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人質危機的事件結果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2. 美國歷史上的「水門事件」「伊朗事件」是什麼
水門事件或者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事件之一,是關於總統競選的政治丑聞。
伊朗門事件是,美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從而造成里根政府嚴重政治危機的事件,因人們把它與尼克松水門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門事件。
水門事件: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由於此事,尼克松於1974年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有相關影視作品與此相關。
伊朗門事件:
1986年11月4日,出席慶祝德黑蘭青年學生佔領美國使館7周年集會的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突然宣布,麥克法蘭曾秘訪伊朗,時間是1986年5月28日。當時,麥克法蘭帶著4個人,裝扮成機組人員,手持偽造的愛爾蘭護照,乘一架裝有武器零件的飛機抵達德黑蘭國際機場。他帶來了里根總統給伊朗領導人的親筆信,信中要求改善美伊關系,要求伊朗幫助釋放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此外,他還帶來了幾件禮物,其中有一本里根親筆簽名的聖經,一塊象徵美伊打開良好關系的鑰匙形蛋糕和准備贈給伊朗官員的象徵美國可以向伊朗提供武器的幾把科特式手槍。拉夫桑賈尼聲稱,他下令將麥克法蘭及其隨從軟禁在旅館達5天,此後,他們被驅逐出境。
猶如平地里颳起了一陣狂風,整個世界都被震驚了。 目瞪口呆,興高采烈,驚慌失措……這就是各種人聽到這兩條消息後的最初表情。當然,反應最靈敏,行動最快的要數那些「唯恐天下不熱鬧」的西方記者了,他們立即施出渾身解數,連篇累犢地追蹤采訪報道。多次的新聞大曝光,使這股狂風越吹越大,終成暴風驟雨之勢。
阿拉伯國家對此的反應有的強烈,有的溫和,有的沉默。最感惱火的是伊拉克,「感到被出賣了」,但是,一貫強硬的薩達姆·海珊總統又不準備「同美國斷交」,認為這是以色列「不惜採取任何手段破壞美國同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陰謀。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和約旦國王海珊·伊本·塔拉勒則表示震驚和失望,批評美國的作法「使華盛頓喪失了在這個地區的信譽。」更多的阿拉伯國家則默不作聲,各懷心思。
美國的西歐盟國也在埋怨,一些官員認為:「我們有種受到愚弄的感覺。」他們批評美國違背了它曾經要求它國恪守的信條,表面上振振有詞地宣稱決不向恐怖主義分子妥協,並不遺餘力地反對向伊朗出售武器,暗地裡卻另行其是,這損害了美國在其盟國中的信譽。
美國國內的反應,猶如一場強烈的政治地震。 美國雖然是世界頭號軍事和經濟強國,但是越南戰爭的失敗,經濟實力的削弱,水門事件和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使美國人感到國家實力的衰落,對國家的信心也隨之動搖。前總統卡特的私人民意調查專家卡特爾寫道:「美國正處在深刻的危機中,這場近乎無形的危機不同於南北戰爭或大蕭條。它與其說是物質危機,毋寧說是心理危機,信任危機,它表現為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但是,進入80年代以來,雄心勃勃的里根總統似乎給美國注入了活力,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有所恢復,外交較為活躍,美國的對手蘇聯則面臨許多困難,不得不從世界各地收縮。這些「重振美國」的努力,重塑了公眾對國家力量的自信,恢復了「美國第一」的優越感。美國人的心理「越來越平衡」了。里根的聲望在執政6年來也達到了高峰。
然而,此時此刻,從黎巴嫩和伊朗傳來的消息又使美國人的心理難以平衡了。新聞界和國會就象炸了窩似的,鬧得滿城風雨,批評和指責如同狂潮般席捲而來:政府同關押人質者談判,違反了政府宣布的一貫政策,即決不同恐怖主義組織做交易,決不同伊朗,利比亞之類的「邪惡國家」談判;向伊朗運送武器破壞了美國國會通過的禁止向伊朗運送武器的法律和在兩伊戰爭中嚴守中立的法律;秘密外交活動背著國會進行,違反了行政當局應定期向國會通報秘密活動的法律。激動的批評者們最後集中於一個聲音:「里根總統必須出來向美國人民澄清事情真相!
3. 敘利亞事件和伊朗事件怎麼回事
一樓大哥 你是在開玩笑嗎?如果米國的條旗真的插到德黑蘭的領土上
對中國來說 將是新一夜的噩夢
為什麼這么說?伊朗出產的石油有1/3出口到中國
中國自產石油57% 進口達43% 其中僅伊朗就到了30%
如果失去了伊朗這個石油供給國 你去哪再找第二個?
