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佛教什麼時候消失

伊朗佛教什麼時候消失

發布時間:2022-08-26 04:33:10

『壹』 佛法滅盡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阿彌陀佛!對於佛法的傳播過程中經歷的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和無法時期,現在流行的有幾個不同的版本。佛曾經在《大愛道比丘尼經》中說:若使女人。不於我道作沙門者。佛之正法當住千歲興盛流布。歸留一切悉蒙得度。今以女人在我法中為沙門故。當除減五百歲壽法消衰微。

故現在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說正法住世五百歲,有說正法住世一千歲,此部經中,佛為講說了因果緣由。因阿難苦苦哀求,佛知因緣所致,許女人出家修道。因此正法住世,減了五百歲。

不論哪種說法,佛法滅盡之時,不足一萬年。我們現在生在末世之初,還有經典可聞,還有佛陀正法可學,當好好珍惜,莫令錯失!

另外,仁者可以查閱佛說《法滅盡經》,好好了解一下末法、滅法的種種現象,生起大珍重心,大出離心,精進修行,不枉此生人道因緣。

『貳』 歷史上鼎盛的佛教為什麼在世界范圍內衰落了

佛教是一種世界宗教,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由於發展困難慢慢衰落了。它在人類精神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自佛教誕生以來,經過眾多思想家和宗教學者的努力,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已經形成。佛教的出現對婆羅門教這一古代印度固有的主流文化造成了沉重打擊,迫使它退出主流文化的地位。佛教一度成為印度的主流文化。佛教的對外傳播對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僧侶們不必每天出去乞求施捨。曾經刻苦修行的僧侶開始從各個方面覬覦安逸和對社會習俗的妥協。佛教的聲譽受到了很大影響,公眾站在離寺廟較遠的地方表示尊重。佛教贏得了公眾的支持,主要是因為它具有相對平等的社會觀,沒有復雜的祭祀儀式。佛教的平等感曾經對下層百姓有很大的吸引力。

『叄』 佛教在印度13世紀時為什麼會瓦解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欲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欲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欲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採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欲,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在印度佛教的發展為印度教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印度教提倡享受人生而反對縱欲.從教義上否定了對人生苦海的認識,也否定了婆羅門教縱欲的觀點.實際上,在印度宗教發展史上,佛教成為一個階段性的宗教,只具有一個承前啟後的性質而不是別的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個相近的例子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地區仍然比較多的保持著佛教的最初形態.在僧侶從事生產活動問題上,比較堅決地貫徹了釋迦牟尼佛的意圖.僧侶生活完全社會負擔.結果是僧侶們在這樣的條件下是否都實現涅磐,我們不得而知,但藏傳佛教地區社會經濟不堪重負到可以看出來.根據社會歷史資料我們可以查對出來,這個地區的人口自唐朝以來是逐漸遞減的,上個世紀初時統計的人口數,僅為唐時人口零頭.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佛教憎侶生存和修行方式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侶進行生產活動列為修行的必須功課之一.每個僧侶每天必須完成規定的勞動時間,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當然有些條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進行田間勞動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掃庭院等內部還是必須的功課.要知道,就連這種活動,也是釋迦牟尼堅決禁止的.

中國的佛教,由於僧侶門自己進行生產活動,有了其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這是印度佛教根本沒有的一個主要生存條件.

第三,佛教領袖自釋迦牟尼佛逝世後,後繼無人

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論,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而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任何著述流傳下來.口耳相傳就造成了在流傳和理解上的歧義.佛教後期宗派極多,有學者統計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數卻不多.特別重要的是,當時缺乏一個具有領袖水平的缺乏領軍人物能夠改變這種局面.

實際上基督教在耶穌去世後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但基督教出現了一個叫保羅的猶太人,是他引入希臘哲學改造了耶穌的思想,並整理了基督教內部文件,在這個基礎上主持編寫了<新約>,<新約>對統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後<論語>的編寫也起到了這個作用.可惜佛教沒有出現能承擔這樣歷史責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個宗教體系並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內部混亂,缺乏領軍人物,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無力抵禦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個根本原因.

實際上佛教在中國完成了最後的發展階段.釋迦牟尼佛提出實現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頓悟",是所謂"佛者,覺也".但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讓他的學生們頓悟一下.結果他的那些門徒學生提出了無數的辦法,卻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中國的禪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徹底解決了覺悟的途徑和辦法,可以說比較准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頓悟"思想.

