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有什麼好的女明星

伊朗有什麼好的女明星

發布時間:2022-10-15 03:57:24

❶ Aamir khan的身高,謝謝!

沙魯克·罕
生於1965年11月2日,印度新德里
星座:天蠍座
更多譯名:沙魯克·汗
名字 SHAHRUKH KHAN
高度 5 英尺9 英寸
妻子 GAURI KHAN
兒子 ARYAN KHAN
女兒 SUHANA KHAN
喜愛飲料 百事可樂
喜愛食物 TANDOORI 雞
喜愛角色 蝙蝠俠和詹姆士?邦德
生平:沙魯克·罕是印度大名鼎鼎的偶像影星,有「印度的湯姆·漢克斯」之稱,其影迷遍及世界各地。當年他到美國芝加哥拍片,約1萬多名影迷聞訊蜂擁而至,曾造成交通堵塞。在印度這個電影業發達的國家, 家族電影製作公司比比皆是,演員出生電影世家非常普遍,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雙雙早逝的沙魯克·罕沒有任何後台,1992年在電視連續劇中露臉後立刻引起關注,同年主演電影獲得當年最佳新人獎,1993年開始拿最佳男演員獎,此後憑著努力敬業的態度,出色的演技獲獎無數,成為印度頭號男影星。近年來,這位在影壇摸爬滾打多年的大腕兒演而優則導,還做起了製片人。
Madhuri Dixit (Marathi馬拉地語,又譯:瑪德胡瑞·迪克西特,瑪杜麗. 戴絲特,昵稱:Bubbly、 La Dixit )
1967年5月15日出生於印度的一個古典舞蹈世家,是九○年代的印度寶萊塢天後,曾五次奪下Filmfare 最佳女演員獎。身高163公分,有著古典優雅的美麗外貌和扎實出眾的精湛舞技,舞藝超群的Madhuri Dixit能將舞蹈與眼神結合得恰到好處,被喻為「Madhuri Magic」的古典魔力,有時甚至讓共同演出的女明星光芒盡失。讓Madhuri的名聲享譽國內外,影迷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中東地區如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等國,無論是美容院、影音商店、亦或是餐館,到處可見她的畫像。印度時報(indiatimes)曾評選「世紀美人」活動,Madhuri僅次於Aishwarya Rai 名列第二;RediffNews 2007年在婦女節製作了一個專題名為「Best Bollywood Actresses Ever」,Madhuri名列第一。
家中排行老四,自幼學習印度古典舞蹈Kathak 的Madhuri Dixit,1984年以電影「Abodh」出道以來,至今共出演過將近70部的歌舞片,1988年因電影「Tezaab」被提名Filmfare 最佳女主角之後,整個80年代末期和九○年代,Madhuri Dixit 紅透半邊天,演藝事業達到巔峰,年年都有代表作出現,特別是1990年和Aamir Khan合作的「 Dil」、1992年和Anil Kapoor合作的「Beta」、1994年和Salman Khan合作的「 Hum Aapke Hain Kaun」及1997年和Shahrukh Khan合作的「 Dil To Pagal Hai」都贏得了Filmfare 最佳女主角獎。2002年演完和Shahrukh Khan及Aishwarya Rai合作的「Devdas」,並第五度獲頒Filmfare 最佳女演員獎(配角)之後,Madhuri Dixit 就沒有再接過任何電影,隨夫婿和小孩定居在美國丹佛(Denver),專心相夫教子。
舞藝超群的Madhuri Dixit,舞蹈彷佛是她的語言,她能將舞蹈與眼神結合得恰到好處,而且具有一種剛柔並濟的舞蹈神韻。許多在電影中由她演出的歌舞,如 Ek Do Teen ( Tezaab)、 Bada Dukh Dina ( Ram Lakhan)、Dhak Dhak ( Beta)、 Chane Ke Khet Mein ( Anjaam)、Choli Ke Peechche ( Khalnayak)、 Akhiyan Milau ( Raja)、 Mera Piya Ghar Aaya ( yaraana)、 Key Sera ( Pukar)、 Maar Dala ( Devdas) 等,至今仍讓影迷難以忘懷。被喻為「Madhuri Magic」的古典魔力,有時甚至讓共同演出的女明星光芒盡失。影響力十足的她2001年因而獲頒「National Citizens Award 」以表揚她的成就。
1999年Madhuri Dixit 嫁給了一位印裔美國醫生Dr. Sriram Madhav Nene,2002年定居美國後,在2003年和2005年分別生下兩子Arin及Ryan。

❷ 扎拉阿米爾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當地時間2022年5月28日晚,在法國戛納舉行的第7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閉幕,演員扎拉·阿米爾·阿布拉希米作為主競賽單元影片《聖蛛》的女主演,獲得本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杭州姑娘湯唯角逐最佳女主角最終還是差了一口氣,輸給了出演電影《聖蛛》的扎拉·阿米爾·阿布拉希米,遺憾落榜。

《聖蛛》簡介:

《聖蛛》是伊朗裔導演阿里·阿巴西的第三部長片,也是他第一次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他上一部作品《邊境》在2018年奪得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大獎。

這次,阿里·阿巴西回到了故鄉伊朗,講述了一個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縈繞在他腦海中的現實案件。

女記者拉希米前往馬什哈德,調查一起針對女性性工作者的連環殺人案,從而引發了一系列事件的故事。

獲得今年戛納最佳女主角的扎拉·阿米爾·阿布拉希米,即在片中飾演女記者。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新聞網-拉扎.阿布拉希米獲第75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以上內容參考閩南網-2022年第75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 湯唯無緣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❸ 湯唯無緣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她有哪些優秀的作品

湯唯又頻頻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她身穿米色長裙攜電影新作亮相於戛納電影節。不過此次她帶來的作品不是內地的視頻而是韓國電影《分手的決心》。她在電影里擔任主角,飾演了一位嫁到韓國生活的中國人。由於角色本身不需要掌握特別流利的韓語,湯唯對這個角色的契合度高到令導演認為該角色就是為她量身定做的。

