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武器禁運解除在即,當初對伊朗實施武器禁運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伊朗退出了《伊核協議》之後,美國害怕伊朗迅速補充自己的軍事實力,所以在聯合國提議伊朗一段時間內不能買其他國家的武器裝備,而兔子和俄羅斯也認為伊朗這個時候和美國翻臉沒有勝算,於是這個法案就通過了。因為伊朗這個國家實在是有違常理,作為一個宗教國家是很激進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很容易以卵擊石去和美國開戰,所以協定這個法案是對雙方都有好處。
而現在伊朗准備好了,只等協定過期,就能從俄羅斯和兔子那裡買到軍火,這個時候美國再出來阻撓伊朗購買軍火就有點為時已晚了,畢竟聯合國已經不可能再通過美國提出延期的提議了。現在的美國要麼和伊朗正面開打,要麼乖乖回到談判桌上與伊朗協商一下如何制定《新伊核協定》。
㈡ 兩伊戰爭的戰爭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萬軍隊,發動了第一次巴士拉戰役。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戰爭進入第三時期。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四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㈢ 兩伊戰爭發生的經過
兩伊戰爭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
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
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
越南戰爭外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
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
攻,伊拉克防禦。
第一階段時間為1980年9月22日至10月底。9月22日起,伊拉克出動大批飛機,大
肆轟炸伊朗的10個空軍基地。地面部隊5個師分三路向伊朗境內推進,迅速攻佔伊朗近2
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迫使伊朗西部邊境的4個師退守阿巴丹等重要城鎮。10月初,伊朗利
用伊拉克軍隊兵力分散,作戰協同不好的特點,迅速從後方調集3個正規師和大批革命衛
隊,有效地遲滯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
第二階段時間為1980年11月至1982年6月底。伊拉克軍在第一階段未達成戰略目的
時,又在北線馬萬里地區開辟了新戰場,使整個戰線延長至610多公里。伊朗軍隊調整部
署,在戰斗中大量使用革命衛隊,以重大代價粉碎了伊拉克軍隊迅速佔領胡齊斯坦省以切斷
伊朗經濟命脈,迫使伊朗談判的企圖。爾後,伊朗軍隊集中主力於中線和南線,重點圍殲伊
拉克軍的有生力量,解除了阿巴丹的包圍,收復了南線全部,中線的大部分失地,逐漸取得
了戰場主動權。
第三階段時間為1982年7月3日至1988年8月20日。1982年7月13日夜,伊朗軍
隊發動了「齋月行動」的攻勢,攻入伊拉克境內,經多次戰斗,佔領了伊拉克境內的馬季農
島、海灣的法奧港和北部戰線的一些高地。伊拉克軍開始全線轉入防禦,採取以攻為守,以
迫使伊朗人坐下來談判。隨著戰爭的持久,雙方均未能打開戰場僵局,隨即為了引起國際社
會的關注,不斷發動「油輪戰」、「襲城戰」及「經濟戰」,在地面戰場上互有攻守,導致
戰爭不斷升級。戰爭中,美國海軍為本國油船護航與伊朗海軍發生沖突。而且,由於伊朗國
內經濟形勢惡化,無法支撐戰爭,在國際上的處境十分孤立。經過國際社會的加緊調解,伊
朗在戰和問題的立場上發生重大變化,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
宣布停火,戰事遂告結束。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
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
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
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
