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門事件」是什麼意思
由於導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下台的「水門事件」被認為是美國政治史上最大的丑聞之一。水門事件之後,每當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而近年美國政壇最轟動的事件是時任總統的柯林頓與白宮女實習生萊溫斯基的性丑聞,柯林頓甚至因此險些被彈劾,所以參照「水門事件」,人們把柯林頓的性丑聞稱之為「拉鏈門」事件。此後,在世界范圍內凡涉及性丑聞的事件,均被人們稱做「拉鏈門」。此外還有「伊朗門」、「情報門」、「虐囚門」等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95356.html
㈡ 為什末世界上重大事件都叫「××門」事件呢
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譯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其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水門事件之後,每當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如「伊朗門」、「情報門」、「虐囚門」等。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事件發生後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蓋開脫,但在隨後對這一案件的繼續調查中,尼克松政府班子里的許多人被陸續揭發出來,並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從而引發了嚴重的憲法危機。1973年10月23日,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證,為彈劾尼克松作準備。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與彈劾尼克松有關的全部證據。7月底,司法委員會陸續通過了三項彈劾尼克松的條款。尼克松迫於各方面的壓力,於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從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麥科德等5人闖入位於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總部開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總統辭職,《華盛頓郵報》的兩位記者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對整個事件進行了一系列的跟蹤報道,正是由於他們報道的內幕消息揭露了白宮與水門事件之間的聯系,從而最終促使了尼克松的辭職。在水門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後,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於1974年和1976年先後出版了兩本關於水門事件內幕的書《總統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譯《驚天大陰謀》)和《最後的日子》(The Final Days),兩位記者在書中詳細記錄了采訪、報道以及挖掘整個事件的全部過程。1976年,根據《總統班底》一書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在第4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包括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藝術指導等在內的共計四項大獎。向兩位記者提供情報的人,代號為深喉,在2005年5月31日揭曉,是前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馬克·費爾特。
㈢ 什麼是美國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是美國里根政府的一項丑聞事件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組成的特別調查委員會,從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門」事件舉行了公開聽證會。委員會共進行了41天的聽證,歷時250個小時,查閱數十萬份有關文件、官方證據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證,其中包括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諾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麥克法蘭和退役空軍少將西科德,以及國務卿舒爾茨、國防部長溫格和司法部長米斯等。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證詞,委員會同意給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諾思以有限的豁免權。