❹ 力量之戒演員

1、莫菲德·克拉克

英文名Morfydd Clark,瑞典籍演員,主要作品有《愛情與友誼》、《傲慢與偏見與僵屍》等。

在劇中飾演加拉德瑞爾。

英文名Cynthia Addai-Robinson,1985年1月12日生於英國英格蘭倫敦,美國影視女演員,畢業於紐約大學帝勢藝術學院。

❺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的歷屆獲獎

(1953-1958年)聖塞巴斯蒂安
只作放映,未評獎 (1959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修女的故事》(美)
銀殼獎:《從阿帕努里到安德》(意)、《西北偏北》(美)
坎塔布連珍珠獎:《走向天堂》(西) (1960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羅密歐、朱莉葉和黑暗》(捷)
銀殼獎:《逃亡者之流》(美)
坎塔布連珍珠獎:〈西米特里奧〉(墨) (1961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獨眼龍傑克〉(美)
銀殼獎:《總統的訪問》(波)
坎塔布連珍珠獎:《人類的兒子》(阿根廷) (1962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阿瑟島》(意)
銀殼獎:《宣告》(法)
坎塔布連珍珠獎:《貧民百姓》(墨) (1963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黑手黨》(意)
銀殼獎:《手工操作的加法器》
坎塔布連珍珠獎:《給阿馬里洛的玫瑰》(意) (1964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美國,美國》(美)
銀殼獎 :《利莫納多維·喬》(捷)
坎塔布連珍珠獎 :《杜拉大娘》(西)
最佳導演獎:米古爾·皮卡左
最佳男演員獎:理查德·阿頓巴勒(英)
最佳女演員獎:艾娃·嘉德娜(美) (1965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幻影》(美)
銀殼獎: 《金皇後》(捷)
最佳導演獎:馬里奧·莫尼塞利(意)
最佳男演員獎:馬塞羅·馬斯特羅阿尼(意)
最佳女演員獎:莉莉·帕爾默(英) (1966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我在這里是幸福的》(英)
銀殼獎:皮爾·埃泰克斯(法)
最佳男演員獎:弗蘭克·芬利(英)
最佳女演員獎:埃萬吉莉娜·沙拉扎爾 (1967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兩人同行》(美)
銀殼獎: 《捷克斯洛伐克式的謀殺》(捷)
最佳導演獎:雅努茲·莫根斯特因(波蘭)
最佳男演員獎:莫里斯·羅內特(法)、約翰·米爾斯(英)
最佳女演員獎:賽雷娜·弗加諾 (1968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長期病危》(英)
銀殼獎: 《山上的夏天》(匈)、迪塔·沙克索瓦(捷)
最佳男演員獎:克勞德·里奇、西德尼·波埃特(美)
最佳女演員:莫尼卡·維蒂(意) (1969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雨天的人們》(美)
銀殼獎 :
最佳男演員獎:尼科爾·威廉森(英)
最佳女演員獎:盧德米拉·薩維里耶娃(蘇)、斯特弗尼婭·桑德雷莉(意) (1970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熱浪》(美)、《貝特利厄姆的星星》(捷)
銀殼獎 :《初戀》(西德)、《色情的力量》(法)
最佳男演員獎:英諾肯尼特·斯莫克圖諾夫斯基柴可夫斯基(蘇)
最佳女演員獎:斯特芬·奧蘭德(法) (1971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明亮的燈泡》(法)、《彭戈的夢想》(古巴)
銀殼獎:《再一次跳過泥坑》(捷)、《1942年的夏天》(美)
評委會特別獎: 萬尼亞舅舅(蘇)
最佳男演員獎:維托里奧·加斯曼布朗卡利昂《參加十字軍東征》(意)
最佳女演員獎:格拉西拉·波格斯《一個女人的記事》(阿根廷) (1977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機械鋼琴奏鳴曲》(蘇)
最佳導演獎:阿爾夫·巴盧斯特林、伯恩哈德·辛克爾《姑娘們的競爭》(西德)
最佳男演員獎:赫克扎爾·阿爾特里奧《送給一位不知名的神》(西)
最佳女演員獎:凱瑟琳·亨特《姑娘們的競爭》(西德) (1978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阿蘭布里斯塔》(美)
銀殼獎:《51號檔案材料》(法)、《像在家一樣》(匈)
評委會特別獎: 沒有界限的地方(墨)
最佳導演獎:馬努爾·古特雷茲·阿拉貢《夢游者》(西)
最佳男演員獎:何塞·沙克里斯坦《秋天的花》(西)
最佳女演員獎:卡羅爾·伯雷特《結婚》(美) (1979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秋天的馬拉松》(蘇)
銀殼獎:《安吉·維拉》(匈)
評委會特別獎:《媽媽一百歲》(西)
最佳男演員獎:尼爾森·維拉格拉《失蹤的犯人》(瑞士)
最佳女演員獎:勞拉·比蒂小阿基米德(意)
第二十八至三十二屆 (1975-1984年)聖塞巴斯蒂安
未頒發正式獎 (1985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昨天〉(波)
銀殼獎: 〈光源〉(墨)、〈法老的禮儀〉(西)
評委會特別獎: 津納(英)
最佳導演獎:弗朗西斯科·隆巴迪〈憂心重重〉(秘魯)
最佳男演員獎:弗朗西斯科·隆巴迪〈憂心重重〉(秘魯)
最佳女演員獎:梅塞迪斯·桑皮特羅〈城外〉(西) (1986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半邊天》(西)
銀殼獎: 〈27小時〉(西)、〈諾言〉(日)
評委會特別獎: 〈偉大的一代〉(匈)
最佳導演獎:阿克塞爾·科蒂〈歡迎來維也納〉(奧)
最佳男演員獎:埃內斯托·戈梅茲·克魯茲〈財產帝國〉(墨)
最佳女演員獎:安吉拉·莫利娜〈半邊天〉(西) (1987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在加利利地區的婚禮》(法、比)
銀殼獎:《糖果山》(法、瑞士)、《成熟的季節》(英)
最佳導演獎:多米尼克·德基拜爾《瘋狂的愛情》(比)
最佳男演員獎:伊馬諾爾·阿利亞斯《琵琶》(西)
最佳女演員獎:維多利亞·阿夫里爾《琵琶》(西) (1988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黑山》(英)
銀殼獎: 《順風劃船》(西)
評委會特別獎:《一部關於愛情的短片》(波)
最佳男演員獎:弗爾南多·雷《冬天的日記》、《犯罪的線索》(西)
最佳女演員獎:西皮·林科夫斯基、利夫·烏爾曼《友好》(西德、阿根廷) (1989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地下民族》(玻利維亞)、《霍默與埃迪》(美)
評委會特別獎: 《大海與時間》(西)
最佳導演獎:米羅斯拉夫·博爾克《領事》(波)
最佳男演員獎:阿里·貝里《人質》(匈)
最佳女演員獎:米爾亞娜·約科維奇《歡笑的新澤西》(英、阿根廷) (1990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阿盧的來信》(西)
評委會特別獎: 《紅色的黎明》(墨)
最佳導演獎:喬爾·科恩米勒的橫渡(美)
最佳男演員獎:默利·雅朱《阿盧的來信》(西)
最佳女演員獎:瑪格赫麗塔·鮑伊斯芬克斯《女神周》(意) (1991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蝴蝶的翅膀》(西)
評委會特別獎: 《沒有回來》(蘇)
最佳導演獎:布魯斯·麥克唐納《61號公路》(加)
最佳男演員獎:西盧·塞帕萊《怪人和鬼車》(芬蘭)
最佳女演員獎:全體女演員《等待》(澳)
第四十屆(1992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世界上的一個地方》(阿根廷)
評委會特別獎:《倉促告別》(波、法)
最佳導演獎:戈蘭·馬爾科維奇《鐵托和我》(塞爾維亞)
最佳男演員獎:羅伯特·蘇薩《公路巡警》(墨)
最佳女演員獎: ( 1993年)
金殼獎:《 始末記》(墨)、薩拉(伊朗)
評委會特別獎:《金色的彈丸》(西)、《魔鬼的勇氣》(西)
最佳導演獎:菲利普·利奧雷《從天而降》(法)
最佳男演員獎:胡安·埃薩諾瓦《希爾達大媽》(西)
最佳女演員獎:尼基·卡莉米薩拉(伊朗) (1994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可數的日子》(西)
評委會特別獎: 《炮打雙燈》(中)
最佳導演獎:丹尼·波伊爾《同屋三分驚》(英)
最佳男演員獎:哈維爾·巴德姆《可數的日子》(西)
最佳女演員獎:寧靜《炮打雙燈》(中) (1995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瑪格麗特的博物館》(加)
評委會特別獎:《當我們死去時沒有人談到我們》(西)、《民警故事》(中)
最佳導演獎:邁克·菲吉斯《遠離賭城》(美)
最佳男演員獎:尼古拉斯·凱奇《遠離賭城》(美)
最佳女演員獎:維多利亞·阿布里爾《當我們死去時沒有人談到我們》(西) (1996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布瓦那》(西)、《特洛伊人艾迪》(愛爾蘭)
評委會特別獎: 《小天使》(德)
評委會獎:《父親》(伊朗)
最佳導演獎:弗朗西斯科·朗巴迪《皮膚之下》(秘魯)
最佳劇本獎:Scott Rosenberg《美麗的女孩》
