰」,比起發生在正面戰場的戰役來,由於有很多國家的船舶被兩伊空軍的戰斗機擊沉
或擊傷,因此「襲船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實際上,從1981年秋天開始,兩伊空軍就已經開始對波斯灣的對方船隻進行空襲了,到了1984年,為
了「切斷伊朗的石油出口路線,從經濟上打擊伊朗」,伊拉克開始大規模地襲擊屬於伊朗的油船。但是襲擊海上目標並不象轟炸地面目標那麼簡單,要成功地擊沉敵
艦船,除了需要昂貴的武器系統——包括精密的反艦導彈以及載機——以外,反艦導彈載機和為其護航的戰斗機之間的技戰術配合也必須是完美的。然而對於伊拉克
空軍來說,從武器和戰術這兩項指標上來說,他們都達不到要完成任務所必須的水平。因此,雖然主動發起了「襲船戰」,但伊拉克卻一直沒有取得預期的戰果,反
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對於伊拉克來說,他們對「襲船戰」所產生的後果中唯一滿意的方面就是使兩伊戰爭國際化,這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因為「伊朗對波斯灣航
運的威脅」,海灣各國可以順理成章地向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了。
⊙ 曠日持久的戰爭
在1985年這一整年中,兩伊空軍之間的空戰主要是圍繞「襲船戰」發生的,雙方的戰斗機忙於在波斯灣上空轟炸對方的油輪和貨輪以及為己方船舶護
航,在你來我往的空襲中雙方的戰斗機難免相遇,從而導致激烈的空戰。而在正面戰場上,由於地面戰況逐漸趨於平穩,雙方的空軍也沒什麼大的動作,發生空戰的
機會不多,戰局乏善可陳。
同時在這一年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繼續得到加強,通過一系列地下的交易,他們從美國和以色列秘密地獲得包括戰斗機配件在內的戰略物資。在此
後的兩、三年中,這些秘密的武器來源一直在源源不斷地向伊朗軍隊的血管中輸血,支持他們把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打下去。關於這些武器交易的內幕,除了少數被
揭露出來——比如「伊朗門事件」——以外,大部分還被封存在各個相關國家的秘密文件保險箱中,不為大眾所知。
1986年,通過整補、訓練和重新組織,實力得到加強的伊朗軍隊發起了兩伊戰爭中最成功的一次戰役:「曙光8號」。「曙光8號」攻勢的作戰目標
是伊拉克南部的法奧半島,伊朗軍隊於1986年2月9日夜發起了全線進攻,從一開始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伊朗不僅僅完全佔領了法奧半島的全部領土和港口,
而且還在戰斗中重創了伊拉克陸軍和空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和伊朗陸軍航空兵在攻勢中表現出色,集中火力打擊了伊拉克軍隊,而且自1980年改變作戰戰
術以來首次大規模深入伊拉克境內進行空襲作戰。這其中最出色的一次空襲發生在2月15日,4架F-4鬼怪式戰斗轟炸機在沒有空中加油的情況長途奔襲,轟炸
了伊拉克境內縱深達600公里的H-2空軍基地。
然而就在這一年,戰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優勢開始向伊拉克一方傾斜。變化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伊拉克空軍內部。經過長時間的苦苦哀求,伊拉克空軍的領
導人們終於說服了薩達姆·海珊,讓他放棄了對具體戰術細節的指導。象一切大獨裁者一樣,薩達姆自認為是無所不通的戰爭天才,從1980年戰爭爆發時開
始,他幾乎每一天都要過問伊拉克空軍的作戰計劃,這些方案大多數都是荒謬的,然而伊拉克飛行員卻不得不機械地在戰場上執行他制訂的方案,直到被伊朗人擊
落。或許是薩達姆對於「指揮藝術」感到了厭倦,總之,到了1986年底,薩達姆·海珊終於稍稍放鬆了對空軍的控制,開始讓職業軍人來指揮具體的戰斗。另
外,由於蘇聯的國內經濟遇到了困難,為了從武器出口方面獲益,他們逐漸放開了對於高技術出口的限制,開始向伊拉克出售更先進的飛機和導彈。同時,法國人也
在積極地幫助伊拉克空軍訓練飛行員和機械師,並且不斷地出謀劃策,告訴伊拉克人應該怎麼樣對付伊朗的美式飛機和戰術。
伊朗人很快感受到了伊拉克空軍的進步,從1986年晚些時候開始一直到戰爭結束,伊拉克空軍避實就虛,不再努力空襲伊朗境內的軍事目標,而是著
重打擊伊朗的經濟基礎設施,他們的目標是從根子上摧毀伊朗的戰爭潛力。在得到了新式的蘇制、法制甚至美製的武器裝備之後,伊拉克空軍重新振作起來,很好地
貫徹了這一作戰意圖,取得了相當的成功,當然,他們也相應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兩伊戰爭的最後階段對伊朗來說是極為不利的,1988年7月3日,伊朗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00客機被美軍擊落;伊朗軍隊士氣低落,陸軍航空
兵在中部戰線遭到重大損失;7月19日,兩架F-14A戰斗機被伊拉克幻影F.1EQ-6擊落,伊朗人最後的王牌也「失效」了。
⊙ 結論
在兩伊戰爭中,空軍力量的使用對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然而遺憾的是,至今人們對於這場戰爭中的空戰研究甚少。在這場大空戰中,歷史上第一次,雙方的空軍都在空戰中大規模地使用了中程空對空導彈,另外遠程空對空導彈——AIM-54不死鳥——也是
首次在實戰中使用,並且取得了驚人的戰果,有好幾次,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的F-
14A在最大射程發射了這種導彈,成功地擊落了以極高高度和速度飛行的伊拉克米格-25戰斗機。此外,在這場戰爭中,為了避開伊朗防空火力的威脅,伊拉克
空軍首次在空襲中嘗試使用了「小編隊中空突防」戰術,並配合大量使用遠距離空對地武器,而不是傳統上的「低空快速突防」戰術。在兩伊大空戰中,伊朗人首次
使用武裝無人機襲擊了伊拉克的地面目標,這是空戰史上無人機第一次被直接用於攻擊對方的行動。到了戰爭的最後階段,雙方的空軍都大量在實戰中使用電子戰設
備,在1988年的幾次空戰中,電子戰設備的功能決定了空戰的勝負以及參戰飛行員的生死。