第一天作證的是西科德。這位飛將軍原來拒絕作證,這回卻是口若懸河,有問必答。從5月5日至7日,接連3天,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有關背景都說了出來。
西科德承認他和諾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銀行秘密賬戶上的大約3000萬美元。美國以3000萬美元的要價向伊朗出售價值2000萬美元的武器,美凈掙1800萬美元的利潤。他承認這筆錢中有350萬美元轉交給尼加拉瓜政府軍,350萬美元用於向伊朗運送武器,100萬美元用於其他開銷,800萬美元在瑞士銀行賬戶上,另有200萬美元去向不明。他說:「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國會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軍出售武器期間進行的。」他還說他有時同前中央情報局長凱西討論他的活動,經常同諾思接觸。他認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義進行活動,並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麥克法蘭作證。人們知道他曾經三緘其口,最後服用過量安眠葯以求解脫,可謂「里根鐵桿」。但他這次卻出乎人們意料。他證明說:「在國會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的決定以後,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繼續提供援助;諾思雖受我領導,但他與中央情報局已故局長凱西來往密切,關系非同尋常。」他還證明,支付200萬美元作為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釋的贖金是里根親自批準的。但里根對此一直堅持說他已「記不清了」。
7月15日,輪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證。他顯得神情緊張、六神無主。他在回答問題時常常閃爍其詞,並不時地猛吸煙斗。他說:「作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我可以隨時面見總統,向他匯報國內外的事情。」關於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換人質一事,他說:「凱西1985年11月曾送來一份備忘錄,經我提交總統簽署。」一年以後,「伊朗門」事件曝光,為了保護總統,使之免受牽連,他親手將這一文件銷毀。關於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問題,他說這是諾思出的「好主意」,但經過他批准。他相信總統也會批准這個「好主意」。不過,他深知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所以沒有報告總統,以便將來曝光可讓總統矢口否認。他最後強調:「我批准將款項轉移給尼反政府軍,是在忠實地執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證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風頭的算是諾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熒屏上的畫面分為兩半:右邊是里根總統,微笑著緩步走過白宮南草坪揮手向人們致意,然後跨上直升飛機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陸戰隊士兵行了個禮。畫面左邊是陸戰隊員諾思中校,坐在參議院的證人席上,傾身向前,凝神聆聽提問。那狡黠的眼睛時而充滿哀怨,時而又閃出凜然的光芒。
隨後,里根飛走,諾思的形象支配了整個熒屏。
電視觀眾瞪大眼睛注視著眼前這位「愛國英雄」。
諾思說,他曾起草了5份備忘錄送給波因德克斯特,要求總統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政府軍。後來他又四處活動,指揮行動。5份備忘錄中有4份被他銷毀,剩下的一份沒有留下里根總統批的字跡。
諾思接著說,早在1984年,凱西就介紹飛將軍西科德來負責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後來又是凱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帳目,並將盈餘款項轉給了尼反政府軍。凱西後來還曾交給諾思一本總賬,上面記錄有援助尼反政府軍和其他秘密行動的資金流動情況。由於一次事故原因,凱西要諾思趕快清理文件,這本總賬及一批文件被銷毀了。在諾思被解職的當天,凱西又叫他銷毀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凱西生前卻宣稱他不知道諾思在幹些什麼。凱西在最後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於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從何處得到資助,中央情報局毫無知情。」這與諾思的證詞大相徑庭。
