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十大最有名的湖泊是什麼
裏海、蘇必利爾湖、維多利亞湖、休倫湖、密歇根湖、坦噶尼喀湖、貝加爾湖、大熊湖、馬拉維湖、大奴湖。
1、裏海
裏海,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位於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則是蘇必利爾湖。裏海也是世界上接壤最多國家的湖,一共與5個國家接壤。
裏海擁有與海洋相似的生態系統,海運業發達。裏海在地理學上屬性為『海跡湖』,它與黑海最後分離成為一個內陸湖泊,距今不過1.1萬多年。
裏海的英語名、俄語名以及哈薩克語名都是「卡斯皮海」,「卡斯皮」是拉丁文繼承自希臘語對裏海西南岸高加索東部人的稱呼。
裏海在現代波斯語(波斯文دریای خزر)、亞塞拜然語、土庫曼語等其它突厥語族語言中為「哈扎爾海(可薩海)」,來自9世紀時它附近的哈扎爾王國(可薩汗國)。
現代波斯語也有دریای مازندران的稱呼,是按伊朗馬贊德蘭省而來。裏海的中文譯名按西文海的原意也使用「海」字,繁體寫法可以有「裡海」、「裏海」或「裏海」
裏海雖稱海,但卻是一個巨大的內陸鹹水湖,之所以叫海,是因為面積足夠大,以及其性質偏向於海水,如顏色,海灘等。
2、蘇必利爾湖
蘇必利爾湖(Lake Superior)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1622年為法國殖民者所發現,湖名取自法語Supérieur(索菲莉爾),意為「上湖」。該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被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與美國的明尼蘇達州、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所環繞。
湖面東西長616千米,南北最寬處257千米,湖面平均海拔180米,水面積82414㎞²,最大深度405米。
蓄水量1.2萬㎞³,佔五大湖蓄水量一半以上,以蓄水量計算,該湖是世界第四大湖(不分鹹水淡水,儲水量前三分別為裏海,貝加爾湖和坦噶尼喀湖)。
湖岸線長3000千米,沿岸森林密布,北岸曲折多湖灣。有近200條河流注入湖中,以尼皮貢和聖路易斯河為最大。
3、維多利亞湖
維多利亞湖(VictoriaNyanza)位於東非高原,大部分在坦尚尼亞和烏干達兩國境內,一小部分屬於肯亞。
1860-1863年英國探險家約翰·漢寧·斯皮克和格蘭特到此處調查尼羅河的源頭時,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名字命名該湖泊。
湖泊介於東非大裂谷及其西支之間,居裂谷間淺寬盆地的北部,湖盆是由於地面凹陷而形成的,所以維多利亞湖的成因與東非高原上的其它大湖是完全不同的。該湖的面積69400km²,是非洲最大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魚類資源豐富。
4、休倫湖
休倫湖(Lake Huron),北美洲五大湖第二大湖,其位置居中。美國和加拿大共有。它由西北向東南延伸,長330千米,最寬295千米。面積5.96萬平方千米,在五大湖中居第二位。湖面海拔177米。
平均水深60米,最大深度229米。蓄水量3540立方千米。湖岸線長2700千米,較曲折,東北部有喬治亞灣。
5、密歇根湖
密歇根湖(Michigan,lake )也叫密執安湖,是北美五大湖中面積居第三位、唯一全部屬於美國的湖泊。
沿岸從南方順時針排列美國如下各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威斯康星州及密歇根州。該湖水域總面積5775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4米。
湖區氣候溫和,大部分湖岸區為避暑勝地。東岸盛產蘋果、梨等水果,南岸平直,北岸彎曲,良港眾多。
6、坦噶尼喀湖
坦噶尼喀湖是非洲中部的一個淡水湖,位於3°20′S、29°5′E和8°48′S、31°15′E之間坦噶尼喀湖位於東非大裂谷區的西部裂谷部分。屬於斷層湖。蜿蜒曲折的湖岸線長達1900公里。
入湖的河流主要有馬拉加拉西河、魯濟濟河、卡蘭博河等。湖水唯一的出口是盧庫加河。
南北長約679公里,寬度平均是50.134公里,包括了1828公里的海岸線﹙平均深度570米﹚,最深度位於坦噶尼喀湖的北部,最深處1470米,僅次於貝加爾湖,是世界第二深湖。面積32900km²,是世界第六大湖。
7、貝加爾湖
貝加爾湖(俄語:Озеро Байкал,英語:Lake Baikal),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在布里亞特共和國和伊爾庫茨克州境內,介於北緯51°29′~55°46′,東經103°41′~109°57′之間。
湖總容積23.6萬億立方米(2015年),最深處達1637米(2015年),是世界第一深湖、歐亞大陸最大的淡水湖。
湖長636千米,平均寬48千米,面積為3.15萬平方千米,由地層斷裂陷落而成,湖面海拔455米,平均水深730米。
貝加爾湖中國古稱北海,曾為中國北方部族主要活動地區,清朝曾短期控制該地,《尼布楚條約》後,將這塊地區割讓給沙皇俄國。貝加爾湖地區是伊爾庫次克少數民族聚居地,其中以蒙古族的支系布力亞特人口居多。