除了在空軍戰術方面所呈現出的一些特點以外,兩伊戰爭還有其他一些很顯著的特點:在戰爭史上,參戰雙方首次相互攻擊了對方的核反應堆;參戰雙方
首次相互地、大規模地使用地對地導彈襲擊對方,目的是在對方民眾中製造恐懼,這一作戰方式是從二戰時的納粹德國一脈相承的,遲至九十年代初第一次海灣戰爭
時期,薩達姆的伊拉克仍然在延續這一做法。
兩伊戰爭是二次大戰以來中東地區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規模戰爭,它是一個大型的武器實驗場,眾多最新式的美製、蘇制和法制的戰斗機、直升機、坦
克、導彈及其他武器都在兩伊戰爭中被首次大規模投入實戰。然而,長期以來,這場戰爭卻為國際社會所忽視,有限的關於它的報道也大多是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詞,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伊朗和伊拉克在戰爭中兩敗俱傷,因此戰後都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另一個原因在於國際社會低估了兩個參戰國家的實力,認為他們雖然擁
有高技術的武器裝備,但是卻沒有打一場現代化戰爭的能力。
兩伊戰爭的影響是深遠的,拋開伊朗不談,由於軍費過度透支,造成了伊拉克戰後經濟上的困窘。為了擺脫沉重的債務,戰後沒多久,薩達姆就將目光投向在兩伊戰爭中一直全力支持他的小兄弟——科威特。
伊朗巴列維王朝的空軍建設
萬事依賴美國的結果自然而然地造成了伊朗皇家空軍在70年代獨立作戰能力的低下,為了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在國王的親自主持下,伊朗皇家空軍制
定了一個詳細的自強計劃,准備從80年代開始著重發展空軍的基礎設施。這個計劃包括初步構建獨立自主的飛機製造工業,建立獨立的人員培訓體系等等。為了准
備實施這一計劃,伊朗皇家空軍在70年代中後期向美國購買了大量的飛機零配件以及武器彈葯作為儲備,以防備在建立自主軍事航空工業的進程中出現空軍裝備青
黃不接的情況。伊朗人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以伊朗國王為代表的伊朗決策者們震驚於以色列在戰爭初期的慘敗,他們認為這
是因為以色列人過分依賴於美國援助的結果。
有鑒於此,伊朗人制定了一個扎實的武器購買計劃,其目標為:「即使在外援斷絕的狀況,也可以在一場激烈的長期消耗戰爭中支撐數月或者更長時
間」。事實證明,這個計劃是極有戰略眼光的,在兩伊戰爭的前期和中期,伊朗軍隊所使用的武器大部分是在70年代根據這個計劃購買並存儲起來的,一直到80
年代中期,伊朗伊斯蘭空軍所使用的炸彈和導彈仍然來自於這批存貨,雖然由於儲存時間過長,在使用這些武器時出了一些問題,但是伊朗人仍然依靠它們在戰場上
壓制了伊拉克軍隊。
除了武器裝備上的全面西方化以外,在人員培訓上伊朗人也很注意同西方國家的交流。伊朗皇家空軍經常與美國海軍和空軍、英國皇家空軍、土爾其空軍
以及巴基斯坦空軍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此外,他們還把最好的飛行員派到美國和以色列去受訓。總之,在指揮系統、飛行員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方面,伊朗皇家
空軍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伊拉克空軍的苦心經營
盡管1958年卡塞姆軍人起義成功後,伊拉克開始全面學習蘇聯關於空軍的理論,但是在60年代初,伊拉克空軍還是向他們的老東家——英國購買了
60架霍克獵人式戰斗機,這是因為伊拉克人對於蘇制戰斗機一直不甚滿意,因此他們一直努力嘗試向西方國家購買武器裝備。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伊拉克人購買美
洲虎攻擊機、隼式教練機以及幻影V戰斗機的努力最終都歸於無效。直到1977年,伊拉克空軍才開始從法國大規模進口戰斗機及直升機。
伊拉克空軍從建立之初就一直處於與外部世界半隔離的狀態,缺乏與國外同行之間的交流。此外由於伊拉克上層統治者對於空軍的不信任,伊拉克空軍中
的中高層軍官常常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伊拉克空軍內部將領之間也是明爭暗鬥,內耗嚴重。另外蘇聯提供給他們的武器又都是二流貨……各方面的因素加在一
起,長期以來,伊拉克空軍的戰鬥力一直處於比較低下的水平,根本不足以保衛本國廣闊的空域。無奈之下,伊拉克空軍不得不向印度空軍——而不是蘇聯——尋求
幫助,在70年代中,伊拉克飛行員的訓練基本是在印度人的幫助下進行的。
到了1979年,伊拉克空軍對印度的依賴稍微減輕,因為巴格達與莫斯科簽署了一份份量很大的協議,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蘇聯將向伊拉克空軍提供
200架戰斗機及直升機,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以及米格-25狐蝠戰斗機。為了得到這批先進的飛機,伊拉克人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們被迫
同意一支人數眾多的蘇聯「顧問」隊伍隨米格-25狐蝠一起進駐伊拉克,這些「顧問」負責維護並駕駛米格-25戰斗機,他們與飛機一道駐扎在巴士拉附加的朔
比亞空軍基地。
在與伊朗的戰爭之前,伊拉克空軍有限的一些實戰經驗來自於對以色列的戰爭,以及對付北方庫爾德人的低強度戰爭。伊拉克空軍參加了1967年及
1973年兩次中東戰爭,但是他們從前一次戰爭中幾乎沒學到什麼,而在1973年,他們得以近距離地了解戰爭。伊拉克空軍派出了幾個中隊參加了「贖罪日戰
爭」,從這場戰爭中他們深切地體會到:要想打一場現代化空戰並且獲勝的話,他們必須緊緊地拉住蘇聯人和自己站在一起。
❺ 在1988年有什麼樣的大戰爭
1980年-1988年,兩伊戰爭
制空權的爭奪
