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當年蘇美的冷戰是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所形成的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嗎
是的,意識形態只是名義上的宣傳策略,其實質是美蘇兩國對二戰之後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重新劃分,以及美蘇兩國對世界霸權的重新爭奪。
㈡ 哪位政治達人給我介紹一下兩伊戰爭的始末吧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編輯本段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編輯本段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附:圖片為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居民慶祝兩伊於當日正式實現停火
㈢ 冷戰中,兩大社會陣營在 政治、軍事、外交、貿易 等方面發生的對抗事件。
1.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美國直到1933年才承認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元旦,美、蘇、中、英等26個國家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作戰,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說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能夠結成聯盟。但是,戰爭結束後,美蘇聯盟破裂,轉變為冷戰和爭霸。
2.二戰結束以後,美國成為世界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推行全球擴張政策。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既是美國在全世界擴張勢力的宣言書,也是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發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又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美蘇冷戰,使美蘇由盟友變成了敵人。美蘇冷戰,在意識形態上尖銳對立;在經濟上互相封鎖;在軍事上,194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1955年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使美蘇在冷戰中形成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對峙局面。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和國際關系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台以後,開始對蘇聯的內外政策進行調整。1956年召開了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把「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的三和路線作為蘇聯對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緩和美蘇緊張關系,尋求美蘇共處合作,平起平坐,共同來主宰世界事務。美蘇經濟軍事實力差距縮小,社會主義陣營的發展和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都使美蘇關系發生了有利於蘇聯的變化,有利於蘇聯推行霸權主義。但是,美國仍然是世界頭號經濟、軍事和科技強國,美國推行稱霸世界的戰略使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愈演愈烈。50年代後期,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格局逐漸形成。
4.美蘇冷戰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產階級陣營的對抗;美蘇爭霸是爭奪世界霸權的沖突,它超過了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美蘇冷戰是除戰爭以外的敵對和對抗行動;美蘇爭霸則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對抗,也有局部戰爭,如美軍侵略越南和蘇軍入侵阿富汗的戰爭。美蘇冷戰和爭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處。在實質和結果上是一致的