貝加爾湖有色楞格河等336條大小河川注入,匯水面積為55.7萬平方千米。葉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由此流出。
湖中有27個小島,因未受第四紀冰川覆蓋,湖中仍保留著第三紀的淡水動物,著名的有貝加爾海豹、凹目白鮭、奧木爾魚、鯊魚等。該湖是俄羅斯的重要漁場,對該地區氣候有較大影響。
8、大熊湖
加拿大第一大湖,北美洲第四大湖。因湖區多北極熊得名。 位於加拿大西北部,北極圈經其北部。湖形不規則,長約322千米,寬40~177千米。面積3.1萬平方千米。
湖面海拔156米。平均水深137米,最大深度413米。湖水清澈,湖岸陡立。湖區氣候嚴寒,結冰期長,僅8、9 兩個 月可通航。湖中多小島。
湖水西經110千米長的大熊河注入馬更些河。產白魚和湖鱒等。湖水從大熊河流入馬更些河。湖的周邊地區人口稀疏。
9、馬拉維湖
馬拉維湖面積30800平方公里,南北長560公里,東西寬長24~80公里,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處達706米,湖面海拔472米,屬非洲第三大淡水湖,世界第四深湖。
在馬拉維湖周圍,除南部外,三面山巒迭障,風景秀麗。湖水由四周14條常年有水的河流注入,其中以魯胡胡河水量最大,然後,向南流經希雷河同贊比西河相連。
湖區大部分水域位於馬拉維共和國境內,只有東部和北部一小部分屬於坦尚尼亞和莫三比克。沿湖有卡龍加、恩卡塔貝、恩科塔科塔、奇波卡等湖港,湖東面有利文斯敦山,西面有維皮亞山地,青翠挺拔的山峰相對聳立在狹長的湖面兩岸,形成兩道壁障,景色極為壯觀。
10、大奴湖
大奴湖(GreatSlaveLake):又稱大斯雷夫湖。加拿大第二大湖。位於加拿大西北部,近艾伯塔省北界。呈東北西南向,長480千米,寬48~225千米,面積2.86萬平方千米。
湖中多島嶼。漁業發達,產白魚、湖鱒等。湖區有鉛、鋅、金等礦藏,南岸派恩波因特為鉛、鋅礦開采中心,東北岸耶洛奈夫為金礦開采中心和加拿大西北地區首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十大湖
Ⅱ 伊朗中部那個湖叫什麼
應該是叫烏爾米湖。該湖是伊朗境內最大湖、也是地球上第二大的鹹水湖。
烏爾米湖是伊朗西北部的一個鹹水湖,接近土耳其。面積大約有5180平方千米。位於東亞塞拜疆省和西亞塞拜疆省之間。
Ⅲ 伊朗有什麼河湖
伊朗境內無主要河川流域與水系。
最長的河流為卡倫河,發源於札格羅斯山脈,流經胡澤斯坦平原,匯入阿拉伯河後注入波斯灣北端,部份河段偶可行舟。在中央高原區的河流,大多數時候是干河床,只有在春季雪融時才有水流,注入鹹水湖;這些鹹水湖到夏季後,往往也只剩下乾的鹽湖床。位於西北角的爾米亞湖是境內最大鹹水湖,終年不幹。
Ⅳ 世界上最大的湖是哪個湖
裏海(Caspian Sea)——世界最大的鹹水湖 地理位置 位於亞歐大陸腹部,亞洲與歐洲之間,東、北、西三面湖岸分屬土庫曼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和亞塞拜然共和國,南岸在伊朗境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屬海跡湖。 基本概況 裏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內陸湖,那為什麼又被稱為「海」呢?從裏海的自然特點來看,裏海水域遼闊,煙波浩淼,一望無垠,經常出現狂風惡浪,猶如大海翻滾的波濤。同時,裏海的水是鹹的,有許多水生動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另外,從裏海的形成原因來看,裏海與鹹海、地中海、黑海、亞速海等,原來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經過海陸演變,古地中海逐漸縮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變它們的輪廓、面積和深度。所以,今天的裏海是古地中海殘存的一部分,地理學家稱之為「海跡湖」。因此,人們就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湖稱為「裏海」了。其實,它並不是真正的海。 裏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爾布爾士山脈和高加索山脈所環抱,其他幾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裏海南北狹長,形狀略似「S」型,南北長約1200公里,是世界最長及唯一長度在千公里以上的湖泊。東西平均寬約320公里,湖岸線長約7000公里,面積371000平方公里,大小幾乎與波羅的海相當,規模為亞速海的10倍,相當全世界湖泊總面積(270萬平方公里)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積總和(24.5萬平方公里)還大出51%。湖水總容積為76000立方公里。 組成部分 裏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薩克、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等海灣。裏海的水面低於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約180米。裏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達1025米。