最佳男演員獎:米高·凱恩《血與酒》(英)
最佳女演員獎:諾瑪·艾琳德羅《秋日》(阿根廷)
終身成就獎:阿爾·帕西諾 (1997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Claude Chabrol《Rien Ne Va Plus》(France)
評委會特別獎:
最佳導演獎:Claude Chabrol《Rien Ne Va Plus》(France)
最佳男演員獎:Federico Luppi Martin (Hache) (Spain/Argentina)
最佳女演員獎:Julie Christie Afterglow (USA)
最佳攝影獎:Nick Morris Firelight (UK)四十六屆
(1998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 Leaving Las Vegas
評委會特別獎
評委會獎
最佳導演獎:Mike Figgis
最佳男演員獎:Nicolas Cage
最佳女演員獎:Victoria Abril
最佳攝影獎 (1999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François Dupeyron C'est Quoi La Vie?(France)
評委會特別獎:Antonio-Pedro Vasconcelos Jaime(Luxembourg-Portugal-Brazil)
評委會獎:Gracia Querejeta Cuando Vuelvas A Mi Lado (Spain)
Colin Nutley Under The Sun (Sweden)
最佳導演獎:張元洗澡(中)
Michel Deville 《Maladie de Sachs》(France)
最佳男演員獎:Jacques DufilhoC'est Quoi La Vie?(France)
最佳女演員獎:Aitana Sánchez-GijónVolaverunt (Spain-France)
最佳劇本獎:Rosalinde Deville/Michel Deville La Maladie de Sachs (France)
最佳攝影獎:Alfredo Mayo Cuando Vuelvas A Mi Lado (Spain) (2000年)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Arturo Ripstein La Perdicion de los Hombres(Mexico-Spain)
評委會特別獎:Nicolas Klotz Paria (France)
評委會獎: El Factor Pilgrim
El Otro Barrio (Spain)
最佳導演獎:Reza Parsa Before the Storm (Sweden)
最佳男演員獎:Gianfranco Brero Tinta Roja (Peru-Spain)
最佳女演員獎:Carmen MauraLa Comunidad
最佳劇本獎:Paz Alicia GarciadiegoLa Perdicion de los Hombres (Mexico-Spain)
最佳攝影獎:Nicola PecoriniHarrison's Flowers (France)
新進導演獎:Edoardo WinspeareSangue Vivo
競賽獎:Arturo RipsteinLa Perdicion de los Hombres
青年導演鼓勵獎:Javier Corcuera La Espalda del Mundo(Spain)
影評人獎:Elie ChouraquiHarrison's Flowers
觀眾獎:Jean-Pierre Sinapi Nationale 7(France)
青春陪審團獎:Reza Parsa Before the Storm(Sweden) (2001年9月)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奧蘭多·魯伯特《三人乘坐的計程車》(智利)
評委會特別獎:何塞·路易斯·林格《工作進展》(西)
最佳導演獎:讓-皮埃爾·阿梅里斯《這就是生活》(法)
最佳男演員獎:迪茲金·艾汗《逃往天堂》(瑞士)
最佳女演員獎:皮埃爾·洛佩茲-德-阿亞里《愛之狂》(西)
最佳劇本獎: 吉蘭·朗《貝爾的自行車》(法)
最佳攝影獎:羅曼·奧辛《勇士》(英)
多諾斯蒂安獎(成就獎): 朱莉·安德魯斯(美國演員)、沃倫·比蒂(美國演員)、弗蘭西斯科·拉瓦爾(西班牙導演) (2002年9月)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陽光下的星期一》Los lunes al sol (西、法、意)
評委會特別獎:Carlos Sorín《少量故事》Historias mínimas(阿根廷、西)
最佳導演獎:陳凱歌《和你在一起》(中)
最佳男演員獎:劉佩奇《和你在一起》(中)
最佳女演員獎:梅塞德斯夏皮羅Mercedes Sampietro《平常地方》Lugares comunes(阿根廷、西)
最佳劇本獎:Adolfo Aristaráin & Katy Saavedra《平常地方》Lugares comunes(阿根廷、西)
Gennadiy Ostrovskiy《情人》Lubovnik (The Lover) (俄羅斯)
PREMIO NUEVOS DIRECTORESAlice NellisVylet (Some Secrets) (Rep.
Checa)
MENCION a las películasGyörgy PálfiHUKKLE(Hungría)
Lee Jung-Hyang JIBEURO (THE WAY HOME), (Sang Woo y su abuela)(Corea)
PREMIO PERLA DEL PÚBLICOMichael MooreBOWLING FOR COLUMBINE
PREMIO DE LA JUVENTUD. la directora Patricia CardosoREAL WOMEN HAVE
CURVES
PREMIO MADE IN SPANISHPeter SolletRAISING VICTOR VARGAS (USA)
MENCION a la películaAna KatzEL JUEGO DE LA SILLA, (Argentina)
多諾斯蒂安獎(成就獎)傑希卡 (2003年8月)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Dito Tsintsadze 《Schussangst》(德)
評委會特別獎:Thomas Mc Carthy Station Agent, The(美)
最佳導演獎:Joon-ho BongSalinui chueok (韓)
最佳男演員獎:Luis Tosar Te doy mis ojos(西)
最佳女演員獎:Laia Marull Te doy mis ojos(西) (2004年9月)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Bahman GhobadiLakposhtha hâm parvaz mikonand (伊)
評委會特別獎:Goran Paskaljevic San zimske noci
最佳導演獎:徐靜蕾《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A(中)
最佳男演員獎:Ulrich Thomsen Brødre(丹)
最佳女演員獎:Connie Nielsen Brødre(丹) (2007年9月)聖塞巴斯蒂安
金殼獎:王穎《千年敬祈》
評委會特別獎:
最佳攝影獎:彭浩翔《出埃及記》
金貝殼獎:卡洛斯·紹拉 最佳影片(金貝殼獎)—《雙重腳步》Isaki Lacuesta
最佳導演獎—《不公平的世界》 Filippos Tsitos
最佳新人導演獎—《這曾是條男人河》Jan Zabeil
最佳歐洲電影—《吾等何處去》Nadine Labaki
最佳男演員—《不公平的世界》Antonis Kafetzopoulos
最佳女演員—《沉睡的聲音》瑪莉亞·萊昂
最佳編劇—《奇跡》是枝裕和
最佳攝影—《歡喜結局》Ulf Brantas
地平線大獎—《阿卡西亞》Pablo Giorgelli
Zabaltegi Pearls(觀眾獎)—《藝術家》 Michel Hazanavicius
評審圖特別獎—《Le Skylab》朱莉·黛比
新人獎—《Wild Bill》戴克斯特·弗萊切
影評人獎—《我的兄弟》 Joao Canijo
TVE Otra Mirada Award——《Nader and Simin, A Separation》 Asghar Farhadi
特別關注獎—《我的兄弟》 Joao Canijo ★主競賽單元
金貝殼獎(最佳影片):《糟糕發型》導演:瑪麗安娜·隆頓
評委會特別獎:《傷痛》導演:費爾南多·弗朗哥
銀貝殼獎(最佳導演):費爾南多·埃姆克《俱樂部三明治》
銀貝殼獎(最佳男演員):吉姆·布勞德本特《周末》
銀貝殼獎(最佳女演員):瑪麗安·阿爾瓦雷茲《傷痛》
最佳劇本:Antonin Baudry, Christophe Blain, Bertrand Tavernier《奧賽站台》
最佳攝影: Pau Esteve Birba《食人戀》
★其他單元
觀眾選擇獎:《如父如子》導演:是枝裕和
歐洲電影獎:《時空戀旅人》導演:理查德·柯蒂斯
國際影評人協會費比西獎:《奧賽站台》導演:貝特朗·塔維涅
國際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影片獎:《阿黛爾的生活》導演:阿布戴·柯西胥
Kutxa新銳導演獎:《馬與人》導演:Benedikt Erlingsson
拉丁地平線單元Horizontes獎:《狼在門外》導演:Fernando Coimbra
TVE「另一種視線」獎:《花容月貌》導演:弗朗索瓦·歐容
★終身成就獎:卡門·毛拉(Carmen Maura)、休·傑克曼(Hugh Jackman)

