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佛教勝什麼夫人

伊朗佛教勝什麼夫人

發布時間:2022-10-14 21:26:34

⑴ 佛教也重男輕女嗎,女身可直接成佛嗎

成佛並不是一世的事情,是好幾世,釋迦佛也是歷經了十世的修行才成佛的。你這一世是女身,下一世可能是男身,完全取決於你的業障。業障重的,便是化為女身。因女身要經歷比男身多的痛苦,月經,懷孕,生產,等等。在佛教里,身軀相當於房子,靈魂才是主人。一個建來就要讓主人經歷痛苦的房子當然比那不經歷痛苦的房子要不好。我個人理解是,與其說佛重男輕女,不如說他更希望人們能住在一個舒服一點的房子里進行修行,以便更快的成佛。就算成佛了也是可以化成女身來教化大眾,觀音如來就是一個好例子。觀音菩薩其實早已成佛,只是其所發的願還未實現,所以還成為菩薩。

⑵ 後來釋迦牟尼的老婆和兒子都加入佛教了嗎

兒子:羅候羅,由釋迦牟尼佛度化。後證阿羅漢果。
老婆:耶輸多羅,釋尊成道五年後受具足戒為比丘尼。後證阿羅漢果。
母親:摩耶夫人。按照佛教《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記載,摩耶夫人在忉利天。
叔伯兄弟阿難陀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

⑶ 釋迦摩尼佛出生及出道成家

佛母摩耶夫人夜夢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後,即懷有身孕。
經十月懷胎,依印度當時的習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產,在許多的侍衛護送下啟程,當行至藍毗尼園時,見樹林蒼翠蓊鬱、百花盛開,一切景物均極為清凈殊勝而美好,當摩耶夫人手扶無憂樹之枝葉,佛陀即於此時,於沒有任何痛苦的情況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脅誕生。佛陀誕生之時,有各種殊勝妙相與瑞兆產生,大地有六種吉祥之震動,帝釋、梵天以各種化身示現,守護四周;天女散花,天眾以天樂庄嚴,並以殊勝美妙之甘露沐浴佛身,諸天以殊勝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緣起,即為後世浴佛法會之由來。佛陀誕生後,隨即於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現寶蓮承接佛足;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以此為佛陀於世間示現成佛之緣起。
佛陀出生後便成為了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取名「悉達多」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王後摩耶夫人在悉達多太子出生後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即後來的大愛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養育。太子天資聰穎,幼年就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思想),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雖然王族的生活優裕而舒適,但太子卻並不貪戀這些世間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到生、老、病、死、等現象以及修道的沙門,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於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初訪毗舍離國求教,復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沒有得到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伽耶南方的優樓頻羅村苦行林,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當時凈飯王派了五位侍者與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終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當時,共修的五位侍者,誤以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降伏諸魔,入諸禪定。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為「佛陀」(意為覺者),佛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由此因緣,畢缽羅樹被稱為菩提樹。釋尊降魔、成道的經過,皆由太子的侍者,即後來蒙佛教化而成道的大尊者優波離所見證。釋迦牟尼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

⑷ 古代佛教在大伊朗地區傳播情況如何

佛教派出去的長老,在大伊朗傳播佛教的情況:

他們分別帶去了《蛇喻經》、《天使經》、《無始終經》、《火聚喻經》、《轉*輪經》、《梵網經》等經典,使數千乃至數萬不等的人群皈依了佛教。

⑸ 在佛教方面稱呼自己的夫人叫什麼

一般不會叫自己的夫人哦,因為僧人都不結婚。

一般會稱普通人「施主」

⑹ 佛教說無差別心、比較心。眾生皆苦等等。為什麼還有轉生為女等觀點、比丘尼和比丘的戒律多少不一!