裏海有島嶼約50個,面積約350平方公里。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庫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條河流注入。1940~1970年,平均每年流入的淡水量286.4立方萬公里,其中伏爾加、烏拉爾和捷列克河約佔90%以上。 整個海區可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其間被許多島嶼和淺灘隔開。北裏海,岸坡平緩,水深很淺,僅4~8米,最深也只25米;海底為波痕狀沉積平原,水量只佔總水量的 1%。中裏海,依大高加索山脈的岸線多陡坡,東岸頻臨曼格什拉克高原,較為險峻。底部,東為陸架,西為傑爾賓特海盆,深達 790米;水量約占裏海的三分之一。南裏海,海岸低平,東西陸架較寬,往西為窪地,是裏海最深的地方,水量較大,約佔全裏海的三分之二。海底沉積物,北裏海多含貝殼的砂;中裏海窪地多泥和砂質泥,東西兩岸近海則多貝殼、礫石砂和粘泥;南裏海深水區為泥和含有薄層硫化鐵的粘泥,東西兩岸邊緣區為砂、灰質泥、貝殼和礫石。
Ⅳ 伊朗的第一大鹽湖、世界第三大鹽湖是什麼湖
伊朗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鹽湖是烏魯米耶湖,這個湖位於伊朗西北、東西亞塞拜然省之間,是個神奇莫測的鹽湖。
Ⅵ 伊朗最大內陸鹽水湖是什麼湖
與其他國家共有的最大的湖:裏海,世界第一大湖,同時也是鹹水湖,面積386400平方公里。為俄羅斯,伊朗,哈薩克,土庫曼和亞塞拜然5國共有。
伊朗境內獨有的最大的湖:爾米亞湖,伊朗境內最大鹹水湖,52000平方公里。
Ⅶ 世界最大的湖泊是哪個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
蘇必利爾湖北美洲五大湖最西北和最大的一個,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僅次於裏海的第二大湖(裏海是鹹水湖)。湖東北面為加拿大,西南面為美國。湖面東西長616公里,南北最寬處257公里,湖面平均海拔180米,水面積82103平方公里,最大深度405米。蓄水量1.2萬立方公里。有近200條河流注入湖中,以尼皮貢和聖路易斯河為最大。湖中主要島嶼有羅亞爾島(美國國家公園之一)、阿波斯特爾群島、米奇皮科滕島和聖伊尼亞斯島。沿湖多林地,風景秀麗,人口稀少。蘇必利爾湖水質清澈,湖面多風浪,湖區冬寒夏涼。季節性漁獵和旅遊為當地娛樂業主要項目。蘊藏有多種礦物。有很多天然港灣和人工港口。主要港口有加拿大的桑德貝和美國的塔科尼特等。全年通航期為8個月。該湖1622年為法國探險家發現,湖名取自法語,意為「上湖」。
【興凱湖】世界上最大的界湖
興凱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是我國邊境地區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上最大的界湖,距密山市35公里,北三分之一的面積為中國,南屬俄羅斯。興凱湖是由火山爆發地殼下陷形成的,總面積4880平方公里。
興凱湖唐代稱湄沱湖,金、元時期稱北琴海,17世紀後清政府改稱興凱湖。「興凱」一詞是「興喀」的轉意,源於滿語,意為水從高處向低處流。老輩人說,興凱湖原本不是湖,它是三面環山的窪地,有樹、有河、有人家。不知是哪個朝代,什麼年間,在這塊地方有一個村子住著一位叫珍珍的姑娘,人生得俊俏,聰穎伶俐、心靈手巧。天上的一個仙童看上了珍珍,偷偷下凡與珍珍結為夫妻,他們相敬如賓,日子過得甜美如蜜。但好景不長,有一天,響晴的天突然黑雲滾滾,電內雷鳴。原來,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派巨靈神下凡捉拿仙童。仙童不願返回天宮,珍珍也不願讓他離開人間,兩人抱頭痛哭。巨靈神回告玉帝,玉帝大怒,命巨靈神把天河的之水下倒,淹沒仙童夫婦居住的山川大地,形成了浩瀚的興凱湖。
興凱湖魚類資源豐富,有48種之多,其中被譽為中國四大淡水名魚的大白魚及聞名遐邇的秀蝦在世界上絕無僅有。興凱湖大白魚,俗稱大白魚,鯉科;體長約50—60厘米,體重2—10公斤,淺棕色,背銀灰色,腹部白色,眼大,口偏上,下額突出而上翹,生活於流水及大水體的中上層,行動迅捷,善跳躍,性兇猛,以小魚及昆蟲為食。興凱湖水質潔凈,營養豐富,利於大白魚仔生長。大白魚肉質細嫩鮮美,是歷代貢品、國宴珍品。
興凱湖有保存完好的古生林自然保護區,有鳥類190餘種,生物700多種;其中,丹頂鶴、鷺鷥、東方白鸛、白尾海雕、金雕、中華秋沙鴨等為國家珍惜保護動物。
興凱湖,以湖水無污染、氣勢磅礴、景緻獨特而聞名遐邇。湖岸沙底平緩,湖水氣勢如海,水天一色,湖浪波濤滾滾,是天然的消暑、度假、洗浴沖涼的好場所。
興凱湖有大、小兩湖,猶如一對熱戀中的情人,嫵媚纏綿。大興凱湖猶如彪悍的武夫,奔放不羈,動輒波濤洶涌,喧囂不寧;小興凱湖則像清秀的少女,婀娜多姿,時常碧波漣漪,溫文恬靜。
在大、小興凱湖之間,有一條松軟湖崗。崗上松柞樺椴、山果葡萄,鬱郁蔥蔥,香飄百里,恰似一條綵帶,將大、小興凱湖緊緊連在一起。
世界最大的鹹水湖應該是裏海
我國最大的鹹水湖是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它浩瀚縹緲,波瀾壯闊,是大自然賜與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寶鏡。