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
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㈣ 中國對伊朗軍售
對於美國國務院27日指責6家中國公司向伊朗提供武器和技術,並將受到美方制裁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昨天表示,美方的做法無助於雙方在防止武器擴散方面的合作,並要求美方立刻糾正這一錯誤做法。
秦剛28日在答記者問時說,中方對美國政府根據所謂國內法制裁中方公司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秦剛說,中國政府在防擴散問題上一貫採取嚴肅、負責的態度,並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強出口管制。美方上述做法不利於雙方防擴散合作,我們要求美方改變這種錯誤做法。
佐立克力推制裁決定
美國國務院27日宣布,6家中國公司,2家印度公司和1家奧地利公司因向伊朗出售武器和技術已經受到美國的制裁。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埃雷利說,美方的做法基於「確切的信息」做出,他還指責中國公司已經不止一次違反美方禁令,向伊朗提供敏感武器和技術,尤其是中國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
據悉,美國的制裁已於12月23日生效,期限為1年,到2007年12月為止。美國政府將不會繼續與被制裁公司展開高新技術合作,並禁止美國公司在向這些公司出口敏感產品時獲得許可證。
美國對中國公司進行制裁自2003年7月以來已是第三次,當時布希政府曾提出一份中國公司涉嫌向伊朗出口導彈和化學武器技術的名單。而自2001年至今,全世界已有40家公司和個人列入美國「黑名單」,並遭到美國制裁,「罪名」是向「無賴國家」出口敏感武器和技術。
美國《華盛頓時報》27日指出,此次中國公司遭制裁事件的幕後推動者為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他從今年4月起就開始考慮制裁事宜,並在過去數周里最終做出決定。其依據是美國2000年通過的《伊朗防擴散法案》,這部法案禁止國際社會向伊朗提供核生化武器和導彈技術。
中國公司:有自主貿易自由
對於美方的指責和制裁,中國公司予以了回擊。中國北方工業公司28日在其網站上發表聲明說,美方的指責毫無根據,該公司進行自由貿易的權利應得到保護。
聲明說,「自2003年5月23日以來,美國政府數次對中國北方工業公司進行制裁,這是毫無根據並且極其錯誤的,我們對此強烈反對。」聲明表示,中國北方工業公司一直嚴格遵守中國政府在防止武器擴散方面的法律和規定,以及相關的國際條約。該公司對於美國經濟也貢獻良多,因此美國方面應停止制裁。
除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外,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有限公司(中航技)、山東淄博化工設備有限公司、江西洪都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Ounion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和Limmt冶金礦產公司也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
有媒體指出,此次中國公司遭制裁有更大的國際背景。美國和歐盟一直希望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並多次尋求中國和俄羅斯的支持。中俄同美國和歐盟官員雖然進行了多次接觸,但一直拒絕在核問題上對伊朗制裁。而要安理會通過對伊朗的制裁,中俄兩國是美歐必須爭取的選票。
㈤ 伊朗百億軍購大單已敲定,俄羅斯將全力交付,美國能否阻止
隨著美國對伊朗武器禁運即將結束,對於已經幾十年沒有從外界采購伊朗軍隊來講,猶如如獲至寶。近期,伊朗開出一份百億美元軍火清單,全球各國軍火商紛紛望眼欲穿,希望可以從中分一杯羹。
如今隨著對伊朗武器禁運時間即將到期,而美國想要延長對伊朗武器制裁,已經遭到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反對,對伊朗武器禁運一旦到期,伊朗完全有權可以進行正常軍購權力,在以俄羅斯“戰斗民族”性格,美國想到阻止俄羅斯對伊朗正常軍售已經為時已晚!
