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列舉四大文明古國產生的地點及代表性貢獻及成就
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於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今中華人民共和國)。
1、巴比倫王國有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古巴比倫人使用楔形文字。人們已經能區分恆星和五大行星,觀測出黃道,以後又區分出黃道上的12個星座,繪制出黃道12宮的圖形。
而且還掌握四則運算、平方、立方和求立方根、平方根的法則,能解有3個未知數的方程 。他們求出的圓周率為3, 並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弦的定理。在建築和雕刻方面,古巴比倫人也有所發展。《漢謨拉比法典》石柱柱頭浮雕技法已經比較熟練,線條朴實有力。
2、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埃及人除了建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及製造木乃伊而聞名天下外,還發明了許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東西。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此外,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在幾何學、歷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3、印度的遠古文明
從文字來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只有口頭相傳的作品。
古印度最早的文學作品是《吠陀》,其產生最古、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詩歌總集,共有1028首詩歌,以頌神為主,也有世俗詩歌。
古印度的民間文學作品也佔有重要地位。它們大都保存在《五卷書》、《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經》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經》流行最廣,主要記述佛陀前生的故事。
阿育王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造型藝術中的重大成就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於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
古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醫學方面的成就比較突出。在天文學方面,由於農業生產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觀察天象。早在吠陀時代,他們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將五星與日月並稱為七曜。把月亮所經過的星座劃分為28宿,稱之為「月宮」。但他們認為,太陽、月亮、星星都是圍繞地球轉的。
在醫學方面,《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症之名,並開出了對症的葯方,當然,這些記載也夾雜著巫術謎信。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舍羅迦本集》和《妙聞本集》。
4、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1)伊朗高原屬於什麼文化圈擴展閱讀:
《世界文明史》(美國威廉·麥克高希)稱「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
《全球通史》(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中提及:「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這些文明使歐亞大陸成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歷史中心地區。
更明確地說,中東的文明中心包括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古中國的文明中心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歐洲的文明中心在地中海北岸地區——這一地區從米諾斯文化時期至中世紀末期,一直在經濟和文化上佔有明顯的優勢。應該說明,這里所說的歐洲包括北非。」而在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觀點里,中東文明即包括了尼羅河文明和兩河文明。
日本NHK電視台的大型紀錄片《世界四大文明》也認為中國、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為世界四大古文明。
英國BBC廣播公司的大型記錄片《文明的軌跡》里,將黃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稱作世界四大古文明。
⑵ 義大利,伊朗,西班牙,美國,德國屬於什麼文化圈
義大利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
西班牙 在全國的中心梅塞塔(MESETA)高原,屬大陸性氣候,北部和西北部是海洋性氣候,南部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區屬乾燥的亞熱帶氣候,或地中海氣候。
紐約 亞熱帶季風氣候。
德國 溫帶海洋性氣候
⑶ 乾旱的伊朗高原為何能孕育輝煌的波斯文明
波斯帝國作為公元前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其龍興之地「伊朗高原」卻是一塊相當乾旱崎嶇的土地,其人口承載力顯然不能與大河流域的諸文明相比,然而伊朗高原卻有很強的防禦性,有利於波斯人的內部整合和制度經濟建設,厚積薄發,並養育波斯文明綿延數千年而不絕,可見這塊「荒漠」並不那麼簡單。
占據伊朗高原意味著對東西兩邊都具有很強的地理優勢,無論是長期紮根於此的波斯人、外來的希臘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要想建立龐大的帝國都不能缺少伊朗高原這一重要基地。如果將伊朗以西的西亞低地視為地中海世界,那麼伊朗可能才是亞歐大陸陸上的最重要樞紐。
⑷ 伊朗高原的地理環境