此外,諾思還承認他1986年11月中旬參與偽造了一份「伊朗門」行動的大事記,以「幫助」國會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麥克法蘭、波因德克斯特、凱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蓋真相的原因。
諾思在聽證會上口口聲聲說:「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準的。」這就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諾思的5份備忘錄統統給扣押了,並以這種方式讓諾思自由活動?
聽證會上,諾思繪聲繪色和擲地有聲的證詞,特別是他的「坦率」態度贏得了5000萬美國電視觀眾的心。大多數美國人相信了他的「真誠」,他成了「愛國者」,成了集美國人的全部價值觀(責任、榮譽、國家)於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證者不一而列。
調查委員會領導人在聽證會結束時的總結發言中指出,「伊朗門」事件是個「充滿欺騙、口是心非和漠視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喪的事件」。
美國人對聽證會的評價則是一出前緊後松、有頭無尾的電視「連續劇」。「伊朗門」事件的兩位主角諾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經把主要責任承擔下來,使白宮如釋重負。一些配角雖然也從不同角度補充和驗證了若干細節,但都沒有透露出任何帶有爆炸性的內幕。「連續劇」是在沒有達到高潮的氣氛下收場的,在觀眾腦海中存在的若干懸念,至今仍然沒有找到答案,這也許將永遠是一個謎。
㈣ 什麼是伊朗門時事件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6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密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
㈤ 伊朗戰爭
兩伊戰爭,在伊朗被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或第一次波 兩伊戰爭--物資調配
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進程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1]
編輯本段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 兩伊戰爭
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煽動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推翻薩達姆政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編輯本段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中伊朗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 兩伊戰爭
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萬軍隊,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發動猛烈進攻。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 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三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編輯本段停戰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次日,伊拉克表示歡迎聯合國決議,並決定暫停襲擊伊朗海上目標,以示誠意。但 兩伊戰爭
伊朗沒有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從兩伊戰爭停火後的第5天即8月25日開始,在聯合國秘書長主持下,兩伊外長舉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毫無結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朗利用危機逼使伊拉克最終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條件,承認伊朗對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出了軍隊。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傷亡和被俘48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編輯本段戰後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