7架F-4E、165架F-5E/F、至少20架RF-4E以及80架F-14A。另外還有一個波音-707加油機機群和一個C-130E/H大力士運輸機機群。到了1979年,伊朗皇家空軍又追加了新的購買計劃:多達300架F-16A/B戰斗機以及7架E-3A預警機,關於第二批共計75架F-14A戰斗機的談判也在順利進行中。 與強大的伊朗空軍相比,伊拉克空軍就相形見絀了。伊拉克空軍始建於1924年,在此後的30年間,伊拉克空軍一直受到來自英國的影響,從軍制、組織及訓練模式,到裝備、戰術和作戰模式,全部英國化。直到1958年伊拉克君主制度被推翻,伊拉克空軍開始拋棄英國傳統,轉而全面學習蘇聯。1979年,巴格達與莫斯科簽署了一份份量很大的協議,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蘇聯將向伊拉克空軍提供200架戰斗機及直升機,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以及米格-25狐蝠戰斗機。為了得到這批先進的飛機,伊拉克人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們被迫同意一個龐大的蘇聯「顧問團」隨米格-25一起進駐伊拉克,這些「顧問」負責維護並駕駛米格-25,他們與飛機一道駐扎在巴士拉附近的朔比亞空軍基地。 總之,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伊朗皇家空軍已經站在了成為世界一流空軍的門檻上,他們裝備的戰斗機性能在全球范圍內也是領先的。而伊拉克空軍僅僅還只是一支小型的地區性戰術空軍,他們最先進的飛機也不過是米格-23。
應該說,伊拉克很早之前就對他的東方鄰國抱有戰爭企圖,然後最終促使薩達姆·海珊作出入侵決定的原因還是發生在1979年2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伊朗的君主制度宣告完結,伊斯蘭革命政權繼之而起,整個伊朗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局勢動盪不安。在這樣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中,伊朗空軍當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從1979年到1980年的兩年時間里,伊朗空軍多次受到清洗,那些被認為「保皇黨人」,對新政權「不夠忠誠」的軍官全部被清除出去,被投入監獄或者直接處死。在一旁冷眼觀望的薩達姆·海珊認為他的時機到了,伊拉克人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准備好對這個他們此前一直不敢正眼相看,但現在已經是半死不活的對手發起攻擊了。
1980年9月22日下午,伊拉克對伊朗發起大規模入侵,數量龐大的伊拉克陸軍裝甲部隊蜂擁攻入伊朗西南部胡齊斯坦省。伊拉克空軍也同時展開行動,巴格達時間正午12時整,伊拉克空軍出動192架包括米格-23BN、米格-21、蘇-7、蘇-20、獵人、圖-16、圖-22以及伊爾-28在內的各型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和轟炸機,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中部和西部的主要基地發起了兩個波次的空襲。參與空襲行動的伊拉克戰斗轟炸機全都裝備精良,是伊拉克空軍的一時之選。然而盡管如此,從戰術角度上來說,這些飛機對地攻擊的性能不足,無法完成既定的「將伊朗空軍摧毀在地面上」的任務。同時,駕駛這些戰斗轟炸機出擊的伊拉克飛行員們也都普遍缺乏足夠的訓練,更不用說戰斗經驗了。各種因素加在一起,使這次本應該大獲全勝的空中突擊戰役草草收場,取得的戰果少得可憐。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的報復來得迅速而且猛烈,僅僅在伊拉克空軍第一波空襲的4個小時之後,4架伊朗F-4鬼怪戰斗轟炸機就空襲了巴格達南部的拉希德空軍基地。次日(9月23日)清晨,根據伊朗皇家空軍時代所制定的應急預案,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出動140架以上的F-4D/E鬼怪、F-5E/F虎II以及F-14雄貓戰斗轟炸機對伊拉克展開了殘酷無情的空中反擊。第一波空中反擊持續了一周左右,在這段時間里,每一天的清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都要出動大批戰斗轟炸機編隊空襲伊拉克,系統地、有計劃地摧毀其煉油廠、戰爭物資生產工廠以及軍事設施。伊朗強大的空中攻勢壓得伊拉克空軍抬不起頭來:僅僅在9月25日一天,就有5架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1和米格-23在巴格達附近發生的空戰中被擊落,而伊朗方面只有兩架F-4鬼怪被擊傷。伊拉克被迫將大部分的飛機緊急疏散到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等鄰國去避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伊拉克對伊朗的突然襲擊挽救了伊朗空軍。為了應付伊拉克空軍的軍事壓力,大批由於政見不同而被投入監獄的伊朗空軍軍官被釋放出來,這些業務熟練的飛行員和指揮官同他們的同事一起並肩戰斗,重新撐起了伊朗空軍的脊樑。他們是伊朗的無價之寶,在兩伊戰爭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1981年開始的一年多時間里,無論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還是伊朗陸軍,對伊拉克軍隊的攻擊只限於支援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作戰。事實證明,伊朗空軍的實力依然強大,他們對於革命衛隊的空中支援是不可或缺的。在奪回霍拉姆沙赫爾城的戰役中,以及在1982年最終將伊拉克軍隊全部趕出伊朗境內的戰役中,伊朗空軍和伊朗陸軍航空兵部隊一起,給伊拉克地面部隊以沉重打擊,摧毀大量的伊拉克坦克和裝甲車輛。
到了1984年,伊朗陸軍已經整編完畢,准備好發動一場新的戰役了,這次戰役的名字被定為「凱巴爾」,這次戰役的主要作戰意圖包括:在伊朗陸軍航空兵大規模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快速進軍通過霍威澤沼澤地帶;攻佔巴士拉以北30英里的馬基奴油田;戰役的最終目標是切斷巴格達與巴士拉——這個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的聯系。雖然困難重重——主要是由於缺乏飛機零部件,但伊朗陸軍航空兵還是全力出擊,他們平均每天要出動一百餘架次的飛機來支援這次戰役,然而,對於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來說,這個數字還遠遠不夠。此消則彼長,由於伊朗陸軍航空兵缺乏力量,再加上伊朗地面部隊的防空武力不足,伊拉克空軍和伊拉克陸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得以一展身手,在南部戰線貧瘠的荒原上對伊朗人進行集中火力打擊。