那是您對佛教的認識尚淺,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看法。如果熟讀經典,就知道佛教並不貶低女性。
女身成佛
有一次遇見一位事業有成的女性,聊起了佛法,這位女士感嘆地說:「我不能信仰佛教!雖然佛教的教義很偉大,幾乎什麼都好,可是佛教歧視女性,這一點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贊同的。」

我覺得非常奇怪,就問她說:「你怎麼會有這種奇怪的印象,認為佛教歧視女性呢?」

她說到,有一次和幾位在社會上都被公認為很有成功的女性朋友,到一家醫院去探視病人,在醫院的架子上有一些「善書」贈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還有一些別的教派的書。她們取了一本佛教的書,沒想到那本書一開頭就說,女人的業障深,慾望重,如果要以女身成佛道是絕不可能的,還說到,女人是五漏之身,男人比女人多修五百世等等。

「我們幾個人看了大為吃驚。我們雖然不信佛,對佛教的精神義理都是十分崇敬的。看了這一段卻大打折扣,原來,佛教連男女都不平等了,還講什麼眾生平等呢?」她說。

她的話使我一時為之語塞,由於我不知道她看到的是什麼書,也不能下任何判斷。但是,我仍然對這位我素來尊敬的朋友說:「佛教絕對是男女平等的,我們不必管你看的書上怎麼說,從兩點小事就可以證明。第一是,在佛教的大菩薩里,許多菩薩都現女相,例如准提佛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可見女人成佛得道是沒有問題的。第二是,在佛陀的時代,佛教的僧團就有比丘、比丘尼,在家弟子也有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之別,可見佛教並不排斥與鄙視女性。」

她想了一下,說:「很有道理,不過,我想多知道一點佛教對於婦女的看法,如果這一關打不破,我是不可能學佛的。」

女人的最高肯定

朋友的話使我深思了好一陣子,後來因為事忙就淡忘了。最近,遇到女居士的時候,時常遭遇到同樣的問題,使我覺得有必要來正視這個問題,尤其在今天的社會,男女平等已經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佛教經典對男女問題有沒有真實的認識呢?是不是超越別的宗教呢?想必是佛弟子,尤其是女弟子更想知道的。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佛陀所處的時代與環境中的婦女的地位。在佛陀誕生的時候,印度種姓制度十分嚴格,在這個制度下不但階級差別很大,女人的角色更卑下,被看成是男人的附屬。

有一位達摩難陀法師曾用英文寫過一冊《婦女在佛教中的地位》,對佛陀時代的婦女地位有簡明的描述,他寫到:

「女人被當作物品而受到極端的歧視,她須足不出戶而全心全意地服侍丈夫,並且要操持家務。有些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僧侶雖然妻妾成群,卻認為女人所烹調的食物為不潔而令其遠離庖廚。女人也因此被視為禍水,而唯有不斷讓她們操持家務才能使她們遠離邪惡。

已婚婦女若是不能生育或產下男丁以傳宗接代,就可能屈為小妾,甚至被休掉。因為一個家庭要是沒有子嗣傳遞祖宗香火,在當時被看作是大逆不道,並且唯有兒子方可承襲祭祀祖宗的儀禮,使得父祖和先人獲致安息,否則他們可能會變為厲鬼而令家庭不寧。因此婚姻被視為一種神聖的儀式,所以一個及笄的女孩要是仍舊小姑獨處的活,便會受到他人的物議和鄙視。

至於婦女在曾經被准許的宗教修行方面,也一並被禁絕。一個女人往往被認為無法修得功德以升入天堂,而唯有矢志如一的侍奉她的丈夫才能夠夤緣得福,即使她的丈夫是一個無惡不作的惡棍……」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在佛陀前後的印度(其實不止印度),婦女的地位是卑下的,在這種環境里,他提出的兩種教義,大大改變婦女的地位。一是眾生平等之說,連天神、畜生、餓鬼、地獄眾生的佛性都平等了,何況是男女!二是業力輪回之說,從前的人可以把一切不潔、倒楣的果都推給婦女。佛陀的說法是因果完全掌握在個人手中,好壞都是自己造成,與婦女無關。這兩種說法無形中改變了社會對婦女的態度,同時,在佛經里佛陀留下了許多度化婦女的事跡,後來甚至創設了比丘尼僧團,使女性不但可以修行,還可以弘法,甚至接受男女信徒的禮拜,這是直接肯定了婦女可以修行,不僅可以修行,還能成道。

我們在今天看來,可能不覺得有什麼驚人,如果把時間推回二千多年前,就會知道佛陀是多麼有智慧和勇氣,他的遠見、開明、革新、開風氣之先,到今天想起來還令人動容。

當我們閱讀佛經的時候,佛陀對弟子說法,經常說:「善男子!善女人!」是多麼肯定女性,如果女人不能聞法,女人不能成佛,那麼,佛陀的「善女人」是說給誰聽呢?

