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報道美國的事件中經常用到的「門」是什麼意思(如「特工門」)
水門事件是來自於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而不是里根。水門也不是一家飯店的名字,而是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
水門事件的來由是這樣的:1972年6月18日凌晨2點半,有五個人潛入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而被捕,這似乎是一次一般意義上的入室行竊。後來在一些優秀記者的不斷曝光下,這一事件的真相被證明是作為當時共和黨主席的理查德·尼克松(也就是後來當選為美國總統的尼克松)授權部下,在競爭對手民主黨的總部-水門大廈內安插竊聽裝置,為的是竊聽競選對手的備戰情況,確保自己連任總統。在這次的傳奇事件中,記者卡爾·伯恩斯坦和鮑伯·伍德沃德創造了一個新的詞彙——水門。從此這次事件就被媒體廣泛稱為「水門事件(Watergate Case)」,用來專指尼克松所屬的共和黨為了贏得大選當上總統而做出的種種醜行。 1974年8月8日,理查德·尼克松成為第一位辭職的美國總統。尼克松的辭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水門」丑聞。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的總統辭職。
所以你現在知道,最早的「門」就是水門。「門」在當時並沒有專指的意思,當時是由Watergate翻譯成中文「水門」而來,表示的是那座民主黨總部大廈-水門大廈。從翻譯的角度來說,應當屬於意譯而不是音譯。
但是自從這次著名的政治丑聞之後,「水門事件」就被廣泛用來表示一些政治上的丑聞,比如現在有英國首相的英國版「水門事件」,也是指發生在英國首相布萊爾身上的政治丑聞。
後來人們將「水門事件」引申,演變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說法,通通冠之以「。。。門」,用來代指極具爆炸性的丑聞。比如當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身陷萊溫斯基的性丑聞,就被叫做「拉鏈門」,這從何而來呢?很有意思的,據報道是柯林頓經常和萊溫斯基在辦公室里行男女之事,萊溫斯基就常常會將柯林頓褲襠上的拉鏈拉開,而後完事,媒體便將這最具代表性和想像力的道具「褲襠拉鏈」作為這一性丑聞的代名詞,稱之為「拉鏈門」,不用說,這一說法立刻風靡世界!
後來「。。。門」又被引申到更廣的范圍,現在已不僅僅局限在政治上,而是代指任何新發生的一些丑聞或新聞(不一定是丑聞),這些新聞只要是一些挺具新聞效應,能引起廣泛公眾關注和興趣的事件,都被用上「。。。門」的叫法。比如這兩天世界盃的央視轉播,解說員黃健翔在義大利和澳大利亞的1/8決賽時過於激情的解說引起了公眾的廣泛爭議,現在也被媒體稱之為「解說門」了,這並不是一個丑聞,也不是一個政治事件,僅僅是一個具有新聞效應的體育事件而已,可見現在的「。。。門」已經廣泛運用到何種程度。
「電話門」是指最近曝光的意甲球隊尤文圖斯隊打假球事件,起因是一個電話被錄音成為證據曝光,故稱之為電話門。
⑵ 新聞上經常說的什麼「門」事件中的門字指的是什麼意思
「門」事件中的門字指代一些「帶有爆炸性的事件及新聞」。
所謂「門…」已然成為了現在網路的流行語,它起源於著名的「水門事件」,自此之後,「門…」就被用來指代一些「帶有爆炸性的事件及新聞」,比較著名的有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拉鏈門」,前央視足球評論員黃健翔的「解說門」,歐洲意甲聯賽中的「電話門」,其實從這里可以看出,「門…」並不只是指一些政治上的丑聞,娛樂、體育等行業的大事件也可以被冠以「門…」稱。現如今,發生一些大事件時人們都會冠以「門…」,意指關於XX的一系列事件。
「門」還有其它基本意思:
1.建築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兒。~口。開~見山。
2.形狀或作用像門的東西:電~。
3.途徑,訣竅:~徑。~道兒。
4.舊時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現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風。~婿。長(zhǎng )~長子。
5.事物的分類:分~別類。
6.宗教的教派或學術思想的派別:教~。~徒。
7.量詞:一~大炮。
8.姓氏。
⑶ 急!急!急! 門電路,門事情中的「門」是什麼意思
是音譯英文-ment,後綴 suf. (附在動詞之後形成名詞) ,有時指代比較重大的新聞事件或丑聞事件,因著名的「水門」事件而起,如「伊朗門」、「情報門」事件等。
⑷ "伊朗門"中的"門"是什麼意思啊
最早的「門」出自日本的羅生門,具體故事你網路一下吧,門的意思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但終究誰的正確沒有人知道。
⑸ 請問「伊朗門」「水門事件」的「門」做何解
「水門事件」 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譯水門丑聞指美國共和黨政府在1972年總統競選運動中的非法活動暴露後的政治丑聞。
水門(Watergate)是華盛頓的一座綜合大廈。1972年6月17日有5個人因闖入大廈內的民主黨全國總部被捕。隨後的調查表明,尼克松政府為破壞選舉的進程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闖入水門只是其中之一。