在同一年,兩國還在波斯灣的海面上打了另外一場戰役——「襲船戰」,比起發生在正面戰場的戰役來,由於有很多國家的船舶被兩伊空軍的戰斗機擊沉或擊傷,因此「襲船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實際上,從1981年秋天開始,兩伊空軍就已經開始對波斯灣的對方船隻進行空襲了,到了1984年,為了「切斷伊朗的石油出口路線,從經濟上打擊伊朗」,伊拉克開始大規模地襲擊屬於伊朗的油船。但是襲擊海上目標並不象轟炸地面目標那麼簡單,要成功地擊沉敵艦船,除了需要昂貴的武器系統——包括精密的反艦導彈以及載機——以外,反艦導彈載機和為其護航的戰斗機之間的技戰術配合也必須是完美的。然而對於伊拉克空軍來說,從武器和戰術這兩項指標上來說,他們都達不到要完成任務所必須的水平。因此,雖然主動發起了「襲船戰」,但伊拉克卻一直沒有取得預期的戰果,反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對於伊拉克來說,他們對「襲船戰」所產生的後果中唯一滿意的方面就是使兩伊戰爭國際化,這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因為「伊朗對波斯灣航運的威脅」,海灣各國可以順理成章地向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了。
在1985年這一整年中,兩伊空軍之間的空戰主要是圍繞「襲船戰」發生的,雙方的戰斗機忙於在波斯灣上空轟炸對方的油輪和貨輪以及為己方船舶護航,在你來我往的空襲中雙方的戰斗機難免相遇,從而導致激烈的空戰。而在正面戰場上,由於地面戰況逐漸趨於平穩,雙方的空軍也沒什麼大的動作,發生空戰的機會不多,戰局乏善可陳。 同時在這一年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繼續得到加強,通過一系列地下的交易,他們從美國和以色列秘密地獲得包括戰斗機配件在內的戰略物資。在此後的兩、三年中,這些秘密的武器來源一直在源源不斷地向伊朗軍隊的血管中輸血,支持他們把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打下去。關於這些武器交易的內幕,除了少數被揭露出來——比如「伊朗門事件」——以外,大部分還被封存在各個相關國家的秘密文件保險箱中,不為大眾所知。 1986年,通過整補、訓練和重新組織,實力得到加強的伊朗軍隊發起了兩伊戰爭中最成功的一次戰役:「曙光8號」。「曙光8號」攻勢的作戰目標是伊拉克南部的法奧半島,伊朗軍隊於1986年2月9日夜發起了全線進攻,從一開始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伊朗不僅僅完全佔領了法奧半島的全部領土和港口,而且還在戰斗中重創了伊拉克陸軍和空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和伊朗陸軍航空兵在攻勢中表現出色,集中火力打擊了伊拉克軍隊,而且自1980年改變作戰戰術以來首次大規模深入伊拉克境內進行空襲作戰。這其中最出色的一次空襲發生在2月15日,4架F-4鬼怪式戰斗轟炸機在沒有空中加油的情況長途奔襲,轟炸了伊拉克境內縱深達600公里的H-2空軍基地。 然而就在這一年,戰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優勢開始向伊拉克一方傾斜。變化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伊拉克空軍內部。經過長時間的苦苦哀求,伊拉克空軍的領導人們終於說服了薩達姆·海珊,讓他放棄了對具體戰術細節的指導。象一切大獨裁者一樣,薩達姆自認為是無所不通的戰爭天才,從1980年戰爭爆發時開始,他幾乎每一天都要過問伊拉克空軍的作戰計劃,這些方案大多數都是荒謬的,然而伊拉克飛行員卻不得不機械地在戰場上執行他制訂的方案,直到被伊朗人擊落。或許是薩達姆對於「指揮藝術」感到了厭倦,總之,到了1986年底,薩達姆·海珊終於稍稍放鬆了對空軍的控制,開始讓職業軍人來指揮具體的戰斗。另外,由於蘇聯的國內經濟遇到了困難,為了從武器出口方面獲益,他們逐漸放開了對於高技術出口的限制,開始向伊拉克出售更先進的飛機和導彈。同時,法國人也在積極地幫助伊拉克空軍訓練飛行員和機械師,並且不斷地出謀劃策,告訴伊拉克人應該怎麼樣對付伊朗的美式飛機和戰術。 伊朗人很快感受到了伊拉克空軍的進步,從1986年晚些時候開始一直到戰爭結束,伊拉克空軍避實就虛,不再努力空襲伊朗境內的軍事目標,而是著重打擊伊朗的經濟基礎設施,他們的目標是從根子上摧毀伊朗的戰爭潛力。在得到了新式的蘇制、法制甚至美製的武器裝備之後,伊拉克空軍重新振作起來,很好地貫徹了這一作戰意圖,取得了相當的成功,當然,他們也相應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兩伊戰爭的最後階段對伊朗來說是極為不利的,1988年7月3日,伊朗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00客機被美軍擊落;伊朗軍隊士氣低落,陸軍航空兵在中部戰線遭到重大損失;7月19日,兩架F-14A戰斗機被伊拉克幻影F.1EQ-6擊落,伊朗人最後的王牌也「失效」了。
在兩伊戰爭中,空軍力量的使用對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然而遺憾的是,至今人們對於這場戰爭中的空戰研究甚少。在這場大空戰中,歷史上第一次,雙方的空軍都在空戰中大規模地使用了中程空對空導彈,另外遠程空對空導彈——AIM-54不死鳥
首次在實戰中使用,並且取得了驚人的戰果,有好幾次,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的F-14A在最大射程發射了這種導彈,成功地擊落了以極高高度和速度飛行的伊拉克米格-25戰斗機。此外,在這場戰爭中,為了避開伊朗防空火力的威脅,伊拉克空軍首次在空襲中嘗試使用了「小編隊中空突防」戰術,並配合大量使用遠距離空對地武器,而不是傳統上的「低空快速突防」戰術。在兩伊大空戰中,伊朗人首次使用武裝無人機襲擊了伊拉克的地面目標,這是空戰史上無人機第一次被直接用於攻擊對方的行動。到了戰爭的最後階段,雙方的空軍都大量在實戰中使用電子戰設備,在1988年的幾次空戰中,電子戰設備的功能決定了空戰的勝負以及參戰飛行員的生死。