青海湖,古代稱為「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藏語叫做「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由於青海湖一帶早先屬於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漢代也有人稱它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
青海湖面積達4456平方公里,環湖周長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楊樹葉。青海湖水平均深約19米多,最大水深為28米,蓄水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為3260米,比兩個東岳泰山還要高。由於這里地勢高,氣候十分涼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氣溫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勝地。
青海湖地處青海高原的東北部,這里地域遼闊,草原廣袤,河流眾多,水草豐美,環境幽靜。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崇宏壯麗的大通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綿綿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崢嶸嵯峨的橡皮山。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間。舉目環顧,猶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而煙波浩淼、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盞巨大的翡翠玉盤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節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節,當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遼闊的草原披上綠裝的時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氣爽,景色十分綺麗。遼闊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鋪上一層厚厚的綠色的絨毯,那五彩繽紛的野花,把綠色的絨毯點綴的如錦似緞,數不盡的牛羊和膘肥體壯的驄馬猶如五彩斑駁的珍珠灑滿草原;湖畔大片整齊如畫的農田麥浪翻滾,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瓊漿在輕輕盪漾。而寒冷的冬季,當寒流到來的時候,四周群山和草原變得一片枯黃,有時還要披上一層厚厚的銀裝。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開始結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銀裝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寶鏡,在陽光下熠熠閃亮,終日放射著奪目的光輝。
青海湖以盛產湟魚而聞名,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很值得提及的是,這里產的冰魚較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後,人們在冰面鑽孔捕魚,水下的魚兒,在陽光或燈光的誘惑下便自動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鮮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都是游覽勝地。海心山又稱龍駒島,面積約1平方公里。島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產龍駒而聞名。著名的鳥島位於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內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積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節卻棲息著10萬多隻候鳥。為了保護島上的鳥類資源,這里還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鳥類研究和保護工作。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對發展畜牧業和農業有著良好的條件。早在遙遠的古代,這里就是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產地。青海湖一帶所產的馬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秦馬」。古代名著《詩經》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以後,隋唐時代,這里產的馬經過與「烏孫馬」、「血汗馬」交配改良,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良馬。它不僅以神駿善馳而馳名,而且以能征慣戰而著稱。