❻ 奧莉亞娜·法拉奇是一個很有勇氣而又很真實的女性,很想搜集關於她的資料,不知道有沒有誰可以提供一下

一、《憤怒與自豪》:一石激起千層浪

曾以《風雲人物采訪記》而聞名世界的義大利女記者奧莉亞娜·法拉奇,自20世紀90年代起「隱居」紐約,一直閉門從事文學創作和研究。2001年,震驚世界的「9·11」事件發生後,年逾古稀的法拉奇「復出江湖」。9月29日,在義大利一家名為《Corriere della Sera》的報紙上,法拉奇發表了針對「9·11」事件的長文——《憤怒與自豪》。
在這篇文章中,法拉奇激烈抨擊伊斯蘭教和西方左翼知識分子,強調與伊斯蘭世界恐怖分子的戰爭無法避免。文章一發表就引起極大轟動,《Corriere della Sera》在短短四小時就賣出一百萬份,創下新聞史的新紀錄。
誠如有人所言,法拉奇的復出成為「歐洲新聞歷史上最具有震撼性的事件之一」 ,西方媒體針對她的文章紛紛發表評論,並形成左右兩派對峙的局面。《華爾街日報》2002年4月28日發表題為《義大利的拉什迪》的社論,盛贊道:「歐洲的良知有了名字:法拉奇。」 而另一方面,法拉奇的言論則遭到歐洲左翼媒體的反擊,英國《衛報》專欄作家卡巴尼撰文評論說,法拉奇正「激烈地從左派向右派轉舵」。
法拉奇的復出掀起波瀾,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問題與思考:法拉奇為何而復出,又因何而轉向? 她的復出與轉向意味著什麼?
「無論是戰爭時期,或是和平時期,我都忠於自己的原則,為了自由,為了反抗各種形式的專制主義而奮斗不已。我的生活就像我的作品,我從未放棄過斗爭。」 1993年法拉奇在中國訪問時如是說。作為一名世界名女記者,法拉奇曾是比較激進的左派分子,她反對越戰,同情越共,強調人權和平等,她曾與希臘反政府左翼領袖帕納古里斯一見鍾情並且共同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她曾普遍被視為反暴政、反集權、反專制的象徵,受到熱愛自由、追求民主人士的青睞。
1952年,初為記者的法拉奇就表現出不畏權力、堅持真理的個性。《義大利東部晨報》的編輯要求她寫一篇關於共產黨人政治集會的諷刺性報道,法拉奇認為這種未經調查就設定觀點的行為有悖新聞的客觀性,於是斷然拒絕,結果遭到解僱。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世界各地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涌,法拉奇走訪了中東和拉美的許多第三世界國家,撰寫了一系列的稿件。1968年,墨西哥舉辦奧運會期間,她和學生們一道親歷了墨西哥政府對學生抗議活動的血腥鎮壓,並負了傷。事後,法拉奇就自己的經歷發表文章,並開始以自由的鬥士和極權主義的反對者形象亮相,贏得廣泛矚目。
20世紀六十到八十年代,法拉奇一直像一顆耀眼的明星,以自由鬥士的形象活躍在世界新聞舞台。 法拉奇記者生涯中最重要的經歷是采訪國家元首和政界要人,她的《風雲人物采訪記》為她贏得廣泛國際的聲譽,也為她塑造了不畏強權的記者形象。
以《憤怒與自豪》而復出的法拉奇,似乎與人們以往的印象大相徑庭。比如,她針對伊斯蘭教發表激烈的言論,認為穆斯林恐怖分子針對的既是美國,也是整個西方文明:
因為當西方的命運,我們倖存的文明危若累卵之時,實際上,我們就是紐約,我們就是美國。我們就是義大利人、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澳大利亞人、匈牙利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斯堪的納維亞人、比利時人、西班牙人、希臘人、葡萄牙人。如果美國被摧毀,歐洲也會被毀滅,我們也將被毀滅。
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明顯的反差呢?莫非人們以往的印象只是錯覺?本文試圖對此進行一下分析與探討,以期撥開圍繞法拉奇及其復出的重重迷霧。