除了在空軍戰術方面所呈現出的一些特點以外,兩伊戰爭還有其他一些很顯著的特點:在戰爭史上,參戰雙方首次相互攻擊了對方的核反應堆;參戰雙方首次相互地、大規模地使用地對地導彈襲擊對方,目的是在對方民眾中製造恐懼,這一作戰方式是從二戰時的納粹德國一脈相承的,遲至九十年代初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薩達姆的伊拉克仍然在延續這一做法。
兩伊戰爭是二次大戰以來中東地區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規模戰爭,它是一個大型的武器實驗場,眾多最新式的美製、蘇制和法制的戰斗機、直升機、坦克、導彈及其他武器都在兩伊戰爭中被首次大規模投入實戰。然而,長期以來,這場戰爭卻為國際社會所忽視,有限的關於它的報道也大多是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伊朗和伊拉克在戰爭中兩敗俱傷,因此戰後都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另一個原因在於國際社會低估了兩個參戰國家的實力,認為他們雖然擁有高技術的武器裝備,但是卻沒有打一場現代化戰爭的能力。
兩伊戰爭的影響是深遠的,拋開伊朗不談,由於軍費過度透支,造成了伊拉克戰後經濟上的困窘。為了擺脫沉重的債務,戰後沒多久,薩達姆就將目光投向在兩伊戰爭中一直全力支持他的小兄弟——科威特。 萬事依賴美國的結果自然而然地造成了伊朗皇家空軍在70年代獨立作戰能力的低下,為了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在國王的親自主持下,伊朗皇家空軍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自強計劃,准備從80年代開始著重發展空軍的基礎設施。這個計劃包括初步構建獨立自主的飛機製造工業,建立獨立的人員培訓體系等等。為了准備實施這一計劃,伊朗皇家空軍在70年代中後期向美國購買了大量的飛機零配件以及武器彈葯作為儲備,以防備在建立自主軍事航空工業的進程中出現空軍裝備青黃不接的情況。伊朗人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以伊朗國王為代表的伊朗決策者們震驚於以色列在戰爭初期的慘敗,他們認為這是因為以色列人過分依賴於美國援助的結果。
有鑒於此,伊朗人制定了一個扎實的武器購買計劃,其目標為:「即使在外援斷絕的狀況,也可以在一場激烈的長期消耗戰爭中支撐數月或者更長時間」。事實證明,這個計劃是極有戰略眼光的,在兩伊戰爭的前期和中期,伊朗軍隊所使用的武器大部分是在70年代根據這個計劃購買並存儲起來的,一直到80年代中期,伊朗伊斯蘭空軍所使用的和導彈仍然來自於這批存貨,雖然由於儲存時間過長,在使用這些武器時出了一些問題,但是伊朗人仍然依靠它們在戰場上壓制了伊拉克軍隊。
除了武器裝備上的全面西方化以外,在人員培訓上伊朗人也很注意同西方國家的交流。伊朗皇家空軍經常與美國海軍和空軍、英國皇家空軍、土爾其空軍以及巴基斯坦空軍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此外,他們還把最好的飛行員派到美國和以色列去受訓。總之,在指揮系統、飛行員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方面,伊朗皇家空軍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伊拉克空軍的苦心經營 盡管1958年卡塞姆軍人起義成功後,伊拉克開始全面學習蘇聯關於空軍的理論,但是在60年代初,伊拉克空軍還是向他們的老東家——英國購買了60架霍克獵人式戰斗機,這是因為伊拉克人對於蘇制戰斗機一直不甚滿意,因此他們一直努力嘗試向西方國家購買武器裝備。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伊拉克人購買美洲虎攻擊機、隼式教練機以及幻影V戰斗機的努力最終都歸於無效。直到1977年,伊拉克空軍才開始從法國大規模進口戰斗機及直升機。 伊拉克空軍從建立之初就一直處於與外部世界半隔離的狀態,缺乏與國外同行之間的交流。此外由於伊拉克上層統治者對於空軍的不信任,伊拉克空軍中的中高層軍官常常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伊拉克空軍內部將領之間也是明爭暗鬥,內耗嚴重。另外蘇聯提供給他們的武器又都是二流貨……各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長期以來,伊拉克空軍的戰鬥力一直處於比較低下的水平,根本不足以保衛本國廣闊的空域。無奈之下,伊拉克空軍不得不向印度空軍——而不是蘇聯——尋求幫助,在70年代中,伊拉克飛行員的訓練基本是在印度人的幫助下進行的。
到了1979年,伊拉克空軍對印度的依賴稍微減輕,因為巴格達與莫斯科簽署了一份份量很大的協議,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蘇聯將向伊拉克空軍提供200架戰斗機及直升機,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以及米格-25狐蝠戰斗機。為了得到這批先進的飛機,伊拉克人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們被迫同意一支人數眾多的蘇聯「顧問」隊伍隨米格-25狐蝠一起進駐伊拉克,這些「顧問」負責維護並駕駛米格-25戰斗機,他們與飛機一道駐扎在巴士拉附加的朔比亞空軍基地。 在與伊朗的戰爭之前,伊拉克空軍有限的一些實戰經驗來自於對以色列的戰爭,以及對付北方庫爾德人的低強度戰爭。伊拉克空軍參加了1967年及1973年兩次中東戰爭,但是他們從前一次戰爭中幾乎沒學到什麼,而在1973年,他們得以近距離地了解戰爭。伊拉克空軍派出了幾個中隊參加了「贖罪日戰爭」,從這場戰爭中他們深切地體會到:要想打一場現代化空戰並且獲勝的話,他們必須緊緊地拉住蘇聯人和自己站在一起。