如來性是丈夫法

一般認為佛教中輕視女性的論點,常引小乘經的「五障思想」,也就是說女性是「五漏之身」,不能成佛道。在《中阿含經》的瞿曇彌經中就說:「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能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及轉輪王,帝釋,魔王,大梵天等終無是理。」

什麼是五障?五漏呢?就是女人一不能成梵王,二不能成帝釋,三不能成魔王,四不能成轉聖王,五不能成佛道。

為什麼?因為:

一、梵王是凈行,而女人多染。
二、帝釋是少欲,而女人多欲。
三、魔王是堅強,而女人懦弱。
四、輪王是大仁,而女人善妒。
五、佛是萬德圓滿,而女人煩惱具足。

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五障或五漏不是指身相的,而是精神的障礙。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煩惱也不是女人所專有,男人也多的是。如果從精神觀點看,有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煩惱具足性格的男子都算「五障之身」",而女人能超越這些習氣,就成為「丈夫」了。

從法身而不從肉體來分男女,是佛陀對男女真實的見解,在《涅槃經》里,佛陀說:

「如來性是丈夫法故,若有眾生,不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男兒身,我說此輩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

在《大毗婆沙論》一四五章中,佛陀雙手捧著大生主的骨對比丘們說:

「汝等諦聽,一切女人其性多輕薄、多嫉妒、多謅媚、多慳念,只有大生主雖是女人,卻能脫離女人一切過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謂此輩為丈夫。」

誰是女人?誰是丈夫?誰是男子?誰又是女身呢?一個人具有女人的身體,但能除去精神的弱點,走向成佛的偉大事業,就是男子!而一個人雖然有丈夫相,如果落入精神的弱點,不能走向菩提之道,「此輩是女人」。

這是多麼澄明而平等的見解,千百年後讀來依然盪氣回腸。

須臾之間,龍女成佛

對於五障之身的破除,在三部最偉大的大乘經典《妙法蓮華經》、《楞嚴經》、《華嚴經》中都有動人的開演。

在《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里,文殊師利菩薩對智積菩薩說道,他在海中龍宮,常宣說妙法蓮華經。

智積菩薩就說:「這部經甚深微妙,可以說是經典中的大寶,世所稀有,龍宮的眾生有沒有精進這部經而快速成佛的呢?」

文殊說:「有一位娑竭羅龍王的女兒,只有八歲,智慧利根,善於知道眾生諸根行業,對經義也能得其總持,因為能受持這甚深秘藏的妙法蓮華經,深入禪定,了達諸法,在剎那之間發菩提心就得不退轉,並且辯才無得。慈悲顧念眾生如自己的孩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但是,智積菩薩不相信龍女可以在須臾之間成就菩提。

這時,龍女忽然現身向佛頂禮,說了一首偈:「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庄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之,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在一邊的佛弟子舍利弗對龍女說:

「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行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這個觀點正是我們前面提過的小乘一般觀點,龍女聽了就取出一顆寶珠,價值無比,她把寶珠獻給佛陀,佛陀接受了。龍女就問智積菩薩和舍利弗說:「我獻寶珠而世尊納受,這件事快不快?」

「非常快!」智積菩薩與舍利弗回答。

龍女說:「以你們的神通力看我成佛吧,我的成佛比這更快!」

一說完,龍女突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立即前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在寶蓮花上,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明,破除了女人有五障的分別法執,龍女不但是女人,而且只有八歲,還頓悟成佛。女人不能成佛的說法,不是破除了嗎?