不少學者認為,禪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對佛教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發展過程.佛教理論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較強的戰斗里,不會被論敵輕易擊垮.

上面所說的三個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衰落的主要原因.

『肆』 能不能講下佛教在我國西域慢慢被伊斯蘭教取代的原因,以及這一個過程

首先是伊斯蘭教傳播地域的擴大。在佛教、景教等其他宗教向傳統的伊斯蘭地區發展時,伊斯蘭教也藉助宗教寬容政策傳播到傳統的佛教地區。自11世紀喀喇汗王朝向高昌回鶻的武力傳教失敗後,伊斯蘭教沒有能夠再擴大傳播范周,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鶻的國界成為伊斯蘭教難以逾越的障礙。13世紀以前,伊斯蘭教始終沒能跨過庫車、拜城一線。西遼建立後不久,伊斯蘭教才傳播到上述地區。這是喀喇汗王朝同高昌回鶻王國的宗教戰爭之後的一個多世紀里,伊斯蘭教取得的向高昌,回鵲王國傳播的一次突破性發展,也是伊斯蘭教傳人新疆以來,第一次以和平方式向喀喇汗王朝境外的傳播。蒙古統治時期,伊斯蘭教的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這一時期來到新疆的中外旅行家,在各地幾乎都看到有伊斯蘭教教徒。如法國人魯不魯克就說:」在所有畏吾爾的城市中,都有聶斯脫利派教徒和薩拉森人(指伊斯蘭教教徒)。」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哈密,天山以北的昌吉、吉木薩爾等地,也都有伊斯蘭教教徒的活動。這表明伊斯蘭教已經傳播到新疆各個地區。

其次是伊斯蘭教發生了適應性變化。伊斯蘭教自傳人新疆後,一直處於官方宗教的地位,受到統治者的大力扶植。西遼建立並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後,伊斯蘭教不僅失去了一教獨尊的官方宗教地位,而且第一次處於非伊斯蘭政權的統治和管理之下。面對這一社會現實,伊斯蘭教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開始發生了適應性的變化。伊斯蘭教上層和伊斯蘭教教徒改變了對異教徒一貫的敵視態度,不僅積極擁護西遼和蒙古的宗教政策,對西遼和蒙古的統治也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宗教界甚至還下令各清真寺在禮拜時,以西遼統治者的名字念「呼圖白」(阿訇在聚禮和會禮時進行演講的儀式)。以異教徒的名字念「呼圖白」在新疆是第一次,即使在伊斯蘭教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伊斯蘭教上層還進入西遼統治集團,直接參與和幫助西遼的統治,代替地方官吏向穆斯林徵收賦稅,甚至主動負起代西遼統治者監視民情、維持地方治安的責任。西遼時期發生過不少穆斯林暴動,但基本上都是針對當地伊斯蘭封建主的,直接反對西遼的不多曠據伊斯蘭史料說,西遼的穆斯林群眾認為,「異教徒」契丹人對他們的統治,甚至比有「正統信仰的人 (伊斯蘭教教徒)」的統治要好些。在暴動受到伊斯蘭封建主鎮壓時,他們甚至尋求西遼統治者的支持。這一時期的穆斯林史學家也在他們的著作中對西遼統治者大加頌揚,稱贊他們的公正及其對伊斯蘭教所給予的應有的尊重。

再次是伊斯蘭教出現了衰落的現象。西遼和蒙古統治時期,伊斯蘭教不僅發生了政治地位的變化,而且改變了過去那種與其他宗教不相接觸的狀況,開始與其他宗教交錯分布。由於這一變化以及受到其他宗教的沖擊和社會風氣日下的影響,伊斯蘭教變得不那麼「純潔」了;教規、教法失去了約束力,「異端邪說」盛行;虔誠信教的少了,一些穆斯林特別是那些原來就是被強迫接受伊斯蘭教或信仰不甚牢固的人,信仰開始發生了動搖,甚至改信了其他宗教。13世紀著名的穆斯林詩人尤格乃克在他的哲理長詩《真理的入門》中,對當時的伊斯蘭教狀況進行了具體的描述:「伊斯蘭曾受冷漠,而今重遇凄涼,崇拜成為偽善,信徒已經隱藏。酒館周圍興隆繁盛,清真寺變成廢墟無人禮拜,冷落荒涼。學者丟棄了善功,隱士舍棄了虔誠,哲人竟跳起歡快的薩瑪(薩滿教舞蹈);手舞足蹈。禁止異教的人已無影無蹤,異端邪說卻猖獗盛行。」這是一位虔誠的伊斯蘭教教徒對伊斯蘭社會的世風日下所發出的無奈的感嘆,其實早在11世紀時《福樂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就已經對穆斯林信仰的敗壞和世風日下而痛心疾首。這種狀況雖然是虔誠的穆斯林不願看到的,但卻是十分正常的。任何一種宗教當然也包括伊斯蘭教;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在傳播到二個新的地區或民族中後,也會不斷吸收、融合當地的傳統宗教和文化成分,這是任何一個有生命力的宗教都必須具有的自我調節功能。信仰同二宗教的不同地區,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民族,其宗教信仰卻存在差別的原因正在於此。可以說,伊斯蘭教在新疆的傳播過程,就是伊斯蘭教不斷地區化和民族化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直到現在也沒有結束。