蘇聯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個中亞內陸國家,是蘇聯和中國的鄰國。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從1973年至1979年9月,蘇聯在阿富汗先後發動了3次政變,扶植傀儡政權。但是1979年第3次政變後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政權。阿明政府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洗了人民民主黨內更為親蘇的旗幟派人士。蘇聯統治集團因此認為自己對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嚴重威脅。9月底,勃列日涅夫決定對阿富汗進行武裝干涉。
蘇聯先是派人到阿富汗搞掉了阿富汗保安部隊的負責人、軍隊的總參謀長和阿明的侄兒、堂弟,12月下旬又以欺騙手段解除了喀布爾軍隊的武裝。27日晚,蘇聯撕毀1978年12月與阿富汗簽訂的《蘇阿友好睦鄰合作條約》,出動近10萬大軍入侵阿富汗,侵佔喀布爾,並發動了第4次政變,推翻阿明政權,處死阿明全家,扶植親蘇的旗幟派領導人、當時在國外當大使的卡爾邁勒上台,出任人民民主黨黨中央總書記兼政府總理。
蘇聯的武裝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並嚴重威脅亞洲和世界和平。阿富汗人民建立了許多抵抗組織,武裝抗擊入侵者。到1980年,全國抗蘇武裝力量已達10萬人以上,控制了全國75%的農村和地區。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強烈譴責蘇聯侵佔阿富汗。1980年1月14日聯合國第6屆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蘇聯軍隊立即無條件地和全部地撤出阿富汗。蘇軍在阿富汗傷亡達3萬多人。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決定從阿富汗撤軍。1988年4月14日日內瓦協議簽字,規定蘇自當年5月15日開始撤軍,9個月內撤完。 1989年蘇聯軍隊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❻ 伊朗無人機空襲伊拉克北部,為什麼
按照伊朗方面的說法,伊方的打擊對象是位於庫爾德自治區的反伊朗恐怖組織,此次打擊很成功,徹底摧毀了「恐怖分子」的某些地盤。但這還沒完,除非庫爾德自治區撤走駐扎在其境內的反伊朗恐怖組織,否則該行動會一直持續下去。
在外界看來,伊朗方面說得出就做得到,畢竟近5天內,伊朗已經連續3次向庫爾德自治區發動襲擊,在24日那天,伊方在襲擊該地區後還曾發布公告稱,過去數年來,庫爾德自治區的「恐怖分子」曾越過伊朗邊境,向伊朗西北部的一些邊境哨所發動襲擊。到了26日,伊方再次向庫爾德自治區進行炮擊和無人機攻擊。顯然是打算「新仇舊恨」一起算。
伊朗政府與庫爾德人的「舊恨」離不開歷史因素的影響,何況自上世紀以來,庫爾德人一直懷揣著「獨立建國」的想法,在伊拉克、土耳其、伊朗、敘利亞這些中東國家活動,也受到4國政府的一致反對。
庫爾德人由於實力弱小,很難完成自己的訴求,所以選擇了與境外勢力合作。自伊拉克戰爭以來,庫爾德人就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庫爾德人原本是為自己的民族利益而戰,在被美國收買之後,開始慢慢背離初心,淪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代理人,一次次與伊朗政府結下「新仇」。
前陣子伊朗境內曝出一件丑聞,一名22歲的庫爾德族女子因涉嫌沒有正確佩戴頭巾,而被伊朗警方帶走,三五天後,該女子死亡。
聯合國人權專員稱該女子在看守所內遭到警方的毆打虐待,盡管伊朗警方否認這一說法,但在輿論的發酵下,伊朗各地還是很快出現了大規模騷亂現象,位於伊拉克的庫爾德自治區也爆發了有關此事的抗議活動。
在伊朗政府看來,這件事之所以會鬧到今天這個地步,與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政權的刻意煽動有著脫不開的干係。伊朗襲擊該地區,既是敲打庫爾德人,也是在敲打庫爾德人背後的美國,畢竟煽動顏色革命也是美西方的老「傳統」了。
❼ 二次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空軍為何要全部飛往伊朗
不戰而亡——第二次海灣戰爭中的伊拉克空軍
對於很多直接捲入其中的人,還有許多感興趣的觀察家,2003 年 3 到 4 月份的伊拉克戰爭期間最令人驚奇的是伊拉克空軍的徹底缺席。在美國和英國軍隊消滅其主要的軍事力量並征服伊拉克的三個星期中,伊拉克空軍沒有出動過一次,而伊拉克防空軍的抵抗事實上完全無效,盡管其中一些進行了英勇的戰斗。
在英美的入侵中,伊拉克空軍的消失和伊拉克防空軍可憐的回應甚至讓他們的對手感到吃驚。對於可能的原因有相當多的猜測,一些聯軍指揮官推測伊拉克飛行員由於害怕被強大的聯合空軍擊落而拒絕起飛;還有人認為伊拉克空軍和防空軍已經在入侵前的大規模空中打擊下完全癱瘓了。
但是上述理由並非全部事實,許多伊拉克飛行員和軍官准備好了戰斗,盡管對於他們敵人的絕對優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在戰爭開始前幾個月進行了集中訓練。但是,由於來自政權高層的一系列混亂的命令,空軍和防空軍上層的一些不同政見者(或者說「叛徒」)的存在,以及美國有效的信息戰,伊拉克的防空系統未經任何認真的抵抗就崩潰了。
在這個國家正式獨立之前,伊拉克空軍就於 1931 年 4 月 22 日在英國的幫助下成立了,原先的伊拉克皇家空軍在 40 年代是最老資格也是最大的阿拉伯空中力量之一。但是在 1941 年 4 月英國針對拉希德·阿里·蓋拉尼發動的軍事政變進行的干涉行動中,這支空軍的大部分遭到毀滅,並最後解散。
因此,伊拉克空軍在 2003 年的消亡是其歷史上第二次被完全摧毀。下面就是伊拉克空軍最後幾年的故事。
反對政府的空軍
伊拉克空軍衰落的原因既簡單又復雜。簡單,因為薩達姆·海珊統治下的伊拉克的特殊機制不允許空軍在戰爭中進行任何不同尋常的部署。復雜,因為這些機制的基礎是伊拉克前政權自然而復雜的結構。
薩達姆·海珊從掌權之初就一直懷疑伊拉克空軍的忠誠,但是這些懷疑並非毫無來由。伊拉克空軍或多或少的捲入了 1941 年以來伊拉克的每一次政變企圖,僅在 2002 年就有超過 50 人!