㈣ 求冷戰時期美蘇勢力的范圍分布(地)圖
注釋(自上至下)此圖為1959年
北約組織
其他美國盟國
美國友好國家
歐洲殖民地
華沙條約組織
其他社會主義國家
其他蘇聯盟國
中立國家,地區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tn=imagedetail&word=%C0%E4%D5%BD%B8%F1%BE%D6%CD%BC&in=24752&cl=2&lm=-1&pn=9&rn=1&di=25006646208&ln=2000&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9&-1
另:1.60年代,大批非洲國家擺脫殖民後獨立。越南北部為社會主義。中國脫離與蘇聯聯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生分裂
2.70年代,越南統一,為社會主義國家,與蘇聯結盟。1979年,伊朗「黑色革命」後,成立反美不親蘇的政權。1979年,中國越南爆發沖突,中越同盟分裂。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佔領10年
㈤ 伊朗跟美國是聯盟
曾經是(巴列維王朝時期),現在互為假想敵
追溯到70年前,英國和蘇聯於1941年8月對伊朗的佔領,伊朗驟然上升為一個備受國際社會矚目的國家。二戰期間伊朗在盟軍的軍事行動、特別是運送盟國對蘇聯的援助物資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正是伊朗所具有的這一特殊功能,才使得先前與它關系淡漠的美國大規模的涉入伊朗,美伊關系也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隨著二戰臨近結束,盟國在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伊朗產生了較為激烈的利益紛爭。在此期間以及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當伊朗與英蘇發生沖突時,美國大都小心謹慎的站在伊朗一邊,或者至少不是很明顯的與伊朗作對,這使得伊朗人對美國的好感與日俱增。
1953年伊朗政變的成功以及隨後伊朗石油國有化危機以有利於美國的方式獲得解決,標志著美國在伊朗優勢地位的最終確立以及美伊依附關系的最終形成。 當美國成為對伊朗影響最大的外部國家後,在美國的幫助下重新執掌大權的巴列維國王選擇了親美外交路線,他寄希望於在美國的幫助下獲得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在冷戰的氛圍中,美國也看到了伊朗在遏制蘇聯方面的重要作用。於是雙方各有所求,在至1979年巴列維國王倒台為止的三十多年中美伊建立並發展了非常鞏固的雙邊關系。
在美伊關系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巴列維統治的最後10年中,美國對伊朗的軍售在雙邊關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巴列維向美國購買大量的武器,這固然增強了伊朗的軍事實力,提升了伊朗的國際地位,增加了美國的出口以及為美國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他將大把的石油美元花費在武器上的同時,忽略了對伊朗更為重要的經濟建設的投資,這也為他統治的覆滅、為日後美伊關系的惡化埋下了伏筆。
在這長達40餘年的美伊關系發展過程中,雖然也有肯尼迪總統以及卡特總統向巴列維施加的改革壓力,但是他們的初衷並非是希望伊朗走向現代化的民主社會,而是希望巴列維政權能保持長期的穩定,伊朗能更好的為美國利益服務,鼓吹人權、呼籲削減對外軍售的卡特政府對巴列維侵犯人權的漠視、對伊朗武器出售的積極姿態恰好說明了美國對伊政策的上述主要訴求。
1979年巴列維國王的出走他鄉以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王朝時代在伊朗的隕落,也標志著二戰後美伊親密關系的終結。
目前由於伊核問題、伊朗對美國霸權地位的不服從態度、地緣政治問題(與以色列交惡),還有歷史上的「德黑蘭人質事件」等恩怨,美伊之間相互敵視。內賈德卸任後,現任伊朗政府外交言辭變得比較懷柔,總體關系由敵視轉為冷淡,沒那麼劍拔弩張了。
㈥ 求歷史大神解答,冷戰中的中東各國陣營及對峙
二戰後美蘇的對峙,其中美國的「冷戰」政策及其表現是重點。二戰結束後,由於意識形態和不同國家利益,美蘇從戰時盟友關系轉變為戰後的敵對關系。美國經過二戰,實力大增,妄圖稱霸世界。「杜魯門主義」的出台,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成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組成了「經互會」和「華沙條約組織」,至此,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
㈦ 美國歷史的冷戰時期