由於導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下台的「水門事件」被認為是美國政治史上最大的丑聞之一。水門事件之後,每當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而近年美國政壇最轟動的事件是時任總統的柯林頓與白宮女實習生萊溫斯基的性丑聞,柯林頓甚至因此險些被彈劾,所以參照「水門事件」,人們把柯林頓的性丑聞稱之為「拉鏈門」事件。此後,在世界范圍內凡涉及性丑聞的事件,均被人們稱做「拉鏈門」。此外還有「伊朗門」、「情報門」、「虐囚門」等
⑹ 情報門,伊朗門,這些事件里的門是什麼意思,英語的後綴嗎
最初源於尼克松總統搞竊聽的「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後來,美國的新聞界都把一些類似於丑聞的新聞加上了「門」。比如「伊朗門」(Irangate)
也確實如你所言,是加了個後綴。
⑺ 大家誰知道「伊朗門事件」是怎麼回事
一九八五年夏,即兩伊戰爭爆發後的第五個年頭,美國總統里根置《武器出口控製法》及其所許的在兩伊戰爭中「保守中立」之諾言於不顧,貿然同意由以色列出面秘密出售陶式反坦克導彈和霍克式防空導彈給伊朗政權。翌年二月,里根又密令由美國直接向伊朗出售武器。此即震驚世界的「伊朗門事件」。
又因美、以兩國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大部分盈利用於支持尼反政斧武裝——康特拉,故又被稱為「伊朗·康特拉事件」。
⑻ 美國過去有「伊朗門」事件,「拉鏈門」事件,這個「門」是什麼意思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事件發生後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蓋開脫,但在隨後對這一案件的繼續調查中,尼克松政府班子里的許多人被陸續揭發出來,並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從而引發了嚴重的憲法危機。1973年10月23日,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證,為彈劾尼克松作準備。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與彈劾尼克松有關的全部證據。7月底,司法委員會陸續通過了三項彈劾尼克松的條款。尼克松迫於各方面的壓力,於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譯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其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水門事件之後,每當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如「伊朗門」、「情報門」、「虐囚門」等。
⑼ 什麼是美國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是美國里根政府的一項丑聞事件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組成的特別調查委員會,從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門」事件舉行了公開聽證會。委員會共進行了41天的聽證,歷時250個小時,查閱數十萬份有關文件、官方證據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證,其中包括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諾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麥克法蘭和退役空軍少將西科德,以及國務卿舒爾茨、國防部長溫格和司法部長米斯等。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證詞,委員會同意給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諾思以有限的豁免權。
第一天作證的是西科德。這位飛將軍原來拒絕作證,這回卻是口若懸河,有問必答。從5月5日至7日,接連3天,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有關背景都說了出來。
西科德承認他和諾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銀行秘密賬戶上的大約3000萬美元。美國以3000萬美元的要價向伊朗出售價值2000萬美元的武器,美凈掙1800萬美元的利潤。他承認這筆錢中有350萬美元轉交給尼加拉瓜政府軍,350萬美元用於向伊朗運送武器,100萬美元用於其他開銷,800萬美元在瑞士銀行賬戶上,另有200萬美元去向不明。他說:「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國會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軍出售武器期間進行的。」他還說他有時同前中央情報局長凱西討論他的活動,經常同諾思接觸。他認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義進行活動,並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麥克法蘭作證。人們知道他曾經三緘其口,最後服用過量安眠葯以求解脫,可謂「里根鐵桿」。但他這次卻出乎人們意料。他證明說:「在國會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的決定以後,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繼續提供援助;諾思雖受我領導,但他與中央情報局已故局長凱西來往密切,關系非同尋常。」他還證明,支付200萬美元作為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釋的贖金是里根親自批準的。但里根對此一直堅持說他已「記不清了」。