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編輯本段啟示影響
(一)巨額資金能夠買到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買不到軍隊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引進外國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定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兩伊是中東地區富有的石油輸出國,自1973年以來,兩國耗資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蘭參加閱兵式
數千億美元,從國外競相引進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兩伊的工業基礎薄弱,許多先進武器的零配件本國無力修配,彈葯主要靠國外供給;兩國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諸如蘇制「薩姆」和英制「輕劍」、「霍克」型地空導彈,駕駛T—72坦克和米格—23戰斗機等先進武器,是相當困難的。 (二)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固然應當重視速戰速決,但同時還應當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戰爭初期,伊拉克採取突然襲擊的閃電行動,旨在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其把戰爭賭注完全押在這一點上,在思想上和物資上缺乏長期作戰的准備,因此,一旦速戰速決企圖被對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漸由主動轉為被動。伊朗依仗自身國大人多的優長,採取了「持久戰」的戰略。 (三)現代局部戰爭中,仍應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應過分糾纏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兩伊戰爭中,幾乎所有的戰役戰斗都是以城市(鎮)為目標的攻防戰,雙方滿足於攻城掠地的表面「勝利」,忽視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四)現代局部戰爭,武器裝備和物資損耗大,給後勤補給提出了新課題。兩伊戰爭雖然稱不上是高水平的現代化戰爭,但戰爭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局部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如戰爭初期,伊拉克僅對席林堡這樣一個1000戶的小鎮就發射了幾萬發炮彈。兩伊陸軍主要是裝甲和機械化部隊,油料消耗多,據估算,伊拉克軍隊每天消耗的油料達2000至3000噸。伊朗頂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後,也因補給困難而拖長了反攻的時間。轉入反攻後,伊朗多次向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但兩次戰役之間的間隔比較長,有時竟長達5個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後勤系統混亂,武器裝備等作戰物資供應跟不上,因而續戰能力不強。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 死傷的士兵
範例,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戰斗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死傷百萬人,最後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誰也奈何不得,差點經濟崩潰亡國,最後停戰了事。[2]
編輯本段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6000多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㈥ 哪位政治達人給我介紹一下兩伊戰爭的始末吧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編輯本段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編輯本段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附:圖片為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居民慶祝兩伊於當日正式實現停火
㈦ 為什麼Olive North被稱為美國的叛徒和英雄
Olive North
奧利弗·諾思 1987年
伊朗門事件(Iran-Contra Affair,又譯伊朗門,Irangate)是發生在美國80年代中期的政治丑聞。