參見: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准備,一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參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擴軍參戰,並大量供應盟國軍火物資,美國成為盟國的兵工廠,出現了戰時經濟繁榮,國家壟斷資本有更大發展。美國利用參戰的機會,控制了世界許多重要戰略據點,建立了軍事基地;杜魯門政府對外推行冷戰政策,提出杜魯門主義,制訂馬歇爾計劃,籌劃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在內政方面,杜魯門提出「公平施政」綱領,但收效甚微。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952年共和黨人艾森豪威爾以結束朝鮮戰爭的許諾當選為美國總統。1953年7月簽定了朝鮮停戰協定。
艾森豪威爾政府在1953-1954年經濟危機的侵襲下,為緩和國內外緊張形勢,在內政外交方面作了調整,擴大了社會保險法的實施范圍,加強科研工作的國家化,進一步發展宇航事業。1955年7月美、英、法、蘇四國首腦會議召開,國際形勢有所緩和。1957年蘇聯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向美國尖端科學領先地位進行挑戰。 1958年,美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從而使美蘇軍備競賽進入宇宙空間競爭。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登月艙在月球著陸。 參見: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古巴導彈危機
美國歷史自1960年以來,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經濟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仍舊是不斷膨脹;從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繼續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朝鮮戰爭期間,由於有黑人參加作戰,軍隊中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這一事實推動了國內黑人爭取民權的斗爭。1954年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控訴教育局判決案」,宣布長期統治教育領域的「隔離但平等」原則為違憲。1955年12月,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黑人在馬丁·路德·金的領導下,進行長達381天的抵制乘車方面種族隔離的運動,黑人又在餐館展開靜坐運動,以抗議這方面的種族隔離,民權運動蓬勃興起。 60年代民主黨肯尼迪和約翰遜相繼執政,實行長期財政赤字政策,擴大軍費開支,增加福利費用,經濟持續上升。同時,由於他們捲入越南戰爭,支付巨額軍費,消耗了美國大量財富,使美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而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逐漸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
60年代,由於越南戰爭不得人心,國內社會動盪不寧。1961年黑人和白人公民共同展開「自由乘客」運動,1963年4月,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發動了大規模遊行、請願、靜坐和示威運動,8月,25萬黑人和白人一起為抗議種族歧視,舉行了向華盛頓的進軍示威,馬丁·路德·金發表了「我有一個夢」的演說。在黑人民權運動的推動下,國會於1964年6月通過民權法。 參見:尼克松主義、中美關系正常化
1969年尼克松上台後,美國陷入越戰泥淖不能自拔,經常性的財政赤字和龐大的軍費開支,加劇了通貨膨脹,處於內外交困境地。1969年起,尼克松以「夥伴關系、實力加談判」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新戰略。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發表了中美上海公報。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副總統福特即就任第38屆總統。1975年5月,正式宣布越南戰爭結束。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生效,實現了兩國關系正常化。在美蘇關系方面,尼克松提出新「和平」戰略後,兩國加強了對話。 1972年5月,尼克松訪蘇,簽署了限制戰略武器條約。80年代,美蘇軍備競賽從數量方面轉向質量方面。1985年以來,美蘇經過不斷談判,終於在1988年6月1日,兩國領導人在莫斯科交換了中程導彈條約的批准書。美蘇關系進一步趨向緩和。 參見:第一次石油危機、第二次石油危機