二、法拉奇轉向的社會原因

1.冷戰後左翼陣營的分化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前蘇聯、東歐國家社會主義政權紛紛垮台,世界范圍的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社會主義歷史進程遭受重大挫折。許多西方學者據此宣告,社會主義已經滅亡,資本主義已經取得最終勝利。連著名的美國激進經濟學家、歷史學家羅伯特·海爾布隆納,也在影響廣泛的《紐約人》上宣稱: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體制的競爭已經結束,資本主義獲得最終勝利。而右翼學者佛朗西斯·福山,則乾脆把資本主義看成人類歷史發展的「終結形態」。
「80年代末的共產主義在世界范圍內走入低潮是完全未曾預料的。這種低潮不僅只是一個影響對事件進行客觀評價的思想教條主義的問題,還影響到各個政治領域:左翼、右翼和中間派,也不論是記者還是學者,或是東方和西方的政治家。」 這種政治上的變化,自然不可避免地帶來思想上的沖擊。一方面,西方左翼陣營由此分化,界限變得模糊不清,一些歐洲人士,特別是左翼的工黨和社會民主黨的理論家,試圖把傳統的左翼理論和主流的右翼理論結合起來,發展出一條「中左」的道路,走一條介於「左翼」和「右翼」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另一方面,一些左翼學者開始「右轉」,完全倒向右翼。此種轉變對帶有激進左翼色彩的法拉奇也產生影響。

2、「新悲觀主義」思潮的蔓延
冷戰結束後,雖然東西方對峙的緊張氣氛消失,但是隨著西方社會人口生育率的降低和外來移民的增加,西方社會正受到另一種威脅,一種新的悲觀主義思潮也隨之蔓延。當代西方社會人口種族構成正發生較大的變化,其中基督徒人數日益減少,穆斯林等其他宗教人數卻在上升;外來新移民也更多地保留了本土文化,而沒有完全融入西方文化。面對這種人口和種族變化帶來的所謂「全球移民危機」,西方社會滋生出一種擔憂和恐懼的「新悲觀主義」情緒。美國前總統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在《大失控》一書中,憂心忡忡地提到「美國社會將有解體的危險」。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一文中也說到,「西方已經沒有經濟的或者人口的活力足以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了」,而美國「將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
這些學者的言論客觀上強化了西方人潛在的民族和文化保護意識,並在西方社會造成危機感和恐慌情緒。被「這些因西方國家人口相對減少而造成的恐懼,是基於真正的文化沖突和對喪失民族特性的擔憂。他們現在不是遭到軍隊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講著其他語言,信奉其他神和屬於其他文化的移民的入侵。他們還擔心,移民會搶走他們的工作,占據他們的土地,享受他們的福利制度,並威脅他們的生活方式。」 近年在美國出現的白人「民兵」組織、歐洲的新右派、德國的新納粹、澳大利亞的反亞洲人浪潮以及「9·11」後的反伊斯蘭行動等,無一不是這種意識強化的結果。

3、「9·11」
二戰以後世界局勢一直很不平靜,雖然沒有爆發新的世界戰爭,但各種矛盾接踵而至,地區沖突頻繁發生。海灣戰爭以來,西方世界和伊斯蘭世界不斷爆發戰爭,「9·11」事件後這種緊張關系更是達到頂峰。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1993年在美國《外交》雜志上發表了《文明的沖突?》一文,認為「如果19世紀的特點是美國的國內沖突,即南北戰爭,20世紀的特點是意識形態的沖突,那麼21世紀的特點將是文明的沖突」,「蘇聯的解體使西方失去了共同的敵人,21世紀伊斯蘭將是西方新的敵人」。隨後,他又在專著《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進一步詳細闡發這一理論:「西方面臨的根本問題不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而是一個不同的文明——伊斯蘭,它的人民堅信自身文化的優越性。」 亨廷頓的論點很有代表性,在世界范圍對文化、思想乃至政治領域產生廣泛的影響。
從另一角度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面向過去的「黃金時代」,以狹隘的思想和極端的思維看待時代問題,他們將世界劃分成穆斯林和異教徒,以伊斯蘭或純正的伊斯蘭自居,使用各種手段反對非穆斯林或與他們意見相左的穆斯林。這些活動客觀上為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提供了絕好的證據,美國總統布希在講話中將對恐怖主義的戰爭稱為「新十字軍東征」,無疑為「文明沖突論」又加上一個又黑又重的注腳。
「9·11」事件在美國右翼眼中的教訓是「文明世界」和回教世界之間某種無法調和的矛盾,他們宣揚所有的矛盾來源於廣大的「基督教文明世界」和「伊斯蘭野蠻世界」的沖突。眾多媒體進行大肆渲染,再加上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恐怖分子的歷史記憶,在美國人心目中形成「恐怖主義=伊斯蘭=美國的威脅=民主的威脅=文明的敵人」的反射模式,並將注意力集中到不同文化間的分歧和矛盾上。