『伍』 西域佛教是什麼時候開始衰敗的

公元5世紀中葉,先是嚈噠人茁壯地成長,稱霸於西域各國,他們暴風疾雨般地佔領了塔里木盆地的許多地方,龜茲自然難逃一劫。這個民族不信佛法,多事外神,殺生血食。這是一次恐怖的洗劫,也是一場致命的打擊。雖然這個暴戾的民族在短暫的崛起後又迅速地消逝,但是他們的洗劫已經在預示龜茲佛教文化的結束。公元7世紀,吐蕃又入侵西域,安西四鎮(於闐、疏勒、龜茲、焉耆)全部陷落。吐蕃的統治酷烈殘忍,賦稅差役嚴重,民不聊生。他們的掠奪對龜茲地區的佛教文化更是一次不留情的摧毀。如此凄慘的狀況一直維繫到公元9世紀中葉。吐蕃在西鶻的西遷下退出西域的歷史舞台。
公元840年,回鶻西遷,徹底改變了龜茲的命運。這個民族建立了回鶻國,龜茲被取代,屬於龜茲的文明開始崩潰,佛教文化只餘一息苟延殘喘。直到那個最終的時刻不可避免的來臨。公元10世紀末,回鶻的喀喇汗王朝改宗伊斯蘭教,自此開始了西域歷史上曠日持久,傷亡劇烈的聖戰。佛教建築被無情地摧毀,僧人居士被肆意地屠殺。龜茲王國業已消失。
公元13世紀,伊斯蘭教消滅了龜茲的佛教,千年的佛教文明付之一炬。同樣地,我們只能在現存的遺跡中依稀看到它往日的風采,它的余輝在絲綢之路上雖然破敗不堪但依舊光彩奪目。有關它的種種風雲就彷彿是我們寄放在枕邊的盛唐舊夢。
與於闐、龜茲的命運一樣,公元1346年禿黑魯帖木兒任察合台汗,強制推行伊斯蘭教。公元1383年其子黑的兒火者任別失八里的察合台汗,他在位期間對高昌地區發動聖戰,從此高昌回鶻的佛教就一蹶不振,日漸衰微。15世紀中葉,高昌佛教也退出了歷史舞台。

『陸』 佛教在印度是什麼時候消失的

沒消失,現在還有0.8%信眾。
阿育王死後,即7世紀,逐漸衰落。

『柒』 佛教起源何地

漢傳佛教(大乘佛教)

傳入中國漢族地區的佛教,經過長期的經典傳譯、講習、融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各種學派和宗派;並外傳朝鮮、日本和越南。
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古代漢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時沙門室利防等18人到中國的記載。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數)。10世紀後半期形成。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
佛教何時傳入西藏,說法不一,但正式傳入西藏,應在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執政時期。此時,西藏正式被統一,並且創立了統一的藏文字,為了加強和穩固統一的政權,松贊干布對佛教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及支持,先後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二位公主皆來自佛教盛行的國家,她們在進藏的同時,帶來了大批的佛經和佛像。期間從內地及西域陸續來了一批佛教僧人傳播佛法。

南傳佛教(小乘佛教)