美國和蘇聯的冷戰至這段時期仍未停止。其間美國和蘇聯展開了一連串的太空競賽,蘇聯派出了世界首個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國則派太空人首次登陸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發戰爭,北越與南越開戰,美國為阻止蘇聯和共產勢力擴張,毅然介入越戰。其間美軍傷亡人數不斷增加,最終北越統一了越南,美國的企圖未能實現。
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歷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3年10月以色列與中東一系列國家關系惡化,觸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1974年美國還要派發汽油定量配給票。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在這段期間就下降了4.7%。
過了數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蘇聯。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參見:里根、星球大戰計劃
在經濟方面,1980年美國經濟嚴重衰退。1981年裡根任總統後,推行高赤字財政政策,用大規模減稅和增加國防開支來刺激經濟、鼓勵投資,同時嚴格控制貨幣發行量。1982年美國經濟開始復甦,轉入低速增長。1987年10月雖發生股市暴跌風潮,美國經濟情況仍較平穩,但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仍是美國經濟的隱憂。
1986年11月,美國爆發了「伊朗門」事件,披露里根政府(成員)繞過國務院並隱瞞國會,於1985年至1986年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以換取美國人質,並將其中所得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 1987年,美國以保護海灣通航的名義,派遣軍事力量去海灣,同伊朗多次發生軍事沖突。1989年1月布希就任美國第41屆總統。
1990年爆發海灣戰爭。美國出兵伊拉克。迫使其退出科威特。 1992年,民主黨人柯林頓當選總統。其間美國及多國部隊多次空襲伊拉克以制止其研製核武器。
㈧ 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分陣營
二戰對立雙方有兩個陣線:以德日意為代表的法西斯陣線;以美蘇英中為代表的反法西斯陣線。
參加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7國,前三國是這一陣線的核心。
參加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47國。
按照國際會議的協議,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和地區。丹麥、阿根廷、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蘇聯加盟共和國)因為是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所以也成為反法西斯陣線的一員。
此外,還有3個國家是宣了戰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10日對日本宣戰、阿爾巴尼亞(法西斯傀儡政府)1941年10月17日對英國宣戰、暹羅(今泰國)的投降派政府1941年12月11日與日本簽訂攻守同盟,並於1942年1月對英、美宣戰。
所以,共有先後61個國家和地區的17億人口(佔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㈨ 美蘇如何劃定戰後勢力范圍的實際形成的情況又是怎樣的請歷史專家來解答。
我來幫你回答吧,本人精通冷戰史,不喜歡照抄網路,喜歡結合自己的觀點和傳統歷史學派,修正歷史學派和後現代學派的各種觀點來解釋美蘇冷戰問題,希望您能尊重我的勞動
美蘇在戰後試圖劃分勢力范圍(sphere of influence)來避免沖突,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還是由於復雜的原因而導致了冷戰
在二戰末期,美蘇英三次領導人會晤---德黑蘭,雅爾塔和波斯坦,探討了勢力劃分的問題
另外還得算上1944年斯大林和丘吉爾達成的百分比協定,具體的內容,直到1945年的波斯坦會議才逐漸完善
具體來講,俄國的勢力范圍擁有東歐,不過南斯拉夫應該同時受俄國,英國影響,希臘,土耳其歸屬英美勢力、
中歐地區,包括德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屬於雙方勢力交錯地區---均由大國分管(後來奧地利實現中立化)
在亞洲,蘇聯在關外的中國地區占據「優勢」---但是必須保持美軍不登陸中國大陸的默契
日本應當由多國佔領
首先,波斯坦會議上,斯大林承諾在波蘭和其他東歐國家搞選舉,但是斯大林並沒有進行公平的選舉。這一點引起了美蘇在東歐及巴爾干問題上產生一些列沖突。但是斯大林在1944年和丘吉爾曾經搞過一個百分比協定,他認為自己的行動符合該協議---即東歐屬於蘇聯勢力范圍