奧利弗·諾思因違法而成了美國的國家英雄。1987年7月7日,43歲的
美軍海軍陸戰隊中校諾思舉起右手宣誓,說出真相,此後他成為許多美國
人眼中的民族英雄。
當時美國出了個伊朗門事件,主要是指政府存在一個違反美國法律向
伊朗出售武器以換取釋放美國人質,再將出售軍火所得用來贊助尼加拉瓜
反政府武裝的計劃。
該計劃雖然同美國法律相抵觸,但並不妨礙諾思的行動。他很快成了
這一政策的替罪羊。在法庭上諾斯承認他說了謊,但他說他奉行的是更高
的道德准則。
「說謊對我來說並不容易,」諾思對調查委員會說,「但我們應該權
衡一下生命與謊言孰輕孰重。」
委員會最終控告里根政府違反憲法,而諾思僅被判以短期監禁。
===================
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戰爭之王》里,保護尤瑞的美國高級軍官叫做「奧利弗·索森上校」(Colonel Oliver Southern),用來暗指現實中的奧利弗·諾斯(Oliver North)上校。
之前有人說Olive North是什麼美國反恐英雄,那個解釋是不對的。
㈧ 為什麼知名人士犯了什麼錯誤要叫什麼什麼門事件
來源於「水門事件」
水門(watergate) 此後 gate便成了丑聞的專用詞根
20年前,美國爆出了令人瞠目的政治丑聞--水門事件。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之下,尼克松總統被迫於1974年8月8日宣布辭職。尼克松下台後在總結水門事件的教訓時,意味深長地說道:「這是公共關系的失策!」水門事件與公共關系有何瓜葛?一個政府的公共關系處理不好,竟然能導致總統的下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欲知原由,且讓我們從頭道來:
1971年6月,尼克松批准建立一個白宮監視組,它的任務是堵住機密情報失密的漏洞。同年9月3日,這個小組的成員闖進埃爾斯伯格的精神病醫生的辦公室,想找到可以破壞個人名譽的私人材料。因為他把「五角大樓文件」交給《紐約時報》發表了。翌年6月17日,這個小組的5名成員在華盛頓水門公寓民主黨主席奧布賴恩的辦公室安裝竊聽器,被警察當場逮捕。水門事件開始被《華盛頓郵報》的青年記者B·伍德沃德和C·伯恩斯坦披露於報端。美國國內輿論嘩然,社會上關於尼克松政府採取了不道德作法的傳聞廣為傳播。
這時尼克松對此保持沉默,奉行「駝鳥政策」。他對他的兩位高級助手說:「我們對此少說為妙,傳聞自會過去,不必為此顧慮。」尼克松還試圖以控制政府方面的新聞發布來控制新聞界的消息來源,他對一位助手說:「我們得留神這件事,只能給他們提供其中的一些情況,而不能提供全面情況……」。尼克松政府為采訪調查設置的障礙以及「閉口不言,充耳不聞」的做法,並未能熄滅水門之火,反而使人們對水門事件的關注更強烈了。
新聞媒介拒絕停止調查。兩位青年記者充分運用了「讓事實來說話」的策略,把有關水門事件的信息由外向內一層層地報道給讀者,一般沒有評述,沒有議論,立場似乎是超脫的,報道好像完全是純客觀的。水門事件的端倪漸漸顯露出來。這時尼克松命令他的助手開列一份記者和反政府人士中的「敵對分子名單」。他說:「我想要一份有關所有那些力圖把我們牽扯進去的人的最為廣泛的記錄。」 據尼克松的助手說,採取這一步驟,是為了使用「可應用的聯邦機器去勒緊我們的政敵。」事態向激化的方向進一步發展。1973年初,參院水門事件調查委員會請總統和他的助手出面接受調查,但他們以「行政特權」為由拒絕委員會的調查。這一做法更加愚蠢,因為這個調查委員會起著影響全國新聞報道的關鍵作用。總統與新聞媒介的關系越來越惡化。顯然,這對尼克松是極為不利的。在水門事件中,「國家安全」一詞也同「行政特權」一樣得到了廣泛的解釋。1973年3月,尼克松和他的兩位助手商討了如何解釋在一年半前闖入埃爾斯伯格的精神病醫生的辦公室這一問題。一位助手建議,可以「國家安全」的理由為闖入行為辯護。尼克松表示同意,並說:「為了國家安全,我們不得不獲得情報。我們不得不在機密的情況下做這件事。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都不可信任。」用這種解釋來應付輿論的譴責和有關部門的調查,使公眾越發失去了對尼克松政府的信任。
1973年7月,尼克松的一位總統助理證實,自1970年以來,尼克松把所有在他辦公室里的談話都秘密地錄了音。7月24日,最高法院表決迫使尼克松交出64盤秘密錄音帶。這些錄音帶上可能有關於水門事件的證據。尼克松拒絕交出。堡壘開始從內部被攻破了。這時已是10月,尼克松下令首席檢察長理查森解除考克斯的職務。盡管考克斯是尼克松任命的對水門事件一案進行徹底調查的特別檢察官,但考克斯堅持取回總統的秘密錄音磁帶。理查森拒絕執行總統的命令並辭去職務。副檢察長拉克爾肖斯也拒絕這樣做,被尼克松解除了職務。最後,副檢察長博克解除了考克斯的職務。這就是被人稱作尼克松「周末夜的殘殺」。繼此之後,水門之火燃燒得更加熾烈了。
1973年11月,尼克松當著幾百名報紙編輯的面說:「在我從事公務活動的所有年代裡,我從未妨礙過正義。我想,我可以這么說,在我從事公務活動的所有年代裡,我歡迎這一類的檢查,因為人民必須知道,他們的總統是否是一個不正直的人。然而,我不是一個不正直的人。」過後,尼克松指示他的新聞秘書,在回答新聞媒介的實質性提問時,「你要避而不談,但要做得像平常那麼自信,要自我掩飾」。然而,所有這些努力都是徒勞的了。1974年7月末,尼克松以「妨礙司法程序,濫用職權,以及因不肯交出錄音帶犯了蔑視國會罪」而受到彈劾。8月8日,尼克松宣傳辭職,第二天生效。