青海湖周圍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業生產也有著廣闊的前景。當地人民在優先發展牧業的同時,還有計劃地開墾飼草飼料基地,辦起了國營農場,發展以油料、飼料為主的農作物生產,並且在昔日荒涼的寂寞的草原,相繼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興城鎮,接著還辦起了一批工廠、礦山,其中有煤、建材、機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Ⅷ 世界上最大的湖在哪個國家
在美國馬薩諸塞州伍斯特縣南部與康涅狄格州的接界處,有一個長不過4.8公里的小湖,它在地理上並無值得稱道的特色,但是湖明卻長得出奇,用英文表示共有44個字母:音譯成中文則有19個字:查爾戈格加戈格曼喬加戈格喬布納根加莫格。在世界其它地區,還沒有聽說過這樣長的湖名。這個湖名是早先居住在這里的印第安人起的,按印第安語本意是:「你在你那邊捕魚,我在我這邊捕魚,誰也不能在中間捕魚」。
為了方便起見,有時只取該湖名的後半部,即稱喬布納根加莫格湖。
Ⅸ 世界上最大的湖
裏海目錄[隱藏]
基本概況
地質
海區劃分
沿岸海岸線
主要河流
港口
水文特徵水溫
鹽度
水位
海流
氣候
資源狀況
裏海劃界問題 基本概況
地質
海區劃分
沿岸 海岸線
主要河流
港口
水文特徵 水溫
鹽度
水位
海流
氣候
資源狀況
裏海劃界問題
(裏海衛星圖片,左上角為伏爾加河入湖處)名稱:裏海(Caspian Sea)——世界最大的湖並且是鹹水湖
俄語作Kaspiyskoye More,波斯語作Daryaye Khezer。
[編輯本段]基本概況
位於亞歐大陸腹部,亞洲與歐洲之間,海的東北為哈薩克,東南為土庫曼,西南為亞塞拜然,西北為俄羅斯,南岸在伊朗境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屬海跡湖。位於遼闊平坦的中亞西部和歐洲東南端,西面為高加索山脈。整個海域狹長,南北長約1200公里,東西平均寬度320公里。面積約386400平方公里,相當全世界湖泊總面積(270萬平方公里)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積總和(24.5萬平方公里)還大出51%。湖水總容積為76000立方公里。裏海湖岸線長7000公里。有130多條河注入裏海,其中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和捷列克河從北面注入,3 條河的水量佔全部注入水量的88%。裏海中的島嶼多達50個,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體上為北、中、南三個部分。
最淺的為北部平坦的沉積平原,平均深度4至6米。中部是不規則的海盆,西坡陡峻,東坡平緩,水深約170至788米。南部凹陷,最深處達1024米,整個裏海平均水深184米,湖水蓄積量達7.6萬立方公里。海面年蒸發量達1000毫米。數百年間,裏海的面積和深度曾多次發生變化。裏海為沿岸各國提供了優越的水運條件,沿岸有許多港口,有些港口與鐵路相連系,火車可以直接開到船上輪渡到對岸。裏海在這一地區交通運輸網中以及在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中也具有重大意義;其優良的海濱沙灘日益被用作療養和娛樂場所。
裏海位於高加索山脈以東,制約著中亞巨大、平坦的土地。而其表面約低於海平面27公尺(90呎)。靠近南面,最大深度為1,025公尺(3,360呎)。
裏海通常被認為是世界最大鹹水湖。然而這一觀念並不完全正確,因為科學研究表明,裏海經由亞速海、黑海和地中海與世界洋溝通。這一因素對於其自然地理所有方面的形成產生強烈影響。裏海具有特別的科學研究意義,因為其歷史、尤其是其面積和深度在以前的變化,為這一地區復雜的地質和氣候演變提供了線索。人為變化,特別是廣闊的窩瓦河系堤壩、水庫與運河造成的變化,對於當代水文平衡已有影響。
[編輯本段]地質
裏海與鹹海、地中海、黑海、亞速海等,原來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經過海陸演變,古地中海逐漸縮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變它們的輪廓、面積和深度。所以,今天的裏海是古地中海殘存的一部分,地理學家稱之為「海跡湖」。
裏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北裏海面積99,404平方公里(38,380平方哩),是海中最淺部分,平均深度為4∼6公尺(13∼20呎),在與中裏海的分界沿線最深達20公尺(66呎)。海底由單調的波形沉積平原構成。中裏海面積137,918平方公里(53,250平方哩),形成不規則盆地,西坡陡峭,東坡平緩。最淺部分——深度達101∼140公尺(330∼460呎)的大陸棚——沿兩岸延伸,最西面的坡由於水下塌方和峽谷而溝壑縱橫。阿普歇倫暗灘為一沙洲和島嶼帶,從水下古老的岩石上面裏海地理位置(不過是英文的)升起,是向面積約149,106平方公里(57,570平方哩)的南裏海盆地過渡的標志。一系列水下山嶺打破北部地形,但盆地底部其他地方為一坦盪的平原,而裏海最深處則在此。 裏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爾布爾士山脈和高加索山脈所環抱,其他幾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