㈥ 兩伊戰爭的經過。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外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
這場戰爭以伊拉克的慘敗而告終。
㈦ 伊朗跟美國是聯盟
曾經是(巴列維王朝時期),現在互為假想敵
追溯到70年前,英國和蘇聯於1941年8月對伊朗的佔領,伊朗驟然上升為一個備受國際社會矚目的國家。二戰期間伊朗在盟軍的軍事行動、特別是運送盟國對蘇聯的援助物資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正是伊朗所具有的這一特殊功能,才使得先前與它關系淡漠的美國大規模的涉入伊朗,美伊關系也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隨著二戰臨近結束,盟國在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伊朗產生了較為激烈的利益紛爭。在此期間以及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當伊朗與英蘇發生沖突時,美國大都小心謹慎的站在伊朗一邊,或者至少不是很明顯的與伊朗作對,這使得伊朗人對美國的好感與日俱增。
1953年伊朗政變的成功以及隨後伊朗石油國有化危機以有利於美國的方式獲得解決,標志著美國在伊朗優勢地位的最終確立以及美伊依附關系的最終形成。 當美國成為對伊朗影響最大的外部國家後,在美國的幫助下重新執掌大權的巴列維國王選擇了親美外交路線,他寄希望於在美國的幫助下獲得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在冷戰的氛圍中,美國也看到了伊朗在遏制蘇聯方面的重要作用。於是雙方各有所求,在至1979年巴列維國王倒台為止的三十多年中美伊建立並發展了非常鞏固的雙邊關系。
在美伊關系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巴列維統治的最後10年中,美國對伊朗的軍售在雙邊關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巴列維向美國購買大量的武器,這固然增強了伊朗的軍事實力,提升了伊朗的國際地位,增加了美國的出口以及為美國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他將大把的石油美元花費在武器上的同時,忽略了對伊朗更為重要的經濟建設的投資,這也為他統治的覆滅、為日後美伊關系的惡化埋下了伏筆。
在這長達40餘年的美伊關系發展過程中,雖然也有肯尼迪總統以及卡特總統向巴列維施加的改革壓力,但是他們的初衷並非是希望伊朗走向現代化的民主社會,而是希望巴列維政權能保持長期的穩定,伊朗能更好的為美國利益服務,鼓吹人權、呼籲削減對外軍售的卡特政府對巴列維侵犯人權的漠視、對伊朗武器出售的積極姿態恰好說明了美國對伊政策的上述主要訴求。
1979年巴列維國王的出走他鄉以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王朝時代在伊朗的隕落,也標志著二戰後美伊親密關系的終結。
目前由於伊核問題、伊朗對美國霸權地位的不服從態度、地緣政治問題(與以色列交惡),還有歷史上的「德黑蘭人質事件」等恩怨,美伊之間相互敵視。內賈德卸任後,現任伊朗政府外交言辭變得比較懷柔,總體關系由敵視轉為冷淡,沒那麼劍拔弩張了。
㈧ 俄羅斯為什麼不敢賣先進武器給伊朗
俄羅斯不是不敢賣先進武器給伊朗,而是不太願意賣給伊朗。俄羅斯與伊朗的關系非常復雜,現階段是因為敘利亞問題與反美才有的共同立場。從俄羅斯的角度,並不願意看著伊朗在中東地區做大。再加上,俄羅斯必須遵守聯合國安理會的武器禁運決議。到了2020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朗的武器禁運決議解除。出於共同反對美國中東戰略的立場,俄羅斯必然會出售給伊朗一批先進武器。強調一點,國與國之間沒有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在這一點上,俄羅斯做得非常到位,利益至上。
蘇-57戰斗機
當然,俄羅斯與伊朗之間很難成為真正的盟友。從伊朗的角度,作為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只會與什葉派國家成為盟友,其他國家最多隻能算是普通朋友而已。
㈨ 伊朗現在的經濟狀況
2016年1月,根據《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解除大部分與核有關的制裁,伊朗石油產量和收入恢復,推動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但隨著石油產量趨於平穩和特朗普重啟制裁後,伊朗2017年GDP增速大幅下滑到約不足5%,失業率居高不下,失業最為嚴重的是在婦女和受過大學教育的伊朗青年。通脹也愈發加劇,據美聯社報道,由於美國制裁,伊朗貨幣大幅貶值,通脹嚴重。從水果、蔬菜到輪胎、石油,所有東西的價格飛漲。伊朗原油儲量佔全球石油儲量約10%,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工業。在特朗普制裁前,伊朗的石油產品出口量居於全球前列。在美國制裁影響下,伊朗原油出口下降嚴重,以至於伊朗既然對印度發動貿易戰,逼迫印度買伊朗的石油。現在美伊矛盾加劇伊朗需要一段時間適應美國制裁。
㈩ 伊朗軍售案
對伊朗軍售與美國對台灣軍售不可對等。中國對伊朗軍售是國家與國家,美國對台灣軍售是干涉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