三、法拉奇轉向的個人原因

1、 知識分子的立場和左翼浪漫的情懷
作為一名記者,法拉奇試圖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作為信仰民主和自由的西方人,她又無法擺脫西方知識分子身份的束縛。這就導致了她常常在兩者之間徘徊,然而後者常常占據上風,打消了她試圖堅持的公正態度。
以法拉奇在越戰期間的報道為例。起初法拉奇眼中的越共是「為自由而戰的騎士」 ,因此她完全站在越共這邊,公開反對美國插手越南事務——「我不會帶著維他命、給養和現代化裝備來到越南的拉瑞為約翰尼之流哭泣」 ;她為不知名的越共戰士出版日記和發表愛情詩;描寫美國士兵逃避兵役的種種醜行;她還大膽揭露南越政權的傀儡性質:「它像一隻玩具,受主宰著別人命運的人的利益所擺布。」
然而時隔不久,一件小事卻動搖了法拉奇對越共的感情。一位美國老兵批評她:「作為人文記者,站在敵軍的立場上,不公平不負責任地把美國人貶的一錢不值。」 法拉奇感到困惑,並懷疑自己在分析好與壞時的客觀性。與此同時,北越政權企圖控制她采訪的行動引起法拉奇的不滿,而越共處決被俘新聞記者的行為更令她怒不可遏,於是她對越共不再抱有自由鬥士的浪漫幻想。
法拉奇的態度轉變表明她試圖以浪漫主義的方式反對美國介入越南事務的失敗,這種情感上的微妙變化實際上來自法拉奇的知識分子立場,長期以來受到的西方思想和理念的熏陶,僅僅因對自由的敬仰而誕生的浪漫情懷必然是無法長久立足的。同樣的矛盾體現在法拉奇對民主的態度和認識上,在采訪反抗波蘭共產黨政權的工會領袖瓦薩文時,法拉奇明明感到他的傲慢無知和狂妄,但她在把錄音帶轉寫成文字稿時又頗為犯難:
我該不該寫下真實的瓦薩文,說他是教堂的傀儡,為人傲慢無知等等,如果這樣的話我就幫了俄國人和波蘭共產黨一個忙,因為他們想擊垮他和團結工會。要麼我應該像別人一樣說瓦薩文是好人,為波蘭民主的誕生盡綿薄之力呢?
最後,「為民主的誕生盡綿薄之力」,法拉奇還是擯棄自己真實的觀點,而在采訪記中絲毫沒有流露不利瓦薩文的言論。同樣,在采訪波蘭副總理拉可夫斯基時,盡管法拉奇認為「他看上去像是聰明人,是個開明的共產黨人,是個像恩里科那樣民主的共產黨人」 ,但她再一次為「政治考慮」所左右:「他是共產黨員拉可夫斯基,我不信任他。我不願意自己的文章成為共產黨的宣傳材料,從而使我成為政治工具。」
法拉奇在諸多問題上立場的左右搖擺,表明她既想站在人道的立場上說話,又無法擺脫西方情結的牽絆;既要實現新聞的公正性,又無法掙脫既成認識的束縛。在《憤怒與自豪》中,我們看到的法拉奇似乎淡忘了曾經的「左翼」浪漫幻想,只剩下一顆西方知識分子的「自由」心靈,她帶著它大聲疾呼:
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它把賤民變成了人民,因為它鼓勵他們,甚至要求他們去管理自己,表達自己的個性,追求自己的幸福。它和共產主義的那些做法完全相反,後者禁止人們去反抗,禁止他們去管理自己,表達自己,不準他們變得富有,並企圖通過締造一個神聖的塵世之國以取代傳統的國王。我父親常常說,"共產主義是一種君主制統治,是一種守舊派的君主制度。因為它抹去了人身上那種分明的輪廓。當你抹去一個人的輪廓時,它就再也不是一個人了。"他還經常說,共產主義沒有讓庶民們自由,相反,它讓每一個人都變成賤民。它使每一個人都由於飢餓而死亡。

2、西方中心論的價值觀
西方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的沖突,源於兩者價值觀的沖突。作為對自身文明堅信不移的西方人,法拉奇耳濡目染於西方世界對阿拉伯的片面宣傳,既無法接受阿拉伯文明,更不願予以理解。
法拉奇曾經公開表示說,「我對中東毫無興趣,中近東文化引不起我的任何感慨,巴格達、大馬士革、巴基斯坦,我都不想再去第二次」。 她對阿拉伯文化心存鄙夷,她認為「他們身上有一種狂熱、一種教條主義思想、一種表演癖和一種黑手黨的感覺,總之都是一些我嗤之以鼻的特徵。」
法拉奇的這種情感,在1972年對巴勒斯坦抵抗運動領導人阿拉法特的采訪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她對阿拉法特的外貌描寫,就帶有十分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這張面孔會使人想起一隻猛禽,或一頭狂怒的羚羊。實際上,他幾乎沒有顴骨,也沒有下巴,只有一張紅色的厚嘴唇的口,一個咄咄逼人的鼻子和兩滴墨水死的亮而凸出的大眼睛」 她還寫道:「他的聲音像一種可笑的吹哨聲,具有女性的某種特徵。」 法拉奇對阿拉法特外貌進行的貶損和對他性傾向的暗示,一方面表現了其咄咄逼人的采訪風格,另一方面也是其西方中心論的價值觀的真實體現。她在采訪記前言中寫的一段話,真實記錄了她的這種心態:
一個相信戰爭的阿拉伯人和一個不再相信戰爭的歐洲人之間的交談是何等艱難。因為這後者受到基督教的熏陶,厭惡仇恨;而前者則信守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准則。實際上這是妄自尊大的集中表現。
在法拉奇的采訪記中,她隨意地用「恐怖分子」這樣的字眼稱呼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創始人和領導人喬治哈巴什;在采訪霍梅尼時,她諷刺伊朗人穿著「中世紀的長袍」 ;在采訪卡扎菲時,法拉奇責問他是否就是「真主」。這種對阿拉伯文化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同法拉奇那種西方文明的優越心態相結合,就帶來其心理天平一邊倒的狀態。在比較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後,她甚至得出結論:「我偉大的阿拉法特先生,你的祖先,除了幾個漂亮的假面具和一本他們一直都在摧毀我鮮明個性的書,他們並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