發大乘者,不見男女

佛陀肯定女性可以成道,在《楞嚴經》有一個更鮮明的例子。

《楞嚴經》說法的緣起,是佛陀的弟子阿難在城裡乞食,途中路過淫舍被摩登伽女引誘,差一點破了戒體。佛陀知道了,就派文殊菩薩持楞嚴神咒去解救阿難,並且把以淫為業的摩登伽女也帶回來,佛陀從如何對治情慾開始,才開演了這部不朽的經典。

值得注意的是,摩登伽女聽佛陀講《楞嚴經》講到三分之一的時候「淫火頓歇,得阿那含」;而當《楞嚴經》講到一半時候,摩登伽女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了。那時候,佛陀多聞第一的弟子阿難還沒有證得阿羅漢哩!

在摩登伽女證阿那含果時,佛陀對阿難說:「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以現代眼光看來,摩登伽女就是妓女,不但女人可以成道,妓女如果發無上心,也可以很快成道,這是多麼令人震撼!

《楞嚴經》是禪宗最重要的經典,在《入法界品》里記載了善財童子追求佛道的過程。他曾參訪了許多善知識,在他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中就有許多是女人,可見得女人不只在慈悲心上十分殊勝,也可以有智慧心,是能夠悲智雙運的。

所有佛教經典都肯定了女人可以成就,雖然佛的弟子不時為此提出疑問,偉大的佛陀則一再地肯定了法身沒有男女的透徹見解。

這正是佛陀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的:「善男子!發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所以者何?薩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別故,有男有女。」——對於一般的凡夫俗女,因為有性別的對應才有情慾的流轉,一旦發起菩提心,則立即超越了男女的差別,因為道心是沒有男女的。

不但佛陀一再闡明佛法中沒有男女區別,即使在修行的女子自己也都有堅強不動的信心。在《海龍王經》的《寶錦女受決品》里,大迦葉尊者對寶錦女說:「女及諸夫人,無上正覺,甚難可獲;不可以女身得成佛道。」

寶錦女就對大迦葉說:「心志本凈,行菩薩者,得佛不難。彼發道心成佛如觀手掌。適以能發諸通慧心,則便攝取一切佛法。」她又說:「又如所雲:不可以女身得佛道;男子之身,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其道心者,無男無女。」寶錦女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格局,所有學佛的女居士,都應該學習寶錦女的精神,女人成佛若不可得,男子也必然不會成功的!

女人之相不可得

在《維摩詰經》里,舍利弗看到天女的神通智慧,辯才無礙,就問天女說:「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女說:「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

「不也,幻無守相,當何所轉?」舍利弗說。

天女說:「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雲何乃問不轉女身?」

這時,天女用神通力,把舍利弗的樣子變成天女,而自己則化身成舍利弗,反問舍利弗說:「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看見自己的天女相說:「我今不知何轉而變成女身?」

天女說:「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這時,天女又用神通,把舍利弗還原,問舍利弗說:「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說:「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天女說:「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

後來,維摩詰對舍利弗說:「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諸佛,已能游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我們要注意「以本願故「這四個字。我相信在無始劫來發過菩提心,而現在以女人身修習佛法的善女人,都是發過以女人身來度化眾生的本願的,如果能開啟自己佛性,就知道男女沒有任何法的分別。

正如在《大寶積經》里的《妙慧童女經》,只有八歲的妙慧童女,她比釋迦牟尼佛早發菩提心三十劫,也曾是文殊師利菩薩的老師。

當文殊知道了過去的因緣,向八歲的妙慧童女頂禮,並問好說:「妙慧!汝今猶不轉女身耶?「

妙慧正色地說:「女人之相了不可得,今何所轉?」

好一個女人之相了不可得!對菩薩而言,男女只是暫時的權宜化現,事實上,男女都是順緣的假合,在畢竟空性里,男女是絕對平等的。如果不能進入這種法性的真實,而執著於男女的分別,就違背了佛陀的教化。