有多位伊拉克空軍高級將領捲入了在 1968 年將復興社會黨和薩達姆推上權力頂端的政變中。因此空軍受到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多個秘密機構的密切監視,任何在空軍內外太受歡迎或被認為不忠的軍官都會遭到殺身之禍。以至於在兩伊戰爭期間空軍的任何主要軍事行動都必須預先得到巴格達獨裁者的授權。這個慣例僅僅在 1986 到 1989 這三年間有所松動,1986 年伊朗的攻勢幾乎打斷了伊拉克軍方的背梁,薩達姆在軍方(特別是空軍)將領的強大壓力下被迫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戰斗。1986 到 1987 年伊拉克空軍進行了徹底的改編和重新訓練,到 1988 年成為了高效率的軍種,對伊朗軍隊和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事實上正是伊拉克空軍對伊朗石油生產及出口設施和工業基礎發動的大規模進攻迫使伊朗神職人員接受了毫無保證的停火,並最終結束了這場漫長而血腥的戰爭。
准備交付給伊拉克的「幻影」F.1EQ 在比斯開灣上空進行「飛魚」導彈發射試驗,1982 年。在兩伊戰爭期間的襲船戰中,伊拉克空軍共發射了約 600 枚「飛魚」,250 枚擊中,擊沉船隻 115 艘但是這個事實不能阻止多疑的薩達姆在戰後故態復萌,在 1989 到 1990 年間他再次清洗了伊拉克空軍,大部分高級軍官和大批軍銜在上尉和上校之間的中級軍官被處死或投入監獄,特別是那些在戰爭中由於其英勇的行為和取得的功績而變得非常著名的飛行員和軍官。另外舊的組織規章和訓練戰斗條例也重新啟用,除非得到獨裁者的同意,否則空軍根本不能飛行。早在入侵科威特的時候,還有「沙漠風暴」行動期間,伊拉克空軍和防空軍就已經相當虛弱了。在與美國空軍戰斗機的空戰中損失了不少有經驗的飛行員,飛行基地遭到系統的破壞,蘇聯顧問撤出,150 架戰機飛到伊朗「避難」而被扣留,還有 90 年代初數十名飛行員的大規模叛逃,進一步削弱了伊拉克空軍。實際上大部分叛逃者(最初逃到敘利亞)都帶著他們的飛機和直升機,特別是「撤退」到伊朗的飛機中有 130 架是伊拉克空軍最好的飛機和直升機,還有大量設備、武器和零部件,都包紮整齊地裝在 15 架伊爾-75MD 運輸機中送到了伊朗。這些當然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兒。
復活大計
盡管與空軍內部的「背叛」行為進行了長時間的爭斗,在1989 年末到 1990 年薩達姆仍然為伊拉克空軍的未來制定了宏大的計劃,試圖將其變成令人恐懼的有力武器和毀滅敵人經濟的工具。除了從蘇聯采購約 140 架米格-29(實際訂購並建造 137 架,但最多交付 40 架)和 36 架蘇-24 戰斗機用於取代老舊的米格-23MF/ML、圖-16、圖-22 和米格-25RB,伊拉克空軍還對獲得蘇-27 和「幻影」2000 顯示出了濃厚的興趣。此外新成立的 SAAD-25 組織(也被稱為「伊拉克航宇工業」)同時投入了發展自己的空中預警系統(「巴格達」和「阿德南」-1/2)和伊爾-76 空中加油機的計劃中,後者可以對「幻影」F.1EQ 和蘇-24 進行空中加油,還有安裝了法制空中加油探頭的米格-23BK。當時伊拉克空軍正在尋找新的空戰裝備,因此與法國進行談判啟動多個重要的項目,包括在未來提供「幻影」2000 和「米卡」空空導彈。SAAD-25 還准備對現存的「幻影」F.1EQ 進行中期改進和升級,使其具有發射 Kh-29L/T 這樣的蘇制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以及將米格-23BN 提升到米格-23BK 的標准。稍後還將開始組裝並合作生產至少 134 架「阿爾法」噴氣機、20 架「幻影」2000D 和數量不明的 SA.365「海豚」2直升機。
Salaheddin電子製造廠也進行了擴建,為「幻影」和米格製造所需的電子設備。在這里還用許可證製造 AS.30L 和 KH-29L/T 精確制導空地導彈。
另外伊拉克還為法國 ASMP 超音速巡航導彈的常規彈頭型號和巴西的 MAA-1「鋸脂鯉」熱尋的空空導彈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兩種導彈都計劃最後在伊拉克生產。所有這些項目的基本問題是錢,由於極度缺乏資金,1989 年伊拉克放棄了關於「幻影」2000 的談判,因為法國人堅持伊拉克必須首先償清債務。在米格-29 方面也進展緩慢,巴格達轉而與莫斯科談判試圖獲取蘇-27。但是所有項目都被對科威特的入侵打斷了,其原因同樣是伊拉克欠下的大筆債務。