伊朗高原是亞熱帶乾旱和半乾旱氣候,降水稀少,寒暑變化劇烈,溫度年較差和日較差均很大。絕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大陸性草原和沙漠氣候,冬夏溫差大、雨量少,水源大都來自高山降水。
西亞的伊朗高原,地處亞熱帶大陸的內部,屬於亞熱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乾旱氣候的形成是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遠或因有山地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又兼這里地處亞熱帶,故夏季高溫,冬季溫和。半乾旱氣候屬於由乾旱氣候向其他氣候的過渡類型。
伊朗東部和內地屬大陸性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寒暑變化劇烈,夏熱,冬冷多風,內地形成大片的草原、沙漠和鹽沼。東部沙漠地區減少到100毫米左右,西部山地區受地中海式氣候影響,年平均降水量達500毫米以上,沿裏海一帶年平均降水量達1000毫米以上,炎熱潮濕,可生長亞熱帶植物。 伊朗高原的植被類型屬於荒漠草原,通常生長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屬於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⑸ 屬於伊斯蘭文化圈的國家
「伊斯蘭國家」一般指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和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和地區。(伊斯蘭國家有時又稱穆斯林國家,穆斯林是伊斯蘭教徒之意)不過,有的國家穆斯林雖不佔人口多數,但由於受伊斯蘭教影響,也宣布為伊斯蘭國家,參加了伊斯蘭會議,如亞洲的馬來西亞、非洲的幾內亞比索、布吉納法索、喀麥隆、烏干達、加彭等。除這些國家外,其它伊斯蘭國家和地區還有:汶萊、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馬爾地夫、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阿拉伯葉門共和國、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土耳其、巴勒斯坦、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甘比亞、幾內亞、獅子山、馬里、查德、吉布地、索馬里、葛摩、尼日和西撒哈拉,一共45個國家和地區。
⑹ 伊朗高原屬於伊朗嗎﹖
你好。不完全屬於伊朗。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
⑺ 伊朗的古代史
據史書記載,伊朗的歷史始於2500年前的早期的阿挈美尼德,但從那時起直到伊斯蘭文明始於伊朗以來,有關早期伊朗的史料都是由伊朗最大的敵人——古希臘人所記載的。因此盡管人們常說古希臘的歷史學家通常能很忠實地記載事實真相,但人們對伊斯蘭文明之前的伊朗歷史不能完全依賴於這些來源。
設拉子古波斯王國古跡(帕斯波利斯)設拉子古波斯王國古跡(帕斯波利斯)
是不是因為伊朗沒有自己而HERODOTUS和XENOPHON(古希臘史學家),仰或伊朗的史料經過後面的幾次入侵而遭到毀滅?答案不得而知。古代只有一些神話故事得以倖存,它們在薩珊王朝時期收集起來。一旦波斯語在穆斯林的伊朗得以形成後,伊朗最大的詩人之一——菲爾杜西即將這些神話故事改編成了一部宏大的敘事詩——(列王記> 《王書】其中一些部分已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一些其它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對於古代伊朗的歷史,人們不得不依賴於古希臘人的記載和考古發現。
伊朗民族的起源Iran's Ethnic Heritag
盡管「伊朗人主要是雅利安種族「的說法確為事實,但實際上他們是由很多種族和民族融合而成的。在雅利安人到達之前住在伊朗高原的是古代亞洲人;而雅利安人大多是在公元前第一個1000年內移入伊朗高原的;然後是後期征服者的後代: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
據考古發現,在雅利安進入伊朗之前,住在伊朗高原上的人種既不是閃米特也不是雅利安人。這些男女屬於某一生活在亞洲西部的種族,他們的生存范圍從今天的土耳其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地中海地區。古代亞洲人漸漸在伊朗定居下來,他們的活動范圍漸漸地向高原的西部一直延伸到ZAGROS山脈。很明顯,這些古亞洲人發展了農業,特別是種植了大麥和小麥;並發展了制陶藝術,其實古代的制陶藝術起源於原始時期經太陽曬乾的磚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不得面對周圍其他的人種,以及那些與他們的文明大相徑庭的文明。於是從北面來了一些部落,和平地同這些古代亞洲人慢慢融合,定居在原屬於古代亞洲人的土地上。而在南面,這些古亞州人同SOOOOPOTAMIA的閃米特人也有了聯系,這些閃米特有當時正在發展的一種以城市為中心並配以復雜的政治及軍事結構的農業文明。也許人們會想,既然古亞洲人住在富含礦石等原材料的山區,而富足的閃米特盛產各式食物和日用品,這兩種人應該能夠和睦相處,互通貿易的。然而事實上,這兩種人在幾個世紀內都在進行無休止的戰爭。盡管閃米特人整體實力較強,且也常常獲勝,然而事實卻與此相反,閃米特人卻被文明程度不及他的高原人所征服。最終占亞洲人中的一個名為ELAMITES的部落控制了ASSURE到波斯灣的整個底格里斯山谷。他們發展了讓後人矚目的文明,但卻被以後的巴比倫人所顛覆,其文明也隨之毀於NABCHANDNEZZARI的統治之下。
與此同時,在ZAGROS山脈融合在一起。雅利安人漸漸的從北部平靜地融入了古亞洲人的領地,並與他們融匯在一起。ARYAN人則是今天人們所稱的「說印歐語系」人中的一支,而這些「說印歐語系」的人則是今天印度,伊朗和多數西歐人的祖先。
雅利安人在公元前3000-4000年間開始移民。他們的遷移分成三支隊伍:一支向西移往小亞西亞,第二支向東移往印度,第三支則選擇了中間的道路過QXUS河。他們向伊朗的遷移速度起先是十分緩慢的,但到了第一個一千年無論在頻率還是在速度上都有所增加。象這樣逐漸擴大的遷移速度持續了幾個世紀,這些新的移民同那些本地的居民慢慢融合,並在那兒定居下來。
經過幾個世紀移民,最終形成了在波斯帝國和伊朗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兩大王國:首先是在伊朗高原南部的波斯王國PARSA(希臘人稱之為PERSIS),它位於今天的法爾斯省和KHOUZIATA附近;然後是在今天伊朗西北部的MEDES。
居魯士的統治The Rule of Cyrus the Great