佛經里,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不但八歲的小女孩可以成佛道,八十歲的老太太也可以了知因緣法(有一部《老女人經》就是佛對老女人講因緣法),中年的女人也可以直趨菩提(《大寶積經》的《勝鬟夫人經》就是記載勝鬟夫人發願修行的經過)。女人成道沒有什麼可驚,從八歲到八十歲的女人都能成道,才使我們驚奇地看見了佛教無與倫比的偉大精神。

在經典里女身成道的很多,即使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也出過許多偉大的女修行者。梁朝的寶唱法師編過《比丘尼傳》,現代的震華法師續編比丘尼傳三卷,合共四卷,共收錄了二百位中國的比丘尼動人的修行,這使我們知道中國歷代也有許多精進的女性修行人,當然,善女人更多得多了!

勝鬟夫人十大願

在密宗的說法里,把宇宙分為兩部分,一是胎藏界曼荼羅,一是金剛界曼荼羅。

胎藏界以大悲為本質,被看成是母性的,也就是生的根源,有育成種子,使其具足諸根而誕生,而由大悲的萬行功德而增長菩提,攝化眾生。

金剛界則以大智為本質,是一切如來身口意的完成,是堅牢無比,堅固不壞的。

在法界中,金剛界與胎藏界無二無別;在人間,男女各自完成菩提的道路,則是二而不二。

現實生活雖有男女,本質上是沒有男女的,但男女具有,則有了一個完全的人間。

所以,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男女兩種性格,只看如何去轉化罷了。

知道佛教對女人成佛的見解,相信可以給許多嚮往菩提的婦女帶來更大的信心。佛教尊重宇宙的每一眾生,外相只是暫時的過渡,佛性才是真實的自我,在這一點上,男女的自覺、自證都非常重要。

最後,我們來看勝鬟夫人的十大願,不只女人,就是男子讀了也會血脈澎湃,為菩提的道路立下更堅強的誓言,她說: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尊長,不起慢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眾生,不起恚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內外法,不起慳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掛礙心,攝受眾生。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系、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舍;必欲安穩,以義饒益,令脫眾生,然後乃舍。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食,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舍;我得力時,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能於如來所轉,而得隨轉,見是利故,救攝不舍。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

⑺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正確的拼音讀法是什麼

  1. 釋迦牟尼,拼音shī jiā móu ní。

  2. 釋迦牟尼(梵文:Śākyamuni;約前624-前544,一說前564-前484;)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古印度釋迦族人,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本為迦毗羅衛國太子,父為凈飯王,母為摩耶夫人。佛教創始人。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在佛教中記載著農歷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釋迦牟尼誕辰日(漢語讀音釋迦牟尼shì jiā móu ní,牟為多音字,在這里讀móu。)

