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拉克騷亂,為什麼會燒掉伊朗的三座領事館
伊朗在伊拉克那麼小的國家設置了好幾個領事館,無疑讓人們覺得他們想要控制伊拉克。經濟上伊朗因為受到美國的制裁,把大量的東西放到伊拉克賣,也嚴重影響了伊拉克本土東西的銷量。所以示威者燒掉伊朗的領事館是在向伊朗表示不滿。
政治上來說,小小的一個伊拉克,伊朗在人家的地盤設了四,五個領事館,這是想干什麼,伊拉克人們肯定會懷疑的。軍事上來說,伊朗支持的是不受伊拉克政府控制的力量,這很明顯的是在干預人家的內政了。經濟上伊朗把很多的東西都拿到伊拉克來銷,這樣就造成了伊拉克商品的沒銷量,惹的人們不滿,也就會有抗議不斷。
⑵ 從法律的角度來說駐外大使館的領土主權究竟歸誰
駐外使館的領土主權歸屬是駐外使館所在地的所在國。
在《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等國際法的規范下,駐外大使館等外交代表機構享有治外法權,使館館舍不可侵犯。具體包括:
1、非經使館館長許可,駐在國官員不得進入使館館舍;
2、駐在國負有特殊責任,採取一切適當步驟保護使館館舍免受侵入或損害,並防止一切擾亂使館安寧或有損使館尊嚴之事;
3、使館館舍及設備,以及館舍內其他財產與使館交通工具免受搜查、徵用、扣押或強制執行;
4、使館檔案及文件不得侵犯。
從最根本一點講,現代國家對其所有領土擁有排他性、無可爭議的主權,盡管按照國際法的規定,各國都為別國派駐的使館專門劃定土地,並依照國際法負有保護使館的責任,但使館館舍所在的土地主權仍然是歸駐在國所有的,館舍的所在地仍為駐在國的領土。
⑶ 伊朗與中國關系如何
中國和伊朗之間有著悠久的友好關系,尤其是近20年來,兩國關系穩定發展、日益密切。當前,伊朗是中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夥伴國家。伊拉克被美國控制以後,伊朗的重要性更加地凸顯。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主要油源在是中東地區,伊朗對中國的石油安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於伊朗控制著波斯灣的出口霍爾木滋海峽,地位相當重要。無論從理論分析上,還是現實情況看,中國同伊朗關系雖不及盟友,卻非常重要。
中伊間重要協定、協議有:中伊文化和科學技術合作協定、中伊兩國廣播電視合作計劃、中伊關於互設總領事館協議、中伊政府關於互免簽證的備忘錄、中伊政府貿易協定、中伊兩國外交部建立磋商機制諒解備忘錄。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1935年以前稱為波斯,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國家,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1937年7月8日,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簽訂《互不侵犯條約》。1979年4月1日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2月11日(1979)為國慶節。1971年8月16日同中國建交。
⑷ 美使館基地遭野蠻襲擊,美國國內也傳來噩耗,這是伊朗開始復仇計劃了嗎
我覺得伊朗確實是在開始復仇計劃,不過與其說復仇,倒不如說是試探。畢竟美國已經下令擊斃了伊朗的指揮官索萊馬尼少將 ,也就是意味著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徹底破裂,美國要主動發起進攻了,伊朗更多是在發泄憤怒,對美國進行回擊。索萊馬尼少將只是中東事件的一個導火線,從大局來講,如果伊朗不進行報復,那麼就很有可能一直被美國壓著打,處於一個劣勢地位。
如果美國執迷不悟,不知悔改,那麼伊朗也只會和美國硬剛到底。雖然說戰爭是很多人都不願意看到的,但是就這一事件來說,戰爭卻是必然的,美國國民在美國都在反對戰爭,呼籲美國撤出中東,很明顯,美國人都是不想戰爭發生,也就證明著他們知道伊朗的報復是有多麼恐怖,其實也只有特朗普一人,不肯認錯不肯放下面子,美國國務卿發布的推文宣稱美國是致力於和伊朗緩和關系的,但是為什麼依然會發動戰爭,個中原因,局外人都非常清楚。
⑸ 伊朗怎麼評論中國的.
那肯定是會有點的畢竟伊朗是中國的盟友,但是伊朗對俄羅斯表現的更反感直接取消了去俄羅斯的上海世博日。其實伊朗是知道的如果中國還反對那將是美國等對伊朗的軍事行動到那時中國更不好插手了,所以伊朗對中國還是不會很反感你們不用擔心哈!