[編輯本段]海區劃分
裏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薩克、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等海灣。裏海的水面低於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約180米。裏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達1025米。裏海有島嶼約50個,面積約350平方公里。
裏海有50個島嶼,多為小島。西北部的車臣島最大,其次有秋列尼(Tyuleny)島、莫爾斯科依(Morskoy)島、庫拉雷(Kulaly)島、日洛依(Zhiloy)島和奧古爾欽斯基(Ogurchin)島。以水文特點為依據,通常將整個裏海分為北、中、南3部分。
整個海區可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其間被許多島嶼和淺灘隔開。北裏海,岸坡平緩,水深很淺,僅4~8米,最深也只25米;海底為波痕狀沉積平原,水量只佔總水量的 1%。中裏海,依大高加索山脈的岸線多陡坡,東岸瀕臨曼格什拉克高原,較為險峻。底部,東為陸架,西為傑爾賓特海盆,深達 790米;水量約占裏海的三分之一。南裏海,海岸低平,東西陸架較寬,往西為窪地,是裏海最深的地方,水量較大,約佔全裏海的三分之二。海底沉積物,北裏海多含貝殼的砂;中裏海窪地多泥和砂質泥,東西兩岸近海則多貝殼、礫石砂和粘泥;南裏海深水區為泥和含有薄層硫化鐵的粘泥,東西兩岸邊緣區為砂、灰質泥、貝殼和礫石。
[編輯本段]沿岸
海岸線
北部海岸低平,具有大量被烏拉河、捷列克河、特別是窩瓦河沖刷下來的沖積物質,這些河流的三角洲得到廣泛開發。中部西岸多丘陵。大高加索山脈的山麓看似切近,但卻被狹窄的海濱平原將其與海岸分隔開來。阿普歇倫半島在那裡伸入海中,巴庫市坐落在半島上,而就在其南面,庫拉河與阿拉斯河的氾濫平原構成阿拉斯低地。裏海西南岸和南岸是由蘭卡蘭和吉蘭-馬贊達蘭低地的沉積物形成的,塔利什(Talish)山脈和厄爾布爾士(Elburz)山脈的高峰在內陸不遠處聳立。裏海南部東岸亦低且不太陡峭,由波浪活動造成的沉積物形成;被低矮的、多丘陵的切列肯(Cheleken)半島和土庫曼巴希半島猝然打斷。中部東岸大部地方陡峭,海摧毀了石灰岩的曼格什拉克高原和肯德爾利-卡亞桑(Kendyrli-Kayasansk)高原的邊緣。這一地區最重要的特徵是卡拉博加茲戈爾(Kara-Bogaz-Gol)灣,原為裏海的一海灣,但現在如大潟湖似的形成港灣。
主要河流
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庫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條河流注入,每年入海徑流量為300立方公里以上。。伏爾加河、烏拉河與捷列克河——注入裏海北部,它們合在一起的年水量達注入裏海的所有河水的88%,其中伏爾加河入海徑流量為 256立方公里,占裏海總徑流量的85%。。蘇拉克河、薩穆爾(Samur)河、庫拉河及一些較小的河流從西海岸注入,提供7%左右的水量,其餘水量來自伊朗海岸的河流。東部沿海地區則完全沒有常流河。
港口
裏海在交通運輸方面占舉足輕重∶石油、木材、糧食、棉花、水稻和硫酸鹽是被運輸的基本貨物,而阿斯特拉罕(Astrakhan)、巴庫、馬哈奇卡拉、土庫曼巴希和謝甫琴科(Shevchenko)是最重要的港口。它們還通過常規客運連接起來,而在巴庫與土庫曼巴希之間,鐵路貨運直接輪渡,無須裝卸。
[編輯本段]水文特徵
裏海共有130條入海河流,每年入海徑流量為300立方公里以上。其中伏爾加河入海徑流量為 256立方公里,占裏海總徑流量的85%。入海經流量有較大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直接影響著鹽度和水位的變化。海水中氯化物的含量較低,而硫酸鹽和碳酸鹽的含量較高。海水的鹽度約比大洋水的標准鹽度低三分之二。中部和南部,一般為12.0~13.0,伏爾加河三角洲以外,鹽度僅0.2。鹽度的季節變幅常在 0.17~0.21之間。12月至翌年4月,北裏海常有結冰現象,冰厚一般為0.5~0.6米,最厚為1米。在強勁北風作用下,流冰可向南漂移到阿普舍倫半島附近。 裏海水域遼闊,煙波浩淼,一望無垠,經常出現狂風惡浪,猶如大海翻滾的波濤。
水溫
夏季,水面平均溫度為24∼26℃(75∼79 ℉),南部水溫稍暖。然而,冬季溫差大,北部為3∼7℃(37∼45 ℉),南部為8∼10℃(46∼50 ℉)。東部沿岸地區深水上涌——盛行風活動的結果——也可導致夏季溫度明顯降低。
水溫分布隨季節和地區而不同。冬季,表層水溫南北差異較大,2月北裏海僅0.1~0.5°C,南裏海可達8~10°C。夏季,溫差較小,一般為24~27°C。水溫的垂直分布也隨季節而變化。冬季,北裏海和中裏海,水溫幾無變化,南裏海在50~100米深處有溫躍層。夏季,中部的30~50米深處和南部海區,上下層溫差較大。
鹽度
因為水分大量蒸發,鹽分逐年積累,湖水也越來越咸。由於北部湖水較淺,又有伏爾加河等大量淡水注入,所以北部湖水含鹽度低,為0.2‰,而南部含鹽度高達13‰。其平均鹽度約為12.8%,但在窩瓦河口僅為1%,而在蒸發強烈的卡拉博加茲戈爾灣卻高達200。在公海,鹽度分布明顯一致;從海面至海底僅增加0.1∼0.2%。裏海海水與大洋海水的區別在於硫酸鹽、鈣和碳酸鎂的含量較高——河流注入的結果——而氯化物含量較低。