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佛教,屬巴利語系,亦即南傳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傳的小乘佛教在教義、學說上都有不同的發展而各具特色。中國漢文大藏經中關於北傳小乘的經律、論三藏都有比較完備的譯本。高僧法顯曾到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抄寫經律,但所攜回譯出的《雜阿含經》原本是否為巴利語已不可考。南朝齊永明七年(489)譯出的《善見律毗婆沙》和梁天監十四年(515)譯出的《解脫道論》則出於南傳。中國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傳同一系統。律宗解釋律義即常引《善見律毗婆沙》之說。中國出家尼眾的得戒最初也由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十餘人前來傳授。故漢地戒律與南傳有很深淵源。在教義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內容。在南傳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錄各種波羅蜜行的事亦,承認佛道不與聲聞道共,為大乘理論之先河。尤其主張 「心性本凈,為客塵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初期禪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發現,達摩的壁觀,可能與南傳定學從地遍處入手應用地色曼茶羅有關。由此可見,南傳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傳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錯綜的關系。
南傳巴利語繫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最初未立塔寺,經典亦只口耳相傳。約在11世紀前後,因戰事波及,人員逃散,佛教也隨之消失。戰事平息後,佛教由勐潤(今泰國清邊一帶)經緬甸景棟傳西雙版納,並隨之傳入泰潤文書寫的佛經。這就是現在傣族地區的潤派佛教。此外,另有緬甸擺庄派佛教傳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創制後始有刻寫貝葉經文。明隆慶三年(1569),緬甸金蓮公主嫁與第十九代宣慰使刀應勐時,緬甸國王派僧團攜三藏典籍及佛像隨來傳教。最初在景洪地區興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緬僧雙將佛教傳至德宏、耿馬、孟連等地,爾後上座部佛教就盛行於這些地區的傣族中。
信仰佛教的人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數較少,只有2.5億多人,分布在東亞與東南亞地區。該教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傳佛教。
(1)佛教的興起與衰落。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其意是"釋迦族的聖人"。
公元6世紀中葉至前4世紀中葉為佛教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釋迦牟尼創教並向弟子傳承教說。大約公元前4世紀中葉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與戒律認識產生分歧,分為許多教團,進入部派佛教時期。公元1世紀前後大乘教盛行,並分為中觀學派和瑜迦學派。7世紀以後一部分教派與婆羅門教結合形成密教。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直至19世紀才稍有復興。
(2)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佛教中的主要派別有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不僅在教義理論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實踐方面。 對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釋迦牟尼當作教主,而大乘則把他當作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結果上,小乘追求個人的解脫,大乘則認為應以普度眾生,成佛度世為最高目標。從哲學的宇宙觀來看,小乘主張"我空法有",而大乘則認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於中國、蒙古、朝鮮、日本、越南。因其是從印度向北傳播的佛教,又稱北傳佛教。小乘佛教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傳播的佛教,亦稱南傳佛教。在我國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區成為喇嘛教的形式,屬於中國佛教的一支,稱藏傳佛教。它於7世紀吐蕃占普松贊干布開始信奉佛教,至13世紀初,經宗喀巴改革而逐漸強大。藏傳佛教有其獨具的許多教派,嚴密的寺院組織和學習制度。
佛教的節日有佛誕節(夏歷四月初八)、涅盤節(夏歷二月十五日,指佛祖逝世日),佛成道日(夏歷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亦稱臘八,這天已成我國民間的節日,屆時吃臘八粥