⑻ 釋迦牟尼佛,歷史上有真人;觀音菩薩,歷史上有真人嗎可否有啥證據

釋伽牟尼的身世之解 歷史上確有釋伽牟尼其人。據長期習慣的傳說,是生於周敬王七年(公元前565)四月初八,那年的支幹是丙申。印度那時沒有歷法,或歷法很亂,我們讀佛經,從來沒有讀到過某年某月某日的字樣,沒有辦法,只能用夏歷來代替。他名叫悉達多,梵文siddhartha,意「吉財」。據說他有個姓,叫「喬達摩」,梵文gautama,意「最好的牛」。但據季羨林先生考證,「喬達摩」這個姓是屬於婆羅門種姓的,而釋迦牟尼屬於剎帝利種姓,因此他不可能姓「喬達摩」。其實釋迦就是他的姓氏,意「能仁」。他出生於中印度的迦毗羅衛城東的藍毗尼園。當時迦毗羅衛城主凈飯王已五十多歲,佛母摩耶夫人也已四十五歲了。 根據上海龍華寺方丈明暘法師收集的資料,佛祖誕生那天的情景是這樣的: 摩耶夫人懷胎十月,根據古印度的風俗,回娘家去生產。那天摩耶夫人走到藍毗尼花園,見一棵無憂大樹,便將右手去攀其樹枝,太子就從母親的右脅降生了。那時神奇異端不斷,先是嬰兒凌空而行,有七寶蓮花承接佛足,然後只見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天上九龍吐香水,象細雨一樣從天而降。地涌兩個水池,一熱水一冷水,供太子沐浴,即日便為「浴佛節」。 太子誕生七天後,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因為生了一位大福大德的佛,福德智慧大增,依因感果,即生忉利天居住。太子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意大愛道)撫養。這位姨母是歷史上第一位比丘尼。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她,把比丘尼住的地方稱為「愛道堂」。 出家前,他本名叫喬達摩·釋達多,父親名為凈飯王,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悉達多是凈飯王的長子,自小天資聰慧,相貌奇偉,文武全才,深得父親喜愛和器重,有繼承王位的資格。其母在他出生一周後去世,他是在其姨母和父親的呵護下長大的。 悉達多長期住在深宮,很想看看外面園林的風光。當他出遊四門後,不僅看到生老病死的苦相,心生愁苦,也看到出家人的超脫神情,深受觸動,決意出家修道,志趣涅磐,尋求一種真正的解脫之法。 觀音菩薩的身世與化現2009年08月05日 16:37鳳凰網華人佛教【大 中 小】 【列印】 0位網友發表評論觀音身世緣起經典為數不少,曇無懺譯《悲華經》述說,往古南贍部州曾有無諍念王極尊寶藏如來,盡心供養,寶藏佛為其授記,將來成佛號「無量壽佛」。此轉輪聖王育有千子,亦信佛道。其長子名為不朐,次子名不尼摩。太子不朐體知眾生執迷邪見,發願說倘若眾生遭受悲苦惱恨,若能念誦其名,為天耳所聽,天眼所見,必來救濟,使眾生脫離苦海若此願不達,則終不成佛。寶藏知不朐宏願便授記,「今當字汝為觀世音」。無凈念次子尼摩即為大勢至菩薩。《大乘悲芬陀利經》說法也十分相近。只是成佛名號為「光明普至尊積德王如來」,佛土為「一切寶集」。《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說久遠世以前,有威德王供養金光師子游戲如來達八萬四千億年。有一次威德王在園觀打坐修煉,入於三昧狀態之時、即梵文所謂摩提狀態,漢文譯為正定、入定,是指全無雜、邪的心念,思想全部集中在一處的狀態,蓮池左突現一蓮花,花中一童子名曰寶意,花池右亦突現一蓮,花中一童子名叫寶上。威德王以偈問二童子,寶意與寶上二童子亦以偈頌述說弘誓菩提之心。佛陀告華德藏菩薩,爾時威德王即是我身,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即為二身蓮花化生之童子,聖潔無暇。 印度上古《吠陀》經典中,有一對孿生的雙馬童神,是神通廣大、救苦難、重慈悲的善神,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前身。《吠陀》(Veda)本是關於神的頌歌和禱文之集,成書很早,在公元前2000年至1000年間。四本集中的《梨俱吠陀》(贊頌明論)最為古老,《婆摩吠陀》與《夜柔吠陀》是配合的曲律和應用祭祀之集,《阿闥吠陀》為咒語咒術集。《梨俱吠陀》說明了諸神的起源,豐富的贊美詩篇中有創世說、部落國家社會情況,更有天、空、地界及動植物諸神只。孿生的雙馬童名為奈撒特耶(nasatya)或阿須雲(AS』yin),是天界十神之一。他們是一對並肩相連的小馬駒,頭上有兩顆明亮的星星,有時化為一對孿生兄弟的形貌,聰明靈秀,活潑可愛,而且嗜好吃密,因而聲音笑容都甜蜜,連皮膚也是密色的。雙馬童極善良而樂救助,能給盲者以眼、折斷腳的人以腳,老夫以妻,老婦以夫,使聾子復聰、啞者會語,孕婦順產,閹人生子。能使沉船得救,久旱得雨,五穀豐登、朽木開花。廣泛的救助使其也被尊為海路與醫葯之神。雙馬童神通廣大,行動較思想還要快,無論哪裡有災難困苦,只要呼喚其名字,他就立即奔赴援救。雙馬童象徵慈悲與善良的精神,聽名救助的性質,都與觀世音相同,因而雙馬童可謂是上古天竺的觀世音,是觀音的原型,是觀音在佛教前的緣起。 雙馬童有如此的神通慈悲,受到古代人民深深喜愛,哪么有沒有什麼遺跡存在呢?現在世界上考古與古文獻學,都有很大的發展,確使我們對古代宗教與藝術有了前所未及的了解。令人十分驚異的是,雙馬神奈撒特耶實際上產生的年代更早,分布的范圍更廣。雙馬神有極為廣泛的宗教基礎,曾在古代東方世界廣為流傳,其藝術形象也曾在中亞金器等不同材質工藝品上出現,甚至在我國的岩畫、青銅器、銅牌飾等古文物、遺址上都有體現。因而,從中國、中亞,在我們周圍,歷數千年跨度的各種雙馬神像圖,都可以一覽入目。 雙馬神是古印歐系雅利安人、吐火羅人、伊朗人、斯泰基人及塞人共有原始多神教神只之一,古雅利安、波斯、吐火羅語中皆有雙馬神的辭匯。隨著印歐人分化遷徏其宗教也向一神教演化,印度婆羅門崇公牛濕婆,波斯襖教崇尚羽人馬茲達.阿胡拉,塞人重獅身鷹頭的格里芬,吐火羅獨尊雙馬神。吐火羅人與印度雅利安人同出一源,是古代印歐人種到達最東方的一支。目前所知裏海黑海北岸公元前3600至2200年的顏那亞文化之中,發現當時有石人像下方刻雙馬神,還有嬰兒置雙馬頭之間的墓葬品。 原居中國新疆巴里坤與博格達山區的月氏人就是使用吐火羅語的人種。他們遷徏到印度建立貴霜帝國後,創造佛教造像並以犍陀羅語寫佛經。現在其故地新疆輪台縣瓊巴克古墓出土一件公元前800至400年間的雙馬神銅牌飾。吐魯番艾丁湖畔的漢墓出土有件紫銅透雕雙卧馬牌飾;巴里坤山中也有雙馬相對岩畫。