參考資料:http://www.heopen.e.cn/asfroot/hbdd/20051014/ggsw/ggsw/ggwj/(alzl)/an-li/an-li-09.htm
但凡夠得著「門」級的政壇案子和事件,一般有三大特點:一是相關人員大多層次較高,有頭有臉。當事者要麼是高官甚至是總統本人,要麼是有機會與高層密切、頻繁接觸的人,或者是事件涉及高層人物。二是大多為不甚體面和光彩的事。有媒體一語中的,將這些「門」案統稱為「政壇丑聞」。還有人說,「門」案之妙,就在於那是扇遮醜之「門」。三是震動大、影響廣、「殺傷力」強。此番「特工門」案的嫌犯利比不僅丟了「烏紗帽」,而且還有可能被判坐牢和罰款。當年「水門事件」就弄得尼克松名譽掃地,最後不得不辭去總統職務。
美國政壇何故「門」案頻發?或許有以下幾點原因。其一,美國的當權者和黨派與各利益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出於爭奪權力和謀逐利益之需,使陰招、放暗箭在所難免。在「水門事件」中,尼克松為了掌握政治對手的動向,派人在對方總部所在地安裝竊聽器,不料東窗事發,授人以柄。其二,此類暗招不僅用於美國政壇的「內斗」,它在美國的外交領域也大行其道。如「伊朗門事件」,里根政府就是以「暗中向伊朗軍售」的方式,圖「一石三鳥」之實:一可換回美方人質,二能將軍售之款資助尼加拉瓜反政府軍,三為提升伊朗對抗伊拉克的軍力,好讓當時仍在進行的兩伊戰爭繼續打下去。不意絕密之事曝光,相關經辦人鋃鐺入獄。其三,在美國社會,有關高官甚至總統的緋聞或丑聞,一旦被某些派別、勢力瞄上和利用,經過媒體的大肆炒作,便會一發不可收拾。對柯林頓與萊溫斯基的緋聞,當時在野的共和黨死死揪住不放,欲將柯林頓「彈劾」,結果一鬧幾年,美國國會也為此幾度開會。需要補充的是,美國地方一級的政壇「門」案也時有所聞,2003年的「費城水門事件」就是一例。
美國政壇各類「門」案的具體內容雖有差異,但其暴露的都是美國政治、社會以及對外關系的現實和本質。只要這一現實和本質不變,美國的政壇「門」案就還會發生。
㈨ XXX門事件是什麼意思
英語中的這個gate的確源於水門事件(watergate), 水門事件的大體情況就如二樓的高人所言。 這起事件引起了美國民眾對美國領導階層的普遍不信任, 政府信譽掃地。 此後凡是涉及到政治圈內的一些丑聞時間都在這起事件後加一個後綴 gate(意即政治丑聞),比如後來事關柯林頓的莫尼卡門( monikagate), 就是指莫尼卡萊溫斯基與柯林頓的婚外情時間,白水門事件( whitewatergate)據美國《每日新聞》報道,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捲入其中的白水案20日終於結案。 該案件的調查前後持續七年,耗資7000萬美元, 使阿肯色州一位州長罷官,在柯林頓總統任期內甚至一度被稱為「 白水門」丑聞。 美國最高法院當天拒絕接受阿肯色州前州長吉姆·塔克的申訴。 塔克曾被指控在銷售有線電視系統的時候非法逃稅, 他請求法庭聽其無罪辯護, 因為他認為對他的指控是建立在過期的法律上的。 塔克在1992年柯林頓當選總統後繼任阿肯色州州長。 1996年,因為在另外一樁設計小額商業貸款的案件中被判有罪— —該案件也是由白水案檢控方處理的,他被迫辭職。 因為其健康狀況很差,塔克從未在監獄中服刑, 而是被判在家拘留18個月。塔克周一稱:「在法庭上, 從來沒有一個關於律師是如何用一個過期的法律來控訴一個公民是有 罪的報告,這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塔克的申訴是柯林頓時代白水案調查的最後一個遺留物。 盡管塔克的有線電視案與阿肯色州土地發展沒有任何關系—— 正是因為該地方所以本案被稱作白水案, 但是因為當時塔克在因為商業貸款案被指控, 於是也被捲入其中接受調查。 伊朗門(irangate) 伊朗門事件是和水門事件類似的一個丑聞, 新聞記者把它等同於水門事件,稱呼為伊朗門事件。 1979年,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所謂「聖戰」 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國王巴列維於同年10月22日赴美治病之後, 憤怒的伊朗學生要求美國引渡前國王,結果遭到拒絕。 當年11月4日,霍梅尼的軍隊沖進美國大使館, 扣壓了69名美國外交官,目的是以此為要挾, 換取巴列維回國受審,並廢除1959年簽訂的伊美安全條約。 卡特總統營救人質失敗。 但當選總統里根卻通過秘密關系與伊朗達成「以軍火換人質」 的協議;於是,在他宣誓就職當天,就有52名人質被釋放。 1986年11月,里根政府違反國會法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 換回了其餘人質。 同時又將出售軍火所得款項的一部分暗地裡用於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 軍。 這一丑聞揭露後,輿論嘩然, 新聞記者立即將這一事件比為又一個水門事件,稱之為「 伊朗門事件」。等
㈩ 伊朗門的再掀波瀾
1986年11月25日,華盛頓的晚秋使人覺得陣陣寒意,而此時的白宮東室內空氣悶熱、氣氛緊張。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們早已在此恭候多時,似乎預感到今天的氣氛非同尋常。