3、 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情結
在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看來,世界一邊是天使,一邊是撒旦,一切事物非「善」即「惡」。這種認識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極端主義的傾向和偏執的情緒,影響一個人的判斷能力。
生長於基督教環境里的法拉奇曾說:「盡管我完全是一個世俗主義者,一個無神論者,但我還是被天主教文化所浸染,它仍然是我用來表達我自己的某種方式。」 綜觀法拉奇的生平與思想可以明顯感到,她身上帶有濃厚的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情結,她認為「每個人都是天使和野獸的混合體」 ,人類如果不假裝接受善與惡的差別就無法活下去:
「上帝和魔鬼還活著的時候,上帝許諾給予天堂以保證 『善』,魔鬼用地獄作威脅以懲罰 『惡』,是有道理的。那個時候,普渡眾生的偉大宗教決定了人類的行為。」
法拉奇一直難於擺脫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情結的桎梏,那種「善惡分明」的思維模式導致她的絕對主義思想,正如評論家阿達夫·蘇維伊夫所言,「在她筆下的阿拉伯人都沒有人性;他們要麼歇斯底里,要麼反復無常。要麼就是殺人狂。他們性格貪婪、憤世嫉俗、充滿仇恨、能來比喻她們的動物是蝙蝠、蛇和瘋狗。」
這與她的成長經歷與環境自然不無關系。法拉奇生長在一個反法西斯的家庭,二戰的慘痛回憶使法拉奇一直無法擺脫法西斯的陰影,她厭惡德國,厭惡法西斯和一切形式的極權主義。「我不知道納粹分子和德國人民是兩碼事,因此對德國產生了刻骨仇恨。」 1986年她曾去了德國兩次,但都很快離開,而且她始終不肯在德國為自己的書籍舉行促銷活動。
受她父親的影響,法拉奇一直將美國看成是義大利的拯救者和解放者,這種「拯救天使」的印象使法拉奇一直保留對美國的好感。法拉奇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美國,她選擇紐約而不是義大利作為其主要居住地。在法拉奇的早期文學作品中,她借主人公之口敘述對美國的偏愛之情:「我愛美國。我愛他的友善,他的高效,他的高度文明。我覺得自己更多地屬於這個的國家,而不是屬於我的出生國。」
法拉奇對美國「天使式」的偏愛一直持續到《憤怒與自豪》中,她贊美美國的自由精神,並認為這是一切團結、友好和勝利的力量來源:
說美國特殊,是因為它誕生於一種靈魂的需要,那種想要擁有一個祖國的需要,它誕生於那種人類一直都堅信的最崇高的理想:這是一種關於自由的理想,或者更進一步說,是一種想讓自由與平等的觀念結縭的理想。
站在「天使」反面的伊斯蘭教,在法拉奇眼中彷彿成為罪惡和仇恨的種子。面對恐怖主義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法拉奇毫不含糊地指出,「伊斯蘭教和伊斯蘭主義之間沒有重要的區別」,並將伊斯蘭教「一棒子打死」:
事實上,與他們打交道是不可能的。和他們講道理,更是不可思議。用縱容、寬恕或幻想的方式對待他們,無異於自殺。無論是誰,只要你以不同的方式來思考,他們都會認為你是在欺騙。
總之,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情結影響了法拉奇對事物的判斷和分析,使她時常糾纏於非此即彼的激烈沖突中,從而陷入極端主義的泥潭。

四、結語

法拉奇的《憤怒與自豪》一文發表後,法國三個社會團體以「散布種族歧視和仇恨罪」將她告上法庭,並由此引發一場關於言論自由雙重標准問題的討論。與此同時,法拉奇也遭到穆斯林社會的仇恨,兩個義大利穆斯林組織給她發信,聲言要像當年霍梅尼下令處決《撒旦的詩篇》的作者拉什迪一樣「殺死」她。法拉奇的復出與轉向,是不是意味著伊斯蘭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新仇舊恨?而法拉奇本人今後的生活會不會遭遇如同當年拉什迪一樣的威脅?這些都很難預測。
不過,法拉奇的妹妹寶拉曾經說過:「奧莉安娜是一本打開的書。用中文或是梵文寫的書。」 如同她的其他作品一樣,法拉奇的《憤怒與自豪》如今也正被譯成各種文字,為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所解讀。雖然法拉奇的復出只是歷史的一個瞬間,然而此事帶給我們的卻不是瞬間的好奇和猜測,而是一些更多更深的思考和對歷史的感悟。

❼ 瑪德胡瑞·迪克西特的個人經歷

1967年5月15日 出生於印度的一個古典舞蹈世家,是九○年代的印度寶萊塢天後,曾五次奪下filmfare 最佳女演員獎。身高163公分,有著古典優雅的美麗外貌和扎實出眾的精湛舞技,舞藝超群的Madhuri Dixit能將舞蹈與眼神結合得恰到好處,被喻為「Madhuri Magic」的古典魔力,有時甚至讓共同演出的女明星光芒盡失。讓Madhuri的名聲享譽國內外,影迷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中東地區如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等國,無論是美容院、影音商店、亦或是餐館,到處可見她的畫像。印度時報(indiatimes)曾評選「世紀美人」活動,Madhuri僅次於Aishwarya Rai 名列第二;RediffNews 2007年在婦女節製作了一個專題名為「Best Bollywood Actresses Ever」,Madhuri名列第一。 家中排行老四,自幼學習印度古典舞蹈Kathak 的Madhuri Dixit,1984年以電影「Abodh」出道以來,至今共出演過將近70部的歌舞片,1988年因電影「Tezaab」被提名Filmfare 最佳女主角之後,整個80年代末期和九○年代,Madhuri Dixit 紅透半邊天,演藝事業達到巔峰,年年都有代表作出現,特別是1990年和Aamir Khan合作的「 Dil」、1992年和Anil Kapoor合作的「Beta」、1994年和Salman Khan合作的「 Hum Aapke Hain Kaun」(MADZ最賣座的影片)及1997年和Shahrukh Khan合作的「 Dil To Pagal Hai」都贏得了Filmfare 最佳女主角獎。2002年演完和Shahrukh Khan及Aishwarya Rai合作的「Devdas」,並第五度獲頒Filmfare 最佳女演員獎(配角)之後,Madhuri Dixit 就沒有再接過任何電影,隨夫婿和小孩定居在美國丹佛(Denver),專心相夫教子。
舞藝超群的Madhuri Dixit,舞蹈彷佛是她的語言,她能將舞蹈與眼神結合得恰到好處,而且具有一種剛柔並濟的舞蹈神韻。許多在電影中由她演出的歌舞,如 Ek Do Teen ( Tezaab)、 Bada Dukh Dina ( Ram Lakhan)、Dhak Dhak ( Beta)、 Chane Ke Khet Mein ( Anjaam)、Choli Ke Peechche ( Khalnayak)、 Akhiyan Milau ( Raja)、 Mera Piya Ghar Aaya ( yaraana)、 Key Sera ( Pukar)、 Maar Dala ( Devdas) 等,至今仍讓影迷難以忘懷。影響力十足的她2001年因而獲頒「National Citizens Award 」以表揚她的成就。
1999年Madhuri Dixit 嫁給了一位印裔美國醫生Dr. Sriram Madhav Nene,2002年定居美國後,在2003年和2005年分別生下兩子Arin及Ryan。2006年,繼Kajol 演出「Fanaa」復出成功之後,Madhuri Dixit 也回來了。2月25日第51屆的Filmfare Awards頒獎典禮中,Madhuri Dixit 在暌違已久的舞台上再度表演「Devdas」中的經典歌舞,贏得許多掌聲,讓影迷重溫往日情景。12月7日她和家人一同回到孟買,准備開始拍攝她所接下的新戲,電影為她量身訂作,她飾演一位劇場的女演員,這部電影預計在2007年底會和影迷見面,屆時又能一睹Madhuri Dixit 迷人的風采。