歐洲是不要想了 它們排華還來不及呢
同理,俄羅斯也是伊朗石油的受益者
而且中俄已經不知道暗保伊朗多少回了
4. 伊朗核危機是怎麼一回事
伊朗人弄了些濃縮鈾想搞反應堆,說是搞核電站,美國人懷疑他是要搞原子彈,伊朗人不幹說我就是搞電站的,美國人說我怎麼知道你是不是搞核武器……然後就開始曠日持久的扯皮,世界五大流氓全部上陣(五大常任理事國)中俄護著伊朗,美英法要伊朗不準亂來,現在還沒個結果
5. 伊朗被制裁是怎麼回事
美國因為伊朗核問題制裁伊朗。
伊朗核問題於2006年被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由於伊朗拒絕停止其鈾濃縮活動,安理會在2006年至2010年間先後通過了4份制裁決議,不斷加大針對伊朗核計劃的制裁力度。
美國於1980年與伊朗斷交後一直對伊實施經濟制裁。1995年,美國以伊朗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及致力於發展核武器為由宣布對伊朗實施貿易禁運。
但是,伊朗被美國制裁,影響到了中國。因為美國主導的全面制裁空前嚴厲,更由於伊朗官方為應對外匯短缺的嚴峻形勢,於2018年6月下旬出台覆蓋10大類、1339種商品的禁止進口清單,理由是在列商品「非必需且有國內競爭者」。
這些產品大到機器設備,中到紡織輕工,小到瓜子零食,幾乎無所不包。位於霍爾木茲海峽沿岸的伊朗主要港口阿巴斯港滯留約14萬噸貨物等待清關,其中的大多數在上述清單之列,只有被伊朗工業部門認定為「必需且不妨礙國內競爭者」後,才可被海關放行,這影響到數以千計的中國中小企業。
(5)伊朗干什麼壞事了擴展閱讀:
一、美國制裁伊朗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作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航運公司在中國最大合作代理,融商物流伊朗辦事處負責人郭雍表示,現在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大型跨國船運企業由於需要平衡全球市場這個大盤子,不可能因伊朗一家而丟掉西方市場。但它們留下的市場空白總需要被填補,這對融商物流一類民企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郭雍說:「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我們現在撤了,而不久之後伊朗局勢真的好轉了,屆時大型國企和跨國公司因其體量和運營管理經驗,依舊會是伊朗市場的座上賓,我們民企只能再度白手起家。與其這樣,倒不如選擇堅守,至少這意味著局勢再度好轉後的先發優勢。」
二、美國制裁伊朗包括:
1、對伊朗多家國有和私營銀行實施制裁,凍結這些銀行在美國的賬戶和其他金融資產,禁止美國企業和個人同這些銀行進行商務往來;
2、任何為伊朗提供汽油或者幫助伊朗煉油和發展煉油能力的企業或個人將受到制裁,與伊朗革命衛隊或某些伊朗銀行有往來的外國銀行也將受到制裁;
3、對在伊朗石油或天然氣部門工作的任何個人或實體實施制裁;
4、對參與伊朗鈾礦開采、向伊朗出售油輪或向伊朗國家油輪公司提供保險服務的任何個人或實體實施制裁;
廢止伊朗在美國境內的資金流轉許可,禁止美國金融機構處理同伊朗有關的資金流轉業務
6. 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
7. 伊朗門事件是怎麼回事簡潔一點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6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密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
8. 伊朗到底做了什麼事,讓美國「痛下殺手」
伊朗雖然土地面積並不大,但它卻是亞洲的主要經濟體之一,足以說明它的經濟實力還是很強的,但它卻與美國近來的關系並不好,它們向來的關系就不好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伊拉克曾經可是中東的強國呀,這一仗,伊朗贏了,伊朗又與美國有著很深的仇恨,而美國也是想要控制中東地區的,在哪都想插一腳,這就出現了爭取地區上的主導權,使得伊朗與美國更是水火不容,造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局面,兩方態度都很強硬,兩方的仇恨也是積攢了很久的。
9. 關於伊朗和專家被殺事件
首先,不可能是伊朗官方所為。地球人都知道,「和武」乃國之重器,研製「和武」的專家更是國寶級的人物,嚴加保護還唯恐不及,伊朗怎麼會自廢人才,然後再去栽贓西方呢?
其次,有關伊朗和專家的情報(比如住所、工作地點、工作內容等)很有可能是由伊國內反對派向西方提供,執行(襲擊)任務的有可能是伊國內反對派,也可能是摩薩德特工。至於CIA有可能會參與協助(比如:組織計劃、培訓人員、提供資金和器材等),直接派人執行任務的可能性有,但不大。
第三,頂尖的和人才的損失對伊朗和計劃必然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比如停滯、延緩等等,這是肯定的。但更主要的應該是美、以希望通過這種KB手段打擊伊朗的民心、軍心,並且最終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10. 又一起暗殺事件,伊朗怎麼了
其實伊朗目前也一直動盪不安,經常出現一些不利於社會安穩的世界發生,對人們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