不久,表情凝重的里根急步走上講台。他看了一眼鴉雀無聲的會場,然後慢條斯理地說,由於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副手諾思中校參與一起他一無所知和不能容忍的活動,他宣布接受波因德克斯特的辭職,並將諾思革職。他聲稱,這項活動未經他授權,直到11月24日他才獲悉此事。他說,「出了這樣的事,我很痛心。」 聽眾頓時屏住了氣息。
司法部長米斯也走上了講台,他宣布說,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周密調查後證實,美國向伊朗出售武器所得的款項,有1000至3000萬美元被國家安全委員會轉入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在瑞士銀行的賬戶,知情者是國家安全委員會副助理諾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也略知一二,但沒有設法制止。里根總統和中央情報局對此毫不知情。以色列參與了此事。 米斯的話一講完,會場上頓時一陣轟動,興奮的記者們一窩蜂地湧向電話,電傳機,爭先恐後地向世界報道這條爆炸性的新聞。
案情復雜化了,伊朗軍售案忽然演變成了「伊朗——尼加拉瓜反政府軍丑聞」,成為美國」自水門事件以來的最大轟動」。繞過國會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違反了武器控製法和國家安全法;以武器交換人質,與美國政府的政策相矛盾;而擅自挪用款項支援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又直接違反了 1934年的博倫修正案。幾個問題相互交織,里根政府一錯再錯,使得案情更加撲朔迷離。
這時美國輿論界格外熱鬧,傳聞不斷,里根和他的政府面臨更嚴重的危機。美國ABC廣播網和《紐約時報》12月2日聯合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是50%以上的人認為里根知道轉移款項一事,三分之二的人認為里根在掩蓋事實,里根的支持率從1個月前的67%陡降至46%,下跌了21個百分點。新聞界則不斷提出對政府的信任危機,並表示要窮追不舍,提出一系列的疑點和問題逼迫政府回答。
里根知道了什麼?他是什麼時候知道的?這是問題的關鍵。伊朗官員於11月28日發表講話,威脅要公開麥克法蘭1986年秘訪德黑蘭期間與「白宮某人」通話的錄相帶,以示里根「欺騙美國民眾。」《紐約時報》12月8日進一步透露,麥克法蘭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作證時說早在1985年8月里根就批准通過以色列向伊朗運送軍火,這與官方宣布的里根只是事後才知道的說法不符。12月7日和10日,眾議院議長奧尼爾和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委員會主席索拉茲分別表示,他們堅信里根總統知道軍售款項轉移一事。
內閣成員中有多少知情者?11月27日,白宮內部有人向新聞界透露,白宮辦公廳主任里甘早在1985年就得知美伊接觸,他對軍售款項轉移一事也了如指掌。里甘系裡根多年摯友,他陷進泥潭,里根豈能清白如故?11月28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犯罪小組委員會給司法部寫信,把副總統布希,白宮總管里甘,司法部長米斯,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及國防部長溫伯格等人,統統列入懷疑對象。
軍售款項到底轉向何方?按照司法部長米斯11月25日的說法,給尼加拉瓜反政府軍的錢是由以色列轉交的。但第二天以色列表示,所謂轉交行動與以色列「毫不相干」。尼加拉瓜反政府軍也斷然表示他們分文未收。《紐約時報》於12月2日披露,這筆錢還部分地轉給了安哥拉反政府軍和阿富汗游擊隊,而不象官方所說的僅限於尼反政府軍。12月14日,麻省的《洛維爾太陽報》又拋出一條爆炸性新聞,稱軍售款項中有多達500萬美元用來資助11月國會中期選舉中贊成援助尼反政府軍的保守派候選人。
諾思的能量真有那麼大嗎?在整個「伊朗門」事件中,奧利佛·諾思是個格外引人注目的人物。他1943年生於德克薩斯州的聖安東尼奧。1968年從安納波利斯海軍軍校畢業後,加入海軍陸戰隊,赴越南作戰。以其工作勤奮,認真負責,忠心耿耿而深受上級賞識。海軍陸戰隊司令曾稱諾思為「熱情先生」。里根也稱贊說:「他有良好的行為紀錄,他是國家英雄」。在越戰中,諾思獲得一枚銀星勛章和兩枚紫心勛章,朋友們稱他為「蘭博」。的確,諾思那鮮為人知的經歷同「蘭博」一樣充滿傳奇色彩。據說,有一次他被10名越軍包圍,當時他身上只帶著一把塑料叉子,情況十分危機,但最後諾思還是脫離險境,圓滿地完成了任務。1981年,諾思由海軍部長推薦,進入白宮工作。此後,他一直負有許多秘密使命,往往早晨在華盛頓,晚上則出現在歐洲某地追緝恐怖分子的現場!1985年10月,他參與策劃成功地攔截載有劫特義大利郵船「阿基萊・勞羅」號的恐怖分子的埃及飛機。
在伊朗門事件中,諾思一直是個關鍵性人物。他親自參加了同伊朗的交易,尋找出售武器的中間商,安排把出售武器所得款項存入瑞士銀行,並 9次親自指揮在尼加拉瓜境內空投補給。在美伊武器交易敗露後,諾思銷毀了大量有關文件。在被迫辭職後,他仍指使其女秘書霍爾到辦公室取出匆忙中未來得及處理的文件,忠心耿耿的霍爾把文件藏在靴子里和衣服里,躲過白宮警衛的檢查,帶出來予以銷毀,盡管諾思成績「顯赫」,但他只不過是個中校,那有這么大的膽量獨自製定並實施如此一項復雜的計劃?他銷毀文件的舉動是否有人指使?值得注意的是,諾思本人私下總對朋友發牢騷,說他所乾的一切都是「奉命行事」那麼,是誰下的命令?
隨著案情的深入,公眾的疑團越來越大。