水位
裏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為2~3米,中部和南部僅有20~50厘米,最大也不超過1.5米。裏海的水溫,夏季南北水域基本相同,為26℃左右。冬季北部水溫0℃以下。南部的平均溫度為8~10°,北部淺水區每年冰期2~3個月。裏海的風增減水十分顯著,伏爾加河三角洲海域,有時風減水達4~5米,風增水也可達2米。
裏海位於荒漠和半荒漠環境之中,氣候乾旱,蒸發非常強烈。據統計,裏海每年的進水總量為338.2立方公里,而每年的耗水量則為361.3立方公里,進得少,出得多,出現了入不敷出的「赤字」,湖水水面必然會逐步下降。1930年湖的面積為42.2萬平方公里,到1970年已經縮小到37.1萬平方公里了。
水位的長周期和超長周期的顯著變化是裏海最引人矚目的現象。裏海研究較吸引人的方面為依據考古、地理和歷史方面的證據再現許多世紀中的長期水位變動。 研究證實,裏海水位變動幅度似乎從西元前1世紀以來至少達到7公尺(23呎)。這些長期變動的主要原因是決定水的補給(河流注入與降水)和損失(蒸發與流往卡拉博加茲戈爾灣)之間平衡的氣候條件。7~11世紀間,出現較低水位。 裏海19世紀初期的水位要比4000~6000年前的水位低22米。1930~1957年間,由於伏爾加河上建水庫,工農業過量用水,氣候乾燥等影響,致使水位又下降。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裏海水位保持在-28.5米左右。在90年代初,裏海海面低於海平面27公尺(90呎)。水位季節變化大,春夏高而冬季低,年變幅可達33厘米。
水位下降是由於氣候變化減少河流注入而增加了蒸發——窩瓦河上建設水庫加重了這一情況——也由於灌溉和工業對河水的消耗。水位上升則與導致窩瓦河注入量增加的氣候因素有關,該河若干年來的注入量一直大大高於平均值。海面降水增加和蒸發減少也促成這一現象。
海流
海流基本沿西海岸從北向南運動,在遠南發展為復雜模式,形成數股支流。海流在與強風相合之處可以加速,海面往往波濤洶涌。在阿普歇倫半島附近,風暴掀起的最大波浪高過9公尺(30呎)。
海流主要為氣旋性環流,各個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局部性環流。北裏海,伏爾加河徑流入海後分成兩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東流,在東北部形成一個小型的反氣旋型環流。流速隨風而異,一般為10~15厘米/秒,有強勁偏北風時,西部流速達30~40厘米/秒,最大可達 100厘米/秒。中裏海被一個大型的氣旋型環流所控制。南裏海的西北和東南部,各有一個氣旋型環流。因而,使裏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為25~35厘米/秒,而東部則出現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約為10~15厘米/秒。
[編輯本段]氣候
裏海北部位於溫大陸性氣候帶,而整個裏海中部(及南部大部海區)則位於溫熱帶。西南部受副熱帶氣候影響,東海岸以沙漠氣候為主,從而造成多變的氣候。大氣環流冬季以寒冷、明凈的亞洲反氣旋為主,而在夏季亞速群島高壓分支和南亞低壓中心發生影響。狂烈的風暴與北風和東南風有關。
海區縱跨幾個不同的氣候區。北裏海雖屬大陸性氣候,但變化不劇烈;中裏海西部氣候溫和,而東部則為乾燥的沙漠氣候;南裏海屬夏季乾燥的亞熱帶氣候。冬季裏海的天氣不穩定,氣溫變化較大。平均氣溫,北部為-8~-10°C,南部為8~10°C。風向多變,而以東和東北風占優勢。風力為5.5~10.7米/秒,中部有時可達20.8~28.4米/秒。夏季,海上受高壓控制,常有微弱海風向陸吹,天氣十分穩定。氣溫變化不大,最熱月平均溫度為28~29°C,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4°C。平均年降水量為200~1700毫米,分布不均,東海岸少,西南海岸多。年蒸發量一般為1000毫米,南裏海的東部和阿普舍倫半島達1400毫米。
夏季氣溫分布相當均衡——7∼8月間平均氣溫為24∼26℃(75∼79 ℉),在太陽炙烤的東海岸絕對最高溫度為44℃(111 ℉)——但冬季氣溫北部為-10℃(14 ℉),南部為10℃(50 ℉)。海上年平均降雨量在200∼1,700公釐(8∼67吋)之間,東部降雨量最小,西南部降雨量最大。大多降於冬季和春季。海面蒸發量很高,達一年1,000公釐(40吋)。結冰影響裏海北部,通常至1月份完全封凍,在很冷的年代,沿西海岸漂浮的冰可南達阿普歇倫半島地區。
[編輯本段]資源狀況
石油和天然氣是這一地區最重要的資源。開發始於1920年代,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得到相當發展亞塞拜然巴庫附近的裏海沿岸油井。現在採用鑽井平台和人工島開采海底石油。從卡拉博加茲戈爾灣提取硫酸鈉一類礦物也具有相當重要的經濟意義。
裏海地區石油資源豐富,兩岸的巴庫和東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島地區,以及裏海的湖底,是重要的石油產區。裏海湖底的石油生產,已擴展到離岸數十公里的水域。