然而戰後蘇聯違背了1943年的協議,沒有從伊朗及時撤軍,反而試圖強迫伊朗政府接受不平等條約,引發英美的不滿。
而蘇聯對希臘游擊隊的影響---違反了1944年的百分比協定(該協定斯大林承認英國在希臘的優勢地位)使丘吉爾感覺大英帝國無力維持巴爾干利益,希望將美國引入---於是他去杜魯門的家鄉做演講---鐵幕演說----導致杜魯門在1947年提出杜魯門主義---要求對希臘和土耳其提供巨額援助(4億美元)來預防極權主義威脅(沒有明確指出是蘇聯)
美國其後於1948年通過馬歇爾計劃---受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政變的刺激,對西歐提供經濟援助,銷售美國產品,防止蘇聯滲透歐洲西部
蘇聯本也被邀請參加該計劃,但是被要求提供經濟數據,遭到拒絕。斯大林隨即建立東歐的經濟互助會(COMECON)和工人情報局來反制美國。
而且對蘇聯看來,東歐的控制涉及蘇聯的安全問題,蘇聯在遭到德國兩次入侵後急需緩沖帶
而美蘇沖突的一大核心問題就是德國問題,盡管波斯坦會議通過分割德國成為四個佔領區。但是斯大林本身想讓德國中立化(就像奧地利),因為西方國家佔領德國的工業區部分。但是與美國產生了沖突,斯大林製造柏林危機,通過空中封鎖希望促使美國妥協,以失敗告終。隨後,美國直接建立西德政府,而斯大林扶持東德來回應---導致1949年北約建立
而在亞洲,美軍登陸中國導致雙方互信消失,蘇聯開始公開支持毛主席在東北的擴軍,另外美國也沒有邀請蘇聯一同佔領日本
北約建立之後直接在朝鮮半島投入實戰,體現出美國的遏制戰略(由坎南於' 長電"中首次提出)。雙方直接開始進行代理人戰爭。1955年蘇聯建立華約組織,歐洲徹底分裂成兩大武裝集團---冷戰爆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雙方的勢力范圍大體上沒有變化
到1955年,同1945年雙方策劃的勢力范圍來比較,有如下區別
首先,中歐的隔離帶,沒有完全形成--南斯拉夫和奧地利成功中立化,但是德國問題沒有解決
亞洲,日本沒有共同佔領,蘇聯影響下的毛主席控制了整個中國大陸---越南的中立化也失敗了---導致美國開始介入越南(這個問題更復雜,我這里不想多講)
而美國在西歐和南北美的勢力范圍大體上沒有動搖---英國在中東的勢力開始削弱,蘇聯主導的捷克武器換棉花計劃---成功的使得埃及倒向蘇聯勢力范圍---為日後美蘇在中東的角逐拉開序幕
總結來看,隔離帶的建設很不成功---原因在於當地的領袖(例如鐵托,金日成等人,不好被大國控制)
另外,英國的勢力范圍開始萎縮---蘇聯和美國開始填充這個空洞
我在下面具體分析一下冷戰爆發的原因
第一,二戰後,歐洲的傳統強國德國和亞洲的日本被打垮,大英帝國實力虛弱,使歐洲和亞洲出現了權力真空,而美國在二戰中遠離主戰場,損失很小,俄國擊敗了德國,佔領了東歐,威望很高,這兩個國家就成為了超級大國,趁機填充真空地帶,爆發了沖突
第二,美蘇兩國的意識形態不同。斯大林希望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美國則希望建立全球的自由貿易體系
第三,在安全問題上,兩國看法差距很大。俄國佔領東歐是畏懼日後德國的重新武裝,希望獲得緩沖,卻被認為是擴張行為。蘇聯認為北朝鮮進攻南韓是內部問題,而美國認為是國際問題等等
第四,美國的軍工復合體在戰後為了自身的利益,有益挑撥事端,製造危機感,利用斯大林的多疑了維持美國的軍事開支,為自身牟利
兩極對峙的格局對世界的影響十分巨大,這種情況也是在歷史上首次出現
冷戰導致了全球性的兩種次級文化大規模擴散----也就是兩種意識形態的傳播,而且也側面進一步推動了民族主義的泛濫
美蘇兩國的對峙加強了全球貿易聯系(在兩大聯盟的內部),國家的權力開始下降----例如韓國,北約成員都相對放棄了一定的軍事權力
在歐洲的對峙推動了西歐一體化和歐盟日後的建立
日本在冷戰中得以經濟崛起----冷戰的大規模訂單和工業擴散效應導致東南亞的一些列國家的經濟發發展
而蘇聯奉行列寧主義,支持非洲民族運動,瓦解了數百年的殖民地制度
冷戰更深層次的影響,我有兩篇原創文章, 您可以參考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維京繼承人胡侃帝國之命運
http://hi..com/%E7%BB%B4%E4%BA%AC%E7%BB%A7%E6%89%BF%E4%BA%BA/blog/item/059b1bdfd652d21462279819.html
(原創超長篇 文明的危機----簡述世界新秩序(上)和(下)
http://hi..com/%CE%AC%BE%A9%BC%CC%B3%D0%C8%CB/blog/item/1d75df620f524ed5e6113a43.html
http://hi..com/%CE%AC%BE%A9%BC%CC%B3%D0%C8%CB/blog/item/2b8600554d7e40ccb645ae4c.html
以上是我自己打的完全原創,希望您能給分
歷史方面,尤其冷戰,19世紀歷史,數學,天文學您均可問我,希望對您有幫助
本人建了 以史為鏡 這一歷史知道團,希望您以後能多多支持我團,有歷史方面的疑問可以來咨
詢(我團雖新建,高人卻不少)
另外,有數學,物理,天文學的問題均可向在下咨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