在ZAGROS山脈的另一則,同時興起了兩個閃米特人國家:
巴比倫和阿西里亞。但到了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出現於波斯地區,他征服了這些王國並將他們合並為一個實力強大的帝國——「波斯帝國」它在居魯士的領導之下變得日益強大。
阿契美尼德王朝The Archaemenid Dynasty
在居魯士死後,國家即陷入連年征戰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前521年,大流士被幾位高貴的王子選為萬眾之王從而即形成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的統治政績卓越:他發展了有史以來第一個由總督監管疆域的制度;他修建了高質量的公路;……
但在大流士以後,盡管他的繼承人曾力圖征希臘。但最終一個名為亞歷山大的年輕的MACEDONIAN人在公元前323年擊敗了大流士三世。
ALEXANDER THE GREAT和SELEUCUS NECTAR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Seleucus Nectar
亞歷山大很崇拜波斯文化風俗,也有效地將東西方,波斯和希臘融合一起,但在他生前卻沒能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完善、團結的國家。因此在他死後,他的將軍們瓜分了該國。其中有一個名為SELEUCUS NICTAR的將軍獲得了阿契美尼德這塊地方,當時叫作「ASIA」(亞西亞),但並不包括JUDEA、阿拉伯半島和小亞西亞的一部分。
亞歷山大一樣, SELEUCUS NACTAR雖然是一個希臘人,但他卻成為了讓希臘人同波斯人和平生活在一起並享有平等權利的國王。在這段時期波斯和希臘兩種文明的碰撞使得人類在藝術和文化上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
然而SELEUCUS卻並不善於治理國家,漸漸地許多省份開始脫離中央政府。最後經過多年的斗爭,帕提亞人(即安息人〕掌握了今天的伊朗和MESOPOTAMIA,並在將近300年內控著這該地區。
安息人王朝The Parthian Dynasty
原為游牧民族的安息人意識到被征服者比他們自己更為發達的文明,於是允許被征服者在安息人總督的控制下,保留他們的財產和行政權。
⑻ 什麼是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說的又是什麼文化
阿拉伯文化是隨著伊斯蘭教的聖戰勝利而興起對的一種古文明文化,它的特點在於對多民族、多種族文化的吸收。波斯文化並不像阿拉伯文明那般顯著,它是公元六世紀前興起於伊朗高原的一種文明,它相較於阿拉伯文化更具有時代融合的特點。
後來的波斯文明不斷被阿拉伯人同化,尤其在阿拉伯對波斯的戰爭之後,阿拉伯人統治波斯地區不斷將自己的文化輸出,然而其本身的政治制度尚未可以獨立統治一個國家,因此不得不借鑒波斯帝國時期的政治制度。由此可見,文化的融合是在時間的推移中慢慢形成的。
⑼ 關於伊朗的常識有哪些
國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首都:德黑蘭
面積:163.6萬平方千米
人口:7004.9萬(2006年)
民族:多民族的伊斯蘭國家。波斯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6%,其他為亞塞拜然人、庫爾德人、土庫曼人、吉蘭人、馬贊德蘭人、喬治亞人和卡什凱人等。
語言: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也叫法爾斯語,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
貨幣:伊朗里亞爾
國家地理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地區國家。伊朗同土庫曼、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鄰,北隔裏海與俄羅斯、哈薩克相望。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海岸線長2700千米。伊朗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伊朗以高原山地為主,是高原和山地相間的國家,大部分位於伊朗高原上,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中央為平坦的高原,佔全部國土的1/2。北部有厄爾布爾士山脈,主峰達馬萬德峰海拔5671米。為伊朗最高峰。西北部是亞美尼亞高原的一部分,多山間盆地。西南部的扎格羅斯山脈是伊朗最大的山脈。東部為盆地和沙漠。北部和南部沿海為平原和低地,西南邊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東南邊緣和卡倫河平原。伊朗東部和內地屬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大部分地區乾燥少雨。西部山區多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
伊朗國名的由來
伊朗舊稱波斯。源於居魯士大帝建立的波斯帝國發祥地帕爾斯。其意為「產馬的地方」。1935年改稱伊朗,波斯語意為「光明」。古波斯人自稱為伊蘭。中國古書稱其為安息國。
德黑蘭
德黑蘭位於厄爾布爾士山南麓的綠洲上,北依全國第一高峰達馬萬德峰。是伊朗首都,也是全國最大城市,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德黑蘭有許多古跡和博物館,著名的有考古博物館、珍寶博物館以及專門展覽馳名世界的波斯地毯的地毯博物館等。德黑蘭是伊朗交通運輸的總樞紐,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擁有紡織、石油提煉、制葯、水泥等工業。全國1/3的工業集中於此。製造業產值約佔全國一半。德黑蘭市郊盛產小麥、水果和棉花。是伊朗重要的農業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名的《德黑蘭宣言》在此簽署發布。在著名的「孔雀王座」IRE宮內。還開辟了民俗及考古的博物館。
⑽ 絲綢之路的信息伊朗高原北部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它是由於阿拉伯版塊與歐亞大陸版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折山脈帶地形。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闊的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裏海、高加索山脈的斜坡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