裏海的水是鹹的,有許多水生動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裏海生物資海豐富,既有鱘魚、鮭魚、銀汗魚等各種魚類繁衍,也有海豹等海獸棲息。約有850種動物和500多種植物;盡管對於如此浩闊的水體而言生物種類數量較低,其中許多物種卻是其特有的。藍綠藻和矽藻構成生物量最大的集團,還有數種紅藻與褐藻。動物——一直受到鹽度變化的極大影響——包括鱘、鯡、狗魚、鱸和西鯡魚;數種軟體動物;以及包括海綿在內的其他各種微生物。約15種北冰洋型(如裏海海豹)和地中海型物種充實基本動物。裏海長期以來一直以其鱘著稱,產量約佔世界漁獲量的4/5。在水位下降和隨之而來的條件最有利的產卵場乾涸的長時期內,鱘數量銳減。已經採取一些包括禁止在公海捕鱘及推行水產養殖在內的措施,以圖改善這一狀況。海豹業在北部海域得到發展。
裏海含鹽量高,盛產食鹽和芒硝。
[編輯本段]裏海劃界問題
1991年以前,裏海是平靜的,那裡沒有爭議,更沒有沖突。因為那時無論按傳統還是地理位置,裏海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伊朗的內湖。裏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兩國簽訂的條約中作了明確規定。根據該條約,只有掛蘇聯和伊朗國旗的船隻才能在裏海航行。
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裏海地區不斷發現大規模的油氣田。根據西方石油公司估計,這一地區有可能繼海灣地區成為21世紀世界能源主要供應地之一。因此新獨立的裏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要求重新確定裏海法律地位,而裏海油氣資源的開采權,自然也就和劃界問題聯系在一起。
俄羅斯、哈薩克和亞塞拜然附近的裏海水域油氣資源豐富,因此這三個國家堅持裏海為內陸海,應依據國際海洋法公約,對裏海水體及海底進行劃界,明確各國的主權和專屬經濟區范圍。而伊朗、土庫曼兩國則因為附近水域油氣資源相對較少,堅持認為裏海是內陸湖泊,按國際法裏海資源應當是沿岸各國共同財產,任何國家開采裏海任何資源必須徵得各國同意或經共同協商後方能進行。因此,裏海之爭說到底是圍繞能源的利益之爭。
近年來,伊朗迫於壓力不得不同意對裏海進行劃分,但和土庫曼一起要求各國按各佔20%的份額平均劃分裏海。這樣便形成了目前以伊、土為一方要求5國均分裏海,和以俄、哈、阿為一方要求按中心線劃分裏海的局面。
地緣政治使問題復雜化
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過於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其能源供應安全存在隱患,因此它們對能源來源多樣化的願望使裏海地區成為追逐熱點。美國憑借同亞塞拜然的密切關系,一直竭力介入裏海能源開發,主張裏海是「海」,這樣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裏海油氣資源歸阿所有,以便自己從中謀利。
在事關地緣政治的油氣管線方面,有專家認為,用裏海經伊朗到海灣的管線運送石油到西方和亞洲的石油消費國最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國不願把控制權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羅斯在中亞油氣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導地位,西方國家也擔心自己能源來源多樣化受俄牽制。因此,美國牽頭在上世紀90年代修建繞過俄羅斯但經濟上極不劃算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擠壓俄羅斯的利益。
伊朗國內早有對裏海重新劃界不滿的聲音。有伊朗議員表示,當年伊朗與蘇聯各占裏海50%,而今伊朗佔20%水域的要求都難以得到滿足,這讓伊朗難以接受。
裏海劃分是各方利益相互矛盾的復雜問題,一時難以獲得解決。因此,裏海之爭仍會持續下去。
Ⅹ 伊朗的湖泊有哪些
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
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
和阿富汗相連,另與哈薩克
和俄羅斯隔海相望。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國土絕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國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西南部為厄爾布爾士山與科彼特山,東部為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約占國土面積一半。中部為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有卡維爾荒漠與盧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餘米。僅西南部波斯灣沿岸與北部裏海沿岸有小面積的沖擊平原。西南部扎格羅斯山麓至波斯灣頭的平原稱胡齊斯坦
。主要河流有卡流倫河與塞菲德。裏海是世界最大的鹹水湖,南岸屬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