⑼ 佛教 手腕佩戴什麼首飾

手腕可佩帶佛珠,檀木.菩提子都挺好的,主要是避邪 保平安吧,但是需要開過光的比較好。

⑽ 如來佛的全名叫什麼

釋迦牟尼(梵文: Śākyamuni,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利文:Siddhāttha Gotama;梵文: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

被後世尊稱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世尊等;中國尊稱他為佛祖,即「佛教祖師」。被世人尊為神明。釋迦牟尼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 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是佛教開啟者。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10)伊朗佛教勝什麼夫人擴展閱讀

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為「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答摩(瞿曇)。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凈飯王。母親名摩訶耶。

是與迦毗羅衛場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16歲(另有17歲、18歲之說)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羅。

閱讀全文

與伊朗佛教勝什麼夫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燕窩產品怎麼樣 瀏覽:658
馬來西亞沙撈越靠近印尼的什麼地方 瀏覽:87
去哪裡能買到正宗印尼白花膠 瀏覽:818
越南撩妹軟體哪個靠譜 瀏覽:757
華人在印尼都做什麼工作 瀏覽:478
印尼巴士全程多少公里 瀏覽:582
印尼印不清是怎麼回事 瀏覽:558
西班牙伊朗比分應該是多少 瀏覽:155
伊朗聯通的流量多少錢 瀏覽:996
如何買到越南摩托 瀏覽:126
印尼什麼皮膚葯最好 瀏覽:96
印尼鷹航怎麼買 瀏覽:309
印度人到上海要多少年 瀏覽:214
伊朗和阿聯酋有什麼關系 瀏覽:616
哪個地方可以投注中國隊進世界盃 瀏覽:6
NATCO在印度什麼地方 瀏覽:925
一元兌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628
為什麼印尼總是海嘯 瀏覽:752
中國第一碗面在哪裡 瀏覽:604
2020中國哪個村最有錢 瀏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