隨後的海灣戰爭(伊拉克稱之為「第二次波斯灣戰爭」)徹底粉碎了所有這些計劃。更糟的是,薩達姆對失敗的空軍非常殘忍,用自己的手槍打死了當時的空軍司令,他對自己的表現倒沒有什麼不滿,盡管他本身才是失敗的主要原因。1992 到 1993 年間空軍又一次遭到清洗,只有少數被認為對現政權最為忠誠的軍官留了下來,其餘大部分人被處死,盡管他們具有相當的戰斗經驗。結果伊拉克空軍落入了非常凄慘的境地,過了很久才恢復訓練和飛行,可是後來又遭到無知政權的削弱,從 70 年代起就已經相對獨立的防空軍這時乾脆被完全分離了出去,這個軍種常常拒絕承認和空軍有任何的聯系。
在接下來的八年裡伊拉克空軍得到的錢剛夠發工資,它的狀況由於聯合國的禁運而愈加惡化。雖然伊拉克努力獲得零配件,比如 1995 年就得到了一批「幻影」F.1EQ 的零配件,但是沒有新飛機、武器或任何可以改善其現有狀況的設備系統。
有一些伊拉克空軍的飛機被發現遺棄在露天,像這架蘇-20M,但早就因為供應零件而被拆得七零八落雖然如此,2002 年 12 月開始伊拉克空軍和防空軍還是變得更加活躍。特別是米格-23 和米格-25,還有「幻影」F.1EQ,頻頻攔截在伊拉克中部上空執行任務的美國無人偵察機。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勝利是在 12 月 23 日,當時他們攔截了一架美國空軍的 RQ-1B「掠奪者」無人機。這架無人機攜帶了兩枚「毒刺」導彈,很明顯就是為了引誘伊拉克戰斗機進行空戰的。
最終的命令終於來了,3 月中旬伊拉克空軍和防空軍受命拆解所有的飛機,分解後的飛機被藏在鄉間、農場和城郊。這樣的命令原本「沒什麼特別的」,軍官和技師已經習慣的這種命令,經常的訓練讓技術人員在分解飛機方面已經非常在行了。他們會拆除機翼,把飛機拖到隱藏地點,再蓋上偽裝網。
從本質上說,是薩達姆政權「擊落」了整個伊拉克空中力量!
3 月 16 日在巴格達郊外一個地下指揮中心薩達姆集中了 150 位最高級的指揮官,這些軍官表示他們已經為保衛伊拉克做好了戰斗准備。但是,由於擔心暴露他們自己的部隊、人員和裝備可憐的狀況,他們實際上撒了謊。他們知道根本沒可能抵抗美國軍隊,他們知道會輸掉戰爭,但是他們更害怕告訴獨夫薩達姆實話。
這些防禦區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以前的Kari一體化防空系統的防空識別區殘余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中的地面和空中力量都以聯合的方式運行。最後,就像以前常常發生的,這些計劃都毫無用處,整個系統在保衛薩達姆政權時完全無效。
美國和英國最後的進攻終於來了,事實上對伊拉克空軍和防空軍的攻擊從 3 月 19 日就開始了,伊拉克防空力量遭到的嚴重打擊不僅來自空中的美英戰機,還來自內部的陰謀破壞。指揮官亞辛·杜里將軍和他的副手卡里德·艾哈邁德·奧斯曼少將在美英飛機抵達目標上空前命令關閉了整個早期預警雷達網。幾分鍾內整個伊拉克防空系統崩潰了,完全陷入混亂。更糟的是,至少對薩達姆來說更糟的是,得到他完全信任的馬希爾·薩夫萬·提克里蒂將軍——拱衛巴格達的共和國衛隊司令以及首都防空司令——背叛了薩達姆,命令其下屬的所有伊拉克防空軍部隊停止一切行動,據說他為了向美國人顯示自己的力量,命令解散了很大一部分伊拉克防空雷達網。還有報道稱提克里蒂甚至試圖用自己的衛隊俘獲薩達姆,並將其置於巴格達一個安全的地點(可以賣個好價錢)。
受到強有力的集權指揮體系的控制,卻沒有明確的命令要求反擊,還受到安全官員的嚴密監控,沒有政權高層的允許就不能相互聯系,伊拉克空軍、防空軍和陸軍航空兵最後沒能參加戰斗,除了少數幾起在美英空中打擊下的自衛行動。
❽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飛機為何飛往伊朗
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以美國為代表的多國部隊針對伊拉克的軍事目標,每天出動7000架次的飛機進行狂轟濫炸。伊拉克首府巴格達是重點轟炸對象,這座歷史名城很快在炸彈的摧殘下變得滿目瘡痍。伊拉克的實力本也不弱,擁有號稱「世界上第五支最強大的軍隊」以及700多架先進的戰機。海灣戰爭爆發前夕,伊拉克擁有各種類型飛機1300餘架,其中作戰飛機700餘架。主要戰機有米格一2l、米格一25、米格一29殲擊機、米格一23和法國幻影Fl戰斗轟炸機等,不過僅憑這些,在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強大的空軍優勢時,仍然力不從心。
❾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145架蘇聯製造的戰記飛向昔日的宿敵伊朗避難而伊朗為什麼會同意伊拉克的避難請求
伊朗並不同意伊拉克戰機的避難請求。不過,送上門的東西不要白不要。現在,那些飛到伊朗的戰機全部被伊朗沒收,成為伊朗空軍的戰機了。至於伊拉克飛行員,在海灣戰爭一結束,就被伊朗以俘虜的身份遣送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