『捌』 佛教中的小乘和大乘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分的。始祖分別是誰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後,在印度幾經演變,大約可以分為四個時期:(1)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中葉,為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稱為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佛逝世後約100年之間)。(2)公元前4世紀中葉以後,至公元1世紀,由於對教義和戒律的理解不同,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二部,稱之為根本二部,並從中演化出許多教團,後稱為18部或20部,稱為部派佛教(原始佛教時期後約400年之間)。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被稱之為小乘佛教。(3)佛示寂500年後,產生了大乘佛教,即龍樹菩薩創立的中觀學派(此後約400年),被稱為空宗。後來大乘佛教有瑜伽行學派(此後又約400年)的產生,被稱為有宗。這一時期的後期,密宗頗為流行。(4)到7世紀至9世紀,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別與原婆羅門教結合而發展為密教(此後又約300年)。自11世紀到13世紀,印度受到外來侵略,佛教在印度趨於衰落。 小乘佛教。佛教創立時,印度已進入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及婆羅門作為一切知識壟斷和神權統治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並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佛教屬於沙門思潮之一。佛陀所處時代的印度,和我國春秋戰國一樣,也出現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產生過許多對於宇宙、社會、人生的不同見解。其中,學術界和佛教界所公認對佛陀有影響的,有六個學派即所謂的「六師外道」。 通常把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續傳承時期的佛教稱為原始佛教,也稱根本佛教。佛陀從不作形上立說,一切訴之於理性經驗,教人實踐解脫道。佛陀極善於刪繁從簡,就地取材運用譬喻,每對弟子說法,總是要言不繁,絕少見長篇大論。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為便於記憶,採用偈頌形式,後編輯為經、律、論組成三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的說教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包括一些戒律條文。 佛教創立後,在印度幾經演變。佛陀逝世後,弟子們奉行四諦、八正道等基本教義,在教團生活中維持他在世時的設施和慣例。由於佛陀在世時於不同場合對不同對象有不同說法,弟子們便對此產生不同的理解。約在佛滅後10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部,稱為根本二部。此後100年間續有分裂,先後分成18部或20部,稱為枝末部派。故稱之為部派佛教。關於分裂原因 ,南、北傳佛教有不同說法。據南傳佛教的說法,主要是戒律的意見不同;據北傳佛教的說法,主要是對教理的看法不同。 在佛滅後約100多年,以毗舍離城為中心的東方跋耆族的比丘,對戒律採取了較為自由的行動,而歸結為「十事」:(1)角鹽凈:即是聽貯食鹽於角器之中。(2)二指凈:即日影偏過正午二指後,如未吃飽,仍可進食。(3)他聚落凈:即在一食之後,仍可到另一聚落復食。(4)住處凈:即是同一教區(界內)的比丘,可不必同一處布薩。(5)隨意凈:即是眾議處決時,雖不全部出席,但仍有效,只要求得到他們於事後承諾即可。(6)所習凈:隨順先例。(7)生和合(不攪拌)凈:即是可飲未經攪拌去脂的牛乳。(8)飲瀆 樓疑凈:可喝未發酵、或半發酵的棕櫚汁。(9)無緣坐具凈:即縫制坐具,可不用貼邊,並隨意大小。(10)金銀凈:即聽受金銀財物。 但以耶舍為首的西方比丘(以摩偷羅城為中心),則以此不合乎律制,判為非法,因而引起爭論。對於這「十事非法」的結果,就是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認為「十事非法」的耶舍長老成為上座部,意思是以佛教長老為中心的正統派。堅持實行這十事的跋耆一派成為大眾部,被認為是佛教的非正統派。「部」的原意是「說」的意思。上座部屬於長老的主張,大眾都是多數僧侶的主張,是比較強調發展的流派。其實若以佛陀思想去衡量,此十事正是佛陀告知阿難的細微戒可舍的范圍。上座部長老格於佛制的尊嚴,在律文中增補了十事為成文法。但跋耆比丘們的內心還是不平,更值得注意的是毗舍離國王,亦不滿客來的少數上座,並加以驅逐,造成了部派分化。最初,大眾部分化為8部,後來上座部分化為10部,共18部,連同上座部、大眾部合稱20部。南傳佛教史載18部,即去掉北傳佛教史所說的西山派和北山派。 關於這些部派的名稱,有的據部主名字命名,如犢子部、法上部、法藏部等。有的據學說性質或名字命名,如一說部、多聞部、經量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等。有的據部派流傳地點命名,如制多山部、西山部、北山部等。這些部派中,主要是大眾部和上座部的分裂,故稱為「根本分裂」。變化最多、最快是說一切有部。在佛學思想中,最重要的流派是說一切有部和經量部。當時佛教傳播范圍很廣,北至喜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認為,上座部以說一切有部為代表,它與大眾部在教義上有較大差別。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主要差別:(1)佛陀觀,大眾部系統認為釋迦牟尼生來非凡,威力無邊,無生滅變化,他講的每字每句都是佛法;而上座部雖承認歷史上作為教主的釋迦,卻認為他生前也有常人的煩惱,他講的話不一定都是佛法。 (2)對世界的看法。大眾部系統認為一切皆虛假不實,都不過是些由人們方便施設的「假名」,只有出世間的「道及道果」是真實的,較強調「空」的方面;上座部系統中,特別是最有勢力的說一切有部,認為「三世實有,法體恆有」,肯定五蘊及由它們組成的一切物質性和精神性的東西,把它們分成色法、心法、心所法等,又把心所法分成:大地、大善地、大煩惱地、大不善、小煩惱、不定這六類法。以上都是有生滅變化的「有為法」,此外還有「擇滅無為」(涅 )等永恆不變的「無為法」。 (3)輪回問題。大眾部因強調擺脫生死的出世的真實性,對此沒有展開討論,而上座部系統對此有激烈爭論。有沒有輪回主體,有沒有靈魂?在原始佛教理論中沒有明確論證,但實際上是承認的,因為否認這點,它的三世輪回說就不能成立。上座部系統的犢子部認為有輪回主體,稱之為「補特伽羅」,說它承受著前生的「業因」(行)投入母胎,形成今世的生命。此外,經量部主張有「一味蘊」,說一切有部主張「世俗補特伽羅」(或「假我」),都可以看作是靈魂。 (4)關於解脫修行。大眾部系統認為眾生有內在的解脫根據,即「心性」,說它本來清凈,只是由於後天的情慾才使它受到染污,此即「心性本凈,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凈」,在修行理論中已包含頓悟成份;上座部系統基本因襲原始佛教主張,把覺悟解脫過程看作是克制和滅除情慾的過程,沒有提出內在的心性問題,將觀悟四諦的禪修程序更加繁雜化、細致化,並把不同觀悟階段與解脫的果位(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結合在一起。 可見,在部派佛教中,大眾部系統的主張較開化、簡單易行,而上座部系統較保守、教義繁瑣,主張累世修行。部派佛教從原始佛教偏重人生哲學而擴展到宇宙領域。大眾部偏重於講「空」,從宗教實踐和宗教理論的角度來看,大眾部對後來的大乘佛教影響較深刻,大眾部的理論與大乘中觀學派(空宗)有較多的淵源關系。而上座部則向說經部演變,後來又在深受大乘空宗的影響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為大乘瑜伽行學派(有宗),而將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貶為小乘。 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產生的社會原因是,隨著封建經濟的形成,教義理論日益復雜煩瑣,過著嚴格的出家持戒生活的佛教教團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因此帶有自由色彩、較多神話要素的大眾部教義受到歡迎。大乘佛教就是在大眾部教義基礎上創立的。大眾部原在南方盛行,大乘佛教盛行後,它便隨之消失了。大乘佛教在創立和發展過程中也受到民間宗教信仰及希臘、伊朗文化思想的影響。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時期,在家信徒是僧團的外圍勢力,他們在經濟上資助僧團的宗教活動,並負責維修佛教遺跡和佛塔等宗教場所。這些在家居士是促使大乘佛教產生的重要社會力量。 在紀元前後,在佛教徒中,流行著對佛塔的崇拜,從而形成了菩薩眾——大乘最初的教團。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據《大般若經》、《維摩經》、《妙法蓮華經》等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進行修持和傳教,形成了中觀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兩大系統,而將早期佛教貶為小乘,發生了大乘與小乘的歷史分裂。 大乘佛教分空(中觀學派)、有(瑜伽行學派)二宗。中觀學派主張觀察問題要不落一邊(如空與有、常與無,各一邊),即要綜合兩邊,符合中道,因而名中觀學派。由龍樹菩薩(150一250年)及其弟子提婆(聖天,170一270年)所創立,奉《大品般若經》為主要經典,龍樹所著《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和提婆所著的《百論》為基本理論著作。提婆的後繼者羅 羅傳系至