⑹ 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
⑺ 伊朗駐阿富汗大使館也被炸了是怎麼回事
地處中亞的阿富汗一直處於戰火紛飛之中,美軍打著「反恐」的幌子在該國境內發動戰爭。可如今來看,阿富汗國內形勢卻越來越嚴峻。隨著美國政府與阿富汗塔利班組織達成協議,美國撤軍消息甚囂塵上之際,阿富汗局勢變得更加惡劣,現已幾近失控,各種流血沖突及襲擊事件頻頻發生,剛又傳出此類消息。11月22日,俄羅斯衛星新聞網援引1TVNews電視台報道,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遭到火箭彈襲擊,死亡人數升至50人。早前有報道稱,這次襲擊導致8人死亡、31人受傷。
正值當前美國國內因疫情持續爆發、種族歧視運動高漲等危機凸顯的這一關鍵時刻,再加上美國撤軍消息頻傳,致使美軍對阿富汗局勢管控力似有下降,襲擊事件不斷發生。稍早之前,據阿富汗坎大哈省公共衛生部門負責人阿什拉夫·納迪里在媒體面前證實,於此前一天晚間,在本省邁萬德地區警察局附近一個汽車站,趁人流最為密集之際,有武裝分子策動了一場汽車爆炸事件,當時人群中立即血肉橫飛,慘不忍睹,共計造成14人遇難,近50人受傷。
在如今極為混亂的阿富汗戰局之中,襲擊事件的發生幾乎如同家常便飯一般尋常,其中尤以塔利班武裝組織策動的襲擊行動最多。盡管自今年2月底,美國政府與塔利班組織達成停火協議之後,並沒有能因此而讓阿富汗實現停火。如就在最近阿富汗內政部公布了一組數據,其中清晰地羅列出就在過去的6個月當中,僅由塔利班武裝發起的襲擊行動就超過了1300次,導致1210喪生,2500多人受傷。此次火箭彈襲擊再度發生,喀布爾市內一片腥風血雨,連伊朗使館也遭殃。看來,無論美軍是留是撤,阿富汗國內形勢要更加嚴峻了。
⑻ 伊朗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和美國交惡
主要原因是伊斯蘭革命的勝利。
起因事件:
1、伊斯蘭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成為伊朗民選首相,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英美豈能白白讓自己利益受損,於是,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
巴列維上台後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藍圖來進行改革,同時打壓國內宗教勢力,還簽下了美國軍事人員在伊朗的治外法權。
那時的德黑蘭儼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婦女著裝西化,可口可樂大廣告牌隨處佇立。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極度不滿。
伊朗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領袖發動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示威和罷工,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2、美伊斷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憤怒的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沖入了美國大使館,扣留了使館人員,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講述的就是這一伊朗人質危機事件。
(8)伊朗怎麼看待領事館擴展閱讀:
美國制裁對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稱,為遏制伊朗導彈與核計劃並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8月重啟對伊非能源領域制裁,現在又宣布新制裁,試圖用一系列「組合拳」令伊朗最終屈服。
美國財政部發布通告稱,從5日起對涉及伊朗金融、航運、航空、能源等領域超過700個個人、實體、飛機和船隻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銀行及其境內外分支機構、伊朗國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飛機和伊朗原子能機構。
此次制裁重點瞄準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按特朗普所說,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葉門、敘利亞等國,並迫使伊朗同意就核問題重新談判。
此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宣布,美國將暫時允許8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對伊朗制裁後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些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義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後不會延長。
另據報道,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對伊朗新制裁時,模仿美劇《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橋段,在「推特」上發布一張海報圖。圖中他從層層迷霧中走來,配以「制裁將至,11月5日」字樣。
對此,《權力的游戲》製作方美國HBO電視網迅速聲明「不希望商標被用於政治用途」。接下來,美國網友輪番斗圖,以相同底圖繪制「訴訟書將至」「米勒將至」(註:米勒是負責調查特朗普團隊「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甚至「牢獄將至」。
⑼ 伊朗外交部回應英、法、德三國關於伊核問題談判的指責,你怎麼看
這三個國家發表這種聲明,已經走上了破壞談判的道路,如仍然秉持這一立場,則應為相關後果承擔責任。伊朗的核計劃是和平的,且一直受到全面核查。建議英、法、德三國避免使用威脅伊朗的語言,他們應該從美國針對伊朗“極限施壓”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威脅和制裁不能阻止伊朗追求自身權利”。
⑽ 美國駐伊拉克使館遭沖擊,為何他們要嚴厲指責伊朗
因為美國覺得伊拉克的民眾反抗是由伊朗促成的,所以才大使館遭到沖擊之後才會這樣口不擇言,嚴厲指責伊朗,即使沒有實際的證據證明是伊朗做的,而且我覺得美國這樣做其實是為未來的一些行動找借口,這樣一來,美國對伊朗發動襲擊就有明確的理由和目的了。
不管背後有沒有伊朗的推動,我覺得美國這樣的損失實在是活該,不值得同情,因為美國給世人的印象實在太差了,只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損害別人的利益,作為一個大國,更是不會伸出援手去幫助貧窮落後的國家,美國只會害怕自己的地位會下降,但是我覺得想要真正地做好一個大國,因為學會恩威並重,做一個和平,有原則有底線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