7月15日,輪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證。他顯得神情緊張、六神無主。他在回答問題時常常閃爍其詞,並不時地猛吸煙斗。他說:「作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我可以隨時面見總統,向他匯報國內外的事情。」關於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換人質一事,他說:「凱西1985年11月曾送來一份備忘錄,經我提交總統簽署。」一年以後,「伊朗門」事件曝光,為了保護總統,使之免受牽連,他親手將這一文件銷毀。關於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問題,他說這是諾思出的「好主意」,但經過他批准。他相信總統也會批准這個「好主意」。不過,他深知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所以沒有報告總統,以便將來曝光可讓總統矢口否認。他最後強調:「我批准將款項轉移給尼反政府軍,是在忠實地執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證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風頭的算是諾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熒屏上的畫面分為兩半:右邊是里根總統,微笑著緩步走過白宮南草坪揮手向人們致意,然後跨上直升飛機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陸戰隊士兵行了個禮。畫面左邊是陸戰隊員諾思中校,坐在參議院的證人席上,傾身向前,凝神聆聽提問。那狡黠的眼睛時而充滿哀怨,時而又閃出凜然的光芒。
隨後,里根飛走,諾思的形象支配了整個熒屏。
電視觀眾瞪大眼睛注視著眼前這位「愛國英雄」。
諾思說,他曾起草了5份備忘錄送給波因德克斯特,要求總統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政府軍。後來他又四處活動,指揮行動。5份備忘錄中有4份被他銷毀,剩下的一份沒有留下里根總統批的字跡。
諾思接著說,早在1984年,凱西就介紹飛將軍西科德來負責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後來又是凱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帳目,並將盈餘款項轉給了尼反政府軍。凱西後來還曾交給諾思一本總賬,上面記錄有援助尼反政府軍和其他秘密行動的資金流動情況。由於一次事故原因,凱西要諾思趕快清理文件,這本總賬及一批文件被銷毀了。在諾思被解職的當天,凱西又叫他銷毀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凱西生前卻宣稱他不知道諾思在幹些什麼。凱西在最後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於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從何處得到資助,中央情報局毫無知情。」這與諾思的證詞大相徑庭。
此外,諾思還承認他1986年11月中旬參與偽造了一份「伊朗門」行動的大事記,以「幫助」國會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麥克法蘭、波因德克斯特、凱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蓋真相的原因。
諾思在聽證會上口口聲聲說:「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準的。」這就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諾思的5份備忘錄統統給扣押了,並以這種方式讓諾思自由活動?
聽證會上,諾思繪聲繪色和擲地有聲的證詞,特別是他的「坦率」態度贏得了5000萬美國電視觀眾的心。大多數美國人相信了他的「真誠」,他成了「愛國者」,成了集美國人的全部價值觀(責任、榮譽、國家)於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證者不一而列。
調查委員會領導人在聽證會結束時的總結發言中指出,「伊朗門」事件是個「充滿欺騙、口是心非和漠視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喪的事件」。
美國人對聽證會的評價則是一出前緊後松、有頭無尾的電視「連續劇」。「伊朗門」事件的兩位主角諾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經把主要責任承擔下來,使白宮如釋重負。一些配角雖然也從不同角度補充和驗證了若干細節,但都沒有透露出任何帶有爆炸性的內幕。「連續劇」是在沒有達到高潮的氣氛下收場的,在觀眾腦海中存在的若干懸念,至今仍然沒有找到答案,這也許將永遠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