『玖』 古代佛教在大伊朗地區傳播情況如何

佛教派出去的長老,在大伊朗傳播佛教的情況:

他們分別帶去了《蛇喻經》、《天使經》、《無始終經》、《火聚喻經》、《轉*輪經》、《梵網經》等經典,使數千乃至數萬不等的人群皈依了佛教。

閱讀全文

與伊朗佛教什麼時候消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多少通信基站 瀏覽:504
義大利回國直航機票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83
英國大帝有多少 瀏覽:930
伊朗氣候溫度怎麼樣 瀏覽:164
印度高鐵為什麼那麼快 瀏覽:794
櫃門印尼白是什麼顏色 瀏覽:568
伊朗什麼東西比中國便宜 瀏覽:106
伊朗綠松石有什麼用 瀏覽:944
中國多少台呼吸機 瀏覽:539
印尼什麼蟲子叫得像小鳥 瀏覽:433
越南現在哪些城市封了 瀏覽:956
印度有什麼著名文明 瀏覽:764
如何介紹越南黃花梨 瀏覽:70
英國人羅素多少錢 瀏覽:424
泰國榴槤如何進入中國 瀏覽:598
義大利佛羅倫薩lv在哪裡 瀏覽:679
怎麼區分印度和非洲小葉紫檀 瀏覽:117
印尼咖啡糖是什麼 瀏覽:264
中國哪個省古城最大 瀏覽:679
中國哪個縣最有機場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