❽ 國際巨星------莫妮卡·貝魯奇----世界著名的義大利女演員

莫妮卡·貝魯奇是世界著名的義大利女演員,她在模特好萊塢拍過很多電影。莫妮卡是許多人心目中真正美麗和女性氣質的化身。

童年

莫妮卡的父母運氣不好。她的父親是來自俾路支斯坦(阿富汗西部地區)的移民,伊朗人和穆斯林,很難保持身心健康。未來莫妮卡的母親布魯內爾·布里岡蒂從小就是一名好天主教徒,但她違背家人和熟人的意願,嫁給了這個外星乞丐。

他們在義大利的一個小鎮奇塔迪卡斯特洛定居下來。這個男人在做農活,他的配偶成了一名藝術家。他們過著流浪的生活,但非常和諧。只有一件事影響了他們的結合——他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孩子了。醫生診斷這位婦女不孕,並建議她希望出現奇跡。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當1964年9月30日他們的女兒莫妮卡出生時,父母接受了這不亞於天意。

未來的名人是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長大的,他意識到只有教育才能彌補缺錢,因為莫妮卡·貝魯奇是一個認真的女學生。年輕時,除了母語之外,莫妮卡·貝魯奇還精通法語和英語,並掌握了西班牙語的基礎。

從小,莫妮卡就想成為一名律師。從很小的時候,更廣泛的公眾就注意到了她別致的外表,東方和地中海血統的混合。這就是為什麼她13歲時就開始做模特。當地業余攝影師幫助她製作了這個作品集。

模特生涯

16歲時,這個女孩在Liceo Classico工作。莫妮卡喜歡變換迷人的形象,吸引激動的攝影師的目光,她放棄了童年時對判例法職業的夢想。

1983年,女孩試圖進入佩魯賈大學法律系,但由於時間非常緊,她不得不放棄學業。

1988年,24歲的莫妮卡搬到米蘭,與模特經紀公司精英模特管理公司簽約。一年後,莫妮卡·貝魯奇在紐約和巴黎時裝界變得家喻戶曉。

這位年輕的名人為《Elle》(法語)擺好姿勢,並拍攝了《杜嘉班帕菲》(Dolce & GabbanaPerfume)的廣告。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那托雷為該品牌製作了視頻,貝盧奇後來製作了他的電影。

歐萊雅廣告中的年輕莫妮卡·貝魯奇(1992)

演藝事業%3C /H2%3EMONICA貝盧奇在模特界非常成功,但她不想就此止步。她的首次表演發生在1990年的義大利電影中。她的第一部作品是電影《維塔·柯伊菲格里》(生兒育女)、《拉·里夫》(虐待)和《布里岡蒂》(歹徒)中的小角色。

莫妮卡·貝魯奇的私生活

這位著名的義大利女演員只和她的同事有婚外情——她最初和阿根廷攝影師克勞迪奧·卡洛斯·巴索結婚的時間很短,而不是和義大利演員尼古拉·法倫訂婚的時間。

莫妮卡認識了她未來的第二任丈夫——法國演員文森特·卡塞爾,1996年在情景劇《公寓》的拍攝中,他們在劇中扮演了一對相愛的夫婦。

一開始,他們給對方留下了不太愉快的印象:莫妮卡認為卡塞爾過於傲慢,年輕漂亮的女演員似乎是卡塞爾心目中身材完美的明星,卡塞爾突然認為自己是女演員。然而,在拍攝結束時,他們不能分開。

在與文森特的第一次會面中,我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起初,我們以為這是對彼此的反感,但後來,我們更好地了解對方,我們意識到,這是吸引力的魔力。我不知道,我們是如何發現自己在一起的,我們並沒有選擇我們想和誰在一起,只是發生了而已。

然而,這對夫婦並沒有開始同居——莫妮卡需要個人空間和獨立。甚至在幾年後,婚禮之後,他們繼續在兩棟房子之間分配時間——他在法國,她在義大利。這位女演員解釋說,她不想陷入家庭常規。

2004年,這位40歲的女演員生下了第一個孩子——這個女孩名叫德瓦。孩子的出生使文森特和莫妮卡更加親密,並加強了他們的關系。貝盧奇在產假期間沒有熬夜,經過9個月的母乳喂養後又回到了正常狀態。2010年5月,莫妮卡·貝魯奇生下了第二個女兒——列昂尼。

2013年,著名夫婦卡塞爾-貝盧奇分手,令許多粉絲懊惱不已。這位女演員後來承認,也許前配偶頻繁的強制和自由的分居打破了這一比例,每個配偶的自立危及了他們的關系,然後他們決定分手。

如今的莫妮卡·貝魯奇

2017年,這位女演員第二次表演戛納電影節的開幕式和閉幕式。她還出演了情景喜劇《雙胞胎小精靈》的14集,由大衛·林奇客串。此外,貝盧奇還同意參加奇妙的恐怖電影《內克羅電子》和驚悚片《網中的蜘蛛》,麻生太郎將在其中扮演本·金斯利。

現在莫尼卡非常關注家庭和女兒的成長。她承認事實,她希望她的女兒們傾聽她們內心的聲音,並意識到她們沒有必要為了成功而得到男人的支持。


❾ 有誰知道這位外國美女的名字

閱讀全文

與伊朗有什麼好的女明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燕窩產品怎麼樣 瀏覽:658
馬來西亞沙撈越靠近印尼的什麼地方 瀏覽:87
去哪裡能買到正宗印尼白花膠 瀏覽:818
越南撩妹軟體哪個靠譜 瀏覽:757
華人在印尼都做什麼工作 瀏覽:478
印尼巴士全程多少公里 瀏覽:582
印尼印不清是怎麼回事 瀏覽:558
西班牙伊朗比分應該是多少 瀏覽:155
伊朗聯通的流量多少錢 瀏覽:996
如何買到越南摩托 瀏覽:126
印尼什麼皮膚葯最好 瀏覽:96
印尼鷹航怎麼買 瀏覽:309
印度人到上海要多少年 瀏覽:214
伊朗和阿聯酋有什麼關系 瀏覽:616
哪個地方可以投注中國隊進世界盃 瀏覽:6
NATCO在印度什麼地方 瀏覽:925
一元兌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628
為什麼印尼總是海嘯 瀏覽:752
中國第一碗面在哪裡 瀏覽:604
2020中國哪個村最有錢 瀏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